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204835789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9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武 术 运 动 的 起 源 和 发 展本章导读: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与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 遗产。通过本章的学习,你会了解到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 独特,它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性情等功能,是一项具 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第一节 武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一、走进丰富多彩的武术世界武术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样,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上 百个拳种,如太极、形意、八卦、八极、通背、番子、披挂、象形、地躺、 少林、南拳、长拳、等等。现在按运动形式可以分为功法

2、、套路、搏斗,按 活动人群或应用目的可以分为竞技武术、大众健身武术、学校武术、实用军 警武术等等。(一)功法运动传统的功法运动主要指为增强攻防能力而进行的专门基本功训练,人们 习惯把它分为内功和外功。内功是一种相对注重内练,采用以意领气、以气 催力为基本锻炼手段的运动形式,它以练气为主,如练丹田内气、通小周天、 大周天、气行全身等。太极拳的浑圆桩,形意拳的三体式、五行拳,意拳的 养生桩、技击桩都属此类。外功是相对注重外练的以练习击打力度和抗击打 能力为主的运动形式,如打沙袋、踢木桩、练排打等等。内外功法是相对而 言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能把它们绝对的分开。(二)套路运动套路运动是以踢

3、、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为素材,遵守攻守进 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主要 内容包括单练、对练、集体项目。传统武术套路和现代竞技武术有明显区别, 当前竞技场上的套路形式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注重难美新的形体类体育形 式。1、单练是单人练习的套路运动形式,现在的各种武术套路竞赛活动以 单练为主,它又有徒手练习和持械练习之分。徒手套路以长拳、太极拳、南 拳为主,还有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翻子拳、通背拳、地躺拳 象形拳等其它拳种。持械套路以刀、枪、剑、棍为主,还有大刀、仆刀、双 刀、双剑、双钩、双鞭、单鞭、三节棍、绳镖、流星锤等其它器械。2、对练是指两

4、人或两人以上,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的攻防假设性练习 形式,它又包括徒手对练、持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三种形式。3、集体项目是多人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徒手与器械的演练,可以 变换队形、图案,也可用音乐伴奏,在竞赛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要求队形 整齐,动作协调一致。(三)搏斗运动 搏斗运动是两人或多人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攻 防性练习形式。现在武术竞赛中开展的主要是两人进行的对抗性活动,包括 散打、太极推手、短兵、长兵等等。1、散打运动是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法制胜对方 的竞技项目。2、太极推手运动是两人按一定的规则,使用太极拳中的堋、捋、挤、按、 采、挒、肘、靠

5、等技法,搭手对峙,通过粘、连、黏、随的形式,以肌肉感 觉判断对方用力,从而借力发力,将对方推出,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3、短兵是两人按一定的规则,手持一种特制的类似于刀剑的器械,使用 武术短器械中的劈、砍、刺、崩、点、斩等方法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4、长兵是两人按一定的规则,使用一种特制的类似于枪棍的器械,利用武 术中的长器械中的劈、崩、挑、砸、拦、拿、扎、点等技法来决胜负的竞技 项目。二、科学地认识武术 上面我们讲了武术内容如此丰富多彩,并且成为体育大家庭中的一分 子,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但是,历史上的武术并非如此。在武术的发展历程 中,很长一段时期内,它仅作为一种技击术存在与发展,直到 20 世

6、纪在西 方体育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下,武术才逐渐向体育靠拢。然而,无论武术经过 了怎样的发展,它始终离不开技击,技击特点是其最主要的、最本质的特点, 诸如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搏斗运动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技击或表现技 击,可以说武术是一个以技击为主要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由此而言,我们如果给武术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这样说,它是以技击 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搏斗为运动形式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一方 面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另一方面具有防身自卫的价值,是当前学校实施素 质教育的理想手段,也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进行理解:首先,一切武术内容都围绕技击而展开,无论与技击直接

7、相关的散打、 推手、短兵、长兵及具攻防技击性的传统套路,还是具有象征性攻防含义的 现代竞技套路,都离不开技击。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和内涵。其次,就武术运动的外延而言,武术不仅有搏斗运动,而且有套路运动 和功法运动。从传统意义而言,三者紧密相连,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 发展到现在,三者有相互独立发展之势。竞技武术套路已经独立地走上了竞 技舞台,成为表现难美性项目;摈弃了套路基础的搏斗运动也作为一个完整 的搏斗项目独立地发展了近二十年;许多与气功结合的单势功法演练,在民 间也广泛开展。武术的功法、套路、搏斗既有一定的联系,又相互独立,它 们共同构成了形式多样的武术技术体系。再次,武术是一个中国的民族

8、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发展起 来的运动上千种,像历史流传至今的舞龙、舞狮、龙舟、风筝、气功等等, 而武术只是其中之一。 另外,流传于世界各地的武技很多,像拳击、跆拳 道、柔道、空手道、泰拳等等,它们可以称为武技,但不是武术,因为武术 是专指中国的武技,它是众多武技中的一员。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动规律,它以独特的技 术风格享誉于世,下面我们就其主要特点做以简要介绍。(一)鲜明的民族技击性武术最初作为军事技术和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紧密相连,其技击特性 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 技击方式,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

9、军队、公安中被采 用。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搏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一 致,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致死、致伤、致 残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 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推手则是 在特殊的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 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 动幅度等方面与技术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 特性。虽然因连结贯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具有攻防技击意 义的

10、动作,但是,就整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 刺诸法为主,这些是套路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 表现的,汇集百家,它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散手、短兵中不宜采用 的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总之,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特性,而是将技击寓 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又融入民族文化精 髓,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 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 体。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

