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参考答案完整版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20526370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代文学参考答案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参考答案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代文学参考答案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参考答案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参考答案完整版(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古代文学参照答案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体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建安文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她们高扬政治抱负,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因此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重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抱负落潮,普遍浮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格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少了,书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代表人物重要有阮籍、嵇康等。 3、太康

2、诗风:太康诗风就是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由于时代的因素,潘陆等人不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的作品,她们的努力表目前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体现出繁缛的诗风。追求华词丽藻,描写反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的重要体现。陆潘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发展是有奉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增进作用。4、左思风力: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诗歌的评价。钟嵘诗品中写到:“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左思的诗歌,特别是她的代表作咏史,借咏史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

3、的继承与发扬,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她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5、游仙诗:游仙诗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以游仙为题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内容不出求仙访药、追求长生之类,代表作品有仙真人诗、曹植的远游篇、郭璞的游仙诗等。 、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措施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体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浮现起到了催化作用。代表作有支遁的咏怀

4、诗。 7、永明体:齐梁时期一种新体诗的名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重要特性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形成于南朝齐永来年间,故称永明体。代表人物沈约、谢朓等诗人。确立了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矫正了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深沉重的弊病,而转向清新畅通,这样,明净、凝练的作品开始多起来,这在诗歌史上是一种意味深远的变化,对后来梁陈乃至唐诗语言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经注 :郦道元的水经注约成书于北魏,郦道元根据自己游历各地的见闻和收集的大量资料,为水经作注,引书达到四百多种,不仅记载水道,并且涉及沿岸各地地理古迹,神话传说,人文风物等,水经注是一部容地理历史考古的重要著述。并且水经注清朗疏朴

5、的文风,对唐后来古文家的游记文影响很大。 9、洛阳珈蓝记:北魏杨衒之著,北朝三书之一,与水经注并称“北朝文学双璧”,北朝文坛上的旷世杰作。此书在构造上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书合本子注之体,全书的潜在情感主旋律是恍若隔世的悲怀。本书写作上无论是现实人事或怪异的内容,作者都能栩栩如生的加以刻画,善于予以褒贬之意。同步,在语言的体现上,使用以四言为主的整洁地句法,合适运用四六骈句和散句,使节奏感和自由韵律得以结合形成了典丽而清拔的风格,并布满“秾丽秀逸”的行文之美。 10、志怪故事:志怪,就是记录怪异,重要指魏晋产生的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故事。志怪故事是在当时盛行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下形成

6、的。内容很庞杂,大体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搜神记等。志怪故事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1、志人故事: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故事,又称清谈故事、轶事故事。志人故事的昌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出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故事和其她故事一起,启动了后世故事之先河。 2、搜神记:志怪故事集,又名搜神录,今存二十卷本,为明人辑录。在搜神记自序中,作者言及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所记多位鬼神灵怪之事,是魏晋南北朝的志怪故事代表作品,它

7、是集国内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收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国内古代神话故事的先河。 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重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具有“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事简瑰奇。”的艺术特点,它对人物的刻画是通过富有特性性的细节来勾勒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同步把记言与记事相结合。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故事不断浮现,并且不少戏剧、故事也都取材于它。 14、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

8、咏物为主,内容空泛,注重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15、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倡导抒发真情实感。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四杰诗文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她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不仅反映了大唐盛世气象,并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富于个性。四杰为结束齐染文风,启动盛唐之间做出了奉献。 16、沈宋: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的合称。她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

9、型。沈佺期、宋之问等人在以沈约、谢朓等为代表的永明体基本上,从本来的讲求四声发展到只辨平仄,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沈宋都曾为宫廷诗人,所作律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虽无甚可取,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又大都合律,使律诗的粘对规律逐渐为一般诗人所遵守,影响甚大,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奉献。 17、春江花月夜: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发明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犹如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步寄寓着游子思归的辞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

