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复习材料

上传人:lis****211 文档编号:204182889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2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推拿学复习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推拿学复习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推拿学复习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推拿学复习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拿学复习材料(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推拿、推拿学的定义及特点1. 推拿学:是在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阐述和研究运用手法和功法训练防治疾 病的方法、规律和原理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推拿学是以治疗的方法作为学科的标志特征。2. 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是推拿学的基本特征。3. 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是推拿学的理论内涵。4. 适应范围的宽泛和严格的禁忌证是推拿学的临床特点。5. 推拿疗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手法作用于患者的穴 位和患处,通过手法本身的作用和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传统的中 医外治疗法。6按摩”最早记载于素问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

2、以 按摩醪药。”7、推拿一名最早见于明代儿科专家万全在他的著作幼科发挥第二章推拿学的发展源流1、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是黄帝歧伯按摩十卷2、汉代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到的“膏摩”一词,代表了推拿介质的出现。3、隋代所设置的全国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有按摩博士的职务。正式开展推拿教育. 唐代又将按摩医生分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4、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一书中,认为按摩也具有汗、吐、下三法的作用。5、小儿按摩经可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6、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正骨推拿手法总结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的正骨八法。7、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第

3、三章 推拿的作用原理和治疗原则一、推拿的作用原理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2、理筋整复滑利关节3、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二、推拿的治疗原则1、整体观念,辩证施术2、标本同治,缓急兼顾3、以动为主动静结合4、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第四章经络与腧穴小儿特定穴坎宫、天门、耳后高骨、天柱骨、腹、丹田、肚角、脊柱、七节骨、脾经、肝经、心经肺 经、肾经、小肠、大肠、三关、六腑、天河水(掌握定位、操作、作用、应用)1. 儿外感常用四大手法:推坎宫(眉弓)、揉太阳、揉耳后高骨、开天门(推攒竹)2. 止泻四大手法: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骨3. 保健四大手法: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补脾经第五章解剖与生理肩袖、

4、肩关节、膝关节、脊柱的解剖:P46-66第八章手法一手法概要1、手法:是指按特定技巧和规范化动作在受术者体表操作,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一项临床技能。2、手法作用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与深透持久:是指单一手法能够持续操作一定的时间而不间断、不乏力。有力:即有力量,且这种力量不可以是蛮力和暴力,而是一种含有技巧的力量。均匀:是指手法操作的节律、速率和压力等能够保持均匀一致,而非忽慢忽快,忽轻忽 重;柔和:是指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透:指手法具备了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这四项要求,从而具备渗透力,这种渗透 力,可透皮入内,能深达内腑及组织深层。.3、运动类手

5、法内涵:稳、准、巧、快4、手法分类:1)滚动类手法2)摩擦类手法3)震动类手法4)挤压类手法5)叩击类手法6)运动关节类手法二. 基本手法(重要):掌握定义、动作要领、要求与注意事项、作用。(重点掌握滚法、 一指禅P107)1、滚法:以手背部在体表进行连续的滚动,称为滚法。(沉肩、垂肘、立臂、竖掌、松腕)2、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 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3、揉法:以指、掌的某一部位在体表施术部位上作轻柔灵活的上下、左右或环旋揉动。分 为:大鱼际揉法、掌根揉法、拇指揉法、中指揉法。4、摩法:用指或掌在体表作环形而有节奏的摩动。分为

6、指摩法和掌摩法5、推法:以指或掌、肘等着力于施术部位上,作单向直线运动,又名平推法。分为指推法 和掌推法6、擦法:用指、掌贴附于施术部位,做快速的直线往返运动,使之摩擦产热。包括全掌擦 法,大鱼际擦法和小鱼际擦法7、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肢体或以单手、双手掌面着力于施术部位,做交替搓动或往返搓 动。以双手夹搓,形如搓绳,故名搓法。8、抹法:用拇指螺纹面或掌面在施术部位做上下或左右及弧形曲线的抹动。分为指抹法和 掌抹法。9、按法:以指、掌部位等节律性地按压施术部位,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10、点法:以指端或关节突起部点压施术部位或穴位。包括指点法和肘点法11、捏法: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施术部位作对称性

