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柴油互溶实验

上传人:ta****u 文档编号:204330905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5.7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甲醇柴油互溶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甲醇柴油互溶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甲醇柴油互溶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甲醇柴油互溶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醇柴油互溶实验(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部分前言11甲醇-柴油互溶实验的产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要日趋增大。柴油作为大功率内燃机的主要燃料, 常有供不应求局面出现。虽然国际原油价格近期暂时回落,但从长远来看,原油资源总有枯 竭。而且柴油机尾气中颗粒物、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含量很高,污染环境,严重损害 人体健康,因此研究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是国家立项研究的重要课题。醇类燃料作为重要的 可再生燃料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最大热点,其中甲醇燃料由于可由煤、天然气直接转化得到 尤受人们重视。甲醇与汽油和柴油的比较接近1,具有燃烧性能良好、热效率高、比能耗 低、排放的颗粒物和氮氧化物(NOX)含量低2、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等优点.

2、甲醇在柴油机上的应用主要方法有乳化液法、混合燃料法、熏蒸法、双燃料喷射系统法。 乳化燃料的历史较长,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柴油-水乳化燃料进行广泛研究,但是由于甲 醇和柴油极性上的巨大差异,要实现甲醇与柴油的溶解,形成稳定均匀的混合燃料,必须在 原有的甲醇-柴油体系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表面活性剂、助溶剂,使两者能够充分混溶,并保 持稳定。该混合燃料不仅价格低廉,解决了柴油短缺的问题,而且燃烧后废气的排放也大幅 度减少,可以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替代现有的柴油直接用于民用和工业生产,具有十分广阔 的应用前景。1.2甲醇柴油的节能、环保机理1.2.1节能机理II I乳化油作为燃料,在节能方面目前公认的机理

3、为微爆理论4。微爆作用,对于油包 水型的微乳液,由于甲醇的沸点低于燃油沸点(130 C以上),当油表面燃烧时,内部甲醇受 热并汽化,体积急剧膨胀,产生的巨大压力使油滴爆破,油滴进一步微粒化,形成“二次雾化” 油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大幅度增加,提高了燃烧效率,达到节能的效果。加速燃烧反应,甲 醇在汽化过程中,分子中的0H基团活性大大增强,一氧化碳尽可能完全燃烧。相当于“水 煤气反应”,从而加速燃油裂解所形成焦炭的燃烧,抑制了烟尘的生成。:1.2.2环保机理iI一般柴油机中产生碳氢化合物的主要原因是混合不均匀,及燃烧不良所致一氧化碳是一 i 种不完全燃烧产物,生成柴油机碳烟,概括地说是由烃类燃料在高温

4、缺氧条件下裂解生成的: 5。乳化柴油能发生“二次雾化”,其雾化质量是任何柴油机喷嘴都难以达到的,它使柴 : 油分子与高温空气的混合更均匀,燃烧环境的改善能显著减少烟尘排放。氮氧化合物是柴油 机的主要污染物,其生成过程在温度大于1600C的条件下,进一步氧化生成。可见温度、氧 浓度在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5,一般认为,当温度高于1600C时,氮氧化合物的生成 才比较明显。与纯柴油相比,乳化柴油能更充分的燃烧,使得烟气中未反应的氧气大大降低,1:也减少了氮氧化合物的生成机会。:IIIIIIi 1.3传统甲醇柴油的研究情况IIIIIIII:传统的甲醇-柴油燃料,以柴油为主要原料,在表面活性剂和助溶剂

5、的作用下,加入一 1:定比例的甲醇,得到均质的白色或黄色乳状液,此项技术,在国外起步较早,至今已取得较1:大进展。近几年来,由于我国能源问题的凸显,甲醇-柴油的研究发展迅速,现已开发出许1:多种甲醇-柴油配方,有多项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产生,并正在向实用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前1- 进,例如楚宜民6 等研制的甲醇-柴油混合燃料,在柴油机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把甲醇、柴 ; :油、0P乳化剂、其他助剂按体积比15:80:2.5:2.5混合,混合燃料平均节油率达9.5 %,:在中、高负荷下节油率平均达12.4 %。在中、高负荷范围内燃用混合燃料的烟度均低于燃: 用柴油时,下降达25.6%, NOx的排放值显著

