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日两军的穿插战术及展望未来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203801626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比较中日两军的穿插战术及展望未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比较中日两军的穿插战术及展望未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比较中日两军的穿插战术及展望未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比较中日两军的穿插战术及展望未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中日两军的穿插战术及展望未来(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比较中日两军的穿插战术及展望将来 -找不到有关穿插战术的来源的可靠资料,因此只能泛泛而谈。所谓穿插,无非就是从敌 人防守的结合部间隙或者防守的空档插入,出奇兵隐蔽地将敌人分割包围,从而达到逐 个歼灭的目的;或者达到吸引敌人主力,配合正面作战的效果。穿插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以达到军团级或者师级规模,小的以班排规模穿插的也屡见不鲜。穿插还可以分 为战役性和战术性两种。战役性的一般规模较大,其成败也对整个战役或者战争起到决 定性的作用;战术性的穿插规模可大可小,多以班排连级规模为主,诸多时候此类穿插 能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甚至也能影响到整个战役乃至战争的成败。执行穿插作战的部队,一般都是轻装,便于

2、高度机动和隐蔽,并且部队在后勤供应方面非常有限。而此类 作战,也规定部队作风顽强,纪律严明,以保证穿插任务的顺利完毕。而实行穿插作战的重要的战略战术上的背景思想,就是速战速决,这也反过来决定了穿插作战的与众不 同的特点。 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里面,就有许多有关穿插战术的描述。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个战例。一种是诸葛亮第一北伐,大将魏延在战争前向诸葛亮提出过一种很大胆 的建议,自带500精兵出斜谷直取长安,配合诸葛亮的正面攻打,可惜未被毕生谨慎的 诸葛亮采纳。有关这个建议,史学界始终争论不断,赞同和反对魏延的这个建议的人都不少。但是在我看来,虽然以当时的蜀国的整体国力仍然不能彻底击败魏国,如果魏延

3、 的战术被采纳的话,诸葛亮的正面的魏军的部署一定会被打乱,第一次北伐的成果也许 完全不同。 第二个战例,正是三国末期,魏国大将邓艾建议暗渡陈仓,以奇兵從阴平一條小路 南下成都。邓艾并亲自带领所部,一击得手,从而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历史。 当年我读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就有此外一种出名的战例,就是李朔雪夜袭蔡 州。这也是个典型的穿插作战的范例,也是强调高度的机动性和隐蔽性,以较少兵力获得胜利。 到了近代及现代战争史上,由于军事技术的奔腾性的发展,穿插作战的模式被中外 军队广范运用。并且随着运送工具的发展,穿插作战进一步从地面向水面和空中发展,形成三维一体的作战模式。二战时期,由于机械化部队逐渐走向成

4、熟,无论在欧洲还是 在亚洲,穿插作战的战例遍地皆是。在欧洲和亚洲战场,有一种明显的共同之处就是无 论德国还是日本,由于自身的国情的限制,都但愿速战速决,尽快解决各自战场上的对手。因此,虽然由于工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德日两国都尽量地充足运用了穿插战术 。在欧洲,突破马奇诺防线这一作战自身就是一种较好的范例。而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 ,广阔的华北平原在战争初期为高度机动的日军提供了良好的用武之地,日军大范畴大 纵深的穿插作战屡见不鲜,屡屡得手,也直接导致了日军内部过度乐观的“三月亡中国 ”的论调。到了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的长沙武汉会战,日军也是通过运用大单位的穿插 ,最后击败了国民党军队,攻取了这两个战

5、略要地。而在敌后战区,日军在无多次扫荡 作战中,依托相对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较高的兵员素质,也常常使用这一战法,使得抗日 根据地的中国军民伤亡巨大。但是中国方面往往将日军此一战法称为长途奔袭,以区别于共军的穿插战术。 日军的穿插作战特点鲜明,具体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第一,以大单位为主。在历次作战中,日军至少以大(联)队为单位,对中国军队 的后方实行穿插。师团级的穿插也不少见,例如徐州,松沪,武汉和长沙会战,正是由 于日军的担任穿插的各师团坚决地执行了作战命令,才使得整个战场形势发生了逆转。 例如在徐州会战中,日军第9,13,14师团通过南北两个方向的迂回穿插,从战略态势上 对徐州形成了合围的态势

