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高等院校治理模式的新选择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20540306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5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协同治理:高等院校治理模式的新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协同治理:高等院校治理模式的新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协同治理:高等院校治理模式的新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协同治理:高等院校治理模式的新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协同治理:高等院校治理模式的新选择(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协同治理:高等院校治理模式的新选择季元杰【摘要】Nowadays, its a trend in multiplication and inflation in China 1 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tha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becomes key reform tactics in management system among every department and sect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aper uses collaborative governan

2、ce, analysis processes and reform causes in power structure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 versi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ree aspects for the reform strategy in higher education, that is, remodeling value-based in governance, institution-building and fostering rational behav

3、ior in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在我国高校权力主体走向多元、 权力结构趋于扁平的背景下,实现高校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已成为高校管理体制 改革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协同治理理论切入,剖析中国高校权力结构现状,阐述协同 治理将成为我国高校的必然选择。在分析我国高校权力结构变迁基础上,从治理价 值基础、机制建设和理性行为培育等方面探讨高校协同治理的构想。【期刊名称】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年(卷),期】 2012(000)001【总页数】5页(P92-96)关键词】 协同治理;高等院校;治理模式;权力结构变迁作 者】 季元杰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

4、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7协同意思是“协同作用”,即关于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合作。20世纪70年代,德国系统科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从激光理论的研究中发现,任何复杂系统既有独立的运动,又有相互影响的整体运动。当系统内独立运动占主导 地位时,系统呈现为无规则的无序状态;当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整体运 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呈现有规律的有序运动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为“协同效应”。 协同正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 公共治理的兴起和传统公共行政范式日趋式微,使得公共管理学界开始关注现代公 共服务管理中的“协同效应”。1995年全

5、球治理委员会给协同治理下了清楚明晰的定义:“协同治理覆盖个人和 公共及私人机构管理他们共同事务的全部行动,这是一个有连续性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利益和由此产生的冲突得到调和,并产生合作。这一过程既建 立在现有的机构和具法律约束力的体制之上,也离不开非正式的协商与和解。” 1 在理论上,协同治理处在从传统官僚体制的概念到后官僚体制的范式转变的前沿, 传统官僚体制强调对工作的金字塔形的控制以及使工作最大限度地专业化,而在后 官僚体制范式中,建立在市场式训诫之上的新交易形式取代了外部的监管,2 组建协同治理网络补充了官僚组织的等级制结构。Ansell和Gash把协同治理视 为这样一个制度

6、安排:一个或多个公立机构与非国家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直接参 与集体决策过程,这个过程是正式的、达成一致倾向的、协商的,旨在制定或执行 公共政策或管理公共项目或公共资产。在这个定义中,他们强调六个方面:(1)这 个论坛由公立机构发起;(2)论坛的参与者包括非国家行为体(non-state actors);(3) 参与者直接参与决策而不仅仅为公立机构提供咨询;(4)该论坛被正式组织并满足集 体的要求;(5)该论坛旨在达成一致的决策;(6)协作的焦点是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 3 在实践上,在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当分散以及很少组织能够单独完成他们的任务的情 况下,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是找到提高治理绩效的方法

7、。治理涉及到达到目标的 方法,控制协调超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范围具有不同自治程度的诸多个体、 组织,以实现共同的目标。治理包括有力的法规、组织、财政资源、项目、行政法 规和程序等,也包括协调组织间关系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社会规范和结构。协 同治理往往通过建立伙伴关系、联盟或战略联盟、联营企业、网络经纪人和网络行 政组织等形式开展合作治理。次级组织可以通过组织网络中的成员提供资源和鼓励 合作,并由此提供一个实施网络治理的重要的方式。协同组织通过以下方式履行许 多职能:行动的召集人和催化剂、信息和倡议的中转站、组织者、出资者、技术援 助提供者、合作伙伴、解决争议者或主持者。4281320 在

8、协同治理理论和公共管理实践上,协同治理主要发生在操作层面、决策层面和制 度层面上:(1)在操作层面上,组织行动发生在由宪法和集体行动创造的规则中, 协同事项的范围是多样的,包括大多数的政府公共服务;(2)在政策制定层面上,组 织行动不是对现实世界产生直接影响,个体或集体政策制定行为规范并强制执行、 促进、提高、约束或改变操作层面上的行为。决策层面上的行为通过促进不同行为 体之间的沟通、协调他们的行为、整合政策,并以提升集体目标的方式履行对操作 层面行动进行指导和帮助的功能,当然,他们也能在操作层面上以单独或集体的方 式提高政府服务;(3)制度层面上的组织行为类似于宪政层面的集体行动,这些行为

