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合、意合与翻译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203592628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0.3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形合、意合与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形合、意合与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形合、意合与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合、意合与翻译(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形合、意合与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l形合、意合与翻译万江波提要: 形合和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的重要区别特征,汉语以意驭形,而英语则以形制意。由于语言 与思维模式之间相互制约,西方形式逻辑的思维模式要求语言倚赖于各种连接手段承上启下。 而汉民族重内省和体悟,不重逻辑,因而语言简约、意义模糊。一般来说,在译英为中时应以表 “意”为核心进行遣词造句;译中为英时应先确定适当的“主谓”主线,再梳理脉络。关键词: 形合;意合;思维模式1. 形合和意合的概念众所周知,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它们在发 音、构词法、句法、修辞形

2、式以及谋篇布局方面都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两者之间虽不乏相通 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Eugene A. Nida说过,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英、汉语言之间最重 要的区别莫过于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之分了(1982)。“形合”和“意合”是已故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译。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 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 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方梦之,2004)。印欧语言重形合,语句各 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

3、各种语言连接手段,以表示其结构关系。汉语重意合, 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 悍。例如:The boy had his breakfast and went off to school.(男孩吃过早饭上学去了。)这里英文 中“his”跟“The boy”前后照应、相互攀连,“and”将两个承接的动作衔接起来,是英文形合的手 段。如果翻译时过于拘泥于原文的形合语言,译文会显得冗余累赘和拘谨(“男孩吃过他的早餐, 然后上学去了”) ,而汉语里“吃过早饭上学去”两个连贯的动作显得很紧凑。再如雪莱在西风颂中的名句:If winter comes,

4、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 天还会远吗)这里英文中的“If就表现了从句与主句之间“假设-判断关系,而汉语译文则没有 采用任何连接词语,并不显得突兀,反而更觉一气呵成、余音绕梁。简言之,“形”是英文行文必不可少的要素,而汉语的句子铺排则以“意”为核心。2. 形合、意合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着名翻译家、散文家孙家晋曾说过, “西文像树上分出枝桠,中文如铜钿串在一起。 ”1 真 是一语道破天机。印欧语言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有人称之为线性的语言,其句法以主谓结构 为中轴线;如果有宾语或补语成分,可在主线上延伸;定语及状语成分则以枝桠的形式构成分 支线,并通过关联

5、词与主轴线相接。这种树状结构由于主谓结构形成了对“全句牵一发而动全 身的提挈性结构主轴”(刘宓庆, 1990) ,因而各支的脉路都一目了然,枝枝桠桠都必有归宿。 如果把句的结构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彼此关联、相得益彰,构成了密 密挨挨的树林。由此可见重形合的印欧语言是一种非常强调外在逻辑形式的文字,从句法到篇章都强调演 绎和推理。有了逻辑的语言就有逻辑的思维,有了逻辑的思维反过来也会有更为逻辑的语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形式逻辑的三要素概念、判断和推理,总结了两种基 本的思维方式归纳法和演绎法,并创立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亚里士多德相信,一切

6、演绎的推论如果加以严格地叙述都是三段论式的。现代西方的自然科学 与人文哲学的研究都证实了它们是以“三段论”为基础而衍伸出来的各种领域学科,而逻辑性成 了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西方思维传统注重分析和实证,在论证和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以逻辑和理性探索自然规律,认为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把握自然,因而强调天人对立, 区分自我与外物。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Fowler把汉语描述成流水型环性的语言:犹如海浪向前推 进,浪峰浪谷似分似和,彼此相象,又各不相同;隐含着某些规律,但却过于复杂,难以分析 或表述;这些规律规范着波浪与波浪、波浪与大海、词组与词组、词组与语段之间的各种关 系(转引自连淑能,

