弇山毕公年谱

上传人:m**** 文档编号:204887349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2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弇山毕公年谱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弇山毕公年谱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弇山毕公年谱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资源描述:

《弇山毕公年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弇山毕公年谱(3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弇山毕公年谱乾隆六年辛酉 1741 12 岁 是年,奉母命出就外傅, 从毛商岩 受业,初见功底。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 谱乾隆六年辛酉十二 岁条称: 太夫人命公出外 就傅,从嘉定毛先生商岩受业为制义。 根 柢经术, 渊雅深醇, 一洗时下侧媚之习。里中尊宿如沈光禄起元、 顾行人陈垿, 并老于文,称为后来杰起。 乾隆十三年戊辰 1748 19 岁 是年,毕沅从惠栋问学,由是经学日邃。 据史善长编 弇山毕公 年谱 乾隆十三年戊辰十九岁条称: 于 时惠征君栋博通诸经, 著 书数十种, 至老弥笃。 公叩门请谒, 问奇析疑,征君辄娓娓不倦。 由是经学日邃。 乾隆十五年 庚午 1750 21 岁 是年,毕沅

2、从沈德潜 游。 据史善 长编弇山毕公年谱乾隆十五年庚午二十一岁条称: 长洲沈文慤公德潜以风雅总持东南,海内翕然宗之。公从之 游,每称 公诗有独往独来之概, 南朱北王不能不让后贤独步。 乾隆十七年壬 申 1752 23 岁 九月,肄业莲池书院,从 张叙受业,学益大进。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 乾隆十七年壬 申二十三岁条称: 秋九月,访舅氏 宝田先生于保阳。时娄东张助教 凤冈先生叙以经术名于海内, 主讲莲池书院,与宝田先生为族晜弟, 因是留公肄业,切劘 最深。吴下经生,首推张、惠,公兼闻绪论,引 伸触类,于 汉唐诸儒之说,疏证精核,其学大成。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 1756 27 岁 自去年补授内阁中

3、书入直军机处以来, 敏于 所职,甚得傅恒、汪 由敦器重。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 公年谱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二十七 岁条称: 公儤 直枢庭,目摄手披,才思敏给。大学士傅文忠公恒、 汪文端 公由敦久筦机地,识鉴宏远,早以公辅期之。 乾隆三十一 年丙戌 1766 37 岁 是年,陞授翰林院侍讲, 兼一统志、 方略馆纂 修官。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乾隆三 十一年丙戌三十七岁条 称: 春三月,充会试同考 官。陞授翰林院侍讲,钦命教习庶吉士, 兼一统志、方略馆 纂修官。乾隆三十七年壬辰 1772 43 岁 十二月十 九日 为苏轼生辰,毕沅以其曾任凤翔道通判,故招宾客赋诗以祀 之,此后遂以为常。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

4、公年谱乾隆 三十七年壬 辰四十三岁条称: 公以苏东坡先生曾 任凤翔道通判,故于十二月十 九日生辰设祀,招宾客赋诗始 于是年。公先成七古一篇,和者十有四 人。自此岁以为常, 凡知名之士来幕中者, 皆续咏焉。 乾隆四十年 乙未 1775 46 岁 是年,毕沅于关中扶持书院,以作育人才。 据 史 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乾隆四十年乙未四十六岁条称: 公器量闳 深,惟以维持风教、激扬士类为己任,天下翕然归 之。关中旧有书 院,为冯恭定先生讲学地。公莅任后,谘访 明师,必取博通今古、品 行方正者主之。妙选俊髦,潜心教 学,共相观摩。后与司道按月轮 课,亲赴书院,详加甲乙。 并饬各府州县书院, 皆实心延访通人,

5、 其姓名、籍贯及更换、 开馆日期,具报抚藩衙门察核,兼责成本道访 查,有不称职 者更之,以收实效、励人才。奏入,谕各省建立书院处 皆倣 之。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 1777 48 岁 是年, 为表彰黄廷 桂、 尹继善、陈宏谋、吴达善等人,奏请将其入祀名宦祠。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四十八岁条 称: 公虽当燕闲, 而国计民生无一不熟筹胸次, 尤好表章前哲。大学士黄公廷桂、尹公 继善、陈公宏谋、总 督吴公达善在秦时,皆有善政,奏请入祀名宦 祠。 乾隆四 十三年戊戌 1778 49 岁 是年,奏请添设周公后裔为五 经博士,部议允行。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乾 隆四十三年戊 戌四十九岁条称

6、: 尝因事经咸阳县 北毕原, 展谒元圣周公墓, 谘 访后裔有姬姓奉祀生一人守墓。 公以关闽濂洛诸儒后裔皆有世袭之 职,至伯禽少子之食采于 东野者为东野氏,已于康熙年间圣祖仁皇帝 加恩世袭翰林院 五经博士,今咸阳为元圣祠墓所在,宗支单弱,虽有 奉祀生 之名,实与齐民无异,请加恩添设五经博士一员,准将咸阳 姬姓嫡派子孙照曲阜东野氏之例,予以世袭,俾永奉元圣周 公及文武 成康四王陵祀。奏入,部议允行。 乾隆四十四年 己亥 1779 50 岁 是年,有感于古都西安山水、掌故之 放失,因主持纂辑西安府 志 ,成书八十卷,蒐荟群籍, 决疑纠谬,有功学林匪浅。 据史善 长编弇山毕公年 谱乾隆四十四年己亥五十

7、岁条称: 西安古称天 府四塞,自丰镐宅京,而后秦、汉、隋、唐咸建都于此,因 是掌故甲 于他省。公来抚兹土七年,名山大川,以暨故墟废 井,车马经由过 半。于山,则终南、惇物、太乙、华山、武 功、太白;于水,则灞、 滻、泾、渭、沣、滈、潦、潏,其 间存亡分合,虽孔传、班书、桑 经、郦注,迄无定论,锥指 莫由;其他袭故沿讹,更难究诘。古之纂 述,如关中记 三辅决录 、咸镐古事 、两京新 记 、两京道里记 , 皆散佚不传;幸宋敏求长安志 ,藏书家尚有副本。因属 通人蒐荟群籍,凡与秦中文献关涉者,计得千五 百种。发凡 举例,类聚区分, 文成数万, 为门一十有五, 分类五 十有一, 合成一百卷,亲加裁削,

8、为西安府志八十卷。 乾隆四 十六年辛丑 1781 52岁 七月,钱大昕为毕沅所辑关 中金石记作序,钱坫作书后 ;又洪亮吉、孙星衍亦为 之作书后,诸人 皆推扬毕沅金石之学有功于学林、 为政。 据毕沅关中金石记 (经训堂丛书 本)卷首钱大昕 叙 称: 金石之学,与经史 相表里。侧葘异本,任城 辨于公羊 ;戛狊殊文,新安述于鲁 论 ;欧、赵、洪诸 家涉猎正史,是正尤多。盖以竹帛之文,久而 易坏,手钞板 刻,展转失真。独金石铭勒,出于千百载以前,犹见古 人真 面目,其文其事, 信而有征, 故可宝也。 关中为三代、 秦 汉、 隋唐都会之地,碑碣之富,甲于海内。巡抚毕公以文学侍从 之臣,膺 分陕之任,三辅

