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的教育和科举文化

上传人:d**** 文档编号:203578832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8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庐陵的教育和科举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庐陵的教育和科举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资源描述:

《庐陵的教育和科举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陵的教育和科举文化(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庐陵的教育和科举文化隋唐以后,赣中地区的经济逐步发展,已达到了和中原地带相似的水平。 北方的战乱,驱使各阶层人士南迁落脚在相对平安、自然条件优越的赣江中游, 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文化也相应得到了发展。而教育,是文化之源,不仅对文化 起着积累、传递、净化、提升的作用,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陵教化之功首推唐代著名忠烈大臣、大书法家、称作颜鲁公的颜真卿。我 国书法史上的“柳体”和“颜体”是两面旗帜,称之为“颜筋柳骨”,影响十分深远, 至今仍是习书法的范本。到了宋代,江西的书院发展很快,一些大族纷纷创办书院,主要供本族子 弟读书,也吸收外地学子,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有的名气很大,成为文化学术交 流的场

2、所。江西书院之多,规模之大,教育质量之高,在宋代都居全国之首。这 一时期的书院,实际上成了地方教育中心。北宋中期的庆历四年,朝廷倡导州县 办官学,江西积极响应,州县立的学校纷纷出现。庐陵县学、泰和县学当年就设 立了。明代,江西的书院或恢复或新办,又呈兴旺,全省共有16 4所,属吉安 府的有3 3所,除宋代有一定基础的外,当时新创办的书院,在全国也有一定名 气。如著名理学家程文德于嘉靖十五年在安福创办的复古书院,著名学者王圻于 隆庆二年在万安县北门外创建的云兴书院,还有永丰三都的云邱书院,是名流聂 豹讲学之所。这些学院,不仅是培养科举人才之处,还引来四方学者,成为理学 传播、研讨的场所。书院的办

3、学方式比较灵活,不仅是传授灌输圣贤之书,有时还请名儒大师 前来讲学,传播学说。学生也可以参加讨论,发表意见,还可以游学求师,增长 见识。文天祥在家乡私塾里受父亲督学,十多岁后到庐陵县的固江侯城书院求学, 距他的家乡富田14 0多里路。在那里,留下了他倒植五株柏树立志成才的故事, 至今还存活一棵。吉安府志中还有“万安鳌溪书院在渡头古社,宋文天祥游 学于此”的记载。见多识广,才使文天祥在科举考试中大魁天下。庐陵发达的教育和兴旺的文风造就了众多的举子进士,引得外地区的人羡 慕不已,也引起了历史学家的关注,认为在赣中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内陆腹地,竟 能产生出这么多的科举优胜者和杰出的人才,在全国也不多见,

4、在江西更是首屈 一指,值得研究。的确,庐陵学子们在科举考试中大展才华,在民族文化史上, 书写了辉煌的一页。据民国时的吉安县志载,庐陵郡在唐代产生了有姓名、 有籍贯的四名进士,这是很不容易的。因唐代进士录取的名额很少,白居易考的 那一次,仅取了 17名,一般只二三十名而已,整个唐代江西也不过只有进士6 5名。可不知何因,省里的古代史料上没有记载庐陵进士之名,可能是疏忘了。 到了宋代,庐陵学子便大出风头,连连夺魁。在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庐陵地 区发生了几件足以令人自豪的盛事。明建文二年( 1 4 0 0年)科考,共取进士 110人,状元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头三名均为吉安府人氏。明永乐二 年(

5、 1 4 0 4年)科考,取进士 4 7 2人,状元曾、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 二甲第一名杨相、第二名宋子环、第三名王训、第四名王直,都是吉安府人,前 七名均被吉安人囊括,成为千古美谈。据周銮书先生考证,连续两届获进士前三 名“团体冠军”的州府,吉安是绝无仅有,于是吉水民间便有“隔河两宰相,十里 五状元”之说。吉安县万福一带的秀川村罗姓,先后有3 3人中进士;梅塘的小 灌村刘姓,有17人中进士。这两个地方都远离州府治所,较为偏僻,培育出了 众多的进士,实不多见。祖孙、父子、弟兄均为进士的家族,人才结聚的现象也 不少。明代正统十年(公元14 4 8年)的状元彭时是安福人,他的大弟彭华, 6年后为

6、会试第一名中了进士,小弟彭礼,22年后又中了进士,都曾任朝廷重 臣。明代永乐十九年(1 4 2 1年)泰和人曾鹤龄中状元,他的孙子曾追,于5 7年后为探花。明代崇祯十年(1 6 3 7年)吉水人刘同升中状元,他的父亲刘 应秋4 6年前就是探花。“一门三进士,一门五进士”,在庐陵并不罕见。尽管科举考试制度有许多的弊病,如考试内容僵化、形式单调、扼杀个性 和创造精神、考场作假、录取舞弊等等,但毕竟是封建社会后期1 3 0 0多年来 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为各阶层人士进入上流社会铺了一条通道,举人进士构成 了中国文官的主流。其中的有志有为之士,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进力量,受到 后人的敬重。庐陵地区的许多英杰,正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施展自己的才 华,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同时,他们也为家乡父老乡亲争了光,为乡 梓的经济文化繁荣作出了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