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

上传人:lis****211 文档编号:203715552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5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目录一、全球变暖定义 2二、全球变暖产生的原因 21、自然原因: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和地球正处于温暖期2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3三、全球变暖对全球的影响 3四、全球变暖对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 41、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气候的影响4(1)温度变化4(2)降水变化4(3)季节变化5(4)极端天气气候事件6 减少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6 极端降水事件增多7 极端气温事件增多72、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影响 83、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8(1)加速干旱化趋势和荒漠化程度,加重我国农牧业生产损失 9(2)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粮食产量波动增大 9(3)各种灾

2、害性天气增加,严重影响我国超长期的粮食安全 10(4)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增加10(5)农业布局结构和农作物品种发生相应变化导致作物减产 114、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1参考文献 12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有关气候变迁的纪录片,电影由戴维 斯古根海姆执导、前美国副总统戈尔主演。电影中,戈尔运用非常 新颖的方式,并引用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很多全球变暖的 科学证据、讨论了全球变暖经济和政治的层面,并向全球公众讲解了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并呼吁全球各个国家、团体和个人应该为共 同抵御全球变暖做出贡献。相信每个人在看过难以忽视的真相之后都会有这样的

3、感慨, 全球变暖居然是这样的严重,这样的接近我们的生活,这样的威胁人 类的生存与发展。大部分人对于全球变暖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只知 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看过影片之后,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全球变暖对我们的生活改变了什么?下面仅介绍一下全球变暖对于 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一、全球变暖定义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 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 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f暖f冷f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二、全球变暖产生的原

4、因1、自然原因: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和地球正处于温暖期。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界在长时期的历史演变中也存在冷暖变化,从冰期、间冰期又回到冰期、间冰期,这样的循环称为冰期旋回。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间地球一直在寒冷和温暖之间做周期性的交 替变动,大概每 10 万年是一个周期,交替活动主要由日照控制,而 地球的日照量是由它的轨道和天体的方位决定的。有的气象学家提出 我们现在正处于 17 世纪小冰期盛期已过的增暖期,从地球轨道参数 变化来看,近百年来地球冬至时公转半径处在缩短位相。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 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

5、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 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 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远远超过 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 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 减缓的迹象。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 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调查表明,美国 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20 吨,排放 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 23.7%。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 2.51 吨,约占全球总量的 13.9%。

6、三、全球变暖对全球的影响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气候恶化,旱涝、高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 影响人们农业生产;极地冰川和高山积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低海拔 地区被淹没,人们的生活生产区域减小;物种灭绝,减少物种多样性;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影响人体健康。四、全球变暖对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1、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气候的影响(1)温度变化1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近 50 年来全国年平均气温上升幅 度为0.35 C,而西北干旱区气候也存在着明显变暖的趋势,其增温 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响应显著且具有鲜明的区域特 色。1961-2007 年,我国干旱区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

7、趋势,约上升了 1. 8C,平均气温升温速率为0. 39 C/10 a,增暖幅度与波动幅度高于 同期全球以及中国区域平均。我国干旱区气温变化季节与区域差异显著。各季平均气温均呈 上升趋势,其中秋、冬两季增温明显。年均温与各季升温幅度区域差 异较大,其中北疆、阿拉善高原升温幅度最大,南疆与河西走廊升温相 对较慢。(2)降水变化我国西北干旱区深居大陆腹地,地形复杂,其地理位置的特殊 性使得西北地区是中国也是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的地方。近50 年, 西北干旱区年平均降水在空间分布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自东南向西 北减少;二是自高山向南疆盆地和河西走廊减少。整个干旱区年降 水量几乎都200 mm,仅在新疆伊

8、犁河谷地区存在一个400 mm的 降水高值中心,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则是西北干旱区降水量 最少的地方(吐鲁番年降水量仅有 15 mm 左右)。究其原因,西北 东南部地区属于季风边缘区,主要受季风影响,因此降水量较大; 新疆西部的天山山区则受西风环流的影响,属于温带山地湿润气候, 降水也较多;其他区域则深处大陆内部,且多为沙漠与高地,因此 降水较少 2 。有人对 1961-2007 年西北干旱区 5-9 月降水资料(西北干旱区 降水主要集中在 59 月)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西北干旱区各季降 水的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显著。西北地区东部与昆仑山北坡南疆站点, 降水各季的变化趋势不显著;青藏高原东北缘

9、 - 祁连山的部分站点 出现春季降水减少、夏秋季增加的变化特征;干旱区西部,尤其是 北疆,各季都出现显著的降水增加趋势,夏季尤其明显。从 21 世纪初开始,西北干旱区西部的雨季降水将以异常偏少的 气候特征为主,直到 2015 年前后才会再次回到降水偏多的周期中 来;而干旱区东部将在未来811年向着降水增加的趋势发展。 (3)季节变化4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缩短 幅度达到 10 天以上,尤其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发生转折后缩短 趋势突然增强,平均为0.29 d&-!;夏季持续时间自1916年以 来增加了 2.8 天,秋季增加了 4.7 天,且 80 年代中后

