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0万吨合成氨变换工段工艺设计设计(DOC 67页)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04710354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77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年产0万吨合成氨变换工段工艺设计设计(DOC 6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年产0万吨合成氨变换工段工艺设计设计(DOC 6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年产0万吨合成氨变换工段工艺设计设计(DOC 6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资源描述:

《年产0万吨合成氨变换工段工艺设计设计(DOC 6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产0万吨合成氨变换工段工艺设计设计(DOC 67页)(6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年产0万吨合成氨变换工段工艺设计设计合成氨厂变换车间工艺设计摘要:本设计主要是对合成氨工厂变换工段的设计,此设计选用中变串低变工艺流程。工艺计算过程主要包括物料衡算,能量衡算以及设备选型计算等。关键词:合成氨;变换;计算The Technological Design on transform System for Ammonia PlantAbstract:This design was mainly for the synthetic ammonia plant shift conversion section. The technological process used the mid

2、dle temperature change first ,and then used the low temperature change .Process calculation mainly included material balance, energy balance and equipment selection.Key words: ammonia synthesis, transform , calculation.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

3、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4、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

5、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指导教师评阅书指导教师评价:一、撰写(设计)过程1、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技术线路的可行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5、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

6、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三、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建议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指导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年 月 日评阅教师评阅书评阅教师评价:一、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良 中 及格

7、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建议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评阅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年 月 日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IV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教研室(或答辩小组)评价:一、答辩过程1、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见解的叙述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对答辩问题的反应、理解、表达情况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学生答辩过程

8、中的精神状态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二、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三、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评定成绩: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教研室主任(或答辩小组组长): (签名)年 月 日教学系意见:系主任: (签名)年 月 日目 录第1

9、章 绪 论11.1 概述11.2 目的和意义11.3 合成氨工业概况21.3.1 基本现状21.3.2 发展趋势21.3.3 应用领域21.4 变换工艺介绍31.4.1 中温变换工艺31.4.2 中串低变换工艺31.4.3 中低低变换工艺31.4.4 全低变工艺41.5 变换工艺的选择41.5.1 工艺原理41.5.2 工艺条件41.5.3 工艺流程确定51.5.4 主要设备的选择说明6第2章 物料与热量衡算72.1 已知生产条件72.2 水气比的确定72.3 中变炉CO的实际变换率的求取82.4 中变炉催化剂平衡曲线92.5 最佳温度曲线的计算102.6 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物料衡算102.

10、6.1 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物料衡算112.6.2 对出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的温度进行估算132.6.3 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热量衡算132.7 中变一段催化剂操作线的计算162.8 中间冷凝过程的物料和热量计算172.9 中变炉二段催化床层的物料与热量衡算182.9.1中变炉二段催化床层的物料衡算:192.9.2 中变炉二段催化床层的热量衡算:212.10 中变炉物料、热量恒算结果列表232.11 低变炉的物料与热量衡算242.11.1 低变炉的物料衡算242.11.2 低变炉的热量衡算262.12 低变炉催化剂平衡曲线282.13 最佳温度曲线的计算292.14 废热锅炉的热量和物料

11、衡算302.15 水蒸汽的加入322.16 主换热器的物料与热量的衡算332.17 调温水加热器的物料与热量衡算34第3章 设备的选型363.1 中变炉的计算363.1.1触媒用量的计算363.1.2第一段床层触媒用量363.1.3 第二段床层触媒用量373.1.4 触媒直径的计算393.2主换热器的计算413.2.1传热面积的计算413.2.2 设备直径与管板的确定423.2.3 传热系数的验算423.2.4 壳侧对流传热系数计算443.2.5 总传热系数核算453.2.6传热面积的核算453.3 其他主设备46第4章 设备一览表47参考文献48致 谢49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第1章 绪