11、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 “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 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 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 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 “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身心。这 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 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 和运动形式。(三)广泛适应性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

12、, 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 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 应人们不同的年龄结构、性别和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 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极 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换练习内容和方 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一年四季,可“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每一天从晨练到夜习几乎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较之不少体 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不衰,与这一 特点不无关系,利用这一特点可以为高校群体性体育活动的

13、全面开展提供方 便,也能为全民健身做出更大的贡献。三、奥妙无穷的传统武术武术在其历史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拳种流派,其流派之多、门类之广 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武技都无法比拟的。各个拳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和 运动规律。下面我们精选了一些比较着名的拳种以及武术界比较有影响的武 术名人的事迹加以简要的介绍。(一)主要拳种简介1、长拳 长拳是一类拳术流派的总称,一般把查拳、花拳、华拳、炮捶、 红拳、洪拳、少林拳、翻子拳等称之为长拳,它们以北方拳种为主。下面我 们对影响较大的几个拳种加以介绍。华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传说唐朝开元 年间,华山附近的游侠蔡茂,擅技击,因杀仇人,而隐避于任城(今山东济 宁),其后

14、人蔡泰、蔡刚创编了以精、气、神“三华贯一”为理论基础的拳 法,为表示其先祖来自华山,遂定名“华拳”。花拳是清初康熙、雍正年间 南京人甘凤池在江苏、浙江一带传授的一种短打拳法,它有散手一百二十字、 七十二擒拿法、三十六腿、二十四式、八十八跌法,内容十分丰富。华拳的 风格特点是动迅静定、势正招圆、形健劲遒、气脉连绵、心动形随、意发神 传。少林拳源于河南嵩山的少林寺,盛行于明代。历史上有十三棍僧助唐王 的记载,但是那时的少林武术还未成型,自从明代少林僧兵抗倭胜利,才将 少林武术名扬天下,清代许多以武术结成的反清复明组织都假借其所习武术 出自少林,以扩大影响,才使得少林武术遍及天下,后来有所谓“天下功

15、夫 出少林”之说。实际上真正的少林拳只不过是流传于河南一带的一个小拳种, 许多流传的所谓少林拳并非真正的少林武术。少林拳的技术特色是动作刚健 有力、朴实无华、灵活多变、攻防严密、实用性强,攻防时起横落顺、直进 直出、拳打一线。翻子拳是一种短打为主,严密紧凑,拳法密集,出手脆快 的拳术,明代着名的军事家兼武术家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曾提到“八 闪十二短”,因此,此拳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翻子拳的手法讲究击、劈、盖、 擂、捺、捶、搬、抖、插、圈、锁、拿、扣、刁等;身法讲究俯、仰、闪、 摆、吞、吐、浮、沉;步法讲究疾、撞、垫、插、摆,有连环步、纵跃步等 腿法讲究勾、蹬、弹、踹、点、铲等;劲法讲究有脆、快、

16、硬、弹,掌如利 刃,拳似铁锤,发劲如雷。其运动特点是步疾手密,连珠炮动,闪摆取势, 上下翻转,迅猛遒劲,有“翻子一挂鞭”之说。 现代新编长拳是建国后为 适应竞技比赛,在吸收查、花、炮、红等诸多拳种的基础上,将动作进一步 规范化、艺术化、难度化,而形成的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 节奏鲜明,并有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和跌扑滚翻等动作与技术的 拳术,主要包括拳、掌、勾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和一定 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屈伸、直摆、扫转等不同组别的腿法以及平衡、 跳跃、跌扑、滚翻动作。长拳套路主要包括适应大众普及的初级、中级套路, 以及适应竞技比赛的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

17、2、南拳 南拳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的拳术。南拳的拳种流派颇多, 有福建南拳、湖北南拳、湖南南拳、广东南拳、广西南拳、浙江南拳等支系。 福建南拳又有五祖拳、鹤拳、罗汉拳、犬拳、梅花拳、龙拳和南少林拳等。 传说福建少林寺被清兵火烧,从寺里逃出五个和尚,他们为“反清复明”, 四处传播武术,“五祖拳”的命名概缘于此。福建南拳以劲力突出、气势磅 礴而着称。湖北南拳有洪门拳、鱼门拳、孙门拳、孔门拳等,其年代久远、 枝繁叶茂,除在本地流传外,其孔门拳流传到广东。广东南拳历史永久,据 记载:广东南拳是在明末清初由蔡九仪所传授。由于环境、气候和民族性格 等因素,原有的传统拳术迅速变化,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拳

18、种,它有洪家 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五大名家。后经二三百年的变化,又 陆续出现了许多拳种,其中蔡季佛拳较系统完整,此外,还有咏春、侠拳、 龙形、白眉、南枝、儒拳、佛拳、刁家拳、朱家拳、岳家拳、昆仑拳等。湖 南南拳有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岳家拳四大家,浙江南拳有洪拳、黑虎 拳、金刚拳等,广西南拳有周家拳、屠龙拳、洪门伏虎拳和小侧打等,另四 川的余拳,江西的虎拳、字门八法、咏春和龙拳等也系南拳流派。南拳虽品 类繁多,但是基本风格基本一致。主要表现在:手法上,上肢动作较多,劲 力突出;身法上,俯仰吞吐、靠崩闪转、灵活多变;步法上,四平八正、落 地生根,其共同特点硬桥硬马、稳扎稳打、步稳

