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与大妥协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04839496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革命与大妥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革命与大妥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革命与大妥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大革命与大妥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革命与大妥协(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大革命与大妥协徐炳 11-162:41:2 来源:环球法律评论第期 百年前,中国发生了开天辟地的辛亥革命,中国从此结束了数千年的帝制,走向了共和。这是一场真正的大革命!百年后,我们隆重纪念这场革命,作者得到的新启示之一便是对”革命”一词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有了新的感悟。作者在阶级斗争中的疾风暴雨中长大成人,所受的教育就是:革命是暴动,是一种阶级推翻另一种阶级的暴力的行动。吾辈清晰记得,中学教科书上写得明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这是她伟大的功勋;但是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由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与后者为代表的北洋集团妥协。这些结论显然带着极端的阶级斗争理论的印记。纯正用极端阶

2、级斗争的观念来审视任何一场革命,我们都可以说它是不彻底的,因此产生出不断革命的理论,极端阶级斗争理论。此种理论觉得:阶级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没有调和妥协的余地,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就连革命者都相继走上断头台的法国大革命也不彻底,上千万人遭批斗的十年文革也不彻底,还要不断革命,要七、八年来一次。用这种极端阶级斗争理论来看辛亥革命,显然是不彻底的革命。今天吾辈有幸重新读到许多历史文献,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有幸可以用自己的头脑重新审视这一切,作者发现,事实上清王朝不是被推翻的,而是在多种力量的角力中,清王朝审时度势,积极退位的。甚至可以说是光荣引退的,是清廷颁布逊位诏书后,在得到国内多

3、种政治力量一致承认甚至赞扬后光荣引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以暴力开始,以妥协终结,大革命的完毕是以大妥协落幕,避免了大流血和大分裂而又基本实现了辛亥革命的抱负。 辛亥革命清晰地表白,中华民族是个政治上十提成熟的民族,是个具有伟大政治智慧的民族。它成熟的集中体现,就是辛亥革命中体现出来的多种政治力量和多种利益集团均能以中华民族大局为重,都能协商妥协,而非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种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就是清帝的逊位诏书。这个诏书但是短短三百多字,然而她则凝聚了中华各民族的智慧,集中体现了当时各个政治派别和政治力量的利益诉求,从而为各方所接受。进而使中国顺利结束了帝制,为走向共和

4、奠定了政治基本和方略。这个逊位诏书名为清廷的诏书,事实上从诏书的酝酿,到起草、修改、定稿与颁布都是各方反复协商妥协的成果。当时的政治势力重要有四种:以清帝为代表的旧统治者、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集团以及满蒙藏回边疆少数民族。诏书开宗明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她表白清廷明大体,识大义,审时度势,乐意以大局为重,尊重民意,不肯逆潮流而动,不乐意继续武

5、力弹压人民的革命,进而乐意与各方协商妥协,谈判条件,开创新的共和局面。老式的说法是清廷逼于无奈不得不退位。的确,清廷当时已在风雨飘摇之中,如果负隅顽抗,迟早的成果必然是灭亡。但是这个迟早对国家民族却关系巨大。试想,当时长江以北还基本在清政府治下,满清的军队还基本完整,选择对抗究竟,或退守关外,那么中国将在内战中煎熬少则数年,多则几十年,不能不说,清廷选择悄然退位,也在很大限度上是“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免除战火,对清廷统治阶级自己是明智之举,对中华民族是善意之行,至少其成果对国家人民最有利。清廷的退位选择是顺应潮流,应予肯定。清廷体现出了值

6、得称道的妥协精神。在此之前,清廷把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称为造反,暴动,十恶不赦。而逊位诏书则称她们是南方军民,是首倡共和者,人民心里向往她们的提出的抱负,这转了多大湾子,事实上承认了过去弹压革命党人是错误的,目前乐意接受她们的共和主张,乐意与她们协商谈判,乐意退位。这是需要勇气的。 就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而言,她们对清廷可谓恨之入骨。清廷是她们的革命对象,她们早先的标语是驱除鞑虏,与满清政府不共戴天。同步孙中山等革命领袖也是清廷长期的通缉对象。但在急速的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党人在政治上迅速成长成熟,不久调节革命标语和目的。把与清廷势不两立的敌人,变成可以谈判协商的对象,只要清廷和平退位,可以予以政

7、治和生活上的优待。这就把清廷从对立面变成了团结目的,变成了统战对象。 她们为国家,为民族,不计前嫌。她们积极与清廷议和,商谈退位安排,商谈出有关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清皇族待遇之条件,促使清廷体面下台。为了达到共和的基本革命大纲和中华民族统一,孙中山又把把驱除鞑虏的政治主张变成了五族共和政治目的。11月1日,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孙中山明确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族,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只要满、蒙、回、藏各族赞同共和,赞同中华民族统一体,不仅不予对立,相反予以优待。终于与各方达到有关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促使满、蒙、回、

