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教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204855111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施一公教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施一公教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施一公教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施一公教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一公教授(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一)时间的付出【序:我从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整整16个春秋,但博士阶段的感受仍然历历在目。 我从指导自己独立实验室的第一个博士生到现在也已经13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 后中已经有11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大学里担任独立实验室的PI。他们的成长过程差别极大, 性格、能力也各有不同。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简单地遵循另外一个优秀科学家的 足迹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的成功是不可能复制的。但是,优秀科学家常常具 备的共同特点应该对年轻学生有很大启发。本文主要来自我在200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里一次2.5小时的讲座,又综合了 一些随后的思考和总结。在那次讲座

2、中,我一再强调,我的目的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按照 我讲的去做,而是希望从根本上冲击、振荡一下研究生的思考角度,启发大家找到最适合 自己的成才之路。本文很长,分四部分陆续发表出来。】1时间的付出。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 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 多的时间。有时,个别优秀科学家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成功凭 借的是运气,不是苦干。这种回答其实不够客观、也有些不负责任,因为他们有意忽略了自 己在时间上的大量付出,而只是强调成功过程中的一个偶然因素,这样说的效果常常对年轻 学生

3、造成很大的误导,因为有些幼稚的学生甚至会因此开始投机取巧、不全力进取而是等待 所谓的运气;另外一些学生则开始寻找他们的运气,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了与科学 研究无关的事情上面。说极端一点:如果真有这样主要凭运气而非时间付出取得成功的科学 家,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是攫取别人的成果,而自己十有八九不具备真正在领域内领先的学 术水平。大约在十年前,著名的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在网上 广为流传,这封email是蒲先生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 赞同。这封email写的语重心长,从中可以看出蒲先生的良苦用心。我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 是在清华大学都把

4、这封email转给了我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 说的:“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 tio 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 sider the mini 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 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

5、to the lab workI suggest that every 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 trated bench worand 2+ hr read 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 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 ne mostly after work.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 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 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和两小时以上的

6、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 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有些学生读完蒲先生的email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 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 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骄傲,你会 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 这句话表面上是劝学生,实则是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自己尽量刻 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 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

7、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 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但这种应试和灌输教育的结果就 是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专业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 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阴差阳错之间,我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 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 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会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 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 修完,我每周五天、每天从上午9点

8、做实验到晚上7、8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 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 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 普金斯医学院回Homewood campus(我住在附近)。1993年我曾经在自己的实验记录本 的日期旁标注“This is the 21st consecutive day of working in the lab.(这是我连续第 21 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 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

9、环境,也不会再感 受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 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 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三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四点以后; 但每天早晨八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First Ave nue)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九点左右又 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9、 10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做灰狗长途汽车 回到巴尔地摩(Baltim

10、ore)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十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 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 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我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 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心公园(Central Park)很艮近,那里也时有文 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心公园一步。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每一个我自己的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 得自己苦吗? 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时候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 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

11、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 时的刻苦,感觉仍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七年半 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 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时间的付出是必要条件。2 方法论的转变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只有时间的付出和刻苦,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 (critical an 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吸取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 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 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

12、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 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critical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 备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 变。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养成能够 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举几个让我终生难 忘的例子。(1)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 (positiv

13、e 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 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平均需要6年左 右的时间才能得到PhD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 者是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大多数低年级的博士生对负面结果的看法很消极,直接 影响了他们critical an alysis能力的培养。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control experiments)、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 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十几 种可能的途径

14、(hypothesis),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 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到找到一条可 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信的(conclusive)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 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 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非常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的负面结果并不令人信服,经不起逻辑的推敲!而这一点 往往是阻碍科研课题进展的最大阻碍。比如,按照一个常规的protocol操作时不能得到 positive control的

15、相应结果,或者缺乏相应的对照实验,或者是对可信的实验结果在分析和 判断上产生了失误,从而做出负面结果或不确定”(ineonclusive results)的结论,这种 结论对整个课题进展的伤害非常大,常常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不知所措、苦恼不堪。我告 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conclusive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 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也会很快成熟, 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 上critical analysis的训练。在我的实验室,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

16、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 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 PhD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 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 具备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所以,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中获取正确的信息。(2)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Nikola Pavletich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着极强的 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做出了一系列包括p53、Rb、CDK complex、SCF complex、BRCA1 等在

17、内的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 月,我刚到Nikola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 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Nikola,我 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大意) Why do you want to improve the yield? Dont you have enough protein for crystallization trials?(你为什么想提咼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