7、1993:45)。汉语句子以主题为统率进行铺排,话题-说明(topiccomment) 的结构灵活、形式多样、组合自由,无主句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分句与分句之 间、句与句之间少见逻辑关系词。而这种缺乏逻辑论证的句式往往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 中的辨证关系,如“否极泰来”、 “天不变、道亦不变”,逻辑关联词的缺失允许更多可能的理解 (既可以是“假设判断”又可以是“推理判断”),因而可以表示更为广延的逻辑关系,造成了 语意模糊。由于汉语中缺少逻辑关系表征词,缺乏时态、人称等形态变化,也没有特别显性的词类特 征(而英语中有-ness,-ly, en-等词缀可以提供语义信息),人们对语义的理解往往只

8、能凭借语境 及语感来完成。故而中国的传统思维重亲身实践和体悟,轻实证和理论分析。儒、道、佛三家 都注重藉灵感和直觉体悟宇宙本体、感悟人生,力求达到“天人合一”,同时多以简约的话语概括 思想,往往一语中的,不同于西方一脉相承的、繁复严谨的推演理论体系。孔子提出“内省不疚”, 重视以直观的自然知识证明道德规范。易经的精髓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阴阳依存,统 一为道,即太极。老庄继承了这种观点,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 为一”的概述。佛家修行,不在乎长篇累牍地诵经与说教,而强调静思顿悟。 “枯木龙吟”、 “三 冬阳气盛,六月降霜时”、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

9、处惹尘埃”这些貌似不 合逻辑、言简意赅的言语深藏对世界的大彻大悟。同样,中国画不追求精确写实地描绘世界、 而重在写意,认为真正的艺术之美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的主题也往往表达人与自然的和 谐、稳定和统一,强调人与天的趋一性。而中国的诗歌则更是追求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所谓 “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人和自然浑然一体。除此之外,直觉思维对中国的美学、医学、建 筑等也都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远的不说,我国的近现代翻译理论思想的沿革就可以极为精辟 地概括为三个阶段:信、达、雅”神似”化境”,在这些高度提炼“感悟式”的翻译精髓思 想面前,再多的论证都嫌多余。总而言之,西方形式逻辑的思维模式客观上要求

10、在表述逻辑关系时必须倚赖于各种连接手 段承上启下,脉络清晰,因而印欧语言具有形合的特征。而汉民族重内省和体悟,不重逻辑,因而语 言简约、意义模糊,因而汉语表现出意合的特征。3. 形合、意合与翻译操作以上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概述了形合与意合的语言背景,了解这些背景对汉英翻译的 操作有极大的帮助。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应该关照汉英的语言差异,翻出自然流畅的译文来。比如柳永的词作雨霖铃一开首是这样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朱纯深先生译为:A miserable cicada is thrilling in the cold,Over the wayside pavilions darkeni

11、ng form Emerging from the wash of a sudden storm.比较之后可以发现,原文描绘了一幅画卷当中三个不同侧面,交代了时间、季节和地点, 勾画了凄切的寒蝉、长亭、晚景、初歇的骤雨等意象,但彼此之间到底是怎样的逻辑关系和空 间关系读者并不确定,我们甚至连画卷所着眼的主角是词人、词人的友人、还是“寒蝉”都很难 判断,原词语意非常模糊。然而要翻译为英文的话却无论如何也模糊不出来,译者必须选择一 个明确的着眼点,将各意象合理地编织在一起,构成自相完整而紧凑的句式。为此,译者不得 不放弃原文所可能允许的其他各种理解,遵照自己认为合适的理解让各个成分形成一个完整的

12、画面。这里,朱纯深先生特意撷取了单数名词“cicada 为焦点意象,使之成为引发情景交融的 一个触点,然后通过“Over ”引出夜晚的长亭这一意象使之成为A miserable cicada is thrilling in the cold ”这一主谓结构的状语,又通过Emerging from ”这种句法手段使“Emerging from the wash of a sudden storm” 成为 “darkening form ”的补足修饰语。有趣的是,朱先生的初稿译文与定稿相比有明显的不同:A miserable cicada is heard in the cold,Over the

