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统计与计算机应用2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203323041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5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劳动和社会统计与计算机应用2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劳动和社会统计与计算机应用2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劳动和社会统计与计算机应用2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劳动和社会统计与计算机应用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和社会统计与计算机应用2(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与计算机应用第一章 导 论第一节 统计的性质与应用一、统计有三重含义,统计资料、统计工作、统计学。 1、统计资料:又称统计数据;主要是指依据统计原则与要求收集获得的数据资料,以及经统计整理和统计计算,推断获得的数据结果。 2、统计工作:又称统计活动,是指人们有目的地应用统计方法从事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与解释的工作。 3、统计学:是关于统计活动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有关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科学。数据分析方法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二、根据方法的层次,统计学可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1)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统计学分支; (2)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

2、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分支; 三、统计的性质 (一)统计数据的性质 :1、具体性 ;2、群体性 ;3、数据表现形式的泛数字性;4、计量性; (二) 统计数据可分为四类: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定距数据、定比数据。定类数据(又称列名数据),是计量水平最低的一种数据。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的差别是,定距数据的取值在计量意义上没有一个绝对零点,而定比数据有。(三)统计工作(活动)的性质: 1、统计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工作过程。 2、统计是以数量的方式认识客观世界,是对客观现象的定量认识活动。 3、统计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大量或反复的观察来获取数据资料的,然后,通过对这种大量数据进行

3、分析研究,实现对客观现象特征与规律的认识。 4、客观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人们常常要对这种客观的不确定性作出判断,选择和决策,统计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突破和克服这种不确定性障碍,实现对其客观规律认识的能力。(四)统计学的性质 : 1、科学性 2、方法性 3、通用性第二节 劳动保障统计的对象和作用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 是统计学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领域的应用,是应用统计的一个分支,就工作内容而言它也是国家政府统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劳动保障统计的对象: 1、是以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活动现象。2、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工作。3、以及整个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的范围 :一般可分为:就

4、业与失业、职业技能培训、劳动时间与劳动效率、劳动安全、劳动关系、劳动立法与劳动监察、收入分配和人工成本等若干方面。三、劳动保障统计的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四、劳动保障统计的作用 :(一)立法,执法需要劳动保障统计信息 ; (二)管理需要劳动保障统计信息 ; (三)社会需要劳动保障统计信息; (四)科研需要劳动保障统计信息; (五)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趋势加强需要劳动保障统计信息。 第三节 劳动保障统计的内容体系一、劳动保障统计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劳动保障统计调查体系和劳动保障统计分析体系三方面体系,

5、其核心是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二、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 1、劳动力与就业指标体系;2、劳动时间指标体系;3、劳动生产率指标体系;4、工资收入指标体系;5、社会保险与员工福利指标体系;6、劳动安全与卫生指标体系;7、人工成本指标体系;8、职业培训指标体系;9、劳动关系指标体系;10、劳动保障监察指标体系。 三、劳动保障统计调查体系 (一)我国劳动保障统计调查种类: 1、由国家统计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等制定并实施的劳动保障统计报表制度; 2、由国家统计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等制定并实施的定期的或一次性的劳动保障统计专项问卷调查;3、一些社会组织,研究机构为某些特定目的,如课题研究,

6、而举办的一次性专项劳动保障统计调查;4、其它社会经济统计调查中连带获得的相关劳动保障统计信息。 (二)我国劳动保障统计调查的不足:1、重视不够,认识不足。2、调查力量不足,投入不够。3、多部门参与,但缺乏协调。第二章 劳动力统计(一)第一节 劳动力统计的意义及体系一、 劳动力统计的意义:(一)劳动力统计是劳动力开发与利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二)对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的测量是判断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三)劳动力统计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之一;(四)劳动力统计是劳动保障统计各项内容的基础。 二、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 我国传统的劳动力基本指标体系具有如下几点明显的理论与实践缺陷: 1、将劳

