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故里城父考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204791848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张良故里城父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张良故里城父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张良故里城父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张良故里城父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良故里城父考(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张良故里城父考姚瀛艇张向阳摘要:史书已经载明,张良是韩国“城父”人。但在战国时期,曾经有东、西两个“城父”。东“城父”在今安徽亳县东南,战国时期先后从属宋、陈;西“城父”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战国时属韩。韩人张良籍贯,理应在西“城父”。石油大学余世诚专家撰文提出:“西城父”不是在今河南省郏县、宝丰的古城父地区,而是在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古城父地区,即张得乡。”而从史书记载,方志编纂,辞书注释,历史遗迹,地理条件等五个方面考察,古“城父”县治所在之地,不是在“禹州之古城父地区,即张得乡”,而是在今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核心词: 张良故里 城父 古城 考证 10月石油大学专家余世诚先生在石油大学

2、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5期上撰文,以“张良的故里在今禹州”为题(如下简称“余文”),提出:“张良故里不是在东城父,而是在西城父(亦称父城);不是在今河南省郏县、宝丰县的古城父地区,而是在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古城父地区,即张得乡。”余文对诸多中国历史工具书,在波及张良故里时,都使用了“安徽毫县东南说”,提出质疑。余世诚专家提出了“禹州之古城父即今张得地区”的新说,笔者觉得这就值得商榷了。 张良故里之因此有东西“城父”说和禹州张得说,重要是由于司马迁著史记留侯世家在论及张良故里时言之太简。只日“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班固著汉书张良传又

3、照抄了史记的原文,对张良故里没有作进一步考订。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确有两个“城父邑”同步存在。楚“城父邑”在今河南省宝丰县,陈“城父邑”在今安徽省亳县东南。以研究左传著称的杨伯峻先生,集历代左传研究之成果,断以己识,著成春秋左传注。在昭公九年“城父”下注日:“楚有两城父。此所谓夷城父,自取陈。僖公二十三年楚伐陈,取焦、夷。杜云:夷一名城父。即此。夷,今安徽毫县东南七十里城父故城。又有北城父,见昭公十九年及哀公六年传。详顾栋高大事表七之四。”在昭公十九年“城父”下杨伯峻注日:“春秋同名异地者多,城父亦有二。此城父则本属楚邑,在今河南宝丰县东四十里。汉以避同名故,改名父城县,今名曰父城保。”此

4、即西“城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张良籍贯无疑是在韩国疆域之内。只有在今河南宝丰县东之西“城父”,战国时属韩。而在今安徽毫县东南之东“城父”,战国时先后从属于宋、陈,韩的势力从未达到那里。故此,汉韩人张良籍贯理应在西“城父”。目前的问题是,“余文”以全新的观点提出:“西城父(或父城),不是在今郏县、宝丰的古城父地区,而是在今禹州之古城父即今张得地区。”提出了第二个西“城父”。并且说:“西城父之地为今禹州、郏县和宝丰三县所分。”“古城父地区跨越今之禹、郏、宝三县。”从古至今都没有人(涉及郏县、宝丰地区的人民)论证或提出过张良故里在郏县或宝丰的问题。“其她地区和地方史志都没有像禹州那样有明

5、确的记载”等。笔者对西“城父”的地理位置,拟从如下五个方面同余先生商榷。一、史书记载史书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根据之一,理应对的看待。既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断章取义。有关“城父的地理方位和张良故里在西城父的位置”。“余文”称:“历史多有记载:汉书地理志说西城父在宝丰东四十里,后汉书说在应乡东北(注说今许州藁县东北),括地志说它在郏县东三十里。”事实是:宝丰东四十里,正好到宝丰县李庄乡古城;后汉书说的应乡,位于今平顶山市区西南白龟山水库沉没区内原溃阳镇,就是商周时期的应国,亦称应乡、应邑。应乡东北方向正是宝丰县古城,东汉时刘秀封父城人冯异为应乡侯;郏县东三十里,也只能是刚刚接近禹州之最南端。而张得

6、乡则在郏城东偏北30度的四十五里处。余世诚专家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考,这一地区在汉此前是县级地区,治所在今河南宝丰县东,东晋后废。西城父之地为今禹州、郏县和宝丰三县所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辞典”中不知哪一条释文考出了这一地区在汉此前是“县级地区”。据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载:“颍川郡,秦置。高帝五年为韩国,属豫州,户四十三万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万九百七十三,县二十。阳翟、昆阳、颍阳、定陵、长社、新汲、襄城、郾、郏、午阳、颍阴、峦高(师古日:密古崇字)、许、鄢陵、临颍、父城(应乡。故国。周武王弟所封)、成安、周成林、阳城、纶氏。”汉书记载了秦时颍川郡属县及父城周

