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精品)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03828467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精品)(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发言的题目是:教育为本 德育为先 潜移默化 造就英才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受学校委派,我们在上周参加了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河南省委宣传部”“郑州市二七区委、区政府”“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承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河南省首届传统文化论坛活动,聆听了共18场报告,以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与会专家上至民政部原副部长李宝库同志,下至著名中学松花江中学王琦老师,内容主要有“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文化”“提倡孝文化的当代意义”“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教育”“推行传统文化的意义、模式和途径”,还

2、有一部分就是学习传统文化,养成良好道德,造就健康人生等。这次学习,就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次学习,不如说是一次震撼或者说是一次思想革命。震撼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震撼于传统文化对于构建和谐健康人生、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社会的当代指导意义。惊诧于传统文化对具体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所提供的指导方法。由于长期从事理科教学,以前虽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来了解,更多的时候是对他的质疑和否定,总认为他是落后的,是过时的,是愚弄人的封建工具。而没有想到它既能传承千古而生生不息,正是由于他的永恒性和民族适用性。学习期间外交部前发言人,驻美大使特别助理沈国放同志在谈到中国的复兴时特别谈到“中华民

3、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先行,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的领导者是不可能的”,构建体系性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文化输出已经到了最紧迫的时候,是中国后续发展的力量源。教育下一代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继承,而且身体力行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优秀美德,比如“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又比如“实事求是”的方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拿来主义思想,无不是对传统文化的良好继承和发扬。请看200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时事评论“谈谈孝道”的有关论断:“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

4、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

5、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这段话,这不仅仅是对孝文化的认可,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发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号召,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重申了以中国文化为主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对新时期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挑战,要把党员思想道德教育落

6、到实处,就必须向我们的老一辈共产党人那样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就教育部门而言,传统文化的实施专家们给出了很多指导和建议,汇报如下:目前教育存在问题需要传统文化来解决。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但收到的效果却很差。究其原因,人的成长,主要决定于他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影响,我们把家庭教育称之为扎根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正是因为它对人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的,直接决定孩子基本道德品质形成,价值观的取向方向。简单的说做人的最基本原则、道德习惯大多都是由家庭来完成的。社科研究表明,父母抽烟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抽烟的几率是不抽烟家庭孩子的5倍,在家庭暴力环

7、境下长大的孩子,其暴力倾向是和谐家庭孩子的8倍,充分说明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们在解决许多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发现蛮不讲理的学生背后很多都存在一个不通情理的父母的现象,许多老师感叹:“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家长”。简而言之一句话:“家教不好”,家教不好,难道我们正规的学校教育无法抵御家教的缺失吗?我们又该怎做呢?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之所以没有没落,其原因就是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而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首先强调的就是伦路道德教育,在孟子.滕文公上所记载,早早尧帝时期,就有感于百姓“饱衣煖食,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状况,任命契为主管教育的官员,教育人民懂得五种最基本的伦常

8、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伦理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民族、时代的人都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伦理关系,因此,中国古人说:“人无伦外之人”,及不存在生活在伦理关系之外的人。只有把这五种基本的伦理关系处理好了,整个社会的人伦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中国传统教育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这一传统为孔孟承传下来,成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在家庭之中孩子从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学习如何处理好这些基本的伦理关系,所以古语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9、。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言传身教的正确影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待人接物态度,培养起了忠孝悌信、礼义廉耻的品格,走入学校、进入社会才知道如何让与朋友、同事、乃至于陌路人的和谐交往相处。再来看看我们学生的家长,包括我们自己给了我们孩子怎样的家庭教育:清末民初,外敌入侵的连连失败,社会民众的民不聊生,外祸内乱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全盘西化对传统文化的矫枉过正,十年文化大革命又把传统文化批判的体无完肤,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和误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改革开放后,面对西方眼花缭乱的物质和科技文明