12、 论1.1 概述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主要用于化学肥料的生产。合成氨生产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化工生产工艺。合成氨的生产主要分为:原料气的制取;原料气的净化与合成。粗原料气中常含有大量的C,由于CO是合成氨催化剂的毒物,所以必须进行净化处理,通常先经过CO变换反应,使其转化为易于清除的CO2和氨合成所需要的H2。因此,CO变换既是原料气的净化过程,又是原料气造气的继续。最后,少量的CO用液氨洗涤法,或是低温变换串联甲烷化法加以脱除1。变换工段是指CO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过程。变换工段工序是合成氨生产中的第一步,也是较为关键的一步,因为能否正常生产出合格的压缩气,是

13、后面的所有工序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在合成氨工艺流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2 目的和意义氨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用于制造尿素、硝酸铵、磷酸铵、硫酸铵以及其他化工产品的氨用量也在增长。在化学工业中,合成氨工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支柱产业。据统计,世界每年合成氨产量已达到1亿吨以上,其中约有80%的氨用来生产化学肥料,20%作为其它化工产品的原料。合成氨变换工段是指CO与水蒸气反应生成CO2和H2的过程。在合成氨工艺流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合成氨生产中,各种方法制取的原料气都含有CO,其体积分数一般为12%40%2。合成氨需要的两种组分是H2和N

14、2,因此需要除去合成气中的CO。变换反应如下:。由于CO变换过程是强放热过程,必须分段进行以利于回收反应热,并控制变换段出口残余CO含量。第一步是高温变换,使大部分CO转变为CO2和H2;第二步是低温变换,将CO含量降至0.3%左右。因此,CO变换反应既是原料气制造的继续,又是净化的过程,为后续脱碳过程创造条件。目前,变换工段主要采用中变串低变的工艺流程,这是从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1。所谓中变串低变流程,就是在B106等Fe-Cr系催化剂之后串入Co-Mo系宽温变换催化剂。在中变串低变流程中,由于宽变催化剂的串入,操作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入炉的蒸汽比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另一方面变换气

15、中的CO含量也大幅度降低。由于中变后串了宽变催化剂,使变换系统便于操作,也大幅度降低了能耗。变换过程需在高温高压使用催化剂条件下进行,因此变换工序是合成氨生产的高成本工序,其成本降低对合成氨成本的降低有重要意义。13 合成氨工业概况1.3.1基本现状我国的氮肥工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合成氨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已掌握了以焦炭、无烟煤、焦炉气、天然气及油田伴生气和液态烃多种原料生产合成氨、尿素的技术,形成了特有的煤、石油、天然气原料并存和大、中、小生产规模并存的生产格局。目前合成氨总生产能力为5000万吨/年左右3,氮肥工业已基本满足了国内需求,在与国际接轨后,具备与国际合

16、成氨产品竞争的能力,今后发展重点是调整原料和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经济性。1.3.2 发展趋势根据合成氨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估计未来合成氨的基本生产原理将不会出现原则性的改变,其技术发展将会继续紧密围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行周期,改善经济性”的基本目标,进一步集中在 “大型化、低能耗、结构调整、清洁生产、长周期运行”等方面进行技术的研究开发4。大型化、集成化、自动化,形成经济规模的生产中心、低能耗与环境更友好将是未来合成氨装置的主流发展方向5。单系列合成氨装置生产能力将从2000t/d提高至40005000t/d。以天然气为原料制氨吨氨能耗已经接近了理论水平,今后难以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但以油、

17、煤为原料制氨,降低能耗还可以有所作为。在合成氨装置大型化的技术开发过程中,其焦点主要集中在关键性的工序和设备,即合成气制备、合成气净化、氨合成技术、合成气压缩机6;在低能耗合成氨装置的技术开发过程中,其主要工艺技术将会进一步发展;实施与环境友好的清洁生产是未来合成氨装置的必然和惟一的选择。生产过程中不生成或很少生成副产物、废物,实现或接近“零排放”的清洁生产技术将日趋成熟和不断完善;提高生产运转的可靠性,延长运行周期是未来合成氨装置“改善经济性、增强竞争力”的必要保证。有利于“提高装置生产运转率、延长运行周期”的技术,包括工艺优化技术、先进控制技术等将越来越受到重视。1.3.3 应用领域氨在国