7、边昆阳、襄城、郏等县分布状况,只是不见汉此前张得所属的那个县级地区。余世诚专家说:“经详查,不仅汉、唐文献无一记载张良是郏县人,(括地志只指明了古城父在郏县东三十里),明清正史也没有此说。”其实否则,有关古“城父”的地理位置,唐史曾多有记载。唐司马贞史记索引称:“良既历代韩相,故知其先韩人也。顾氏按后汉书云:张良出于城父,城父县属颍川也。”这里所言顾氏系指唐初史学家顾胤,按语出自顾胤著汉书古今集义。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在“张良者,其先韩人也”下引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南三十里韩里也。”晚唐地理学家李吉甫著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载:“汝州郏城县,城父故城在县东南四十里,故殷时应国也。左传:楚大城

8、城父使太子建居之。”应国是商周时期的一种侯国,这个地方后称应乡、应邑。在平顶山市新华区薛庄西南出土的应国古墓,被国家文物局发布为近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证明宝丰一带为殷时应国。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大型地理志括地志集校(中华书局1980版)载:“括地志云:汝州郏城县东南四十里有父城故城,即服虔云:城父,楚北境者也。又许州叶县东北四十五里亦有父城故城,即杜预云:襄城(郡)城父县者也。”以上所言“城父(父城)”故城,其实均指位于宝丰东四十里古城村的汉魏父城县故城。有的只是所用参照地座标位置不同,方向偏错了一点而已。“城父”是汉代一种县邑,古城是县治所在。只因这里是汉

9、代“城父”故城,故名古城,由来已久。古“城父”,今古城,定位精确。迄今为止,尚未有人使用过“地区”这一概念。其实,古城村庄不大,户37,口246,且张姓很少。但是这里确有诸多可考的历史遗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方志编纂 禹州这座古老的都市,早在公元前2l世纪的夏朝,夏启、少康以及战国时韩国,都曾在禹州建都。有“天下名都”(盐铁论语)之誉。秦在阳翟设颍川郡,金改颍川为钧州,明改钧为禹至今。在禹县(州)志中,既有颍川郡之内容,亦有韩国的人和事。现存的明嘉靖钧州志无张良的记载。同治禹州志卷七:“西汉,张良,字子房,韩人也,大父开地”(详见史记)。而记载晁错和郭弘时,则“晁错,颍川人也,”“郭弘,颍

10、川阳翟人也”。民国禹县志载:“汉张良故里,在县南张得镇。”下注:“马时芳张得诗”和“颜(应为顾)氏按后汉书云,城父在汝州郏县东三十里韩里也。”诗中有“往读留侯传,数谒留侯庙,留侯乡前辈星日”等语。经查,马时芳禹县观稆园人,清道光封丘、巩县教谕。1988年禹州市志人物称:“张良,其先韩人也。”禹州市志历史人物:“张良,字子房,战国末韩(都阳翟)人,汉三杰之首,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卒。”在禹州(县)志书中,除民国禹县志外,其她版本的志书,在记载张良故里时,大都只载“韩人也”。余专家在引文中称:“子房生于栎”,西周时期郑桓公将栎作为寄地,在今禹州一带设立的一种地方名称,到战国初(公元前4)已将栎

11、改名为阳翟。据1988年禹州市志(大事记)载:“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郑桓公恐周氏有乱,将历(也作栎,今禹境一带)等十邑作为寄地,把妻室和财产暂寄此地。”到战国初期“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韩景侯改栎邑为阳翟,并迁都于此。”张良出生年代不详,亡故于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把张良与她生前数百年的一种地名“栎”联系起来,并认定张良是禹州人,这显然不符合记述历史的原则。余专家在摘要和结语中,再次强调:“张良故里不是在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地区,而是在韩国地区。”其实,春秋和战国是两个不同的漫长历史时期。张良故里西“城父”,春秋属楚,战国属韩。春秋左传昭公十九年载:“费无忌言于楚子日:若大城城父

12、而置太子焉故太子建居于城父。”历史上将楚太子建居于之西城父称楚“城父”,位于安徽亳县的东城父称陈“城父”。余文还说:“就是辖管郏县的明正德汝州志上,也没有提及张良故里的问题。至于宝丰,其地方史志更没有世代相韩的张良故里的记载。”其实否则,张良出于“城父”。孰知历史上的“城父”就是今之宝丰。“宝丰县,春秋郑地,后入于楚,战国属韩,秦为应国地,汉为父城县,属颍川郡。”这正是明正德汝州志(天一阁藏明代志选刊)上所载。天一阁藏明代志选刊载:“郏县,张良庙,在县南小安寺保,永乐三年建。”张良庙是张良后裔为纪念先祖而筑的祭祀之所。冬在距“城父”故城古城村东十里,郏县李口乡张店村,出土一块30厘米30厘米5

