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总结的教学心理学要点非常有用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204726264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1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自己总结的教学心理学要点非常有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自己总结的教学心理学要点非常有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自己总结的教学心理学要点非常有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资源描述:

《自己总结的教学心理学要点非常有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己总结的教学心理学要点非常有用(5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学教学心理学要点整顿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是对学习者、学习,教育者及教学的系统研究。重要涉及: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生:学习的个体与主体(群体差别: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别;个体差别:知识经验、智力、学习风格、爱好爱好)。教师: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教学内容:是教育学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重要信息部分,体现为:教学大

2、纲、教材、课程;知识、技能、价值和态度。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的重要部分。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教学环境对中学生情感和社会化有重要意义。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与教师、同窗及学习内容之间的互相作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实现学习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教师组织教学,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引导学生对知识建构、获得相应态度的过程。评价过程:对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估和反思,以促使其进一步改善的过程。第二节 教学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

3、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协助教师精确理解问题。为教育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C.协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提供多种研究措施和角度。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教育心理学的创立:18世纪末到1世纪。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裴斯泰洛奇:论教学措施,教育要心理学化。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桑代克:代表人物,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别与测量。世界最早、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教育心理学学科由此产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0世纪代到0年

4、代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未形成一门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1924年,廖世成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国内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走向成熟的教育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形成了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奥苏泊尔、加涅。.教育心理学的完善:20世纪8年代。布鲁纳:觉得教育心理学研究涉及:第一,积极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伙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含义: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始终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时间上:生命全过程。内容上: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性质上:积极地、悲观的。影响因素上:天

5、性与教养;生物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及教育交互作用。心理发展的特性:.持续性与阶段性。B.方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个体差别性。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性:乳儿期(-1岁),婴儿期(1-岁)、幼儿期(3-、7岁),少年期(11、2-、15岁),青年期(1、15-25岁),成年期(256岁),老年期(65岁后来)。A.少年期:初中阶段(11、12-4、15岁)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开始浮现反省思维。.青年初期:高中阶段(、5-17、8岁)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浮现辩证思维。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6、A.学习准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也称为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B核心期: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始的。印刻现象: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期期容易形成的反映。2-3岁计数能力核心期。2-3岁口头语言核心期。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发生结识论创始人,心理学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对3个孩子进行研究。图式:认知构造的基本单元,体现出某种可以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同化

7、:主体把新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顺应:主体不能运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对自身图式做出相应地变化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情境的过程。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A感觉动作阶段:从出生到2岁年龄段小朋友的认知发展阶段。开始用思维去解决问题,浮现客体永恒性。B.前运算阶段:从2岁到7岁小朋友的认知发展阶段。浮现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小朋友的直觉思维体现集中化、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化倾向。C具体运算阶段:从7岁到1岁年龄段小朋友的认知发展阶段。思维具有逻辑性,获得守恒概念,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D.形式运算阶段:从1岁到岁年龄

8、段小朋友的认知发展阶段。不必以具体事务为中介,归纳概括能力,提出假设和检查假设。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强调社会文化在小朋友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探讨思维与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A强调社会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B.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借助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成果。内化: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她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C.学习应增进小朋友的发展。近来发展区:小朋友在有指引的状况下,借助成人协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别。2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观测发展的特点:观测事物的自觉性增强。初中二

9、年级是学生观测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记忆发展的特点:故意识记增长、意义识记能力提高、抽象记忆发展快。C.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上升到“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核心期。.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A.中学生行为体现:喜欢争论、抱负主义。B.认知发展与教学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措施;教学增进认知发展。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1.人格的发展人格:反映一种人心理的整体技能,指一种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又称个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包具有生物的、心里的、社会的因素互相联系的过程。小朋友与社会把人格的发展

10、氛围8个阶段婴儿期(0-1岁) 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基本任务:形成信任感。幼儿期(1-岁)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基本任务:形成自主性。小朋友初期(3-6岁) 积极感对内疚感。基本任务:发展积极性。小朋友晚期(6-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基本任务:发展学习中的勤奋感。青少年期(2-18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基本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性。青年期(8-24岁)密切感对孤单感。基本任务:形成密切感。成人期(2-6岁)繁殖感对停滞感。老年期(65岁-死亡)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寄望: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以及给孩子立规矩,规定孩子遵守。反映: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孩子沟通