10、的中国人由全体转向了唯西方马头是瞻的盲目崇拜。当代西方文明追求的是物质的高度发达,在追逐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尽管法制极其健全,然而犯罪率激增、少年犯低龄化现象的存在,无疑与道德沦丧、父子失教、夫妻关系不睦、家庭崩溃、五论关系失调的状况有关。我们学生的父辈成长于把孔子称为“孔老二”的的历史时期,他们本身就存在传统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面前,致使他们文化底蕴明显苍白,他们的教育不仅使民族精神的传承出现危机,就连对孩子日常生活道德的生长也缺乏道德土壤,很容易让孩子迷失做人之根本。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把孩子交给学校一扔了之的越来越多,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父母双方都为独生子女的42

11、1家庭越来越多,从这一点上看,“做一个明理的人”的基础教育都没有完成、基础道德品质没有养成的孩子也将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的校园。社会的教育称之为体验式直接影响,其巨大威力不容忽视,因为他来自于孩子亲身的体验,而我们的社会目前存在问题大家也是有目共睹,欧美文化的渗透,形成了盲目崇尚西方自由观念、追求个人目标的极端利己的社会现实,对学校校正教育的效果造成巨大冲击。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病态时尚和垃圾文化逐渐进入中学生的精神构成中,如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明星偶像并接受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的影响,可是娱乐圈、体育界、行业的庸俗浅薄现象、明星的道德失范行为比比皆是;卡通漫画在中学生中很有市场,然而卡通

12、文化中主人公怪异性格、处事荒诞、语言粗俗;包围浸染着中学生的商业文化,存在大量的唯利是图的反文化现象。这些负面因素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直接决定孩子的第二个基本要求“做一个思维和行为正常的人”往往与我们教育者的要求南辕北辙。而学校的教育是“校正教育”,去校正他们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形成的不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大面积缺失和错位,基本行为准则教育的错误,给我们校正教育提出巨大的挑战,再加上升学率压力,使得我们头尾难顾。许多人感慨社会、家庭的巨大威力,叹息教育的苍白和无奈。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主要原因是社会全体公民存在的价值迷途、文化断层、道德失范和

13、传统断裂,在如此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以时代精神、以未来社会的人才需要为基点来实施日常生活道德教育,没有着力点,没有抓手。“高、远、虚”“假 大、空” 的德育虚浮现象,“重认知,轻体验;重物质,轻心灵;重公德,轻私德;重结果,轻过程”的德育模式,以“与国际接轨”的泊来文化实施教育,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德育,恰如建筑空中楼阁。二、弥补家庭基础道德教育的入手点传统文化浓厚的道德色彩,完善而有效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正是重新进行文化渗透、潜移默化,约束教育以抵御不健康文化侵蚀的最佳利器。从弟子规入手,是对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教育的缺失弥补的最

14、佳途径。因为中国传统社会认识到了家庭开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流传下来很多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比如“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俗语大家也是耳熟能详。而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 “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被认为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生活规范的圣典。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弟子”是指一切有心向圣贤靠近的、有

15、追求的人,“规”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从形式上看,弟子规概括简练,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特征,易记易诵,所以也就容易在生活中践行,在教育中落实,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是非、善恶、美丑行为的标准,避免了其它文化典籍“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的情况。从内容上看,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钟茂森教授在撰写的圣贤教育的闪光中写到的:“教我们伦常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教我们做学问修道

16、德的功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教我们修身只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教我们处世态度: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教我们接人待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些修身、齐家、治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弟子规中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恩欲报、怨欲忘”“将加人、先问己 ,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等教诲更是超越时空、超阶级、超族群的,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从弟子规所蕴含的教育规律上看,它特别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道德教育的

17、的先后次序问题。大学上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弟子规内容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弟子规的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编写次序分别是入则孝、出则悌、谨、信、癌肿、亲仁、余力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顺序一定是想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进行道德培养,后学习只是、技能,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首孝悌,次见闻”。完全符合党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可以这样说党的教育方针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教育所遵循的方法和规律。弟子规上还强调,道德教育同样也是有先后次序的,那就是“首孝悌”,即从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开始,培养一个人“泛爱众”的情操。这是因为,小的教育,培养的是人

