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复习课件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20467627 上传时间:2021-03-22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65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言虚词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文言虚词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文言虚词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复习课件(6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虚词用法训练 总共个易考虚词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则 者 与 之 (1)连词 一 而 (1)表承接 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2)表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 (3)表递进 而且 夫赵强而燕弱 ,而君幸于王 (4)表转折 却 但是 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5)表因果 因而 欲居之以为利 ,而高其直 (6)表假设 如果 假如 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 城于赵 ,赵立奉璧来 . (7)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 . (2)副词 (1) 就 勿以恶小而为之 ( 2) 尚且 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 不可得 (

2、3)代词 ( 2) 你 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4)动词 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 1) 怎么 况操自来送死,而可迎邪? 小练习 1、 分别找出“而”的正确用法 A表并列 B表承接 C表转折 D表修饰 E表因果 吾恂恂而起( ) 城入赵而璧留秦(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黑质而白章( )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 ) D B C A E 2、找出“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秦军灭滑而还 B、太后盛气而揖之 C、吾与而兄善 D、老妇恃辇而行 C 3、找出“而”用法不同的一项( )

3、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尝一龙击发而地不觉动 A C 为代词 其它均为连词 A 表因果 其它表转折 4、下列对“而”字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 ( 1)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 2)蟹六跪而二螯 (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4)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 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6)吾尝终日而思矣 ( 7)吾闻之,喜而不寐 ( 8)视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A( 1)( 2)( 3) /( 4)( 5) /( 6)( 7)( 8) B( 1 ) ( 3)( 4) / (

4、2) ( 5) / ( 6)( 7)( 8) C( 1 ) ( 3) ( 5) /( 2)( 4) /( 6)( 7)( 8) D( 1)( 4) /( 2)( 3)( 5) /( 6)( 7)( 8) D 注:承接 /并列 /修饰 二 乃 (1)副词 (1)竟然 乃不知有汉 (2)才 设九宾于廷 ,臣乃敢献璧 (3)再 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4)只 惶急无以击轲 ,而乃以手共搏之 (2)连词 (1)于是 就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反而 不改过自新 ,乃益骄恣 (3) 如果 乃所愿 ,则学孔

5、子也 (3)代词 (1) 这样 夫我乃行之 ,反而求之 ,不得吾心 ( 2)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 4)判断词 是 嬴乃夷门报关者也 小 练 习 1、指出下列各句 “ 乃 ” 的意义 ( 1)而陋者 乃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 2)至七月, 乃 扶病入觐 ( ) ( 3)羽复引而东,至东城, 乃 有二十八骑 ( ) ( 4)良 乃 入,具告沛公 ( ) ( 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 乃 父之志 ( ) ( 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 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 ) 竟然 才 仅 再 你的 是 2、对下列句中 “

6、 乃 ” 的意义和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1) 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2)设九宾于廷,臣 乃 敢献璧。 ( 3)祭拜大将, 乃 韩信也。 ( 4)当立者 乃 扶苏。 ( 5)终不得不入中城, 乃 罢而归引。 ( 6)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 重修岳阳楼。 ( 7)悉以羸兵负草填之,骑 乃 得过。 A ( 1)和( 3)相同 B ( 5)和( 6)相同 C ( 2)和( 7)相同 D ( 3)和( 4)相同 D 注释: ( 3)竟然 ( 4)是 3、 对 “ 乃 ” 字词性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1)秦王恐其破壁, 乃

7、辞谢固请。 ( 2)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乃 密布字印。 ( 3)当春 乃 发生。 ( 4)问今是何世, 乃 不知有汉。 ( 5)已得履, 乃 曰: “ 吾忘持度。 ” ( 6)至东城, 乃 有二十八骑。 ( 7)度我至军中,公 乃 入。 ( 8)合于 桑林 之舞, 乃 中 经首 之会。 ( 9)必欲烹 乃 翁,幸分我一杯羹。 ( 10)嬴 乃 夷门报关者。 A ( 1)( 2)( 3)( 4) /( 5)( 6)( 7)( 8) /( 9) /( 10) B ( 1)( 3)( 5)( 7) /( 2)( 4)( 6)( 8) /( 9) /( 10) C (

8、 1)( 2)( 5)( 8) /( 3)( 4)( 6)( 7) /( 9) /( 10) D ( 1)( 2)( 5)( 8) /( 2)( 4)( 6)( 7) /( 9) /( 10) C 注释:连词 /副词 /代词 /动词 三、 以 1、作介词 ( 1)按照 余船 以 次俱进。 ( 2)用 吾今 以 此书与汝别矣 ( 3)把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 以 父志为志。 ( 4)凭借 以 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 ( 5)对于 庆丰曰: “ 越远,利 以 避难。 ” ( 6)因此 士 以 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 7)