6、,迫使中国军队放弃了徐州;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日军便是 通过大单位的迂回穿插,绕到国军设在岳麓山上的重炮阵地的背后袭击,导致长沙沦陷 。 第二,穿插的目的在于对静止的防守的敌人形成包围以达到围歼的目的。日军的穿 插虽然坚决有力,各部队之间协调得当,但是鲜有日军通过穿插将对手分割打乱,然后逐个歼灭的战例,而大多是日军通过穿插迂回,将对手合围起来并试图消灭之。因此虽 然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大部分时间占有优势并赢得不少战役的胜利,日军却始终未能对当时的国军的主力予以歼灭性打击,而最后都让国军主力在包围圈形成之前走脱。因此,日军的穿插战术还是过于僵化和墨守成规。犹如共军般在国共辽沈战役中和抗美援朝第一次

7、战役中的在运动中的水银泻地般的穿插分割作战这样的的佳作从未在日军身上上 演过。 第三,在运动中对敌穿插歼敌的能力不强。在抗战中,相对中国军队的劣势装备和 训练,日军的攻坚能力的确令人畏惧。但是从卢沟桥开始,松沪,徐州,武汉,长沙等会战,中国人坚决的抵御的意志和与国土共存亡的决心自始至终地呈目前日军的眼前, 日军却仍然依托先进的武器和精良的兵力一而再,再而三地强攻严阵以待誓与国土共存 亡的国军,徒然损耗自己有限的兵力。 第四,迂回穿插的战术没有变化,过于呆板。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抗战中日军正 面的国军是战术也同样呆板。从战争开始,日军就始终上演老套路,正面强攻,两翼迂 回穿插,形成合围,然后国军

8、主力也是一次次地在合围形成之前逃出包围圈。然后在下 一次会战中,日军故伎重演,国军也是老套路再次脱险。因此在整个战争中,国军主力 也从未有被全歼的例子。虽然屡战屡败,丧城失地,但是国军要的就是以空间换时间, 日军如此配合,最后迎来国军的大翻身,日本焉能不败? 反过来看看共军的穿插战术。共军的历史是一部以弱胜强的历史。从中央苏区反围 剿开始,当年还是个娃娃的共军将领林彪便发展出了一套拥有自己特色的穿插战术,屡 屡击败当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国军,当年共军代表的是广大受三座大山压迫的贫苦农民 这样的落后生产力。共军最初的穿插战术为的是贯彻太祖“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 方针,对敌布防的结合部进行穿插,

9、将弱势之敌分割开并消灭之。这样干法倒也屡屡得 手,直到代表了正规化的共产国际的代表接过兵权,搞起寸土必争的打法,成果让共军谱出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史诗。说起来,其实非想为,乃不得不为也! 共军的穿插战术历经沧桑,最后达到巅峰的是国共东北之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东北,共军将穿插和运动战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充足发挥三三制战斗小组的威力,将国军 的精锐尽括囊中,典型战例便是围歼廖耀湘兵团。此战将运动中的敌人通过迂回穿插分 割包围,使敌人无法发挥火力优势,以小单位对敌全面发动袭击,在敌我交错的局面中 将敌击溃歼灭。此战看得天下大小军事专家老少愤青目瞪口呆,热血沸腾。这样的仗大 概只有当时的林总才打得出来。最

10、令人称奇的是,共军要依托两条腿在运动中消灭四个 轮子的国军。 及至抗美援朝,一方面出关的共军部队仍然是林彪的部队。第一次战役便打出了一种 教科书战例,那便是云山之战。整个战役,共军充足发扬了大胆穿插,将敌人分割包围,逐个歼灭的拿手戏,表演这出戏的还是林彪的部队,前线总司令是彭德怀,而其实遥控指挥的是毛泽东,林彪的教师。毛泽东在一次战役发起前曾经发电报给彭德怀,这封 电报完全可以作为对共军的穿插战术的特点的概括总结: “你们三十日九时的部署是较好的。我方对敌人数量,位置,战斗力和士气等项均 已明了,我军已所有到齐展开,士气高涨;而敌人对我方状况则至今不明了.所定 歼敌目的是完全对的的。只要我三十

