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社区交往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204275918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2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网络时代社区交往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网络时代社区交往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网络时代社区交往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网络时代社区交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时代社区交往(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社区、城市性、网络城市社会人际关系研究时间:2011-03-02来源:论文在线编者语:城市社会人际关系研究长期以来围绕着城市性与城市社区问题而展开, 存在着社区消失论和社区幸存论的争论。以齐美尔、沃斯等为代表的城市性 理论和实证研究勾画出城市社会人际关系片面化和表面化,人际关系疏远及 城市人孤独等特征,并因此宣称城市社区消失论。以城市性亚文化理论及相 关实证研究为代表的社区幸存论则认为城市社会仍存在丰富而充满活力的首 属关系,城市居民仍然生活在有意义的社会团体中。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将城 市社区问题研究重新回归到人际关系这个本质问题上,认为现代城市社会社 区已经表现出新的形式和模式,提出了社区解放

2、论责任编辑:zhangnan 提 要城市社会人际关系研究长期以来围绕着城市性与城市社区问题而展 开,存在着社区消失论和社区幸存论的争论。以齐美尔、沃斯等为代表的城市性 理论和实证研究勾画出城市社会人际关系片面化和表面化,人际关系疏远及城市 人孤独等特征,并因此宣称城市社区消失论。以城市性亚文化理论及相关实证研 究为代表的社区幸存论则认为城市社会仍存在丰富而充满活力的首属关系,城市 居民仍然生活在有意义的社会团体中。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将城市社区问题研究重 新回归到人际关系这个本质问题上,认为现代城市社会社区已经表现出新的形式 和模式,提出了社区解放论。关键词社区城市性网络城市社会人际关系一、城市与

3、社区之间的紧张:问题的提出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村社区中的人们守望相助、关系密切,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富有人情味,家庭、邻里、亲属等首属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居住在同一地方的人们有很强的集体认同和共同体感,人们的地域团结感、忠诚感很强。可以说,社区是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聚集地,是各种亲密关系的载体,是社会整合及社会认同的基础,是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础。但是,伴随 工业革命而出现的城市化浪潮,城市社会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和社会互动模式,表现出与传统农村社区人际关系完全不一样的特征来。尤其是在18、19世纪,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人际关系冷漠、个人主义膨胀、各种犯罪和失范 行为普遍、道德沦

4、丧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恐惧与担忧,在大众想象 和社会理论中城市日益被认为破坏了道德价值和削弱了社会联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不少社会学家开始担忧城市社区问题。所谓城市社区问题,就是大规模的 社会系统变迁是如何影响包含其中的小规模社会结构及人际关系的内容,更具体 来讲就是,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化、社会大规模分工等社会变迁对城市社会人 际关系内容及其组织的影响如何。在这方面,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腾尼斯(Ferdinand Tennies)做了奠基性 的思考工作。他于1887年出版的Gemeinschaf und Gesellschaft(社区与社会)一书其主要内 容就是探讨城市化变迁对社会人

5、际关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在该书中,他提出了 “社区” 和“社会”这对概念,以描述和比较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城市社会这两种人类社会生活中 的人际关系特征。腾尼斯认为,社区是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 人际关系支配一切,把人们联结起来的是具有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共同语言和传统以及 共同善恶观念的家庭和邻里等自然社会纽带,人们一般都与家族和部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他们中间存在着“我们”和“我们的”意识。由于建立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 上,社区人际关系是亲密无间的,人们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融洽性,具有共同的是非观, 道德观念比较一致,对内真诚友善,对外则有一定的排外性。而以现代城

6、市社会为特征的“社会”则是基于理性意愿而成的社会结合,是法律和理性支配着一切,传统习俗和情感的 作用变得软弱无力,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联系日趋消退 人 们丧失了共同的类意识,在这里,人们根本不相信什么共同利益,家庭和邻里的纽带也没 有什么意义,生活的特点是肆无忌惮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在“社会”中,人们彼此生 疏和冷漠,互不关心,甚至怀有敌意。腾尼斯有关社区与社会对立的看法代表了 19世纪人们对城市社会人际关系与农村社 区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判断,即怀恋和赞美乡村社区田园诗般生活的人际关系,而对城市 社会人际关系则普遍持批判的态度,城市与社区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也由此而形成

7、,并为 后来城市社会学家研究城市社会人际关系提供了争论的基础和目标。在随后很长一段时期 内,城市社会学家在研究城市社会人际关系的时候,都无法回避城市社区问题,都在有意 或无意地为回答这一问题而作斗争。二、城市性:社区消失还是社区幸存城市性代表了这样一种基本假设,即城市背景和城市环境将催生出一种新的人际关系、 新的人格心理、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因此,城市性视角更多地是探讨城市背景 与城市环境是如何影响到城市社会人际关系及其特征的。这方面的理论代表以乔治齐美 尔(Georg Simmel)和路易斯沃思(Louis Wirth)为代表。齐美尔是最早系统地探究城市 背景及城市环境对城市社会人际