7、动力资源理解为现实的劳动力 ;2、因在理论上不承认失业;3、把所有的不在业人口都视为社会劳动的后备军。 第二节 劳动力基本数量指标一、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法定劳动年龄是划分有无劳动能力的界限标准。实际劳动年龄:指人们从实际开始参加社会劳动的年龄到退出社会劳动的年龄。 法定劳动年龄:是指由国家立法规定的劳动年龄,一般是指法律允许参加社会劳动的年龄。 我国法定年龄下限是16周岁, 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指标定义为: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总和。 劳动力资源总量=(男16-59岁人口+女1654岁人口) 丧失劳动能力人口 在押犯人 现役军人+ 劳动年龄以外常

8、年参加社会劳动的人 二、经济活动人口与非经济活动人口: (一)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 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为各种经济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劳动力供给的人。(二)非经济活动人口: 是指没有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 16岁及以上非经济活动人口主要有以下几类人:1,在校学生,2,待学人员:3,家务劳动者:4,离退休人员:5,丧失劳动能力者:6,其它无就业愿望的人员。 三、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一)就业人员: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 对就业人员的理解:1、“一定时期”的含义及长度。 是指就业人员的参照期;用

9、来描述和判断被调查人员就业状态的一段时间。 2、什么是社会劳动?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范围内的所有经济性的,即以取得收入,获得报酬为目的的生产和服务活动,而不包括那些非经济性的,诸如义务和公益性质的无酬劳动。3、从事多少社会劳动才算就业? 即在规定的参照期内被调查者从事了有收入的劳动在一小时以上即为就业。这种做法意在强调被调查者在一周内有无就业活动,而非就业量的多少。 4、我国乡村就业人员统计的特殊性。 (二)失业人员: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在一定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有就业意愿并在积极寻找工作,如有机会可以马上投入工作的人。 对失业的理解:1、年龄在16岁及以上。2、“

10、具有劳动能力”,是指在体力上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3、“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工作”,即指不是就业人员,未作就业人员统计。 4、“有就业意愿并在积极寻找工作”。5、“如有机会可以马上工作:,是指如有就业机会被调查者可以马上开始工作。 我国目前失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劳动力失业统计问题;2、城镇登记失业和城镇调查失业;3、下岗人员就业状态分析。 (三)就业不足人员:就业不足人员又称不充分就业,指在就业人员中,因非个人意愿在调查周内累计工作时间不足20小时,并且正在寻找或者愿意应聘更多工作的人员。 判断就业不足人员的标准主要有三点:1、在调查周内累计工作时间不到20小时的;2、工作时间短

11、并非个人意愿;3、本人正在寻找或者希望应聘更多的工作。 四、有酬就业人员与自营就业人员: (一)有酬就业人员:有酬就业人员是指所有为某一经济活动单位或他人工作,并按事先约定,按期从工作单位或雇主处领取工作报酬的人员。 有酬就业人员主要包括:1、单位雇用的就业人员;2、个体工商户雇员;3、其他有酬就业人员。 有酬就业人员的本质特征: 是为他人工作,工作成果为他人所有,是遵循雇主或经营管理者的指示,要求而工作,对工作成果并不负完全的责任,也不承担经济风险,而仅仅是靠其所付出的劳动取得劳动报酬。 (二)自营就业人员: 自营就业人员是指所有直接从事或参与经营,并直接从经营利润中取得经济收入的人员。 自

12、营就业人员包括: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人员;2、私营企业主;3、个体工商经营者;4、合作经营者;5、无薪家庭工人;6、其他自营就业人员。 自营就业人员的基本特征:是为自己工作,拥有经营决策权,并承担着全部的经营风险,其经济收入与经营利润密切相关。 五、职工: 职工是指所有在各类单位及其附属机构中工作,并由工作单位按期支付工资的就业人员。 (一)判断职工的标志:判断一个就业人员是否应统计为职工的标志:1、在单位工作;2、以工资形式取得劳动报酬。(二)职工人数统计原则:职工人数的计算原则是:1、各单位的职工人数要本着“不重不漏”的前提进行统计。具体办法是:(1)坚持“谁发工资谁统计”;(2)谁发基本