9、从 第 以 今日事观之 2、连词( 1)表并列 并且 夫夷 以 近,则至者众。 同 “ 而 ” ( 2)表修饰 予四人拥火 以 入 ( 3)表假设 如果 以 啮人,无御之者 ( 4)表因果 因为 徒 以 有吾二人在也 ( 5)表承接 来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 以 塞责 3、副词( 1)通 “ 已 ” 表程度 太 其妻问之,嬴曰: “ 以 刚。 ” ( 2)通 “ 已 ” 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 以 怪矣。 ( 3)才 暴霜露,斩荆棘, 以 有尺寸之地 4、动词 ( 1)认为 赵王 以 为贤大夫 (

10、 2)率领 约车百余乘,欲 以 客往赴秦军 ( 3)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以 。 小 练 习 1、下列文句中的 “ 以 ” 与例句中的 “ 而 ” 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 例:诸君 而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A 以 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B 以 啮人,无御之者 C 恐托付不效, 以 伤先帝之明 D 诸侯 以 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赵十余年 E 非死则徙尔,而吾 以 捕蛇独存 F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于作文 以 记之 2、以上句子中, “ 以 ” 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 B A D 注释:都表假设 如果 注释:都表原因

11、因为 3、对 “ 以 ” 字用法按词性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1) 以 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 2)明法度,定律令,皆 以 始皇始 ( 3)晋侯秦伯围郑, 以 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 4)忽魂悸 以 魄动 ( 5)舟摇摇 以 轻飏 ( 6)触草木,尽死, 以 啮人,无御之者 ( 7)经夜不寝 以 思,无益 ( 8)且 以 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9)越远,利 以 避难 ( 10)将 以 乙丑焚公宫 A( 1)( 2)( 8)( 9)( 10) /( 3)( 4)( 6) /( 5)( 7) B( 1)( 2)( 3)( 5)( 8) /( 4)(

12、 6)( 7) /( 9)( 10) C( 1)( 2)( 8)( 9) /( 3)( 4)( 6)( 10) /( 5)( 7) D( 1)( 2)( 8)( 9)( 10) /( 3)( 4)( 5)( 6) /( 7) A 注释:介词 /连词 /连 表修饰 4、于 介词 ( 1) 在 拜送书 于 廷 ( 2) 从 青,取之 于 蓝 ( 3) 比 冰,水为之,而寒 于 水 ( 4) 对 对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5) 向 郡之贤士大夫请 于 当道 ( 6) 到 予之及 于 死不知其几矣 ( 7) 与 和 跟 故燕王欲结于君 ( 8)被 而君幸

13、 于 王 小 练 习 1、解释下列句中 “ 于 ” 字的意义 ( 1)乃设九宾礼 于 廷 ( ) ( 2)臣诚恐见欺 于 王而负赵 ( ) ( 3)况 于 将相乎 ( ) ( 4)而设诡辩 于 怀王之宠姬郑袖 ( ) (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 于 王 ( ) ( 6)长 于 臣 ( ) ( 7)赵尝五战 于 秦 ( ) 在 被 对于 向 从 比 同 跟 2、找出 “ 于 ” 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是( ) A 战 于 长勺 B 晋 于 是始墨 C 内惑 于 郑袖,外惑 于 张仪 D 上古竟 于

14、道德,中古逐 于 智谋 C 注释:表被动,其它为 “ 在 ” 3、下列句中 “ 于 ” 按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 1)子夏之门人问交 于 子张 ( 2) 于 人何所不容 ( 3)子贡贤 于 仲尼 ( 4)曹操比 于 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 5)是何异 于 刺人而杀之 ( 6)不义而富且贵 于 我如浮云 A ( 1)( 4)( 5) /( 2)( 6) /( 3) B ( 1) /( 2)( 6) /( 3) /( 4)( 5) C ( 1)( 5) /( 2)( 6) /( 3)( 4) D ( 1)( 2) /( 3) /( 4) /( 5)( 6)