7、的挤压,称为捏法。捏法可单手操作,亦 可双手同时操作。12、拿法:拇指与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肤或肢体,称为拿法。根据拇指与其他 手指配合数量的多寡而有三指拿法、五指拿法等称谓。拿法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操作。13、捻法:用拇、食指夹住治疗部位进行捏揉捻动。捻法一般为推拿辅助手法。14、拍法:用虚掌拍打体表。称为拍法。拍法可单手操作,亦可双手同时操作。15、击法:用拳背或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及桑枝棒等击打体表施术部位,称之。分拳击 法、掌击法、侧击法、指击法和棒击法等。16、拨法:以拇指深按于治疗部位,进行单向或往返的拨动,称之拨法。17、抖法:以双手或单手握住受术者肢体远端,做小

8、幅度的连续抖动,称之抖法。18、振法:以掌或指在体表施以振动的方法,称为振法,也称之振颤法。分为掌振法与指振 法两种。三. 复合手法 四.运动关节类手法(掌握颈部扳法P133、腰部扳法p135、颈椎拔伸法P145)四. 小儿推拿手法:掌握定义、作用、适应症。(掌握推法动作要领P149、捏脊法p153)治疗篇第十一章骨伤科疾病第一节总论1. 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前屈7090;后伸40;外展8090;内收2040; 中立位之旋转:内旋7090,外旋4050,;外展位之旋转:与对侧比较:上举:160-180 颈椎:前屈35-45;后伸35-45;左右侧屈:各45;左右旋转:各60-80;腰椎:前屈:

9、测量数值不易准确,患者直立,向前弯腰,正常时中指可达足面,腰椎呈弧形, 一般成为90;后伸30,侧屈:左右各30;侧旋:固定骨盆后脊柱左右旋转的程度,应根据旋 转后两肩连线与骨盆横径所成角度的计算,正常为30。2、常见压痛点:A. 腰背部:a.棘突上压痛:见于棘上韧带损伤、棘突滑囊炎、棘突骨折;b.棘间韧带压痛: 多见于棘间韧带损伤;c.脊肋角压痛:在第十二肋于骶棘肌外缘相交处,见于肾脏疾病、腰 1横突骨折;d.腰背肌压痛:骶棘肌两侧局限性或较散在压痛,见于腰肌劳损;e.棘突旁压 痛:下腰椎棘突旁开11.5cm处压痛,深压可向患肢放射,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f腰5骶 1棘间压痛:见于腰骶关节劳损

10、、游离棘突、钩状棘突、杵臼棘突等。B. 项背部:a.项韧带钙化:可在颈椎棘突间触到痛性硬结式条索;b.颈部扭伤:多在棘突间 韧带、项肌或斜方肌边缘有压痛;c.颈椎病:压痛多在患侧的下部颈椎椎旁以及肩胛内上角 处,且向患侧上肢放射;d,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压痛点在肩胛上切迹的凹陷处并向颈部 放射。C. 膝关节:a髌上滑囊炎:在髌骨上方能触到囊性肿块,有波动和轻度压痛。B.髌骨横形骨 折:在髌骨前面能触到裂隙和明显沟状凹陷,压痛敏感C髌骨软化症:向下按压髌骨,使 髌骨轻轻移动,可出现明显的疼痛反应。D.胫骨结节骨骺炎:局部能触到高凸坚硬的包块, 压痛明显。E.髌下脂肪垫肥厚:在髌韧带两侧可触到饱