13、 wayside pavilions darkening form,After the wash of a sudden storm.直到定稿时他才“开窍”改成现在的译本(朱纯深,2003)。而这两稿里“Emerging from the wash of a sudden storm ”与“ After the wash of a sudden storm” 所表现的是完全不同的关系,前者 主要体现空间关系而后者体现了时间关系。可见相同的译者对同一首中国古诗也会有前后不同 的理解,而这些细微变化是从意合的汉语转化为形合的英语所许可的,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理解 对于中诗英译来说都可以接受。以下将从几

14、个翻译示例中分析形合、意合在翻译操作中的具体应用。例( 1):原文:近闻夫人健康如常,颇感欣慰。译文:It is a supreme comfort to me when I am informed that you are as healthy as ever.原文摘自1988年5 月邓颖超致宋美龄的信,原文是无主句,逻辑关系暗含其中;而 译文则充分考虑到英文形合的语言特点,首先选择了可以统率行文的“It is的主谓句法结 构,然后辅以状语从句“ when I am informed that you are as healthy as ever”解为“It is a supreme com

15、fort to me”的前提,读来非常顺达晓畅。例(2):原文: No, no, we are not satisfied, and we will not be satisfied until justice rolls down like waters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 mighty stream.译文:不,不,我们没有满足,我们也不会满足,直到公平如大水滚滚,公义如江河滔滔。原文选自Martin Luther King的演讲稿I Have a Dream (我有一个梦)。其中有两个 “and”及一个“until”引导的结构使全句节奏紧凑,读来有气贯长虹、激

16、情澎湃之势。但是如果将 “and译为“而且”之类的对应词就会破坏原文的气势,因而译文根据汉语意合的特点,对and” 不做对应词翻译,如此操作反而增加了译文的节奏感,更能再现原文的感染力。译文中的逗号 有五处,而原文中只有三处,这种翻译操作与汉语的意合特点不无关系由于汉语当中短句 很多,更容易让读者体会原文的节奏感和内在的逻辑关系。例(3):原文: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译文: It is not too late to mend the fold even after some sheep have been lost.汉语句法靠意合,结构的凝聚主要靠语义的贯通。原文虽然没有逻辑关系连接语如“若”

17、、 “既然”,但原文的两个四字结构彼此呼应,暗含了前后分句之间的某种关系。翻译为英文时如 果不关照这种关系,就会丧失掉成语典故本身的寓意,因此需用形合的手段尽可能地反映出原 文分句之间可能的逻辑关系。首先确定以“It is not too late作为主线的主谓关系,再通过“to mend the fold ”引出真实主语,“even after ”来组织时间状语从句,使英文更流畅自然、脉络清 晰。例( 4): 原文: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 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译文: There is an old

18、village called Grantchester, and an orchard where you can lie under clustering fruit-trees, sipping tea, as flowers or fruit hang down into your teacup, and little sparrows come to your table to feed 一 truly a paradise on earth.原文选自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文章笔法细腻,风格清新,读来朗朗上口,颇感亲 切。文中所描绘的图景仿佛一组拍摄康桥风光的镜头,由远及近,再

19、由近及远。整句未用一个连 接词语,分句的主语不断变化,却丝毫没有唐突之感。然而译为英文时必须把这些原文的“意”巧 妙合理地编织在合乎英文句法的“形”之下,最重要的还是要确定一个作为主轴线的主谓结构。这 里译文选用了 “There is .”结构作为主线,“where you can lie under clustering fruit-trees” 作为 “an orchard”的定语从句,as flowers or fruit hang down into your teacup, and little sparrows come to your table to feed ”又作为you

20、can lie under clustering fruit-trees, sipping tea ”的状语,用破折号弓 I 出“truly a paradise on earth”作为总结性的进一步描绘。译文充分利用了英文形合的特点,文字 有很强的流动感,读来流畅且抒情,几近原文的风格。例(5)原文:那时舅舅抱着我,哄着我,我觉得很温暖。译文:Sitting in my uncles lap, being humored all the way, I was feeling very good.原句选自侯宝林自传第一篇“我可能是天津人”。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用通俗活泼的语 言回顾了自己幼时离别

