浅议越汉互译中的理解与表达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20543802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浅议越汉互译中的理解与表达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议越汉互译中的理解与表达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议越汉互译中的理解与表达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浅议越汉互译中的理解与表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越汉互译中的理解与表达(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议越汉翻译过程中的理解与体现张飞摘 要: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而理解与体现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过程,理解与体现的统一过程就是统一的翻译过程。理解与体现的能力强弱决定着翻译质量的优劣,因此在外语翻译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与体现能力。核心词:外语教学 翻译技巧 理解与体现翻译是语际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作为一种中介活动,翻译不是一种简朴的语言文字转换过程,它更规定译者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原作含义、目的语语言体现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试图从翻译原则和越汉互译过程的角度出发,对外语翻译教学中如何对的理解原文和精确体现目的语进行详尽探讨,以期提高教师翻译教学质量

2、,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理解和体现能力。一、翻译原则做任何事情均有个规定,但愿达到什么样的原则,翻译也不例外。那么什么样的原则是翻译原则呢?清代翻译家严复提出来了翻译要达到“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忠实,即不走原意,把本来的信息精确地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忠实于原作的内容,保持原作的风格。“达”就是通顺,即要用顺畅的语言来体现,目的语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不至于看起来像“外语式的汉语”或“汉语式的外语”,令人无法理解;“雅”从现代的翻译角度来看就是优雅,即尽量地用优雅的语言进行体现,具有高度的欣赏性,这一点在文学作品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中尤显重要。众所周知,任何一篇原作都是由内容、形式和风格

3、有机地组合起来的。这里所讲的内容,是指原作里所论述的事实、阐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原作中反映的作者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译者必须把这些成分完全而精确地用另一种语言重新体现出来,既不能削弱,也不能夸张;原作的形式,是指原作中使用的语言,即作者使用的词汇、语法、修辞手段的总和。原作使用的是规范的语言,译文也需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译文还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死译、生搬硬套和使用陈词滥调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的现象;原作的风格,重要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有的作者喜欢动用积极的修辞手段,如比方、借代、对偶、排比等,有的则只用悲观的修辞手段,但求作品的意义明确、伦次清晰、词句平匀;有的原作是简约

4、的、刚健的、平淡的或严谨的,有的则是繁丰的、柔婉的、绚烂的或疏放的。对于译者来说,必须把原作的风格尽量地移注到译文中去,对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破坏和变化,更不能以译者的风格替代原作的风格。内容、形式和风格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影响内容。风格决定内容,而又表目前语言形式中,它不能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必须有机地体现这三个要素,即原作的内容必须确切地、忠实地体现出来,原作的语言形式必须转换成通顺、规范化的目的语形式,原作的风格必须保持下来。总之,翻译原则是指控制翻译过程的“尺度”,把握好了这个尺度,才“不逾矩”。同步,“信、达、雅”也是衡量译文优劣的尺度。

5、因此,每每翻译一种词,一句话,一段话,一种篇章,要不断地比对外语,阅读汉语,最佳拿着译文不断诵读,仔细推敲,这样才干雕琢出一种更好的“翻译艺术品”。固然,要译文“雅”,一方面原文要“雅”,如果原文自身不“雅”,粗制滥造,庸俗不堪,而译者译“雅”了,就不也许实现“信”,就会在所提出的翻译原则的内部发生对抗性矛盾。翻译教学不同于纯正的翻译活动,它是训练学生翻译技巧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过程,因此笔者觉得,教学中的翻译原则应以“信、达”为主,将精确透彻地理解原文含义,通顺流畅地体现原文意思放在首位,教师要逐词逐句地解说和分析其构造、语法关系和修辞色彩,教会学生如何精确理解不同原文含义并把原文意思通顺流

6、畅地体现出来的措施,要注意“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只有这样,才干不断提高学生的翻译技巧和翻译能力,为此后从事翻译工作奠定坚实的基本。二、翻译过程翻译过程涉及两个阶段,即对的理解和充足体现。理解是体现的前提,而体现是理解的目的和成果,两者缺一不可。从理解过程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一种不断地由“实践结识再实践再结识”的完整过程。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理,译者的解读也是一种认知活动,由于翻译过程是通过认知来加工并重构信息的,这一过程中的解读波及译者对不同文化的认知能力。理解对的透彻后,接着就要看体现了。体现是指将原文的信息用目的语重新体现一遍,规定不失原意,保持原作的风格特色