19、势烈、刚劲有力、发力有声, 练起来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大有“呼喝则风云变色,开拳则山岳崩颓”之 势。3、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发展到目前为止技理最为完善,对中国传 统文化吸摄最多的一个拳种。一般认为它是明末由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 所创。陈王廷是明末战将,他卸甲归田后隐居,忙时耕田,闲时造拳。在长 期摸索过程中,他综合汲取明代各家拳法之长,以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中 的三十二势长拳为基础,又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法,吸收古代阴阳学说和 中医经络学说理论,创立了太极拳。太极拳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 流派。主要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五种。陈式太极拳一般动作 快慢相间、刚柔相济,多发力动作

20、,发力时一般与呼吸、行气相结合,以螺 旋缠绕的方式发放。陈式太极拳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老架是陈王廷所创,原 有五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一套,炮捶一套。除套路外 还有陈王廷独创的推手(旧称扳跌、打手),推手以沾连粘随的运劲为主, 可以用拿法,也可以用打法,实际上是一种徒手搏击技术的练习形式,它不 同于现在竞技比赛中限制反关节和打法的推手。从陈王廷起五传至陈长兴 (1771-1853)、陈有本、陈有平时,陈式太极拳有了新的发展。其一,在原 来的基础上又发展出陈式新架套路两种,一种是陈有平将原套路的架势、圈 子紧缩变小,并去掉原有的难度动作而成的“小圈拳”,另一种是陈有本的 弟弟陈青萍

21、(1795-1868)将原来的架势变小巧紧凑,动作变缓慢,圈变得 多而复杂而形成“赵堡架”(因从温县赵堡镇传开而得名)。其二,陈长兴将 陈式太极拳传给了外姓(1800-1873),后来杨露禅的后代创立杨式太极拳。 杨露禅幼年家贫,被卖身于陈家沟为僮,后来侍侯拳师陈长兴,从而学得拳 术,壮年返回河北永年老家,传习太极拳。因其能避开制服强硬之力,故人 称其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后来杨露禅到北京教拳,清朝的一 些王公贵族也向其学拳。因其武技高超,人称“杨无敌” 。其子杨班侯 (1837-1892),性刚好斗,亦有“杨无敌”之称。后来杨氏在传习过程中逐 渐删改了原有的发劲、纵跳、震脚和难

22、度较高的动作,后来杨露禅之三子杨 健侯(1839-1917)将原来的太极拳修改为中架,又经杨健侯的三子杨澄甫 (1883-1936)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即现在最为流行的以柔和、 缓慢、轻灵为特点的杨式太极拳。杨氏祖孙三代在北京负有盛名,1928 年 杨澄甫南下到南京、上海、镇江、杭州、广州、武汉等地传习,其拳式遂流 行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太极拳的套路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舒展简洁,以 柔为主。现在流传最广的24 式太极拳、48 式太极拳都是以杨式太极拳为蓝 本改编而成,42 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其大部分动作也来源于杨式太极拳。“吴 式太极拳”是在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23、,动作 连绵不断,不纵不跳”为特点的小架太极拳,其主要传授者是河北人吴鉴泉 (1870-1942)“武式太极拳”是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在杨氏 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赵堡架的基础上又结合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理论而形 成太极拳的另一流派。“孙式太极拳”是河北定县人孙禄堂(1861-1932)将 其所学的武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之长融于一家而形成的以“进退相随、 舒展圆活、多以开合相接”为主要特点的“开合活步太极拳”。4、形意拳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心意六合拳”、“行意拳”、“六合拳” 等。与八卦、太极、少林并称为武林中四大名拳。形意拳的创始众说纷纭, 一说:据清朝雍正年拳谱心意拳原

24、委考、拳论质疑序中记述,姬龙凤 精于枪法,后参照枪法创立心意拳。但据孙禄堂在形意拳学“自序”记 述,“余尝闻吾师云,形意拳创自达摩祖师,名为内径。至宋岳武穆王发明 后,元明两代因无书籍几乎失传。当明末清初之际,有蒲东诸冯人姬公先生 讳际可,字隆风,武艺高超,经历有年,适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数篇,融 会其精微奥妙,后传授曹继武先生。曹先生即康熙癸酉科武试联捷三元,供 职陕西靖远总镇者是也。” 尽管两种说法不同,但也有较一致的地方,即形 意拳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便在山西、河南、河北一带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 史。形意拳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主要有河北、 山西形意和河南形意两大流

25、派。河北、山西形意以三体式、五行拳(劈、崩、 钻、炮、横)、十二形(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鸵、鹰、 熊)为主。河南心意拳的基本拳法为十大形(龙、虎、猴、马、鸡、燕、蛇 鹞、鹰、熊)。形意拳的特点是: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动静相间、刚柔相 济,协调整齐、节奏分明,精神饱满、劲力充实,动作严紧、沉实稳健,套 路精短、技击性强。形意拳练功分三个阶段,即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 还虚,也即易骨、易筋、易髓,从劲力角度讲即明劲、暗劲、化劲。这三个 阶段实际上也是其他许多拳种练习由低级到高级所必须经过的三个阶段,只 是形意拳比较明确地提出来,上升为理论。5、八卦掌 八卦掌原名转掌,是一种把攻防