11、,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专制型(有寄望无反映)、威信型(有寄望有反映)、放任型(有反映无寄望)、忽视型(无寄望无反映)。B.学校教育。C.同辈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健康人格的建构:自我内部统合、自我与社会的统合、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自我统合涉及:潜在自我、目前自我、抱负自我。积极的和良好的情绪是人格成熟的标志。2.自我意识的发展A.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边世界关系的结识。自我意识成分形式上:自我结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内容上:生理的我、心里的我、社会的我。自我观念上:现实的我、投射的我、抱负的我。B.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小朋友从两三岁左右浮现自我评价,青少年

12、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皮亚杰:青少年浮现自我中心(假想的观众、个人的虚构)。埃里克森觉得:青少年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C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引:第一,协助中学生对的结识和评价自己。第二,获取积极地自我体验。第三,提高自我控制力。第四节个别差别与因材施教1.中学生的认知差别:认知方式差别、认知能力差别。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赫尔曼威特金: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杰罗姆卡根:冲动型、沉思型。戈登帕斯克:整体型、序列型。2.认知能力差别认知能力:波及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智力测量的工具是量表,最早的智力量表是委托比奈和西蒙编制。I

13、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1。智力的个体差别:量的差别、质的差别。量的差别:8个体的I在85-115之间,聪颖限度属于中档水平。质的差别(加德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智力的群体差别:性别差别、年龄差别、种族差别。.认知差别的教育意义创设适应认知差别的教学组织形式。B.采用适应认知差别的教学方式。个别化教学是适应认知差别的最佳教学方式。布卢姆:掌握学习: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予以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限度。掌握学习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决定学习的进度。C.运用适应认

14、知差别的教学手段。斯金纳:程序教学。.中学生的性格差别性格: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的特性差别:态度、理智、情绪、意志特性。B.类型差别机能类型说。培因: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向性说。荣格:外向型、内向型。独立-顺从说。阿德勒:独立型、顺从型。C性格的性别差别麦考比和杰克林:性别差别心理学。D性格差别的教育意义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第一,学习者行为或

15、行为潜能的变化。第二,学习引起的变化时习得的。第三,学习引起的变化时持久的。)2.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有本质区别:第一,人类学习是积极、积极的建构过程。第二,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第三,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学生学习: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二学习的一般分类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映学习(强化起着核心作用)、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加涅的学习成果分类: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学习、认知方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的学习。国内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联结学习理

16、论重要有:典型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一.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觉得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人的联结系统。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的尝试并逐渐裁减错误而习得的。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指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联结因随着着满意的成果而增强,因随着着烦恼的成果而削弱。练习律:刺激反映之间的联结随着学习者的练习和运用而增强,不练习则削弱。准备律: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联结实现也会烦恼。二.巴普洛夫的典型性条件作用条件反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辨别(分化)。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1.个体行为分两类

17、: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特定刺激引起的,不随意的反射性反映。典型条件作用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自发做出的随意反映,不与特定刺激联系。操作条件研究对象。人的行为大多数是操作行为,重要受强化规律制约。2基本规律:A.强化:正强化(积极强化)和负强化(悲观强化)。B.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D.消退。.惩罚。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是直接体现操作条件学习思想和强化原理的教学模式。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用计算机的信息解决的解决过程类比人脑认知活动,把人的学习过程看做对信息进行探测、编码、储存和复现的过程,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探讨学习的原理。五.联结学习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塑造或增进良好行为:

18、普雷马克原理(低盼望的活动与高盼望的活动联系起来,可增进低盼望的活动发生)、行为塑造。2.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价、结合消退和强化。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要点:学习是积极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构造。2.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一.格式塔的顿悟学习苛勒的完形-顿悟说1.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形。(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2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顿悟学习论是最早具有认知倾向的学习理论)。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1.布鲁纳的学习观:A.学习的实质是积极形成认知构造。B.学习涉及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A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构造。