11、满柔韧的硬性包块。FJ膝关节间隙压 痛:可能为半月板损伤。如为胭窝中可触到时,多为囊性包块,有时可有触痛。3特殊检查法(重点掌握臂丛牵拉实验、直腿抬高实验及加强实验、坐位屈颈实验)A. 颈部:a. 挤压试验:患者坐位,检查者双手交叠置患者头顶,并控制颈椎在不同的角度下(如使偷 后伸并向患侧倾斜)进行按压。如出现颈部疼痛或向上肢放射痛,即为阳性反应。挤压试验 的机理在于是椎间孔缩小,加重对颈神经根的刺激,故出现疼痛或放射痛。B. b.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坐位,头微曲。检查者立于患侧,一手置该侧头部,推头部向对侧, 同时另一手握该腕部作相对牵引,此时牵拉臂丛神经,若患肢出现窜痛麻木,则为阳性,提 示

12、臂丛神经受压,临床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C. 腰背、骨盆:a.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握患者足部,另一首保持关节在伸直位, 将两下肢分别作直腿抬高动作。正常时,两下肢同样能抬高80以上,除腘窝部有紧张感 外,并无疼痛或其他不适。若一侧下肢或双下肢抬高幅度降低,不能继续抬高,同时伴有下 肢放射性疼痛则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应记录其抬高的度数。当直腿抬高到最大限度的角度 时将足踝背伸如引起患肢放射性疼痛加剧,即为加强实验阳性。借此可区别由于骼胫束、腘 绳肌或膝关节后关节囊紧张所造成的直腿抬高受限。因为背伸踝关节只加剧坐骨神经及小腿 腓肠肌的紧张,对小腿以上的肌筋膜无影响。b.

13、坐位曲颈试验: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两腿伸直,使坐骨神经处于紧张状态,然后被动或 自动向前曲颈,如出现患肢疼痛即为阳性。c. 股神经紧张试验:患者俯卧,检查者一手固定患者骨盆,另一手患肢小腿下端,膝关节伸 直或屈曲,将大腿强力后伸,如出现大腿前方放射样疼痛,即为阳性,表示有股神经受压。d. 骨盆挤压试验:用于诊断骨盆骨折和骶骼关节病变。患者仰卧位,检查者两手分别放于翼 两侧,两手同时向中线挤压,如有骨折则会发生疼痛,称骨盆挤压试验阳性。或嘱患者采取 侧卧位,检查者双手放于上侧骼骨部,向下按压,后法多用于检查骶骼关节病变e .床边试 验:用于检查骶骼关节病变。患者平卧,患侧臀部置于床边,健侧腿尽量

14、屈膝,屈髋,检查 者用手按住膝部,使大腿靠近腹壁,另一手将患腿移至床边外,用力向下按压使之过度后伸, 使骨盆沿着横轴旋转,如骶骼关节发生疼痛则为试验阳性。f.”4”字试验:患者仰卧,嘱患肢屈髋屈膝并外旋髋关节,使其外踝置于健侧下肢膝关节上部, 形如4”字。若无法完成4”字动作而髋部疼痛者,为髋关节病变。完成4字动作时,医生一 手压对侧的骼前上棘,另一手将患肢膝关节内侧向下压,如出现骶骼关节部疼痛,则为阳性。 见于骶骼关节炎等骶骼部病变。D.肘部a. 网球肘试验: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位于其前后,嘱患者前臂稍弯曲,手半握拳,腕关节 尽量屈曲,然后将前臂完全旋前,再将肘伸直。阳性体征:

15、在肘伸直时,肱桡关节的外侧发生疼痛。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密耳(Mil l)试验,其阳性多提示有肱骨外上髁炎,即网球肘。b. 腕伸肌、屈肌紧张试验:令患者握拳、屈腕,检查者按压患肢手背,患者抗阻力伸腕,如 肘外侧疼痛则为阳性,提示肱骨外上髁有炎性病灶。反之如令患者伸手指和背伸腕关节,检 查者以手按压患者手掌,患者抗阻力屈腕,肘内侧痛为阳性,提示肱骨内上髁炎或病变。 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阳性体征:伸直一侧的腿自动离开床面,大腿与床面之间形成夹角。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托马(Thormas)试验,试验阳性,提示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多由于 髋关节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所引起。本检查亦可使患者取仰卧位,