18、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约有80%的氨用来制造化学肥料,其余作为生产其他化工产品的原料。除液氨可直接作为肥料外,农业上使用的氨肥,例如尿素、硝酸铵、磷酸铵、硫酸铵、氯化铵、氨水以及各种含氨混肥和复肥,都是以氨为原料的2。氨在工业上主要用来制造炸药和各种化学纤维和塑料。从氨可以制的硝酸,继而再制造硝酸铵、硝化甘油、三硝基甲苯和硝基纤维素等。在化纤和塑料工业中,则以氨、硝酸和尿酸作为氮源,生产已内酰胺,己二胺、人造丝、全脂树脂和脲醛树脂等产品7。氨的其他工业用途也十分广泛,例如作为制冰、空调、冷藏等系统的制冷剂,在冶金工业中用来提炼矿石中的铜、镍等金属,在医药和生物化学方面生产磺胺类生物、维生

19、素、蛋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等。1.4 变换工艺介绍1.4.1 中温变换工艺中温变换工艺早期均采用常压,经节能改造,现在大都采用加压变换。加压中温变换工艺主要特点是:采用低温高活性的中变催化剂,降低了工艺上对过量蒸汽的要求;采用段间冷激降温,减少了系统的热负荷和阻力,减小外供蒸汽量;合成与变换,铜洗构成第二换热网络,合理利用热能。其中有两种模式,一是“水流程”模式,二是“汽流程”模式。前者指在合成塔后设置水加热器以热水形式向变换系统补充热能,并通过变换工段设置的两个饱和热水塔使自产蒸汽达到变换反应所需的汽气比。后者在合成塔设后置式锅炉或中置式锅炉产生蒸汽供变换用,变换工段则设置第二热水塔回收系统余热

20、供精炼铜液再生用;采用电炉升温,革新了变换工段燃烧炉升温方法,使之达到操作简单、平稳、省时、节能效果。1.4.2 中串低变换工艺所谓中温变换串低温变换流程,就是在B107等Fe-Cr系催化剂之后串入Co-Mo系宽温变换催化剂1。由于宽变催化剂的串入,操作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入炉的蒸汽比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另一方面变换气中的CO含量也大幅度降低。由于中变后串了宽变催化剂,使变换系统便于操作,也大幅度降低了能耗。根据催化剂低温性能,低变炉入口温度可控制在180230。这样,由于催化剂终态温度降低,可以减少蒸汽添加量,达到节能的效果。另外,由于变换效率的提高,合成氨产量可以相对增加。与中变流程

21、相比,中串低工艺蒸汽消耗下降,饱和塔负荷减轻。1.4.3 中低低变换工艺中低低流程是在一段铁铬系中温变换催化剂后直接串二段钴钼系耐硫变换催化剂,利用中温变换的高温来提高反应速率,脱除有毒杂质,利用两段低温变换提高变换率,实现节能降耗。这样充分发挥了中变催化剂和低变催化剂的特点,实现了最佳组合,达到了能耗低、阻力小、操作方便的理想效果。该流程与中变串低变相比,关键是增加了第一低变,填补了280250这一中变串低变所没有的反应温区,充分利用了低变催化剂在这一温区的高活性。比全低变工艺操作稳定在于中低低工艺以铁铬系中变催化剂为净化剂,过滤煤气中氧和油污,起到了保护钴钼系耐硫催化剂的作用。1.4.4

22、全低变工艺全低变工艺是全部采用低温活性钴钼系变换催化剂进行一氧化碳变换的工艺过程,作为一种节能新工艺, 节能降耗的效果显著。低变炉各段进口温度均在200左右,床层温度比传统的床层温度下降100300,有利于变换反应平衡。汽气比降低,蒸汽消耗大幅下降,在几种变换流程中蒸汽消耗最低。热回收率高,有效能损失小,热交换设备换热面积可减少1/2左右。与原高变催化剂比较,催化剂用量可以减少一半以上,降低了变换炉床层阻力,降低了压缩功耗。余热回收效果好。催化剂段间换热等用水加热器逐级回收、逐级加热饱和热水塔循环热水,出饱和塔半水煤气的温度及饱和度高,出热水塔变换气温度可降到100以下。1.5 变换工艺的选择