10、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标志着诗歌在乎境发明方面的突破。表白唐诗的已经发明进入了如火纯青的阶段,标志着盛唐诗的到来 1、大历诗风: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这批诗人的生活由开元盛世转向安史之乱的后的惨痛,大量的作品体现出一种孤单寂寞的冷落心理,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体现人生的感慨及个人内心的惆怅。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作,以体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重要代表有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及李益等人。 19、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

11、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大历初年她们在长安参与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重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20、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种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涉及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她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她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体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

12、创作倾向。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她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后来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21、元白诗派 :是指中唐元和时期活跃于诗坛,以元稹、白居易为首,涉及张籍、王建、李绅等在内的一种诗歌创作群体。这一派诗人的创作,继承了盛唐杜甫以及中唐初期元结、顾况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老式,在诗歌内容上,她们打起哀时济世的旗帜,着力揭发社会现实生活的多种弊端,体现人民生活的疾苦,力求用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因而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艺术上,她们重写实、尚通俗,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性。这一

13、诗派的创作在当时与后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2、古文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指一种上承先秦两汉散文老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相对立的一种新型散文。古文革新运动是唐贞元、元和年间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场散文革新运动。 古文的理论主张涉及:“志道”、“明道”和反对形式主义 ;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 ;“不平则鸣”和对现实的批判。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运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迈进。 23、元和体:唐宪宗元和年间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唐宪宗元和以来多种新体诗文。李肇唐国史补觉得元和后来流行的新的文风、诗风,是由韩愈等元和时的出名作家开创的,因此总称之为元和体。狭

14、义是指元稹、白居易诗中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涉及艳体在内的流连光景的中短篇杂体诗。 简答论述:1、曹操: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的诗,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措施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从内容上看:大体分为四类:纪事蒿里行、述志短歌行、游仙、陌上桑、咏史诗歌特点:第一、 乐府诗:继承汉乐府的老式而又有所创新。第二、 ,她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钟嵘诗品卷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第三,在体裁上,她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风格:清峻、通脱小结 :曹操是一种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

15、诗风。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体现其政治抱负,抒发雄伟抱负。她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构造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乐府诗从她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2、曹植:诗歌创作 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抒发抱负和抱负:白马篇; 二是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 ; 三是抒写友谊、动乱之作:赠丁仪、赠王粲、后期的诗歌内容:一是辞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 :赠白马王彪、远游篇、野田黄雀行。二是闺怨诗 :美女篇、 浮萍篇、七哀诗、怨诗行。三是游仙诗

16、: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 诗歌的特点:第一,她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 第二,她的诗在构造上更讲究,特别是发端往往很精警。第三,她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特别表目前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 第四,她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了效多的描写,这也变化了乐府诗的面貌。成就:1、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她的手中完毕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2、她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曹植对乐府诗的奉献。4、建安时期的辞赋人们。3、陶渊明思想: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是她人生的两大支柱。“安贫乐道”是陶渊明

17、的为人准则,她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她但愿归返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通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种“真我”。陶诗体裁的分类:田园诗写田园风貌、乡居生活及感受,多作于弃官归里之后。为陶氏最具个性之作,最能代表其诗风,自成一体,在诗歌史上影响也最大。咏怀咏史多为组诗,如饮酒、拟古、杂诗等。明显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老式,又有陶氏自己的特点,多环绕仕与隐的矛盾,体现她与世俗的隔阂和对恬淡生活的安然;固然也有忧愤激越时。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等。行役诗悲叹行役的辛

18、苦,体现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怀念和归隐的决心,是陶渊明行役诗共有的主题。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等。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1、平淡自然,亲切淳真。陶诗主体风格。、浑融完整,意境高远。情景事理的融合。3、语言自然而精工。陶诗用语质朴无华,而又精炼传神。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倾耳希无声,在目皓已白。”(癸卯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4、风格多样。陶诗以自然冲淡的风格为主,但有时也显得抑郁悲戚。如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其五(忆我少壮时)等;而咏荆轲、读山海经等作品,则又露出如鲁迅所

