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信息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204334826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40.8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态系统信息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信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信息(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信息传递和稳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 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例如:蜘蛛网的振 动频率。 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例如:植物的生物碱、动物的性外激素。行为信息: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例如:蜜蜂的舞蹈。项目区别联系来源遼径特点能量流动太阳能食物链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倉物链各营 养级生物间共同把生态 系统各组分 联系成一个 统一螯林; 并调节主态 系统的聽定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群落与无机 环境之间馆息传递生物 或充 机环 境多种途径往柱具有双向性生物与生物 之可或生畅 与环境之间

2、2生态系统三大基本功能的重要性思维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 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强(X)2. 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 同。(V)3. 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也高(X)4.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 的。(X)考点三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实验原理(1) 生态缸中必须包括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特别需要注 意必须有足够的分解者。(2) 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 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 生物之间要有合适的食物链结构,生物的数量不宜过 多。(4) 生态缸必须是透明的,

3、这样可保证生态缸中有充足的 太阳能。当然,生态缸中一定要封闭,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 物因素的干扰。考点R 主态系统的信息 L概念传递传递形式来源实例定信息 类别生态性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物理过程传递形式生物 体无 机环 境来源萤火虫发出 的荧光、植 物五颜六色 的花实例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 程中,自身产生的 可以传递信息的化 学物质信息素生物体昆虫的性外 激素、狗利 用其小便记 路行为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三者密不可分,但各有不同。(1能量流生态系统的动力。(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3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

4、循环的方向和状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态。应用训练(2012广州模拟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弓剂,可以把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类别概念传递形式来源实例信息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过其特殊 行为特征传递的信息.植物或动 物的异常 表现及行 为生物体昆虫的舞 蹈、各种类 型的求偶炫 耀2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信息还能够调节生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应用(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方面:调控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2种群方面:维持种群的繁衍。(3群落方面:调节生物

5、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拓展提升1.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相对稳定的能力。2 原因:生态系统具有3 .基础:4.组成(1)抵抗力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功能的能力。 规律:生态系统的_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之则越高。能力。调节。自身并使自身的结构与越单纯,越稳定性就越低,反(2)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的能力。 规律: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相反。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适度利用,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限度。(2) 对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

6、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1两种稳定性一定呈负相关吗?提示不一定,如冻土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2如何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示从生态系统的结构上看: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 者的种类、数量比例相对稳定,食物链、食物网相对稳定。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上看: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 衡。协调。应用训练 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很多生活都离不开信息传递,其中既有物理信息,动物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信两者的关系又有化释放的性引诱剂的数量不足1 mg,但雄蚕蛾仍能对其作息和行为信息,下列信息属于物理信息的是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

7、看A生态系统中生物代谢产生的抗生素实质得见,B.CD.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但却无动于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稳定性的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用范围。(2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白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越大,说明抗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越强B.D.稳定稳定孔雀开屏花朵鲜艳的色彩松鼠数量的消长依赖于云杉种子的收获情况功能正常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越所需表时恢: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8、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戈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越大,营养结构越复越小,营养结构越简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者联系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 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 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 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者联系力/力营养结构复杂程忌特别提醒(1)自我调节能力大小包括: 自身净化能力 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完善的营养结构越强的反馈调节,维持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相对稳定。抵抗力稳定性高低比较:生物圈海洋生态系统 热恢复力稳定性正好与其相反。、-.一之前,受

9、到外界干扰,遭到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 一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为恢 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食物网中营养结构最不容易被破坏的标准:先看食物 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 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大小,偏离 (4)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抵如热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大,则说明流即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要态系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大于热带雨林的应用训练3 (2012合肥调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 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

10、是生态系统稳定性 的基础B. 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 统稳定性C.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 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视角一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调整方案【导例】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的叙述,错误的是)礎 沼液粪便人农作物U家畜于该系统方法规律运用生态学原理来解释,解决生物学问 作用见题存的能量类问题的突破口是能量流动、物 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在生态方面的应用中,主要有以 的能量利用效率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的方向,使其流向对人类有益的 统的分解者放养一些牲畜

11、:由于人类不能直接利用耳 统的量分解者放养一些草食性动物,使储存在牧草中 经草食性动物流向人类。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题质循环2农田中除草、除虫:田间杂草与农作 下关系,会和农作物争夺空间和资源;作物,2.能量多级利用之间属于态农业于竞一方面可使能量多级利用,另一方面可 的谓能量多级利用,指的是使生态系统中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 食或寄生关系。可见,田间杂草和作物害虫都将成为致一种部品的投入,使废物资源化,从而提高能 除的转有助于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要提高能量 的利用率,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借鉴下面的一些措施尽量 缩短食物链;充分利用生产者;充分利用分解者,如利 用秸秆培育食用菌、利用植物残体生产沼气等。部草分能量流向对人类无益的部分,因此除草、 勺能量的流向,使其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