15、 B 注释:向 /对于 /比 /跟 同 五、因 1、连词 ( 1)承接 于是 相如因持壁却立 ( 2)因果 因而 门前有五棵柳,因以为号焉 2、介词:依据、方法 ( 1) 趁着(机)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 2) 由、 经过、通过 我欲因之梦吴越 ( 3)依照、 按照 变法者因时而化 ( 4) 凭借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原因 因为 因前使绝国功 ,封骞博望侯 . 3、副词 顺便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名词 ( 1) 机会 于今无会因 ( 2) 原因 何因当

16、有大水一日暴至?此 必讹言也 5、动词 沿袭 惠文、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 小练习 1、解释下列 “ 因 ” 的意义和用法 ( 1)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因 得 观所谓石钟者( ) ( 2)相如 因 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 3) 因 利乘便,宰割天下( ) ( 4)振声激荡,伺者 因 此觉之( ) ( 5)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因 招樊哙出( ) ( 6)今中国未闻有 因 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 昌也(

17、 ) 因而 连词 于是 连词 趁着 介词 由 介词 顺便 副词 因为 连词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 飞骑 因 番请见 仁杰 乃 引张释之高庙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 止 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 仅 守之 A “因 ” 和 ” 乃 ” 相同, “ 止 ” 和 “ 仅 ” 不同 B “因 ” 和 ” 乃 ” 相同, “ 止 ” 和 “ 仅 ” 相同 C “因 ” 和 ” 乃 ” 不同, “ 止 ” 和 “ 仅 ” 相同 D “因 ” 和 ” 乃 ” 不同, “ 止 ” 和 “ 仅 ” 不同 B

18、 “因 ”“ 乃 ” 是 “ 于是 ” “ 止 ”“ 仅 ” 是 “ 只 ” 六、之 1、助词 ( 1)定语结构助词 的 蹇叔 之 子与师 ( 2)取独 不译 师道 之 不传也久矣 ( 3)定后标志 不译 蚓无爪牙 之 利 ( 4)宾前标志 不译 何功之有哉? ( 5)音节助词 不译 顷 之, 烟炎张天 2、代词 ( 1)代人、事 我、它、 他(们) 君将哀而生 之 乎? 蔺相如固止之 ( 2)指示代词 这 之二虫又何知? 3、动词 到 项伯乃夜驰 之 沛公军 1、解释下列 “ 之 ” 的

19、意义和用法 (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 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 (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他 代词 到 动词 取独 宾前标志 定后标志 小练习 2、下列句中 “ 之 ” 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 ( 1)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 2)顷之,烟炎张天 ( 3)请与王子往夺之国 ( 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A( 1)( 2) B( 2)( 4) C( 3)( 4) D(

20、 1)( 3) D 注释 : ( 2)无义( 4)我 3、下面对 “ 之 ” 的用法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1)公与之乘 ( 2)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也 ( 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 4)怅恨久之 ,曰 ------ ( 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7)辍耕之垄上 ( 8)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9)顷之,烟炎张天 ( 10)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A( 1)( 2) /( 3)( 6) /( 4)( 8) /( 5)( 7) /( 9)( 10) B( 1)( 2) /( 3)( 5) /( 6)( 8

21、)( 10) /( 4)( 9) /( 7) C( 1)( 3) /( 2)( 5) /( 4)( 7) /( 5)( 9) /( 8)( 10) D( 1)( 2) /( 3) /( 4)( 5)( 7)( 8) /( 6)( 9) /( 10) B 代词 /结构助词 /取独 /音节助词 /动词 七、 则 1、 连词 ( 1)表承接 于是 然后 就 故木受绳则直 ( 2)表并列 又 既非挺出地面,则至深谷林莽所蔽 ( 3)表转折 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4)表假设 a用于前一分句 如果 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22、 b用于后一分句 那么 就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 已病矣 2、副词 已经 公使阳处父追之,则在舟中矣 3、判断词 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名词 准则 榜样 先人有则,而我弗亏 小练习 1、解释下列 “ 则 ” 的意义 ( 1)项王曰: “ 赐之彘肩! ” 则与之一生彘肩( ) ( 2)芙蕖则不然 ( ) ( 3)非死则徙耳( ) ( 4)子曰: “ 隐者也。 ”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 ( 5)学而不思则罔( ) ( 6)

23、书 不云乎?好问则裕( ) ( 7)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 ( 8)孔子,千古之则( ) 于是 却 就是 已经 就 就 是 榜样 2、下列句中的 “ 则 ” 与 “ 良人出,则必餍酒 肉 而后反 ” 的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B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C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A 注释:表示假设关系的结果 那么 八、 其 1、副词 ( 1)表揣测 可能 大概 或许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2)将 将要 曾不能损魁父

