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04236923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口的变化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口的变化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口的变化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人口的变化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的变化知识点总结(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快慢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其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拓展】人口的机械增长:这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迁入量,人口迁出量)。2、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以前数量少,增长速度极其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

2、件得到改善,死亡率有所降低工业革命以后数量持续增加,人口增长迅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拓展】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3、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世界人口增长存在地区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各大洲之间。(1)大洲之间的差异亚洲人口数量最多,非洲人口增长最快。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增长比较缓慢。(2)国家之间的差异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大洲自然增长率水平保持较低水平水平较高人口增长特点缓慢很快原因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因素影响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

3、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今后变化趋势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及类型(1)构成: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2)类型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特征出生率高高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长率低高低原因(1)高出生率:没有控制生育早期的农业社会需要多生子女,来帮助从事农业(2)高死亡率:战争频繁;食物匮乏医疗卫生条件差(1)高出生率:节育还不普及多

4、生子女一方面可以养老,另一方面可以分担工作,增加收入(2)低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供应和医疗条件改善,人们寿命延长(1)低出生率: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开始变化;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等(2)低死亡率:生产力水平随着社会向工业化发展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分布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欧日美等发达地区和少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结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死亡率的下降,出生率的

5、下降最终促使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实现。【拓展】区分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方法从特征上区分:原始型是高高低,传统型是高低高,现代型是低低低。从数值上区分:原始型和传统型的人口出生率都在3.0以上,但传统型的死亡率相对较低,据此可以区分二者;现代型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5以下,而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1)发达国家:属于现代型(2)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尚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3)全世界: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4)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属于现代型三、人口问题1、人口问题

6、当今世界上存在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问题影响解决措施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空间得不到合理利用;个人及社会赡养负担增加,社会福利和保障面临的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太快、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各方面的社会开支扩大,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资源需求增大,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增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地矛盾进一步被激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2、人口老龄化:(1)含义:

7、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2)标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3)原因: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其中生育率下降是最主要的。(4)问题:引起劳动力不足;增加政府财政和社会福利负担;导致兵源奇缺(5)措施:移民或加强国际劳务进口;进行贸易移民,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的概念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提示】判定人口迁

8、移时一般需具备跨越行政界线、居住地发生改变和时间限度等三个条件。2、人口迁移的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特点流向原因意义二战前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由欧洲、非洲、亚洲等旧大陆迁往美洲和大洋洲等新大陆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北美、西欧等

9、发达国家及西亚和北非石油产区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2)国内人口迁移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特点流向影响因素古代大批迁移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安史之乱”: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移民支边;当代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有计划、有组织(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计划经济

10、;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政策限制农民进城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新修水利水库、库区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异(根本原因);农村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目的:务工、经商、学习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另外,政治因素也

11、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个人因素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说明】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自然环境因素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移动,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淡水其分布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土壤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矿产资源随其开发利用而发生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们迁移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的、

12、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交通、通信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文化教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政治因素政策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有重要影响,如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政治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的都城变换和朝代更替引起的人口迁移战争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

13、迁移,如一战、二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三、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影响不利影响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迁出地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加剧了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例差距四、中国“民工潮”现象(1)成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农村劳动艰辛,

14、文化落后。农村体制改革,剩余劳动力过多,就业压力大。城市吸引力,城乡或地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差距悬殊。国家户籍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机会。(2)特点:流动的经济定向: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地农业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主要的输入地。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体,“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流动不稳定。文化素质偏低。(3)影响(利)有效调整了劳动力资源的地区配置,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和人地矛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15、。(弊)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增加了社会治安和局部(城市)就业压力;民工流入地区常因人口的急剧膨胀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和生态环境恶化。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1) 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 衡量指标: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并不确定,比如科技水平、地区开放

16、程度及消费水平等不断变化,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相对确定性(具体时期内,假定制约因素保持不变(如技术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时,可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估计)(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因素影响相关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发展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负相关(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按土地资源最高容量在16亿左右我国

17、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如耕地、淡水等。人口与可耕地关系目前我国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1/3。人口与淡水关系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二、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注意】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人口合理容量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供养多少人口合适,即适度人口。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可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如世界人口合理容量为

18、60亿,而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7-8亿,而环境人口容量为16以左右。2、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拓展】一、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1、人口的年龄结构 现在国际上通常将人口划分为三个大的年龄组:O14岁为儿童少年组;1564岁为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人口发展速度和类型以及抚养比都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可以表明人

19、口发展和人口再生产类型变动的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人口总量中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大,劳动力资源就相对雄厚。 2、人口金字塔类型形状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变化趋势扩张型(年轻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长期都高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由于育龄人群比重高,而且不断地成长起来。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就是迅速增长,不断扩张。静止型(成年型)底部变窄,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平衡稳定的零左右的增长收缩型(老年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已经变形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缩小,老

20、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由于育龄人群比重低,后备力量更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呈负增长,人口缩减判读方法一看年龄构成:人口年龄金字塔的纵坐标表示年龄,一般根据年龄的大小分为少年儿童(014岁)、成年人(1564岁)和老年人(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二看性别构成:人口年龄金字塔的横坐标表示性别构成,阅读每一年龄组的数据可以得出该年龄组女性和男性的比重,进而得出其性别比(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量)三看人口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二、常见人口统计图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坐标图、结构图两大类。统计图判读的一般步骤:读图名读坐标(

21、或图例) 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 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1)坐标类图类型特点判读方法柱状图(1)说明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适用于表示相互独立的地理事物的静态对比,用柱状的长短或高低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的差异对应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短柱对应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短柱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曲线或折线图(2)表示地理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分配规律,能直观反映同一种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量值随时间或空间的连续变化的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的明显的转折点三角形统计图(3)有三个坐标轴,组成

22、一个正三角形,内作若干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判读时可分为四步:(1)确定三个坐标轴数量值增加的方向;(2)过图中的点按数值增加方向作边的平行线;(3)读出平行线与坐标轴交点的数值;(4)检验三个数值之和是否为100%(2)结构类图类型特点判读方法扇形图(4)反映某地理事物局部与全部的比例关系,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判读时,主要是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判断其性质。判读时,也可比较各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饼状图(5)由扇形统计图派生出来的三维图形。除了反映某些地理事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外,还反映总体的绝对量注意:判读人口年龄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塔形:不同的塔形反映了不同的人口问题,下宽上窄的塔形反映出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所占比重高的问题;上宽下窄的塔形则反映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2)关注某年龄段所占人口比重。由此可以推知该年龄段人口出生时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或推知其人口发展中的某因素的变化。(3)关注某年龄段男女各自所占比重的对比状况,由此可判断某时期男女性别比例状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