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县域经济实证与发展分析研究88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203771874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7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安徽县域经济实证与发展分析研究88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县域经济实证与发展分析研究88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县域经济实证与发展分析研究88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安徽县域经济实证与发展分析研究8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县域经济实证与发展分析研究88(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安徽县域经济实证分析与发展研究 “县域经济”概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后来,已被正式列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安徽是农业大省,全省人口绝大多数在县域,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限度上影响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加快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本文通过对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历史回忆和现状分析研究,借助主成分分析、基尼系数分解等数量分析措施,对安徽县域进行梯度划分,找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短板”,从量上揭示安徽县域经济差别状况及成因,剖析安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摸索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一)安徽

2、县域经济变动的纵向研究:波动增长,阶段性特性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县域经济整体保持了迅速增长的态势。但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的特点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幅波动较大如图1所示),阶段性特性明显。根据国民经济五年筹划来划分,1978年至,安徽省县域经济增长可分为五个阶段,即19185年、1690年、1195年、1996、,各阶段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图1:安徽县域经济重要指标增长波动曲线图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5年)恢复增长期。9年前,由于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剪刀差”的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举步维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农村改革为先导,生产力初步释放,有力地推动了县域

3、经济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81年到985年,全省县域GP年均增长1.%,比全省低1.个百分点。但财政收入增10.2%、农业总产值增11.,分别比全省平均高出1.和.7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县域经济已经逐渐挣脱贫困落后和停滞不前的落后局面,开始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8年至1990年)平稳增长期。“七五”时期,全省经济改革的重点已由农村转向都市,由农业转向工业,由农民转向市民,城乡差距开始拉大,县域经济呈现低速运营的局面。这阶段,全省县域D年均增长仅为.2%,农业总产值年递增也只有2.7%,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分别减少7.3和9.个百分点。第三阶段:199年至1995年)高速增长期。

4、尽管在1991年安徽受重灾袭击,县域经济遇挫,但后几年乡镇公司异军突起,不仅增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还从主线上变化了县域经济的构造。“八五”期间,增速达到顶点,全省县域GP年均增长6.0%,财政收入增长2.2%,农业总产值增长7%,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9.6,与全省平均增幅相比,分别高出1.9、4.5、0.9和.3个百分点。显然,这是建国以来县域经济发展最稳定、速度最快、效果最抱负的五年“黄金期”。 第四阶段:9年至) 增速下滑期。“九五”期间,安徽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严重持续三年水旱灾害等考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回落,增速放缓。五年间,县域GD年均增长8.%,财政收入增长11.0%,农业总产

5、值增长5。与“八五”期间相比,分别下降.2、6.和1.5个百分点;较“九五”期间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34、.6和5个百分点。 第五阶段:至) 相对滞后期。“十五”期间,相对于周边省份,安徽的县域经济处在滞后期。至,全省县域GP年平均增长8.3%,财政收入增长.9%,分别比全省低2.3和8.8个百分点。县域D占全省的份额由的48.1%下降到的45.%;县域财政收入所占份额由32.%下降到21.9%。二)安徽县域经济现状研究:总量扩大,增长动力增强 近年,安徽各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规定,认真贯彻贯彻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举措,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县域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效益增长的良好发展

6、态势。 1、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加快,总量规模扩大。,安徽县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17%;县域人口472.5万人,占全省71.,县域平均人口77.9万人。县域全年完毕34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较全省快0.9个百分点。县域GDP总量占全省47.5。县域GD平均规模为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亿元,与相比,GP超过60亿元县市由3个增长至27个。详见图2)。图:、安徽县域GDP频数分布曲线图2、经济运营质量: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县域财政总收入首度突破两百亿,达24.亿元,比上年增长4.4%,增幅比全省高7.5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份额由上年的2.%提高到4.0

7、,县域财政对全省财政增收的奉献率达29.,比上年上升35个百分点。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21.亿元,比上年增长4.9,增幅比全省高.6个百分点。县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6元,比增长256。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339元,增长1.4。 、经济增长动力:需求作用增大,投资增速加快。,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县域外贸出口4亿美元,增长40.8%,增幅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县域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比上年增长62.8%,总量占全省份额的3.6%。县域实际运用外资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2%。 4、经济构造调节:产业构造不断升级,工业支柱作用明显。,县