19、.掌握学科基本构造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构造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三.奥苏伯尔的故意义接受学习论1.学习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构造的关系: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学习重要是故意义的接受学习。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意义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构造中已有的合适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B.实现意义学习重要的条件:第一,学生必须具故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二,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第三,学生认知构造中具有合适的观念。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A.接受学习:在教师指引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的重要形式。B先行组织者技术:即先于学习

20、任务自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的、简短的、概括性的材料,并与新旧知识关联。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两类:陈述性组织者(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比较性组织者。接受学习是学生掌握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四.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对关系的理解。2.注重构造和顿悟作用。3.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五.建构主义学习论1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来的进一步发展,是现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维果斯基:觉得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注重认知过程中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注重“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档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2.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知识观:知识是

21、一种解释或假设,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变化,知识运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再发明。学习观:学习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积极选择加工,积极的建构信息意义,不能由她人替代。学生观:学生有自己的独特经验、爱好和认知风格,基于自身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见解。建构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研究型学习。B.合伙学习(互相依赖、互相沟通、互相合伙、共同负责)。C.教学对话。第四章 学习动机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概述1动机及其功能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激活、指向、强化或维持功能。).学习动机及其基本构造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

22、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的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有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学习需要与内驱力。B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主线动力。二学习动机的种类1.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2.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3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一种规定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论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一种人想获得长者的赞许和承认,获得应有的赏识,而体现出来的学习需要。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是以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学习准备状态

23、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意志力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影响学习过程、影响学习成果。1.学习动机与学习过程的关系: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定范畴内有一致性。B.动机的最佳水平随学习任务的难度、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强化论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先前这种行为所受到的强化有很大的关系。强化是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斯金纳)二.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成长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三动机的归因理

24、论(维纳)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她人行为成果的因素做出的解释或归究。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成败因素的六个因素:能力高下、努力限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部环境。四.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干、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驱动力。个人成就动机:追求成功的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五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人们对自己与否可以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人的行为受行为的成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期待涉及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自我效能

25、感的形成重要受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影响。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树立自信心一方面要建立起对自己的自信和积极盼望1提高学生效能感(合适的预期、体验成功、提供挑战性任务)。2设立合理的目的。3.进行归因训练(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体验成功、专家有效学习措施)。习得性无助:学习者觉得自己如何努力,也不也许获得成功,产生沮丧、丧失动机、不去避免失败,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1使任务更有趣(爱好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2引起认知冲突(人-人冲突,人物冲突)。3.合理使用表扬(有效地应用表扬、以目的构造为基本的评价体系)。4.合适的反馈。第五章 学习迁移第一节 学习迁移

26、的概述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迁移的种类正、负迁移A.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也叫积极迁移。B.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悲观影响,也叫悲观迁移。2顺向、逆向迁移A.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B.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3.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先前学习的内容与后继学习的内容在难度、复杂限度属于同一水平层次上,这样的前后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也叫纵向迁移。较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影响。(涉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一般迁移:又称非特殊迁

27、移、普遍迁移。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具体迁移:一种学习中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5.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于与其本质特性相似的一类学习中去。顺应性迁移:学习者调节原有的经验,形成一种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构造时,才干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构成要素,调节成分间关系,适应于新情境。二迁移的作用1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增进作用。2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核心环节。3.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有重要作用。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

28、理论一初期的理论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理论。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个体心理的构成部分是多种官能,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训练和改善心理的多种官能,是教学的最重要的目的。共同要素说(詹姆斯):当两种学习情境中有相似的要素时,一种学习才干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的迁移。3经验类化说(贾德):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前提,产生迁移的核心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能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将所获得经验类化。4.关系转化说(苛勒):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干产生。二现代迁移理论1.认知构造迁移论(奥苏泊尔):一切故意义的学习都

29、包具有迁移,学习者原有认知构造的特性始终都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核心的因素。认知构造的可运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2.产生式论(辛格莱和安德森):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迁移之因此产生,重要是由于个体在先前学习中已形成的产生式系统与目前学习所需要的产生式规则有一定的重叠。产生式指当一定的条件满足后就能产生一定的行动,即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3情境性理论(格林诺):迁移问题重要是阐明在一种情境中去学习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迁移的实质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第三节 为迁移而教一影响迁移的因素1.相似性。A.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构造特性的相似、表面特性的相似