21、天津老家来到北京的经历。原文句式短促,主语从“舅舅”进而转移到了 “我”。这种主语的转移在中文是自然而然的,但在英文中如果短句也频繁更换主语就会使句子 关系显得凌乱,造成表意困难。译者刘士聪先生翻译此句时颇费了一翻心思,他以英文的句法 手段(这里,他用了两个分词结构做并列状语)把句子做了适当调整,由一个主语领衔,译得 非常巧妙。例(6)原文: “Why, my dear, you must know, Mrs. Long says that Netherfield is taken by a young man of large fortune from the north of Englan

22、d; .”译文 1: “哦,亲爱的,你得知道,朗格太太说,租尼日斐花园的是个阔少爷,他是英格兰北 部的人;.”译文 2: “哦,亲爱的,你应该知道,朗太太说内瑟菲尔德让英格兰北部的一个阔少爷租去 了;.”原文选自Jane Austen所着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的第一章,是班纳特夫人 对丈夫说的话。译文 1 出自已故着名翻译家王科一先生手笔,王先生深得原作文笔俏皮、幽 默、口语化的风格,翻译的时候并不拘泥于原文形合的结构,而是用汉语简短的、口语化的意 合语言遣词造句,读来自然生动, Austen 笔下班纳特夫人趋炎附势而又精明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译文 2 中“朗太太

23、说内瑟菲尔德让英格兰北部的一个阔少爷租去了”无论如何读上去都不像夫 妻之间的日常对白,就好比罗新璋先生所批评的“他搬来了两部梯子中比较高的一部”,翻译腔 太重,是方块字写的外国话2。综上所述,在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汉英语言“意合”和“形合”的结构差异。在译英为中时, 应先透彻分析原文的形合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转化为流畅的、以“意”为主的语言。译中为英 时,应先领悟原文的“意”,然后找到英文中合理的“主谓”主线,再将其余的结构恰当地铺排为 分句或其他附属结构。这样做可以使译文自然晓畅,摒弃中不中、洋不洋的翻译腔,避免与原 文的风格相扞格。4结语形合和意合是英汉语言的基本区别,形合的语言模式反映

24、了西方重形式逻辑、重实证的思 维模式,意合的语言模式反映了汉民族重内省和体悟、表达简约、不重逻辑、意义模糊的思维 模式。对形合和意合的把握有益于汉英互译的操作,译者应仔细揣摩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 “形”、“意”差异,既要忠于原作,又要兼顾读者,令译文取得同原文尽可能相近的效果。傅雷 先生说得好,理想的外译中作品让读者感到作者仿佛在用中文写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意合的汉语句子都要译为形合的英文,反之亦然。究竟如何 翻译才恰当关键还是要根据具体的原文来决定。同时,汉语并非绝对意合,英文并非绝对形 合。有时也有英语用意合,汉语用形合的情况,例如:“Grasp all, lose all.(如果

25、你样样都抓, 就会一样也抓不到。)只不过是汉语以意合见长,英语以形合见长而已。注释:1.见周克希着译边草(2001: P148)。2叶圣陶先生语,见周克希着译边草(2001: P157)。参考书目:Fowler, . A Dictionary of Modern English Us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Neather Robert. Cambridge as I know It. 译自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名作精译(主 编杨平)。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Nida, Eugene A. Translating Meanin

26、g. San Dimas, California: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方梦之。译学词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冯庆华。文体翻译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刘宓庆。汉英对比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2。刘士聪。丨May Have Come from Tianjin (译自侯宝林我可能是天津人)。名作精译 (主编杨平)。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杨自俭(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张思洁等。 “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维反思”。中国翻译第4期。 2001。 周克希。译边草。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1。朱纯深。Farewell- To the Tune of Yulinling (译自柳永雨霖铃)。名作精译(主编杨 平)。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