18、:I do have eno ugh protein for crystallizatio n scree n. But I n eed to optimize the yield first so thatI can accumulate more materials.(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 更多的蛋白。)他不客气地打断我:No. The yield is high enough. Your tim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yield. Please proceed to crystallization.(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 产率

19、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 Nikola建议的价值。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 行 crystallizati on scree n,很快意识到这个 con struct 并不理想,需要通过 protein engin eeri ng 除去其N-端较flexible的几十个氨基酸。而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 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 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不必追求完美,而是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 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

20、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 细地再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 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比如,结构生物学中,第一次尝试纯化一种 新的蛋白不应该追求每一步的产率,而应该尽量把所有纯化步骤进行到底,看看能否拿到适 于结晶的蛋白。第一次尝试limited proteolysis,不应该刻意确定protease浓度或追求蛋白 纯度,而是要关注结果中是否有protease-resista nt core domai n。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 立实验室到现在,我告诉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主义。我把这

21、个方法论推到极限:只要一个实验还能往前走,一定要做到终点,尽量看到每 一步的结果,之后需要时再回头看,逐一解决中间遇到的问题。(3)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的取与舍。Nikola Pavletich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 听seminar。没想到,我最大的惊讶出现在我笃信无疑的这一点。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Jeremy Berg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有每周一 次的组内journal club,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Nikola实验室,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 读paper的功底、也想同时与Nikola讨论以得到他

22、的真传。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 篇Naturearticle,午饭前遇到Nikola,向他描述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 Nikola面色有点尴尬地对我说: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 还没有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因故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发表的Scieneeresearch article, 又去找Nikola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Nikola: You know so much. You must read a lot of papers. Why is it that you did nt read the ones I r

23、ead?(你 知识如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你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 Nikola 看着我说:I dont read a lot.(我阅读不广泛。)我反问:If you do nt read a lot, how can you be so good at research? And how can you reference so many papers in your own publications?(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科研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 这么多文献?) Nikola的回答让我彻底意外:(大意)1 only read papers

24、 that are directly releva nt to my research in terests, and I on ly read more papers whe n it comes to writi ng my own papers (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我写论文时才会大 量阅读。)我做博士后的单位Memorial Sloa n-Ketter ing Can cer Cen ter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 (Institute Seminar Series),常常会请来各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大牛来演讲。有一次,一个诺 贝尔奖得主来讲Institute se

25、minar,并且点名要与Nikola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 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去接近大人物、取得好印象。Nikola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 的歉意,seminar那天我恰好不在。我们也为Nikola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 得主seminar的那天,Nikola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早晨来了以后直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 当然也没有去听讲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Nikola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Nikola 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paper。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Nikola身上已 经见多不怪了。在我离开Nikola实验室前,我带着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

26、谜,问他:如果你不怎么读 papers,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家?他回答说:(大意)我 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我只能把我的有限时间用在 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解析结构、分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题、写文章。如果没有足够 的时间,我只能少读文章、少听讲座了。Nikola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做的事情做些取舍,不可能面 面俱到。无论是科研文献的阅读还是学术讲座的听取,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 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 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

27、打好critical thinking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对于 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4)挑战传统思维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 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Nikola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 则也受到有理有据的挑战。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con trol 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Nikola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大意)Tell me why you want to figure out why your exper

28、iment failed?(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 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I need to know what went wrong so that I can get it to work next time.(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Nikola 马上评论道:(大意)You dont need to. All you need to do is to carefully repeat your experime nt and hopefully it will work next time. Many times figur ing o

29、ut why your previous experime nt failed will take much Ion ger time tha n simply repeat ing your experime nt. For a sophisticated, on e-time experime nt, the best solutio n to a failed experime nt is to repeat it carefully.(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把时 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

30、 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后来,Nikola又把他的观点升华:(大意)It is a philosophical decisi on whether to figure out why an experime nt failed. The conven ti onal wisdom of un dersta nding every glitch may not represe nt the best approach 仔 细想想,这 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其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过程 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的实验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比如PCR忘记加某种

31、成分了, 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 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 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 之后,我都会告诉大家打破迷信、怀疑成规,而关键的关键是:Follow logic!(跟着逻辑 走!)我每天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讲的一句话就是:Follow logic!每天对不同的学生讲, 加在一起至少有5遍以上吧。而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 理、排除法找到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严密的逻辑是 cr