16、腰部放平,分别 伸直两腿,医者观察腿伸直过程中,腰部是否离开床面向上挺起,如某一腿伸直过程中,腰 部挺起,说明本试验阳性。F.髋部a.髋关节过伸试验:又称腰大肌挛缩试验。患者取俯卧位,患膝屈曲90,医者一手握踝部 将下肢提起,使患髋过伸。若骨盆亦随之抬起,即为阳性,说明髋关节不能过伸。腰大肌脓 肿、髋关节早期结核、髋关节强直,可有此阳性体征。G膝部a. 浮髌试验:用于检查膝关节腔内积液或积血。检查时患腿伸直,检查者一手压在髌上囊部, 向下挤压使积液流入关节腔内。然后用另一只手拇、中指固定髌骨内外缘,食指按压髌骨, 这时可感到髌骨有漂浮感,重压时下沉,松指时浮起称浮髌试验阳性。临床意义:本试验用

17、于检查膝关节腔内积液。b. 侧副韧带试验:又称侧向运动试验,膝关节分离试验。用于检查膝关节侧副韧带是否有断 裂。患者仰卧位,患腿伸直,检查者一手扶膝侧面,另一手握住踝部,然后使小腿被动的内 收或外展动作。如检查内侧副韧带,则一手置膝外侧推向膝内,另一手啦小腿外展,这时产 生松动感和内侧疼痛。若检查外侧副韧带,则一手置膝内侧推膝部向外,另一手拉小腿内收, 此时发生膝外侧疼痛和产生松动感亦为阳性征。这表明有膝关节侧副韧带断裂或损伤。c. 回旋挤压试验(麦氏试验):是临床诊断半月板损伤最常用的试验方法。检查时患者取仰 卧位,双下肢伸直,如检查内侧半月板损伤,检查者一手扶膝,另一手握住足踝部,先将膝

18、关节屈曲到最大限度,然后使膝外旋、小腿内收,并逐渐伸直膝盖关节,这样使膝关节内侧 间隙产生挤压力和研磨力。如发生弹响和明显疼痛,即为阳性。如使小腿外展膝内旋,可以 检查外侧半月板。阳性体征:膝关节有弹响和疼痛。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麦克马丽(Mc Murray)试验,提示半月板损伤。d. 研磨试验:患者俯卧,使患膝屈曲90,检查者一手按住大腿下端,另一手握住患肢踝部 提起小腿,使膝离开床面,作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活动,若出现膝外或内侧疼痛,则为 研磨提拉试验阳性,说明有内侧或外侧副韧带损伤。若检查者双手握足踝部使膝关节在不同 角度被动研磨加压,同时作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活动,如出现膝关节疼痛和弹

19、响为阳性,说 明有内侧或外侧半月板损伤。由于该试验有两种临床意义,故研磨和提拉检查又用于鉴别膝 关节半月板和侧副韧带损伤。H. 踝部a. 跟腱挛缩试验:患者如伸膝或屈膝时,踝关节均不能背伸为比目鱼肌挛缩;如屈膝时踝关 节能背伸,伸膝时,踝关节不能背伸,为腓肠肌挛缩。b. 踝阵挛: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托住胭窝,另一手握足,用力使其踝关节突然背伸,然后 放松,可以产生踝关节连续交替的伸屈运动,则视为阳性,提示有锥体束损害。第二节各论一.颈椎病p191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推拿治疗:治疗原则:松解,调整(舒筋活血,理筋整复)。(二)取穴及部位:1部