11、八军全军及四十二军一种师,能的确切断敌人清川 江后路,其他各军,师能勇敢穿插至各部分敌人的侧后,实行分割敌人而各个歼灭之,则胜利必能获得。”。 可以说,共军的穿插战术与日军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日军是运用和发挥其装备优势和机械化运送能力,对相对弱势的对手实行穿插迂回包围,却并不将对手分割开逐个歼灭,显然是对自己的装备优势有十足的信心;共军则是充足发挥人的能动性,运用穿 插迂回将敌人分割包围,削弱对手的装备优势特别是机械化优势,避免敌人逃窜,并发挥刺刀见红的老式,对敌实行歼灭战。 当年在朝鲜的美军尤为惧怕共军的穿插。四次战役后,共军劲旅王近山所部1军被 调至东海岸整训,从美军的视野中忽然消失,导致

12、美军惊恐失措,觉得1军又从不知什 么地方穿插进来了,遂派出大量特工侦查。以美军如此优势的装备还如此胆怯共军的穿 插,可见当年共军的穿插的水平已经到了什么限度了! 共军的穿插作战在后来中国的历次边境作战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印反击战 新疆军区的部队的穿插,对越反击战中的广州军区坦克分队的东溪穿插作战更是装甲部 队在山地丛林地形实行穿插的典范。 作为中国人,我热切期盼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共军将其特长的穿插战术应用到解放台 湾和进入日本的战争中去,更但愿看到共军对台日实行空海地三维一体的穿插作战,重 现当年太祖旗下雄师德风采! 从二战开始,大规模的空降作战开始走入战争历史舞台。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同步

13、 便向德军后方了空投了大批空降兵,成为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大规模伞降作战。这一 次空投,使得穿插战术发生了质的变化,穿插作战更从地面水面向空中立体发展。前些 年大热的美国战争电视电影“Banof Brothers“就是以此为背景拍摄的,但是那次空降作战的效果并不抱负,远比电视里头的体现要惨烈得多,主线因素是部队落地后无法归建,使得原先按建制训练的各部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本次作战导致空降部队损 失惨重的此外一种重要因素是德军的防空火力。原本讲求隐避性的空降作战由于空降机 群过早地被德军发现,许多运送机为了逃避德军的防空火力,不得已临时变化空投筹划 ,迫使许多单位被迫在德军密集防守的地区跳伞,

14、白白地成了德军反空降活力的活靶子,幸存的落地后建制也被打乱。其实如果不是当时德军的精锐兵力已经被苏联战场大大削弱的话,别说irrn101了,就是诺曼底也没戏,那电视里头那句“名言”:“atro are sppsedtob surounded!”,纯正是美国特色的牛皮。 从诺曼底战役可以看出,如果平时训练到位,运用的战术得当,空降兵完全应当可 以担当第三维穿插作战的重任。而空降作战,具有的特性与穿插作战完全相似,都强调隐蔽,忽然和高度机动,都是插入敌人后方的防守单薄环节犹如一颗钉子般狠狠扎在那 里,配合正面主攻部队的作战。那么从这段历史中,中国的空降部队能得到某些什么启 迪呢? 毋庸置言,此后凡

15、波及涉及台湾在内的对海洋权益的争夺的战争中,中国的空降部 队将与海军陆战队一起成为保卫国土的急先锋。由于诺曼底战役中,大规模空投作战的 效果很不抱负,许多人断言此后也不会再有如此规模的空降作战了。我就对这个结论很 不觉得然。此后这个世界上,如果尚有类似诺曼底战役规模的空降作战的话,最有也许 发生的地方就是台海和中西亚地区了。在台海,大陆如果想以最迅速度最小代价拿下台 湾的话,唯有大规模动用空降部队。像某号称“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军事网站”长篇累犊 地简介“核条件下的方面军登陆”,完全是缺少智慧缺少自信的梦呓,并且缺少起码的政治常识。用核武器对自己的国土台湾进行打击,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而如果这个说

