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04941885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在攻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简阳市雷家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马小科摘要 数学知识的获取应是思维的结果,导出这些结果的生动的思维过程,是培养逻辑思维的最佳时机和重要途径,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参加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如果忽视学生的认识和思维过程,就会削弱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试就如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谈几点初浅的见解。关键词 课堂教学 逻辑思维一、注意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因此,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需要具体形象思维的支持。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实际

2、操作,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感性认识,以丰富其表象,达到借助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的目标。如在九义教材中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卡片,提出操作要求,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已经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然后指导他们操作,在操作中,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图形的面积会计算。操作引导学生想,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的时候,可以想:能不能拼成长方形、正方形?(不能)再试着怎样拼成平行四边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摆时,启发学生先猜想拼摆的结果,再操作验证,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自问自答,操作完后,要求学生叙述操作过程,通过

3、操作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想: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启发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说出为什么要除以2,然后进一步抽象出字母公式:s=ah2。这样,手动,脑想,口说,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借助表象,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二、注意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博览。数学知识间往往存在着某种联系,而后继知识又是已学知识的发展,有古人道:“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也说明了用已知去获取新知的道理。九义教材在较多的例题前设计“准备题”与“复习题”的目的也

4、就是新旧的沟通,让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因此,我在教学新知识时,充分利用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指引一条由已知探求未知的道路,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实际上是由一个数及两数倍数关系求两数和的应用题加上一个条件而形成的。教学时,我借助复习题让学生展开思路分析,让学生自己解答后,并结合线段图使学生弄清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要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就要先求四年级栽树多少棵。而题目里面没有告诉三、四年级一共的棵树,所以还要继续引导学生将例题与复习题对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者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学生就很容

5、易的联系到已学知识,明确解答步骤,并进行解答。这样,立足与迁移,通过复习题步步引导,使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变化,初步探求到解答三步应用题的分析思路,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逻辑思维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三、注意语言表达训练,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训练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学生一般能正确列式解答,但对算理的解述不是很清楚。如果让学生摆出图片,提通过观察所摆出的图片,把思维观过程用语言叙述出来。这样,学生只

6、有正确表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才能将外部的动作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四、注重问题导向,提高形式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思维的要求只有在形式积极的思维过程中才能实现。思维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也是发展思维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动脑去想问题,在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如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首先,要抓好解答应用题逻辑思维过程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应用题的表述弄清应用题的情境,即弄清应用题说的是怎么回事,以及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简

7、言之,就是明确题意。把实际问题用语言文字表述成应用题的形式,其实也是解应用题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反映了学生解决问题时已经抓住了必要的因素,这样,就能有意识地观察、思考这些因素,很快抓住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因素。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概念、关系规律不断被解释,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深化。第二阶段,找出要求的数量与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把具体问题普通化。弄清题意,只是弄清应用题的具体情境,知道已知什么因素,要求什么因素。而要解答应用题,则需用已知的数量关系,运用数学运算的意义、规律来求出要求的数量。如解应用题:“用绳测井深,把绳三折来量还余4米,把绳四折来量余

8、1米,求井深和绳长?”在这道应用题中,给出了两个因素,都是井深与绳长的关系:绳长的比井深多4米,绳长的比井深多1米。所以绳长的比多了3米,就是说绳长的-=与3米对应,求绳长的问题就是用3除以对应的分率,这是一个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这一阶段是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学生思维活动最活跃的阶段,也是学生解应用题的练习中巩固深化知识,形成技能、能力的重要一环。第三阶段,运用数学运算意义与规律,列出算式。把具体的应用题抽象为一般的数学问题之后,则可以列出算式。如在上例中已抽象概括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即可列出算

9、式:3。这就是学生运用运算意义和规律进行推理的过程。第四阶段,计算得出结果。一个对运算意义理解深刻的学生应该知道每一步计算的结果是什么,这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会理解应用题的一个试金石。第五阶段,作答。就是明确计算结果的具体意义。对作答这一环节,教师应给予高度重视,让学生把全题通审一遍确认所求结果,从而加深学生对应用题解题思路的认识。其次,在几种特殊形式的练习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过程,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有:1、一题多解。解答同一题,如果着手点不同,思路不同,列式

10、的方法也就不同。例如:修路队要修一条长2600米的公路,前8天修了全长的,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几天修完?解答这道题时,可启发、引导学生想一想,有几种解法,使学生展开思维,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这道题有下列几种解法:(2600-2600)(26008) 1(8)-82600(26008)-8 8-8(1-)(8) 8(1)-82、一题多变。一道题的条件或问题变化了,思路、解题方法也会随之改变。这样把一道题的问题或条件改变后,再让学生比较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正确解答。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判断、思维的能力。例如基本题:某校有男生480人,女生是男生的,女生有多少人?

11、变化题:(1)某校有男生480人,女生比男生多(或少),女生有多少人? (2)某校有男生480人,比女生多(或少),女生有多少人? (3)某校有男生480人,比女生多(或少),这个学校一共有多少人?这样,让学生通过比较题与题不同的地方,即看准条件和问题,找准标准量和比较量以及它们的关系。不管条件和问题如何变化,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出来。3、对比练习。有些题看上去没有什么区别,但只要你认真去比较,就会发现它们是有差别的。这样的题学生容易出错,针对这种情况,找一些类似的题组成一组,让学生认真比较,从中找出差异的地方。通过细致的分析,正确的解答出来。如:(1)一根铁丝长16米,截下后,还剩多少米? 一根铁丝长16米,截下米后,还剩多少米?(2)一堆煤重120吨,第一次运走总数的,第二次运走总数的,还剩多少吨? 一堆煤重120吨,第一次运走总数的,第二次运走余下的,还剩多少吨? 总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思维的阶段性,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和动脑,对新知识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