9、、汉中、上郡皆桉部所及。又尝再 领总督印,踰河 陇,度伊凉,跋涉万里,周爰咨询,所得金 石文字,起秦汉,讫于金 元,凡七百九十七通。雍凉之奇秀, 萃于是矣。公又以政事之暇,钩 稽经史,决擿异同,条举而 件系之。正六书偏旁,以纠冰英之谬;桉 禹贡古义而求 汉瀁之源。表河伯之故祠, 道经之善本,以及三 藏五灯之 秘、七音九弄之根。偶举一隅,都超凡谛,自非多学而识, 何以臻 此?在宋元丰中, 北平田概尝撰京兆金石录六卷, 其书虽不 传,然陈氏宝刻丛编屡引之。揆其体例,仅纪 撰书姓名、年月, 初无考证之益;且所录不过京兆一路。岂 若斯记,自关内、山南、河 西、陇右,悉著于录;而且征引 之博,辨析之精,

10、沿波而讨源,推十 以合一,虽曰尝鼎一脔, 而经史之实学寓焉。大昕于兹事笃嗜有年, 尝恨见闻浅尠, 读公新制,如获异珍。它日桉籍而求,以补藏弆之 阙,则是 编为西道主人矣。辛丑岁七月钱大昕序。 又据毕沅关 中金石记(经训堂丛书本)卷首钱坫书后称: 彝鼎之显由 二汉,则许洨长言之矣;志碑之著由二魏,则郦 中尉详之矣,皆以金 石刻核考古事古言,用资洽闻。然或代 易物湮,始存终轶,往往不可 得征。老沙勒之犹不能久,宁 论易殄耶?唐史载乾元中京师坏钟 像,私铸小钱,会昌 中李郁彦以钟铎纳巡院,充鼓铸用; 宋史载 姜遵知永兴 军,太后诏营浮图,遵毁汉唐碑碣,以代砖甓。摧败之事岂 特前世, 后或甚之矣。巡抚

11、公监兹放失,欲永其传,讲政之 暇,日采集焉。又 用真知,条证肆考,傅合别否,务得故实。 取其片羽,可用为仪,盖 菿然于洪、薛、欧、赵之上矣。令 坫校字,得审观焉。点次卷目,谨 识其尾。时乾隆重光赤奋 若岁相月,后学钱坫撰。 又据毕沅关中 金石记(经训堂丛书本)卷首洪亮吉书后称: 魏郦道 元撰水经注四十卷,凡引汉碑百、魏碑二十、晋及宋魏 称是。窃 尝谓金石之学,惟道元能见其大。今读其注,如华 阴载祠堂碑,钜鹿 载神坛碑,则祀典可定也;荥阳石门之铭, 沛郡石坡之颂,则水利可 兴也;洛阳南界,冀州北界之石, 则区域可正也;曲江泷中碑,新城 大石山碑,则幽远可通也。 魏收仿之,故撰魏书地形志,于郡 县

12、下每引汉魏以来石 刻。巡抚毕公再涖陕西,前又两摄兰州之节,凡 自潼关以西, 玉门以东,其道路险易,川渠通塞,及郡县之兴废,祠 庙之 存否,莫不画然若萃诸掌,今记中所散见是也。夫欧、赵、 洪、薛之撰集金石,仅藉以考古,而公则因以兴灌溉之利, 通山谷之 邃,修明疆界,厘正祀典。既非若道元之注托之空 言,又非若欧阳诸 书仅资博识,则所得实多焉。公既尝以案 部至咸阳,读周文公庙诸石 刻,为守墓之裔请于朝,增置五 经博士;近又欲考定临晋河伯之祠, 郃阳子夏之墓,皆公经 世之务之获于稽古者也。读是记者,可以观其 概焉。后学洪 亮吉跋尾。 又据毕沅关中金石记(经训堂丛书 本)卷首孙星衍书后称: 雍凉之域,实

13、曰神 皋,吉金乐石之所萃也。尔乃竹书纪异,昆仑树王母之眉; 韩非著 书,华岳勒天神之字。休与藐哉!其详轶矣。若其列 侯尸祀,铭业乎 奇器;汉将扬武,纪威乎绝域。今陕西 巡抚毕公,江左之望,蔚 矣儒风,汉庭之才,褒然举首。逮 乎为政,其学益敦。开府乎咸林, 摄节乎凉肃。外传有云:“夕而序业,周公之美,读书百篇,公其体之,斯为大矣!” 时则 郑白之沃,互有泛塞;公厮渠所及,则有隨便。子谷造 象得于长安, 唐尔、朱逵墓碣得于郃阳,朱孝诚碑得于三原。 临洮之垣,亘以河 朔。公案部所次,则有唐姜行本勒石得于 塞外,梁折刺史嗣祚碑得于 府谷,宝室寺钟铭得于鄜州,汉 畜 E 君开道石刻、魏李苞题名得于褒 城

14、。公又奏修嶽祀,而华 阴庙题名及唐华山铭始出焉。公释奠学校, 而开成石经及儒 学碑林复立焉。自余创见,多后哲之未窥,前贤之未 录。公 受之以藏,是云敦素;获之有道,乃惟贤劳。其知者曰:“可 以观政矣! ”重光之岁,月移且相,武橐有缄,嘉禾告瑞。公 始从 容晨暮,校理旧文,考厥异同,编诸韦册。且夫欧、赵 之书,徒订其 条目;洪都之著,弟详其年代。公证古之学, 奄有征南博闻之才,通 知荀勖,此之造述,力越前修。谈经 则马、郑之微,辨字则杨、杜之 正,论史则知幾之邃,察地 则道元之神,旁及九章,渊通内 典,承天谱系之学, 神珙字母之传,固已夺安石之碎金,惊君苗以 焚砚。君子多 乎?于公未也。公既理其

15、打本,藏诸名山,刊其嘉言, 诒之 来学。谬承校录,略悉源流。若公惠政之列,国勋之章,方 与 往刻,共不朽焉,非所及也。后学孙星衍撰。九月九日,新校山海经成,毕沅自序作此书之原委。 据毕沅山海经新校正 (经训堂丛书本)卷首山海经 新校正序称:山海经作于禹益,述于周秦,其学行于汉、明。晋而知之者,魏郦道元也。 五藏山经 三十四篇,实是禹书。禹与伯益主名山川,定其秩祀,量其 道里,类 别草木鸟兽,今其事见于夏书、禹贡、尔雅、 释地 及此经南山经以下三十四篇。尔雅云夏书云二书皆先秦人著,夏革伊尹又皆商人,是故知此三 十四篇为禹书无疑也。 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 篇,周秦所 述也。禹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

