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0514262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鄙”的表现是什么?答:以恩惠和鬼神取信于民,作为战争的资本。课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简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爱国 )和(智谋 )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又是什么?答:对比。描写。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答:为了判断什么时机适合追击败兵。 聪明机智。文中写鲁庄公的“鄙”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鄙”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答:1、没有远谋,2、急于冒进。鲁军大败齐军,鲁庄公到底有没有功劳?答:有。因为他能够采纳曹刿的建议。请你举出我国历史上

2、两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答: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学完本文后,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启示?答:只有取信于民,才能振兴国家。)。“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第一段内容: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3、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份怎样?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

4、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

5、: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

6、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二段:词语、句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之”:代曹刿。“于”:在。“将”:欲,打算。“鼓”:击鼓,古代作战击鼓以发起进攻。“之”:助词。“可”:能,可以。“三鼓”:三次击鼓,即三次进攻未能奏效。“矣”:语气词,表示肯定。“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进击。“之”:代齐师。“其”:代齐师。“辙”:车轮的行迹。“轼”:车厢前扶手横木,这里意为扶轼。“

7、遂”:于是。“逐”:追击。 第二段内容: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ng;(2)为与另一车相随,“乘”读shng。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

8、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三段:词语、句子。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克”:在战胜齐军之后;“既”:已经;“

9、克”:战胜。“其”:代战胜齐军。“故”:原因,缘故。“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f),语气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使士气振作起来;“作”:兴起,这里是使动用 法。“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下来;“再”:第二次。“竭”:尽,没有了。 “彼竭我盈”:齐军的士气没有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齐军;“盈”:充满。 “故”:因此。“测”:猜测。“伏”:伏兵。“靡”:倒下。 第三段内容: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

10、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4. 本文的详略安排:

11、 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全文以“论战”为重点进行选材与剪裁,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论战”部分(一、三段)写得详,作战部分(第二段)写得略。 5. 本文结构特点: A. 过渡自然,上下勾连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曹刿参加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展开记叙,依次是: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总结,脉络井然。 文章三个段落的记叙过渡自然巧妙:第一段末尾“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两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二段的前因,是第二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第二段最后的“遂逐齐师”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二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相连。这样,使文章三个段落浑然一体。 B. 前后照应 第一段的“肉食者鄙,未能

12、远谋”与第二、三段的“公将鼓之”(不到鼓的时候要鼓)、“公将驰之”(不知敌情真伪就要驰)和“公问其故”(打了胜仗还不知取胜的原因)照应。 第二段的两个“未可”与两个“可矣”照应。 第三段的“一鼓作气”照应第二段的“公将鼓之”而曹刿曰“未可”;“彼竭我盈”照应 第二段“齐人三鼓”时曹刿曰“可矣”。“大国难测”照应第二段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这样前后照应,使事情的因果分明,更加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6. 本文的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对比: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 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结

13、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和“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拒之曰“未可”,到有利时机才曰:“可矣”。 在作战总结阶段,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 这样,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草率;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 【模拟试题】 一.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 (1)齐师伐我( )(2)肉食者鄙( )(3)小信未孚( ) (4)又何间焉( )(5)神弗福也( )(6)衣食所安( ) (7)小惠未徧( )(8)牺牲玉帛( )(9)弗敢加也( ) 二. 为下

14、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参见曹刿论战课后练习第三题。 三. 翻译下列句子: 1. 何以战 :_ 2. 必以分人 :_ 3. 忠之属也 :_ 4. 可以一战 :_ 5.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 四. 阅读: 文段(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 用原文回

15、答。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 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 2.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和_。 3. 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答:_。 文段(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师败

16、绩(齐军大败) B. 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 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_ 3. 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_ 文段(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1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立有间B. 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 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 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18、从。 翻译: 3.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试题答案】 一. (1)攻打 (2)目光短浅 (3)为人所信服 (4)参与 (5)赐福、保佑 (6)养 (7)通“遍”,遍及、普遍。 (8)指祭视用的猪、牛、羊等 (9)以少报多 二. (1)原因 所以 所以 (2)他的(曹刿的) 其中 他们的(齐军的) (3)听从跟随 三. 1. 凭借什么作战? 2.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4.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

19、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四. 阅读: 文段(一) 1. 请见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作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3. 曹刿认为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认为作战必须取信于民。 文段(二) 1. D 2. 已经战胜,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道:“作战,是靠勇气的。” 3.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文段(三) 1. D 2. (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3.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 鲁国获

20、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

21、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