13、厘米墓志铭,铭文刻:“维大明洪武二十四年汝州郏县小安寺保居张安之墓。”(现存张店)显示墓主人是居住在小安寺保(今张店)的张安。咸丰郏县志载:“张安:明洪武肃宁县知县。”据此可以说张店就是建有张良庙的小安寺保。清同治郏县志卷六祀典志载:“汉留侯庙在小丰保,张子房,韩人,而郏东南近邑也。其击秦灭楚,为韩报仇,有忠孝大节,为之立庙正矣”其阐明:张子房是韩国人,韩国什么地方?“郏东南近邑”建有留侯庙的小丰保。咸丰郏县志卷三舆地志载:“郏县:小丰保、荣梨保”共10个保。“小丰保:张大店(张店)五十里张小店五十里”共39个村。对于历史上城父县行政区划沿革状况我们不清晰。不管当年张店是小安寺保,或变更为小丰

14、保,其所指均为县东南张店。在父城县及其周边广大地区,只有张店建有“留侯祠”、(张良庙)。1972年在张店村西曾出土一座较具规模的汉墓。近几年又陆续出土一批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锥;战国时期的彩陶、青铜器;汉代的筒砖、汉砖和汉代画像石等文物。据此可以说郏县李口乡张店,是一座古老而悠久的村落。结合历史考证,有理由觉得,张店即张良故里。三、辞书注释“辞书”是大型工具书。由众多专家学者参与,经严谨筛选、科学论证而编纂成的大型工具书。绝非一家之言,具有广泛的使用性和较强的权威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让我们翻阅辞书看看这些权威典籍,对“城父”、“父城”条目的考记注释吧。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5、父城”条日:“父城,县名。汉置,属颍川郡。光武攻父城不下,屯巾车乡,获冯异,即此。故城在河南宝丰县东。”“城父”条日:“城父,地名。春秋楚邑,左传昭公十九年楚太子建居于城父,即此。汉置父城县,属颍川郡。见嘉庆一统志二二四汝州宝丰县。地在今河南宝丰县。”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城父”条日:“城父,春秋楚邑,今河南襄城西南。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遣李信破楚,与蒙恬会于城父。即此。汉置父城县。”臧励禾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父城”条日:“春秋楚城父邑,汉置父城县。后魏废。故城在河南宝丰县东,今日父城保。”“城父”条释日:“春秋楚邑,在今河南宝丰县东四十里。”复旦大学地理研究所

16、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988年版)“城父邑”条释日:“在今河南宝丰东。左传昭公十九年楚太子建居于城父。即此。”以上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大型“辞书”,对古“城父”“父城”及其地理位置的注释。纵然说法稍有差别,但所指均为宝丰东襄县西南的宝丰李庄乡古城。所有辞书中“城父”“父城”条释文,均未将“禹州南部之古城父地区,即张得乡”收录在内。特别是辞源,历经七年编纂,19成书,五次修订再版,多次印刷发行,“禹州之古城父地区”,从未刊人“城父”、“父城”条释文。四、历史遗迹遗迹者,一日:“行后所留脚印。”二日:“古人遗留之迹。涉及事迹与遗物。”这是辞源对遗迹的注释。“城父”作为两千年前的古城堡,虽然历经沧桑,

17、总会留下一定的历史遗迹。“禹州有关张良的古迹或纪念地。”余文称:“城南张得乡建有子房寺,在张得寨北门上尚有留侯故里石刻,这些实物至今犹在。”“为纪念张良而把城东关命名为留侯镇的石刻”等。据笔者实地调查,今日张得子房寺、张得寨、张得北门上留侯故里石刻均不存在。只是在一村民家中存有一块一米多长石板,上刻“子房寨”三字。有关城东关命名为“留侯镇”的问题,经查多种版本的禹州(县)志书,均无城东关设镇的记载,本地亦无城东关建镇的传闻,更无“留侯镇石刻”。“相传张良少时曾在城西南老子堂读过书,后人在此建有留侯洞,明代留侯洞迁至城东颍水东岸,凿洞三孔,分供张良、张良恩师黄石公。”“文庙南侧还立有忠臣张良故里

18、石碑。”经查该碑在市博物馆封存。碑刻“忠臣张良孝子黄香故里”。下署:“嘉庆拾柒年孟夏。” 张良五世相韩,少年时代随父辈在京都阳翟读书学习,在后来的年代里,本地父老为之刻石、凿洞纪念,均在情理之中。但这只能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谈不上历史遗迹。至于把彰得改名为张得,正是由于这里本就不谓张得。如论名称,要数鲁山张良。鲁山张良源自西汉,因张良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曾名张良店、留侯镇、张良镇。今有张良纪念碑,塑有张良像。尚有“汉四年戊戌腊月二日”石刻。但这并不能阐明这里就是张良故里。 宝丰县之古“城父”,今李庄乡古城村。可考的重要历史遗迹有: (一)“城父”古城遗迹尚存。 在宝丰县古城村,可以清晰地看出当