18、的恩义、轻易的情感。如果、恩义、轻易地处事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就往往会做出建立七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而且,把小题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家人、爱亲戚、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人是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区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孝敬上也讲:“长有顺故上下治”,可见“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秩序的根本。让我们把我校准备实施的南阳市一中学生行为规范条例

19、做个对照吧!比如我们在教室卫生要求中对墙壁、地面等做出了近10条规定,弟子规学有余力篇中“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课间操中出现的“迟到、说话、队伍散漫、动作走样、应付”现象,我们的课间操管理制度中提出了13条规定,弟子规中“应勿缓行勿懒、声要低、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说的非常具体,对着装礼仪“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又是何等贴切,等等等等,对于学习“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

20、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的规劝不也是更生动更具体吗?试想,当弟子规的教育落到实处,我们日常教育中遇到的无理取闹、张扬傲慢、不懂规矩、无知无相的现象还会在发生吗?三、高中阶段进行基础道德弥补教育的要求和方法。1、对教育者的要求。教育者的观念要改变。细读论语,我们就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均可从中找到(如自主学习,平等对话,注重个性发展,重视人格塑造,建构、生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参与和引领,师生相互促进等等)。其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可不必“言必称希腊”,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实在是一座富有的金矿,只是我们没有充分开采和有效利用罢了。身为教育工作者当然不应

21、该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但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无疑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若认为教育只是学校或老师的事,那它只会变成不可能的任务,最终害了学生,也害了国家。还有我们现在教育中存在的滥用表扬,不敢进行正当而必要的批评或惩戒了。让我们来看看论语中有关批评的一则记载吧: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要而言之,学校德育中批评决不可少,圣人的伟大和可爱在此展露无遗。论语中诸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2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这类充满教育智慧的语言比比皆是,应该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引导我们走出现实教育中的误区。因人施教,尊重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应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育并非万能这些都是基本的常识,也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有些老师担心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会不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答案是否定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在德育教育中适当增加伦理学内容的比例,开展以伦理学为切入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懂得五常,懂得天地人,以及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中的道德规范,从而养成良好文明伦理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列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或渗透来解决。学生的文化素养好了,就会提升道

23、德标准,也会提升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做事会更加认真,各方面的优秀品质都会得到提升。修习传统文化的北师大二附中的试验班,是北京市高考成绩最好的,考上北大的学生数也是最多的,证明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升学率”并不矛盾。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不断增强人格魅力,率先垂范,才能使教育过程具有感召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正所谓“播撒阳光者心中有阳光”。教育者可以从两方面来不断提升自己:提高核心素养(德和能)。论语.述而上有一句话直到今天仍是对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养的最全面、最精炼的概括。“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用现在的话简单的一点说就是作人、做学问

24、要目标高远,一步步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谦虚好学,精准掌握事物规律,处理好无伦关系,做一个行为合乎规律的有道德之人,注重内心修养,调理好性命之学、心性之学,充满爱心。表现于外则是爱人、爱物,爱学生、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是仁的发挥。 “游于艺”,艺就是大家熟知的六艺,简单的说就是兴趣广泛、知识广博,技能全面。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

25、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见贤思齐、品正为范这次研修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天,却让自己真正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生无所息”的情怀、前辈先贤矢志不渝孜孜于学的行动,令人感佩不已,外地年轻同行的敬业精神和仁爱精神也激发出我更加强烈的使命感。作为一个教师,以前一直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是谓“传道”,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考大学,特别是南中的学生本身已经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最紧要的是树立更为高远的志向,从思想层面具备精英的素质和行动力,我们要做的就是从高更高层面进行梳理和培养,至于“做一个正常的人”的基