8、域所有工业增长值19.亿元,比增长27.8%。县域经济明显地体现为第二产业领先增长的特性,工业在GP增长中占主导地位。县域工业增长值占全省的0%,对县域GD增长的奉献率达52.%,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县域GDP中三次产业构造由上年的30.:359:39调节为28.9:3.6:32.5,一产比重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 三)安徽县域经济横向研究: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 “瓶颈”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从纵向比较获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呈现总体实力不强,发展限度不高,与邻近省份及周边发达省份横向比较,存在一定差距。1、与周边省份县域经济对比的差别 经济规模水

9、平低。,安徽县域G3491.3亿元,占全省47.5%,比河南、湖北、山东和江苏分别低21、33、11.和.6个百分点;县域平均GP为7.2亿元,比河南低42亿元,比湖北低39亿元,比山东低834亿元,比江苏低188亿元;人均发明GDP为346.1元,相称于河南的55.8%,湖北的3.6%,山东的3.5%,江苏的2.%。 工业化限度低。,安徽县域实现工业增长值119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8,低于河南9.3个百分点,低于湖北1.1个百分点,低于山东20.2个百分点,低于江苏0个百分点;县域实现人均工业增长值235.6元,仅相称于河南的37.7%,湖北的70.8,山东的.5%,江苏的16

10、%。 财政压力大。,安徽县域地方财政收入43.3亿元,人均3016元,比河南低104.元,比湖北低4元,比山东低411元,比江苏低109元。消费市场不旺。,安徽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亿元,人均263.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相称河南的38.4、湖北的5.3%、山东的278、江苏的30.%,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河南低60.2、比湖北低262.元、比山东低50元、比江苏低476.元。2、与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的差别从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比较看:,全国县域平均人口规模46万人,GP 6.7亿元,第二产业增长值2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8亿元;同年,安徽县域平均人口规模77.1万人

11、,比全国要多3.7万人;P为6.9亿元,比全国少1.8亿元;第二产业增长值16.9亿元,比全国少1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5亿元,比全国少0.3亿元。 从县域经济人均水平比较看:由于安徽县域人口在全国名列第三,县域人均水平就更低。,全国县域人均GP达13938.1元,人均第二产业增长值589.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492.2元,而安徽县域人均GD仅有6087.元,人均第二产业增长值21873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226.7元,较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少780.5元、62.4元和6.5元。从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比较看。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记录,,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1 5万

12、人,GD26.2亿元,人均GDP为3596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元。同年,安徽县域GDP平均值相称于全国百强县的17.4%,GDP最高的无为县98.亿元)仅相称于全国百强县的36.;人均D仅相称于全国百强县的6.9%,人均GDP居全省首位的宁国市176元)也只相称于全国百强县的49.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相称于全国百强县的1.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居全省首位的宁国市129元)只相称于全国百强县的785%。 3、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历史上,安徽改革成为典范,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序幕;率先发展个体私

13、营经济,冲破了老式筹划经济的樊篱;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催生了免除农业税这一千古变革。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综合省力明显增强。然而,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构造变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在全国的第13位退至的第15位。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978年的35元扩大到的029元,处在第2位。排在安徽之后是云南、甘肃、贵州,安徽下滑到全国“锅底”。 中国社会科学院6月发布首部中部蓝皮书: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该蓝皮书指出,与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中部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显示出下降趋势,中部GDP增长速度达虽然略高

14、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却远低于环渤海和珠三角。 中部蓝皮书指出,近几年,在国家大开放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和带动下,中部地区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然而,与其她经济板块相比,中部地区的相对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却明显落后。其中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与西部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呈现出落后于西部的态势。中部蓝皮书指出,安徽GD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居中部六省第4位,但人均GDP却居中部最末位。在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成为重要因素。安徽能否在中部六省率先崛起一定限度上取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梯度划分 本课题通过选用若干指标,借助数量分析措施,研究安徽县域经

15、济发展梯度水平的差别状况,找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单薄区域,以探求协调发展的途径。 1、研究模型、指标选择。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划分解决措施有诸多,如主观权数法、层次分析法、赋权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由于划分县域经济梯度的部分指标之间如人均GDP与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之间、GDP与人均邮电业务量之间)存在密切的有关性,为消除自变量共线性问题,使划提成果更加客观、合理,本文运用SPSS记录分析系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县域进行梯度分区。 根据数据指标的可获得性、全面性、可比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以及广义梯度推移理论,我们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效益、经济发展速度、产