24、之丘,其如土石何? ( 3)表舒缓语气 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连词 ( 1)放在句首表假设 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 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 2)表选择 还是 其真无马耶,其不识马耶? 3、代词 ( 1)第三人称 a他的 臣从其计 b他 秦王恐其破壁 ( 2)第一人称 我 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3)指示代词 那 那些 今操得荆州, 奄有其地

25、 ( 4)指示代词 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 一二扣之 小练习 1、 下列 “ 其 ” 都是代词,按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 ( 2)以故其名之曰: “ 褒禅 ” (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4)独其为文犹可识 ( 5)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7)然视其左右,而未记之者甚少 ( 8)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10)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A( 1)( 6)( 8)( 9) /( 2)(

26、 3)( 4) /( 5)( 7) /( 10) B( 1)( 2)( 3)( 4)( 5)( 6)( 7) /( 8)( 9) /( 10) C( 1)( 6)( 8) /( 2)( 3)( 4)( 5)( 7)( 9) /( 10) D( 1)( 6)( 8)( 9) /( 2)( 3) /( 4)( 5)( 7)( 10) B 注释;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 /其中 2、比较两组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此 其 为餍足之道也 ( 2)与 其 妾讪其良人 ( 1)施从良人 之 所之 ( 2)而良人未 之 知也 A 两个 “ 其

27、 ” 的词性不同,两个 “ 之 ” 的词性也不同 B 两个 “ 其 ” 当中有一个代词,而两个 “ 之 ” 中有一个动词 C 两个 “ 其 ” 当中有一个语气词,而两个 “ 之 ” 中有一个结构助 词 D 两个 “ 其 ” 中有一个充当定语,而两个 “ 之 ” 当中有一个充当 宾语 C 其:( 1)为语气词( 2)为代词 之 : ( 1)动词 ( 2)代词 九、为 1、介词 ( 1) 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2) 替 给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3) 对 且为之奈何 ( 4) 在 为吾子之将行也 ( 5) 与 给 臣请为王言

28、乐 ( 6) 因 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 ( 7) 助 臣为韩王送沛公 ( 8) 为 为了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2、连词 表假设 如果 王甚喜人之掩鼻也, 为近王,必掩鼻 3、语气助词 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何辞为? 4、动词 是 做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 共之矣 小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的 “ 为 ” 字 ( 1)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 ( ) (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 ( 3)如姬为公子泣 ( ) ( 4)为其来也

29、,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 5)为人谋而不忠乎 ?( ) ( 6)今为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 7)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 被 替 对 在 给 因 呢 2、指出 “ 为 ” 字意义和用法不 同于其它三句的是( ) A 为天下兴利除害 B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既解貂覆生,为掩护 C 注释: C表被动,其余是介词 替 3、下列各句中的 “ 为 ” 字按读音与词性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 1)身客死于亲, 为 天下笑 ( 2)又前而 为 歌 ( 3)而自令见放 为 (

30、4)王使屈平 为 令 ( 5)竟 为 秦所没 ( 6)赵王窃闻秦王善 为 琴声 ( 7)何辞 为 A( 1)( 5)( 6) /( 2)( 4) /( 3)( 7) B( 1)( 5)( 6) /( 2)( 3) /( 4)( 7) C( 1)( 5) /( 2)( 4)( 6) /( 3)( 7) D( 1)( 4)( 6) /( 2)( 3)( 5) /( 7) C ( 1)( 3)介词 被 ( 2)( 4)( 6)动词 做( 3)( 7)语气词 十 且 ( 1)副词( 1) 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2) 尚且 都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31、 3) 暂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4) 姑且 皇帝即不欲匈奴近塞,则且诏 吏民远舍 ( 2)连词 ( 1) 一面 ---一面 东郭先生且搏且退 ( 2) 并且 且使遽告于郑 ( 3) 况且 再说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 4) 如果 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 小练习 1、解释下列 “ 且 ” 字的意思 ( 1)不出火且尽( ) ( 2)兽相食,人且恶之( ) ( 3)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 ( 4)而所杀伤匈奴亦不下万余人,且

32、引且战 ( ) ( 5)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 ) ( 6)且行千里,其人不知( ) 将 尚且 暂且 一面 ---一面 并且 况且 2、下列文句中, “ 且 ” 作连词但用 法 不同于其它句的一项是( ) A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 久疲 B 余悲之,且曰: “ 若毒之乎 ” 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河水清且涟漪 C C 尚且 其它都表并列 而且 3、对 “ 且 ” 字用法按词性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1)磐石