16、桉其文,有国 名,有山川,有神灵 奇怪之所际,是鼎所图也。鼎亡于秦, 故其先时人犹能说其图以著于 册。 刘秀又释而增其文,是大 荒经以下五篇也。大荒经四 篇,释海外经、海内 经一篇,释海内经当是汉时所传。 亦有山海经图 颇与古异,秀又依之为说,即郭璞、张骏见而作赞 者也。刘 秀之表山海经云:“可以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 之 谣俗。”郭璞之注山海经云:“不怪所可怪,则几于无怪 矣;怪所不可怪,贝 y 未始有可怪也。”秀、璞此言,足以破疑 山海经者之惑,而皆不可谓知山海经 。何则?山 海经五藏山经三十四篇,古者土地之图,周礼大司徒 用 以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邱陵、坟 衍、原

17、隰之 名物;管子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皆此经之类。故其书 世传不废,其言怪与不怪皆末也。海外、海内经八篇,多杂刘秀 校注之辞,详求郭意,亦不能 照郦道元注水经,多连引其文,今 率细书以别之。沅不 敏,役于官事,校注此书凡阅五年,自经传子 史、百家传注、 类书所引,无不征也,其有阙略,则古者不著,非力 所及矣。 既依郭注十八卷,不乱其例;又以考定目录一篇附于 书。 其云“新校正”者,仿宋林億之例,不敢专言牋注,将以俟后 之博物也。乾隆四十六年九月九日。十月十五日,毕沅自序所补正晋书地理志 ,以志其 缘起。据毕沅补正晋书地理志(经训堂丛书本)卷一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卷一并序称:晋书地理志二卷。案:新

18、、旧唐书为房元(当为玄,避康 熙讳改) 龄等二十人所撰,今核其书,大要以晋武帝太始、 太康中为定,自惠 帝时已略焉,至东晋则尤略。盖唐初诸儒 于地理之学,非所研究,故 颜师古注前汉书以京兆南陵 为今宁国府南陵县,章怀太子注后 汉书以九江当涂为今 太平府当涂县。案之乐史太平寰宇记 , 汉南陵县故城在 万年县东南二十四里白鹿原上,当涂县故城在钟离县 西一百 十七里,皆无缘至江右,二人盖误以东晋侨县为汉旧县也。 此类尚多,非可详矣。夫晋世册籍可据者,如太康地志 、元康定户、晋世起居注等,见于沈约宋书。撰晋 书者,王隐、虞预、臧容绪、谢灵运、干宝诸家。其王隐晋书地道记,及不著姓氏晋书地理志与晋地记 ,

19、 见于郦道元水经注,类皆搜采广博,十倍今书。他如郡 国县道 记、圣贤冢地记、黄义仲、阚骃皆有十三州记, 以迄杜 预、京相璠之注经,徐广之注史,皆引近世州郡以证 古名,多可采 择。姑即一二言之, 是唐初修晋书 , 不特不旁考诸书,即王隐地道之编,沈约州郡之志,亦近而 不采,殊 可怪矣。然使能一以武帝时郡县为定,而尽录太 康地志所有,勒 成一书,虽非典午之全编,亦可悉金行之 首运,未为失也。今又不 然, 是县省设不同,一也;是郡废置不同,二也; 是州罢立不同,三也。以卤莽之 群材,承史志之重寄,而又不资校众籍, 证引他书,固亦其 纪传所列既与志殊,志之前所列又与后殊也。夫晋 世版舆, 上承三国之瓜

20、分,下值南朝之侨置,建罢沿革,所系非轻。 盖马彪撰郡国,既不详安顺以后;沈约志州郡,又难究徐兖 以西。使 诸贤能据贞观见存之图籍,述太康混一之山川,可 採既多,用功亦 易。而今之撰录若此,则唐初诸贤不究地理 学之过也。沅官事之暇, 嗜博观史籍,间以所见校正此志讹 漏,凡数百条;又采他地理书可以 补正阙失者,皆录入焉, 分为五卷。升元注作大字,则从刘昭补注 郡国志旧例也。 时乾隆四十六年岁在辛丑孟冬月十五日。十月,毕沅自序所著道德经考异,畅发其对老子及 其所作 道德经之见解。 据毕沅道德经考异(经 训堂丛书本)卷首老子道德经考异序称: 太 史公作史记,为老子立传云:“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谥曰

21、 聃,为周守藏室史。西出关为关令尹喜著书上、下篇而 去,莫知其所 终。”又云:“或曰周太史儋即老子,或曰非也, 世莫知其然否?” 沅案:古聃、儋字通,说文解字有聃字 云“耳曼也”,又有聸字 云“垂耳也”。南方聸耳之国,大荒北 经、吕览聸耳字并作 儋。又吕览老聃字,淮南王书 聸耳字皆作耽。说文解字又有 耽字云:“耳大垂也。”盖三 字声义相同,故并借用之。郑康成云: “老聃,古寿考者之号。” 斯为通论矣。老子与老莱子是二人,老子 苦县人,老莱子楚 人。史记老莱子著书十五篇, 艺文志作 十六篇,亦为 道家之言,且与孔子同时,故或与老子混而莫辨。沅又 案: 古有莱氏,故左传有莱驹,老莱子应是莱子而称老

22、,如 列 御寇师老商氏,以商氏而称老义同。当时人能久生不死, 皆以老推之 矣,亦无异说焉。 庄子云:“孔子西藏书于周 室,往见老聃。”又云:“孔子南之沛见老聃。”又云:“阳子居 南 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是孔 子问礼之 老子,即著道德书之老子,不得以其或在沛或在周 而疑之。汉时以黄 老为道家言,故艺文志道家中有黄 帝四经等篇,列子以 谷神不死是谓元牝为黄帝书,而庄子有焱氏颂有“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云云, 正与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说合。黄帝号有熊 氏,古者 熊、焱声相转,疑有焱氏即有熊氏。然则老子本黄 帝之言,大率多述 而不作焉。道书有太上老君,

23、亦即老子也。 徐坚案高上老子内传 曰:“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又有太 上道君,出本行经;太上丈人, 出隋书经籍志 ,贝 y 与老 君实别。”史记老子之子名宗;宗子注;注子宫;宫元孙 假,仕 于汉孝文帝;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太傅,家于齐。魏书释老志有收圭师李谱文云:“是老子之元孙。”隋书 作李 谱。合之唐宗室世系表所载,是老子亦犹夫人耳。庄子称:“老聃死,秦失弔之,三号而出。”明老子亦死。水 经 注:“盩屋有大陵,世谓之老子陵。”明老子有葬地。生而 为圣, 殁而为神,不足为异。必如葛洪神仙传及崔元山乡记老子为十三圣师云云,未免好奇行怪,盖后世虚 造之词, 不足征矣。艺文志有老子邻氏经传四篇、傅 氏经

