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风俗习惯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204800809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哈萨克族风俗习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哈萨克族风俗习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哈萨克族风俗习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哈萨克族风俗习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萨克族风俗习惯(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哈萨克族风俗习惯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已阅 35次评分:3 发布时间:-5-2 1:44:58 “哈萨克”翻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勇敢的自由人”。哈萨克族是世界出名的游牧民族之一,同步又是一种重要的跨国民族,总人口现已超过千万。哈萨克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国内的汉代,她们分布很广,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欧亚大陆中心腹地,从阿尔泰山、天山向西直到里海约3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区,均有哈萨克民族活动的痕迹。目前仅在新疆的哈萨克族就有120多万人,重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一、文体娱乐 哈萨克族的娱乐活动,既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又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其娱乐方式与骑马、放牧、狩猎等生产活动密切

2、有关,重要有赛马、摔跤、叼羊、姑娘追、立即角力等。据说叼羊活动来源于中世纪。当时,牧业上的狼害相称严重,牧民对狼特别仇视,一旦猎获了狼,人们便一涌而上争相抢夺,以此开心取乐。后来就逐渐由叼狼演变为叼羊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在哈萨克族中,赛马不仅是参赛者个人的事,并且是关系整个氏族部落荣誉的事。赛马中得到的奖品,主人一般都不会占为已有,而是将其中的相称一部分分给亲人、朋友,和人们一起分享。 姑娘追:“姑娘追”哈萨克语“克孜库娃”,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爱慕的一种立即体育活动;也是青年男女体现爱慕之情的特殊方式。青年男女通过“姑娘追”互相结识、互相理解,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节空旷、

3、平坦的草甸上举办,远近牧民都骑马前来参观。据说很早此前,有两个哈萨克部落的头人结成了子女亲家,在姑娘准备过门那天,来接亲的人故意夸赞她们新郎的马是最佳的千里马。新娘的爸爸听后便说:“我女儿骑的马才是最佳的马,不信可以比一比,如果你们的马能追上我女儿的马,今天姑娘就过门,否则就改日再说。”于是比赛开始了。姑娘由于对小伙子早有好感,于是故意放慢速度假装让小伙子追上,借机进行交流和沟通,返回时她又让小伙子在前面跑,自己在背面追赶,成果把“追姑娘”变成了“姑娘追”。于是“姑娘追”就由此产生了。从此后来,哈萨克族有许多青年男女就是通过这种嬉戏式的互相追逐和交流产生了好感,萌发了爱情,并结为终身伴侣。如今

4、的这种活动已不再拘限于青年男女,有时某些结了婚的成年男女也会参与其中,但一般规定男女双方要年龄相近,由于这样才可以随意的做游戏和开玩笑。 有关“姑娘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只白天鹅化为女子,和一位猎人结为夫妻,成为哈萨克人的始祖。她俩结婚那天,骑着两匹白色的骏马,像白天鹅同样,飞来飞去,互相追逐。据说这就是“姑娘追”的由来。这个传说反映了“姑娘追”这种立即游戏是从古代沿袭而来的习俗。“姑娘追”多在喜庆节日举办,是民俗风情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热情好客的哈萨克姑娘会邀请远道而来的游客共同参与这种立即娱乐活动。 叼羊:叼羊是哈萨克民族为祈祷祝愿而举办的一种立即娱乐活动,同步又是一种对抗性强、争

5、夺剧烈、集勇猛、顽强和机智于一体的马背体育竞赛。叼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普遍爱慕的老式体育活动,特别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牧民更是擅长这种立即运动。盛夏时节,牧场绿草如茵,草茂马壮之际,牧民在休闲时,成群结队自发地组织叼羊活动。 摔跤:摔跤是哈萨克族老式的体育活动之一,是一种力量和技巧的对抗性运动。每逢婚礼、割礼、周年祭祀都会举办摔跤活动。立即角力,又称立即摔跤。其方式是参与活动的人提成两组,一对一进行比赛,二人比力量、比技巧,看谁能把对方从马背上揪下来,或直接拉到自己立即,即算胜利。 赛马:赛马是哈萨克族人十分爱慕的一项老式的体育娱乐活动。赛马有赛走马和赛奔马两种。赛走马,是比马的速度耐力