9、影响、限制或促进操作层面和决策层面上的行为。关键的不同在于制度层面的决策 优先于和限制了决策层面上的相互作用和决策,并最终限制了操作层面上的行为。 在操作和决策层面上使政策、规则、规范、惯例、程序和过程制度化的一般方法是 在某个更高层次的规则集合中包含一套共享的政策或组建一个新的协作组织。 4 281320 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传统治理模式的困境与新治理途径的探索。 协同治理,以其理性协商的沟通方式、集体的行为、制度化的途径等理论特性,为 高等教育的治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高校之所以能趋于协同治理模式,主要有 以下原因:(1)大众化教育的兴起,传统的单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10、难以维 系;(2)高校权力资源的多元化发展,传统的由政府提供教育资源的模式仅能维持高 等教育的生存,难以促进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3)高校权力主体趋于多元化,权 力结构趋于扁平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生了数次变革,与此相对应,中国高校的 权力结构也经历数次变动。19501956 年,校长负责制;19561961 年,党委 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制;19611966 年,党委领导下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 制;19711976 年,党委一元化领导;19781985 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851988年,校长负责制;1989 年至今,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组 织结构

11、是单一的直线职能制结构,即大学内部,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至学科 性学院、职能部门,再至系室负责人,实行统一的直线式指挥;大学外部,其环境 也趋于单一、稳定,政府是其唯一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公立高等教育,甚至可以说 成为政府的附属。近年来实行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改革,使高校走出了传统“象牙塔”的藩篱,形成了 错综复杂的外部关系。5在某种意义上,高校实际上已经成为各种利益群体展 开博弈的组织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凡是对高校享有合法权益的利害关系人群都有 权通过代表参与高校内部事务,包括外部的投资方利益代表、行业群体利益代表等; 内部的学术群体代表、学生群体代表等。随着权力主体的变化,高校的权力结构也 随之变

12、化(参见图 1)。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单一向度的权力结构向互动式的多元扁平的权力结构的变迁,促 使传统治理结构寻求新的应对策略。1高校资源依赖结构性变迁,高校治理主体多元化。1995 年教育法颁布实 施,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地位;1999 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更 加明确规定了高校享有的自主办学权。从法律的意义上讲,目前我国高校拥有了办 学自主权,虽然政府的观念没有完全的改变,但在现代,大学成为社会一个重要的 组成部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广泛和密切,为了生存和发展,大学必须 迈出“象牙塔”,认真审视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加强与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进行 人、财、物、信息交流和能量交换等

13、。而掌握这些资源的主体,也逐渐参与到高校 的治理中,成为高校治理的权力主体(参见表 1)。因此,如何协调各主体在高校治 理中的关系,成为现在高校治理的一大难题。2高校治理主体关系复杂,直线职能式处理方式难以处理。当前,高校不同 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复杂,已成为影响我国高校治理绩效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四类 关系:一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二是学术权力与学生权力关系;三是学生权力 与行政权力关系;四是学校内部权力与学校外部权力关系。如何协调诸多关系,成 为学校实现良好治理的关键。3教育管理部门管理职能转换不到位,高校治理有效性不足。由于长期计划经济 形成的“大政府”观念、思维方式和运行习惯,在高等教

14、育发展过程中,政府与高 校的管理关系并没有完全理顺。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基本上由 政府任命,教育资源由政府掌握。大部分高校实行校、系两级管理,或三级管理, 学院院长、系主任必须对学校负责、对校长负责。大学内部的组织常常是机构重叠 责任不清、效率不高,职能部门权力过大,对学术事务干预过多,行政权力“泛 化”,使更多的人关心权术而不关心学术,追求“官位”而不是“学术真理”。使 得高校治理的目标转移,应然价值与应然追求走向实然价值和实然追求 (参见表 2) 4教育体制改革虚化,公共参与机制不全,参与不足。长期以来,高校教师权力 薄弱。教师权力的影响力与完备而庞大的党政体制相比,只是处