13、工资谁统计;(3)职工档案所在的单位现统计。2、对于新招收的人员,从报到参加工作之日起,不论是否发放了当月工资,均应统计为本单位职工。第三节 劳动力统计调查 一、劳动力统计调查的特点和要求: (一)劳动力统计调查的特点: 1、范围广;2、关联性强; 3、指标不多,但分组很多;4、某些指标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二)劳动力统计调查的的基本要求:1、总量指标数值应力求全面,不能出现重复和遗漏的情况;2、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要正确区分,分别用正确的方法统计准确;3、对一些难以确定的状态要力求准确判断;4、要正确处理计划数,编制数,统计数的关系。 二、劳动保障统计报表制度:(一) 全面报表制度全面报表制

14、度是指由政府统计部门制定统计报表,按级下发到基层单位填报,再逐级上报汇总的一项制度。 (二)全面报表制度的主要要求:1、统计表式,统计指标由国家统一制定,各级统计部门或基层单位只能在完成国家报表任务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需要增加若干统计指标。 2、报表实行逐级布置,直到基层单位,然后再逐级汇总直到国家统计局或有关部门。 3、实行“块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统计原则。 4、工作程序的时间性要求较严。5、 要求统计尽可能全面。 (三)统计报表制度的优缺点:统计报表制度的优点是:1、能充分利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比较健全的有利因素,充分利用日常行政管理记录这一重要的信息资源,降低直接统计调查成本。2、

15、这种以日常管理记录为基础的统计资料最适宜反映现象发生过程和计量时期指标。3、因采用逐级汇总方式,各级汇总单位也都能取得本单位本地区的数据。 统计报表制度的缺点:1、实际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少,只是都分散在基层单位身上,以加重基层单位工作负担形式表现出来。2、这种以管理记录为基础的调查方式受管理权限和管理水平的制约,管理水平下降或管理权限不够,管理范围窄小时数据质量就会下降,容易产生重复或遗漏问题。3、对资料的全面性要求较强。4、与直接调查相比,依靠日常行政记录的统计报表方式获取的数据对一些时点现象不太适宜,容易造成较大误差。 三、劳动力抽样调查:(一)劳动力抽样调查的特点: 1、从总体

16、中按科学方法抽出一部分劳动者进行调查,而不对全部劳动者进行调查;2、调查对象是劳动者个人,而不是单位;3、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入户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个别询问,而不是由调查对象填表;4、调查资料不是逐级汇总而不超级汇总,因而能提供多种交叉分组的资料;5、计算方法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按一定的方法由样本数值推算出总体的各项指标数值;6、虽然从统计部门本身来说,比全面报表制度增加了工作量,但从全社会来说,则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 (二)劳动力调查需注意的问题:1、严格调查样本的抽取。2、要认真选聘和培训调查人员。3、能否取得被调查对象的积极配合也是调查资料是否准确的基本条件之一。4、调查时,要善于针对

17、不同的调查对象采取不同的询问方式。5、集体户、流动户等特殊群体的调查是抽样调查的难点。四、人口普查与行政记录劳动力调查中所运用的行政记录主要包括:1、单位人员名册及增减变动记录。2、单位考勤记录。3、单位对劳动者发放劳动报酬等费用方面的记录。4、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障方面的记录。5、职业介绍所中有关劳动力方面的记录。第三章 劳动力统计(二)第一节 劳动力总量及变动分析一、劳动力总量分析(一)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劳动力资源总量(劳动年龄人口) / 总人口 100% (二)劳动力参与率(又称经济活动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有三种:1、是以总人口为基数计算的劳动力参与率;2、是以