6、、稳健美观。一般用的是五岁以上的成年马,骑手也是成年人。赛奔马也多用五岁以上的马,参与赛马的骑手大多是十二三岁的男孩。在哈萨克族中,赛马不仅是参赛者个人的事情,并且是关系整个氏族部落荣誉的事。赛马往往在婚礼和重要的节日里举办,并且常常是最后的压轴节目,也就是说,赛马一结束,庆典也就最后收场。 立即角力:亦称立即摔跤,其方式是参与竞赛的人提成两组,一对一进行比赛。两人比力量、比机灵,看谁能把对方揪离马背并扔在地下,或抱到自己立即即算胜利。比赛时有许多人围观,围观者都但愿本部落的选手获胜,不时地为选手呐喊助威。 马背拔河:两个人骑在立即,拉一条两米多长的皮绳,中间地上划一长缍为界,谁骑的马配合得好

7、,谁就可以把对方拉过界河。 骑马抢布:这是哈萨克族年轻人锻炼身体骑马本领的娱乐活动之一。布长一米左右,颜色或红或绿。开始时,先由一种小伙子拿着布骑马飞跑,其她人乘马尾追。被追上人发现将近被追上,必须迅速将布交给先追上自己的人,然后人们继续追赶第二次拿到布的人。这样持续不断,犹如接力赛车同样。骑手们跨过河流,越过高山,冲破迈进道路上的重重险阻,直玩到人们尽兴方罢。这种活动重要是锻炼年轻人骑马的本领和意志。 射元宝:射元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箭射元宝;另一种是用枪元宝。前者是自古相传的选拔神箭手的娱乐活动;后者是近代形成的。古时候用箭射金葫芦,后来改作箭射元宝。其方式是立一高杆,上端拴一横木,把用

8、红绸布包着的元宝用细绳拴在横木的一头,用箭射断吊着元宝的绳子。比赛者从百余步外策马疾驰,到五十步左右处向目的射箭。如射断绳子,元宝落地,则可得元宝,并被人们称为“神箭手”,后来这一活动改为步枪射银币了。 哈萨克族的“恰秀”:各个民族均有向人们表达祝愿的方式,如藏族人献哈达、蒙古人敬奶酒,而哈萨克族在遇到喜事时,却要撒奶疙瘩、方块糖、水果糖、包尔沙克等,这种表达祝愿和欢迎的典礼,哈萨克人称之为“恰秀”即撒的意思。哈萨克草原上遇到喜事,都要搞“恰秀”,让人们抢着吃,分享欢乐。草原上来了尊贵的客人,也要搞“恰秀”,表达尊重和欢迎。一般“恰秀”都是由妇女来搞,这位妇女必须是年龄较大、儿子齐全、丈夫健在

9、、本人德高望重、深受群众爱戴者。人们相信由这样的妇女来搞“恰秀”,会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幸福。 有些“恰秀”则由自己人来搞。如在夏季第一次挤马奶时,则要在挤马奶的地点喝奶茶,并要邀请邻居和亲友们一起来喝。同步还要在马驹头上和拴马驹桩子上抹些酥油,这时,由家里的年长的妇女来撒喜食,以祈求人畜两旺,吉祥平安。 阿依加勒克舞:阿依加勒克舞,即月亮舞,是一种广泛流行于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民间集体舞蹈,可由男女几人或多人列队成环形圆月状共舞。舞蹈特点是两人对跳,多为拍手、踮脚,自拍、互拍、自点、对点、双双旋转,并排旋转,换位旋转,互换舞伴。节奏欢快,动作幅度较大,颇具美感,感染力强,且动作简朴易学,初学者十分