16、业构造等方面选用了如下指标: GD总量、人均GDP、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二三产业增长值占GDP比重等个指标反映经济综合实力; 级别以上公路里程数、每百人拥有电话数2个指标反映自然优势与基本设施;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反映金融服务能力; 单位GDP财政收入、单位DP财政支出2个指标反映政府管理能力;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和第三产业增长值比重2个指标反映产业与公司竞争力; 一产增长值、农民人均纯收入2个指标反映农村与农户竞争力;科教文卫支出占GDP比重、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每万人拥有专利申请数个指标反映人力资源与科技教育; GDP比上年增长反映发展活力

17、与潜力; 出口比率、人均实际运用外资额个指标反映对外交流限度; 人均财政支出、工业公司达标排放率2个指标反映社会保障及环境能力。 2、县域综合梯度值的计算。根据4项指标,对全省61个县市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成果如下:表1 KMO an Btlts Te表1给出了观测变量KMO检查和alet检查成果,从表中可以看出, 通过Barlett球形检查,其F值为0.000,表白各地经济发展状况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可以做进一步分析;而MO记录量为0.762,不小于.7,阐明主成分分析的效果较好,主成分分析的合用性通过。表2Totl Varanc Explnd xtracin Meo: Prinipa

18、l ompontAnayis. 从表2中的解释方差看,前八个主成分合计奉献率不小于85%,可以认定这八个主成分基本保存原有数据信息,能基本反映各县经济实力状况,故提取前八个主成分进行分析。 根据主成分载荷矩阵,可以计算主成分系数向量。第一主成分重要反映的是平均指标的信息,涉及人均GDP、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支出等;第二主成分重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数据,涉及GD、一产增长值、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第三主成分反映的是GDP增长率、单位GD财政支出等方面的信息;第四主成分反映了三产方面信息,涉及三产增长值比重以及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等;第五主成分反映了经济

19、外向度方面的信息,涉及出口比率和人均实际运用外资额;第六主成分反映了基本设施方面的信息,涉及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话数和级别公路里程;第七和第八主成分则分别反映了每万人拥有专利申请数和工业效益方面的信息。最后运用主成分函数和综合主成分公式,以各主成分的奉献率占累积奉献率的比重为权数,求出6个县市的县域综合梯度值。表3 安徽县域综合梯度值 4、县域梯度划分及分析。根据F值的大小排序,将梯度值F不小于的县市)划归为第一梯度,F值在到1之间的县市)划归为第二梯度,值在1在到0之间的县市)划归为第三梯度,F值不不小于-1的县市)划归第四梯度,这样就将全省61个县市)分为四个梯度层次。 根据四类梯度区划分,计

20、算出辨别析指标的平均值见表)。表4四类梯度经济指标平均规模均值) 梯度划分表白,安徽县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差别较大,第一、二梯度县是全省经济最发达地区,特别是第一类,各项经济指标遥遥领先;第三梯度县属于经济中档发达地区,但部分县市社会发展指标处在全省中上水平,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较强;第四梯度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大多数指标与第一、二类差距较大。现分述如下: 第,共11个县市)。一梯度划分及分析:涉及宁国市、繁昌县、无为县、肥西县、当涂县、肥东县、天长市、广德县、芜湖县、凤台县和桐都市重要分布在沿江、沿边、资源富集区,承办周边省会都市和东部发达都市的经济圈辐射,区位优势明显,工业民营经济基本雄厚,

21、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产业汇集效应显现,强力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其县域经济发展特点:一是经济总量较大。,该类地区县域DP达65亿元,超过全省6个县域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亿元,占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的3.8;出口总额62亿美元,占全省县域出口额总量的42%。对全省县域经济的奉献十分突出。二是活力较强。,该类地区人均DP为1255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3%,是第四类地区的.5倍;人均财政收入123.8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倍。三是环境良好。距离大中都市较近,网络通信等设施发达,技术水平、教育水平、劳动力素质较高,受到各类投资者的青睐。四是工业主导。1个都是工业主导型县市,产业层