32、itical analysis的根本。学生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序:此文针对本科生和一、二年级的博士、硕士生,对高年级的博士 生和博士后也应该有参考价值。】从小到大,我感性思维多一些,不善于读书。85至89年在清华生物系 读本科期间,从未读过任何一种英文专业期刊。我受到的与英文阅读相关的训练 一共只有两个。一是我在1986年暑假期间选修的时任系主任的蒲慕明老师开设 的生物英语系列讲座,隐隐约约记得蒲先生让我们阅读一些诸如DNA双螺旋 发现之类的科普性英文文章,很有意思。但时间较短,暑假过后也没有养成读英 文文章的习惯。二是生物化学这门课。与现在的清华生命学院形成鲜明对比, 我上大学期间的所

33、有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采用中文教材、中文讲课,只有郑昌学 老师讲授的生物化学采用了 Lehninger的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而且郑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每次课后阅读10-20页教材。我们同学大多感觉到 专业英文阅读有所提高。1990年4月至7月初,我在依阿华州Ames小镇的Iowa State University 度过了初到美国的前三个月,其中大部分时间在Herbert Fromm教授的实验室做 轮转(rotation),跟随刘峰和董群夫妻两人做研究(刘峰现在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做教授)。当时感觉最

34、困难的就是读专业论文。 有一次,Fromm教授要求我在组会上讲解一篇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文章,我提前两天开始阅读,第一遍花了足足六个小时,许多生 词只能依靠英汉词典,文章中的有些关键内容还没有完全读懂,当时的感觉是 JBC的文章怎么这么长、这么难懂?!真有点苦不堪言。为了能给Fromm教授和 师兄师姐留下好印象,第二天又花了好几个小时读第二遍,还做了总结。第三天 我在组会上的表现总算没有给清华丢脸。但是,前前后后,真搞不清楚自己为了 这一篇文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90年7月我转学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后,与本科来自北大的虞一华同 在IPMB progra

35、m。虞一华大我一岁,来巴尔地摩之前已经在夏威夷大学读了一 年的研究生,对于科研论文的阅读比我强多了。他常常在IPMB的办公室里拿着 科学和自然周刊津津有味地阅读,看得我很眼馋,也不理解其中那些枯 燥的文章有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他在读很有意思的科学新闻。科学新闻能有什 么意思?虞一华给我讲了好几个故事:洛克菲勒大学校长诺贝尔奖得主David Baltimore如何深陷泥潭、人类基因组测序如何争辩激烈、HIV病毒究竟是谁发 现的,等等。我还真没有想到学术期刊上会有这么多我也应该看得懂的内容!从 那时起,每一期新的科学和自然一到,我也开始尝试着阅读里面的新闻 和研究进展介绍,这些内容往往出现在“ N

36、ews & Comment “Research News”“News & Views”“Perspectives”等栏目,文笔平实,相对于专业的科研论文 很容易读懂。有时,我还把读到的科研新闻讲给我的同事朋友们听,而同事的提 问和互动对我又是更好的鼓励。除了科学和自然,我也常常翻看科学 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与细胞(Cell)、生物化学期刊(JBC )等非常专业的期刊不同,科学和自然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用来做科普教育的。科学周刊 的“Perspectives”和自然周刊的“News &Views”栏目都是对重要科学论 文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一般1-3页,读起来比

37、较通俗易懂,较易入门。读完这些 文章后,再读原始的科学论文,感觉好多了!而且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专家的分 析比较一下,找找差距,有时甚至也能找回来一点自信!从199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到现在清华大学做教授,我总是告诉自己 实验室的所有年轻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下面这几点读科 研论文的体会,也希望我的学生跟我学:1. 请每位学生每周关注科学和自然。(生命科学界的学生还应 该留心细胞)。如果时间有限,每周花一个小时读读这两种周刊 里的丈章标题以及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论文的abstract,即 可!这样做可以保证一个学生基本上能够跟踪本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和 进展,同时开阔视野,大

38、概知道其它领域的动态。2. 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细读科学和自然里的新闻及科研 论文。如果该科研论文有“News & Views”或“Perspectives”来介 绍,请先读这些文章,这类导读的文章会提炼问题,就好比是老师事 先给学生讲解一番论文的来龙去脉,对学生阅读原始论文有很大帮 助。3. 在读具体的科研论文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主线逻辑。文章中的 所有Figures都是按照这个主线逻辑展开描述的。所以,我一般先读“introduction”部分,然后很快地看一遍Figures。大概知道这条主线之后,才一字一句地去读“ results ”和“ discussio n”。4. 当遇到一