15、于从属地位,无论 个人还是集体,教师对大学的大部分学术事务以及大量非学术事务较少有发言权, 学术权力“弱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不少大学学术委员会没有实质性权力,对大 学“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评定教学、科研成果等有关学术事务 只是起咨询作用,并未具有高教法所授予的审议权,学校中许多学术事项决定 权依然更多的取决于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弱化”的直接后果是将导致大学难以实 行科学民主管理,大学内部行为价值取向混乱,治学治校的积极性无法调动。同时 教师参与高校管理的组织体制还不健全,运行机制也不完善。高校发展现状表明,仅有政府,或仅有高校行政权力是不够的,一个高校治理体系 必须同时发挥政

16、府、高校内部各主体如学术权力和学生权力的作用,建立新的联系 与交往方式,寻求高校与政府、社会、学术与行政等之间在高校管理领域的协同, 建立一种多中心体制和互补机制。协同论告诉我们,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 统内部各子系统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好;反之,如果 一个管理系统内部各自为政、互相拆台,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 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因此协 同治理对高校有效治理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高校协同治理作为以寻求各治理主体公共利益与共同体普遍共识为目标,不仅仅是 一种管理风格的细微变化,更是政府的社会角色及政府与高校的

17、关系的改革。一方 面是政府、社会和高校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三者间和高校内部各主体间通过互 动产生整体的合作效应,使满足公共需要的高等教育得到有效、公平的实施;另一 方面高校治理各主体通过面对面合作方式组成高等教育网络管理系统,强调高校管 理的多元化和有效政府的功能角色定位,将焦点转向致力于满足公共需求,创造出 教育管理之良序,从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1充分认识各主体利益诉求,把握高校价值追求协同治理的价值基础。协同 治理的建立最终取决于协同主体间需求的同构性,只有需求一致,才能形成协同的 发展目标并产生协同行为。毋庸置疑,高校治理各主体的终极目标是人才培养、社 会服务。这是政府、社会、高校

18、之间相互协同合作的前提与基础。高校应充分去厘 清社会正在关心什么,全面掌握社会群体在日常生活、发展等方面的需求,社会群 体和学生群体应从私人利益中抽象出能够反映共同体中全体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公 共诉求,影响政府或高校,理性的促使其作出回应。各方在追求人才培养的目标下, 实现价值追求的趋同,是高校实现协同治理的前提。2沟通协商,型塑沟通理性协同治理的行为基础。高校各治理主体的利益博 弈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博弈并不必然意味着对立,相反会有着形成 相互需要的可能性。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是高校各权力主体所要实现的公共价值。 协同治理过程是治理主体的利益整合过程,本质上要求各主体能够平等对话、

19、协商, 并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治理公共事务,最大限度维护公共利益。沟通协商将高校各 权力主体各自的利益和关切转化为公共利益和公共关切或其实现途径,在这种直接 的对话和交往背景中,每一主体都有发言权,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身利益,或者倾 听他人观点,学校公共利益在协商过程中得以产生和有效聚合,有效的沟通协商是 社会协同成功实现的关键。理性沟通要培育各治理主体互相尊重,承认冲突、分歧, 同时通过程序性规则的引导,使协商过程中的对话和讨论趋向于使参与者的偏好转 向公共利益,而不仅仅是关注自身利益。3明确权责、全程协同协同治理的机制基础。协同治理要求多元主体通过良 好的沟通、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明确的职责分工来

20、共同提供公共产品,这就需要对政 府、高校和社会的结构和运作流程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实现功能上的耦合。在开 展教育过程中,政府应顺应教育产品多元化供给趋势,通过委托、政府补助、许可 经营等方式,鼓励和推动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教育公共产品的供给,强化高校自主自 立治校功能,营造政府与社会、社会组织和高校在高等教育服务供给中的合作伙伴 关系,提高高等教育服务供给的系统效率和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转换,以“制度供 给”的方式来缔造多元合作的高校协同治理体系。综上所述,协同治理作为高校未来治理发展的核心思想,有赖于协同治理理念下 “协作共治”的路径模式,通过政府力量与学校力量以及社会和其他个体力量的充 分协作互

21、动,在各主体之间形成协同互动,从而推动高校治理的有效开展,最终实 现高校协同治理的美好愿景。【相关文献】1陈力川协同治理思想的生成和实践协同治理EB/OL . (2006 - 12 - 26) 2011 - 09 -10http:/wwwgovernancecn2 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M 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7:29.3 ANSELL C , GASH A.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 . Journal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 2007 , 18(4) : 543571 .4 IMPERIALM T . Using collaboration as a governance strategy lessons from six watershed management programs J . Administration Society,2005,37(3):281 320. 5 王卓君,赵顺龙,陈同扬.中国大学外部关系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0112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