23、1.5.1 工艺原理一氧化碳变换反应式为: (1) (2)其中反应(1)是主反应,反应(2)是副反应,为了控制反应向生成目的产物的方向进行,工业上采用对式反应(1)具有良好选择性催化剂,进而抑制其它副反应的发生8。一氧化碳与水蒸气的反应是一个可逆的放热反应,反应热是温度的函数。变换过程中还包括下列反应式: (3)1.5.2 工艺条件(1)压力压力对变换反应的平衡几乎没有影响,但是提高压力使析炭和生成甲烷等副反应易于进行。单就平衡而言,加压并无好处,但从动力学角度,加压可提高反应速率。从能量消耗上看,加压也是有利。由于干原料气摩尔数小于干变换气的摩尔数,所以,先压缩原料气后再进行变换的能耗,比常

24、压变换再进行压缩的能耗底。具体操作压力的数值,应根据中小型氨厂的特点,特别是工艺蒸汽的压力及压缩机投各段压力的合理配置而定。一般小型氨厂操作压力为0.71.2MPa,中型氨厂为1.21.8Mpa。本设计压力取1.75Mpa。(2)温度变化反应是可逆放热反应。从反应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对反应速率有利,但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即 CO平衡含量增大,反应推动力变小,对反应速率不利,可见温度对两者的影响是相反的。因而存在着最佳反应温。对一定催化剂及气相组成,从动力学角度推导的计算式为9:注:式中Tm、Te分别为最佳反应温度及平衡温度,最佳反应温度随系统组成和催化剂的不同而

25、变化。(3)汽气比水蒸汽比例一般指H2O/CO比值或水蒸汽/干原料气。改变水蒸汽比例是工业变换反应中最主要的调节手段。增加水蒸汽用量,提高了CO的平衡变换率,从而有利于降低CO残余含量,加速变换反应的进行。由于过量水蒸汽的存在,保证催化剂中活性组分Fe3O4的稳定而不被还原,并使析炭及生成甲烷等副反应不易发生。但是,水蒸气用量是变换过程中最主要消耗指标,尽量减少其用量对过程的经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蒸汽比例如果过高,将造成催化剂床层阻力增加;CO停留时间缩短,余热回收设备附和加重等,所以,中(高)变换时适宜的水蒸气比例一般为:H2O/CO=35,经反应后,中变气中H2O/CO可达15以上,不必再

26、添加蒸汽即可满足低温变换的要求。1.5.3 工艺流程确定一氧化碳变换工艺的流程安排应做如下考虑。若一氧化碳体积分数较高,应采用中温变换,因为中变催化剂操作温度范围较宽,而且价廉,寿命长,大多数合成氨原料气中一氧化碳高于10%,故都可先通过中变除去大部分一氧化碳。对一氧化碳体积分数高于15%者,一般可考虑适当分段,段间进行冷却降温,尽量靠近最适宜温度操作。其次,根据原料气的温度和湿含量情况,则考虑适当预热和增湿,合理利用余热。如允许变换气中残余CO体积分数在3%左右,只采用中变即可。如要求在0.3%左右,则将中变和低变串联使用。目前的变化工艺有:中温变换,中串低,全低及中低低4种工艺。本设计参考

27、自贡市鸿鹄化工厂的生产工艺,选用中串低工艺。从压缩工段来的半水煤气进入饱和热水塔,在饱和塔中半水煤气从30升温到109,在饱和塔出口加入水蒸汽使汽气比达到3到5之间,以后再进入中变炉将转换气中一氧化碳含量降到3%以下。再通过换热器将转换气的温度降到180左右,进入低变炉将转换气中一氧化碳含量降到0.3%以下,再进入脱碳工段。工艺流程图如图1-1所示。半水煤气饱和热水塔H2O中温变换炉换热器低温变换炉变换气图 1-1 合成氨变换工段工艺流程图1.5.4 主要设备的选择说明中低变串联流程中,主要设备有中变炉、低变炉、饱和热水塔、换热器等10。中变炉选用C6型催化剂,计算得中变催化剂实际用量38.2

