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观后

上传人:积*** 文档编号:204799059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8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观后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8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观后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8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观后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第8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观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观后(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阅读教学诘问 全国第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观后去年10月在银川举办的全国第8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可谓盛况空前。这是全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次大概会,也是全国小学语文优秀青年教师的一次大展演,同步还是全国小语界的一次大交流和大讨论。跟人们同样,作为活动的亲历者,我在分享和体味这次盛会的过程中,也生出些许疑惑、忧虑和思考。我把它们记录下来,既是对自己的诘问,也是就教于同行。一、学生与否也会觉得累?大赛期间,评委们在评析和讨论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发出同样的感慨:有不少课听得感觉累!我也有同感,有时听着听着,就会傻想:如果我是台上的学生,会不会也觉得累?我会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会喜欢什

2、么样的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我究竟想得到什么?设身处地站到学生的角度审视面前的课堂,便不难发现某些“被累”的缘由: 教学的立足点偏离,学生被“拖得累”。某些教师课堂的提问、对话偏向少数人,那些思维活跃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而另某些(常常是大多数)反映稍慢的孩子则往往被忽视,这部分孩子只能亦步亦趋“往前赶”;某些教师教学的进程显得过度跳跃,有时为了“赶趟儿”,一种问题还没解决又跳到另一种问题,大多学生疲于奔命,吃力地跟着教师背面转悠;仔细分析孩子的课堂发言,可以看出她们不是在体现自己的思想,而是在揣摩教师的心思,言说“教师想要的话语”,“感悟教师的感悟”。 教学内容贪大求全,学生被“灌得累”。教师总

3、想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盘托出,试图让学生也达到自己的理解限度,于是不得不强拉硬拽,不得不“灌输”;教师对于文本的“精彩”常常一处也不舍得放弃,使得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学生“吃得太多,消化不良”。 教学手段过于花哨,学生被“换得累”。现代教学技术为语文课堂打开了一种立体的空间,从二维的平面(粉笔加黑板),到目前声、光、电立体影像的呈现,让孩子的感觉通道接受了更多的刺激。而感觉通道的频繁变换,往往导致学生应接不暇,刚刚看完视频(还在体会)就要说说感受,刚刚欣赏完图片(还在回味)就要读出感情在频繁的切换之中,孩子或许会有新颖感,但新颖的背后掩盖着“感觉的疲劳”,同步,也让我们失去了某些语文的应有之义。

4、由此可见,我们需要感受孩子的感受。我们已经站在教师的立场、成人的视角太久了,不妨假设自己是一种孩子。合适的换位思考,也许会对教学领域、甚至成人世界的两难问题,能有些返璞归真的解答。于是,对课堂教学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学生能有所得吗?我们需要认真地替孩子想一想,她们究竟需要什么?有一种对当下语文教学的批评值得注重:“学生上两个月语文课,几乎没什么长进;缺两个月语文课,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语文学习离不开最基本的语文实践,如读书、写字、朗读、感悟等,一堂语文课孩子应当有些实实在在的收获。学生学得有爱好吗?我们常常说要培养孩子的某某爱好,但与否一方面应当考虑,如何不破坏孩子已有的爱好?一篇课文没教之

5、前,孩子往往读起来津津有味,可是教师教着教着却让她们反倒厌倦了。这也许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和背景,但语文教师似乎也难以置身局外。学生学得幸福吗?孩子需要被视为一种完整的人,诚如杜威所说,将家长或教师的“目的”作为小朋友生长的合法目的,“这和农民不顾环境状况提出一种农事抱负,同样荒唐可笑。”2孩子不是“预备的成人”,“今天受苦是为了明天的幸福”这种说辞是在抹杀童年的价值。童年与成年实在是等价的,都是人生不可反复的一次性经历。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童年的“语文生活”布满快乐的体验,洋溢温暖的阳光!二、语体文怎么教?这也是一种与“被累”关系度极高的问题,同步又是有关阅读教学的一种核心性问题。观摩间隙,

6、听一位曾参与过全国首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并获大奖的教师感慨道:前后届大赛的课看了不少,每每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不满足”,近了,阅读教学的格局似乎没什么大的改观,“涛声仍旧”,年复一年。是啊,难道语文课堂就非得这一种样态吗?语体文(也称白话文)就非得这样教吗?阅读教学就非得如此耗时费力吗?我想,肯定不是!有关目前小学课本中语体文的教学,笔者也有某些不揣浅陋的想法。、症结:教学内容与教学措施相悖“文白之争”乃是中国现代文化史、教育史上的思想之争,而我们目前的语文教育内容,语体文作为主导(特别是小学语文)却是一种基本领实。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措施,因此吕叔湘先生说,“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一方面认清她教