24、说三十 七篇、徐氏经说六篇、刘向说四篇,却 无河上公注。 隋书经籍志云:“老子道德经二卷, 汉文帝时河上公注。 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二卷。 ”考高士传:“河上丈人不知何国人,明老子之术,自匿姓名,居河 之湄, 著老子章句。当战国之末,诸侯交争,驰说之士, 咸以权势相 倾,唯丈人隐身修道, 老而不亏。 ”是谓战国时人 也。神仙 传:“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汉文帝时结艸为庵 于河之滨。 ” 是谓文帝时人也。 志画为二人。 沅所见老子注家 不下百余本,其佳 者有数十本,唯唐傅奕多古字古言,且为 世所希传。故就其本互加叅 校,间有不合于古者,则折众说 以定其是。字不从说文解字出, 不审信也。近世多读书

25、 君子,然浅近者有因陋而无专辨,或好求异说 以讨别绪,则 动更前人陈蹟,在若信若不信之间,沅不敢为之也。倘 考之 不得其精, 亦唯曰我过矣!我过矣! 乾隆四十六年十月。 乾 隆四十七年壬寅 1782 53岁十二月,卢文弨叙毕沅所 辑关中金石记 ,赞誉其在金石之学方面的成就。 据毕沅关中金石记 (经训堂丛书本)卷首卢文弨叙 称:余生平未尝至关中, 闻有所谓碑林者,未由 见也。数十年前,有人从长安来,叩之,则大 率在榛莽中, 雨淋日炙,不加葺治,甚且众秽所容,幾难厕足。盖未 尝不 慨然兴叹也!镇洋毕公,前抚陕之二载,政通人和,爰以暇 日,访古至其地,顾而悚息。于是,堂庑之倾圮者,亟令缮 完;旧刻

26、之陷于土中者,洗而出之。开成石经多失其故,第 复一一加以排比, 于外周以阑楯,又为门以限之,使有司掌 其启闭。废墜之久, 然更 新,儒林传为盛举。及公之复莅 秦中也,乃并裒各郡邑前后所得金石 刻,始于秦,讫于元, 著为关中金石记八卷。考正史传,辨析点 画,以视洪、 赵诸人,殆又过之。夫人苟趣目前,往往于先代所留遗 不甚 爱惜,而亦无以为后来之地。儒生网罗放失,亦能使古人之 精 神相焕发,而或限于其力之所不能,必赖上之人宝护而表 章之,以相 推相衍于无穷,其视治效之仅及于一时者,相什 伯也。公之于政也, 绵有余力,故能百废具兴,即此亦其一 也。自国朝以来,为金石之学 者多于前代。以余所知,若崑

27、山顾氏炎武、秀水朱氏彝尊、嘉兴曹氏 溶、仁和倪氏涛、大 兴黄氏叔璥、襄城刘氏青芝、黄冈叶氏封、嘉兴 李氏光映、 郃阳褚氏峻、钱塘丁氏敬、山阳吴氏玉搢、嘉定钱氏大 昕、 海盐张氏燕昌,皆其选也,继此者方未有艾。得公书而考之, 庶几古今人之精神命脉,不至中绝也乎!乾隆四十有七年季 冬,杭东 里人卢文弨叙。是年,著乐游联唱集,幕府中人吴泰来、严长明、 洪亮 吉、孙星衍、钱坫等和之,称一时之盛。 据史善 长编算山毕公年谱乾隆四十七年壬寅五十三岁条称: 公著乐游 联唱集,时在幕府者,长洲吴舍人泰来、江宁 严侍读长明、阳湖洪 孝廉今翰林院编修亮吉、孙文学今山东 兖沂曹道星衍、嘉定钱明经今 乾州州判坫, 皆

28、吴、会知名士。 门人伏羌令杨芳灿序之。 又据乐 游联唱集卷首杨 芳灿乐游联唱集序称: 原夫桂苑之游,篇章 并美;兰台之聚,文笔皆工。荆潭有酬和之诗,汉上有题襟 之集。命 俦啸侣,则凤德有隣;散采摛华,则鸿文无范,斯 并矜奇藻府,擅誉词坛者焉。至于联唱以成章,尤属谐声之 至妙。汉代则柏梁兆轨,晋 年则曲水扬波。締章绘句,梁说 何刘;洪笔壮词,唐推韩孟。自兹而 降,尠有专长。盖勝地 难逢,良知罕睹,咫闻自自拘,何以皋牢五 际?么絃独抚, 亦难挥绰三雍。其有材全能钜,体大思精,含万汇以 吐辞, 包众妙以为质,鹑分虎位,河山则三辅之雄,鹰扬翰飞,才 畯则一都之会,于以激扬声律,杼轴襟灵,宜乎迈古无前,

29、 冠时独出 矣。乐游联唱集者,我灵岩夫子与同幕诸公之 所著也。夫子文章 圭臬,神化丹青,东阁琴尊,南楼风月, 每诗酒流连之会,适筹谋闲 暇之初,捧袂言欢,旧手原推, 莫敌倾衿,得侣逸才,更是无 双。古体今体,五言七言,标骨气之端翔,极音情之顿挫。乃若荥河九曲,龙门竹箭之 波;神岳三峰,玉井莲花之掌。考遗经于太 学,尚有残碑; 寻故物于昭陵,惟余石马。温泉荒址,骊宫旧墟,韦 曲风花, 灞桥烟水,莫不陈之华简,纬以雄辞。今风古辙,当歌对酒 之余;远迹崇情,范水模山之外。以至蠡钟篆鼎,断瓦零缣, 品题华 实之毛,搜罗水陆之产。如承天之识威斗,如文成之 辨哑锺。可以补 子云之方言,可以废郇公之食宪。探

30、 幽索隐,殚见洽闻,银 湧而金鸣,鸾歌而凤舞。兰荃之气同 岑而共馨,蠪蜃之珍量谷而且 溢。洵学海之洪澜,艺林之秘宝也已。芳灿飘飖覉宦,零落缣 缃。忆绛帐之清严,慨 素交之睽阔。闻玉敦珠盤之会,不觉神移;睹 挟辀拔戟之材, 能无色动?喜一编之入手,写万本以难停。属以绪 言,命为 喤引。过元圃之瓌奇, 侈陈燕石; 听宫悬之嘈囋, 滥列齐竽。 未知所以裁之,多见不知量也。门生梁溪杨芳灿谨序。 乾 隆 四十八年癸卯 1783 54岁 自去年十一月十七日始, 至是年二月二日止,与幕中文士为“消寒之会”,诗酒唱和, 成官阁围炉诗 二 卷。 据史善长编 弇山毕公年谱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五十四岁条 称: 公以去

31、冬关中 年丰人乐,因与吴舍人泰来,及幕中文士为消寒 之会。自壬 寅十一月十七日始,每九日一集,至癸卯二月二日止,分 题 拈韵,成官阁围炉诗二卷。二月二十六日,孙星衍为毕沅所著山海经新校正作 后序, 推扬毕沅于山海经之订讹惕弊之功。 据毕 沅山海经新校正 (经训堂丛书本)卷首孙星衍山海 经新校正后序 称: 秋帆 先生作 山海经新校正 , 其考证地理, 则本水经注,而自九经笺注、 史家地志、元 和 郡县志、天平寰宇记 、通典、通考、通志,及 近世方志,无不征也。自汉以来,未有知山海经为地理 书。 先生开府陕西,假节甘肃,粤自崤函以西、玉门以 外,无不亲历。又 尝勤民洒通水利,是以西山经四篇、 中次