26、础教育不是我们的事,使他们早就应该完成的教育内容。作为高中教师只要把我们所教的学科吃透弄准、对高考习题吃透弄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耐心辅导、耐心回答他们的学业问题,就是一个好教师,就教给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领,就对得起了家长和国家,就完成了当合国家父与子的任务。所以在具体工作中,重教学轻教育,重知识传授轻道德培养的现象非常普遍。当遇到教育问题时,总是在抱怨家长、抱怨小学、初中的教师没有完成自己应该成大的任务,以至于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育者带来一大堆的问题,所以,遇到问题时,责难学生、发脾气、以武断的惩罚替代教育时有发生,即使是一些富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也只是在操作中“术”的层面不自觉、不自然的运

27、用道德教育而已。却没有想去从根源上解决它,进而还成为原谅自己教育失败的理由。现在想来,我们自己是否是谦虚好学呢?我们的学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是否扎实呢?我们自己做到了孝了吗?我们自己的五伦关系处理好了吗?我们在道德层面是一直向先贤前辈靠近吗?我们自己的修为是易经中谦虚、知不足、进而进取向上的坤卦之象吗?我们自己做到了“谨”“信”了吗?“品正为范”,如果没有,我们的学生从我们这里有得到了什么呢?只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到的道德养成只能是背道而驰、缘木求鱼。最后,谨引用先贤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2、内容的选择传统典

28、籍中的千古美文和警句范文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我们无法让学生广泛涉猎,而应根据教育目标的指向性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精选内容。要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应选择具有实用的立身处世的道理、伦理道德的教化、人格培养的要求的经典,如选择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启蒙性读物进行道德品质培养的经典,进行修身教育,也可以提高一步选择朱子家训论语、菜根潭学记告子等进行道德培养,还可以从较高层面的孟子道德经、大学、中庸等进行治世之学问的探讨,当然更多的是更多包含中华传统美德的诗赋,文章等介绍给学生,把原文、译注都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习、理解、自省。从现在全国各地传统文化学习实施较好的试点城市的做法看,由于学生传统文化

29、缺失严重,大部分都采选了弟子规作为切入点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读物,效果较好。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而且现在已经有了成熟的经验和模式,也有大量的书籍、歌曲、影像资料共借鉴使用,可操作性比较强。弟子规相比于三字经千字文更多从细节入手,从孝、悌、瑾、信、仁爱、做学问六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做法,以目标指向明确发挥道德教化作用,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激活了学生自主发展意识,是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孔子教学,首倡德行教育,弟子规正是最好的德育教育课本,是完成扎根教育的最佳载体之一。3、要根据实际采取多元化实施形式要: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对高中生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发挥

30、国学在日常生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必须以以目标的指向性精选典籍内容,以途径的多元化营造教育氛围,以践行的主体化构建内化平台,并注意把握传承文化与学习典籍、目标与切入点的统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整合。1、做好多元化营造教育氛围是关键。构建文化育人的校园生活,使学生耳濡目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是实效统传统教育的关键,“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氛围中,才能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性命的成长历程。因此,必须以多元化的途径精心营造教育氛围:以优秀传统文化环境陶冶情操。一般可以从感恩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并学会感恩。例如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带领全体师生齐

31、诵感恩词;周一至周五的每天早餐前,校园的广播系统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孙悦演唱的感谢你,然后,全体师生在语言广播的带领下,齐诵感恩词。歌声“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的黎明,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伴随着习习的晨风,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轻轻弥漫;琅琅的诵读“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与背景音乐和谐交融,形成一条生命之河,在师生们的心间缓缓流淌。在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们去了解什么是感恩,去明白为什么要感恩,懂得了如何感恩。“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它可以拨动心弦,荡涤心扉,触及灵魂,陶冶心智。利用音乐这一特性,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会

