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教案(教育精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03559471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55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四下教案(教育精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四下教案(教育精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四下教案(教育精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四下教案(教育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教案(教育精(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六单元一般的小数加减计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三、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

2、中经常会遇到需要用加法或者减法解决的问题。谁还记得什么是加法吗?减法呢?预设:学生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学生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2出示:妈妈把一根绳子截成两段,一段长83厘米,另一段长59厘米。教师:你能根据妈妈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吗?预设:学生1: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厘米?8359=142(厘米)。学生2:两根绳子相差多少厘米?8359=24(厘米)。3教师:这两道都是整数加减法的题目,你能说说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吗?预设:学生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学生2:相同数

3、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4教师:同学们已经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记在心了,如果换成小数的加减法,你们还有办法解决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般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二)探究新知1小数加法出示:(1) 教师:两位同学到书店买书,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编个数学问题吗?预设:学生1: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

4、.45元,一本童话选4.29元。求一共花了多少元?(2) 学生2: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6.45元,一本童话选4.29元。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2)教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能先估一估买这两本书小丽要花多少元吗?预设:学生:因为两本书的价钱都往小估了,所以小丽买书的钱会比10元多。【设计意图】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通过估算可以帮助推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而在精确计算中有效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错误答案。借估算定精算,实现了估算与精算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3)教师:“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学生独立尝试,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5、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预设:学生1:学生2:学生3:【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经验,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对小数的理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大胆尝试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4) 教师:同学们刚才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问题,比较这几位同学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预设:学生1:都是用加法解决,结果相同都是10.74元。学生2:前两种方法是把小数加法转化成整数加法进行计算的,第三种方法是直接用小数进行计算的。(5)教师:有的同学借助我们学过的旧知识,将新知识进行转化从而把问题解决了。有的同学是用小数进行竖式计算的。谁能来具

6、体说说小数加法该如何计算呢?预设:学生: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6)教师: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预设:学生1:在学习一位小数加法时,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整数部分相同数位对齐,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的数要对齐。所以当两个两位小数相加时,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学生2:6.45表示6个一,4个十分之一,5个百分之一;4.29表示4个一,2个十分之一,9个百分之一。当小数点对齐时,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先从百分位加起,5加9得到14个百分之一,百分位满十要向十分位进一,在百分位上写4;十分位上4加2加1得到7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7;最后个位上6加

7、4得到10个一。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7)教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预设:学生:喜欢第三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简单,并且所有小数加法都可以这样计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分析、比较,找到各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与不同;同时借助笔算小数加法的经历,通过运用数学语言的交流,逐渐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体会到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小数减法出示: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1)教师:关于小数加法,同学都会计算了。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学生独立解决。预设:学生:小数

8、点对齐。从百分位减起,5减9不够减,就从十分位退一当十再减,159=6,得到6个百分之一,在百分位上写6;十分位上4退1是3,32=1,得到1个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写1;最后个位上64=2,得到2个一,在个位上写2。(2)教师:在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学生1:和小数加法相同,竖式计算时都要将小数点对齐;学生2: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3)教师: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吗?预设:学生1: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即每一位都是在求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差。学生2: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

9、,再减。【设计意图】将小数加法的笔算经验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减法中,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3比较内化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学生1: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学生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设计意图】通过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学生在头脑中完善与计算有关的知识网络。(三)知识运用1基础练习教材第72页,做一做。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6 .074 .89 5 .641 .78【设计意图】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验算

10、的习惯。2综合练习(1)教材第74页第3题。教师:两幅图中分别称出的质量是多少?预设:学生1:要想知道两幅图中分别称出的质量,我们需要先确定0千克的位置,以及每一个小格表示的质量是多少千克。学生2:左图一个杯子重0.35千克,右图杯子和水共重0.95千克。教师:杯里有水多少千克?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预设:学生1:学生2:我们学过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0.950.35=0.60(千克),小数的末尾有“0”,我们将“0”去掉,小数的大小没有改变。(2)教材第72页,做一做第2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将看图、读数据、思考与计算充分结合起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

11、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四)课堂总结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预设:学生1:可以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学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 学生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做到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积累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活动经验,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第七单元利用平移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加深对“平移”这种图形变

12、换方式的理解。(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平移的理解。三、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同学们,前几天的课上 我们一直在借助方格图研究数学问题。2出示:教师:你能知道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同学们通过观察图形特点,从方格图中获取信息,求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识,唤醒学生的记忆,帮助后面更好地学习。(二)探索新知1提出问题。教师:现在在方格纸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图形,你能够知道他的面积是多少吗?

13、2提出要求,独立解决。教师:请你自己求一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可以在图上标一标,写一写,画一画。学生自己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选取典型案例。3讨论交流。教师:这里有几位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预设1: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这个图形有占多少个方格,当数到不是整个格时,要拼一拼。预设2:算一算的方法。在前面拼一拼的基础上算一算:11=1(cm2),46=24(cm2)。预设3:利用平移的方法。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直接求长方形的面积。46=24(cm2)4对比辨析,加深理解。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是怎样想的?说明:利用图形在平移

14、的过程中,大小不会改变的特性,运用割补的方法,将不规则的图形先分割,再平移,最后补成一个规则的图形,求出面积。【设计意图】通过学会生的自主探究、讨论帮助学生运用“平移”的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转化前、后的图形特征,感悟知识间的联系,渗透“等积变形”的策略,既加深了“平移”这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又为后续的学习平面图形面积奠定了基础。(三)知识运用教材第88页练习二十一第1、3、4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用平移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对平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又有什么收获呢?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

15、键的对称点,再连线。(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三、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昨天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预设: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二)探索新知1画出轴对称图形。教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的轴对称图形。教师:要想顺利的画出另外一半的图形,你有什么办法呢?根据是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预设

