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38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20531872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2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38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38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38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3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学案38(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学案38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二) 学案目的 1.掌握古诗抒情的方式。2.掌握做局部思想感情把握题的基本措施。抒情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本质的特性。要把握诗的思想感情,就必须理解、掌握古诗抒情的方式。一、直接抒情1知识梳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体现方式。它不需要任何“附着物”,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白爱憎态度。有时当作者感情奔放,不直接抒发局限性以体现强烈感受的时候,常用这种措施。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强烈的愤激之情,宛如洪钟巨响,突现了诗人刚直、倔强、无丝毫奴颜媚骨的品格。中国古典诗歌

2、抒情温柔敦厚,内敛含蓄,少有热情奔放,袒露胸襟。但不代表每首诗都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诗的尾联,词的下片,往往就是作者直抒胸臆的地方。抓住了直抒胸臆的句子,就抓住了诗歌之核心。2.演习体悟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这首诗以什么样的体现方式抒发了如何的思想感情?答:_(2)“念”字统摄全诗,“独”字承上启下。“独”字体现了作者如何的心境?答:_二、间接抒情(一)借景抒情知识梳理借景抒情,或借景体现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体现作者对所写景物的爱慕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

3、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的。把握思想感情,就要分析景物的特点。2演习体悟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临江仙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_(二)托物言情1.知识梳理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到花鸟鱼虫,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她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步,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诗人不直

4、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方、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解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体现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辨物明志,把握主旨及情感。.演习体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榴花朱 熹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诗的后两句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三)即事感怀1知识梳理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刊登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

5、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她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即事抒怀,感情蕴含在叙事之中,故要分析所叙何事,事合何情。2.演习体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火粦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作简要赏析。答:_(四)用典抒情1知识梳理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老式特色之一。诗歌中的典故,可分为事典、语典两类。事典所引的古代故事,涉及历史故事、传说故事、诗文掌故等。语典是指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会故意

6、无意地袭用和化用前代或她人诗歌中的成语名句。用事典的方式有:正用与反用。所谓正用,即正面应用原典的意义,大部分用典属正用。反用,是就原典反其意而用之。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王孙自可留”就是反用之例。明用与暗用。明用即是在诗中一看就懂得。暗用指在诗中,虽然读者不知诗人在用典,也能读懂。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粗看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清浅平易,流畅自然,其实诗中就用了几种诗文故事。用典抒情,就要明白典故的意义,把握用典方式,体会其中的情感。演习体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宿云梦馆欧阳修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该诗最后一句用了什么典故?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答

7、:_做局部思想感情把握题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其对策题目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梦寻梅方岳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毕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注。注金貂是汉代的宫饰,玉华是唐代的宫殿名。诗的尾联是诗人跳出梦境后的感慨,体现了她如何的志趣?现场答案:答案一:甘愿毕生清贫,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答案二:感慨怀才不遇,难以实现远大抱负。探究问题:_问题对策:_对的答案:_题目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别韦郎中张谓星轺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峥嵘洲上飞黄蝶,滟滪堆边起白波。不醉郎中桑落酒

8、,教人无奈别离何。注 星轺(yo):使者所乘的车。桑落酒:古代美酒名。(1)颔联、颈联中体现了如何的情感?(2)本诗尾联意蕴十足,请予以解析。现场答案:(1)体现了旅途的艰苦与惆怅。(2)作者说如果不喝桑落酒,就无法面对无可奈何的辞别,大有借酒浇愁之情。把对友人的依依惜别、旅途的艰苦都藏在酒中,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探究问题:_问题对策:_对的答案:_题目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 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