8、关系影响的社会学家。他将城市背景及城市环境概念化为 人口规模、社会心理环境刺激强度、社会分工、货币经济与理性等几个方面,以此来论证城市背景和城市环境对城市社会 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具体来讲就是:第一,城市大规模人口减少了人际交往的直接性和情感性,人际关系的间接性、非情 感性日益普遍。在小群体中,群体的社会关系大多是直接性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带有很多 个人感情因素;但在大规模群体中,如城市社会,群体直接性交往关系的原生态被打破, 每个成员越来越多地受制于那些超越个人情感机构的制约,产生了许多非直接的社会交往 关系形式,个人对社会交往的情感投入也相应减少。群体的规模越大社会交往关系的

9、情 感成分和个性化程度就越低,从而造成群体成员间情感的疏远。因此,城市社会生活的特 点就是许多陌生人聚居一起,个人在群体中是孤独的,即“孤独地走在人群里”。第二,城市高强度社会心理环境刺激促使人际关系表现出冷漠的一面。城市犹如一个 巨大的万花筒,它不断地以各种景像、声音、气味等刺激物作用于人们的神经,对个人构 成了巨大的刺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必须学会区分重要的和不太重要的刺激以集中精力 来处理和应对那些相对重要的刺激,而忽略那些不涉及个人利害关系的次要刺激。城市人 正是在这种应对高强度社会心理刺激环境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对其他一切漠然视之的态度 一种“见怪不怪”的容忍态度。第三,城市高度社会分工造

10、成人际关系的暂时性、非个人 化和片面化。在一个小规模、相对简单分工的社会中,成员和社会的联系往往呈现一种同 心圆状态,成员之间的交往形态亦呈现出一种共同性特征。但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和 复杂化,产生了许多无情感关联和特征各异的社会交往形式,个人参与任一社会交往形式 都是暂时的、片面的和非感情化的。例如,在城市中职业角色关系是非个人的、无感情的 交往形式。在一个你从来没有去过的饭馆,你充当顾客,有人充当服务员的角色。在这种 情况下,职业角色使得人们对交往做出的反映只针对职业而不针对个人 从而使现代城市 的“非个化的、专门化的、没有情感关连的”交往形式应运而生。第四,城市货币经济与 理性造成城市

11、社会人际关系的理性、斤斤计较、复杂和老于世故的特点。齐美尔认为大都 市是货币经济的中心,货币经济是一种金钱理性,是大都市理性及理智活动的来源和表 达。在城市生活中,货币经济与理性操控一切,并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在对人对事的态度 上,理性和货币都显得务实,而且,这种务实态度在事实上呈现为一种形式上的公正与冷 酷。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人希望有逻辑的、理性的交往,而不是情感的交往。同样,货 币或金钱作为联系城市人的媒介,在人际交往中以异常频繁和冷漠的方式出现。而正是在 金钱和利益的作用下,城市人形成了一种较具理性、斤斤计较、复杂和老于世故的人格特 征。沃思是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的学生而帕克在

12、德国柏林学习时是齐美尔 的学生,因此,从理论渊源上讲,沃思与齐美尔的城市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沃思主 要是从城市背景和城市环境的三个方面,即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来论证其对 城市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的。第一,沃思认为城市是一个大规模的人口群体,人口规模增长减少了人们以个人身份 交往的机会,导致了 “次属关系”而非“首属关系”在城市人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人与 人之间因此相应地增长了对他人的冷漠,这最终导致了社会情感关系的疏远。“城市中的 交往可能确实是面对面的,然而这种交往又是非个人性的、表面的、短暂的以及片面的, 城市人在他们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冷漠和腻倦的态度可被看作是他们抵

13、御他人要求和期盼的保护方式”、“个人失去了那种生活在一种共同体社会中自我表达的本性、道德和参与感,大城市的生活因而就倾向于失范,道德失调,个人只是孤独地走在人群中。”第二,沃思认为密度的社会学含义是:人口聚居规模的增长,导致了分工精细的职业 结构以及专司社会控制的正式机构的产生,并由此造成了复杂的社会功能分化和社会结构 分层,形成了一种人们依据他们特定的身份(而非他们原有的个性)的交往形式。这样,在 人口稠密的大城市中,城市居民间的接触和交往,往往是基于职业往来和角色互动的需要, 而非建立在个性需求或情感表达的基础上。因此,城市社会的交往形式明显地带有表面 性、短暂性、片面性和匿名性。第三,沃