22、次较优,工业化水平较高,其中、繁昌、凤台、天长、肥西和芜湖二产比重均超过5%,分别为60.5%、78%、53.7、5.9%和5.2%。宁国、当涂、肥东、桐城、无为等地二产比重也在4%至0%之间。五是发展全面。该类县市)不仅经济发展势头好,并且社会不断进步,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2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元,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分别高出75元和238元。第二梯度划分及分析:涉及铜陵县、长丰县、南陵县、霍山县、怀宁县、和县、枞阳县、歙县、郎溪县、颍上县和来安县,共11个县。重要分布在沿江经济区和皖南旅游区。与其他几类地区相比,平均辖区面积和年末总人口都是至少

23、,但地方财政收入、DP增长率在四类地区中都居第二位,人均指标如人均DP、人均运用外资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也都位列第二,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三产业增长值占GD比重达7.%。人均实际运用外资额2美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2.%。该类地区虽都属工业主导型县市,但产业特色、优势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集聚功能有待强化。 第三梯度划分及分析:涉及霍邱县、濉溪县、凤阳县、全椒县、怀远县、含山县、绩溪县、泾县、庐江县、涡阳县、青阳县、休宁县、祁门县、舒城县、蒙城县、潜山县、东至县、太和县、宿松县、寿县、五河县、黟县、萧县、明光市、定远县、界首市和岳西县,共7个县市)。涵盖了

24、皖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圩区和皖南皖西山区等多种区域,平均辖区面积最大,年末总人口也较多,在四类地区中位居第二,而各项重要经济指标多居第三位,除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一产增长值等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多项指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服务业主导型县市占9个,工业主导型县市1个,县域工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均有待提高。,其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平均为28.1亿元,在四类地区中位居第三,而工业公司达标排放率在四类地区中最低。实际运用外资额比前两类地区明显减少,分别只达到其平均水平的8%和58 %。由于该类地区县多为服务业主导型,因此此类第三产业增长值占GP的比重达37%,居四类地区之首。第四梯度划分及分

25、析:涉及固镇县、望江县、砀山县、金寨县、旌德县、泗县、太湖县、灵璧县、临泉县、石台县、利辛县和阜南县,共12个县。位于皖北平原、皖南和皖西山区,平均所辖面积在四类中排在第二,人口密集,区内各县多为人口大县,年末平均人口在四类地区中位列第一。工业化水平低,老式产业比重偏高,粗放型增长特性明显。农业在该类县域经济中的基本地位十分突出,一半为农业主导型县市。重要特点:一是县域农业经济特性明显,产业是以农业为主。该类县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平均达到3.9亿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5,一产增长值占P比重4.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二是农产品产量在全省占有较大优势,除粮食平均产量不不小于第三类地区

26、外,棉花、油料、肉类等农产品产量在四类地区中均居首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地方经济实力不强,农业的脆弱性明显,县域人均DP048.元,仅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582元,在四类地区中居最末位,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1.1亿元,仅相称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还不到第一类地区的四分之一,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的频率高,县域财政支出是自身财政收入的4倍,依托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缺口大。县域乡镇公司和支柱产业也比较少,缺少带动本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三、安徽县域产业构造差别影响因素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系统是一种由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关

27、系反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状态和变化趋势。县域梯度经济差别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成果,但最后还是体目前产业发展优势之上。一)安徽县域产业构造现状 近年来,通过各地采用措施推动产业构造优化升级,安徽县域经济构造的发生了较大变化。,县域GP中三次产业构造由的37.5:0.1:32.5调节为.9:38.6:32.5,一产比重比下降.6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高8.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维持原状。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国民经济中三大产业构造合理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213”、“23”、“31”,阐明安徽县域经济产业构造通过优化升级,已由原始的第一阶段 “23”推动到第二阶段“213”。 安徽

28、县域61个县市三次产业构成状况可分为三种类型: 1、一产比重最大的农业主导型。共1个县市,比减少2个,比减少20个。涉及灵璧、临泉、泗县、定远、砀山、五河、阜南、固镇、明光、萧县、怀远、寿县、宿松、庐江等县市。重要分布在淮北地区和江淮地区之间,地理位置相对远离省内各大中都市、交通较不发达地区和部分粮棉种植基地县。14个县中,一产比重占4%以上有8个县,其中灵璧、临泉、泗县一产比重分别达到50.5、4.2%和4.0。2、二产比重最大的工业主导型。共3个县市,比增长个,比增长8个,它们大都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发展较快,是推动全省工业发展的一支劲旅,其中繁昌、霍山、凤台、天长、铜陵、肥西、芜湖、郎溪、