32、五经诸篇疏证水道 为独详焉。常言北山经泑泽 涂吾之属,闻见不诬,惜在塞外,书 传少征,无容附会也。其五藏山经 ,郭璞、道元不能远引,今辅其识者,奚啻 十五,恐博物君子无以加诸。星衍尝欲为五藏经图 ,绘 所知山水,标今府县,疑者则阙,顾未暇也。先秦简册,皆 以篆书, 后乃行隶,偏旁相合,起于六代,六书之义,假借 便亡。 后世字 书,乃遂取经俗写以广字例,其有知者反 云依傍字部改变经文,此以 不狂为狂。先生若其类,引据书传,改正甚多,实是汉唐旧本如 此,古今读者不加察核。又如凌门之为龙门,此则声音文字之 学,直过古人。星 衍夙著经子音义,以补陆氏德明释文;有 山海经音 义二卷,及见先生,又焚笔砚。

33、若海外经已下诸 篇, 杂有刘秀校注之词,分别其文,降为细字,其在近世,可与 戴 校水经并行不倍。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二月卄六日,阳湖后学 孙星衍书于陕西节院长欢书屋。三月,毕沅自叙所著说文解字旧音 ,阐发作此书之 旨。 据 毕沅说文解字旧音(经训堂丛书本)卷 首说文解字旧音叙 称:唐以前传注家多称 说文解字音,隋书经籍志有说文音隐,疑即是也。因 摭录 之,以资考证。并为之叙曰:汉许君慎作说文解字 十四卷成,其 子召陵万岁里公乘冲,以安帝建光元年上书献 之。且云:“臣父故太 尉南阁祭酒慎。”考后汉书许君本 传,但云为郡功曹举孝廉,再 迁洨长,卒于家,不及太尉祭 酒者缺也。汉旧仪曰:“丞相设四 科之辟

34、,弟一科曰德行 高妙、志节清白,补西曹南阁祭酒,又曰太 尉。东西曹椽秩 比四百石,余椽比三百石。”然则,南阁祭酒为太尉西曹椽史 也。百官志曰:“太尉椽史,属二十四人。”汉书称周 泽为太尉 议曹祭酒,所谓比三百石者是欤?玉海曰:“后 汉太尉六十四人。”许君自言其书成于永元困顿之年,为和帝 永元十有二年,是 时,则张酺为太尉也。冲又云:“先帝诏侍 中骑都尉贾逵修理旧 文。”慎本从逵受古学,逵本传逵以章帝建初元年承诏入讲北宫百虎、南宫云台, 本纪载其 事于四年,合儒林传叙云建初中,贝y四年为是。许君之书,大 略皆以文定字,以字定声。其立一为耑者,皆文也; 形声相益者,皆 字也。故云:“文物,象之本字

35、,言孳乳而生。 其例有云从某某声, 从某某省声,从某从某某亦声;又云读 若某。其时,如郑众、郑兴、 杜子春及康成之徒,注诸经礼, 高诱注吕不韦、淮南王等书皆然。自 反音而读若之例,遂变 反音,仿自孙炎,李登作声类亦用之。晋 吕忱依托许书, 又作字林 ,其弟静因声类则作韵集 ,韵书 实始焉。 是编隋志次在忱书之下,但云有四卷,而不详撰著姓名 及时代。 则是编为沈以前人所作无疑。唐世言文字声音 者,每兼采 许及忱,惟颜籀则文字用许,声音用声类,故所著汉书急就章注及匡谬正俗 ,皆无许书音。由 可见是 编之流传更尠,更足贵矣!今考其音荼为徒, 此皆舌音之 正。其音剽为数妙反,又皆唇音之正。其音汔为巨合

36、 反,挺为达鼎反,又皆送声之正。 然据此而论,则是编亦南人所 定者矣。反音之法,如正之与乏,因 射为应,但古今语有所殊,或致 音有所别。然推厥由来,皆 可究知其义,故学贵考其原也。许君之书 今所存者,有徐铉 等校定音,并唐韵也;有徐错系传音,朱翱所加 也;有五音韵补音,贝y错所加也,然皆唐以后所改更。唐所用解字 书既 不行,其音仅一见于戴侗六书故,字训注,及宋鼂说之 芥 绝之荃,荃字论下,亦于古音无涉。是编所辑虽寡, 要为探本之 谊,后之人不知珍重者,陋也。癸卯岁乾隆四十 有八年三月日。四月,毕沅自叙所著夏小正考注,阐发自己对夏 小正 的见解和取向。 据毕沅夏小正考注叙(经 训堂丛书本)卷首夏

37、小正考注叙称:大戴记八十一篇,今止四十篇,其篇自三十九始,无四十三、 四、 五,及六十一、四篇,有两七十三,或云两七十四,小正盖其弟四十七篇也。案汉书艺文志:“七十子后学者 所记 礼百三十一篇。”别无大、小戴之目。今所记小戴 有四十九 篇,大戴有八十一篇,合之正得百三十篇之数, 较艺文志所 说止少一篇,并此二书,即后学者所记 欤?小正于天象时制 人事众物之情,无不具纪,洵 为一代之巨宪。故夫子称之曰:“欲观 夏道,吾得夏时焉。” 又曰:“行夏之时。”司马迁曰:“孔子正夏 时,学者多传夏 小正。”此书之所由来欤?作者之圣,言辞简 要,后儒为之训注。经注不分,贝U习之或误。小正经为禹启所製,历二千

38、 余年而戴德始作传,不加之条晰,必有以传为经,以 经为传之弊。沅 所见各家,自今所行大戴记外,其专本 有宋朱子本、有关浍本、 有傅崧卿本、有王应麟本、有元金 履祥本,本朝有故尚书大兴黄叔琳 本、有故尚书无锡秦蕙田 本、有今学士钱塘卢文弨本、有故编修休宁 戴震本、有今主 事曲阜孔继涵本,皆分经传,亦并有异同。案:引者 又有郑 康成、郭璞、孔颖达、欧阳询、徐坚、李善、一行诸人。因 遰加参校,附以鄙释,名曰夏小正考注 。小正有戴氏 传之于前,又有北周卢辩注之于后。 今经既残破,传复讹乱, 辩注 又不传,若据考不精,各以私意类分互证,是诬之矣。 沅于诂训,信 好雅言,文字默守许解,经礼则专宗郑学。戴

39、之说是,必曲证以申明 之;偶得一间,又求之诸经,以附合 本旨,庶得尊经后传之义。夫由 今以溯传,既二千年矣,由 传以溯经,又二千年,历四千余年之久, 而通之者卒不多见 其人,盖信古者少矣,可不深叹哉!癸卯岁乾隆四 十有八年 四月日。九月十五日,毕沅自叙所著经典文字辨正书 ,志其 作是书之缘起与用力所在。 据毕沅经典文字辨正书 (经训堂丛书本)卷首经典文字辨正书叙称: 作是书有五例:一曰正,皆说文解字所有也;二曰省, 笔迹稍于说文解字。三日通,变易其方而不盭于说文解字。四日别,经典之字为说文解字所无者也。五 曰俗,流俗所用,不本前闻,或乖声义,乡壁虚 造,不可知者是也。 或因仍而改,或卓见而离。