20、位:颈项部、枕后部、肩胛部、横突后结节和胸椎夹脊等为主。2取穴: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是穴等为主。(三)主要手法:采用刺激手法和颈椎调整手法并重,以刺激手法为基础,颈项部操作与循 经手法刺激相结合,以颈项部操作为主的原则。一指禅推法、滚法、按法、揉法、拿法、捏 法、拔伸法、旋转、搓法、抖法、擦法和颈椎微调手法等。操作方法:推拿常规操作:由松解手法、颈椎调整手法、整理手法三部分组成。1.患者坐位, 医者位于其背后,用滚法、揉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患者上肢的肌肉约610分钟。2.拿、 捏法、指揉颈项部并配合推桥弓、推肩臂部。3.按揉以上俞穴,“得气”为度。4.颈项部拔伸: 临床常用的拔

21、伸法有两种,一:医者站在患者背后,两前臂尺侧放于患者两侧肩部,向下用 力,双手大拇指顶在“风池”穴上方,(切勿用力过猛,以免引起患者头晕)其余四指及手 掌托其下颌部,并向上用力,前臂与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边牵引边使头颈部前屈、后伸 及向左右旋转。二:嘱患者正坐,医者站于患侧,右肘关节屈曲并托住患者下颌,手扶健侧 颞枕部,向上缓缓用力拔伸,并作颈部左右旋转运动;另一手拇指置于患处相应椎旁,随颈 部的活动在压痛点上进行按揉。5.拿肩井35次,然后以搓、揉法于患侧上肢施术各12遍 结束治疗。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应在头面部与颈项部施术。头面部常采用抹法、分推 法、按揉法、扫散发、五指抓拿法;颈项部

22、常采用滚法、揉法、按法、拿法及拔伸法。腰椎间盘突出症p20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退变或在外因作用下,引起要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 髓核向外突出压迫神经根、脊髓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I、病史:(1)职业:以体力劳动者居多(2)有腰部扭、挫、闪腰史,或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湿邪侵袭病史2、症状:腰痛合并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腰背部扳滞、活动功能障碍。 病程较久者,患者常有局限于小腿后外侧、足背、足跟或足掌的主观麻木感。3、体征:(1)腰脊柱的形态:检查发现多数有脊柱侧弯,腰椎生理曲线减小或消失,甚则 出现腰脊柱反弓。(2)压痛点:多数患者在患侧L 4L5或L 5S 1椎间

23、隙旁有明显压痛,有时压痛可向 患侧下肢放射,并在环跳、居髎、委中、阳陵泉、昆仑、等穴,也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3)功能活动障碍,大多数患者出现腰部功能活动受限,以后伸受限为多见。4、特殊检查(1)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2)拇指背伸或踱屈力减弱。(3)屈颈试验阳性。5、肌腱反射及皮肤感觉的改变6、实验室检查正、侧位X光片表现:1、脊柱侧弯,生理前凸消失2、椎间隙变窄3、椎体边缘唇样增生(X光片不能作为本症唯一影像学诊断依据)确诊需CT、MRI、神经电生理学等支持1、CT检查:采用CT测定腰椎椎管的形态和管径,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有重要的价值。可 显示出腰、骶神经根受压的因素,椎间盘突出的

24、程度和部位。2、MR检查:可显示突出椎间盘对脊髓硬脊膜、硬脊膜囊及脊髓的受压情况,横断面可观察 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及脊髓压迫悄况。推拿治疗:(一)治疗原则:舒筋活血,理筋整复,通经止痛。(二)主要手法:滚法、按法、揉法、拔伸法、扳法。(三)取穴:肾俞、腰阳关、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绝骨、昆仑等。(四)操作:解除臀部肌肉痉挛、拉宽椎间隙、增加椎间盘外压力、调整后关节,松解粘连、 促使损伤的神经根恢复功能。P202急性腰肌扭伤p217急性腰肌扭伤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腰骶关节的急性损伤,多因突然遭 受间接外力所致。俗称闪腰、岔气。是腰痛疾病中的最常见的一种。推拿治疗:目的