29、南陵、当涂等10个县市二产比重高达5%以上。此外,宁国、无为、桐城、肥东、长丰、怀宁、歙县、岳西、来安、枞阳、潜山、广德、颍上、青阳、石台、界首、全椒、绩溪、含山、和县、旌德、凤阳、太和、濉溪等24个县市二产比重均不小于一、三产。 3、三产比重最大的服务先导型。共1个县市,比减少5个,比增长2个。涉及祁门、利辛、休宁、泾县、黟县、太湖、舒城、涡阳、蒙城、金寨、东至、望江、霍邱等。其中祁门、利辛、休宁和泾县三产比重达40以上。图:、安徽县域产业类型转换状况图 二)用基尼系数法对县域产业构造对P影响分解 将安徽61个县域历年的GP分为3个分项,即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长值,并以分项产业增长值由低到

30、高进行排序,分别计算每项增长值来源在总的GDP中的比重和集中率。用、j、Cj分别表达第j分项增长值占GDP的比重、集中率、对总差距的奉献率。 1、分别计算三次产业增长值的集中率。计算公式为: 其中:i为各县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Wij为第县域第j分项产值占第j分项总产值的比重 2、计算总基尼系数G。它是三次产业增长值集中率的加权平均数,权数是各产业增长值占当年D的比重。 分项增长值的集中率j不不小于总的基尼系数G,则表达该项增长值始终发挥着均等化、缩少总差距的作用; G不小于G,则表达该项增长值始终发挥着不均等扩大、加大总差距的作用;Gj等于G,则表达该项增长值的分布类似于GP,对总差距不扩大

31、也不减少。 根据以上计算公式,我们可计算出各产业增长值对当年安徽县域基尼系数的奉献比例。各产业对基尼系数的奉献不仅受到自身分项基尼系数大小的影响,并且还受到各产业增长值份额的影响。通过对安徽-间1个县域数据进行测算,成果如表5:表5:基尼系数分解测算表 为进一步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差别的变化,根据总基尼系数计算公式,用t和t1下标代表时间,假设相邻两期的基尼系数的变化率为G,通过替代则可以写成:G Yj*t + GjYj + GjYj上述公式表白,县域经济发展差别可分为三大部分:Yj*j是由产业构造变化引起的总基尼系数变化,称为”构造性效应”,jt是产业集中限度引起的总基尼系数的变化,称为”集中效

32、应”,Gj*Y是由于产业构造和产业集中变化两者综合引起的总基尼系数变化,称为”综合效应”。通过以上分解可以揭示县域经济差别变化的重要来源是产业构造性效应,还是集中效应,这对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及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计算,得出间安徽县域差距的构造效应、集中效应和综合效应,如下表所示:表6:安徽县域差别的构造效应和集中效应 注:为便于比较,表中数据均扩大了00倍)3、县域经济差别的分解。从表1看,各年度县域的基尼系数比较低,阐明目前安徽整体县域差距处在”相对平均”状态。第一产业县域差别最小,第二产业县域差别最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受都市化水平、人口密集度、市场化限度、基本设施及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等多种

33、因素影响,县域差别波动较大。 、差距产生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安徽县域差别与第二产业增长值份额逐年加大和不均衡分布有密切关系,第二产业对总基尼系数的奉献超过其她产业并居重要地位;集中率水平不小于总基尼系数,对基尼系数的奉献远远超过第一、三产业,可见它对县域差别起着扩大作用,也阐明安徽县域外部绝对差距的重要因素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这在很大限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一产业增长值份额呈下降趋势,对县域差别起着均化作用。第三产业增长值份额波动性较大,对县域经济影响也逐渐提高,阐明安徽第三产业发展局限性。 从安徽县域至多种产业类型转换对经济发展影响成果也可佐证县域工业的重要性。如下图所示,到,由

34、农业主导型转换为工业主导型的1个县D年均增速最快,达到225;另一方面是服务业转换成工业的5个县GDP年平均增速为21.7%;第三是工业转换成服务业的2个县GDP年平均增速为18.7。图:-安徽县域不同产业类型转换P增速状况图 通过以上分析表白,安徽县域外部落后于江苏、河南等省,内部各县市间发展亦不平衡。究其因素是县域工业落后,工业对县域经济的奉献和所占份额相对局限性,再次是第三产业发展局限性。因此,加快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工业先行,努力形成以工业发展为牵引带动一产、增进三产,高速推动安徽县域经济全面进步的战略态势,着力增强县域工业发展的推动力,完毕县域经济发展进程的“大提速”。 四、安徽县域

