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姓源流及郡望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20386773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3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汪姓源流及郡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汪姓源流及郡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汪姓源流及郡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汪姓源流及郡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汪姓源流及郡望(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汪姓源流及郡望、分布一、姓氏源流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 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 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 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 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197年汉龙骧将军汪文和避乱渡江南迁,孙策授其为会稽令,遂居于歙县,为徽州汪氏一世祖。 其十四世孙汪华生有九子

2、,后裔在境内分布最广,故人称嘿多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之后”。歙、 黟为汪华长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后;婺源、休宁、祁门为汪华第七子爽之后;绩溪为汪华第九子献之 后,构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屯溪靖阳节等古徽节令盛会中所抬神像中的汪公、二相公、九相公 等,便是汪华及其第二子、第九子。古徽州历史上的汪氏名人主要有宋宰相汪伯彦,元末明初理学 家汪克宽,明医学家汪机、戏曲作家汪道昆,清画家汪士慎、数学家汪莱,民国国务总理汪大燮、 画家汪采白等。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 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

3、联芳” 之誉。源自汪芒氏与姬姓古代在中国幅员广大的土地上,除了有无数的炎黄后裔在不断繁衍,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外族。 我国的汪姓家族,根据后世考证,就是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居住於现在浙江武康的汪芒氏的后裔。所谓汪芒氏,是当时的一个小国,这个古国,国语的鲁语有这样的记述:客曰:防风氏何 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於周为长 狄,今为大人。此外,该书的注解上也指出:汪芒,长狄之国名也。长钦,亦称长翟,是古代跟狄族的一种,或许跟汉族无深密的渊 源,但是,由於长时期跟汉族往来,显然也逐渐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融炉中,最终跟汉族混为一 体,再也不分彼此。照孔夫子

4、所说的,汪氏的始祖是守封,禺之山者也。当时所谓的封、禺二山,根据方舆纪 要的考证,是分别位於现在浙江省武康县的东方和东南方,封山在东,禺山在东南。换言之,后世 的汪氏家庭,最初也应该是发源於这个地方的,难怪在我国的早期历史上,汪氏族人主要是活动於 浙江地区,其后才逐渐出现於附近的江苏、安徽和江西等地。汪氏的源自古代狄族汪芒氏,由来已有定论,因为,姓篡及通志氏族略等重要姓氏典籍 皆指出:汪,汪芒氏之后,礼记有汪,鲁人。礼记上所记载的小汪踦奋不顾身率先抗敌的故事,早已为人所熟知,即:汪踦,春秋鲁童 子,踦亦作踦。鲁哀公十一年,齐伐鲁,踦与齐师战於郎而死.鲁人欲弗荡,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 社稷虽欲勿

5、荡也,不亦可乎!小汪踦的故事,具体说明了在两千年以前,汪芒氏的后裔便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关于汪氏和汪芒氏的渊源,长期以来已被公认,不过,传自炎黄的汉族之中,实际上也有以汪为姓的 子孙,他们系出周文王的姬姓,只是出现的时间可能较汪芒氏的后裔为晚而已。周文王的后裔有以汪为姓的一支,有下列两项古藉的记载可资说明:姓氏考略:一云,鲁成 公支子食采於汪,因以为氏汪钝翁姓缘起考:汪当从姬姓裔为正,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 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春秋时代汪踦的故事,乃至自古以来汪氏家族所世袭的郡望平阳显然都有力支持了汪氏为 周文王后裔的考证。代表汪氏家族的平阳,是一个常见的地名,在中国历史上,

6、以平阳为名的地方,却不在少数, 为了助於了解汪氏家族的源流,兹将过去以平阳为名的地方,详细说明於下,以供参考:-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圣君唐尧的国都所在地,就叫平阳。这个最老资格的平阳在往后的历 史上也一直受到重视,春秋时代,该地是晋国大夫羊吉氏之邑;汉朝统一天下,便在该地设置了平 阳县。后来,南北朝时的汉王刘渊,又曾看中这个地方的险要地理位置,定都於此,一直到隋朝, 这个前前后后被使用了三千年的老资格平阳,才被改名为临汾,以迄今,所谓临汾,就是现在山 西省的临汾县,不过古代平阳的故城所在,却是在临汾县的南方,而不在现址。-春秋时代的郡国,也有一处名为平阳,后来郡国被鲁国所并, 平阳就成了鲁国的一