33、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 2)且焉置土石 ( 3)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5)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7)余悲之,且曰: “ 若毒之乎? ” ( 8)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9)若属皆且为所虏 ( 10)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A( 1)( 2)( 3)( 4)( 6) /( 5)( 7)( 8)( 9)( 10) B( 1)( 2)( 4)( 6)( 8) /( 3)( 5)( 7)( 9)( 10) C( 1)( 2)( 3)( 5)( 8) /( 4)( 6)( 7)( 9)( 10) D

34、( 1)( 2)( 3)( 4)( 5) /( 6)( 7)( 8)( 9)( 10) C 连词:又 况且 还是 可是 即使 /副词:姑且 将 便 将要 尚且 十一、若 1、 连词 ( 1)表假设 如果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其同,则宜安 抚 ( 2)表选择 或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侯 ( 3)表提起 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2、代词 ( 1) 你 你的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 2) 这样 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3、动词 ( 1) 如同 如此 “ 唯唯!诚若先生

35、之言 ” ( 2) 及 如 曾不若霜妻弱子 小练习 1、指出下列 “ 若 ” 的用法和意义 ( 1)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再拜君赐( ) ( 2)开天辟地以来,随寿而死若寿夭而亡 ---- ( ) ( 3)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 ( 4)若是其甚与( ) ( 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 不若也 ” ( ) 连 如果 连 或 代 你们 动 像 动 如 2、选用 “ 若 ” 的用法不同于其它

36、 三 项的一句是( ) A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B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D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C 注释: C为连词 如果 其它为代词 你 3、选出 “ 若 ” 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1)若毒之乎 ( 2)安有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 3)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 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5)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7)若夫淫雨霏霏 ( 8)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 9)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A( 1)( 2)( 4) /( 3)( 8)

37、/( 5)( 6) /( 7) /( 9) B( 1)( 3) /( 2)( 5)( 6)( 9) /( 4)( 8) /( 7) C( 1)( 3)( 4) /( 2)( 5)( 6)( 9) /( 7) /( 8) D( 1)( 3) /( 2)( 5)( 9) /( 4)( 8) /( 6)( 7) B 代词 /动词 /连词 /发语词 十三、乎 1、语气助词 ( 1)表疑问 呢 吗 君将哀而生之乎? ( 2)表推测 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3)表反问 吗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4)表感叹 啊

38、 呀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介词 “ 于 ”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3、形容词词尾 “ 然 ”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也 4、语中助词 无义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小练习 1、解释下列 “ 乎 ” 的意义 ( 1)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 ( 2)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 3)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 ) (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 5)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 ( ) ( 6)况于

39、将相乎?( ) 呢 吧 吗 在 、比 语助无义 呢 2、找出 “ 乎 ” 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 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 “ 天乎! 吾无罪! ” B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C 欲安所归乎?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D为介词 其余为语气词 十四、焉 ( 1)兼词 于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2)代词 哪里 况焉置土石? 他们 寡君若得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 3)疑问副词 哪 怎么 割鸡焉用牛刀? ( 4)语气词 了 或不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40、 呢 王若忍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 何择焉? ( 5)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盘盘焉,蜂房水涡 ( 6)助词 “ 乎 ”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小练习 1、指出下列 “ 焉 ” 的意义 ( 1)焉有人君在位,罔民可为也( ) (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 3)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 ( 4)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 5)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 ) 哪 了 于之 哪里 于之 2

41、、下列 “ 焉 ” 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1)灌水之阳有溪焉 ( 2)得其尤绝者,家焉 ( 3)其用于人者,奚取焉 ( 4)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 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6)徐徐焉实狼其中 ( 7)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A ( 1)( 3)( 4) /( 2)( 5) /( 6) /( 7) B ( 1)( 2) /( 3)( 4)( 7) /( 5) /( 6) C ( 1)( 3) /( 2)( 4)( 7) /( 5) /( 6) D ( 2)( 4)( 7) /( 1)( 3) /( 6) /( 5) C 于之 /语气助词 /哪里

42、 /代词 十五、也 1、语气助词 ( 1)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肯定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 3)陈述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4)疑问 呀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 5)祈使 吧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6)感叹 啊 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7)停顿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副词 也要 不能片刻藏于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 小练习 1、指出下列 “ 也 ” 的用法意义 (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43、 ( ) ( 2)金城千里,子孙万世之业也( ) ( 3)身死人首,为天下笑者,何也? ( ) ( 4)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 表判断 表陈述 表疑问 表感叹 2、下列 “ 也 ” 字按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1)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 2)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 3)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 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 5)自书典所急,未之有也 ( 6)汝之疾也,余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 ( 7)君子之仕也,其行义也 ( 8