7、,并且还要符合目的语的体现习惯。理解了但体现不出来,或体现时走了样,也是个大问题。因此理解和体现是翻译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理解和体现衔接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译文质量的优劣。(一)理解阶段对的理解原作是翻译的前提。对的理解原作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粗枝大叶、草率马虎是不也许对的理解原作的,译者必须对在源语文化下的原作进行对的和反复多次的理解、解读,透彻地理解原作的内容和风格,这才算具有了动手翻译的前提。理解原文必须通过具体的语言现象,具体的上下文。一种词,一种词组,或者一种句子,如果脱离了上下文,有时是很难拟定其意义的。因此,理解必须根据原文的上下文来进行。理解阶段大体分为如下几种方面:1、理解语

8、言现象理解原文的词汇含义、语法关系和修辞色彩是理解整个原作的基本,只有把这三者理解得确切和透彻,才也许理解原作的内容和风格。例如:()Tr mt trn v oa, iadu, y t, ao acnb,n ituchihng than tich mi.在文化、教育、卫生战线以及培养干部方面,继续获得了新的成就。译者如果把“ghi”一词脱离上下文来翻译,那就只能译成“记,记录”,但是如果从上下文来理解“ghi”的具体意义,那就可以译成“获得”。(2)联合公报在重申中国共产党、政府和人民对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的强有力支持时指出:Khg s nghmnhm cu g ng sa,Chih ph

9、anhn n TungQu i i u ranh h y, u n cua nhn dVt Nam,an thnga chng n :. “重申”一词本来应译成“n manh”,但在这个句子里,它具有“肯定”的意味,因此用“kh inh”好某些,同步这也符合越南语在联合公报中的用词习惯。()ac nchucmgi o mt n mhiu朋友们祝贺我有了一种知心人。“timiu”单独一词是动词,具有“理解、研究”的意义,但在这个句子里,它变成了形容词性附加语,具有“知心”的意思。“知心人”尚有含蓄的色彩,如译成“爱人”就丧失了这种色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hnhnhiathinhiu ng

10、i ung h, phi hahii ke ng tinh.本例是词的色彩理解问题。“得道多助”意即“坚持正义就能赢得许多人的支持”,含褒义;“失道寡助”意即“违背正义只会得到少数人的同情”,含贬义,因此要分别用“ni”和“ke”来翻译这两个句中的“人”,这样才干精确地体现出它们的修辞色彩。大凡学过越南语的人都懂得,现代越南语语音有其独特的发音规律,其词汇是由辅音和元音拼合而成的,并且由于长期受汉文化的影响,越南语中的汉越借词约占到越南语总词汇的0左右,绝大多数的人名、地名、国名都是汉语借词,此外越南语中定语的修饰成分大多置于中心语之后,译者在汉译时如果不理解这一特点,就容易译错。例如有人将“

11、 dai(旗袍)”译为“袄黛”、“h N(喃字)”译为“字喃”、“Truyn Ku(翘传/金云翘传)”译为“可尤的故事”、“Ng D(阮攸)”译为“阮德”等等。2、理解具体事物具体事物是原作里所反映的客观事实,译者只有彻底弄清晰原作里所论述的事物,特别是某些特有事物、典故和专门术语所示的概念等,才有也许用目的语精确地传达原作里所反映的客观事实。(1)ag ay 3-53, rong trn phu ch trn 1, quabt c hin linh Tai.A.1953年月1日上午,在1号公路伏击战中,我军俘虏了两名泰国兵。B 953年3月11日上午,在1号公路伏击战中,我军俘虏了两名泰族伪

12、军。第一种译法是由于译者不理解越南有个少数民族叫泰族,而仅按字面译成“泰国兵”,这就大错特错了。由于在越南抗法期间,并没有跟泰国打仗,怎么会俘虏两名泰国兵呢?()y nhanh tin nh xdg “h hh ln, mt vanh ii”,hc vng, hiu qua c dan p cuh加快“两廊一圈”建设进程,切实稳步推动具体项目合伙。如果在这个句子的上文里已经交代清晰“两廊一圈”的具体内容,那么这个句子是可以这样译的,否则,就得在“两廊一圈”之后进行注释,或者译成“加快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两个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建设进程,切实稳步推动具体项目

13、合伙。”(3)我们乡每年卖给国家约三万担棉花。Mi nm, a chngt baco Nhacc chnbminga tabng.“担”可以直接译成“ta”,但是越南人不懂得一担等于多少公斤,因此必须注释“mt aTun Quc bng 50g”。、理解逻辑关系要想深刻理解原文,不仅要从语言现象和具体事物上弄懂原作,并且有时还需要上下有联系地理解逻辑关系。在翻译时,我们得仔细地推敲原文的含义,根据自己生活体验,想想自己的理解与否合情合理,与否有逻辑不通的地方。例如:()A: y,co ung gn mn y! B: Cn gai vung nyhc b lm: 在这里,每个姑娘都能挑一百公斤!