14、思认为城市是一个大量社会异质性人群的聚居场 所,由此而导致个人同社会的疏离、个性的瓦解和心理疾病的增加。在同质性的小群体电 个人与各级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被垂直地置于一个同心圆中;而大群体则形成了许多异质 性的社会圈,这些社会圈之间的关系是部分相关乃至毫不相干的,个人有机会参与许多不 同的社会圈,但没有一个社会圈能完全支配他的忠诚,故而个人同社会疏离成为一个普遍 现象,个人的不稳定和不安全感亦随之增长。此外,异质性人口的密集居住带来的另一种 对个性的影响是,必须对异质性容忍。这些均容易导致城市人的个性瓦解,以及心理疾病的 增加。总的来讲,齐美尔和沃斯所勾画出的城市社会人际关系图像是:城市社会人际

15、关系倾 向于表面化、非情感化,次级关系在城市社会人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与人之间是相 互疏远的,城市居民是孤立地生活在人群中。如果说,齐美尔和沃斯的城市性理论是从理 论层面上为城市社会人际关系定下基调的话,那么,20世纪上半叶一系列的实证调查研究 则从经验层面上不断呼应了他们的观点,如汤姆斯等人的欧洲与美国的波兰移民 (1918)揭示了城市社会移民社会解组,安德森的流浪汉(1923)反映出来的也是移民 的社会解组问题,沃斯的少数民族居住区(1925)则是一篇反映城市少数民族社会疏离 感的有影响著作,施瑞雪的帮派(1927)研究的是城市社会中的犯罪行为,罗尔保的 黄金海岸与贫民窟(1929)是

16、一篇分析城市社区异质性的佳作,此外还有犯罪区 (1929)、舞女(1932)等对城市的反传统行为和偏差行为进行了研究。正是这些理论 研究和实证研究极大地强化了人们对城市社会人际关系冷漠和疏离、群体和共同体关系的 削弱和松弛、偏差行为盛行、社会解组等一系列看法,这些看法后来被人们称为“都市决 定论”,它们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支配了人们对城市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看法。这种看 法发展到后来就是20世纪4050年代兴起的“社区消失论” (community lost)。城市 社区消失论者认为:由于科层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已经取代了许多家庭、邻里和朋友所承 担的职能或活动;由于城市人口规模较大、流动性较高

17、,人们的互动密度高但却很片面; 由于广泛、高效、廉价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使得城市居民很容易与外界联系而不必局限于邻 里联系;因此,城市社会不可能存在丰富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人们不可能有社区共同 体感和社区团结感。不过,到了 20世纪5060年代,一些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研究的结果开始逐步反驳 城市社区消失论。这方面的理论代表主要有甘斯和科罗德菲雪尔(Claude Fischer)。甘 斯的作为一种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和郊区性指出,在城市郊区社区,人际关系还存 在一种比较密切的“准首属”关系。菲雪尔的城市性亚文化理论认为 受城市人口规模、 密度以及社会分工的影响,城市社会广泛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社会圈子

18、或社会小团体,即各 种亚文化人口的存在,“一个亚文化是这么一大群人,他们有着相同的特征,彼此之间相 互联系,同属于与他们的共同特征相连的机构设置,坚持独特的价值体系,共享一系列的 文化工具,并且参与到共同的生活方式中去。”因此,城市性亚文化理论认为城市居民 仍然生活在有意义的社会小团体中,亲密的社会生活圈仍然存在于城市环境里。与这些理 论研究相呼应,也有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亲密人际关系和社区的存在其中较有名 的有怀特的街角社会(1955),甘斯的都市里的村庄(1962),利博的Tally 角(1967)。这些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并不是没有联系的乌合之众 城市居民仍有邻里关 系,仍存在地方社区感

19、,仍然利用邻里关系来进行社会交往和获得各种社会支持。他们的 研究也有力驳斥了城市社会解组论,认为城市社区中仍持续存在丰富而充满活力的首属关 系,人们并没有感到孤独。在这些研究的支持下,1960年代“社区幸存论”(community saved)开始盛行,他们宣称在城市中社区仍很繁荣。三、网络分析:社区解放与人际关系回归社会网络研究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其才在社会学 中产生广泛的影响。社会网络作为一种研究社会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技术为城市社会人际 关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为有关城市社区问题的争论开辟了新的角度。社会网络分析 者认为,长期以来,围绕城市人际关系研究而出现

20、的城市与社区之间的紧张,究其根源,在 于研究者“社区想象力”中存在的地域性局限以及对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社会团结感和共 同体价值偏向。具体来讲就是:第一,将社区看作一个地域概念,把城市社区等同于城市 邻里,想努力在邻里范围内去寻找城市居民的人际关系。他们的分析出发点倾向于先外在 地勾画出社区地域界限,然后再调查研究在这些界限内人们的互动关系和情感状况。他们 假定,城市居民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部分会按地域来组织,因此,他们只在有限人口聚居地 域范围内寻找回答社区问题。第二,受杜尔克姆社会整合思想的影响,关注社区人际关系 的规范整合和共识功能。无论是社区消失论者还是社区幸存论者他们都将对城市社区问 题的