8、藏各族赞同清廷退位,襄赞共和,拥护民族统一,避免了国家和民族的分裂。同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积极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集团和谈,提出在共和的前提下,可以选袁世凯为共和国总统;孙中山积极以此条件让出大总统的位子。对此,老式上的评价对孙中山多有微词,觉得是她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体现,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体现。其实通观当时政治势态,我们清晰地看到,袁世凯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革命党人军事力量,南北双方若真的以武力说话,成果不言而喻。革命党人是不能获胜的,至少在短期内是不也许取胜的。即便取胜,流血的代价也将非常沉重。南北议和,避免了一场战争。孙中山的妥协不仅不是软弱,不是革命不彻底,而是识时务,善权衡,懂容忍,

9、知利害,晓大局。如果相反,既不与清廷妥协,也不与袁世凯妥协,那唯有一战,辛亥革命能否胜利,有多少成果就很难说了,弄不好又是一场黄花岗。有人也以袁世凯后来称帝来表白孙中山的幼稚,其实孙中山当时又何尝不知,何尝不忧呢?正由于如此,所孙中山等人坚持在清帝退位后,袁世凯要到南京就任大总统。目前看来孙中山当时的政治决断仍然是对的的。南北和谈的成果使清廷唯有退位一途,帝制果然结束了,共和的形式也有了。袁世凯重立帝制,自然行不通。袁世凯称帝只能阐明袁世凯后来忘乎因此,倒行逆施,注定要失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中体现出了以民族大义为重,以推动中国走向共和为宗旨,不计个人得失等革命精神,同步体现出了极高的

10、政治原则性与妥协性。十分值得称道。 再说袁世凯,我们也不能由于她死前的称帝而抹杀她在促成清廷退位中的作用。在辛亥革命中袁世凯是最有决定作用的一种人。可以说,如果她死心塌地忠于清廷,与革命党人顽抗究竟,辛亥革命将是此外一种样子,清廷就不会退位了。如果她与孙中山结成真正的同盟,或愿在孙中山的麾下,那革命的局面又会完全不同。可惜,袁世凯就是袁世凯,她是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历史人物,说究竟,只能是历史的过渡人物。她运用她的军队、地位、权势,玩她的权术,使她的利益最大化在可预料之中。她能与革命党人妥协,能逼迫清廷退位,能接受共和(哪怕是表面上的)就不容易了。我们今天也要用宽容的心来评价这位历史人物。事实上

11、袁世凯在促成逊位诏书的颁布上居功至伟。正因如此,逊位诏书在短短三百多字中三提袁世凯,给她了足够的面子、权力和游戏空间。也正因如此,她才乐于成就此事。袁世凯也是个政治高手,她同样懂得审时度势,同样会采用军事的和政治的手段,同样在辛亥革命中体现出了强硬的一面和妥协的一面。妥协是各参与方共同妥协的成果,离开了袁世凯的妥协,逊位诏书也出不来。 在辛亥革命中,以往人们常常忽视了当时的另一股政治力量的存在,即满、蒙、回、藏等几种边疆少数民族。这几种边疆民族与满清政府有着特别的关系,在当时的中国有特别的地位。辛亥革命之时,她们可以有三种选择:其一,选择支持及至胁迫清廷与革命党人顽抗究竟;其二,选择独立,乘乱

12、分裂;其三,支持共和,继续与中华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坚持与中国一体。十分辛运的是,革命党人给了她们足够的优待,尊重和理解。她们快乐地选择了接受有关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自愿五族共和。这些少数民族在辛亥革命中的正面作用和重要奉献,我们也决不能忘掉。 总结清帝退位的历史,让我们悟出一种基本的政治道理:政治需要各方协商,各方诉求需要互相妥协,总体利益需要共享,赢家不能通吃。当今,我们在国内追求和谐社会,在国际上追求和谐世界。协调各方立场,照顾各方利益,尽量在矛盾与冲突中谋求共同点,应当成为我们基本的政治共识。以我看来,政治真乃众人之事,是参与各个之事,亦波及各方之事。这就需要“四”协(英

13、文为四 ),即:1:协作(coopraion),当今之大工程,无论政治的、军事的或经济建设的,哪个能离开各方协作:2:协调(coordinaton),各方参与必然要协调各方立场,各方利益,各方人事,否则何以协作?:协商(consut),协调不是你命令我或我命令你,是和谐协商,是平等协商;4妥协(croie),各方的立场、利益、诉求都是有差别的,不也许完全一致,这就需要互相妥协,没有妥协就达不成一致,协商就不会有成果。轻则不欢而散,重则兵戎相见。其实我们法律人无论在立法还是在用法理事中,不都是在平衡协调各方利益吗?法律人更应懂得四协。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环球法律评论第五期推出一组以反思逊位诏书为视角的主题研讨,作者不惧王婆卖瓜之嫌,特荐诸位同仁饭后茶余翻阅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