30、)B学习目的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C.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构造。A相应的背景水平。B.原有经验的组织性。.相应的认知技能和方略。学习定势。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称之为心向。功能固着:一种从物体的某一常用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二.为迁移而教1.精选教材,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构造化、一体化、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宏观和微观)。4.专家学习方略。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互相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一知识的类型.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感性知识:对活动外表特性和外部联系的反

31、映。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性与内在联系。涉及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2.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3.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晰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推测其存在的知识。涉及心智技能和认知方略。二知识学习的类型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1.符号学习。2.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核心特性和本质属性。3.命题学习: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1.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构造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互相联系的过程。

32、涉及派生类属学习和有关类属学习。2.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三.知识学习的过程:获得、保持和提取。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一.知识直观直观是理解知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知识直观的类型A.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C.言语直观。.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措施。A.灵活运用多种直观的形式。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别律、活动律、组合律)。D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二.知识的概括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1.课堂上有效概括的措施A.用好正、反例证。正例-概括,反例-

33、辨别。B.对的运用变式。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阐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性,以便突出本质特性。C.科学地进行比较:同类和异类比较。D.自觉地进行概括。三.错误观念错误观念:个体平常直觉经验中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认知体系。1学生错误观念的性质:广泛性、自发性、顽固性、隐蔽性。2.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波斯纳):A.引起学习者对原有观念的不满。B.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可理解性。C.显示新观念的合理性。D.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有效性。3.增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A诊断错误观念。B.引起认知冲突。C.理解新观念。D应用新观念。E反思观念转变过程。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一.记忆系统

34、及其关系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感觉记忆),视觉为0.2秒-2秒。2.短时记忆:秒到1分钟。涉及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至终身。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因素1.遗忘的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2.遗忘的理论解释A.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B干扰说。长时记忆中信息的互相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因素。干扰的状况:前摄克制、倒摄克制。.同化说: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构造的简化的过程,高档的观念替代低档的观念。积极的遗忘和悲观的遗忘。D.动机说。遗忘

35、是由于记忆信息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形象而我们不想记。三.增进知识保持的措施1.深度加工与积极参与。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快化编码。合适过度学习。(学习的纯熟限度达到时,记忆效果最佳)。5合理的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第七章 学习技能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一.技能及其特点1.技能:通过练习而获得的,顺利完毕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技能的基本特点A.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B.一种活动方式。C.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3.技能与能力的关系区别:性质上,技能是活动方式,能力是个性心理特性;范畴上,技能的活动方式特定,个性心理特性普遍。联系:技能的形成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36、;技能增进能力的发展。二技能的种类: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1.动作技能: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方式构成的操作的活动方式,也称之为运动技能、操作技能。本质上是成套实际动作,是动作的连锁化。种类:持续性动作技能、不持续的;封闭型、开放性动作技能;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特点:对象上具有客观性;动作进行上具有外显性;动作构造上具有展开性。2.心智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也称之为智力技能、智慧技能。种类:一般心智技能、专门心智技能。加涅根据学习成果提成智慧技能和认知方略。心智技能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构造具有简缩性。3技能的作用A.调节和控制动作。B.获

37、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操作的定向:理解操作活动的构造与规定,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目的映像及目的盼望过程。2.操作的模仿: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3.操作的整合: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各动作成分互相结合。整合是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的核心。.操作的纯熟:动作方式能高度适应多种变化的条件,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自动化和完善化。二.动作技能的培训1精确的示范与解说A.解说。示范。2.必要而合适的练习。方式:整体和局部练习。量:过度练习。练习曲线:持续多次的练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高原现象:学

38、生在某些构造比较复杂的技能学习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常浮现进步临时停止现象。一般在练习的中期浮现。高原现象因素:第一,采用新的构造和新的措施。第二爱好下降(顽强意志力)。第三,知识不牢固(丰富自己的知识)。3.充足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一心智技能形成的有关理论。1.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A.活动定向阶段。B.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C.有声言语活动阶段。D.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E内部言语活动阶段。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A认知阶段。.联结阶段。C自动化阶段。二.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1.创拟确立心智技能的操作原型。.检查修正模型。三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