39、些实验或结果分析很晦涩难懂时,不必花太多时间深究,而 力求一气把文章读完。也许你的问题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然就有解答。 这与听学术讲座非常相似!你如果想每个细节都听懂,留心每一个技 术细节,那你听学术讲座不仅会很累,而且也许会为了深究一个小技 术环节而影响了对整个讲座逻辑推理及核心结论的理解。5. 对个别重要的文章和自己领域内的科研论文,应该精读。对与自己课 题相关的每一篇论文则必须字斟句酌地读。这些论文,不仅要完全读懂,理解每一个实验的细节、分析、结论,还必须联想到这些实验和 结论对自己的课题的影响和启发,提出自己的观点。6. 科学论文的阅读水平是循序渐进的。每个人开始都会很吃力,所以你 有这种

40、感觉不要气馁。坚持很重要,你一定会渐入佳境。当你有问题 时或有绝妙分析时,应该与师兄师姐或找导师讨论。7. 科研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科研论文的阅读。每一个博士生必 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论文阅读的训练。除了你自己的习惯性阅读外,你 应该在研究生阶段选修以阅读分析专业文献为主的一至两门课,在实 验室内也要有定期的科研论文讨论(Journal Club )。如果你的实验室 还没有这种讨论,你们学生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8. 前面几条都是讨论如何提高科研论文的阅读能力,但是一旦入了门, 就要学会critical reading。不要迷信已发表的论文,哪怕是发表 在非常好的期刊上。要时刻提醒自己:该论文

41、逻辑是否严谨,数据是 否可靠,实验证据是否支持结论,你是否能想出更好的实验,你是否 可以在此论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重要问题?等等。天外有天,读科研论文是一件很简单、但也很深奥的事情。一般的学生 常常满足于读懂、读透一篇好的论文,优秀的学生则会举一反三、通过查找 references纵深了解整个领域的历史、现状,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可能进展。我从1990年对学术论文一窍不通到96年博士后期间的得心应手,还常 常帮助同事分析,自以为水平了得。但是有一件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 颇为羞愧。1996年,是SMAD蛋白发现及TGF-B信号转导研究的最激动人心的一 年,哈佛医学院的Whitman实验室在十

42、月份的自然杂志上以“Article”的 形式发表了一篇名为 “A tran scriptio nal part ner for MAD protei ns in TGF-p signaling”的文章。读完之后,正好遇到TGF-p领域的著名学者Joan Massague,我对 Joan 评论说:Im not so sure why t his paper deserves a full article in Nature. They just ide ntified ano ther Smad-i nteracti ng protei n, and the data quality is me

43、diocre.完全出乎我的意料,Joan 马上回应我:I disagree! This paper li nks the cytoplasmic Smad protein into the nu cleus and ide ntifies a tran scriptio n factor as its in teract ing protei n. Now the TGF-psig nali ng pathway is complete. It is a beautiful Nature article!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原来大师的视 野和品位远远在我之上。从那以后,我也开始从整个领域的发展

44、方面来权衡一篇 文章的重要性,这件事对我今后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审稿、自己实验室选择研究 课题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今,我阅读一篇本领域内的科研论文,非常顺利,而且常常可以看出 一些作者没有想到或分析到的关键点。回想从前,感慨万千,感谢蒲慕明、郑昌学、虞一华、John Desjarlais、Jeremy Berg、Joan Massague 等一批老师和同 事对我的帮助。我很留心,也很用心。希望所有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和坚持对英文科研论文的阅读得心应手!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是与同行交流、取得国际影响 的必经之路。有些国内的科学家,实验做得很

45、漂亮,但常常苦恼于论文的写作力不从心,成 为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博主的亲身体验出发,给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年轻的PI 提供一个借鉴。文章最后做简短总结。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都知道,那时我的英语不算好(英语四级考试仅为良”),写作 尤其糟糕。初到美国之时,对英文环境适应得很差,读一篇JBC的文章要五、六个小时, 还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心里压力极大。很幸运,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时,1991 年4月遇到了学兄和启蒙老师John Desjarlais。听了我的苦恼后,John告诉我,“Spend 45 minu tes

46、every day read ing Wash ington Post, and you will be cruis ing with your writte n English in two years(每天花45分钟读华盛顿邮报,两年后你的写作能力会得心应手)。 这条建议正合我意-我原本就对新闻感兴趣!于是,我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实验后,都 会在十点左右花一小时的时间阅读华盛顿邮报,主要看A版(新闻版)。刚开始,我一个 小时只能读两、三个短消息或一个长篇报道,中间还不得不经常查字典看生词。但不知不觉 间,我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1992年老布什与克林顿竞选总统,我跟踪新闻,常常一个小 时能读