10、期都发生了一 次转折变化,春季持续时间总体48 年增加 2.6 天的变化相对较小, 但在 90 年代后期发生转折变化后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与持续天数的变化相对应,中国春、夏季的起始时间呈现提前 的趋势,而秋、冬季则呈现推后的趋势,尤其是80 年代中后期以后 变化更为明显。不同季节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持续天 数和起始时间变化最为明显,春、夏、秋三季相对较弱;同一季节 不同区域的响应也不同,就全国而言,北方比南方的响应更明显, 而以黑龙江为代表的东北地区、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以及以海 南为代表的华南等地变化最为明显。(4)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下简称极端气候事件

11、),是指一个地点或地 区发生概率较小的天气气候现象,又称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从全国范围看,过去半个世纪主要类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 有增有减。极端气温出现了比较一致的变化。异常偏冷事件明显减 少、减弱。而异常偏暖事件有所增多、增强。暴雨或强降水事件频 率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但强降水事件强度似有普遍增加趋势。 减少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近半个世纪,中国北方沙尘暴发生频率整体呈现减少趋势。1970 年代以前北方沙尘暴明显偏多,从 1980 年代中期开始显著偏少, 1999 年后有所上升,但仍明显低于常年水平。沙尘暴频率下降直接 的原因是沙尘源区降水增多和大风日数明显减少,后者可能与西伯 利亚高压减弱

12、有联系。冬春季大风日数减少和平均风速下降,也与 北半球高纬度比低纬度地带变暖明显,亚洲中纬度地区中低空西风风速减弱有关。 极端降水事件增多一些研究发现,中国多数地区年或季节里,暴雨或强降水量与 总降水量的比值有所增加,暴雨或强降水级别的降水强度也增加了, 表明降水有向极端化方向演化的倾向。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降水较 多的南方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甚至出现在强降水事件较少的西北 干旱地区。 极端气温事件增多5极端气温事件一般指各种气温异常现象。以及某一时段内气温 的极值。因此,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年内或季节内最高和最低气温 的极值、以及寒潮、高温日、低温日、热浪、霜冻、冷害等,都可 以看作是极端气温事

13、件。1951年以来的近 60 年,全国年平均最高气温有较明显的升高, 北方增温明显,且冬季增温最为明显,年平均最低气温表现出更为 一致的显著上升。中国气象部门把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C的日子定为高温日。1951年以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趋势变化不明显,但长江中下 游和华南地区有较显著的减少趋势。华北和西部部分地区则有增加 趋势。大部分地区寒潮或低温事件频率明显减少、强度减弱。在气象上,一般把日最低气温小于0C作为发生霜冻的指示。过去6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发生霜冻的日数有显著的减少。与此相应地,如果把日最低气温大于0C或5C作为气候生长期的标志。则全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生长期长度明显增加。2、全球变

14、暖对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影响6全球变暖可能在中国北方引发大规模沙漠化问题。中国科学院寒 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9 年 6 月 17 日提供的一项研究结果 称,本世纪中叶后,流动、半流动沙丘、戈壁、干草原等地貌景观将 覆盖绝大多数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居民的生存受到沙漠化的严重 威胁。研究结果表明,在 2 0 1 0 年至 2 0 9 9 年时间内,中国北方中部地区 沙漠化将会持续逆转并有利于此区的农牧业发展,而干旱、半干旱区 东部的沙漠化将会持续发展并对此区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其中,从 2010 年至 2039 年,大多数地区沙漠化受气候变暖的 影响不是很强烈,但自 2040 年后,

15、由于气候变暖将导致潜在蒸发量的显著增加,中国北方东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沙漠化将持续发展,农 牧业产量下降。3、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农作物分布、 种植度和作物品种、农业灌溉、农作物产量和农田生产潜力、农作物 品质、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病虫害等方面全球变暖对中国农田生态 系统都会产生影响7。气候变暖会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一些好处,如增加农业的复种 指数、使可耕种土地面积和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扩大、还能提高潜在的 土地生产力和粮食产,但气候变暖带给我国农业生产更多的是负面影 响,它使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未来气候变化将会诱发各种自