18、劳动力资源为基数计算的劳动力参与率;3、是分年龄和分性别的劳动力参与率。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 / 总人口100%劳动力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 / 劳动力资源总量100% 分年龄(或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组(或性别)经济活动人口 / 同年龄组(或性别)人口出生率100% 劳动力参与率指标主要反映一定人口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比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说明人们参与、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普遍程度,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个总指标。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率规模和构成的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三)失业率 失业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失业

19、程度,亦被用来说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的指标。公式为:失业率=失业人数 / 经济活动人口数 X 100% 1、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 城镇就业人数 +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X 100% 2、青年失业率= 1625岁失业人数 / 1625岁经济活动人口数 X 100% 3、长期失业率是指某调查时刻的长期失业人数占占全部劳动力的百分比。 4、年失业率是一种专门设计的,能将失业发生水平和失业持续的时间状态结合起来进行测量的时期型失业率指标。 年失业率=年内曾经失业的人口 / 年末经济活动人口数 X 年内平均失业时间长度(周)/ 52(周) X 100% 人口就业率=就业人数 / 劳动年龄

20、人口(16岁及以上人口数) X 100% 5、我国目前出现失业的主要原因有:(1)供需不协调;(2)结构不合理;(3)观念需更新;(4)信息不灵通;(5)技术进步快 ;(6)市场机制不健全,劳动力不能及时有效流动。 6、就业弹性是指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 就业弹性=就业人数增长率 / GDP增长率 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力=当年就业人数增加数 / GDP增长率 我国就业弹性的趋势和原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明显降低。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正在由外延扩大再生产转为内涵扩大再生产;国有企业在走“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路子,减员下岗了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不讲

21、经济效率而过分吸收的劳动力。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可以预期我国的就业弹性将会有所回升,并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也可计算就业弹性,研究这一指标变动的内在原因,寻找增加就业的正确途径。二、劳动力变动分析劳动力变动可分为增减变动和流动两类 (一)劳动力增减变动分析:劳动力的增减变动按增减性质分可分为自然增减和机械增减,自然增减是指因自然规律使劳动力总量发生增减变化;机械增减是指因人为原因出现的增减。 劳动力新增率= 一定时期劳动力新增人数 / 同期劳动力平均人数(或期末人数) X 100% 劳动力减员率= 一定时期劳动力减员人数 /

22、 同期劳动力平均人数(或期初人数) X 100% 劳动力净增减率= 一定时期劳动力新增人数 - 减员人数 / 同期劳动力平均人数 X 100% 劳动力净增减率= 劳动力新增率 劳动力减员率 (二)劳动力流动分析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在空间区域间的流动,即劳动力在地区间和单位间的流动。 分析劳动力流动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分析劳动力的流动量和流向,探讨流动的主要趋势及其影响;2、研究引起流动的原因,探究流动的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1、从区域流动看,劳动力是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2、从城乡流动看,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3、从产业

23、流动看,劳动力是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主要是流向第三产业; 4、从单位间的流动来看,劳动力主要是从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流向私营,全体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 第二节 劳动力结构分析一、劳动力的行业和产业结构分析行业和产业的划分是对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划分的基本单位不是劳动者个人,而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企业或具有独立法人的组织和单位。二、劳动力的职业结构分析职业是对人们所从事工作性质和种类的定义和划分。职业表明从事何种劳动(职业的经济性),又表明人们在特定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和身份(职业的社会性)。职业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分工,职业的分布是社会分工的重要标志。 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

2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 第三节 劳动力素质分析 一、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品质。具体可分为文化素质 、专业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等四个方面。二、劳动力文化素质分析文化素质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文化程度和受教育年限。文化程度的度量标志一般是学历,受教育的年限是将各类学历折算为相应的受教育时间。文化素质是劳动者最基本的素质,一定的文化素质是对现代化企业职工的基本要求,劳动者文化素质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的能力就强,当然也会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产生积极效果。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计算方法是:先将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分别折算成受教育年限,再进行累加并计算平均数。 三、企