16、法是针对日本,倒还可以理解。 相对美国的空降部队,中国既有的空降5军的确还稍显稚嫩某些,装备不如美军, 空运能力也不如美军,最要命的是战场联系手段比美军要落后诸多。一旦前期对空降场 的火力准备未能达到预期目的,空中掩护也不能到位,台军地面防空火力强于预期的话 ,共军空降部队虽然勉强落地,建制一定都被打乱,那也逃不掉被歼灭的命运。这样看 来,如果中国的空降15军装备达不到目前美军的水平,老愤青如我这把年龄的也许这辈 子都看不到红旗插上阿里山了。是不是这样呢?我看未必。 一方面,空降作战犹如穿插作战同样,规定极强的隐避性和忽然性。要做到这一点, 对空降场的选择就至关重要。在台海战事中,一方面对制空

17、权的争夺是务须多说了。在这 个过程中,空降路线和空降场附近的空域必须是重点争夺的对象之一,一旦得手将极大 地有助于空降行动的顺利执行。例如说台湾,个人觉得比较抱负的空降地区是其中部的 西海岸地区。一方面这个位置对空军而言也比较容易建立空中走廊,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 空降级队的安全。空军所面对的威胁不如南北两头那么大,两翼比较可以受到保护。一 旦空降成功,建立空降场,引导登陆部队登陆,立即可以将台湾全岛一截为二。而台军 目前的防守力量大多集中在南北两头,中部相对空虚,由于理论上南北两头的地形更适 合登陆作战。如果共军的特种部队配合海空军将外岛的台军的防空火力解决掉,那么中 部绝对是个上选,可以打她

18、们一种措手不及。 另一方面,空降部队要有孤军作战的勇气和战斗力。由于其特性所限,最先投入战斗的空降部队不也许拥有强大的火力和反装甲能力。并且往往第一波空投,无论是伞降还是 直升机降,落地前的伤亡损失也许较大。落地后,建制很也许被打断,甚至变成群龙无 首,无人指挥。那么这就规定共军在平时训练中,不要照抄外军的训练和作战模式,平 时应当以营连规模进行战训,强调小单位的战场应变能力。不同单位的干部士兵要常常打乱建制进行训练,以培养战时的就地归建组建能力,就地组织随行作战。因此,即便在实战中落地后建制被打乱,兵力不能高度集中,各部仍能根据战场状况自行完毕既定 作战目的。如果有敌方守军向空降场运动袭击,

19、各部应有勇气和能力积极穿插接敌,使得敌人的火力优势不能发挥,要敢于乱中取胜。积极防御的过程,更有助于后续部队的 顺利着陆,扩大空降场,建立简易机场便于大型机队着陆。这个过程,就要学习当年林 彪部队的历史经验,结合现代战争的技术模式。因此,训练的指引思想对此后的作战模 式至关重要。 海军的登陆作战也可以是穿插的模式。例如当年的朝鲜战场,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 ,就是典型的穿插,从中间忽然插入,几乎全歼了已经是强弩之末的人民军。 任何立体模式的穿插作战,都必须与既有的装备技术相结合。不要被敌人的所谓的 “高技术”吓倒,再高的技术,再严密的防守都会有漏洞,世界上历来没有固若金汤的防线,有的只是勇气和决心。以目前的两岸和中美日关系的现状,以及目前中国国内政经军发展的的状况来看,我这一辈的老愤青能在进棺材之前看见共军在台海上空天女散 花,就已经很知足了! 对于日军战后的战术水平的发展状况,由于本老愤青不通倭语,也找不到什么资料 进行研究。但是从二战时期日军的老式战术模式来看,更喜欢在细节上下功夫而不懂变 通的日军,虽然能在初期精心上演“珍珠港2”,也逃脱不了“半途岛2”的命运。例如 珍珠港日军就由于精确地气象预报而使得其特混舰队得以隐蔽地突袭珍珠港,但是半途岛的日本海军却死在不懂变通的毛病上。而某军事网站上的“核条件下的方面军登陆作 战”对日本更合用某些。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