7、的是什么”。3语体文与文言文相对,正如孙双金校长在点评时所言,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明白、易懂”,平白如话。即它是一种生活语言,不是“贵族语言”,大多数文章的大部分内容,孩子是可以通过独立阅读而理解的。因此,对于这样平白易懂的教学内容,恐怕就该用一种清晰简要的教学措施,不必总是领着学生反复咀嚼,也不需要过于繁复的精致设计。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什么被批评“少、慢、差、费”?大体就是“用大炮打蚊子”,用过于繁杂的手段去应对平白简易的教学内容,不仅挥霍了时间,还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相反还人为制造了问题。、溯源:“两个老式”的惯性与沉淀一是国内几千年文言文教学的老式。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将学生不懂的词、句

8、、段弄懂讲明。因此,逐字、逐句、逐段解说,就成了老式语文教学的基本流程。二是上世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所形成的以“红领巾教学法”为代表的“新老式”。在二十世纪这个“躁动的百年”中,我们先后学习过日本、美国(以杜威来华讲学为代表)和苏联(建国初期),尤以“苏联”专家的“红领巾教学法”影响最深。然而,正如赫尔巴特主义由于较多倾向约束和控制,使其在美国的传播也只能沉淀下那些理性成分同样,进步主义在东方更多发明的也是肤浅的形式,并未触及东方的老式深层。因此,我们至今为止似乎仍然很难跳出这种深究、评析的老式套路。3、超越:也许的视角如果我们跳出这个内容分析或文学赏析的老式套路,我们与否可以用

9、更少的时间,更集中的精力,摸索更为简要、高效的教学方式?叶老早就觉得,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集会的主席。胡适先生在中学国文的专家中谈到“故事与戏剧”(其实就是相对浅白的文章)的专家法时指出,“先由教员指定分量由学生自己看。课堂上只有讨论,不用解说。”而当她谈到(即便是)古文的专家,上学时也只有三件事可做:一是学生质疑问难,教员协助解释;二是人们讨论所读的书的内容;三是教员可加入某些参照材料。5吕叔湘先生觉得,“在我看来,目前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觉得上语文课是为了学会讲语文,不是为了学会用语文。”6重温这些

10、人们的言说与教导,笔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由此,我大胆地“臆测”,语文教学在某些基本取向和方略上是可以有所突破的,例如: 能否教得简朴一点。简简朴单教语文!事实已经证明,繁复的教学并不能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些什么故意义的东西,过于复杂的教学设计不仅耗费了教师和学生太多的时间与精力,还让颇具美感的文章读起来索然无味。我们为什么总是舍不得放弃那些吃力却是不讨好的努力呢?请相信,可以把课教得简朴有效,是一种不凡的教育素养。 “大道至简”乃是人生也是教育所能企及的至高境界!能否教得清晰一点。清清晰楚教语文!模糊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教学目的(为什么教)、教学内容(教什么)、教学措施

11、和教学方略(如何教),这些语文教学的基本元素,教者理应清清晰楚、了然于胸。语文学科与其她学科(如数学)的一种突出的区别在于,教材的课文并非教学内容自身。这就需要教师对课程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挖掘和选择隐藏在一篇篇课文“例子”背面的课程内容。孙双金教师执教推敲(苏教版的一篇语体文)一课,将教学目的和内容锁定为:讲述一种故事,理解一首古诗,欣赏一段佳话,玩味一种现象。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能否教得轻松一点。轻轻松松教语文!语文教学应当给孩子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而不是折磨,应当给孩子享有一种求知的快乐而不是灌输的痛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种教师、一群学生,虽然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没有小组讨论,犹如

12、一幅简笔画,线条简朴而又意境深远。”7其她姑且不管,单就这种价值取向而言,谁能说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会体验到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呢!三、课堂需要“另一种”语言吗?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间或会面对一种现象:有些执教的教师一走上讲台,从喊“上课”两个字开始,就仿佛进入了另一种“语言世界”,开始说“书面语言”、“主持人语言”。有的课教师还没找准文本的情感基调,就开始“深情款款”,让人忸怩不安;有的课教师从头至尾情绪高涨,激情演绎,给人一种“强势”的压迫感。显然,问题并不在于需不需要“深情款款”和“激情洋溢”,而在于这些语言我们与否用对了地方。笔者觉得,课堂上的语言就其功能来看是有其类型分别的,无论