19、言的“金刚怒目式”的雄豪悲慨之气。4、谢灵运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她任永嘉太守后来写的。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永嘉、会稽、等地的自然景色。如登江中孤屿、等池上楼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精工富艳的风格。 钟嵘:“颇以繁芜为累。”“以赋法入诗”。鲍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2)细腻的景物刻划 。山姿水态在她的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极貌以写物”是她的重要追求,不放过每一种细节,并不遗余力的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多次现出来。如入彭蠡湖口 (3)构造上的程式化特点。黄节:“大抵康乐之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 在构造上,谢

20、灵运的诗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即 “叙事写景说理 ”的构造。如登池上楼影响:谢灵运是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起了巨大奉献的诗人。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是鲜丽,清新,自然,她的诗启动了南朝一代的新诗风,实现了诗歌艺术由魏晋的古朴向南朝追求声色的转变。 5、庾信:庾信的毕生,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庾信前期诗文:“徐庾体”,是指徐、庾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庾信前期的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清浅单薄。题材基本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畴。如何咏舞。庾信后期诗文:“乡关之思”的情感基调后期,她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词,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布满深切

21、的感情,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1、 感伤时变、魂牵故国,是“乡关之思”的一种方面。“正是古来歌舞处,今日看时无地行”,这种沧桑感,使她更深刻的意识到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关系。泥连珠、拟咏怀。2、 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乡关之思”的另一种方面。如哀江南赋“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庾信承前启后的地位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她吸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

22、。6、李白李白的古体诗古体诗类别 : 五言古诗 乐府诗 歌行体 1、 李白的五言古诗 古风第十2、乐府诗:沿用乐府古题,又进行了创新:一是借古题写时事,二是用古题抒己怀。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歌行的创作中,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蜀道难)3、李白的歌行及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目前文学史界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为题的纵情长歌,称为歌行。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的绝句、明快的语言所体现的无尽情思 2、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望天门山 独坐敬亭山 山中问答 赠汪伦)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1)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重要体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

23、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2)与喷发式感情体现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巨鱼、长鲸,以及大江、沧海等,都是她喜欢吟咏的对象 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这些由明月、竹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李白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东西是月亮,月下独酌。(4)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亲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她那

24、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李白的地位与影响:文学意义一是她把自屈原以来的国内浪漫主义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 。二是她以其诗歌理论与实践,扫清了六朝华艳柔靡的诗风,完毕了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伟业。三是她通过学习乐府民歌与建安以来优秀诗人的艺术技巧,使古典诗歌的内容与形式都得到了发明性的发展。李白对后世的影响,也体目前她诗歌中所体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文化精神一、奋进精神 二、高大的人格 三、热爱生活 四、“多元一体”的思想7、 杜甫杜诗的重要内容,六个方面:、爱国忧民诗篇:春望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咏怀抒情诗篇:自京赴奉先咏

25、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写景咏物诗篇: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四首 秋兴八首 登高登岳阳楼等、思乡怀友诗篇:月夜月夜忆舍弟梦李白二首 不见等、咏史怀古诗篇:蜀相琴台八阵图咏怀古迹五首等、题画论诗诗篇: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戏为六绝句等。杜诗的诗史性质和叙事技巧:杜甫用她的诗,写了安史之乱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垢形象,呈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她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1)她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结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她的诗中均有反映。至德元年唐军大败,杜甫有悲陈陶;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

26、首;九节度兵围邺城,杜甫写了洗兵马。(2) 杜诗的“诗史”性质,重要的在于它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玄宗后期沉湎声色的情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里描写的是具体的情景,连面临这情景时感觉到的氛围和情思均有了。(3) 杜诗叙事,既叙事件通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的叙事诗,她其实是作为抒情来写的。北征四、 杜诗的地位和影响地位: 杜诗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兼有各家之所长。(1) 、杜甫的集大

27、成,一方面是她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老式里的某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2) 、就诗歌老式自身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显然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其悲歌慷慨的风格,又与离骚相近。它的缘事而发,来自乐府老式。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与建安诗歌有关。论述夹议论,有“小雅”的因素,有赋的铺排技巧,有乐府的影响,也有史笔的痕迹。(3) 、虽然只从语言或意象上说,也可找出杜甫与前辈诗人的多种联系。例如,她的杜鹃诗,显然受到汉乐府相和歌辞相和曲江南的影响。影响()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种转折。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有许多的层