25、业员工技术素质分析 技术素质是指企业职工应具备的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它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或实践锤炼才能具备。工人平均技术等级=E(技术等级工人数) / 全部工人数 四、企业员工身体素质分析身体素质是指劳动者的体能状况。健康的身体是劳动者参加生产劳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劳动者获得自身发展的基础。 反映劳动者身体素质的统计指标很多,包括:1、年龄分析;2、劳动者患病情况;3、参加体育锻炼情况;4、体能测试情况。 年龄中位数=中位数所在年龄下限 + 劳动力总数 / 2 中位数所在组以下累计人数 / 中位数所在组人数 X 组距 五、企业员工政治思想素质分析思想素质是指劳动者的爱国心,事业心,及团结友爱,遵

26、守纪律的作风。 (一)客观指标:1、党团员占的比重;2、先进分子占的比重;3、迟到早退旷工率。 迟到早退旷工率=职工迟到早退旷工工时数 / 全部职工制度工时数 X 100% 。 (二)主观指标:1、员工对国家大事,企业大事的关心和投入程度; 2、员工对现有工作的满意程度和积极创造性发挥程度;3、员工对单位领导,单位的经营管理,对企业的前途的满意程度;4、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程度;5、员工的法制观念等。 六、企业员工素质动态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经计算企业职工平均年龄;2、经计算职工平均受教育程度;3、职工的政治素质也有所提高。第四章 劳动时间统计第一节 劳动时间统计的任

27、务一、劳动时间统计意义劳动时间即劳动者从事劳动的时间,是劳动过程与劳动消耗的一种自然尺度。 劳动时间统计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1、社会劳动时间的核算;2企业劳动时间的核算。 二、劳动时间统计的任务:1、核算社会劳动时间总量,研究其在产业、行业和地区的分布状况,从而为进一步深化劳动力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研究提供依据。2,分析研究社会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为深化失业问题研究,特别是就业不足(或称不从分就业)问题研究提供依据。3,全面核算和反映企业劳动时间的分配和使用情况,揭示浪费时间的现象,分析原因,促进改进;为实现企业劳动组织的科学化,为合理、从分地开发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依据和基础。

28、4,为制定生产计划,核算产品成本,搞好经济核算提供依据。5,为企业制定和修订劳动定额定员标准,以及考核劳动定额定员状况提供资料依据。6,工时统计数据还是核算企业职工的劳动消耗量,核算,核算发工资和奖金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 劳动时间的计量与核算一、劳动时间的计量单位 一般时间单位有:秒,分,小时,日,周,旬,月,季,年等。 二、社会劳动时间的核算 主要是以社会劳动力统计为基础核算社会宏观的劳动时间拥有量和利用情况。 (一)法定社会劳动时间总量 1、经济活动人口的法定社会劳动时间总量: 经济活动人口的法定社会劳动时间总量=经济活动人口平均人数 X 一定时期内的法定工作日(或工作小时)数 2、就业人

29、员的法定社会劳动时间总量: 就业人员的法定社会劳动时间总量=就业人员平均人数 X 一定时期内的法定工作日(或工作小时)数3、失业人员法定社会劳动时间总量: 失业人员法定社会劳动时间总量=失业人员平均人数 X 一定时期内的法定工作日(或工作小时)数 (二)实际社会劳动时间总量 是指全社会所有就业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实际从事有收入工作的时间总和。三、企业工人劳动时间核算 (一)日历工作时间:日历工日数=报告期工人平均人数X 报告期日历日数 日历工时数=报告期日历工日数 X 工作日规定长度(小时数) (二)制度公休时间: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企业工人应享有的公休日和节假日时间,称为制度公休时间。 制度公