26、招术和导引方法融合于绕圆走 转之中的拳术。由于转掌的走圆圈正好经过八卦的八个方位,而其技法讲究 纵横交错、随走随变,其击法讲究随机应变、以变应变,似合周易中“刚 柔相摩,八卦相荡”,运动不息,变化不止之理,故称之为八卦转掌或八卦 掌。八卦掌在武坛中形成较晚,传说 1866 年左右,河北文安县朱家务的董 海川(18131882)在北京肃王府传授此术。据考证在董海川之前没有八卦 掌或类似的这种绕圆走转的拳术。董海川自幼以武勇称着乡里,成年后遨游 吴越巴蜀(今浙江、四川一带),访师会友,学得道家流行的以绕圆走转来 修身养性、炼神导气的“转天尊”修炼方法。由此推论,董海川就是采用这 种绕圆走转的方式,

27、以及调心入静、练神导气的成分,结合攻防招法编创了 八卦掌的雏形转掌。董海川故世后,其传人为八卦掌的发展做了不断的 努力。1894 年,其徒弟程廷华与形意拳家刘伟祥、耿继善,太极拳家刘德宽 等在北京共议,“合太极、八卦、形意三门为一家”,20 世纪初,程廷华的弟 子孙禄堂运用易理阐述八卦、形意、太极三门拳理,在理论上继师志合三门 于一家,这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八卦掌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八卦掌的技术内容 分单练、对练和散手,基本功练习以站桩和行步为主,掌法包括八大式、老 八掌(八母掌)、六十四掌,以及七十二暗腿、七十二截腿。现在流行的八 卦连环掌是在以上基础上串编成的套路练习。八卦掌所独树一帜的器械有鸳

28、 鸯钺、鸡爪锐、判官笔,另外还有八卦刀(比一般的单刀宽长)、剑、枪、 戟等。八卦掌以绕圆走转的运动形式区别于其他拳种,走转的路线有走阴阳 鱼、走八卦图、走九宫三种。其主要手法有推、托、带、领、搬、扣、拦、 截、捉、拿、勾、打、封、闭、穿、点等,其身型要求顺项提顶、畅胸实腹 溜臀收肛,身法讲究以腰为轴,拧旋翻转。其技击特点表现为避正打斜、以 动制静,要求在运动中寻机进攻,从侧面或斜面进攻。6、通背拳 通背拳是流行于河北、山东、山西一带的拳种,有五行通背、 白猿通背、六合通背、五猴通背、披挂通背等。河北流行的沧州通背拳据传 是在清代咸丰年间由一僧人传去的,练习方法上讲究“疾步句子,纵步展” 之说,

29、其近代的代表人物有刘玉春、郭长生。河北冀县流行的另一支五猴通 背拳据说是清代道光年间一位叫祁信的山东人传过去的,在练习方法上讲究 “冷、弹、脆、快、硬”,近代代表人物有张策、刘云亭等人。通背拳区别 于其他拳术的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是练拳不见拳,即出手为掌,点到变拳; 二是甩膀抖腕,击拍动作轻快响亮;三是动作流畅,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其技法要求:探腰拔背、放长击远,冷弹柔劲进、坚韧交错,闪展灵活、步 内含腿,猿目鹰神、气势完整。7、劈挂拳 劈挂拳又名披挂拳,以“猛劈硬挂,大开大合”闻名于武坛。 该拳在明代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后传至河北沧州一带,今陕西、甘肃等地 盛行此拳。该拳主要有四个套路,即一

30、路劈挂拳、二路青龙拳、三路飞虎拳、 四路太淑拳,此外,还有包罗以上四个套路的“大架子”。劈挂拳的基础训 练主要有“十二大蹚子”,即可以往复练习的十二个招法:单劈手、鹞子传 林、双撞掌、戳指掌、倒发五雷、缠额手、开门炮、大跨步、小跨步、招风 手、铁扫帚、抄锤等,这些招法既是套路练习的基础,也可用于技击实战, 此外还有十路弹腿、溜脚势。劈挂拳的特点是发力饱满、气势贯通、双臂交 劈,劲路上讲究翻扯劲和辘辘劲,身法上要求吞伸吐缩、虚实往还。在实战 中双臂交劈、放长击远、猛劈硬挂、快打速攻、凶猛异常,以横拦斜击、闪 进攻取、以快打慢、以长制短为原则。8、八极拳 八极拳以刚烈雄健、朴实简洁的风格和独特的技

31、击特点着称于 世,拳谚有云“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由此可见其地位。八 极拳最初在河北沧州孟村流传,据说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叫“癞”的云游高僧 始传孟村的吴钟,后癞的佛门弟子“癖”又传给吴钟大枪奥妙,并赠八极拳 秘诀一卷。至此,吴钟如虎添翼,所得之技更为精湛。后因其大枪尤为着名, 被誉为“吴神枪”,当时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说。八极拳的主 要内容有六大开、八大招、六十四手法、八极小架、四十八大架等,击法以 “六大开、八大招”为核心,“六大开”即顶、抱、单、提、挎、缠六趟单 操,每种手法简朴刚烈、凶猛异常,技击性很强;“八大招”即“闯王三点 手”、“猛虎硬爬山”、“迎门三不顾”、“

32、霸王硬折缰”、“迎风朝阳掌”、“左右 硬开门”、“黄莺双抱抓”、“立地通天炮”等八个散手技击方法,与“六大开” 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合而不可分。八极拳在技击上讲究:挨崩挤靠、迅猛遒 劲、崩撼突击、以短制长。其步法以拥搓步、跺碾步和翻身跺子为主,而没 有蹿、蹦、跳、跃,即所谓“八极、八极,脚不离地”。9、象形拳 象形拳是以模仿人和动物的形态、动作、搏击特点,并结合武 术的攻防技法而创编的独具一格的一类拳种。如螳螂拳、猴拳、鹰爪拳、醉 拳、武松脱拷等。象形拳的主要特点是象形取意,动作栩栩如生,生动活泼, 不仅讲究技巧,更求技击。醉拳是模仿醉汉的一种拳术,行拳时跌跌撞撞、 摇摇摆摆,很像醉汉,有“太白