25、: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改善气血循环,加速淤血及炎症、水肿的吸收, 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治则: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理筋整复。部位及取穴:督脉及膀胱经腰段,肾象、气海象、命门、腰阳关、大肠腧、环跳、委中、承 山及腰臀部。手法:滚、按、揉、拿、点压、弹拨、扳、擦等。操作:松解手法、点拨止痛法、理筋整复法、整理手法、休息与功能锻炼。梨状肌综合征p221梨状肌综合征是推拿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又称梨状肌损伤或梨状肌孔狭窄综合征,是由于间 接外力如闪、扭、下蹲、跨越等使梨状肌受到牵拉而造成撕裂,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痉挛, 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产生局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综合征。临床表现:(一)大部分患

26、者有外伤史,如闪、扭、跨越、负重下蹲,部分患者有受凉史。臀部深层疼痛,且有紧缩感,疼痛逐渐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出现下肢放射痛。患侧下肢不能 伸直,自觉下肢短缩,步履跛行,或呈鸭步移行。检查(一)压痛:沿梨状肌体表投影区有明显压痛,有时压痛可扩散到坐骨神经分布区域。(二)肌痉挛:在梨状肌处可触及条索样改变或弥漫性肿胀的肌束隆起。日久可出现臀部肌 肉萎缩、松软。(三)患侧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在60以前疼痛明显,当超过60时,疼痛 反而减轻。(四)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推拿治疗:(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散瘀,解痉止痛。(二)取穴及部位:环跳、居廖、承扶、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及臀部、下肢等。(三)

27、主要手法:滚、按揉、弹拨、擦及被动运动。(四)操作:松解手法、弹拨止痛法、理筋通络法、舒筋活血法、其他治疗。肩关节周围炎P224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该 病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为临床症状。本病常发生在单侧肩部,多见于 50岁左右的患者,又有“五十肩”之称。(一)症状1、中年后发病,起病缓慢。多数患者有肩关节劳损史,少数可因感受风寒而急性发作。2、肩部疼痛:初期常感肩部疼痛,局部怕冷,有僵滞感,肩关节不灵活,甚者害怕活动;疼 痛可急性发作,多呈慢性常因劳累和天气变化后诱发:初期疼痛呈阵发性,后期逐渐发展为持续性,并逐步加重,

28、昼轻夜重,甚至不能安 寐肩部受牵拉或碰撞后,可引起剧烈疼痛:疼痛可向颈部或肘部扩散3、功能障碍肩关节各向功能均可受限早期多因疼痛,后期多因广泛粘连外展、内旋、后伸功能受限明显:严重者肘关节功能亦受限,屈肘不能摸及对侧肩部,难以完成梳头、洗脸等动作:后期,不同程度废用性萎缩,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疼痛减轻。(二)体征:压痛点(肩内陵、肩髃、秉风、肩贞、天宗、曲池等)肩关节功能检查:1.肩关节上举、外展、后伸、内旋、外旋,尤以上举、旋内后弯 摸背障碍明显。2.压痛点可发现在肩前方的喙突外侧肱骨结节间沟、肩峰下及肩峰后。 可见冈上、下肌及三角肌萎缩。(三)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早期阴性,日久可显示骨质

29、疏松,偶有肩袖钙化;大结节处 钙盐沉着,关节间隙变窄/增宽。推拿治疗:(一)治疗原则:舒筋活血滑利关节。(二)取穴及部位:合谷、曲池、缺盆、肩髃、肩贞、肩井、天宗等,肱二头肌长头腱、短 头腱。(三)主要手法:滚、一指禅推、点、按、拿、扳、拔伸、摇、抖、搓等(四)操作: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疏理筋脉,调和气血。头痛头痛辩证:1颈源性头痛:起病或急或缓,有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或失枕史,头痛连及颈项, 伴颈椎活动不利或头晕、恶心、畏光、目胀等,在患侧风池周围及上位颈椎关节附近可触及 明显压痛和结节状物。2外感头痛:起病较急,有明显的外感史,或头痛连及项背,或胀痛欲裂,或头痛如裹;可

