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课件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20468006 上传时间:2021-03-22 格式:PPTX 页数:180 大小:325.6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化常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文化常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文化常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资源描述:

《文化常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常识课件(18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文 化 常 识 1 天文历法 【 古代天文 】 【 四象 】 古人把二十八宿分东、北、西、 南四方, 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 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 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 东苍龙 ;北方 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 而称为 北玄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 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 西白虎 ;南方七宿 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 夜空,故而称为 南朱雀 。 1 【 星宿 】 宿( xi),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 进中举 :“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 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

2、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1 【 二十八宿 】 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 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 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 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 kng、氐 d、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 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 胃、昴 mo、毕、觜 zu、参 shn);南方朱雀七宿(井、 鬼、柳、星、张、翼、轸 zhn)。唐代温庭筠的 太液 池歌 :“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 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 滕王阁 序 :“物华天宝

3、,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 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 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 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1 【 分野 】 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 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 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 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 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王勃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 轸宿分野之内。李白 蜀道难 :“扪参历井仰 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 的分

4、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 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 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 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1 【 昴宿 】 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 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 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 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 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 参商 】 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 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 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 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 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

5、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1 【 壁宿 】 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 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 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 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 流火 】 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 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七月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 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1 【 北斗 】 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 (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 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 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

6、称“指极星”。 屈原 九歌 :“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古诗十九首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 北斗星中的第五星。 小石潭记 中用“斗折蛇行”,形 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 北极星 】 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 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 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 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 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1 【 彗星袭月 】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 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 兆。如 唐雎不辱使命 :“夫专诸

7、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 白虹贯日 】 “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 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 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 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 唐雎不辱使命 :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 狱 中上梁王书 :“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 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1 【 运交华盖 】 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 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 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 自嘲 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1 【 天狼星 】

8、 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 江城 子 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 狼星。屈原 九歌 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 长矢即弧矢星。 1 【 老人星 】 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 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 牵牛织女 】 “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 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 与牵牛星相对。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 汉女。”唐代诗人曹唐 织女怀牵牛 :“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

9、肠断为牵牛。” 【 银河 】 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 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 观沧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 春夜别 友人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 阳关曲 :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 鹊桥仙 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1 【 文曲星 】 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 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 下凡。如吴敬梓 范进中举 :“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 的文曲星。” 【 天罡 gng】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 星中有

10、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 水浒 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 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 云气 】 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 “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 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 鸿门宴 :“吾令人 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1 【 初阳 】 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 四时 】 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 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 五月、六月为

11、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欧阳修 醉翁亭记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 社日 】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 后。 永遇乐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 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1 【 初七 】 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孔雀东南飞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 下九 】 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 干支 】 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

12、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 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 号,叫“干支纪法”。如 冯婉贞 :“咸丰庚 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 1 太阳的别称 太阳别称 -------东曦 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 东曦 】 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 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 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促织 :“东曦既 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 太阳已经出来了。 1 【 月亮的别称 】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 钩、玉钩。 (2

13、)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 ,故称金轮、玉轮、 银盘 、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 蟾蜍 , 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 蟾宫 。 (5)因传说 月中有 桂树 ,故称桂月、桂轮、 桂宫 、桂魄。 (6) 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 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 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 娟。 1 【 月亮的别称 】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 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 分为: (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

14、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1 (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 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 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 桂宫、桂魄。 (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 故称广寒、清虚。 (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 月亮为望舒。 (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 娥。 (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 为婵娟。 四时 春夏秋冬 春季: 农历 正月、二月、三月 (孟春、仲春、季春) 夏季: 农历 四

15、月、五月、六月 (孟夏、仲夏、季夏) 1 【 农历 】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 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 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 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 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 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如 游褒禅山记 “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石钟山记 “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 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1 【 纪年法 】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 年次 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 来纪年。 廉蔺列传 :“赵惠文王十六 年,廉颇为

16、赵将。 (2)年号 纪年法 。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 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 琵琶行 “元和十年”。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康熙最长, 60年。 (3)干支 纪年法。 如 五人墓碑记 :“予 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4)年号干支 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 干支列后。 核舟记 “天启壬戌秋日” 1 【 纪月法 】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数纪月法。 如 采草药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 中则四月花。”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 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 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 草堂即事 诗: “