13、哪一种语言似乎都不能包打天下,而要具体状况具体分析。从教学语言的功能来看,教师的课堂语言大体有这样三类:一是陈述性语言。这是一种独白式的语言,往往是教师简介、陈述、承办时所用的语言。这种语言的情感基调重要由教学内容所决定,体现时,应力求恰如其分、自然平实,避免说过多的书面语。二是交际性语言。这是一种交互式的语言,往往发生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涉及对学生的点拨、引导、启发等,它的情感把握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来调适。正如孙双金校长点评时所言,这种语言应当力求“生活化”,即生活中如何与孩子说话,课堂上也该如何说话。三是评价性语言。这是一种反馈式的语言。它需要给孩子的发言及课堂体现以得体、及时

14、的评价。在课堂上,学生的成功和失误都是教育的良机。高明的教育者,既不会有半点吝啬赞美和鼓励,也不会容易放过眼前哪怕是一闪而过的瑕疵或沙粒。沐浴在那样真诚、熨帖的评价语言中,学生总能找到自己,总能焕发出不竭的求知欲望和蓬勃的生命活力!不同类型的语言需要协调地分派、取舍,这就是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一方面涉及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一种教师的语言折射出的其实是整个人的语文素养和人格修养,它对于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知识专家的范畴。教师的语言就是一本书,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体态语言,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身

15、心发展。如果我们总是以“另一种”语言在课堂上言说,我很紧张它会埋下小朋友成长的隐患。四、教师如何设问?“问答模式”差不多是当下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现场的观摩课也差不多都是在师生的问答中过去的。问答自身只是一种手段,并没有好与不好,但当它充斥我们的课堂,就成了问题。李吉林教师世纪初就敏感地指出,如今语文教学的园地里,有“两座山”挡住了小学语文发展的出路,其中之一就是是课堂上“问答式分析”如山(另一座是“习题式训练”如山),必须搬走这两座山8!品评面前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设问究竟有哪些偏失?问题太多。教师在课堂上似乎除了问答就没别的招数,课堂教学的展开几乎均有赖于问答,这就浮现了课堂上总有问学生“是

16、不是”,“喜不喜欢”之类“不是问题的问题”的现象。问题太浅。教师的设问总在浅层次漂浮,没什么思维含量,有的问题仅仅是“把课文中的陈述句改为疑问句”而已,久而久之,易养成孩子的思维惰性,例如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止于在文中寻找答案,缺失了对于问题的思考。问题重要来自于教师。常用的现象是让学生先提各自的问题,然后僵硬地附会到教师设计好的问题上来,使得原本让学生“质疑问难”这一极故意义的环节形同虚设,成了一种“幌子”。人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的教学,甚至都不能称之为教学。可是我们仿佛习惯了把孩子教得“没有问题”,教得“都明白了”,其实这并不是解决了问题,而是掩盖了问

17、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学会设问,关注问题的质量。什么样的问题才是一种“好问题”?第一应是学生需要的。如前文所说的让孩子有所得,并且是“应需之得”。这就需要教师的设问基于孩子的发展水平;第二要来自学生。只有真正来自学生的问题,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应需之得”。过往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常用的“质疑”环节,非常有价值,不该被遗忘和忽视;第三要有思维的价值。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广度与深度,能对学生的思维形成相应的刺激和挑战,能增进学生的思考;第四是要有统领的效用。一篇课文总有独特的“文眼”,抓住文眼设问,往往可以起到“提领而顿

18、、百毛皆顺”的功能。有统领价值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动脑子,还能让课堂教学呈现“板块化”的特性,避免繁复。以上是自己作为一位现场观摩者的疑问,诚恳地求教于小语界同行。此外,尚有两点感触语文教学的前路布满了不拟定,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路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它“好比一次有筹划的路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9因此,我们需要警惕对课堂的习惯性漠视,保持一种“问题意识”也许很故意义。可是,如此的不拟定岂不让人沮丧?这里我想再次借用叶老的一句话,与各位教师、同行共勉:“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学习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

19、不看什么课程原则,也自然会想出种种的实行措施来的。”10一是不存成见,二是不忘实际,三是究学生学习语文之本。细细品味,叶老的这番话也许在今天仍然可以成为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前行!注释:1 王荣生 建设拟定性限度较高的语文教材 语文建设 .2(美)杜威(ewey,.)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3 6吕叔湘 有关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结识,载吕叔湘语文论集 商务印书馆 83年32,3324 10叶圣陶中学国文教师,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 胡适 中学国文的专家,转引自三联书店19年版读书与治学,3-4 薛法根 简约:课堂的别样美丽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98李吉林,搬掉“两座山”J,小学语文教师,00期9(加)迈克富兰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35 江苏省教研室 李亮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