32、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把跪羊图生命之河弟子规之歌等优秀曲目穿插渗透在音乐教学之中,通过唱、或跳、或奏、或手语等各种方式,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演绎音乐作品的思想教育精髓,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中,潜移默化,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比如生命之河这首歌曲,让他们感受到他们生命像一条河,一条生命之河,缓缓流过我们的心窝。师长的教育和万物的恩惠,如清澈的河水,洗涤着我们的心灵,带走了忧伤和困惑,带来了欢乐与祥和。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谦虚礼让,诚实守信,感恩一切。还可以定期讲座,长期熏修为了让学生对弟子规文化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刻,周会课时间,可以坚持开展弟子规专题讲座

33、活动。以校园广播系统和各班的多媒体教学平台为主要载体,播放弟子规语音诵读、语句解读,播放动画版的弟子规易解,播放著名学者的视频讲课教程等等。各班学生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结合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认真诵读、学习和感悟弟子规。专题的讲座例举: 第一讲:百善孝为先 第二讲: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第三讲:良好的行为习惯幸福人生基石第四讲: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中学生第五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幸福人生2、主题班会例举:第1次班会:如何尽孝第2次班会:文明礼貌伴我行第3次班会: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中学生第4次班会:良好的道德规范伴你一生幸福再就是师生同进,共品经典教师,要学为人师,行

34、为示范。这是社会的期望,也是历史赋予的神圣责任。“在圣贤文化面前,我们都是弟子。”在优秀文化的熏陶及与至圣大师的对话中陶冶了情操,磨砺了意志,净化了灵魂,提升了人格,少了些浮躁与颓废,多了些宁静与儒雅。生活中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找到答案,在生活、学习和为人处事当中出现的迷惘,也会因为学习实践弟子规而显得清晰,明朗,茅塞顿开。弟子规教育实践活动,老师们学中做,做中学,身先士卒,以身垂范,与学生共品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并成为学生生活的楷模、精神的指引,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机。家校联盟,构建和谐携手同进,共筑孩子发展平台,家校联盟,构建温馨和谐社会。通过家访、派发“致家长一

35、封信”和发放“学生在家例行弟子规情况调查表”等形式,认真开展“小手拉大手,同诵弟子规”的亲子阅读、力行活动。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鼓励和指导好学生学习、力行弟子规。提倡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弟子规,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和力行收获,鼓励孩子把弟子规中所要求的内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来,切实提高学习实践弟子规的效果。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要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校园环境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信息源。因此,要以国学为载体进行教育,在环境创设上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和谐儒雅的特点。比如提出“让文化在校园飘香”的口号并以此为目标创设教育环境,在学习区开辟“中华诗词每周一帖”专栏,每周展示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各班开辟

36、励志劝学修身正行的“道德古训专栏”,每周更新内容;设立中国文化遗产、中华传统节日、华夏民族风情等固定宣传栏。突出传统的和谐儒雅的“人境互动”,能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修身的人文氛围,为学生道德的发展提供导向。2、以诵读夯实道德基础中华文化典籍中灵巧的修辞、铿锵的声韵、优美的辞章,在开发学生智慧的同时也能陶冶完美人格。通过“诵读熟记理解-提升”的过程,能使优美典雅的诗句象清泉滋润学生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开掘智慧、洞启德性。如结合高考必考篇目和语文教学,以班为单位开展诗词曲赋的经典诵读活动,每周安排一个早读时间集体咏诵古诗文名篇名段,通过诵读,积累典籍中优美的辞章和精彩范文;广播站每天两个时段播出经典名篇

37、和配乐诗朗诵,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优雅的诵读场;每学年举办一次“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大型古诗文吟诵比赛。这些诵读活动使典籍的启迪入心入脑,为夯实学生道德基础创造了条件。3、 以丰富的活动内容激发道德情感“形式多样”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由于学生的的个体差异,只有活动的形式、层次、规模的多样化,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精神发展的需要。因而我们必须努力挖掘资源,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国学在教育活动中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如把升旗仪式作为国学教育的重要阵地,让学生代表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并朗诵追求完美人格的诗篇,通过理解典籍含义、体味典籍情感,诠释典籍、抒发情怀,激