28、面,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多种也许。中唐后来,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炼字在晚唐更发展成苦吟一派;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她们都学杜甫的一枝一节,而开拓出新的诗派。宋后来,杜甫的地位更高,她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2)杜甫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她的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式上,有不可估计的影响。北宋爱国将领李纲在重校正杜子美集序中说杜诗“平时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诵其诗如

29、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语之妙也。”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兵败被俘,有集杜诗二百首,序说:“凡我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这种影响直至现代也历久而不衰。8、李贺:李贺诗歌的内容:李贺的有抱负有抱负,但是被现实粉碎,使她的精神始终处在极度压抑和苦闷当中。她的早熟敏感使她加倍尝到人生的苦涩。因此,李贺开始对人生、命运、生死等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的思考。她写鬼怪、写生死,写梦幻,用多种形式抒发自己的苦闷。李贺诗歌的艺术体现:(1)凄艳诡激。翻开李诗,那奇特的造语、怪异的想象和幽奇冷艳的诗境便会迎面扑来,宛如进入了一种别样的世界。在她的诗句中,作者写荒芜的山野,写惨淡的傍晚,写阴森可怖的坟

30、场,而活动于这些场合的则是忽闪忽灭的鬼灯、萤光、百年老鸮。令人读后,深感其“险怪如夜壑风生,暝岩月堕”。(2)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体现其苦闷情怀。她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3)、为了强化诗歌意象的感染力,李贺还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发明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在她笔下,风有“酸风”,雨有“香雨”,箫声可以“吹日色”,月光可以“刮露寒”。 似乎可以说,艺术思维的逸出常轨,遣词造句的刺激狠透、修辞设色的惨淡经营,意象构造的古怪生新,乃是李贺诗歌意象发明的基本特点。(4)、李贺诗中的

31、怪奇特性,还重要得力于她迥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而这想象、幻想又总是和夸张相并行的。李贺的想象不仅出人意表,并且跳跃性很大,有时完全听凭直觉的引导,一任自己的想象超时空地自由流动。梦天即是这方面的范例。(5)、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内容过于狭窄,情绪过于低沉,一意追求怪异,难免走向神秘晦涩和阴森恐怖。影响:李贺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手法,又对汉魏六朝乐府、六朝宫体诗、鲍照、李白诗多所汲取,搜奇猎艳,惨淡经营,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发明出神秘幽奇、冷艳凄迷艺术境界,启唯美之先鞭。9、杜牧杜牧的生平:她毕生历经德、顺、宪、穆、敬、文、宣七帝 诗歌内容 :一是反映她爱国忧民怀抱

32、的政治咏怀诗,早雁;二是咏史怀古诗,一类是借历史题材来讽喻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的,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一类是借史著论,故意发挥,抒发情志,体现其独到的识见,此类诗实可作杜牧个人的史论看,如泊秦淮题乌江亭三是杜牧尚有某些山水诗,如山行、江南春四是尚有某些伤春伤别诗 ,如赠别诗的艺术特色:一是立意新颖,构思巧妙。二是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三是语言上既绚丽多姿又清新自然,既明丽俊爽,又含蓄委婉既风流华美,又神韵疏朗。10、李商隐诗歌创作:政治诗咏史诗咏怀诗登乐游原咏物诗爱情诗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独创性: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体现涉及爱情在内的心灵世界无题2)、她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

33、以状其情绪的多是某些精美之物。无题3)、把心灵中的朦胧图景,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4)、李商隐无题诗的境界和情思的朦胧,在内涵上也就往往具有多义性。锦瑟特点:1)诗歌风格凄艳。李商隐诗将盛唐诗的壮丽转为凄艳,又将凄艳通于浑融,在艺术上具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2)诗中爱情和绮艳题材比重较大,讲究辞藻声律、对仗用典。无题二首3)诗歌具有象征性和多义性 ,在写作手法上,李商隐主情,心象和物象相融合,构成象喻,体现丰富复杂的情绪与心灵景观。4)诗歌精心构思,才思绵密,既有沉郁之致,又精美妥帖。成就:1、 对心灵世界做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进一步开拓与体现。2、 开拓了一种全新的