40、盖举一 以概余,勿兼该而争辨矣。至于经 籍之文异传异写,叚借之恉不明,偏旁之义遂晦。 如此之类,虽 非马豕之讹,或 致兖渽之谬,是贵于考之详而审之谛也。余究思典 籍,求迹 籀斯,每慨艸木篇多变旧文司马相如作,诂训书积生诡 字尔雅十九篇多俗字,若不折衷南阁,曷探本彼仓?故从五百卄部,穷九千余言,遍讨别指,以示专归。其义取 之魏江式、齐颜之推,其文则较之唐陆德明、 颜元孙、张参、 唐元度,周 郭忠恕,宋张有诸家为正矣。然元孙自谓能参校 是非,较量同异,立 俗通正三例定字,而舛失偏多。 张 有则以宋徐铉刊定说文解字 为真本,凡徐所参入及新附字,概指为许书。余少居乡里,长历 大都,凡遇通儒, 皆征硕学

41、。初识故元和惠征君栋,得悉其世业。继 与今嘉定 钱詹事大昕、故休宁戴编修震交,过从绪论,辄以众文多 诬, 纠辨为先。既能审厥时讹,必当绍其绝诣。门生嘉定钱明经 坫,向称道吴江处士声能作通证书,欲以经典异文尽归 许君定 字,是犹余之志也。夫处鲍居兰,薰莸易剖,生麻入 缁,形色弗蒙。 若使岐多路惑,则靡所适从。谅彼归异出同, 则自逢指要。爰因暇 景,既竭愚才,日省月记,杀青斯竟。 举纲举目,愿无背于往制;去 泰去甚,事始契于宿怀。引之 能伸,用亦无爽。如云未尽,殆其谓 之;或有陈,亦无隐焉。乾隆昭阳亶安岁九月望日。十二月,毕沅自叙所校墨子,就墨子一书的悬 疑问题 提出己见,于深化墨子研究甚为有功。

42、据毕沅校刊墨子(经训堂丛书本)卷首墨子叙称: 墨 子七十一篇,见汉艺文志 。隋以来为十五卷,目 一卷,见隋 经籍志。宋亡九篇,为六十一篇,见中兴 馆阁书目,实六十 三篇。后又亡一篇,为五十三篇,即今 本也。本存道藏中,缺宋 讳字,知即宋本。又三卷一本, 即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宋王 应麟、陈振孙等仅见此 本。有乐台注,见郑樵通志艺文 略,今亡。案:通 典言兵有守拒法,而不引墨子备城门玉海云后汉书注引墨子备突篇,诗正义引墨子备 衝 篇,似亦未见全书,疑其失墜久也。今上开四库馆求天 下遗书,有 两江总督採进本。谨案:亦与此本同。自此本以 外,有明刻本,其字 少见, 皆以意改,无经上、下及备 城门等篇,

43、盖无足观。因遍览唐宋类书,古今传注所引,正其讹谬,又以知闻疏通 其惑。自乾隆壬寅八月至癸卯 十月,踰一岁而书成。世之讥墨子,以 其节葬、非儒说。墨 者既以节葬为夏法,特非周制,儒者弗用之。非 儒则由墨氏 弟子尊其师之过,其称孔子讳及诸毁词,是非翟之言也。 案: 他篇亦称孔子,亦称仲尼,又以为孔子言亦当而不可易,是 翟未尝非孔。孔子之言,多见论语 、家语,及他纬书 传 注,亦无斥墨词。至孟子始云:“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 又 云:“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盖必当时为墨学者 流为横 议,或类非儒篇所说,孟子始嫉之。故韩非子显 学云: “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韩 愈云:

44、“辩生于 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其如此也。”今F亲 士、脩身及经上、经下疑翟自著, 余篇称子墨子,耕柱篇并称子禽子,则是门人小子记录 所闻,以是古书,不可忽 也。且其鲁问篇曰:“凡入国, 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 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 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贝 y 语之非乐、非命;国 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 则语之兼爱。” 是亦通达经权,不可訾议。又其备城门诸篇,皆 古兵家 言,有寔用焉。书称中山诸国亡于燕代胡貊之閒,考中山之 滅,在赵惠文王四年,当周赧王二十年,则翟实六国时人, 至周末犹 存。故史记 云:“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班固

45、亦云: “在孔子后。”司马贞按:“别录云墨子书 有文子。文子, 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如此,则墨子者在 七十子后。李善引抱 朴子亦云:“孔子时人,或云在其后。” 今按:其人在七十子后。 若史记邹阳传邹阳曰:“宋信 子罕之计,而囚墨翟。”司马贞 云:“汉书作子冉,不知 子冉是何人?”文颖曰:“子冉,子罒 也。”荀卿传云:“墨翟,孔子时人,或云在孔子后。”又襄公二十九年左传宋 饥,子 罒请出粟,时孔子适八岁,则墨翟与子罒不得相辈。 或以子冉为是, 不知如何也?又文选亦作子冉,注云: “文子曰子罒也,冉音 任。”善曰未详,沅亦不能定其时事。 又司马迁、班固以为翟宋大 夫,葛洪以为宋人者,以公输 篇

46、有为宋守之事。高诱注吕氏春 秋以为鲁人,则是楚 鲁阳,汉南阳县在鲁山之阳,本书多有鲁阳之 君问荅,又亟 称楚四竟,非鲁卫之鲁,不可不察也。先秦之书字少假 借,后乃偏旁相益,若本书源流之字作原,一又作源,皆传写 者乱之,非旧文。乃若,实足以证声音文字训诂之学,好古者幸 存其旧云。如其疏略,以俟敏求君子。乾隆四十八 年岁在昭阳单阏涂 月,叙于西安节署之环香阁。乾隆四十九年甲辰 1784 55岁 二月,毕沅自叙所著音同义异 辨,表明作此书意在与经典文字辨正书相发明,阐发 其中所蕴含的“通假借 之道”。 据毕沅音同义异辨(经 训堂丛书本)卷首音同 义异辨叙称:既作辨正书,每念经典之文多通假借之道,非必

47、古人字 少,以一 字而兼数以之用,皆缘隶写转讹、避緐文而趋便易 所成。说文解 字所有其音同、其以异者,据形著训,杂而不,分观并举,式镜 考资。因另为一编,附于辨正 之后,庶不偝郃陵之恉云尔。沅再 识。六月, 毕沅自序重刊 三辅黄图 ,表彰此书之重要性。 据毕沅重刻三辅黄图(经训堂丛书本)卷首重刻三辅黄图序称: 隋志云一卷,记三辅宫观、 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事,即所谓旧图也。如淳、晋灼 注汉 书,郦道元注水经,宇文恺议立明堂,王元归议 上帝后土坛, 并称之。此本作六卷,盖唐世好事者所辑,故 杂用晋以后书,并颜师 古说,又多与淳等引据不同。考宋敏 求、程大昌、陈振孙、王应麟诸 辈所见,即今本是