17、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 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时节纪月法。 如 古诗十九首 :“孟冬寒气至,北风 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1 【 纪日法 】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 序数纪日法 。 项脊轩志 :“三五之夜,明 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2. 干支纪日法。 如 肴之战 :“夏四月辛巳, 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 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 (fei)、望、既望、 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 朔, 每月初三叫朏, 月中叫望 (小月十五日,大 月十六日 ), 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 叫晦 。

18、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1 【 纪时法 】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 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 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 是: 夜半 、 鸡鸣 、 平旦、日出 、食时、隅 (yu)中、日中、日昳 (die2)、晡 (bu1)时、日 入、黄昏、人定。 如 孔雀东南飞 :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 昏后,寂寂人定初。” 2. 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 十二时辰的变化。 1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 法。如 孔雀东南飞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 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李愬

19、 雪夜入蔡州 :“夜半雪愈急 ,恕至城下 , 鸡鸣,雪止 ,晡时,门坏。” 芙蓉楼送辛 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 失街亭 :“魏兵自 辰时困至戌时。” 景阳冈 :“可教往来客人 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 祭妹文 :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群英 会蒋干中计 :“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1 【 五更 】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 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 称五夜。如 孔雀东南飞 :“仰头相向 鸣,夜夜达五更。” 群英会蒋干中计 : “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 李愬雪 夜入蔡州 :“四

20、鼓,恕至城下,无一人 知者。 登泰山记 :“戊申晦,五鼓, 与子颍坐日观亭。” 与妻书 :“辛未 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1 旦:早晨 (夙 ) 中午: (日中、亭午、晌午 ) 傍晚:暝 朔 :农历初一 望: 农历十五 既望:农历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1 二十四节气 【 二十四节气 】 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 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 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 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 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 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 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 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21、。 1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农历月 份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 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农历月份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 二月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 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 扬州 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 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 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1 古代地理 1 【 江河 】 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 鸿门宴 :“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22、 过 秦论 :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西河 】 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现在的陕 西一带。 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会于西河外 渑池。” 过秦论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之外。” 【 江东 】 长江下游以东。 如李清照诗云:“至今 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 :“兼仗 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1 山河地理 【 江左 】 即江东 。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 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 :“即传令悉召 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 江表 】 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 :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 江南 】 长江以南的总称 ,所指区域因时

23、而异。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 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 还。” 【 淮左 】 淮水东面。 扬州慢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1 【 山东 】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 需注 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 崤山、 华山、太行山、泰山 等数种不同的山,而 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 如 汉书 曾提到“山东出 相,山西出将”。 鸿门宴 :“沛公居 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 :“山 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关东 】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

24、 蒿 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 关西 】 指函谷关或潼 关以西地区。 赤壁之战 :“马超、韩 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 ” 【 关中 】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 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鸿门宴 :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 论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 关西 】 汉唐时的某一区域的统称,“关” 指的是函谷关(或潼关),关西就是指函 谷关以西的地方。 赤壁之战 :“ 马超 、 韩遂 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1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今山西一带。 河内:同“河东”。 河外:黄河以西以南的地区,

25、今陕西、河 南一带。 1 自古以来中国的别称: 中华、华夏: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 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 指中原地区。如 三国志 :“其地东接中 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 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 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 的“九州”。根据 尚书 禹贡 的记载,九 州分别是: 冀州 、 徐州 、 兖州 、 青州 、 扬州 、 荆州 、 梁州 、 雍州 和 豫州 。陆游诗云:“死 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神州,赤县 】 相传,中国 远古 部落首领 黄帝 统

26、治的土地被称为神州。 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辛弃疾词 南乡子 :“何 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 海内 】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 之内为海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四海 】 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 【 六合 】 常用于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 海内南经 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 四海 之内”。 史记 秦始皇本纪 :“ 六合之内 , 皇帝之土。” 【 八荒 】 四面八方 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 :“ 囊括四海 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中国 】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

27、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 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 齐桓晋文 之事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 赤壁 之战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 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 中原 】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 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 河流域。如 出师表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 原。”陆游 示儿 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 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1 1、 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 2、 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 岳恒山、南岳衡山 3、 阴阳: 古时山南水

28、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4、 南京:建康、金陵 5、 扬州:广陵 6、 苏州:姑苏 7、 成都:锦官城 1 人物称谓 1 人的称谓 【 直称姓名 】 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 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 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 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 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1 【 称字 】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 (男 20岁、女 15岁 )取字, 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 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