47、上几个版面的消息或四、五个长篇报道,有时还把刚看到的新闻绘声绘色地讲给师兄 师姐听。阅读直接提升了我的英文写作能力。看完一些新闻后,我常常产生动笔写自己感想的 冲动。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取得了四金五银的好成绩,美国主要媒体纷纷指 责这是中国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但没有任何检测的证据,完全凭美国运动员的感觉。此事 让我很气愤,我生平第一次给华盛顿邮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 各写了一封信,评论报道的不公平。没想到两天后巴尔的摩太阳报居然原封不动的把我 的信刊登在读者来信栏目,同事祝贺,我也洋洋得意。受到此事鼓励,我在此后三年多的 日子里,常常动笔,有些文章

48、发表在报刊上(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也曾代表中国留学生 写信向校方争取过中国学生的利益。有时还有意外的惊喜。9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 告诉我:今天出版的巴尔的摩太阳报上有我的评论文章!我急匆匆赶到街头买来5份报 纸,果然,在A版的倒数第二页,以15x15厘米的篇幅发表了我一个多星期前寄给报社、 本以为不会发表的一篇抨击吴宏达的文章。以上是简述我个人英文写作提升的一段过程。但是,科研论文不同于读者来信,有其 专业特点、甚至是固定格式。1994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写科研论文,感觉很差。好不容易 写完的文章,连我自己都不愿意读第二遍;勉强修改之后,交给了老板Jeremy Berg。他拖 了三周没看

49、我的文章,我实在忍不住了、去催他,上午9点,Jeremy告诉我:今天看! 11 点,我去他办公室催,秘书拦住我,说Jeremy正在办理重要事务,两点前不得打扰。我心 里惴惴,不知Jeremy在干什么。下午一点半,Jeremy急匆匆过来找我,拿了一叠纸,“This is the draft. Please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We can aim for a Scienee report.(这是 初稿,你看看如何,我们可以试试科学)我仔细一看,天啊! 一共7页,四个多小时Jeremy已经把文章的整体写完了,只是缺少Method和references。让我郁闷的

50、是,他根 本没有用我的初稿。【其实,写文章贵在一气呵成。我也沿袭了Jeremy的风格。2006年10月,在我们处 于劣势的激烈竞争中,有两个课题面临被scoop的危险,我曾经两次、一晚上赶一篇文章。 10月15日,傍晚8点左右开始写、通宵,第二天早晨10点完成一篇按照细胞杂志格 式的论文,包括abstract, introduction, results, discussion,仔细阅读一遍后于下午4点半完 成网上投稿。这篇文章最终发表在12月份自然的子刊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电子 版于11月10日发表)。另一篇,10月18日,晚6点开始写、通宵,第二天早晨8点完 成,上午9点半完成投稿,最终发

51、表在12月15日的细胞上。当然,能通宵完成一篇 文章,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研究领域非常熟悉,对文章整体的大概思路已经深思熟虑, 所有的Figures都事先做好了。这些前期工作即使全身心投入也需要3-4天。】从1994年自己写第一篇科研论文的艰难到现在写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我总结出 如下经验:1. 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 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我会在近期专门写一篇博客文 章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强读专业杂志能力的办法。2. 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 论出一套

52、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Figures),最后才能执笔。3. 具体写作时,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写一个以subheading为主的框架,然后开 始具体写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辑(logic flow),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 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要注意:一句 话不可太长。4. 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 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包括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有它内在的写作 规律。科研文

53、章里的一些话是定式,比如“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we performed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 but not the latter, hypothesis “Despite rece nt progress, how rema ins to be elucidated .等等。用两次以后,就逐渐 学会灵活运用了。在向别人学习时,切忌抄袭。在美国一些机构,连续7个英文单词在一起 和别人的完全一样,原则上就被认为抄袭(plagiarism)。5. 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稿。

54、修改时,还是 以逻辑为主,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对abstract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学 会用“Thesaurus”(同义词替换)以避免过多重复。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再往后就不会 大改了。6. 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投稿前,一定要整体读一遍,对个别词句略作改动。记住: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具体的语法错误拒绝 文章,但一定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这套方法行之有效,我对所有的学生和博士后都会如此教导。我的第一个博士后是柴 继杰,1999年加入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继杰当时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很差。我 对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每天花半小时读英文报纸。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下来了!经过 几年的努力,2004年继杰已经能写出不错的grant proposal,2006年他的第一篇独立科研 论文发表在Molecular Cel I上,随后相继在自然发表两篇、在其它一流学术期刊发 表十多篇论文。写作能力开始成熟。发表论文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要明白:论文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了向同行们宣 告你的科研发现,是科学领域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科研论文写作时,一定要谨记于心 的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明白的意思,但一定要逻辑严谨!其实,中文和英文论文皆如 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