7、个邑,春秋末期越国和鲁国曾地此订立盟约,所以这个平阳,在我国历史 上也是相当有名的。鲁国,位於现在的山东省境内,而当时属於鲁国的平阳邑就是现在邹县的 县治所在地。-同一时期的秦国,亦有过一个平阳邑,由於秦蜜公曾徙居於此而见诸史籍。这个平阳邑, 是在现在陕西省岐山县的西南,接近宝鸡县的地方。-到了战国时期,现在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又出现一个叫平阳的地方,当时是属於赵国的,赵移 扈辄曾在此被秦将桓齿奇所败。-历史最古老的平阳县,於隋代统一天下后被废,不过,到 了宋代,又曾在山西地区设置了一个辖域广大的平阳府,此地即为古平阳县所在的临汾县,此后, 历经元、明、清三代都没有更动,一直到民国建后才被废置。

8、-目前,在我国的地图上也可以找到平阳地名,不过,现在的 平阳既不在山西、山东,也不在河南、陕西,而是属於浙江省的一个县,位於瑞安县的南方。四千多年以来,在历史上以平阳为名的地方是如此之多,而所指之地又不尽相同,那么,作为汪姓家族标帜郡望平阳,究竟指的是那一处平阳?根据历来学者的推断,属於汪姓家族的平阳J指的应该就是现 在山东省邹县的县治所在地,也就是春秋时代先属郡国,后属鲁国的那个平阳邑。这项结论最有力的依据,就是姓氏考略一书所明载的汪氏源流-他们是鲁国公族的后裔,鲁成公的次子,被封食采於汪,因而以邑为氏而姓了汪。当然,上 面提到过的那位爱国童子汪踦,也很可能不是浙江的汪芒氏之后,而是在鲁国土

9、生土长的周文王姬 姓汉族后裔。当时鲁成公次公子被封的汪邑,确实的地址虽已无从考据,然 而,在鲁国境内是必然的。所以,目前遍布於全国各地的汪氏家族,应该是由两支主流所组成,一 支是狄族的汪芒氏,一支是鲁国公族的后裔,分别发源於浙江和山东的两支汪氏,历来播迁的幅度 并不很大,播迁的范围也不很广。他们的播迁路线,大致是分别从浙江和山东两地,先到了接境的 江苏,然后再到达江西和安徽。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是,汪氏的子孙不管在什么地方落脚,都会 很快地就在当地出人头地,使得汪氏日后成了江苏、浙江、江西和安徽等到极负声望的大族,龙其 在安徽歙县的一带,汪姓家族更有长期的盛况。汪氏的播迁到安徽,是在距今一千八

10、百年前的东汉献帝建安年 间,当时,天下初乱,有一位曾任会稽(今浙江绍兴)的汪文和,举家迁居於新安,此后子孙旺盛, 人才辈出,成为新安的望族。当时的新安,就是现在的安徽的歙县。当然,后来长时期光芒不断的 新安汪氏,其开基始祖很可能就是汉末来自浙江的汪文和。到了唐代,安徽歙县的汪氏家庭,已经有了十姓九汪的现 象,姓氏考略一书上记载说:唐汪华封越国公,世居於歙,其族最繁。唐代以后江西、贵州, 乃至福建、广东、广西的汪氏,绝大多数都是从安徽迁移过去的。唐代被封为越国公的汪华,是隋末以勇侠而闻名的歙州豪富,曾 经出钱、出兵、献地,支援唐朝高祖李渊的灭隋兴唐大业,所以后来被唐朝皇帝授以总管歙、宣、 机、睦

11、、婺六州军事之职,并且高封为越国公,地位尊荣无比,又拥有实际的兵权,威名震天下, 使汪氏家族此后在安徽地区的基业,稳如盘石。这位汪华,是奉周文王为始祖的,关于他的出色表现,以及当时汪氏家族自始祖鲁成公以降的繁衍和播迁经过,尚有下列的珍贵文献可资参考:汪氏本姬姓,鲁成公黑肱次子,生时握文成汪字,遂名之。 鲁为上大夫,食采颖川,封汪侯以为氏,生子挺,挺为周司谏,生子诵、芒,诵为司马,生子金钺、 铨、踦,皆有令名。迨汉有文和公者,为龙骧将军,献帝时南渡江左,后策表 为会稽令,遂居焉,是为江南江氏之始祖。至唐有越国公,幼慧颖,孤而贫,及长从睦州滨公习武,以勇侠 闻。大业之乱败,室宋公乃迁治万安山,带甲

12、十万,建号吴王,奉隋正朔。及唐高祖受隋禅,公及 籍土地民兵奉表於唐高祖,嘉之,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后甍於长安,恩礼如功臣。传至宋代,有位信公者,六安人,字诚甫,号紫源,登宋淳佑 七年,进士元兵大举伐宋,以公为江淮招讨使,以妻子记部将金明日:我不负国家,汝亦必不负 我,遂行,既至健康,宋兵悉溃,公知事不成,乃率所部至高邮,欲控淮汉以为后图,已而闻似道 师溃,江汉宋臣皆望风降遁,公叹曰:吾今日犹得死於宋土也!遂拒吃而卒,金明以公之表归葬 丹阳,公子应麟、应鸿在健康,不肯降元,出走闽中,先在闽之福安府,景炎初宋舟汩於泉州惠安 海港之泉浦居焉,是为闽南各县汪氏之始祖,其迁台者亦越国公之后也。这项文献