28、5 m3。以上设备的选择主要是依据所给定的合成氨系统的生产能力、原料气中碳氧化物的含量以及变换气中所要求的CO浓度。第2章 物料与热量衡算2.1 已知生产条件已知天然气进入变换工段时的组分如表2-1所示。表2-1 天然气进入变换工段时的各组分含量百分比组 分CO2COH2N2O2CH4合计含量,9.60 11.42 55.71 22.56 0.330.38100计算基准:1吨氨/小时。计算生产1吨氨需要的变换气量:(1000/17)22.4/(222.56)=2920.31 m3(标)因为在生产过程中物料可能会有损失,因此变换气量取2962.5 m3(标)。年产10万吨合成氨工厂日生产能力(一

29、年连续生产330天):日生产量:100000/330=303.03 t/d=12.63 t/h。要求出中变炉的变换气干组分中CO小于2。进中变炉的变换气干组分如表2-2所示。表2-2 进中变炉的变换气干气组分含量组 分CO2COH2N2O2CH4合计含量,9.611.4255.7122.560.330.38100m3(标)284.44338.321650.41668.349.7811.262962.50kmol12.69615.10373.67929.8370.4360.503132.25假设进中变炉的变换气温度为330 ,取变化气出炉与入炉的温差为35 ,出炉的变换气温度为365 。进中变炉

30、干气压力=1.75 mpa。 2.2 水气比的确定考虑到是天然气蒸汽转化来的原料气,所以取H2O/CO=3.5。故V(水)=3.5Vco=1184.11 m3(标),n(水)=52.862 kmol。因此进中变炉的变换气湿组分如2-3所示。表2-3 进中变炉的变换气湿气组分含量组 分CO2COH2N2O2CH4H2O合计含量6.868.1639.8016.120.240.2728.56100m3(标)284.42338.321650.4668.349.7711.21184.14146.61kmol12.6915.1073.6829.840.440.5052.86185.122.3 中变炉CO的

31、实际变换率的求取假定湿转化气为100 mol,其中CO湿基含量为8.16,要求变换气中CO含量为2,故根据变换反应:CO+H2OH2+CO2 (4)则CO的实际变换率公式为:Xp=100 (2-1)注:式中、分别为原料及变换气中CO的摩尔分率(湿基)。所以:Xp=74则反应掉的CO的量为:8.1674=6.04则反应后的各组分的量分别为:H2O=28.56-6.04+0.48=23CO=8.16 - 6.04=2.12H2 =39.8+6.04-0.48=45.36CO2=6.86+6.04=12.9中变炉出口的平衡常数:Kp= (H2CO2)/(H2OCO)=12查 小合成氨厂工艺技术与设计

32、手册 可知Kp=12时温度为397 。中变的平均温距为397 - 365=32 。根据合成氨工艺与节能 可知中温变换的平均温距为:30到50 5,中变的平均温距合理,故取的H2O/CO可用。2.4 中变炉催化剂平衡曲线根据H2O/CO=3.5,与文献小合成氨厂工艺技术与设计手册上的有关公式:XP=100 (2-2)V=KPAB-CD (2-3)q= (2-4)U=KP(A+B)+(C+D) (2-5)W=KP-1 (2-6)注:其中A、B、C、D分别代表CO、H2O、CO2及H2的起始浓度。计算结果列于下表(2-4)。表 2-4 不同温度下CO的转换率t300 320 340 360 3804

33、00 420 440 460T573593613633653673693713733Xp0.910.870.840.810.770.710.690.640.60中变炉催化剂平衡曲线如图2-1所示。图2-1 中变炉催化剂平衡曲线图2.5 最佳温度曲线的计算中变炉选用C6型催化剂。查资料得最适宜温度曲线由式: 进行计算。查小型合成氨厂工艺和设备计算C6型催化剂的正负反应活化能分别为E1=10000千卡/公斤分子,E2=19000千卡/公斤分子15。最适宜温度计算结果列于下表(2-5)中。表 2-5 不同转化率下的最适宜温度表Xp0.910.870.840.810.770.710.670.640.6