14、B: 这一地区的姑娘大概很倔强。有人把背面一句话译成“这一带的姑娘大大概很顽固”,这样就与头一句话发生了矛盾,产生了逻辑不通的现象。()ri sang hn,my nn atr a ng, hoty c ro tr xu mi 天已大亮,几种农民赶着牛朝田野走去,她们手中拿着驱赶蚊子的竹鞭。有人把这个句子译成“天已大亮,几种农民赶着牛朝田野走去,她们手中拿着竹鞭驱赶蚊子。”这就把“驱赶蚊子”当作了重点,因而转移了原文的逻辑重点。(3)支持这些国家的人民和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不仅是正义的行为,同步也是对世界和平事业的奉献。Ung hcu tranh gi c dn tc cua nh

15、ndni hn va tnhnioingca ac c o, kh ng l mt cchi cin nha ma cug m cg hn co nghipoa bih h gii.这个句子有人译成“Ung h nhn cac o cuc u tranh cclptccuathanhnn, ”在这里,由于译者没弄清晰语法关系,因此导致逻辑不通的现象。一方面,“青年”也是属于这些国家的,而不是其她国家的。另一方面,“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斗争”是这些国家的人民和青年共同进行的,而不只是青年进行的。上面谈到的三个方面的理解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在翻译实践中,往往是同步进行的。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去理

16、解原文,才干全面、透彻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并为体现打下良好的基本。(二)体现阶段精确的理解是基本,地道的体现是核心。体现就是在目的语中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发明性地复制原作的阶段。体现所根据的基本原则,就是运用符合规范的目的语把确切理解到的东西毫无漏掉地体现出来。译者在用目的语体现时,应考虑到语言的精确性和体现力,语言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式美。体现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理解的确切与否,另一方面取决于掌握目的语的体现习惯。体现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体现时要注意词与词、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联系,不可以孤立地解决一种词或者句子。原作是个整体,整体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而各部分之间,即词与词、词与句、句与

17、句、句与段之间在乎义上和语调上是有一定联系的。我们翻译的不是孤立的词语或句子,而是翻译整个原作。上下文是拟定词义的基本,同步也能向译者提供选择体现手段的线索。例如:(). vnngcao sngua nhndnphutuc mt phn lnvas pttrin cann ni.由于人民生活的提高在很大限度上取决于农业发展的状况。本例中的“h huc”一词原义为“附属、附属”。如果直译成“附属于农业发展的状况”,就不符合汉语语言使用的习惯,显得很生硬。这个句子是强调农业的发展在诸多方面决定人民生活的提高,因此译成“取决于”更适合。(2)A:Ah oang lng u?B:Bit . :老黄是哪

18、儿人? B:谁懂得。如果孤立地翻译第二句,就有也许译成“懂得”,意思就完全相反了。只有跟上句联系起来,才干译成“谁懂得”。(3)这样,我们党的纯洁就能保持。h y,ntaseg c nguyn ve inh cht rong a本例中的“保持”一词,一般可以译成“gi/gi in”,但从整句来看,则不如译成“gi c ngyn ven”更合适些。由于“gicgun e”不仅有“保持”的意思,在这里尚有保持党的纯洁不受其她思想侵袭的含义。、选词造句必须符合语言的规范,不能生搬硬套原文形式。例如:()Vit Nla t n Nm A thu n.越南是东南亚的缩影。本例如果硬套原文形式,译成“越南

19、是缩小的东南亚”,则感到很生硬,读起来很别扭,也不符合目的语的体现习惯。()她代表全班同窗在大会上发了言。ha mt ca, any phat b tcai i.本例如果照原文形式直译成“Anh y tytnoc c a phabiu tr ai hi.”,那就不像是一句越南语了。3、体现时以句子为单位,由于句子有比较完整独立的意思,但也不能局限于句本位,而必须作合适的变动。有时独立句必须合并或拆开,有时分句必须译成独立句。例如:(1)Phnitr vi hu gngtep Tai uyn ri, chung ta khg mlcnaco tqun s chi inh ang,Ch hu an