33、醉酒”、“武松醉跌”、“鲁智深醉打山门”、“醉 八仙”等称谓。醉拳以醉为特色,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欣赏,而且把攻防技 击动作巧妙地融合贯穿于一系列醉形醉态中,以其特殊的技法迷惑对手,而 出奇制胜,在练习时要求“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在战术上讲究虚守 实发、逢击而避、乘隙而入、指东打西。除醉拳外,还有醉棍、醉剑等器械。螳螂拳是模仿螳螂的形态和搏击特点,结合武术的攻防技击动作而形成的一种拳术。螳螂拳系明末清初山东即墨人王朗所创,传说王朗自幼喜爱练武, 后投身少林寺学艺多年。因其身材矮小,与师兄比武,屡被击败。盛夏一日, 王朗在山中见一螳螂挥舞着“刀斧”双臂正与一只大蝉进行激烈的争斗,相 斗不久,

34、大蝉便死于螳臂之下。王朗见螳螂攻防有度、擒纵得法、长短兼施, 颇有技击特点,因此捕捉了许多螳螂,使其戏斗,仔细观察每一个细小的神 态动作变化,最后在模仿螳螂的基础上,加入少林拳法之精华,创编出螳螂 拳法。螳螂拳在流传过程中又演化出七星螳螂(罗汉螳螂)、梅花螳螂(太 极梅花螳螂)、六合螳螂(马猴螳螂)、摔手螳螂(梅花甩手螳螂)、鸳鸯螳 螂等五大流派。螳螂拳以其刚毅勇猛、灵巧快速、刚柔相济、长短兼施、虚 实结合、攻防有度、擒纵得法、变化多端、招之即打、不招不打、连招带打 的风格而称着于武坛。鹰爪拳是吸收鹰的形、意和击法等特点组成的手形多 似鹰爪的拳术。它是由岳氏连拳同翻子门融合而成,故也称鹰爪翻子

35、拳。猴 拳是模仿猴子灵活、轻巧、敏捷、机警、好动等特点,并结合武术的攻防技 法而成的拳术。象形拳还有很多种,在此不一一介绍。10、器械 众多武术拳种流派中,除了徒手技术外,还有各种器械,现在 比较流行的器械以刀、枪、剑、棍四大器械为主,此外,还有双器械、软器 械。刀是短器械的一种,由刃、背、尖、护手盘和刀柄等构成,现在比赛用 刀的长度以直臂垂肘抱刀的姿势为准,刀尖不得低于本人的耳上端为标准。 刀术以缠头、裹脑和劈、砍、斩、撩、扎、挂、戳、刺等基本技法为主,其 运动特点是勇猛快速、激烈奔腾、紧密缠身、雄健彪悍,有“刀似猛虎”之 说。枪是长器械的一种,由枪头、枪婴和枪杆组成。枪术是以拦、拿、扎为

36、主,还有崩、点、穿、挑、云、劈等枪法,其运动特点是力贯枪尖,走势开 展,上下翻飞,变幻莫测,有“枪似蛟龙”之说。剑是短器械中的一种,由 刃、背、锋、护手、柄等部分组成,现在比赛用剑的长度以直臂垂直反手持 剑的姿势为准,剑尖不低于本人的耳上端为准。剑术主要以刺、点、撩、截、 格、洗等技法为主,其运动特点是轻快洒脱,身法矫捷,刚柔相兼,富有韵 律,有“剑似飞凤”之说。棍是长器械的一种,一般其长度同本人的身高。 棍术以劈、扫、戳、挑、撩等棍法为主,其运动特点是勇猛泼辣,横打一片, 密集如雨,气势磅礴,有“棍如疯魔”之说。双器械有双枪、双剑、双刀、 双钩等,软器械有九节鞭、流星锤、三节棍等,它们是武术

37、中比较有特色的 器械。(二)武术名人简介第二节 武术运动的发展历程 这一节我们将武术按其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特点分成三个阶段:古代武 术(主要指明清以前的武术)、近代武术(主要指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武术)、 现代武术(主要指建国后一直到现在的武术)。一、简单实用的初期武术 武术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萌芽,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发展的。在早 期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了用于自卫的技术,这是武术早期的萌芽。在 原始社会恶劣的环境下,先民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猎取事物,获得 生存所必需的营养,另一方面又要抵御凶禽猛兽和其他人的侵袭。远古时期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的描述正道出了大型猛兽向人进攻,人被动

38、自 卫的情形。为了生存竞争,“同种”的个体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厮杀,各种动 物之间如此,原始人之间也不例外。人与人斗敌时双方体能相敌、智力相当, 则更倾向于技术的较量,这种较量显然对早期的武术技术发展更具有推动作 用。无论个体争斗的自卫技术,还是部落群之间用于战争的群体技术,都推 动了技击技术的发展,在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发展起来的技击术受特殊的文 化环境影响,逐渐形成了武术。我国人类遗址的大量考古资料证明,人类最先使用的工具是粗糙的石器 和木棒。太白阴经有载“木兵始于伏羲,至神农之世,削石为兵”。这些 木兵和石兵可能就是后来刀、斧、矛、戟等武术器械的“始祖”。 在原始氏 族部落的战争中,有“五兵”