38、励全体同学自律、反思、内省。以确立班级的状态目标为导向锻铸班级精神,各班以儒学警句格言为蓝本结合实际提出目标进行激励,如“持志养气,博学明理”、“立德明礼,学成行至”、“习文修正身,学理富人生”、“探物悟理,修业养德”等,创设亲善的班级人文环境;每学年举办一次“礼仪妙语”创作活动和“做少年君子”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把自已最好的感悟以格言警句的形式进行交流;结合中秋、元宵等传统节日搭台射虎、开展书法比赛;我们还不定期举办书法艺术、楹联、民乐、民族建筑艺术、中国结的文化内涵与编织技法等民族技艺的鉴赏讲座。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传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

39、养的自觉性。教育途径的多元化赋予国学的时代精神和活力,使文化教育形象化,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是营造浓烈教育氛围,提高教育实效的关键。 4、以践行的主体化构建内化平台。当经典文化中的道德养分在学生的意志、情感等方面产生了影响时,要深入持久地发挥其影响,必须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唯有内化才能使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实现日常生活道德的自主发展,促使自我独立而稳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要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必须以主体化的道德践行来构筑平台,如组织学生开展“中华民俗”调研活动,通过调研分析进行文化溯源;引导学生以中国名人为对象,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平和贡献,认识和吸纳他们的高风亮节,以“我

40、心中的伟人”为主题撰写心得;要求学生回家参加亲友的春节贺年活动并写出感受,布置学生假期为长辈做好事实事,感受传统的孝悌亲情;设立校级“文明礼貌示范岗”,让每一位同学都在正已中正人;班级开展“文明礼貌示范生”上岗活动,进行在岗体验;我组织群众性的校园护绿队、志愿者组织等的制度化活动,组织为老人组、残疾人联合会、孤寡老人服务的社区活动等。主体化的的道德践行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认同、接受传统美德,提高了道德修养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成为发挥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重要保障。四、高中阶段还应进行更高层面的传统文化教育。1、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辞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学术文化”,

41、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目前人们理解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历经几千年而不衰流传下来、仍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而且必将继续流传下去的优秀”道德遗产。这些道德遗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道德为源头、吸取诸子百家的优秀伦理道德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内容上来说概括,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更具体来说,就是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诚实守信、求索创新等精神。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处在核心地位。历代民族精英都把对下一代的教育

42、视为头等大事,在浩若烟海的经史典籍中密布许多教育、修身的具体方法和心得,为我们进行学生道德培养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还提供了很多经过千年检验的手段和途径。2、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首先,传统文化特有的德育模式可供我们借鉴。从德育方法上来讲,中国德育传统有自己独特的实践方式。主要是自省自律,整体把握,体悟融通,躬行践履。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不仅富含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而且建立了一个循序渐进、内外一体、行知结合、伦理与政治合一的完整模式,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可操作性,为中学的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料和具体模式。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合理内核在于强调道德是人性之本,尤其是儒学文化,其本身就是以伦

43、理价值和道德价值为中心的,因而人们又称之为伦理文化和德治文化。例如传统教育认为:“为学”的过程,既要熟读经典,又要修养德行,这种重伦理的价值取向几千年来在读书人心中根深蒂固,并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情感,积淀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其次,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我国传统文化最有价值之处也许是对人的精神、灵性的重视以及着眼于保持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灵性而对道德修养方法的探索。至于对传统文化中天人和谐的追求,其潜在的人文价值在当代更为突出。人文精神不仅意味着发现人的特性、力量和潜能,还意味着对人的存在和处境的关怀和爱护。前者,使人自信自尊,后者使人理智,人要保持在

44、人作为人所必要的精神维度上,这两种意识都不可缺。道德传统追求天人合一,内在超越;比如强调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构成了处理社会五轮关系的伦理道德核心,同时也赋予了自然界以生命伦理意义,创发了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讲究以礼节和,尽心知性,圣贤境界,以无为贵。出世崇拜圣人的价值和意义,入世则强调人人都可以修身而成为圣人。又如儒家思想当中的积极进取和有为精神,其进取和有为的动力与目的并不是为了名利。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能够培养学生在当今社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3、中国德育传统的当代价值第一中国德育传统和现代社会有高度的相融性,对当代中学德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