10、钟内便可掌握要领,半小时后便可成为纯熟的舞伴。 月亮舞是哈萨克青年男女传递感情的一种方式。每年草原上举办阿肯弹唱盛会时,通过一天的热闹,老人和小孩们都已疲倦,回毡房休息,成年人聚在毡房里举杯畅饮,情窦初开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的精力仍然充沛未尽,她们随着欢快的音乐在月亮下翩翩起舞,成双成对消失在朦胧月色之中游人可和本地的青年男女在额尔齐斯河畔的篝火边,尽情地载歌载舞。 阿肯弹唱会:阿肯弹唱会是哈萨克民族古老的、最具有群众性的老式文化活动之一,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乃至有朋友来临,亦或在每年山花烂漫之际,能歌善舞的牧民,汇集在一起,怀抱冬不拉,即兴作诗,自弹自唱,这就叫阿肯弹唱会。它的形式与规模大小不一,

11、有数十人,百人,乃至数千人,具有娱乐性和竞歌性两种,场面欢快热烈,形成草原上一道奇异、优美的民族风景线,若此时游客亲临其境,一定会体验到原始、浓郁的民族风情,流连忘返。 二、禁忌 哈萨克族在她们的平常生活中有诸多禁忌,例如不能骑着快马直冲主人家门,由于这会被觉得是挑衅或是报丧和传送不吉利的消息;做客时,不能坐在主人放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生活用品上,她们觉得食物是上天赐予的,是圣洁的;在毡房内不要坐床,应盘坐在地毯上,最佳不要把两腿伸直,也不要脱掉鞋子;在交谈和吃饭时,不要剪指甲和打哈欠,否则就是对主人的极不尊重;主人做饭时,客人不要动餐具,更不要用手拨弄食物或掀锅盖;主人割给客人吃的肉或是送给客

12、人晚上住宿用的被褥一定不能回绝,要快乐的接受,否则主人会觉得你瞧不起她;饭前饭后,主人都会给客人倒水洗手,洗完后不要乱甩手,而应直接用毛巾把手上的水迹擦干;尚有不能当面夸主人家的孩子特别不能说她的孩子“胖”,也不能当面赞美主人家的牲口和猎犬等;不能追打主人家猎犬和看门狗,也不要当面清点主人家的牲口数量;不能跨越拴牲口的绳子;走路时遇到羊群应绕道而行,更不能骑马直冲羊群;不能用手或棍棒指点人数,否则会觉得你在把人当作牲口清点;在哈萨克族家做客,一般不要超过两天;借用的马在归还时要卸下马鞍,否则会觉得是不礼貌的。 三、毡房 哈萨克族长期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很早就发明发明了适合游牧生活便于

13、搬迁近似于蒙古包式的流动房屋毡房。哈萨克族的毡房重要由骨架、围墙、房顶、房毡、门5个部分构成,其中毡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圆栅和顶圈构成,围墙用横竖交错相连的柳木栏杆构成,可以自由拆合,圆形顶圈既是屋顶又是窗户,外观与蒙古包相似,白天揭开用来通风透光,夜间盖上以防风寒,房门一般都面朝东南。毡房里布置有一定特色,中间是火塘,右半部摆放食物、炊具,右上方是床铺,毡墙上有多种图案的挂毯,地上铺着地毯,毡房正上方摆放箱子等,左侧毡墙处放置垫桌,垫桌上放被褥、枕头。城乡居民都喜欢在卧室或客厅墙上布置挂毯,喜欢色彩鲜艳的饰物,在享有现代化生活同步,仍保存着哈萨克族老式文化。 四、葬礼 在哈萨克民族中,存在