48、也,知唐 以后旧本已佚久矣。大昌云:“渐台、彪 池、高庙、元始、祭 社稷仪,皆祖本旧图,今渐台、高庙无旧图云 云。”恐今本更 非宋旧焉。今并加校正,而以今本所无者附载于后。 以乾隆 四十有九年六月刻成,是为序。八月十五日,毕沅自序所掇集晋太康三年地志 、晋 书地道志,表彰此两书有益于实事实学。 据毕沅所集 晋太康三年地志(经训堂丛书本)卷首晋太康三年 地志 王隐晋书地道志总序称: 晋太康地志, 不著撰人。旧唐书五卷,云太康三年撰;新唐书十卷。 其称 太康三年地志者,一见于宋书州郡志会稽郡始 宁令下,一 见襲松之三国志注孙皓起显明宫下。考晋 书武帝太康四年徙 辽东,王为东莱王,而是志于东莱尚言郡

49、;水经注太康五年改 信都曰长乐, 而是志尚云信都, 则书成于太康三年无疑。惟晋书 地理志云罢秦州亦在三 年,而是志尚列秦州,或书成后州始废 矣。晋初舆地之学最 著者襲司空秀,继之以京相璠、摯虞,是书或成于数君之手。 同时杜 预注经,晋灼注史,其精核皆有所不及。今复其旧名, 曰太康三年地志。若沈约止称之为地志,郦道元称为 地记,司马贞、 张守节称为地理记,新唐书称为 土地记,其实一也。 晋书地道记晋王隐撰,在晋 书九十三卷之中,不知卷数。 今观其所列青州下有北海郡, 暨都昌、安邱诸县,西河郡有穀远县, 义兴郡有阳羡县等, 皆与今晋书地理志殊。考杜预左传注 北海郡有都昌 县,地形志下密晋属北海,居

50、 V 、都昌、平寿、胶 东四县皆云晋后属北海。准是数条,则处舒所编,足正唐人撰 述之谬,非仅与太康地志相为发明已耳。盖二书作于晋, 而盛行 于齐、梁、北魏之时。沈约撰宋书,刘昭注续汉书,魏收述魏史,所征舆地之书不下数百,然约之州 郡,惟 准太康;昭之注郡国,收之述地形,则一本地 道。他若郦道 元等,又皆悬其片言,视若准的。今观沈约 之论曰:“州郡一志,唯 以续汉郡国校太康地志 ,参伍异 同,用相征验。”魏收之序曰:“班固考地理,马彪志郡国, 魏世三 分,晋又一统,地道所载,又其次也。”足知当时 言地理者,自 两汉地志之外,于三国及泰始之际,则征太 康;于晋之东西,则 征地道,不以别书参之,亦信

51、而有 征者矣。至唐而艺文类 聚、史记注、文选注所征引, 始觉寥寥,则是书已不显 也。宋初修太平御览,尚述是书,故乐史寰宇记亦间引之。厥后阙如,盖亡失可知矣。 余年来官事之暇,好搜讨地理之书,以为有益于实事实学。 兹以旧所 掇集者,各分为卷,付之剞劂。其元康地志及 不著姓氏晋地 志、晋书地理志数条,亦附录焉,庶嗜 古者有所采云耳。时乾 隆四十九年岁在甲辰八月十五日。是年,孙星衍为毕沅所校墨子一书作后叙 ,表 彰毕沅 之有功于墨学。 据毕沅校刊墨子(经训堂 丛书本)卷首孙星衍墨子后叙称: 乾隆四 十八年癸卯十二月,算山先生既刊所注墨子成,以星衍 涉于诸子 之学,命作后叙,星衍以固陋辞,不获命。叙曰

52、: 墨子与孔异者,其 学出于夏礼。司马迁称其善守禦,为节用; 班固称其贵俭、兼爱、上 贤、明鬼、非命、上同,此其所长, 而皆不知墨学之所出。淮南王知 之,其作要略训云:“墨 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 烦扰,而不说厚葬, 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 故背周道而用夏 政。”其识过于 迁、固。古人不虚作,诸子之教,或本夏,或本殷。故韩非 著书,亦 载棄灰之法。墨子有节用,节用,禹之教也。孔子 曰:“禹菲饮食, 恶衣服,卑宫室,吾无閒然。”又曰:“礼与 其奢,宁俭。”又曰: “道千乘之国,节用。”是孔子未尝非之。 又有明鬼,是致孝鬼神之 义;兼爱,是尽力沟洫之义。孟子 称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

53、为之;而 庄子称禹亲自操橐耜,而 襍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风,栉 甚雨;列子称禹 身体偏枯,手足吕不韦称禹忧其黔首,颜色黎墨,竅 藏不通,步不相 过,皆与书传所云“予弗子,惟荒度土功,三 过其门而不入,思天下 有溺者,犹己溺之”同。其节葬,亦禹 法也。尸子称禹之丧法,死于 陵者葬于陵,死于泽者葬于泽, 桐棺三寸,制丧三日当为月,见后 汉书注。 淮南子要 略称禹之时天下大水,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 薄葬,闲 服生焉。又齐俗称三月之服是绝哀,而迫切之 性也。高诱注云: “三月之服,是夏后氏之礼。”韩非子显 学称墨者之葬也,冬 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 三月。而此书公孟篇墨子

54、谓 公孟曰:“子法周而未法夏也, 子之古非古也。”又公孟谓子墨子 曰:“子以三年之丧为非, 子之三曰当为月之丧亦非也。”云云。 然则三月之丧,夏有时 制,墨始法之矣。孔子则曰:“吾说夏礼,杞 不足征,吾学周 礼,今用之,吾从周。”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 乎文哉, 吾从周。”周之礼尚文,又贵贱有法,其事具周官、 仪礼、 春秋传,则与墨书节用、兼爱、节葬之旨甚异。孔子 生 于周,故尊周礼而不用夏制,孟子亦周人,而宗孔,故于墨 非 之,势则然焉。若览其文,亦辨士也。 亲士、脩身、 经上、经下及说凡六篇,皆翟自著。 经上、 下略 似尔雅,释诂文人不解其意指。又怪汉唐以来通人 硕儒,博贯诸 子,独此数

55、篇莫能引其字句,以至于今传写讹 错,更难钩乙。晋书 鲁胜传云:“胜注墨辩。”存其叙 曰:“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惠施、公孙龙,祖其学以 正刑 名,显于世。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词,则与墨同。荀 卿、庄周等皆 非毁名家,而不能易其论也。”又曰:“墨辩有 上、下经,经各有 说,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苐,故独存。 今引说就经, 各附其章,疑者阙之;又采诸众杂集为 刑名二篇,略解指归,以俟君 子。”如所云,则胜曾引说就经,各 附其篇,恨其注不传,无可征 也。 备城门诸篇具古兵家 言,惜其脱误难读。而弇山先生于此 书,悉能引据传注、类 书,匡正其失。又其古字古言,通以声音训故 之原,豁然解 释,是当与高