21、探讨转化为去寻找地域社区中人们的共同体感和社会团结感 无形中忽视了城市社区 问题的核心是要研究人际关系。由于有事先对社区的地域限制,因而他们忽略了城市居民 更为广阔范围的人际关系,由于有对规范共识和社会团结感的关注,他们忽视了城市居民 人际关系其它方面的内容。而网络分析视角认为,城市社区的本质问题是城市社会人际 关系,地域性、共同体及社会团结感并不是社区的本质特征。因此,城市社区研究要重新 回归其本质,即人际关系研究,要注意城市居民超出邻里范围的更为广泛的人际关系。他 们创造性地提出了 “个人社区”(personal community)概念:即一种网络意义上的、以个 体为中心限定的非正式“社

22、区关系”。网络分析视角为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城市与社区之 间的紧张关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从196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学者进行了许多有关网络社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 个人社区在都市社会广泛存在而且很重要,城市人际关系并没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 代化的不断发展而普遍衰败,城市居民仍然有很普遍的亲密关系网络,其组成主要是亲属 和非亲属,这些人际关系的特征是非地域的、密度上较稀疏。当代城市大多数居民的人 际关系网络既合乎“社区幸存论”的紧密、多元联系,又合乎“社区解放论”的疏松、分 化联系。网络的一部分由直系亲属组成,他们的关系是紧密地联系、广泛地支持性的,而 一部分由朋友、邻居和同事组成,他

23、们的关系是疏松地联系、伙伴式的、特殊化支持的, 是与其他社会圈子相关联的。总之,在网络分析者看来,社会大规模的变迁已经改变了 城市社区的性质,当代城市居民不再完全是一个地域共同体或亲属群体的成员,而是众多 的、特殊化的、以兴趣为基础的社区成员。四、小结与讨论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城市社会学对城市社会人际关系以及城市社区问题进 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启发性的观点和看法,概括来讲主要有:第一, 城市化、城市背景和城市环境确实改变了社会人际关系的组织形态和特征城市人的社会 关系是非地域的,城市人在关系取向上呈现多元化特征,既有联系紧密和富有情感的,表 现出城市人亲密人际关系的一面

24、;也有联系疏松和非情感的,表现出城市人人际关系疏远 的一面。第二,社区的本质是人际关系,地域并不是社区的本质特征,社会团结和社会整 合也并非是社区的必要功能。第三,人际关系的状况决定着社区的功能和形态,城市社区 在形态和功能上与传统农村社区有本质区别。传统农村社区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并在整 个社会秩序中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的作用;而在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地域性特征减 弱,更多表现出网络性特征,另外,随着城市社会正式制度和机制的增强,城市社区总体 上在社会整合方面的功能已经大大削弱,城市人对以地域为基础的物理性城市社区的认同 大大减弱,而以居民各种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网络社区作用则大大加强。西方城市

25、社会学有 关城市社会人际关系及城市社区问题的探讨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 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单位制的瓦 解,政府开始大力倡导城市社区建设。从理念层面来讲,政府主要是希望通过社区建设来 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服务,因此各级城市政府赋予了社区太多的功能,城市社区建设存 在着社区万能的倾向以及行政化倾向,但从西方城市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现代城市 社区实际上无法承担起众多的社会管理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更多还 是依赖于各种正式的社会制度。而从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层面来看则存在着注重以地域为 基础的社区物质方面的“硬件”建设

26、,对以城市居民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志愿团体、民间社 区组织等网络社区方面的“软件”建设则注意不够,结果导致目前城市社区建设政府这一 方积极性和热情很高,而作为城市社区主角的城市居民参与性却不够高的尴尬局面 这实 际上也是没有考虑现代城市社会人际关系及社区的变化发展规律,即在现代城市社会生活 中,以城市居民人际关系网络为基础的网络社区作用在增强,而城市居民对以地域为基础 的物理性城市社区的认同则是削弱的。因此,城市社区建设应该充分考虑这些规律,不宜 完全关注以地域范围为主的物理性社区建设,更应关注以城市居民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网络 社区建设,更具体来讲就是要大力发展基于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为目标的志愿团体

27、、民间 社团组织,将城市居民作为社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考文献:1 Sauders , P1 , 1986 , Social Theory and the UrbanQuestion, SecondEdition , London : Hutchintonl2 Fischer , Cl , 1975 , “Toward a Subculture Theory ofUrbanism”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8013 菲迪南腾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4 许英:城市社会学,齐鲁书社出版,2002年。5 陈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