39、成(国内)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定向: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活动。明确活动方向,懂得该做什么,怎么做。2.原型操作:根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头脑中应当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筹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3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四心智技能形成的特性对象脱离了支持物。2.进程压缩。.应用的高效率。五.心智技能的培养中小学是学生心智技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积极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性,对的使用言语。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练习、应用的机会。第八

40、章 学习方略第一节 学习方略概述一学习方略的定义学习方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故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方略的特性:积极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学习方略的意义:1.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质量。2.增进教师的教。.利于学生的适应与发展。二.学习方略的构成迈克卡分为认知方略、元认知方略和资源管理方略。1.认知方略: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措施和技术。涉及复述方略(反复、抄写)、精细加工方略(类比和记忆术)、组织方略(层级图、归类法和纲要法)。.元认知方略: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涉及筹划方略、监控方略和调节方略。3.资源管理方略:辅助学生管理可运

41、用环境和资源的方略。第二节 通用的典型学习方略一.认知方略1复述方略: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识记的方略。复述方略的措施:A.运用随意识记和故意识记。排除互相干扰。C.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D多种感官参与。E.复习形式多样化。.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G.试图回忆。.画线。.精细加工方略: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增长新信息的意义的方略。精细加工方略的类型:A.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秧歌、核心词法、谐音联想法、视觉想象、语义想象)。B做笔记。C提问。D.生成性学习(训练学生对其所要阅读的东西产生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以增进其深层理解)。.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3.组

42、织方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构造的方略。常用的组织方略:A.聚类组织方略。B.概括法(纲要法、网络法)。.比较法(对立比较、差别比较、对照比较)。二.元认知方略1.筹划方略。2.监控方略。3.调节方略。三资源管理方略涉及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谋求社会支持方略。1学习时间管理A.统筹安排学习时间。B.运用最佳时间。C运用零散时间、2.学习环境设立。.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的运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运用。第三节学习方略的训练一学习方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2.内化性原则(将新方略与已有的方略知识整合,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在新

43、情境中运用,形成结识和能力)。3.特定性原则(要适合学习目的和学生类型)。4.生成性原则(运用学习方略对学习材料重新加工,产生新的东西)。5有效的监控(懂得何时、如何应用学习方略并反思和描述学习方略的运用过程)。6.个人自我效能感。二学习方略的训练措施1.指引教学模式: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2.程序化训练模式。P4R阅读方略(预览、提问、阅读、反思、背诵、复习)。3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伙学习模式。教学措施采用的遵循点:A.激发学习方略的结识需要。B提供学习方略详尽环节,C.阐明学习方略应用的也许性,使学生形成概括性结识。.选用恰当的方略。E.评价方略的有效性。

44、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发明性第一节 问题解决的概述一.问题概念1.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2.问题的成分:给定的条件、达到的目的、存在的限制或障碍。问题的种类。复杂限度:复杂问题、简朴问题。解决思维方式:常规性问题、发明性问题。概括限度:抽象问题、具体问题。清晰限度:构造良好和构造不良问题。4.问题解决概念: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的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特点:目的指向性、认知性、序列性。问题解决的种类:常规性和发明性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和表征问题、提出假设和检查假设。1.发现问题:确认目前问题的存在,是问题解决

45、的起点。2.理解与表征问题:弄清问题的本质和核心,分清有关和无关信息,运用自己的语言或图式对问题进行表征。问题空间(对问题客观陈述的理解)涉及:起始状态、目的状态、操作。3.提出假设:提出问题解决的也许途径或措施。解答问题的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检查假设:通过一定措施以拟定假设的合适性、科学性等。(直接检查和间接检查)三.解决问题的一般措施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把解决的所有也许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个尝试。启发式:根据经验或知觉选择解法。(手段-目的分析法、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四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1.问题特性。2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势,也叫功能固定性