39、的发明,据世本记载:“尤作五兵,戈、 殳、戟、酋矛、夷矛也。”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器也不断改进,商周时代, 冶铜业的出现使得铜制的矛、戈、剑大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现 使得铁兵开始出现,这使武器得以更好地改进,长兵缩短,短兵延长,从而 使武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这个时期内开始“文武分途”,提倡“拳勇”、 “技击”,特别是“相搏”和“斗剑”发展较快。这个时期出现了“以武犯 禁”,被称之为“侠”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凭借个人技勇为人效命,以武 技谋生。这些人以武为业,能在技术上狠下功夫,精益求精,同时又重视对 传人的接续传授,开创了我国数千年来民间传授武技之风。在此时期,武术 得到了广泛的

40、交流。管子七法记述了“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 有天下之骏雄”,角试时,“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当其 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圉”。吴越春秋有关于越女论剑的记述, 越女先言:“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窃好击之道,诵之不休” 这表明她是一位民间习武者,接着她又说手战之道“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 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 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侯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 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 闻。”这些论述精辟地阐述了动静、快慢、攻守、虚实、内外、逆顺、呼吸 等矛盾辨证

41、关系,把机动灵活、变化莫测、出奇制胜的战术要素,讲得非常 深透,说明剑术技击在当时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庄子的庄子人间世 有段关于徒手相搏的记述:“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 奇巧”庄子的庄子说剑篇记述了赵惠文王喜欢观赏“击剑”数千斗 剑士“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数百余人,好之不厌”,此篇还记述了一段相 当精妙的剑术理论:“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 至”。这些理论不仅对中国武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反映了当时 的技击已经具有了中国武术“以巧斗力”的特点。由以上论述可知,武术自远古萌生,经历了漫长的酝酿历程,到春秋战 国时期,已初具雏形。秦汉以来,盛行角抵、

42、手搏、击剑。角抵与手搏与现在的摔跤和散打较 为相似,是“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的个体性徒手搏斗之技。1975年湖 北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把木梳上绘有一幅角抵图,图上三人皆束发裸 身,下着短裤,一位腰着白带,类似现在的裁判,一人左弓步出右手,另一 人则出右步,以左手破其攻势,右手直取中线。这副栩栩如生的图画所描绘 的情形与现代徒手竞技搏斗没有太大的区别。西汉时期,剑逐渐被后背薄刃 的刀从战场上排挤出去,从而使其作为一种私斗兵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 国时期,曹丕的典论自序中记载了他与邓展折蔗为剑,进行比试的情 形。这种不伤害对方、单纯验证技艺的比试与近现代的短兵比赛类似。除了 两两相当的搏斗

43、较技外,受当时舞蹈的影响,剑又向飘逸典雅的“剑舞”方 向发展。项庄的“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正说明了当时的剑有舞练的形 式。另外,王充的论衡提到剑技有曲城、越女两家,曹丕的典论记 载剑术“四方之法各异,惟京师为善”,这说明当时社会上习练剑技,已经 有了明显的师徒传承关系。而在这个传承过程中,汉代也明确提出了对习武 者品德的要求。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非信廉仁勇,不 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习武练剑“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 矣”在武术理论方面,汉书艺文志的“兵技巧”类中与武术有关的书 目有剑道38 篇和手搏6 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以口传身受为特征 的“秘术”、“要道”,从

44、曹丕典论中所记,他规劝邓展“损弃故技,更 受要道也”之言,可略见一斑。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武技的融合,佛教、 道教的迅速发展为武术与其结缘提供了基础。隋唐两代都改革了原有的府兵制,并十分重视对府兵的训练。新的军事 建制的采用必然会对整个社会的习武之风产生广泛影响,特别是从唐朝开始 为选拔军事人才而实行的武举制,为一般百姓提供了一个能凭个人武艺能力 进身仕途的机会,从而对社会习武之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时唐代的 政治制度较为开明,除甲、弩、矛、矟、具装外,象弓箭、刀盾及短矛等皆 允许私家所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唐代重武尚侠的社会风气的盛行。 击剑与剑舞在唐代得到

45、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诗人李白不仅喜击剑,而且擅 剑舞,其好友崔宗宗曾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坐皆扬眉”,他自己也有“顾 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之句。当时着名剑术家斐旻的剑舞与李白的诗歌、 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徒手技击方面,五代末宋初调露子的角力记 对前代的角抵活动有所记载。另外,唐代,类似于现在的摔跤的相扑也得到 了发展,并东渐日本,后来经过一定改进,成为日本的“国技”。应该指出 的是,唐代武举制的实行对武术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它进一步促进了 民间武术与军事武术的交融,大大催化了武术的发展。两宋时期,几个政权长期对峙,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战争频 繁,因此统治阶级十分注重军事武备,

46、从而推动了武术活动的发展。但是, 由于从这一时期起统治阶级提倡儒业理学远甚于武备,因此,从总的社会大 环境而言,重文轻武之风盛行,在主流社会舆论中,再也见不到象唐代那种 尚武崇侠之风,尚武精神在主流社会普遍失落而转入到下层民众社会中,民 间武术有了新的发展。当时,民间的一些结社组织成为推动武术发展的重要 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的勾栏瓦舍的武术表演中出现了打套子,这种 套子类似于武术套路,套子武术的出现是古代武术发展至宋代趋于成熟的一 个显着标志。另外,这段时期的角抵相扑比赛不仅更具规模,而且还具备了 近似参赛者、裁判、规则、赏物等作为竞技比赛的几个要素,从而使其更具 有竞技体育的意义。元代