44、)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 9)缚者,曷为者也 A ( 1)( 2)( 4) /( 3)( 5) /( 6)( 8) /( 7)( 9)( 10) B ( 1)( 3) /( 2)( 5) /( 4)( 10) /( 6)( 8) /( 7)( 9) C ( 1)( 3) /( 2)( 5) /( 4)( 7) /( 9)( 10) /( 6)( 8) D ( 1)( 2)( 3)( 4) /( 5) /( 6)( 8) /( 7)( 9)( 10) C 判断 /肯定 /感叹 /疑问 /停顿 十二、何 1、副词 ( 1)指代副词 怎么 哪 徐公何能及君也

45、 ( 2)疑问副词 为什么 公子畏死耶 ?何泣也? 2、疑问代词 ( 1) 什么 (原因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2) 什么 (东西) 大王来何操 3、复言虚词( 1)何如: 怎么样 今之事何如 ( 2)以何: 凭什么 何以战 4、同 “ 呵 ” 呵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小练习 解释 “ 何 ” 的意义 ( 1)何意致不厚( ) ( 2)夫子何哂由也( ) ( 3)豫州今欲何至( ) ( 4)君何以知燕王( ) 怎么 为什么 哪里 凭什么 十六、者

46、 1、语气助词( 1)表判断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2)表舒缓 子瑜者,亮兄瑾也 ( 3)语尾助词 谁为大王为此计乎 ( 4)时间词尾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 在沛公也 ( 5)定后标志 亦雁荡山具体而微者 2、代词 任意代( 1) ---的人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 2) ---的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3)表总括 此数者,用兵之大患也 小练习 1、写出下列 “ 者 ” 的用法意义 ( 1)廉颇者,赵之良将

47、也( ) (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 3)此五者,制胜之道也( ) ( 4)轻辞古之夫子,难去今之县令者, 薄厚之实异也( ) 语助 舒缓 语助判断 代 总括 代 ---的原因 2、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中 “ 者 ” 的用法, 与 下列哪一句相同( ) A、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B、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C、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在沛公也 D、大阉之乱,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 之大,能有几人与? C C为助词 其它为代词 十七、所

48、 1、助词 与 “ 为 ” 一起表被动 巨是凡人,偏居远郡,行将为人所 并 2、副词 全 所有的 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3、所字结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所以 之所以( 1)表原因 ---的原因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 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也 ( 2)表根据 ---的根据 先人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5、不定数词 许 左右 巫后从女弟子二十人许 6、名词 处所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7、所谓: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练习 1、解释下列 “ 所 ” 的意义

49、( 1)老人去里所( ) ( 2)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 ) ( 3)问女何所思,闻女何所忆( ) ( 4)府君不忘所自( ) ( 5)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 6)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 左右 表被动 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 所说的 处所 2、下列句中 “ 所 ” 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1)而天下所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 2)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 3)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4)赢闻如姬父 为人所杀 ( 5)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 6)我所以为此

50、者,先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7)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 8)顾计不知所出耳 ( 9)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 10)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 A( 1)( 6) /( 2)( 4)( 5) /( 3)( 7)( 8)( 9) /( 10) B( 1)( 6) /( 2)( 4)( 7) /( 3)( 8)( 9)( 10) /( 5) C( 1)( 6) /( 2)( 4)( 7) /( 3)( 8)( 9) /( 5)( 10) D( 1)( 6) /( 2)( 3)( 4) /( 7)( 8)( 9)( 10) C ----的原因 /被动 /所字结构 /处所

51、 十八、与 1、动词 ( 1) 给予 与之璧,使行 ( 2)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 3) 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 4) 赞同 吾与点也 ( 5) 结交 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2、连词 和 同 蜩与学鸠笑之 3、语气词 同 “ 欤 ” 管仲非人者与? 小练习 1、解释下列 “ 与 ” 的意义 ( 1)与斗卮酒( ) ( 2)桓侯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 ( 3)颇与中国同俗( ) ( 4)何其爽与?( ) ( 5)不为者与不能者何异也( ) ( 6)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 ( 7)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 给予 结交 同 欤 呀 同 交往 欤 吗 2、找出 “ 与 ” 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B、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 C、相如闻,不肯与会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D D为 “ 给 ” 其它为 “ 同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