46、,指人们对一件事物的常用功能过于习惯了,以至于不能为它发明一种新的用途)。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情绪与动机状态、学习措施、认知风格等。四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教学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构造,以提高学生知识储藏的数量与质量。(A牢固地掌握和记忆大量知识。B提供多种变式,增进知识的概括。C.注重知识间联系,建立网络化构造)2专家学生运用方略。(A.具体学科学习中专家思维措施。B.外化思路,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以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A.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B多角度提出假设。C.自我评价与反思。)第二节 发明性及其培养发明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主线的特性和标志之

47、一。新颖、独特和价值意义是发明的重要原则。1.发明的类别:真发明和类发明。.发明性:个体产生独特性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发明性的两个重要成分:发明性想象和发明性思维。发明性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构成。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或扩散思维,是沿问题的不同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发明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的特性:流畅性、变通性与独特性。二.影响发明性的重要因素1.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社会文化。2。智力(发明性与智力的关系:相对独立、一定条件下有有关的非线性关系。基本关系:A.低智商者不也许有发明性;高智商者也许高发明性,也也许低发明性;低发明性者的智商水平可高可低;高发

48、明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个性(风趣感、抱负和强烈的动机、容忍模糊与错误、幻想、好奇心)。三.发明性的培养学生发明性的开发和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主线任务。学校是培养学生发明性的基本教育途径。发明合适的环境。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足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注重个性的塑造。A.保护学生的好奇心。B.接受学生的想法。C注重学生的独特性。.提供楷模。3.发明性思维方略训练A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B.发散思维训练(构造、用途、措施、形态扩散)。C.学会容忍模糊性。D推测与假设训练。5.自我设计训练。6。头脑风暴训练。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

49、系一.态度的实质与构造1.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一方面,态度是内部准备状态,不是行为反映自身。另一方面,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毕某些任务,态度则决定个体与否乐意完毕某些任务。再次,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2.态度的构造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态度的情感成分: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行为反映的意向或意图。二品德实质与机构1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根据一定的

50、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体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和倾向。一方面,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规定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另一方面,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再次,品德是道德观念控制下的自觉行为。2.品德的心理构造涉及:道德结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结识: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结识。道德结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B.道德情感:随着着道德结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重要涉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小朋友和青少年很重要。形式上:直觉的、想象的和伦理的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的道德结识指引和道

51、德情感鼓励下所体现出来的对她人和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道德观念和情感的外在体现)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相似点:实质同、构造一致(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区别:范畴不同(态度大、品德小)、价值的内化限度不同(态度的五种水平:接受、反映、评价、组织、性格化)、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第二节 有关品德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她律道德:在岁此前,小朋友对道德行为的判断重要是根据她人设定的外在原则。2.自律道德:在10岁后来,小朋友的判断重要根据自己承认的内在原则。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在道德发展中有重大影响。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三个水平:前习俗(9岁此前)、

52、习俗(9-20岁)、后习俗水平(20岁后来,少数达到)。六个阶段:前习俗(惩罚服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谋求承认、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社会契约、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第三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性一.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性.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抱负。.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巩固。D.品德构造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乱向成熟过渡。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有动乱性。(初二是品德发展核心期).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初中两极分化、高中趋向成熟)第四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亲力学习:指个体通过直接体验其行为

53、后果而进行的学习。2.观测学习:观测她人行为或其行为后果而进行的学习。涉及:示范学习和替代学习。示范学习:通过观测楷模的行为而导致观测者行为的变化。A对活生生的楷模行为模仿。.书籍影视中人物的模仿。替代学习:观测她人的行为后果而进行的学习。亲历学习与观测学习室品德学习的两种方式。观测学习是学习态度的最有效的方式。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态度与品德形成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涉及从众与服从。从众: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规定的根据或必要性缺少结识与体验,跟随她人行动的现象。服从: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氛围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用

54、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认同(自觉性、积极性和稳定性):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积极接受她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她人相接近。实质上就是对楷模的模仿。3.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她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种完整的价值体系。三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是最早和最重要的)、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成年人的楷模)、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变化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道德认知。第五节 良好态与品德的培养措施:说服、楷模示范、群体商定、奖励与惩罚。一.有效的说服正、背面论据