47、是统治阶级禁止民间特别是汉人习武最严厉的一个朝代,两宋时期 虽然也几次下发禁武令,但远远没有元代的严厉禁武对武术造成的影响之 大。武术的许多内容不得不转移到当时兴盛的百戏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 使武术朝花式表演的方向发展。综上所述,武术自远古萌生,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初具雏形,在以后的长 期发展过程中内容逐渐丰富,并且零星出现了带有体育性质的武术比试活 动,还出现了类似于套路的运动形式。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这段时期的武 术发展虽然历史久远,但仍属武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以简单实用为主要特 点,现代武术所具有的许多特点在这一时期尚未形成。虽然宋代已经有了套 路的雏形,但是受元代统治阶级严厉禁武的影响,

48、武术并未因套路的出现而 形成众多的拳种流派。武术界门派林立、拳种风格各异的局面主要形成于明 清时期。二、百花齐放的明清武术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大发展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各种拳种大量涌现, 门派林立,武术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运动技术体系,大量有关武术的论着相 继问世,使武术理论体系逐渐完善;武术开始借鉴吸收气功的一些内容,促 使其逐渐成为一门内外兼修之术;许多武术拳种开始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来阐 释拳理,使得武术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明代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给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许多不同风格流派 的拳种相继问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记载的拳术就有 16 家之多,像 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

49、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巴子拳、 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吕红八下、绵张短打等都有记载。清 代统治阶级的禁武迫使武术通过结社组织在秘密状态下传承,这种缺乏交 流、相对封闭的环境更促使了不同风格流派的武术拳种的形成。据八十年代 挖掘整理的资料显示,清代武坛上“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 体系”的拳种有129 个之多。像比较闻名的刚健有力的少林拳、沉实稳健的 形意拳、柔中寓刚的太极拳、行云流水般的八卦掌等着名拳种皆形成于明清 时期。各个拳种流派也总结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如在技法上,总结出了“短 兵长用”、“长兵短用”、“三尖相照”等要领纪效新书,在战术上,总结 出了“刚在他

50、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顺人之势, 借人之力”的谋略(剑经),在套路编排和结构方面,首次出现了采用动 作图解记述武术套路的连贯练法的专着耕余剩技,在教学方面,总结出 了学习武艺“先学拳”、“次学棍”(阵纪),学习枪法先学“一戳一革”, 然后学“连环”,最后学“破法”(手臂录)等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并且 出现了许多记载拳术流派、动作名称、特征、运动方法、技术理论的武术专 着和与武术有关的着作。像武编、纪效新书、阵记、武备志等与 武术有关的兵书,以及像剑经、耕余剩技、手臂录、内家拳法、苌 氏武技书、太极拳论、拳经拳法备要等专门武术论着的大量出现极大 地丰富了武术理论,武术逐渐

51、发展成为一个技理完善的运动。现在一般把内外兼修视为武术的最活主要的特点,实际上明清之前武术 仅是一门简单实用的搏杀技术,武术内外兼修的特点大约在明清时期才逐渐 形成。明代资料中已经有关于武术与气功交融的记载,这使习武者不仅练 “外”,而且练“内”,武术内外兼修的特点才逐渐形成。唐顺之的峨嵋道 人拳歌中有“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余奇未竟已收场, 鼻息无声神气守”的描述,可谓对当时武术内外兼修的一个早期写照。后来 的许多拳种象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等莫不把练气作为习拳的 心法要诀。武术对气功的融摄使武术不在是一门单纯的格杀技术,而更具有 的养生健体的特色,逐渐成为内外兼修的技术

52、。先秦时期,传统哲学的阴阳学说已经进入了武术理论,但是,比较全面 系统地将太极、五行、八卦等哲学内容引入武术是在明清时期。像太极拳不 仅以太极命名,处处道阴阳,而且将五行、八卦融入了技术,形成太极十三 势。清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中国古典哲学与武术结合的较完整的记述, 它用传统哲学的思想将太极拳论述得精彩之至,可谓太极拳的经典理论。还 有许多拳种,像形意、八卦等,都与传统哲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武术 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成为一种文化。总之,明清时期,武术无论从丰富的拳种流派方面,还是全面的技法理论 方面,都无不表明武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 容武术这段时期的发展毫不过分

53、。三、魅力四射的现代武术民国时期,西方体育的大量涌入给以武术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传统观 念与新体育观念的争论使中国武术发生了第一次革命,民间武术逐渐从农村 走向城市,从江湖迈入学堂,从拳场跨入竞技赛场,由封闭式的家族单传, 发展到面向大众,集体教学,逐渐向近代体育的方向靠拢。民国初期,为振起国民的尚武精神,革命党人把目光投向武术,武术的 精神教育价值的存在使武术再度崛起。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着名教育家徐一 冰、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都在不同场合倡导通过武术振起国民的尚武精 神,武术逐渐成为教育的一项内容。1915 年 4月,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议案 拟请提倡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当年 10 月,教

54、育部采纳了上述建议, 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正式确立了武术在学校的合法地位。 此后,这样的议案不断,1918 年10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上 通过决议:全国中学校一律添习武术,这标志着武术正式走进学校,成为学 校体育的一项内容。1928 年由张之江发起成立了中央国术馆,继而在全国上 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术馆系统,这作为官方组织,对武术发展起到了极大 的推动作用。该组织不仅培养了大批武术师资,而且由其组织的1928年和 1933 年的两届国术国考使武术真正跨入了竞技赛场,大大催化了武术的发 展。 “土洋体育”的争论以及武术竞技活动的开展使武术中夹杂的一些封 建迷信成分以及象