30、伴有发热、恶寒或恶风、身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3偏头痛: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头痛,女性多于男性,发作前多有先兆,常因紧张、忧郁 等发作。麦角胺治疗可缓解症状。4内伤头痛:有肝阳上亢、血虚不荣、痰淤阻络、肾虚失充等推拿治疗:治疗原则:疏经,行气,止痛。头面部操作(一)取穴与部位:印堂、头维、太阳、鱼腰、攒竹、阳白、百会、四神聪。(二)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分推法、按揉法、指尖击法、拿法、梳法。(三)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活俯卧位。医者先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穴开始向上沿发际至头维、 太阳穴,往返56遍。再用拇指分推法从印堂穴开始经鱼腰、太阳至耳前,反复分推35 遍。然后用指按揉印堂、攒竹、鱼腰、

31、百会、四神聪,每冗分钟。用指尖击法从前额部向 后颈部反复扣击12分钟。用五指拿法从前额发际处拿至风池穴处,反复操作约3分钟左 右。用梳法从前额发际至后颈发际处,反复操作约1分钟。颈肩部操作(一)取穴及部位:肩井、风池。(二)主要手法:拿法、一指禅推法。(三)操作方法:用拿法从风池穴拿至大椎穴两侧,反复做作3分钟左右。用一指禅推法沿 颈部两侧膀胱经,督脉上下往返治疗约3分钟左右。用拿法拿风池穴、肩井穴隔约1分钟。中风后遗症临床表现:(一)中经络:中络系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眼歪斜者;中 经则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中络、中经合称中经络, 为

32、无神志昏迷者。(二)中脏腑:中腑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 蒙为主症者;中脏则必有神昏或昏愦,并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等症,中 腑、中脏合称中脏腑。(三)后遗症:一侧上下肢瘫痪无力,肌肤不仁,口眼歪斜,时流口水,面色萎黄,舌强语 蹇。若不及时治疗,则肢体逐渐痉挛僵硬,拘坚不张。掌握推拿治疗p258痛经治疗原则: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治疗痛经的原则是以“通调气血”为主,如因而 致痛经者,以补为通;因气郁而致血滞者,以行气为主,佐以活血;因寒湜凝滞而致瘀滞不 通者,以温经化淤为主。腰肌劳损P218 (舒筋活络,活血散瘀,解痉止痛)腕管综合征p23

33、0 (舒筋活络,活血 化瘀)退行性膝关节炎(舒筋活络,活血散瘀,松解粘连,滑利关节)P234踝关节扭伤 p235失眠p244 痛经p260第十三章小儿推拿小儿八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小儿推拿补泻:1、轻重补泻法:轻手法为补,重为泻2、快慢补泻法:急摩为泻,缓摩为补。3、方向补泻法:手部:向心方向直推为补,离心方向为泻。腹部:左转补兮右转泄。4、经络补泻法:顺着经络走行方向操作为补,迎(逆)其经络走行方向操作为泻。5、次数补泻法:次数多时间长而轻柔的手法为补,次数少时间短而较重的手法为泻6、平补平泻法:是指患儿虚实不明显时或平素小儿保健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常用在手部 与腹部穴位。小儿治疗手法特别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肌性斜颈:(p267)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特点的一种病症。治则:舒筋活 血,软坚消肿。疳积:(p272)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的一种疾病,多见于三岁以下的乳幼儿。疳证指气津液 干涸,身体赢瘦的一处营养不良的现象。积滞:指小儿伤于乳食,损伤脾胃,积聚停于中所 形成。疳是积的进一步发展。基本治法:摩腹,揉脐,捏脊,按揉足三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