9、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眸,为我沾衣。下片蕴含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现场答案:体现了词人的恬淡、豪迈之情。“愿谢公雅志莫相违”是对友人的叮嘱,体现了诗人有着谢灵运寄情山水的恬淡。“不应回眸,为我沾衣”叮嘱友人不必为自己担忧,体现了词人的放荡不羁、乐观豪迈。探究问题:_问题对策:_对的答案:_听课记录: ()审题注意提问方式:这一句(一联,上片或下片)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什么样的感慨?流露了如何的心境?体现了如何的态度(志趣)?注意“解析”与“赏析”的区别,弄清是句子思想感情理解题还是句子赏析题。(2)答题答思想感情题,特别是具体到某些句子,答题模式为:抒发了+基于何种情境(

10、因素、条件)产生的感情基调。示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江苏)答:的。的。的。“感情基调”多用表达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达,如惆怅、孤单、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因素(情境)”是出于什么因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体现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一、对点训练(一)高考题组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毕赏析。好事近陆 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 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答

11、:_2(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毕背面的题目。古风(其三十九)李 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答:_(二)模拟题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暮春回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诗的后两句,体现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答:_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韦庄满耳笙歌满

12、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注金陵:指镇江。唐人喜称镇江为金陵。府相:名周宝,握有重兵。唐时黄巢起义,藩镇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奔,唐王朝摇摇欲坠,只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尾联“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中浮现了愁,请具体阐明体现了作者什么愁?答:_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注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13、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答:_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宋方回蕨拳注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结尾两句体现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答:_二、综合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1)这首词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运用的妙处。答:_(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花,体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怀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体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

14、。门掩傍晚,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词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试结合伙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答:_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注辋川:水名,在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的辋谷川口。诗人晚年隐居于此。裴迪:唐代诗人,关中人,王维的好友,天宝后任蜀州刺史、尚书省郎。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曾“凤歌笑孔丘”。(1)诗歌首联勾勒出一幅如何的画面?请结合“转”“日”二字加以分析。答:_(2)本诗颈联是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15、点化而来的,但在写法上却与陶诗不尽相似,请具体赏析。答:_()全诗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请你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答:_学案38 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二)知识整合一、2.(1)直抒胸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2)孤单寂寞凄凉。解析 (1)注意联系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来体会。二、(一).雁之“孤”“远”,日之“寒”反映出作者辞别友人、浪迹天涯的孤单、飘零之感;云“淡”,暮天红霞灿烂,又烘托出辞别后的凄凉之情。解析 理解景中情,核心在于对景物作具体分析,从中开拓出丰富的思想感情。(二)2.体现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欣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解析由物及己、由

16、浅入深,先答对榴花的感情,再答对自身的感情。咏物诗的感情要把握注意“物”与“志”两方面。(三)2.诗人怀乡思归的急切之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怀念之情。解析“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中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怀念之情扑面而来。作答时宜兼顾双方之情。(四)2.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地体现了诗人怀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感情,既亲切自然,又增长了诗的内涵。解析诗中的典故蕴藏着诗人的情感。重点突破题目一探究问题答案一:缺少相应的文化常识,不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古代诗人隐居乡间与生活的清贫没有必然的关系,像唐代的王维

17、,隐居在辋川,但并不贫困。“蓬茅”不代表清贫,只是隐逸生活的象征。缺少根据,任意拔高。“黑暗势力”的说法从何而来?答案二:张冠李戴,乱贴标签。本诗的寻梅、隐居,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操,诗中并无“怀才不遇”的感慨。问题对策不能认真阅读语句,仅凭个别词语,就任意曲解诗意。要么任意拔高,要么任意增减诗的情感内涵。这是答题中浮现的突出问题。因此,认真、仔细地阅读诗句,并结合全诗主旨体会,方是解决问题之道。如本题,尾联体现了梦醒后的愿望。出句是谈“只愿”,对句是谈“不肯”。“蓬茅”借代隐逸生活,“金貂”“玉华”借代功名富贵。通过这样的分析与揣摩,答案的两个方面自然就出来了。此外,要综合运用读诗知识,全面精