55、飞檐走壁、踏雪无痕、隔山打牛之类的悬而又悬神话得到 了进一步的澄清和戳破,武术开始了科学化的征程。除官方武术组织外,以 精武体育会为首的形形色色的民间武术社团组织的蓬勃发展将武术发展的 重心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它们同学校武术一样,面向大众,集体教学,极 大地促进了武术的普及传播。在东西体育的碰撞及“土洋体育”的争论中, 武术也开始演进转型,其体育价值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进而逐渐取代了 实用技击价值而成为其主要价值。1936年,中央国术馆曾选派11名武术队 员随同中国体育代表团赴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参加表演,队员们精湛的技艺 受到热烈的欢迎。这既是武术向体育靠拢的实证,也是近代中国武术走向世 界

56、较有影响的一次伟大尝试。民间时期武术走向城市,迈入学堂,跨进竞技赛场,进军世界等一系列 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武术的传播范围,扩大了武术的影响,武术成为一项 世人皆知的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新的社会环境使武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作为社会 主义体育事业的一部分,其性质、地位、目的和作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武术被正式列入了现代体育范畴,沿现代体育的方向前进。其次,受 建国后特殊的政治环境影响,武术发展的主体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 程,逐渐由历来一直强调的技击功能,转向艺术表现、健身等功能,从而促 使了武术的多元化发展。再次,武术逐渐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作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受到越

57、来越多的外国朋友青睐,它不仅仅是中国的, 而且更是整个世界的。建国初,朱德、贺龙、刘少奇等老一辈领导人都积极倡导发展武术,这 对武术发展给予极大的促进。1952年刚成立的国家体委,设置专门机构 民族体育形式研究会,对武术实行领导,这标志着武术被正式列入体育范畴, 成为了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部分。1953年11月8 -12日,在天津举行的 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作为主要内容,有145名运动员作 了包括各种拳术、器械及散手、短兵在内的332个项目的表演及竞赛,展现 了建国初传统的武术的最高水平,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积极推动了 武术发展。此后一段时间内,由于复杂的政治环境,有些武

58、术组织与一些反 革命势力联系在一起,造成了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 因此,武术对抗性运 动被取消,武术被引向突出艺术美和健身的方向。这使得以艺术表现为主要 特色的武术套路和以杨式太极拳为蓝本创编的缓慢柔和型的太极拳套路蓬 勃发展起来。1956年,武术被列为体育竞赛项目,11月1-7日,在北京举 行了十二单位武术套路表演大会,这是武术作为体育运动项目走向正式比赛 的开端。1957 年,一些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体育系把武术列为教育课程。1958 年 9 月,中国武术协会成立。1959 年国家体委正式批准施行建国以来第一个 武术竞赛规则,并将武术列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竞赛项目。六十年代初 期,国家体委正式提

59、出了“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武术技术发展方向, 这样武术逐渐作为一个正式的竞技体育项目发展起来。文革前期,武术竞技 受到一定的挫折,但随后却以前所未有之势迅猛发展起来。武术对抗运动自 1979年开始试点,到1989年,散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90 年代经过一系 列从技术规范、竞赛规则、竞赛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到现在发展成一个成熟 的竞技项目,特别是从20 世纪末开始开展的“散打王争霸赛”、中国武术与 美国拳击的对抗赛,中国武术与泰拳的对抗赛、中法散打对抗赛、中日对抗 赛等等一系列的赛事的商业化运作,极大地催化了武术散打的发展,将武术 竞技推向一个新高潮。另外,象全国武术锦标赛、全运会武术比赛

60、、亚运会 武术比赛、亚洲武术锦标赛、世界武术锦标赛等一系列的赛事将武术发展从 中国推向了世界。 从 1984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到 1997 年在上海体育学院我国第一个武术博士授予点的诞生,以及几届武术论文报 告会的举行,使武术一步一步向科学化的方向迈进,武术真正成为现代体育 大家庭中十分重要的一员。如果说民国时期武术亮相于柏林奥运会仅是走向世界的一次尝试,那么 可以说建国后武术已经大踏步地迈向世界。1960 年,中国青年武术代表队随 中国体育代表团赴捷克斯洛伐克表演,揭开了建国后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 文革后半期,中国武术队频频出访, 其足迹遍及欧、亚、非、美几大洲的广 大区域

61、,极大扩展了中国武术的影响,为武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1984 年,在武汉举行了国际太极拳邀请赛,为武术走向世界创造了一个良好开端。 1985年 8 月,在西安又举行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加速了武术走向世界 的进程。1987 年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日本举行,1990 年武术正式列入 亚运会比赛项目,1990 年 10 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接着各洲际 武术组织纷纷成立,1991 年 10 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以 上这些都标志着武术正式进入世界竞体比赛行列。1999 年6 月20 日,在汉 城举行的第109 次国际奥委会会议,决定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这是中国武 术走

62、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北京申办 2008 年奥运会的成功,竞技武 术正大步迈向奥林匹克运动的神圣殿堂。由以上可知,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魅力四射的武术不仅照亮了全中国, 而且其光环也映射到了全世界。主要参考文献:1 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 版.2 温力.原始人的技击需要促使了武术的产生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 周伟良编着.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 版.4 杨建营.对武术20世纪的发展特点及未来走向的研究D.湖北:武汉体 育学院研究生部,2003年4月.5 武术拳种与拳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8月. 思考题1. 何谓武术?2. 武术的内容包括哪些?3. 简述武术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