34、10.580.550.520.490.45T526546.8564.2581.5598.8624.5638.2649.4660.7671681.6692.6702.6716.6t256273.8291.2308.5325.8351.5365.2376.4387.3398408.6419.6429.6443.6将以上数据作图即得最适宜温度曲线如图2-2所示。图 2-2 最适宜温度曲线图2.6 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物料衡算已知条件:进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的温度为330 。进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湿组分如表2-6所示。表2-6 进中变炉一段的变换气湿气组分表组 分CO2COH2N2O2CH

35、4H2O合计含量6.868.1639.816.120.270.2428.56100m3(标)284.42338.181650.41668.349.7811.261184.114146.61kmol12.6915.1073.6829.840.440.5052.86185.122.6.1 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物料衡算假设CO在一段催化床层的实际变换率为60。假使O2 与H2 完全反应,O2 完全反应掉。故在一段催化床层反应掉的CO的量为:60338.318=202.9908 m3(标) =9.062 kmol出一段催化床层的CO的量为:338.318-202.9908=135.3272 m3(标)

36、=6.0414 kmol故在一段催化床层反应后剩余的H2的量为:1650.409+202.9908-29.776=1833.8478 m3(标)=81.868 kmol故在一段催化床层反应后剩余的CO2的量为:284.4+202.9908=487.3908 m3(标)=21.758 kmol故出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干组分的体积:V总(干)=135.3272+487.3908+1833.8478+668.34+11.258 =3136.1638 m3(标)故出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干组分中CO的含量:CO=4.31%同理得:CO2=15.54%H2=58.47%CO2=15.54%N2

37、=21.13%CH4=0.35%所以出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干组分如表2-7所示。表2-7 出中变炉一段的变换气干组分列表组 分CO2COH2N2CH4合计含量15.544.3158.4721.130.35100m3(标)487.39135.331833.84668.3411.253136.16kmol21.766.0481.8729.830.50140.01剩余的H2O的量为:1184.113-202.9908+29.776=1000.6742 m3(标)=44.6729 kmol故出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湿组分的体积:V总(湿)=135.3272+487.3908+1833.847

38、8+668.34+11.258+1000.6742=4136.838 m3(标)=184.68 kmol故出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湿组分中H2O的含量: H2O= =24.19%故出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湿组分中CO2的含量: CO2=11.78同理可得: CO=3.27 H2=44.33 N2=16.16 CH4=0.27所以出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湿组分如表2-8所示:表 2-8出中变炉一段的变换气湿气组分列表组 分CO2COH2N2CH4H2O合计含量11.783.2744.3316.160.2724.19100m3(标)487.39135.331833.84668.3411

39、.261000.674136.92koml21.766.0481.8729.830.5044.67184.682.6.2 对出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的温度进行估算已知出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湿组分的含量如表2-8所示。根据:Kp= (H2CO2)/(H2OCO)计算得K=6.6。查小合成氨厂工艺技术与设计手册知当Kp=6.6时t=445 。设平均温距为35 ,则出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温度为:445-35=415 。2.6.3 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热量衡算以知条件:进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温度:330 。 出中变炉一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温度为:415 。在变化气中含有CO,H2O

40、,O2,H2 这4种物质会发生以下2种反应:CO +H2O=CO2+H2 (5)O2 + 2H2= 2 H2O (6)这2个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根据小合成氨厂工艺技术与设计手册可知为简化计算,拟采用统一基准焓(或称生成焓)计算7。以P=1 atm,t=25 为基准的气体的统一基准焓计算式为:HT=H0298=Cpdt (2-7)式中: HT 气体在在T K的统一基准焓,kcal/kmol(4.1868 kJ/kmol)。H0298 该气体在25下的标准生成热, kcal/kmol(4.1868 kJ/kmol)。T绝对温度,K。Cp 气体的等压比热容,kcal/(kmol.)(4.1868 kJ