35、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构造调节的推动,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某些深层次问题也日益显现。多数县仍是经济小县、财政穷县,县域经济素质不高,产业层次低、工业化限度低、需求水平低及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县域经济发展差别较大 一是发展水平差别。县域平均生产总值为5.2亿元,有3个县未能达到平均值;县域人均发明GDP为.24万元,有23个县低于平均水平。二是非农产业差别。安徽县域非农产值平均为07亿元,仅有25个县超过平均值;县域工业产值比重超过50的县市仅有2个,而低于3%的县市却有2个。三是两极分化差别。通过对县域人均GP水平变化计算,反映出安徽五年间县域的发

36、展差别仍旧明显,并且绝对差别呈上升趋势,人均GD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026.元,到上升为1810.元,是的258倍;人均GDP变异系数也呈阶段性的起伏变化过程。如图所示,县域之间差别水平呈不断扩大之势。四是县域内部差别。以县域经济发达的无为县为例,经济发展比较好的集中在沿江高沟、姚沟以及镇关镇,占全县土地面积近六成的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处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位置。西南12个乡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4%,而财政收入仅占财政总收入的10。表7 :-县域人均GP变化状况图5:安徽县域人均GP差别发展趋势图 二)县域产业构造不尽合理 以来,安徽县域第二产业比重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全省平均水平比,一产高12.个

37、百分点,二、三产分别低6.1个和6.3个百分点。县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产业构造升级缓慢,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缺少支撑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腿长,工业腿短”的格局未得到有效变化,经济增长仍然以粗放型为主,内部机制还不健全。一方面,县域农业虽然品种多、产量大,但农业经营效率低、效益差、特点不突出,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另一方面,县域工业虽然公司众多,门类齐全,但同样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的问题,环境污染也较严重。 三)县域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县域财力局限性始终是困扰安徽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全省县域

38、财政支出45.4亿元,而财政总收入仅为247.8亿元,收支相抵财政赤字210.6亿元;61个县市中,只有凤台、当涂、繁昌、宁国和肥西5县市财政收入不小于支出。绝大多数县市要依托中央、省、市财政转移支付才干维持正常运转。眼下县域普遍面临着必须依托自身努力消化许多刚性财政支出的压力,特别是为变化落背面貌,又必须改善基本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开发区,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加之增资、社保等方面的刚性支出增长远远高于财政常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这在一定限度上更加剧了县级财政收支失衡的矛盾。 四)县域生产要素制约严重 一是建设用地紧缺。目前国家加强土地管理,特别是将未运用地也纳入筹划管理,进一步缩小了县域建设

39、用地空间。某些县已浮现建设工程等土地或因无土地留不住引资工程的现象。二是发展资金短缺。目前县域发展资金迫切需要银行贷款的大力支持,然而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十分有限。,县域人民币贷款余额仅11.1亿元,占全省18.9,远低于县域经济占全省的份额。金融机构贷款重要向大都市、大行业和优势公司倾斜,以中小公司占主体的县域由于公司自身效益不佳,并且缺少有效的信贷担保机制,难以获得银行的支持。加之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式管理,为防备金融风险,收缩县级机构及其有关业务,县域经济发展陷入“贫困恶性循环”。三是招商引资困难。县域的比较优势自身不如大中都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五)县域社会保障水

40、平不高 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都市社会保障体系相比,制度尚不规范,表目前保障原则较低,保障范畴较为狭窄,并且各地差别很大。农村居民就业制度已经打破,但是在政府部门等单位的就业竞争中劣势明显。教育和卫生发展无法与经济发展成正比。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支出人均仅337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步,目前安徽县域范畴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十分单薄,这将在一定限度上影响县域将来经济发展。 六)县域经济发展环境较差 目前,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在不断加重,而调控能力却不断弱化,重要是金融、税务、工商、国土、电力等职能部门的权力不断上收,使得调控手段越来越少。

41、相对于省、市级政府而言,县级政府管理经济更具有直接性,责和权的失衡,往往使县级政府处在“空有雄心壮志,少有具体手段”的尴尬境地。由于管理权限过小,相称一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省辖市和省里,处在经济发展最前沿的县级政府没有最后决定权;上级垂直机构过多,县级政府缺少有效的协调手段,也在一定限度上束缚了手脚,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五、实现安徽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对策建议 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新阶段,中央中部崛起战略正在实行,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加速,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全省增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各县市初步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为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本。