55、1.正面论据。2.正反论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考虑学生原有态度。二楷模示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观测学习(社会学习最重要的一种形式):通过观测她人所体现的行为及其成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替代强化:观测者因看到楷模受到强化而犹如自己也受到强化同样,是一种间接强化方式。班杜拉的实验证明,楷模在观测学习中非常重要,楷模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楷模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影响观测学习的效果。A.呈现楷模,考虑楷模的年龄、性别、爱好爱好、社会背景,尽量与学生相似。.楷模行为示范方式多样:直接的行为体现、言语解说、真人真事等。.反复示范楷模

56、行为,予以指引和鼓励。三.价值澄清(辨别和分析,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引自己的道德行动):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四群体商定(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约束成员,承当责任)五赏罚控制:奖励、惩罚(厌恶刺激、取消个体爱慕刺激)。六.此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变化有效。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1.心理健康: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体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可以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2.心理健康水平原则:A.情绪稳定、乐观。.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对的的自

57、我观。E.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F.心理行为体现符合年龄特性。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焦急症(考试焦急症)、抑郁症、逼迫症(逼迫观念:当事人身不由己的思考她不想考虑的问题;逼迫行为:当事人反复去做她不但愿之执行的动作,不这样想和做,感到极端焦急)、恐怖症(社交、物体、处境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偏执型、反社会、冲动型、回避型人格,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避免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心理素质决定多种素质的质量,甚至决定能否成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善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规定。第二节 心理评估

58、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心理评估含义根据心理学措施和技术收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性与行为体现进行评鉴,以拟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2心理评估参照框架:健康和疾病模式。3心理评估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2检查心理健康效果的手段。二.心理测验:为心理评估收集数量化资料的工具。(认知和人格测验。)三.评估性会谈会谈是心理征询与辅导的基本措施。分为评估性和影响性会谈。会谈技术: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四其她措施1.观测法:项目检核表、评估量表(3、5、7级)、轶事记录。2.自述法(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第三节 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及其目的心理辅导:心理上的

59、助人活动,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协助学生对的结识自己、环境,确立目的、克服障碍、形成良好心理素质,适应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简朴来说就是“助人自助”。.心理辅导的基本目的:学会调适、谋求发展。二影响学生行为变化的措施。心理辅导须良好的辅导关系为前提。建立新型的、建设性的、具有辅导与治疗功能的人际关系。其重要特点:积极关注、尊重、真诚与同感。同感:辅导教师设身处地去体会受辅导学生的内心感受,进入到她的内心世界之中。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避免与发展结合、尊重与理解、学生主体性、个别化看待、整体性发展

60、原则。行为变化的基本措施: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2.行为演习的基本措施: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3.改善学生认知的措施。AC理论(艾里斯):个体遇到的重要事实、行为、事件。:个体对的信念、观点。C.事件导致的情绪成果。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措施的设计。涉及:设立教学目的、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略。第一节 设立教学目的1教学目的:也称为学习目的或学习成果,指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可以获得的学习成果,是对完毕教学活动后学生应当懂得什么或能做什么的具体描述。2.教学目的的意义.指引学习成果的测量与评价。.指

61、引教学方略的选用。C指引学生学习。二教学目的的分类布卢姆将教学目的分为:认知目的、情感目的、动作技能目的。1.认知目的:知识、领略(转换、解释、推断)、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最高水平认知学习成果)。2.情感目的:接受(意识到存在、乐意接受、有选择地注意)、反映、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个性化。3动作技能目的:知觉、模仿、操作、精确、连贯、习惯化。三陈述教学目的科学地陈述教学目的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1.行为目的的陈述(马杰)行为目的:用可观测和可测试的行为来陈述的目的,也可称为作业目的。陈述教学目的要素:A.具体目的。产生条件。C行为原则。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的的陈述。(一般与具体教学目的)四分析教学任务任务分析:将教学目的逐级细提成彼此相连的多种子目的的过程。分析教学任务波及三个方面:.拟定学生原有基本。.分析使能目的(子目的)。.分析支持性条件(动机、学习方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