20、h ruc ac nhucyniang nh thanhha ang gu t t nhng bi ykhohn co nthng l c ngy ny.我们为太原钢铁基地的诞生而欢欣鼓舞。我们永远也忘不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真诚协助。从最困难的时刻到今天获得了初步的胜利,她们都派了大批纯熟的专家和工人来协助我们。本例原文由两个分句构成,但翻译时可以拆开,译成三个独立的句子,这样才符合目的语的使用习惯。(2)在旧中国,贫农和雇农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她们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很容易接受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她们不只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有很大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也

21、有很大的积极性。ithiTrung Qccu,bn, nnghi 60 n tong nhn k nn tn, hoa gia cp av n san tron ngth, o sn sng tipthu lan acua hh ggia cp n nn, ng nhng o chcc og cuc ch ag dnc san man cuc ah mn xaichunghia hcnt h ai.本例原文为三个句子。但由于三个句子的语调是贯穿的,因此译成越南语时最佳译成一种句子。、体现还是个发明性的过程,这重要表目前语言材料的选择上。不同的译者翻译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译法。同一译者也可以用

22、多种措施把原文体现出来。在这些不同的体现方式中,你可以选择一种既能确切体现原文意思和作用,又符合目的语规范的体现措施。例如:(1) h n, o u tp nhittnh . 在各地,代表团都受到热情的接待。B 代表团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代表团到处受到热情的接待。上例有三种译法,其中第三种译法比较简洁,比头两种译法要好些。(2)没有任何一种人是那样说的。A.Khg congi noith c. Bg noith 在上面这两种译法中,第二种译法就比较符合越南语的体现习惯。、体现时还要注意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别。翻译不只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还是把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在跨

23、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老式习惯以及行为、思维模式各异,所相应言辞的文化内涵迥然不同,而各自又都是按照自己所遵从的文化模式来体现思想和感情。译者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应竭力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中的可理解性,使原语与目的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称,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间的距离,消除由于缺少理解甚至误解导致的障碍,真正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例如:()Anh ta ni ting Vi nh gio 她的越语讲得犹如行云流水一般地流畅。有人将此译为“她讲越语像家常便饭。”,笔者觉得本句中的“h gio(像风同样)”是指速度快,在此为流利之意,而“家常便饭”则指常常发生、习觉得常的

24、事情,体现不精确。(2)gnay nonh gai mitm 这竹笋嫩得可以掐出水来。有人将此直译为“这竹笋嫩得就像十八岁的大姑娘”,这就背离了汉语的体现习惯。(3)咱俩喝交杯酒。Ta ung ru kht vog (/HoahB).这是越南人的习惯体现法,如果译者不理解这一习常用语,而将其译为“uu h cn”,那就错了。由于“p cn(合卺)”是特指旧时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共饮一杯酒的典礼,而在宴会上或会餐时朋友之间喝的交杯酒只能按习惯译为“ung rukht vng (/onh B)”。综上所述,理解和体现是一种统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在理解阶段,往往就具有体现的因素;在体现阶段,也往往尚有理

25、解原文的问题。理解是翻译的前提,缺少这个前提,翻译就不能进行;体现是翻译的成果,不能把原文确切地体现出来,也不也许产生翻译。理解与体现的统一过程就是统一的翻译过程。翻译时可根据具体状况采用直译、意译或顺译、逆译、拆译等形式。翻译完毕后,从头到尾仔细整顿几遍译文非常必要。一方面要进行初校,即对照原文,逐字逐句校对、斟酌、推敲,检查有无错译、误译、漏译和用词失当、语法错误的地方;另一方面是复校,即脱离原文,专从译文角度检查,看看译文与否上下有联系,能不能读得上口,有无文理不通的地方。三、结束语翻译是一种“再发明”。翻译工作者应当努力学好外语和母语,具有良好的所学专业的语言修养和夯实的母语基本功,掌

26、握这两种语言的特点、互译规律和文化差别,拥有迅速、精确遣词造句的能力以及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同步还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广泛涉猎,掌握丰富全面的百科知识,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博古通今,努力做一种“杂家”或“万事通”,只有这样才干使翻译实现“信、达、雅”,真正达到翻译的目的。作为从事翻译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上述基本功,熟悉多种文体的翻译措施,还应当学会如何把自己的翻译技巧和翻译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翻译过程中的理解与体现能力。参 考 文献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 北京:北京大学出出版社,199.2 全国外语院系语法与修辞编写组:语法与修辞(修订本)广西:人民出版社,91.3 黄敏中,傅成劼:实用越南语语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997.4 梁远,温日豪:实用汉越互译技巧 北京:民族出版社,.5【越南】丁重洛,阮泰和:越语风格学,河内: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