14、着灵魂不灭的观念,她们觉得人死后,灵魂会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因此特别注重死后的葬礼。葬礼基本上是按照伊斯兰教规进行的。与其她某些民族有所不同的是,每当有人前去吊唁与遗体辞别的时候,一般由死者的女亲属互相拥抱,一起哀唱挽歌,并通过这种哭唱的方式,告诉人们死者的生平。吊唁结束后,按规定由宗教人士依麻木用清水为亡者净身,再用白布裹身,最后举办祷告典礼进行土葬。 五、宗教 哈萨克族曾经信奉过原始宗教、佛教、景教等,后来才信奉了伊斯兰教。虽然在信奉伊斯兰教后来,她们仍然还保存着不少原始宗教的遗迹。如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和萨满教等。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哈萨克草原,到15世纪后来逐渐占据了

15、统治地位。在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中,带有较浓厚伊斯兰教色彩的节日重要有两个:肉孜节和古尔邦节。 六、老式节日 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重要节日有那吾鲁孜节,肉孜节和古尔邦节。 、那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的老式节日,在回历十二月举办,这是一种送旧迎新的节日.过节时家家户户要用七种食物做成粥 (由水,盐,塔尔米,熏肉块,酸奶子、葡萄干、玉米等混合而成的),然后互相宴请亲朋好友品尝,以示对节日祝贺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2、古尔邦节是新疆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和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的隆重老式节日。“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

16、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具有“牺牲”、“献身”的意思,因此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据说,好久此前,阿拉伯北部人民的祖先、先知易卜拉欣,夜里梦见安拉,并受到安拉的启示,要她到山沟宰掉自己的儿子为安拉献祭,以考验她对安拉的忠诚。当易卜拉欣带着自己的儿子到了密那山沟,正要把儿子伊司玛义杀死时,安拉看到了易卜拉欣对她的虔诚和敬畏,派天使送下一只羊,替代了伊司玛义的牺牲。这就是宰牲节的来历。后来每年的这一天,阿拉伯人民便根据这一传说定期宰羊献祭,相沿成俗。伊斯兰教成立后,承认先知易卜拉欣为圣祖,并把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定为古尔邦节。国内的公历与伊斯兰教历每年有 11天的日差,故每年古尔邦

17、节的公历日期不固定。 按照老式的规矩,穆斯林们在节日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礼拜、诵经、上坟、缅怀先人。节前,穆斯林们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赶制多种糕点,炸馓子、烤馕、做新衣裳,进行节日的充足准备。穆斯林们从清真寺做完礼拜之后,便回到家里开始杀牛宰羊、煮肉做饭,对穷人进行施舍,对来宾进行招待。身着节日盛装的哈萨克族人要互相拜节,互相问候,过去有成见的人,在节日里会面时也要互相问候,并消除隔阂,从此言归于好。青年男女又说又笑、载歌载舞,开展多种庆祝活动,使整个节日期间洋溢着欢乐的氛围。 3、肉孜节是新疆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回、哈萨克、塔塔尔、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的隆重节日之一。 肉孜节

18、也叫“开斋节”。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每年必须封一种月的斋,也是教徒们所要履行的一项重要“功修”。封斋期间白天不吃不喝,甚至连咽口水也不容许。到了太阳落山之后,才干进行吃喝。因此这个节日也是宗教上沿袭下来的习俗。斋戒日期在伊斯兰教历的九月,这一月称为“斋月”。“斋月”可以出目前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因素是伊斯兰教历是纯阴历,以月亮浮现的那天为月首,单月 3天,双月2天,全年2个月,不置闰月,计3或 5天,这样就比太阳历少天或11天。它的月份和季节没有固定关系,因此“肉孜节”便会在一年四季中轮流浮现。九月份封斋满一种月,到了十月一日改为正常生活, 举办礼拜和庆祝活动,称为“开斋节”。新疆地区称为

19、“肉孜节”。其实“肉孜”在阿拉伯语中,也是“斋戒”的意思。有关“肉孜节”的来历有许多说法。传说,古时候人们为了规避异族统治者的侵犯,白天躲进深山里不生火、不做饭,到了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才开始做饭。其实,这个节日完全是宗教上的活动,尔后成为民族习俗。斋戒被伊斯兰教称为五大功修之一。穆罕默德曾说过:“斋戒,一半是忍耐。”根据伊斯兰教的说法,斋戒不仅是不吃不喝,并且是为了杜绝一切不良行为。宗教上说人是污秽的,如今某些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已不封斋,而是将开斋节作为一种隆重的老式节日进行庆祝。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就进行多种各样的准备,把房子院落打扫整修一新,并要赶制节日盛装。妇女们还要炸馓子、做点心、熬果酱