30、休工日数=报告期工人平均人数 X 报告期制度公休日数 制度公休工时数=报告期制度公休公日数 X 工作日规定长度(小时数) (三)制度工作时间:按照有关法律和制度的规定,企业工人应当工作的时间,称为制度工作时间。 制度工作工日数=报告期工人平均人数 X 报告期制度规定工作日数=报告期日历数 报告期制度公休工日数 制度工作工时数=报告期制度工作工日数 X 工作日规定长度(小时数)=报告期日历时数 报告期制度公休工时数 (四)出勤工作时间和缺勤时间: 出勤:是指企业工人在正常的规定工作时间内上班工作。缺勤:是指工人在正常的规定工作时间内由于个人原因末能上班工作。 缺勤工时数=报告期缺勤工日数X 工作

31、日规定长度 + 非全日缺勤工时数 (五)停工时间: 停工:指工人出勤上班后,由于企业或客观外界的原因,而导致的暂时停止工作的情况。停工工时数=报告期停工工日数 X 工作日规定长度 + 非全日停工工时数 (六)非生产时间: 非生产工时数=报告期非生产工日数X工作日规定长度 + 非全日非生产工时数 (七)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 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是指企业工人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出勤并实际从事生产性活动的时间。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报告期日历工日数 缺勤工日数 停工工日数 非生产工日数=报告期出勤工日数 停工工日数 非生产工日数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报告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 X 工作日规定长度

32、 - (非全日缺勤工日数 + 非全日停工工日数+ 非全日非生产工日数)=报告期制度工作工时 -(缺勤工时数 + 停工工时数 + 非生产工时数) (八)加班加点时间: 加班加点工作是指在制度工作时间之外,因企业生产的需要,由企业领导安排的额外有酬劳动。 加点工时数=平均加点工时数 + 公休日和节假日非全日加点工时数 加班加点工时数=报告期加班工日数X 工作日规定长度 + 加班工时数 (九)全部实际工作时间: 全部实际工作工时数=报告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 + 加班加点工时数 全部实际工作工日数=报告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 + 加班工日数 第三节 劳动时间利用分析一、社会劳动时间的利用分析 对社会

33、劳动时间这样的宏观指标进行分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就业不足分析 周工作少于20小时的人员比重=周工作少于20小时人数 / 就业人员总数 X 100% (二)超时工作分析 实际工作时间比率=就业人员实际工资劳动时间总量 / 就业人员法定劳动时间总量 X 100% (三)实际工作时间分析实际工作时间比率=就业人员实际劳动时间总量/就业人员法定劳动时间总量X 100%(四)完全失业率的计算完全失业率=就业不足损失时间总量 + 失业人员法定劳动时间 / 经济活动人口法定劳动时间总量 X 100% 就业不足损失时间总量=E(就业不足人员法定劳动时间 就业不足人员实际工作时间) (五)平均失业时

34、间长度的计算 失业人员平均失业持续时间=E 失业者至调查时止的失业持续时间 / 失业人数 X 2 二、企业劳动时间利用分析 (一)出勤率和缺勤率 出勤率=出勤工日(工时)数 / 制度工作工日(工时)数X100% 缺勤率=缺勤工日(工时)数 / 制度工作工日(工时)数 X 100% = 1出勤率 这对指标反映工人在制度规定的劳动时间内实际出勤的程度和缺勤状况。(二)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作业率)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工时)数 / 出勤工日(工时)数 X 100% 这一指标反映工人出勤后,劳动时间直接用于生产的情况。(三)制度时间利用率 制度时间利用率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

35、(工时)数 / 制度工作工日(工时)数 X 100% 这一指标反映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实际被利用的程度。(四)标准工作日利用率 我国企业法定的工作日长度为8小时,称之为标准工作日长度。 制度内实际工作日长度=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 /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这一指标表示平均每一制度工日实际用于生产的工时数。第四节 劳动者生活日时间研究劳动者非工作时间分析: 非工作时间的分布构成按不同的标志,有以下几类: 1、按活动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个人生理需要时间和社会性活动需要时间。 2、按从事活动的地点,范围不同,可分为家庭中活动时间和家庭外活动时间。3、按支配属性的不同,可分为个人支配时间和个人不可支配时间。