41、/kmol)。气体等压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有以下经验式8:Cp=A0+A1T+A2T2+A3T3+注:式中A0、A1、A2、A3气体的特性常数。将式代入式积分可得统一基准焓的计算通式:Ht=a0+a1T+a2T2+a3T3+a4T4 (2-8)注:式中常数a0、a1、a2、a3、a4与气体特性常数及标准生成热的关系为:a1=A0,a2=A1/2,a3=A3/4,a4=A3/4,a0=H0298298.16a1298.162a2298.163a3298.164a4。采用气体的统一基准焓进行热量平衡计算,不必考虑系统中反应如何进行、步骤有多少,只要计算出过程始态和末态焓差,即得出该过程的总热效果:H

42、=(niHi)始(niHi)末 (2-10)式中: H 过程热效应,其值为正数时为放热,为负数时系统为吸热,单位:kcal.。ni 始态或末态气体的千摩尔数,kmol。Hi 始态温度下或末态温度下气体的统一基准焓,单位:kcal。现将有关气体的计算常数列于表(2-9)中。表2-9气体统一基准焓(通式)常数表物质 a0 a1 a2 a3 a4O21.90318103 5.802982.15675103-7.404991071.088081010H2-2.112441037.20974-5.558381044.8459107-8.189571011H2O-6.00361047.110921.293

43、191031.28506107-5.780391011N2-1.976731036.459035.181641042.03296107-7.656321011CO-2.836371046.266278.986941045.04519109-4.142721011CO2-96377.888676.3965.05103-1.1351060.00计算O2的基准焓:根据基准焓的计算通式:Ht=a0+a1T+a2T2+a3T3+a4T4 (2-11)在415 时T=415+273=683 K。将O2的常数带入上式得:Ht=1.90318103+5.80298683+2.156751036832-7.40

44、4991076833+1.0880810106834=6699.742kcal/kmo=28050.412 kJ/kmol同理根据以上方法计算可得变换气的各个组分的基准焓列于表2-10。表 2-10 变换气各组分的基准焓组分O2H2H2OCOCO2Ht(kcal/kmol)6699.7422724.221-54502.665-23634.754-89956.678Ht(kJ/kmol)28050.41211405.772-228191.759-98953.987-376630.620反应放热: CO +H2O=CO2+H2 (7) 反应焓变:H1=(Hi)始(Hi)末 =-376630.620

45、8+11405.77+98953.987+228191.759=-38079.10484 kJ/kmolQ1=9.062(-38079.10484)= -345072.8481 kJO2 + 2H2= 2 H2O (8)反应焓变:Q2=H2=(niHi)始(niHi)末= - 221354.6179 kJ气体反应共放热:Q=Q1+Q2=345072.8481+221354.6179=566427.4659 kJ气体吸热Q3:根据物理化学教程知CO,H2,H2O,CO2,N2可用公式:Cp=a+b+CT2来计算热容,热容的单位为kJ/(kmol.T)表2-11 变换气组分的a、b、c常数列表物质

46、COH2H2OCO2N2a28.4127.283044.1427.87b/10-34.13.2610.719.044.27c/105-0.460.5020.33-8.53-表 2-12 甲烷的的a、b、c、d常数列表物质ab/10-3c/10-6d/10-9CH417.4560.461.117-7.2CH4可用公式:Cp=a+b+CT2+dT3来计算热容。热熔计算结果如表2-13所示。表2-13 变换气各组分在683K时热熔列表物质COCO2H2H2ON2CH4Cp3148.229.637.230.756.1所以平均热容:Cpm=YiCp=34.06 KJ/(kmol.T)所以气体吸热:Q3=