42、 经济发展新阶段所蕴涵的机遇。目前,安徽人均GD已突破10美元,正在向更高目的进发,已经迈入工业化加速推动的新阶段。“十一五”期间,安徽经济发展的优势将日益凸显,积累的能量将加速释放,潜力和空间更大。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经验,人均DP1000000美元这一阶段经济发展呈加速之势,即经济加速增长、产业构造加速升级、消费构造加速转型、都市化进程加速推动、国际国内市场加速融合,县域经济也将随之步入迅速增长期。 国家政策支持效应所赋予的机遇。中央明确了国内区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布局,作出了增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更加关注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十一五”时期,国家将从投资、信贷、运用外资、重

43、大基本设施建设工程布局等方面加大对中部地区扶持力度,这将大大改善中部地区的相对区位条件,必然加快安徽对外开放的步伐,为安徽县域扩大招商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安徽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推动力。 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所产生的机遇。目前国际产业、资本加快向国内转移,国内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有些产业呈整体转移的态势。安徽位于国内中部,地处沿海腹地,内陆前沿,属中部欠发达地区,是典型的浅内陆省份。在全国经济发展梯度推动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中承东启西、联系南北的战略地位。安徽县域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资源比较丰富、商务成本较低、环境不断优化等综合优势,必将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争取有利位置。 为实现安

44、徽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课题组研究觉得,全省各地必须从全局的高度,以统筹的理念,抓住国家政策与安徽优势的结合点,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在增长方式、发展途径、产业选择、经济布局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发达地区以及周边地区形成一种差别化、个性化的竞争合伙态势,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增进全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以完善体制改革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一要完善扩权强县政策。,安徽1个扩权试点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3.8亿元,比增长156%,增幅比提高15个百分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26元,增长23%,比所有县域增幅高1.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82元,增长18

45、7%,比所有县域增幅高0个百分点。实行强县扩权政策后,使县能集中更多的资源统筹城乡发展,在全省县域经济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应进一步调动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依法对行政许可事项、行政审批审核事项进行清理,按照能放则放的原则,将省、市各部门能下放的管理权限坚决下放,赋予县市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决策权。同步,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贯彻力度,对已经出台的扩权政策进行检查,督促其全面完整地贯彻,使各项政策措施发挥更大的作用。二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后,信贷规模和投放受到限制,公司融资难凸显。今年省委、省政府在着力破解融资难题方面创新举措,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月”活动,在全省17个市巡回举办

46、银企对接活动,推动银企合伙,协调资金供需矛盾,获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最重要的增进银企更好履约,建设一种长效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覆盖全省的中小公司信用担保体系,简化手续,减少担保费率,积极扩大担保放大倍数,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第三,可以借鉴山东经验,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扶持第一梯度县域强县做大做强公司,推动一批公司上市,为公司开辟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筹集境内外资金的新渠道,从而变化县域公司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资金的单一融资方式,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目前,山东省0个经济强县中,15个县拥有26家上市公司,占山东省的19.7;共融资43.亿元,占山东省的2.4%,成为该省经

47、济中最具活力也是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三要做强县域城乡经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做强城乡经济。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都市、在集镇。从国内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近十几年来小城乡发展不久,形成了一种个密集的城乡群,不仅增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并且带动了本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可借鉴浙江经验,把哺育中心镇作为变化城乡二元构造的切入点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使中心镇成为具有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小都市。同步,坚持将中心镇作为县市域总体规划的战略节点,实行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一体规划,依托原有产业基本和比较优势,哺育

48、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壮大特色经济。四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核心环节。县域经济上连城、下连乡。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都市与农村的均衡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县域经济从“行政板块”向“经济板块”转化,增进要素的流动与共享,实现效益的公平与合理。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产业政策指引,对三、四梯度县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在交通、通信、能源、环保、流通、旅游、农业、林业、水利和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方面,投资重点向三、四梯度县倾斜,合适减少此类县重点工程的县级配套资金比例,鼓励和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向此类地区流动。要加速构建省会都市圈、皖江都市带和沿淮都市群建设,做大做强龙头和极点,充足