36、4、除对非工作时间进行分类构成考察研究之外,还可以将劳动者按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标志分类。第五章 劳动生产率统计第一节 劳动生产率统计的任务一、劳动生产率的含义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从事生产劳动的效率。它通常是以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出总量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来表示。2、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劳动力数量往往受多方面因素制约:(1)劳动供给方面,即劳动力资源是否丰富。(2)向新增劳动力提供必需的生产技术装备的能力是否具备。(3)无限制地增加劳动力数量就要承担沉重的人口负担,就会破坏有限的自然资源和降低人均生活水平

37、,反而迟滞经济的发展。可见,提高劳动生率是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面。3、一般生产率:一般生产率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是指生产中全部投入的产出效率。它通常是以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出总量与相应的全部生产投入(以价值量表示的)的比值来表示,即全部的生产产出与全部的生产投入之比。它是最综合、最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概念和指标。4、边际劳动生产率:边际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额。5、劳动生产率统计的任务:(1)正确地计算各个时期全国的,以及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反映它们劳动生产率的水平。(2)研究和分析不同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变化速

38、度和变化原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对产品产量变动和劳动力使用量变动的影响。(3)比较分析与先进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差距,寻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为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服务。(4)研究分析劳动生产率与职工工资水平变动的关系。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一、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公式:1、正指标:劳动生产率=产出数量/劳动消耗量2、逆指标:劳动生产率=劳动消耗量/产出数量二、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原则:1、计算劳动生产率提贯注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时间范围上必须一致,即只有同期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才能进行比较。2、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空间范围上必须一致,即只有同

39、一地区、同一部门、同一企业或单位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才能进行比较。3、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应有直接的依存关系,即产出数量应是这些劳动消耗所生产的全部产量;反过来说,劳动消耗量是这些产出所消耗的全部劳动量。4、同一次生产活动的产出和劳动消耗,可有不同的测量指标来表现,如产出有实物量指标,有价值量指标;劳动消耗可按人数统计,也可按劳动时间核算;由此,对同一生产活动,可构造意义略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指标,它们都是有价值的。三、劳动生产率计算:1、按不同产量指标计算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按产品实物量指标计算劳动生产率可分为:(1)实物劳动生产率 某种产品实物劳动生产率=(2)标

40、准实物劳动生产率 :某各产品标准化实物劳动生产率=折算系数= 标准实物产量=各种规格产品产量折算系数)2、按不同人员范围计算的工业劳动生产率:(1)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2)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3)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3、按不同时间计算单位计算的工业劳动生产率:(1)小时劳动生产率= (2)日劳动生产率=(3)月(季、年)劳动生产率= 四、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全社会总产出与劳动的总投入之比,是综合反映全社会各类劳动者平均的劳动生产能力的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

41、指标之一。 社会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几种形式:1、社会总产出劳动生产率 : 社会关系劳动生产率=2、国内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 国内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3、国内生产净值劳动生产率: 国内生产净值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为所有企业及其他单位生产增加值的总和,国内生产净值即企业净产值之总和。第三节 劳动生产率统计分析一、劳动生产率统计分析概述:劳动生产率统计分析的基本内容:劳动生产率是劳动力的人均产出,所以可以进行各种比较分析,即横向分析、纵向分析。劳动生产率统计分析的比较分析的方法:一是绝对水平差异的比较,二是差异相对程度的分析,还有时间数列、指数分析、相关分析方法等等。二、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影响因素分