6、降低。还有,通常会加入一定量的助溶剂,比 : 如中碳醇7、基础油8等,合适的助表面活性剂可以调节微乳液的HLB值、分子排列参 : 数、表面活性剂单分子膜的粘弹性,进一步降低界面张力,从而可大大提高表面活性剂的增 : 溶能力,加入甲醇的比例最高可达到50%以上9,形成的乳化液稳定时间更长,低温下不 : 会出现分层。并研究了复合乳化剂的HLB值、乳化温度、极性添加物、混合方式、乳化时 间、甲醇纯度等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如与其它乳化技术比较,超声波乳化可使液滴分散: 细而分布窄,分散效果好,增加乳液的稳定性10。再经实验得出复合表面活性剂的值在 :2.83.3时,所制得的甲醇-柴油乳状液稳定性最好

7、11。IIIII 1.4传统甲醇柴油存在的问题iIII|III!目前,甲醇-柴油在开发、生产和应用仍存在一些有待攻克的技术问题,如:甲醇加入 1ii: 柴油后的混融和分层问题,甲醇燃烧不充分产生甲醛的问题,如何使甲醇大比例加入的问题,1 :甲醇-柴油的动力下降和速度冲击问题,应用中甲醇-柴油对油路及气缸金属部分的腐蚀问i: 题、以及对橡塑件的腐蚀和溶胀问题等。另外,甲醇-柴油中,虽然甲醇非常廉价易得,但 11I:表面活性剂和助溶剂用量较大,而且价格昂贵,这就造成甲醇-柴油的成本较高,降低了甲:醇-柴油的实用价值。所以寻求价格低廉、乳化效率高的表面活性剂,仍然是函待解决的问:题。1IIIII【1

8、.5微乳燃油的形成机理及优势iIII|III:微乳液是由油、甲醇或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组成,其粒径约为10100 nm。微:乳状液之所以能形成,一般认为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体系产生了负界面张力,从而使液滴1:的分散过程自发地进行。质点的热运动使质点易于聚结,一旦质点变大,则又形成临时的:负界面张力,从而又必须使质点分散,以扩大界面面积,使负界面张力消除,而体系达到平1: 衡。因此,微乳状液是稳定体系,分散质点不会聚结、分层12。与乳化燃油相比,微乳燃 1 :油有如下优点:(1)粘度适中,微乳燃油的粘度与末掺水燃油粘度相差不大。而乳化燃油为1:了延长稳定储存的时间,有时要加入增粘剂,达到

9、稳定目的,这样不利于燃油雾化,影响内1:燃机点火效率。(2)长期稳定,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稳定体系,能自发形成,粒径小,可达1: 到长期稳定。(3)制备简单,由于微乳液可自发形成,因此无需强力搅拌,而乳状液通常对 1:乳化装置较为严格。(4)微乳燃油燃烧效率高,有害废气排放量明显低于乳化燃油。微乳油: : 节油率为5%15%,排气温度降低20%60%,烟度降低40%77%,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 : :排放量约为一般汽油的25%,在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上都有较可观效果13-15。:iIII|I|I:16微乳化甲醇柴油的研究进展iiiIIiii:20世纪80年代有科学家就预言,微乳液燃油具有成为内燃

10、机燃料的潜在可能,并有人开:始研究微乳柴油。20世纪到90年代,国内外开始出现对微乳化燃油的研究文章和专利发表 -16,17。2000年之后,随着石油产品需求量猛增,微乳化燃油技术逐渐地成为能源领域研 ; :究的重点之一,使微乳燃油技术成为燃油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在节能和环保上起到突出贡:献。2005年,Marelli将柴油、甲醇/水、蔬菜油和亲酯性乳化剂失水山梨醇乙氧基单油酸 :(HLB = 4-6)、亲水性复配乳化剂(HLB = 12),在40C-50C混合,得到一种可用于柴油 : 机的微乳化甲醇-柴油18。Nakajima等人用甘油三酸酯、甘油单酸酯作表面活性剂制备柴 : 油微乳液。Ha