56、诱注吕氏春秋 、司马彪注庄 子 、许君注淮南子、张湛注列子 ,并传于世。其视杨 倞、卢辩空疏浅略,则倜然过之。时则有仁和卢学士抱经、大兴翁洗 马覃溪及星衍三人者,不谋同时共为其学,皆折衷于先生。或 此书 当显,幸其成帙,以惠来学,不觉僭而识其末也。阳湖 孙星衍撰。 乾隆五十年乙巳 1785 56岁正月初一,洪亮吉为毕沅所掇集晋太康三年地志 、王隐晋书地道志 作后叙, 据毕沅所集晋 太康三年地志 (经训堂丛 书本)卷首洪亮吉晋太康三年地志王隐晋书地道志后叙 称:灵 岩山馆丛书大类有三:小学家一,地理家 二,诸子家三。地理自三辅黄图至宋敏求长安志 ,凡若干 种。先生以亮吉粗知湛浊,梢别广轮,成志地

57、之书, 辄预校讐之役。 阏逢执徐岁壮月所校太康志 、地道志 二卷刊成,授简宾 筵,命书后序。谨桉:太康三年者,晋平 吴后苐二年也。日南之地甫 入舆图,建业之宫裁为郡治,于 是潘岳著关中之记,摯虞成畿服之 经,王范上交广之书,徐 氏作都城之录。唐李善注文选称太康 地志曰:“都卢 国,其人善缘高。”是知州郡之外,又志八荒;风 土之余,兼详异俗;拓地万里,成于二纪;刘石未兴,扬益既灭;今 甲 之所载,典午之最盛云。厥后,贾耽之述四夷,乐史之详百 国, 盖灌舆于此。与王隐以作史之才,著承家之美,时则五 马渡江才逾三 主,羣龙战野已没八州。而史氏区区,欲桉伊 洛之图,举秦函之界, 虽寰中百县曾隶方舆,而

58、海外十洲同夫飘渺。抚剑及伊吾之北,而口 裳阻天限之汇者焉。今观所 述,姑臧、穀远,辨方语之讹;大夏、令 支,补职方之阙。 采声罔实,或见诮于郦元;绾籍陈图,庶亟登于刘 氏矣。以 此编摩,推其绍述,则仲远一记,既导美于太康 ;彦 季 全编,殊有功于处叔。饮水知源,抚柯求叶,亦沈约、魏收 之祖 也。昭代右文,坤舆日闢,皇帝复撰灵河之纪,著滦水 之源,舆书归 于乙部, 卢牟资天宸断。 巍乎大哉! 莫以尚矣。 先生才为命世, 学既专家,每集一编,期乎匝月焕绿字赤文 之采,补兰台石室之藏, 茫乎莫测, 兴望若之。 惊疑者勿言, 守阙如之义。亮吉不敏,遂不 辞而序之云尔。元月朔日,门 生阳湖洪亮吉书于中仙

59、馆。乾隆五 十二年丁未 1787 58 岁 九月,王鸣盛为毕沅新校正长安图志作 序,表彰毕沅“静察乎考古之足以证今,披图案牒以兴革利弊”之为 学精神。据毕沅新校正长安图志(经训堂丛书本)卷首王鸣盛新校正长安图志序称:秋帆先生抚陕,陕,故长安也,搜得宋敏求长安志二十卷, 校正刻 之,附以图三卷,问序于予。予向求此书未获,今始 一读焉。既卒 业,作而叹曰:美哉!先生才之大,而思之深, 超出乎流俗绝远也。 周礼天官司会掌国之官府、郊野、 县都之百物,凡在书契版图 者之贰;司书掌土地之图,以周 知入出百物。地官大司徒掌建邦 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 之数,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地域广轮之 数, 辨其山林

60、、 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土训掌道地图, 以诏地事; 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夏官职方氏掌天下之 图,以 掌天下之地。然则欲知舆地,必藉图志,周公已言之,章章 明矣。萧何入秦,先收图书,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彊 弱,民所 疾苦。盖儒者不出户庭,而能周知方域,此读书之 所以可贵也。以此 涖政,贝 U 能先时豫筹,因地制宜,恢恢乎 游刃有余焉。可见,图志 之裨益于政事,似缓而实急,夫岂 俗吏所知哉!唐以前地志存者寥 寥,宋元人作存者不下二十 余,然皆南方之书,北方惟有此志,与于 钦齐乘耳!而长安 汉唐都邑所在,事迹尤夥,纪载尤亦加详。宋氏此 编,纲条 明折,赡而不秽,可云具体。厥后,程

61、大昌、雍录好发新 论, 穿凿支离,不及宋氏远矣。先生既刻此,又于其间纠正蹖驳, 疏释蒙滞,附于逐条之下焉。夫以军民政务之填委,文檄簿 牍之旁 午,他人竭蹷应之日不暇给,先生乃能以余力表扬墜 典,斯其才之 大, 诚有过人者。 若其静察乎考古之足以证今, 披图案牒以兴革利 弊,其补助化理最切,则尤先生用意之深 也。先生本名儒,为文学侍 从臣,出掌封圻,治绩茂异,固 宜卓识之度越流俗绝远。与图每卷署 河滨渔者,实出元李好 文撰古人地志 ,必与图倶。司会、司书 等职所谓版图、 地图者,此物此志也。先生汇订以传,亦犹土训、诵 训之道 地图、道方志云尔。乾隆五十有二年岁次丁未季秋之月,嘉 定王鸣盛西庄氏再

62、拜谨撰,时年六十有六。是年,成中州金石记五卷。 据史善长编弇 山毕公年谱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五十八岁条称: 自 关中移节,迄今三载,公暇蒐 罗金石文字,考其同异,聚而 拓之,编为中州金石记 五卷。 乾 隆六十年乙卯 1795 66 岁 是年,与阮元商议修纂山左金石志 , 定其义例, 因奉命补授湖广总督, 属阮元继成其事。 据史善长编 弇山毕公年谱 乾隆五十九年乙卯六十六岁条称: 公 与学政阮公元商 议修纂山左金石志 ,搜罗广博,考证精 核。会有湖督之命,谆 属阮公继成其事。书成凡若干卷,其 义例皆公定也。 嘉庆二年丁巳 1797 68 岁 是年,刊毕 生精力所萃之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 鸿篇巨帙,有功 艺林。 据史善长编弇山毕公年谱嘉庆二年丁巳 六十八岁条称:公自为诸生时,读滦水资治通鉴,辄有志续成之。凡宋元以来事迹之散逸者,网罗搜绍,贯串丛残,虽 久典封圻,而簿领余闲,编摩弗辍,为续通鉴 二百二十卷。始自 建隆,讫于至正,阅四十余年而后卒业。 复为凡例二卷、序文一首, 毕生精力尽于此书。七月三日丑刻,卒于辰州行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