20、,购买多种水果和干果,准备招待贺节的客人。节日的清晨,穆斯林们汇集在清真寺做礼拜,然后开始庆祝活动。这天人们将不计过去的“疙瘩”和“磨擦”,而会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兴高采烈地互相拜节问候。 七、礼仪 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独具一格,别有特色。她们重要有诞生礼、摇篮礼、满月礼、割礼、婚礼和葬礼等。与汉族人的满月礼有所不同,哈萨克族的满月礼是在婴儿出生后的第四十天举办。在这一天,要专门给洗净后的婴儿全身擦上羊油并剃发。 在基层牧区的哈萨克家庭中,至今还保存着一种被称为“还子”的习俗。“还子”是指每对新婚夫妇要把婚后所生的第一种孩子送给男方的生身父母。祖父母会把这个孩子当作自己亲生的最小的子女来看待。从

21、小到大,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彼此之间都以父(母)子相称。孩子对她(她)真正的亲生父母则以哥嫂(或姐)相称。父母对自己的这个子女也同样要以弟妹相称。这种习俗在其她民族当中实不多见。 哈萨克人热情好客,不分彼此,在她们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祖先的遗产中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只要沿途有哈萨克,那怕你走一年的路,也用不着带一粒粮、一分钱。”固然在喀纳斯这种旅游服务区内,所有人从事的都是一种商业经营活动,这种感觉你也许体会不到。但如果有时间去走访一下其他边远的牧区,哈萨克人那种先天固有的热情好客和乐善好施你就可以真切的体会到了。 哈萨克人会面时总要互相问候一番。特别是遇有远方的贵客光顾时,主人不仅会拿

22、出香喷喷的奶茶、油果子、奶酪、糖果等家里既有的上好食品,还要专门宰上一只肥羊招待客人,以示尊敬。哈萨克人吃抓肉,特别是吃盛有羊头的抓肉时,有诸多商定俗成的规矩。当主人把盘子放到桌上后,所有在座来宾,先行祈福,再由主客把盘中的羊头拿起,并割下羊头右颊上的一片肉给座中年长的主人表达接受主人的盛情,然后再割下一只羊耳给主人家的小孩或座中年幼者。意思是让她们听长辈的话,之后就把羊头还给主人。以上礼仪结束后,人们才开始动手割肉吃。 八、婚俗 在过去,哈萨克人的婚姻大多数是由父母包办的,属明显的买卖婚姻。缔结婚姻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财礼的多少,在过去的哈萨克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话“美丽的姑娘值八十匹骏马,一种

23、人生下几种女儿,就可以成为一种大巴依(即大地主、大富豪)”。如今,这种不良的习俗和观念已有了很大转变。目前哈萨克人的结婚择偶仍然十分讲究门当户对。此外,男方家庭还特别注意女方的妈妈,她们有句谚语:“妈妈是女儿的影子,妈妈好,女儿也一定错不了。”按照哈萨克的习俗商定, 同一部落特别是七代以内的近亲不能通婚。哈萨克族的结婚典礼十分隆重,结婚前都要举办一系列走访和喜庆娱乐活动,她们对氏族部落内的任何一家婚事都象自家办喜事同样热情参与、欢乐与共。婚礼这天,男女双方以及双方的歌手都要唱许多商定俗成的婚礼歌。其中新娘在最后离开父母家人时,要唱与父妈妈人的哭别歌。姑娘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娘家还要给姑娘送一份厚礼,有条件的一般要送10只羊,5匹马。条件差的也要竭力而为,有所示。哈萨克族结婚后的男女在平常生产生活上的分工是十分明确的,属于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