45、为,传统道德思想精粹与素质教育目标具有同一性,是落实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儒家道德以“礼义”为基本核心,提倡“乐道安仁”、“自省自克”、“改过迁善”,注重“修心养性”的个人修为,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是真、善、美的理想体系,是传统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基本规范、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过则勿惮改”的人格追求、“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的善恶观、 “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要求为人者要尽“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礼,重视教人“明人伦关系,崇尚和谐”五伦关系准则;“

46、温、良、恭、俭、让”的行为风范、“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胸怀、“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的诚信要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目标、“仁者爱人” “成人之美”的处世思想、“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等等。不仅涵盖有崇高的义理,而且具有切身实用的为人处世的各种方法和道理;这些对于学生的伦理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道德信念、健全人格的培养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我们今天新课程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关注学生的人

47、格发展的要求来看,儒家道德思想精粹与素质教育目标具有同一性,因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的精粹是学生们可以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我们经常说到爱国教育,而且往往把这个看作是第一位的,然而爱国有时候太抽象了,或者说太宽泛了。究竟怎样才是爱国呢?首先说爱国是一种情感,首先更多地应该体现为热爱祖国的文化。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就导致他们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不了解,而不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就使当代年青大学生缺少民族自豪感、缺乏自信心,同时也缺乏爱国心。中国的民族精神在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48、,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外,中华民族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第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消除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今天,相当数量的国人无不为生活而奔波,无不为利益而拼搏。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

49、起来的学生,容易产生见利忘义的情况,容易引发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享乐至上等思想。如果我们做好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深入分析、找出思想症结,从而加以启发教育。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比如说古人信奉的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退一步说,他们的行为准则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理想人格对于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不良行为具有明显的纠偏作用。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提倡“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等等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4、传统文化是落实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内省、自讼、慎独、知耻、笃行”等道德修养的方

50、法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说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内心修养,并重在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各地的教育实践证明,要增强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实效,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舍本逐末,而必须以行之有效的载体来培植土壤,才能使道德生根发芽。因此“传统道德”是我们落实日常生活道德教育的最有效载体,是我们培养“君子”、“淑女”的不二途径。以国学为载体来提高学生的日常生活道德水平,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五、要注意的问题1、要把握传承文化与学习典籍的关系我们对学生的国学启蒙教育在于全方位营造一种崇尚传统文化的气氛,使学生从小对国学留

51、有印象,所以进行大量的不求甚解的诵读。而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国学教育,跟对儿童的教育应有所不同,并非背大量古诗、读大量经典的简单积累,学习典籍不是单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通过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使之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升华,从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和人格情感。因此必须清醒地区别学习与传承的关系,应抓深化、重内涵,侧重于实践、调研和分析,让教育获得实效。 2、要注意教育目标与切入点的统一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较为繁重,进行国学教育不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以学习了多少典籍作为目标追求,进行国学教育的目的是改良道德土壤和播种道德种子、培植道德之果,因此把国学教育作为载体的定位较为恰当,只要我们根据目标选

52、准切入点,明确定位,扣其一点可及其余,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3、要重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整合人类文明的列车已驶进现代化时代,日益逼近的强势西方文化,由于建立于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对思维活跃的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容易对学生的道德观念起同化作用,而使学生对中华传统道德的认识产生扭曲。我们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必须注意到学生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接受与向往。在教育中要注意与时代精神的整合,摒弃过于陈腐的内容,同时以现代活动形成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延,根据时代的需要用现代语言、手段和形式加以阐发,才能使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乐意接纳并从中获取精神食粮。国学是优秀的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利用它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意义,以国学为载体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在播下道德种子的同时改良道德土壤,培植出具有民族精神的道德之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