29、貌和尊 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 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 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 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 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1 【 称号 】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 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 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 种敬称。 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 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 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 居士, 陆游号放翁, 文

30、天祥号文山, 辛弃疾号稼 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 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 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 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1 【 称斋名 】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 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 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 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 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谭嗣同为谭壮 飞 (其斋名为壮飞楼 )。 1 【 称籍贯 】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 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柳宗元是河东 (今山西永济 )人,故而人称柳河东; 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

31、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 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 (江西临川人 ); 清 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 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 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 (河南项城人 )。清末 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 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 (安徽合 肥人 ),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1 【 称郡望 】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 (今河南孟县 ) 人,但因昌黎 (今辽宁义县 )韩氏为唐代望族, 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 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 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 郡”,就因为苏氏是

32、赵郡的望族。 1 【 称官名 】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 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把官名用作人 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 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 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 右军; 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 杜甫曾 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 , 又因任过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 刘禹锡曾任太子 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 称为柳屯田; 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1 【 称爵名 】 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 后

33、人以武侯相称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 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 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 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 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 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 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 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 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1 【 称官地 】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 赤壁之战 :“豫州今欲何至 ?”因刘 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 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 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 北海;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34、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 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 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 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 长江集 。 1 年龄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成年加冠 1 1、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2、志学:十五岁。( 论语 :子曰:“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 ”) 3、 及笄:女子十五岁。 4、而立:三十岁。 5、不惑:四十岁。 6、天命:五十岁。( 论语 :子曰:“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5、7、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 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 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 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8、古稀:七十岁。 9、耄耋 mao4die2:八十、九十岁。岁。) 10、期颐 qiyi2:百岁之人。 【 谦称 】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 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 对方效劳

36、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 孤 (小国之君 )、寡 (少德之 人 )、不谷 (不善 )。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 下官 、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 小生 、晚生、晚学等,表示 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 ning4、 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 “家”、 “舍”等谦词。 “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 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 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 (6)其他自谦词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

37、在上,所以晚辈或 地 位低的人谦称 在下 ; 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 己 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 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 女子自称妾; 老和尚自称老衲;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 敬称 】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 称”。 1 古代官职 1 官职任免 拜 :授给官职; 除: 免除旧职任新职; 授:授给官职; 擢 zhuo2: 提拨; 迁: 调职, 一般指升官 ; 左迁:降职调动; 罢:免职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 贬退;谪 zhe2:降职并调动 1 【 爵

38、 】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 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 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 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 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 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 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 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 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1 【 丞相 】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 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

39、与宰相通称,简称 “相”。如 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 廉颇 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 后序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 太师 】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 “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 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 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 梅花岭记 “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 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

40、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1 【 太傅 】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 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 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 都被迫赠太傅。 【 少保 】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 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 梅花岭 记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 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 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 虚衔。 1 【 尚书 】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 代确定六部为吏

41、、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 郎为正副长官。如 张衡传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 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 学士 】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 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 “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 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 (指南录)后序 “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 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 谭嗣同 “君以学士徐 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 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

42、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1 【 上卿 】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 最尊贵者谓“上卿”。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为赵将 拜为上卿。” 【 大将军 】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 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 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张衡传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 和帝的大将军。 【 参知政事 】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 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 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训俭示康 “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

43、宋真宗时的鲁宗道。 谭嗣同 “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 职”。 1 【 军机大臣 】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 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 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 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 军机大臣。 谭嗣同 “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 军机章京 】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 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谭嗣同 :“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 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1 【 御史 】 本为史官,如 廉颇蔺相如列

44、传 “秦御史前书 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 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 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 记王忠 肃公翱事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 任都察院长官。 【 枢密使 】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 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 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 “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 指南录 后序 :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 管军事要务。 1 【 左徒 】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 当。主

45、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屈原列 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 左徒。” 【 太尉 】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 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 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 上大夫 】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廉颇蔺相 如列传 :“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 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1 【 大夫 】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 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屈原列传 :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 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

46、“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 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 指南录 后序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 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 士大夫 】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师说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 之。” 石钟山记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 下,故莫能知。” 训俭示康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 五人墓碑记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1 【 太史 】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 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 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 地位

47、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张衡 传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五人墓碑记 :“贤士大夫者,问卿因 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1 【 长史 】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 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出师 表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 臣。”“长史”指张裔。 赤壁之战 :“子瑜者,亮兄 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 侍郎 】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 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 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

