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200问:第三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04365886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考前200问:第三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考前200问:第三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考前200问:第三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考前200问:第三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前200问:第三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单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大气、水、生物、岩石、土壤等要素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什么?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3.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主要有哪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有整体性和差异性两个主要特征。4.右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其主要表现有哪些?右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整体性的主要变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并与环境的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

2、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5.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应注意哪些?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某一种自然资源或自然环境中某种成分,这必然要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因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6.右图中ABCD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ABCD反映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划分的,因此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是形成该地域分异规律的根本原因。7.右图中的自然植被是如何依次变化的? 该现

3、象在哪个纬度区间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什么? 的自然植被依次是荒漠、草原、森林。该现象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北半球中纬度区间东西陆地跨度最大,降水从沿海向内陆的逐渐减少的分异表现得尤为明显。9.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导致右图中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右图中位于南半球的山地有哪些?(3)与相比,垂直变化更复杂的原因是什么? (1)导致右图中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根本原因是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2)右图中位于南半球。(3)导致的自然带由多到少的原因是纬度位置的高低。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山区聚落多分布在何处?为什么? 山区聚落多位于山谷或河谷地带

4、。因为山谷或河谷处地势较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较为优越。2.青藏铁路的修建历时长、难度高、费用大,为什么还得修建呢?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青藏铁路的修建是为了加强青藏地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促进其社会经济发展,使各民族共同繁荣,巩固国防和边疆。 这一现象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形等自然因素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逐渐减弱,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线路的影响逐渐增强,并成为决定性因素。3.结合下图,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带来的影响。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如下图:4.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为什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加工深度越来越大,利用率越来越高,因此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5.为什么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 季风气候区的降水主要由夏季风从海洋上带来充足的水汽造成,若夏季风势力过弱,靠近夏季风源地的沿海低纬地区降水较正常年份时间偏长,降水量偏多,易形成洪涝;而相对的内陆和高纬地区降水时间偏短,降水量偏少,易形成干旱。如右图所示,若夏季风势力偏弱,锋面雨在我国南方地区时间偏长,降水量偏多,造成南涝北旱;反之,夏季势力过强,我国便北旱南涝。因

6、此才有“风调雨顺”之说。6.结合上右图阐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主要防御措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自然:流经湿润区,雨季长,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有些年份季风活动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洪水与川江洪水叠加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特别是荆江段,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水流不畅中游无足够的调洪和滞洪场所人为:中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洪峰流量增大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下降中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水能力减弱主要防御措施:工程措施:上游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中下游

7、退田还湖,加固堤防,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加强监测和预报,严禁滥砍乱伐,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7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2010年3月,中国西南5省市区正在遭受历史罕见的大旱。云南、广西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的程度,贵州省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旱情。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及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图中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是_,对其监测手段是_。 A.森林火灾 RS B.土壤盐碱化

8、GIS C.寒潮 GPS D.土地荒漠化 数字地球(3)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_,主要依据是_。(4)缓解我国东南沿海干旱的台风出现在_季节,形成台风的天气系统是下图中的 。(5)说明两地区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1)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A (3) 依据: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旱灾面积 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均最高。(4)夏秋 C (5)地主要为春旱。原因:春季降水少,并且春季气温升温较快造成蒸发量大,形成春旱。 8.读下图分析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多发的主要原因。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位于我国大断裂带上,地壳运动活跃,故多地震。多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9.自然灾害防御的共同措施主要有哪些? 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防御措施(不同自然灾害,主要防御措施不尽相同);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