13、,明白指出下列各点:第一,汪氏家族正统,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在春秋时代的鲁国, 以邑为氏而得姓,得姓的初期,他们的历代祖先便已有相当优异的表现;使姓汪之姓很早便已为 人所知。第二,汉末三国初期,汪姓便已渡江南迁,较之其他姓氏 家族,为时更早,所奠立之基础亦更为深厚。第三,华南地区之汪姓家族,绝大数皆为唐初越国公汪华 的后裔,其入闽则大致在宋末元初。不过,中国的汪氏家族虽然是三千年前周文王及上古汪芒氏的后 裔,世代承奉平阳为郡望,然而,却也有一部份是从翁姓分支出来的,那就是很有名的六桂 汪氏。属於六桂堂的汪氏,大多繁衍於华南各地,尤其是闽、粤以及台湾,在长江以北就比较 少见。以台湾而言,台北县有

14、一支汪氏,便是属於六桂堂的子孙, 关于他们当初所以改翁姓为汪姓的经过,他们的族谱上曾有详细的记述:始祖出自翁姓,北宋初年, 翁姓有兄弟六人,皆太宗时进士,分官四方,长曰处厚,改姓洪;次曰处恭,改江姓;三曰处易, 仍翁姓;四曰处朴,改方姓;五曰处廉,改龚氏;六曰处休,改汪姓。换言之,后世的洪、江、翁、 方、龚、汪六姓,有一部后人实际上是血缘很近的兄弟之族。清代的两、三百年间,汪氏的光芒毕露,尤其在学术和文 学方面,表现更不同凡响。这段时期,在学术上有成就的汪姓名人,多得不胜枚举,其中最 负盛誉的,则有对於古今沿革民生利病皆有深切研究,谈经必宗汉儒,言文必尚汉魏,曾经奉令在 浙江文澜校勘四库全书,

15、所著述学内外篇为后世所推崇的江都(今扬州)人汪中;博览群书, 於天文、舆地、阵法、术教、乐律无不通晓。著有易经尚书诗经四书诠义等不朽之作的江西婺 源人汪绂;学本六经,力追唐宋,一矮明季肤浅轻佻之弊,於三经、易、诗、书均有所发明。擅长 於叙事文,所著诗文类稿迄今仍为中国文学研究之重要参考书的长洲(江苏)人汪琬;博通经 史百家,而对西方的算术深有研究。著有衡斋算学L参两算经,以及十三经注疏正误等的 歙县人汪莱;精於舆地之学。著有精密的小经注图的江宁人汪士铎等等。当时汪氏家族所表现的灿烂才华,还有汪土宏和汪端两位著名 的诗人,汪士宏:是康熙年间的状元,不但诗词和古文辞的造诣极高,而且写得一手好书法,

16、跟姜 宸英齐名;汪端:则是历史上著名女诗人之一,她是浙江钱塘人,七岁便会作诗,声名远播,被一 般人呼为小韫而不名,可见当世对她的推重,后来,她曾选编明诗初二集被誉为有论世知 人之明。雍正年间的工部尚书汪由敦,更加的大名鼎鼎了,他不但在仕途 上飞扬显达,而且曾经谕编纂明史,可见清廷对他的器重。他去世后,清廷并曾命辅臣排次他的 墨迹,勒刻义石碑之上,就是著名的时晴斋法贴。二、迁徙分布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 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 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

17、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 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 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 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 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汪氏是台湾的第七十四个大姓,踪迹遍及全省。人数最多的 是台北,其次是嘉南和新竹地区。我国南方各地的汪氏,有一部分来自江西,而他们江西的祖先也 是从安徽搬过去的。台湾也不例外,台北县淡水镇和三重市的两个汪氏族谱,便是最好的例子。台

18、北县淡水镇汪氏族谱曰:”汪芒之后,望出婺源。”三重市汪氏族谱载:”汪氏起家新安,后自 歙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台北县有一支汪氏,就是传自歙姓。汪氏自 闽、粤迁移来台,是在二百五十年以前的满清康熙提间。当时,一位泉州人汪仰腾,到新竹市内的 古贤里开基;到雍正七年,又有一位泉州人汪东文加入,另有一位广东人汪复隆入今苗栗县卓兰乡。三、郡望堂号1. 堂号汪氏的堂号主要有:”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公。”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2. 郡望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 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来移到了歙县。六桂。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 地闽县,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代景云年间改武荣州置县。(来源:汪氏家族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