19、年“城父”古城的轮廓。城分内外两重。外城东西长约1 700米,南北宽约1 200米。残存城垣约10米多宽,高10米至15米。南北城墙地带,本地群众称之谓“南城岭”和“北城岭”。外城内西北隅,有一方形台地为内城,长宽各约250米,残高2米左右。俗称“紫禁城”,实为太子建所居宫城。(二)古城堡筑城用的压土工具仍在。古城村中有始终径12米,长20米的红石石磙。据传是当年筑城时的压土工具。残存城垣土质碾压层仍能清晰可见,每层土厚约02米。(三)镇守父城冯异将军的故宅和冯异手植的“异槐”是最佳的历史鉴证。古城西南200米处,为冯异故宅。魏晋时为冯异祠,北魏时改为佛寺,名白雀寺,远近闻名。冯异原在王莽部下

20、,镇守父城。后刘秀拜冯异为征西大将军,镇抚关中。据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载:“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汉起兵,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明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异日:异一夫之用,局限性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日:善。”冯异故宅内,原有古槐一棵,古柏一棵。传为冯异手植,俗称“异槐”。“异槐”树干粗大,中空而叶茂。本地长者向笔者讲述了当年围坐在树洞内玩牌的经历。1947年被大风折断,本地驻军伐掉作柴烧了。古柏则在1964、年被翟集村某人以50元钱买走,做了两口独木棺材还没有用完。古城东北角有三个土丘,传为楚庄王

21、三女儿的坟墓,号称“皇姑坟”。 (四)鄙道元记载的“龙山水”(今日运粮河),继续在古城村东由南向北流淌着。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注指出:“汝水又东南与龙山水会。水出龙山龙溪,北流,际父城县故城东。昔楚平王大城城父,以居太子建。故杜预日:即襄城(郡)之城父也。”“龙山水”即今发源于宝丰县李庄乡南(平顶山市区西北)龙山北麓的运粮河(相传因西汉时运粮而得名)。流经父城遗迹古城村东,至郏县堂街西入汝河。这阐明北魏时郦道元就把父城的地理位置,定位在汝水支流龙山水畔。目前,“龙山水”已侵蚀掉古“城父”东侧城基遗迹的大部分。五、地理条件我们今天要为两千近年前的历史都市定位,除根据翔实的史料和

22、历史遗迹外,还必须要看看有无也许的地理条件。有关“西城父之地为今禹州、郏县和宝丰三县所分”的问题。打开地图便可以清晰地看出,禹州、郏县、宝丰三县正好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是相临的三个县,在历史上的区划变动中,有也许会划来分去。而在同一条直线上,中间又隔着郏县的宝丰、禹州二县,在地理条件上有这种互相划分的也许吗?再者,我们从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和禹州、郏县、宝丰三县县志上可以看出,自秦以来三县始终都是以独立建制存在着,均无“三县”分父城的记载。“张得地区”有多大?这个地区是何时划出来的,就不得而知了。我们考证“城父”县治,在地图上定位只能是一种点。考证张良故里,亦应考至村镇。如以漫无边际的地区而代

23、之,何如司马迁语:“韩人也”更妥。张得距禹州只有二十里路。禹州曾是张良五世相韩之韩国国都,颍川郡郡治所在之地。如若“城父”县治是在“禹州之张得地区”,那么历史学家和辞书编辑,在记载历史,注释“城父”地理位置时,为什么多以宝丰、郏县和襄县为座标,而从未有人以禹州或张得为座标来标明“城父”的地理位置呢?既知张良是战国时期韩国“城父”(父城)人,我们考证张良故里时,一方面要界定出“城父”县的地理位置和大体的管辖范畴。然后才干在辖区内,根据史料和本地的历史遗迹作出鉴定。从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中,可以看出秦时颍川郡县治的设立和分布状况。结合本地的地理条件,按照老式的行政区划多以山川河流为界的惯例,结合周边县治的设立,便可以大体勾画出“父城”县的县界。父城南有昆阳,界至沙河以北;北有郏县,界在汝水之南;东有襄城,界至紫云山以西;西有宝丰,界在宝丰一带。张良故里必在其中。而“禹州之张得地区”,远在父城(城父)辖区之外,与古城父无关,与张良故里无涉。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觉得,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确系张良故里之“城父”。(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专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