47、34.06184.68(415-330)=534667.068 kJ假设热损失Q4(一般热损失都小于总热量的10%)。根据热量平衡的: Q= Q3 + Q4Q4=31760.979 kJ2.7 中变一段催化剂操作线的计算 有中变一段催化剂变换率及热平衡计算结果知: 中变炉入口气体温度330 。 中变炉出口气体温度415 。 中变炉入口CO变换率0。 中变炉出口CO变换率60%。由此可作出中变炉催化剂反应的操作线如图2-3所示:图 2-3 中变炉催化剂反应的操作线图2.8 中间冷凝过程的物料和热量计算此过程采用水来对变换气进行降温。以知条件:变换气的流量:184.68 koml。设冷凝水的流量:

48、X kg。变换气的温度:415 。冷凝水的进口温度:20 。 进二段催化床层的温度:353 。 操作压力:1750 kpa。冷凝水吸热Q1:据冷凝水的进口温度20 查化工热力学可知h1 =83.96 kJ/kg。根据化工热力学可知温度、压强与焓值的关系如表2-14所示。表 2-14 温度、压强与焓值的关系表 T/K P/kPa H/(kJ/kg) 600 1600 3693.2 600 1800 3691.7 700 1600 3919.7 700 1800 3918.5冷凝水要升温到353 ,所以设在353 , 626 K,1750 kpa时的焓值为H。对温度进行内查法:1600 kpa时:

49、(626-600)/(h-3693.2)=(700-626)/(3919.7-h) h=3752.09 kJ/kg1800 kpa时: (626-600)/(h-3691.7)=(700-626)/( 3918.5-h) h=3750.668 kJ/kg再对压力使用内查法得在353 ,626K,1750kp时的焓值H为:(1750-1600)/(h-3752.09)=(1800-1750)/(3750.668-h)H=3751.0235 kJ/kg。Q1= X( 3813.244875-83.96)。变换气吸热Q2:由表(2-13)知:Cpm= YiCp =33.92 kJ/(kmol.T)。

50、Q2=184.6833.92(415-353)=388389.4272 kJ。取热损失为0.04 Q2。根据热量平衡:0.96 Q2= X(3751.0235-83.96) X=101.676 kg=5.649 kmol=126.53 m3(标)水的量为:126.53+1000.6742=1127.2042 m3(标) =50.3261 kmol所以进二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组分如表2-15所示.表 2-15 变换气进二段催化床层各组分含量组 分CO2COH2N2CH4H2O合计含量11.4323.1743.0115.680.2626.44100M3(标)487.39135.321833.8466

51、8.3411.261127.204263.37kmol21.766.04181.8729.830.5050.32190.332.9 中变炉二段催化床层的物料与热量衡算已知条件:所以进中变炉二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干组分如表2-16所示。表2-16 进中变炉二段变换气干组分含量组 分CO2COH2N2CH4合计含量15.544.3158.4721.130.35100M3(标)487.39135.321833.84668.3411.263136.16kmol21.766.0481.8729.830.50140.012.9.1中变炉二段催化床层的物料衡算:设中变炉二段催化床层的转化率为0.75(总转化率

52、)。所以在CO的变化量为:338.3180.75=250.35532 m3(标) =11.7658 kmol在中变炉二段催化床层的转化的CO的量为:135.3272-(338.318-250.35532)=47.36452 m3(标)=2.11 kmol出中变炉二段催化床层的CO的量为:135.3272-47.36452=87.96268 M3(标) =3.9269 kmol 故在二段催化床层反应后剩余的CO2的量为:487.3908+47.364528= 534.75532 m3(标) =23.873 kmol故在二段催化床层反应后剩余的H2的量为:1833.8478+47.36452= 1881.21232 m3(标) =83.9826 kmol所以在二段催化床层反应后的变换气总量:V总(干)=87.96268+534.75532+1881.21232+668.34+11.258 =3183.528 m3(标) =142.1218 kmol所以出中变炉二段催化床层的变换气干组分如表2-17所示。表2-17 变换气出中变炉二段时变换气干组分含量组 分CO2COH2N2CH4合计含量16.792.7659.0920.990.35100M3(标)534.7587.961881.21668.3411.263183.53kmol23.873.9383.9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