34、艺术体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发明;把诗境虚化。3、 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上做出重要奉献。4、 在体裁方面,她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足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体现心理方面的潜能。1、韩愈散文一、类别:1、 论说文 明儒道反佛教的长篇、中篇之作。如原道、原毁、论佛骨表等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如杂说四首,送穷文、进学解等论述文学思想的。如答李翱书、与冯宿论文书、答尉迟生书、答刘正夫书、送孟东野序等 2、叙事文 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继承史记历史散文老式的,如张中丞传后序学史记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为友谊深厚的文学家而作

35、,如柳子厚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3、抒情文 多见于祭文、书信、赠序 如祭十二郎文、祭河南张员外文、与孟东野书二、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气势充沛,豪逸奔放 2)、曲折多姿,变幻莫测3)、逻辑严整,锐利雄辩 4)、想象丰富,巧于用譬 5)、语言融会古今,富于独创性 1、柳宗元的散文一、类别:1、挖苦现实的寓言作品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氏之某鼠、罴说、哀溺文等 2、描写人物的传记散文 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童区寄传 3、抒写郁愤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二、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1)、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能精确地把握自身的具体特性。 2)

36、、富有生机,形神兼备。 3)、把山水之景与作者郁闷的心境结合,借山水抒发作者受迫害的心情,表露怀才不遇的苦闷。她善于选用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通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划,呈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它不是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而是在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心境,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体现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 4)、语言精美清丽,注意锤炼语言,选择富于体现力的语汇,力求做到精确、鲜明、生动。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在继承前人的基本上,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其一,是“文以明道”。 韩、柳理论主张的核心是“文以明道”说。其二,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步,也充足意识到“文

37、”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她们主张广泛学习经书以外的多种文化典籍,并借此“旁推交通而觉得之文也”。这种文学观较之此前古文家将屈、宋后来文学一并排斥的极端态度来,无疑有了长足的进展。其三,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韩愈觉得:学习古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在文章体式上,她主张写“古文”,但在具体写法上,却坚决反对模仿因袭。其四,韩愈论文非常注重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觉得这是写好文章的核心。1、白居易:白居易毕生经历代、德、顺、宪、穆宗五朝。文集:白氏长庆集白居易的诗歌主张重要见于与元九书、秦中吟序、新乐府序中。白居易诗歌的内容 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一)讽喻诗:

38、土地和赋税问题;揭发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欺压人民的罪行;宣扬爱国主义,反对侵略战争;妇女问题及其她社会问(二)闲适诗:)、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 闲适诗旨在“独善其身”,“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体现出淡泊平和、闲适悠然的情调及对“帝都名利场”的厌倦,对生活的满足。如:钱塘湖春行 2)、闲适诗对后裔的影响 其浅近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体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因此影响更为深远。(三)、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语言浅显平易而又能警策动人 ()以叙事为主,又将

39、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 (3)白居易还善于刻画人物形象 14、西洲曲为抒情长诗,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存于杂曲歌辞之中,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的艺术成就体目前:(一) 、心思巧藏,以动作呈现心境“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怀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呈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怀念之深的心境。(二) 、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三) 、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

40、”,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白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论述在诗的字里行间。(四)、蝉联而下,巧“接字”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并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15、木兰诗木兰诗是存于梁鼓角横吹曲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木兰诗成功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形象。木兰的形象时人民抱负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快善良等优秀品质,这是一种真身扎根于北方土地上有些有肉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特别可贵。木兰诗艺术体现手法上很有特点:一方面,是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构造严谨另一方面,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氛围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此外,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方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最后,朴素自然的口语,对仗工整的律句使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仍不失民歌本色,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