11、zbun用甲醇(或水)/叔丁醇,部分或完全中和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 Emersol315)制备了 Philips D22柴油微乳液,在-1070C稳定。GuanEnze以油酸、三乙 ; : 醇胺、乙醇、氨及催化剂制备柴油微乳液。Kunz Gerold用乙氧基化的脂肪酸(C1-18 )/醇 : 醚(C4-24)类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制W/O型柴油微乳液,其中醇量50% (质量分数),柴 : : 油量50%(质量分数)。国内,2003年,李宇翔等人发明了一种环保节能甲醇-柴油的配制方 :法。这种方法是以柴油45%75%、甲醇12%25%、碳十二2%8%、硝酸乙酯3%12%,:; 蓖麻油5%20%的

12、质量配比组成,在常温常压下操作配制,没有三废污染,成本低、工艺简 : 单。这种环保节能甲醇-柴油即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柴油混合使用,型号可达0#-35#19。: :2008年,北京华阳禾生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将柴油、浓度99 %以上的甲醇、活性剂和 :200#溶剂油或260#溶剂油,其按质量百分配比为柴油30%60%、甲醇10%30%、表面活 :性剂15%45%、200#溶剂油015%、260#溶剂油015%。该甲醇-柴油所用柴油百分iI: 比不超过60%,所占比重低,且能和甲醇完全互溶,溶解速度快;无需改变车辆任何结构 ; : 和零部件,可以直接供柴油机使用,且其热值高、油耗低,尾气排放中碳

13、氧化合物少;该甲: : 醇-柴油的配制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可以有效的节约不可再生石油资源20。陈林和蓝1II: 鸿泽创新性地采用浓茶水为助溶剂,按质量比例甲醇1%35%、柴油61%80%、甲基叔丁 :基醚2%5%、植物油酸1%5%、浓茶水1%2%、正己烷0.2%0.5%、异丙醇0.3%0.5%、:叔丁醇0.25%0.6%;在常温常压下将其搅拌混合均匀即可。它长期储存不分层,互溶性好;: 经在柴油机动车辆上试用表明:它与使用相同标号的纯国标柴油对比,100公里耗油量节约5 : : %10% (重量);排放尾气无黑烟,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的含量大 : : 幅度下降;燃料对油路

14、中的金属件、橡塑件不存在腐蚀和溶胀问题。它的配制简单,产品热 : : 值高、成本低,既能节省耗油量和有害物质的排放,又能克服现有的甲醇-柴油在使用时遇 1 : 到的腐蚀性、溶胀性和动力性差等弊端21。: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微乳化甲醇-柴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替代燃料,不仅节约能源,: 降低成本,而且可大大减少环境污染。但截至目前,市场前景及性能价格比均较好的微乳燃 1 : 油还未能使用和推广,微乳化甲醇-柴油的稳定性与表面活性剂和助剂的类型及加入量、乳L : : 化工艺、贮存温度和燃烧添加剂等都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1:1.7展望IIIIiIii:未来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发展趋势可能会集中于

15、以下几个方向。(1)结合表面活性剂 :!的作用机理,考虑其亲水基和亲油基的结构,合成出新型的高效乳化剂,能够使甲醇与柴油: 任意比例混溶,制备不同配比的、稳定的、色泽接近柴油近乎透明的微乳化柴油。(2)在理 : :论方面,微乳状液的形成机理中,负界面张力的说法虽然能解释微乳化柴油的稳定性,但却;: 缺乏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需要进一步通过实验加以证明,。(3)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甲醇-柴 : :油推广困难,主要是因为价格偏高,不仅有表面活性剂、助溶剂、还有燃烧改进剂、冷气动: 剂、抗爆震剂、腐蚀抑制剂、防氧化剂等理化性能改进剂。而大多数问题都是由于甲醇的化 : : 学活泼性引起的,因此,通过将甲醇改