18、确地把握主旨。对的答案 诗人宁愿终身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也不肯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题目二探究问题 (1)感情内涵判断不精确。()未审准题而导致答案不合规定。该题是对尾联的十足的意蕴解析,而不是赏析。答案后半部分属赏读内容。问题对策(1)借景抒情是古诗抒情最普遍的方式,而通过度析景物描写来把握思想感情应当是考生的一项基本功。分析时应品读意象抓住景物特性,如该诗这两联在想象别后途中写了归雁、啼猿、黄蝶、白波等这些令人哀伤的景物(意象),这是借虚写来写别时的凄伤之情。()审准题,才干答好。本题属句子思想感情理解,而不是句子赏析。理解题应先答出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答出深层含义。赏析题要答出所用的技

19、巧和效果。对的答案(1)体现分别时的凄凉与感伤。(2)在别离时只有醉饮才干承受这辞别之苦。作者通过醉饮来规避别离之痛,以貌似旷达的方式,更强烈地体现出离情别绪和友谊的深厚。题目三探究问题 有点套用俗语定论,只要是苏东坡,都是旷达乐观,未从具体文本出发。答题点不全。问题对策 理解一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要因诗论诗,因事论诗,而不能随便套用该作者现成的定论性的东西。这就需要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根据特定的诗作出特定的分析。全面分析,不要漏掉词句。如该题下片共有四句,而答案只分析了其中两句,把此外两句忽视了,这肯定会漏掉要点的。为此,必须要逐字逐句地分析,还要进一步挖掘,才干不漏掉要点。尚有,

20、虽说考察的是局部思想感情,但命题往往带有“切口小,开掘深,采点全”的特点,因此不可简朴地写几句就了事。对的答案 体现了对与参寥在杭州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谊的爱惜,以及辞别之际对参寥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体现了自己的归隐超脱心志(依依惜别之情,对来年再聚的期待之情)。巩固提高1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到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2.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解析 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体现时光易逝、世事多

21、变的感慨。九、十句雀占鸾位,体现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3.既体现出作者欣喜及感谢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解析“怜”是情语,重点挖掘“怜”的内涵。4一种“愁”字,点出了苏醒的诗人并未为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在愁国之欲坠。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伤时,怀乡,忧民,尽在一种“愁”字中含蕴了。解析分析“愁”的内涵,既要从本联出发,又要联系全诗和注释。在唐王朝摇摇欲坠之际,作者用前三联写了夜宴中迷人的声色,尾联却写了“愁”字,不难看出作者的苏醒和忧患意识。5“中原乱,簪缨散”,作

22、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或“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家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6.这两句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欣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体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解析该题重点考察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伙者及注释内容理

23、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体现力的。7.()拟人(或比拟)。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后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春的爱慕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2)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欧词借伤花而自伤,体现了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单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体现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8.(1)首联诗人选用富有季节特性的景物,勾勒出一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谧和谐而又富有生机)的山中秋色图。“转”,改换。“转”字写出了苍翠的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既写出了色彩的流动感,又借山色的运动变化,

24、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日”,每天。“日”字,不仅体现了山中溪泉每日每时都在流动喧响,并且令人感觉它是始终如一的;这样,流动的水同步有了一种静态的美。著此二字,山泉就有了人的感情。而诗人对辋川山水的爱慕、迷恋之情,也就从这两句诗中自然流淌出来了。(2)陶诗是以拟人手法体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缓缓飘动、依依不舍的情味,王诗却以白描手法分写夕阳和炊烟一落一上的意趣;陶诗借“暧暧”“依依”两个叠字形容词传情,王诗以“余”“上”两个动词绘态写意,体现出落日将尽未尽和孤烟悠然直升的动态。(3)尾联诗人以陶渊明自况,在自况中体现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效法之心(或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爱慕之情),而将裴迪比作楚狂接舆,体现了对友人崇高品格的高度赞扬以及薄暮时分碰见友人的由衷喜悦和欢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