48、任过刑部、 兵部、吏部的侍郎。 出师表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 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谭嗣同 :“八月 初 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 郎。 1 【 侍中 】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 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 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出师表 提到的郭攸 之、费祎即是侍中。 【 郎中 】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 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 荆轲 刺秦王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 廷侍卫。 张衡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 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1 【 参军 】 “参

49、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 参谋,如 出师表 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 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 镇军参军, 后汉书 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 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 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 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 令尹 】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 于丞相,如 屈原列传 :“令尹子兰闻之大 怒。”明清时指县长,如 促织 :“天将以酬 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1 【 尹 】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 鸿门宴 “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

50、又为古代官的 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 都尉 】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陈涉世家 :“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鸿门宴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 冏卿 】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五人墓碑记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 司马 】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 官,如 鸿门宴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 (刺史)的属官,如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1 【 节度使 】 唐

51、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 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 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 第四回:“雨村 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 经略使 】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 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 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 高于总督。如 梅花岭记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 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1 【 刺史 】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 任柳州刺史。 【 太守 】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 长

52、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 :“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 :“直说太守家,有此 令郎君。” 赤壁之战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 投之。” 【 都督 】 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 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 郡刺史。如 梅花岭记 :“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 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1 【 巡抚 】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 “抚台”、“抚军”。如 五人墓碑记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 吴地的巡抚。

53、【 抚军 】 参见“巡抚”条。 促织 :“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 “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 校尉 】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 赤壁之战 :“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 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 教头 】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水浒传 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1 【 提辖 】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 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 水浒传 中 的鲁提辖鲁智深。 【 从事 】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 又称“从事员”。 赤壁之战 :“晶其 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54、 【 知府 】 即“太守”,又称“知州”。 登泰山记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 纯子颍由南麓登。” 1 【 县令 】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孔雀东南飞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 媒来。” 【 里正 】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 促织 :“令以责之里正。” 【 里胥 】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促织 : “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1 【 三省六部 】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 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 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 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

55、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 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1 尚书省下辖六部: 吏部 (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 在的组织部)、 户部 (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礼部 (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 (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刑部 (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 部)、 工部 (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 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 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官职的任免升降 】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 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 1)

56、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如 (指南录 后序 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 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 2)除。 拜官授职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指南录 后序) 一句中的“除”,就是授 予官职的意思。 ( 3)擢。 提升官职 ,如 战国策 燕策 :“先 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1 ( 4)迁。 调动官职 ,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 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 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 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 ,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 5)谪。 降

57、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 岳阳楼记 “滕子 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 6)黜。“黜”与 “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如 国语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 7)去。 解除职务 ,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 8)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如 张衡传 :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1 风俗礼仪 1 【 春节 】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 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 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

58、同义词。春节习俗一 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 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 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 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 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 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 仍广为流行。 1 传统节日 【 元宵 】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 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 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 寒食 】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

59、 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 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 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 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 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 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 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1 【 清明 】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 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 丽,“ 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 ”,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 俗有 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 等。历代文 人都有

60、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 端午 】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 端阳、重午、 重五。端 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 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 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 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 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1 【 乞巧 】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 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 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 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 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61、。每 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 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 的一大趣事。 1 【 中秋 】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 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 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 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 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 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 重阳 】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 将“九”定为阳数, 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

62、高 气爽,风清月洁,故有 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 插茱萸等习俗。 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1 【 腊日 】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 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 个 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 日习俗。 【 除夕 】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 ,家家 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 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 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 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

63、,并在这“岁 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 “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 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1 礼仪 1 【 朝仪 】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 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 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 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 朝聘 】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 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

64、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 “朝”。 1 【 朝觐 】 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 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 揖让 】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 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 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 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 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 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 人。 1 【 长揖 】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 拱 】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

65、敬意。 论语 微子 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 而立。” 【 顿首 】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 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 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 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 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 丘迟 与陈伯之书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 丘迟顿首。” 1 【 稽首 】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 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 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 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 拜天拜神,新

66、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 跪 】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1 【 九拜 】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 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 谓“九拜”: “ 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 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 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 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 的规定礼仪。 1 【 坐 】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 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 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1 【 座次 】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 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 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古人常把称王 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 长而南北窄, 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 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 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 1 【 席次 】 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