16、性后,再制成燃料,将会成为今后甲醇-柴油的发展 : : 方向之一。(4)从市场的角度看,甲醇-柴油需要寻找到正确的市场定位,不仅可以用于工 : : 业锅炉、内燃机燃油,对于热量、设备要求不高的产业,如餐饮业等,也适用于采用甲醇比: : 例大、发热量较低的甲醇-柴油,研制能够满足生产、生活各方面需要的一系列的甲醇-柴油,1 : 也将是该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5)近年来,由于生物柴油的可再生性、优良的环保特性、: : 点火性能好、燃烧更充分和可任意比例与柴油混合使用,以及效益优势22等原因,生: 物柴油产业发展迅速,可将生物柴油、或者柴油和生物柴油混合后与甲醇乳化,进一步开发 1 : 出新的清洁替

17、代能源。:第二部分实验iIIiiiiIIiii:21实验仪器(型号,厂家)iiiIIiiiii:2.1】仪器:滴定管,三角瓶或烧杯,恒温水浴,量筒,胶头滴管,计时器iIII|I:212药品:柴油,甲醇|i:助溶剂正丁醇,油酸,正辛醇1IIII;2.2实验方法IIIIIIII:2.2.1甲醇与柴油的理化性质IIII:甲醇与柴油燃料的理化性质参数对比见表2.1。甲醇分子(CH30H)结构简单,含氧量高,:因此与柴油混合燃烧可以有效降低烟度和CO的排放。但是甲醇与柴油性质差异较大,难以互 :溶。为了保证甲醇/柴油混合燃料性质稳定且不分层,必需选用合适的助溶剂。表2.1柴油、甲醇的理化特性对比化学式C

18、 HCH 0H3分子量14 8.332.0密度/kg ms0.860.796低热值/MJkg-14419.678参数柴油甲醇蒸发潜热/kJ kg-12601110自然温度/C200220470十六烷值455C含量/%8637.5H含量/%1412.50含量/%050iI!2.2.2助溶剂种类对甲醇与柴油的互溶性的影响IIIIIIiI:在室温条件下,称取甲醇体积4ml,柴油21ml于烧杯内,形成分层的液体。用正丁醇进:行滴定,直到甲醇柴油混合溶液出现澄清透明为止,并记录正丁醇消耗的体积。:多次重复以上操作,并分别用油酸,正辛醇替代正丁醇进行滴定,并分别记录消耗的体:积。研究它们单独存在时对甲醇柴

19、油互溶性的影响。IIIIII:2.2.3温度对甲醇柴油互溶性的影响IIIIIIII:称取甲醇体积4ml,柴油21ml,正辛醇2ml于烧杯内,形成分层液体,将烧杯置于20C :下的恒温水浴锅内,同时打开计时器,直到柴油甲醇混合溶液出现澄清透明为止,并关闭计 :时器,记录消耗时间。:多次重复以上操作,并改变水浴温度,分别测得30C,36C,40C下消耗的时间,并记 :录。研究温度对甲醇柴油互溶性的影响。;IIiI2.2.4助溶剂复配作用下甲醇柴油的的互溶性IIIIIIiI:在室温条件下,称取甲醇4ml,柴油21ml于烧杯内,用正辛醇和油酸复配进行滴定,直:到甲醇柴油混合溶液出现澄清透明为止,并记录

20、二者消耗的体积。!多次重复以上步骤,并分别用正辛醇和油酸,正丁醇和正辛醇进行复配,记录其消耗的:体积。:IIIIII:2.2.5温度对复配用量的影响IIIIIIII:量取甲醇4ml,柴油21ml,正辛醇2ml于烧杯中,将烧杯置于20C下的恒温水浴中,再 |:添加油酸,直到甲醇柴油溶液出现澄清透明为止,并记录油酸消耗的体积。:多次重复以上操作,并改变水浴温度,分别测得30C,36C, 40C下消耗的油酸用量,1:并分别记录油酸的消耗体积。1第三部分结果与讨论3.1实验数据结果表3.1不同种类助溶剂的消耗量室温正丁醇油酸正辛醇甲醇4ml 柴油21ml用量(ml)4.23.23.0表3.2温度对甲醇