16、然灾害,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的不稳 定性增加;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 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会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 增加;潜在的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面积减少;农牧果业的病虫害增 加,从而直接影响到我国大农业的产量和粮食安全8。(1)加速干旱化趋势和荒漠化程度,加重我国农牧业生产损失 气温升高会增大地表水的蒸发量,减少土壤的有效水分,危害作物生长的水分胁迫加重,农业水资源短缺加剧粮食作物减产和农牧 业损失。在牧业方面,气候变化会使半干旱地区潜在的荒漠化趋势 增大,在气温升高而降水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将会使我国农牧交错 带向南扩展。农牧交错带的南移虽然能使草原

17、面积增加,但却加大 了荒漠化的可能。同时使高山草地面积减少,草原承载力和载畜量 的分布格局会发生较大变化。草原区干旱出现的几率增大,持续时 间加长,土壤肥力进一步降低,初级生产力下降。(2)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粮食产量波动增大 由于气温变暖,蒸发旺盛,降水减少,我国北方的一些耕作区将不能再种粮食而变成了草原,从而使粮食的播种面积减少;同时, 在现有 的种 植制度 、种 植品 种和生 产水 平不 变的前 提下 ,到 2030-2050 年,由于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将使粮食生产潜力降低 约 10% ,导致总产量下降。气候变暖后,由于作物生长发育加快, 生长期普遍缩短,将减少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

18、。并且,纬度越高, 影响越严重。3)各种灾害性天气增加,严重影响我国超长期的粮食安全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气候变暖 的大背景下,异常气候出现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尤其是极端天气现 象高温热害、暴雨洪涝、干旱、强台风、暴风雪、沙尘暴等灾 害性天气的增多,势必导致粮食生产的不稳定,巨大损失在所难免。 气候变化将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 产量波动增大。 (4)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增加为适应气候变暖后生产条件的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 度增加,如用水、肥料、刹虫剂和除草剂等生产资料的需求不断增 强。在未来50-80年,全国平均温度将升高2-3C,平均降水量虽然 会增加 7

19、%-10%,但并不能改变干旱化的趋势,特别是北方干旱化的 趋势。由于气候变暖使农业需水量加大,需要灌溉的面积也会大大 增加。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 代数将增加,而冬温较高也有利于幼虫安全越冬。温度高还为各种 杂草的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因此,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病虫害的 流行和杂草蔓延。另外,气候变暖后各种病虫出现的范围也可能向 高纬地区延伸,目前局限在热带的病原和寄生组织将会蔓延到亚热 带甚至温带地区。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气候变暖后将增加施用农药 和除草剂,而这将增大农业的生产成本。(5)农业布局结构和农作物品种发生相应变化导致作物减产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

20、表明,年平均温度增加1C时, 大于10C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冬小麦的安 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 木齐一线。华北目前推广的冬小麦品种(强冬性)因冬季无法经历 足够的寒冷期以满足春化作用对低温的要求,将不得不被其他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如半冬性)所取代。4、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全球变暖会引起气候带的移动,随着温度的变化,动植物对气候 变化的典型反应需要有逐渐适应的时间,再加上森林的减少,动植物 生存将受到威胁,许多动植物将大量消失。另外,气候增暖将使森林 所占土地面积减少,森林火灾更频繁、严重,向天空排放更大量的二 氧化碳,使温室气体

21、增加,全球进一步变暖9。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驱使动植物向着高海拔地区转移,并会加 速物种入侵。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润志研究员领导的外来物种鉴定与控制 研究组发现 19002005 年中国大陆入侵昆虫定居速度与气温升高 呈显著相关性。通过对英国和美国相关数据分析,也证实了与中国存 在显著的一致性。由此确定了气温变化与入侵物种数量增加的相关关 系模型,发现:大气温度每升高1C,入侵物种的数量每10年增加5 种。全世界生物入侵的历史证明,快速发展的国际贸易直接导致了物 种被携带到新的生态系统,而全球变暖却直接影响了物种成功定居并造成入侵危害。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在制定外来入侵物种控制的策略和政策

22、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完全变暖的重要影响。参考文献:1 张雪芹,孙杨,毛炜峄,刘芸芸,任雨. 中国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 球变暖的区域响应. 干旱区研究, 2010(7)2 刘芸芸,张雪芹,孙杨.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雨季的降水时 空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7(2)3 张存杰,高学杰,赵红岩. 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秋季降水的影 响. 冰川冻土. 2003,25(2)4 张世轩,张璐,孙树鹏,封国林. 全球变暖情况下中国季节的变化. 高 原气象. 2011,30(3)5 任国玉,陈峪. 全球变暖与中国极端气候事件变化. 科学(上海).2010,62(5)6 全球变暖可能在中国北方引发大规模沙漠化问题节能与环保2009.NO.8 月刊7 全球变暖对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初探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NO.48 全球变暖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地理在线2008.NO.19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对策谢荣庆10 研究证实全球变暖加速物种入侵应用昆虫学报2011,48(6):1905190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