16、: 我们刚刚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的特点,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画。教师:很好,怎样来找点呢,所有的点都找吗? 预设:不用,只要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在对称轴的另一侧点出关键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描出的各个点即可。教师:谁能来展示一下你画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2探究结果汇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预设: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先确定对称轴,找出关键点,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然后点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最后依次连接各个对应点,就可以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师:你能简要概述一下上面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时的步骤吗?学生:确定对称轴后,一找关键点;二数

17、出距离;三点对应点;四连线。【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难点,在学生充分的讨论后,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总结出方法,进行提炼,学生记忆的会更深刻。(三)知识运用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画对称图形的方法,那我们来练一练吧。1动手操作:剪下教材附页上的脸谱,补全到教材第84页第2题的空白处。2教材第83页做一做。3教材第84页第4题。4教材第85页第6题。 注:这题关键点是哪几个点呢?特别是第二题,同学们要注意了。(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又有什么收获呢?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

18、求平均数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2感知课题。(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2)教

19、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

20、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14121115)413(个)。【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

21、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预设:(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三)知识应用

22、1判断。(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2选择。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吨。A(16243627)365B(16243627)12C(16243627)4【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

23、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四)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第九单元鸡兔同笼(一)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二、 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猜测的过程,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二、教学重

24、难点教学重点: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体会用假设法的逻辑性和一般性。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同学们,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出示主题图: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教师:这道题是以文言文的方式表述的,雉就是野鸡,哪位同学看懂它的意思了?学生: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教师:从题中获取信息,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二)探究新知1尝试解决,交流想法。

25、既然“鸡兔同笼”问题能流传至今,就应该有它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题方法。问题:同学们想一想,算一算鸡和兔各有多少只?2感受化繁为简的必要性。大家在刚才猜了好几组数据,经过验证都不正确,为什么猜不对呢?数据大了不好猜,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把数字改小些,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课件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教师:从题中你们能获取哪些信息?和生活常识联系在一起,你还能说出哪些信息?预设:学生1:鸡和兔共8只,鸡和兔共有26只脚。学生2: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设计意图】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找出隐藏条件,帮学生初步理解“

26、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3猜想验证。教师: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先来猜猜,笼子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猜测需要抓住哪个条件?学生:鸡和兔一共有8只。教师:是不是抓住这个条件就一定能马上猜准确呢?好,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请大家来填一填,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找出答案来,开始。学生汇报。小结:这个方法挺好,能帮我们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教师:老师刚才发现,很多同学都完成得非常快,很了不起!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呢? 预设:学生1:列表法能很清晰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2:因为数字比较简单,所以列表法还可以用,但是数字变大时,列表法就

27、会比较麻烦,会浪费很多时间。教师:说得非常好,那我们就来尝试研究一下更简洁的方法吧。同学们再来观察自己刚才列的表格,看看这些数量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些数学规律,请将你的想法跟同组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汇报。预设:学生1:鸡的数量每减少1只,兔的数量就增加1只,脚的数量也跟着增加2只。学生2:兔的数量每减少1只,鸡的数量就增加1只,脚的数量反而减少2只。【设计意图】列表法虽然烦琐,但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学习假设法的基础,因此也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让学生以填表的方式初步体验鸡兔同笼情况下随着鸡或兔只数的调整,脚的总数量的变化规律,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4数形结合理解假

28、设法。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我们一起继续来看这张表格,通过分析表格来将同学们的想法表述得更加清晰。(1)假设全是鸡。教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学生: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教师: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这也就是把什么当什么来算了?学生:不是,我们是把一只4只脚的兔当成一只2只脚的鸡来算的。教师:这样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学生:每少算一只兔就会少算2只脚。教师:假设全是鸡,一共是16只脚。实际有26只脚,这样笼子里就少了10只脚,这说明什么呢?学生:每只鸡比兔少2只脚,少了10只脚说明笼子里有5只兔。教师:你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算式。教师以画

29、图法进行演示:8216(只)。(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只脚。)261610(只)。(把兔看成鸡来算,4只脚的兔当成2只脚的鸡算,每只兔就少算了2只脚,10只脚是少算的兔的脚数。)422(只)。(假设全是鸡,就是把4只脚的兔当成2只脚的鸡。所以42表示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只脚。)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只脚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也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2)假设全是兔。教师: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学生:就是有0

30、只鸡和8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教师:笼子里是不是全是兔呢?这个时候是把什么当什么算的? 学生:把里面的鸡当成兔来计算的。教师:那把一只2只脚的鸡当成一只4只脚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学生:就会多算2只脚。教师:请同学们像老师那样画一画,算一算。学生汇报:8432(只)。(如果把鸡全看成兔,一共就有8432只脚。)32266(只)。(把鸡当成兔来算,2只脚的鸡当成4只脚的兔算,每只鸡就多了2只脚,6只脚是多算了鸡的脚数。)422(只)。(假设全是兔,就是把2只脚的鸡当成4只脚的兔。所以42表示一只鸡当成一只兔,多算了2只脚。)623(只)鸡。(那要把多少只鸡当成兔来算,就会多算6只脚呢

31、?就看6里面有几个2,也就是把几只鸡当成了兔来算,所以623就是现在鸡的只数了。)835(只)兔。(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鸡的只数就是兔的只数,835只兔。)(3)提出假设法概念。刚才我们通过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来解决例1的,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算术方法中较为普遍的一般方法。(板书:假设法)【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假设法的算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采用画图法,数形结合地引导学生根据图较为完整、准确地说明算理,学会思考,学会解释,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假设法的优越性。(三)知识运用学生独立完成古代趣题。【设计意图】运用已学的技能去解决古代“鸡兔同笼”问题,创设课堂教学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用列表法和假设法研究了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你学会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