21、柴油互溶性的影响温度(C)20303640甲醇4ml 柴油21ml 正辛醇2ml用时(s)221122511493表3.3助溶剂复配作用下的用量复配正丁醇+油酸正辛醇+油酸正辛醇+正丁醇甲醇4ml 柴油21ml用量(ml)3+1.52+1.81+3表3.4温度对复配用量的影响温度(C)20302640甲醇4ml 柴油21ml 正辛醇2ml油酸 用量 (ml)2.31.91.71:3.2数据分析IiII!3.2.1单个助溶剂的影响IiII:由表3.1得下图3.1不同种类助溶剂消耗量5432109正丁醇油酸正辛醇图 3.1由上图知对于使一定比例的甲醇柴油混合溶液正辛醇用量最小,最容易改变甲醇柴油的

22、 互溶性,油酸次之,正丁醇最弱。3.2.2 温度的影响由表3.2得下图3.2温度对甲醇柴油互溶性影响300020001000015253545温度(C)图 3.2由图3.2知对于一定比例的甲醇柴油混合溶液,加入一定量的助溶剂,温度升高,甲醇柴油互溶所需时间减少。可见,温度对甲醇柴油互溶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3.3.3 复配作用下的影响由表3.3得图3.3参考文献:1 魏远文,黄海波,田维,韩志强,甲醇用作柴油替代燃料的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 2007, 5: 202.骆毅 何飞:新型燃料甲醇-柴油研究及发展趋势652 吴冠京,车用清洁燃料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335.4 李建

23、彤,韩萍芳,吕效平,乳化柴油研究及其应用进展J.化工进展 2004, 23(4):364-370.5 王建听,傅立新,黎维彬,汽车排气污染治理及催化转化器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 2000.125-129.6 楚 宜 民 , 甲 醇 / 柴 油 混 合 燃 料 的 应 用 研 究 J. 安 徽 农 业 科 学,2007,35(36):11948-11950.7 赵 罡,奚春荣,赵晓霞,赵红宇,赵翠霞,孙 刚甲醇-柴油变性醇添加剂P. CN 101024786, 2007-08-29.8 张志坤,一种环保再生甲醇-柴油P. CN 1740280,2006-03-01.9 丁宝,崔天豪,徐

24、学业,李延东,臧学伦,通用甲醇-柴油及其配制方法P. CN 101024784, 2007-08-29.10 吕效平, 李建彤, 韩萍芳, 超声制备微乳化柴油的实验研究 J. 声学技术, 2006, 25(5): 615.11 吴楚,柴油醇水混合燃料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 42.12 赵国玺,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405-406.13 钟新宝,姚志钢,潘小燕,微乳柴油的配制及其性能研究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6, 24(1), 34-3814 杨培志,赵德智,华冬梅,柴油微乳液的配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6, 22(5), 80-8415

25、谢新玲,王红霞,张高勇,微乳柴油的性能研究J.应用化工,2005, 34(6): 353-356. 16 Marelli, E. , Diesel engine fuel in microemulsion form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itP. US6997964,2006-02-1417 Meersbusch, F.B., Duesselsdorf, J.R., Emulsifier mixture for aqueous diesel emulsionsP. US 2004/0123513A1, 2004-07-01.18 Marelli, E., Fuel

26、for diesel engines in microemulsion form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P. US0050059672, 2005-08-25.19 李宇翔,马趁,李志斌,李智慧,环保节能甲醇-柴油P. CN 1431280, 2003-07-23.20 成易,一种甲醇-柴油及其配制方法P. CN 101220300A, 2008-07-16.21 陈林,蓝鸿泽,节能减排型甲醇-柴油P. CN 101215483, 2008-07-09.22 巩利平,生物柴油的优点与研究现状J.太原大学学报,2007,8(4): 132-134. 【责任编辑王文深】_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