49、发挥圈带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三、四梯度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协助其哺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改善基本设施和生态环境、解决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核心,推动安徽县域经济构造优化升级一要承办长三角经济辐射。安徽与长三角无缝对接,是承办长三角地区经济辐射和梯度转移的战略前沿,在区域经济互动合伙中具有明显优势。要积极推动观念东学、体制东接、要素东引,经济东融,突出城乡发展,增进县域经济融入都市体系,实现市、县、镇连动发展。与东部接壤的沿边县市,特别是省内第一、二梯度县域,可以充足运用地缘优势,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借助长三角经济实力雄厚和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高素质人

50、才汇集的平台,紧紧抓住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换代的良好机遇,积极承办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加速与长三角经济的融合。 二要扶持小公司健康成长。针对小公司普遍存在的融资难、用地难和正处在创业初始的实际,可借鉴浙江省创业基地建设的基本做法,结合镇乡)工业功能区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建设,采用由政府财政投资为主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集中建造一批原则厂房,通过厂房低价租赁及提供多种优质配套服务,对小公司实行孵化哺育,促使其迅速健康成长。这样既可以有效提高资源配备效率 ,缩短创业周期,减少初创成本,又可使小公司与区域内大公司大集团开展配套协作生产,增进了产业链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做大块状经济“蛋糕”。 三要加快农产

51、品加工转化。安徽是农业资源大省,优质水稻、棉花、双低油菜、茶叶、蔬菜、水产品、猪牛羊禽肉、蜂产品、中药材和优质水果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但农产品加工转化不够,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仅相称于河南省的50、山东省的1%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内第三、四梯度区域内的县市,可立足地方特色和资源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呈现代农业,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要把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县域整体产业构造升级的核心,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产品基地建设要由过去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逐渐转向按气候资源条件、按区域、流域连片发展,充足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

52、,做大做强龙头公司,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3、以发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构建完善的民营经济发展体系一要着力改善竞争环境。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长值3848亿元,占全省DP比重达52.4,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奉献率达6.%,拉动全省经济增长9.4个百分点。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发展县域经济核心在于发展民营经济,只有民营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才干壮大。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思想上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的观念,大力消除阻碍和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营造有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推动民间闲散资金积聚成民营资本,让民间资本变成现实投资,使民营经济成为的主体。 二要努力拓宽融资渠道。要

53、协助和引导金融公司建立有效的个体和私营公司信用评估机制,鼓励金融公司根据个体和私营公司贷款“户数多、金额少,风险高、信用低,成本高、效益低”的特点,建立一套与其发展相适应的信贷经营管理机制,尽量简化手续,采用灵活的抵押和担保条件,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和私营公司生产资金的需要。要增进典当等其她金融业的发展,提高其资金运用率,发挥其在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系统中的“拾遗补缺”作用。同步,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引进外资银行,真正实行多种所有制金融共同发展。三要积极增进做大做强。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哺育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多种类型的市场主体,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托

54、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形成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要继续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公司改制、改组,鼓励私营公司进入高科技领域,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层次。非公有制公司要应抓住机遇,充足运用各项有利政策,提高自身经营和管理素质,努力扩大公司规模,增强公司实力。 、以园区建设为依托,构筑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平台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园区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平台。要进一步贯彻和运用好中央、省既有的一系列加快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使已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贯彻到位,全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专项基金要向开发区合适集中和倾斜,对通向区内的道路、供水、供电设施,要列入都市规划,由各级

55、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尽量采用多种方式减少公司进区园)成本。要切实转变职能,规范行政行为,增进政务公开,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树立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区发展。 二要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目前,全省50多种县市)拥有省级开发区,它们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要把招商引资作为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认真总结招商引资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资本流动、产业转移的新特点,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措施,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招商主体由政府为主转向公司、中介组织为主。在引进工程中,打“特色牌”、“优势牌”、“资源牌”,环绕产业链招商,环绕哺育支柱

56、产业、骨干公司招商。要注重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实现从大招商向招大商、从大办工业向办大工业的转变,真正做到土地集约使用、资源合理配备、发展健康持续。 三要适时调节产业构造。要紧紧抓住国家增进中部崛起、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把招商引资与调节经济构造、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选择优势产业和公司,打破区域、部门界线,推动大产业在安徽省县域内的配套协作,带动县域经济构造调节。要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加快哺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公司,重点哺育一批高新技术骨干公司、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公司、高新技术改造老式产业的示范公司、科技型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