42、析:(一)劳动生产率变动描述指标1、劳动生产率变动额 劳动生产率变动额=报告期劳动生产率基期劳动生产率2、劳动生产率指数 劳动生产率指数=劳动生产率增长损数= =劳动生产率指数1(二)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动分析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生产工人比重指数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 =(报告期生产工人基期生产工人)报告期生产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影响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工人比重生产工人比重变动 =( 报告期 基期生产)基期生产工人对全员员生产率的影响 生产工人比重 工人比重 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 = 生产工人 + 生产工人比重生产率变动额 劳动生产率变动额 变动影响(三)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变

43、动分析年(季月) = 小时 实际工作日 实际工作劳动生产率指数 劳动生产率指数 长度指数 年(季、月)长度指数小时劳动生产率 =(报告期小时 基期实际 )报告期实际 报告期实际变动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 工作日长度 工作日长度 工作年(季、月)长度实际工作日长度 =(报告期实际 基期实际 )基期小时 报告期实际变动的影响 工作日长度 工作日长度 劳动生产率 工作年(季、月)长度实际工作年(季、月)长度 =( 报告期实际 基期实际 ) 基期小时 报告期际变动的影响 工作年(季、月)长度 工作年(季、月)长度 劳动生产率 工作日长度年(季、月) = 小时劳动生产率 + 实际工作日长度 + 实际工作年(

44、季、月)劳动生产率变动额 变动的影响 变动的影响 长度变动的影响(四)技术装备水平及其利用情况对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分析劳动者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指数=劳动者人均固定 固定资产 资产(原值)指数 利用率指数技术装备程度 = 报告期人均 基期人均 基期固定变动影响额 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原值 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 =(报告期固定 基期固定 ) 报告期人均程度变动影响额 资产利用率 资产利用率 固定资产原值劳动生产率 = 技术装备程度 + 固定资产利用程度变动额 变动影响额 变动影响额(五)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各

45、生产部门在企业中所占的比重,这种经重的变化,往往成为劳动生产率变动的重要因素。三、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产量和劳动耗用量的影响分析:(一)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产量的影响劳动生产率对产量的影响关系公式为:产量=劳动生产率劳动耗用量 当劳动耗用量为一定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必将导致产量的变动。劳动生产率变动 = (报告期劳动 基期劳动) 报告期影响的产量变动额 生产率 生产率 劳动耗用量(二)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劳动耗用量的影响劳动耗用量=劳动生产率变动影响 = 计算期 报告期产量基期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耗用量变动量 劳动耗用量第六章 工资统计第一节 工资统计的意义一、工资1.工资:是劳动报酬的一种形式,是有酬

46、劳动的劳动报酬,是企业或雇主支付给有酬劳动者的劳动所得。2.工资的特性和功能:(1)工资是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2)工资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均衡时的劳动力价格。(3)工资是生产的成本,是企业的投入。(4)工资是管理和激励的手段。(5)工资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杠杆。3.工资统计的意义和作用:(1)为国家的宏观决策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服务。(2)为市场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服务。(3)为企业经营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服务。(4)为社会和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资料。(5)为反映和研究人民群众生活提高情况提供依据。(6)为各项税费的收取、各项标准的指定和法律执行提供依据。第二节 工资调查一、工资调查的基本

47、途径:工资调查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其一是对工资的支付方,即企业单位或雇主进行直接的调查,向他们收集支付工资的数据和相关资料;其二是向工资的收入方,即劳动者个人进行直接调查,了解他们的工资收入的数据及相关特征二.调查方式:1.依靠全面统计报表制度;2.抽样调查三.敏感性:所谓“敏感性”,这里是指统计调查中的某些问题因可能涉及被调查者的某些不愿让人知晓的隐私和商业秘密,从而引起被调查者的担心、顾虑和反感、抵触。这时调查所得到的回答就可能是虚假的或不完全真实的,有时还可能因此遭到拒绝,得不到回答。第三节 工资统计指标一.工资总额:1、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体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

48、总额。2、工资总额的统计范围:(1)人员范围;(2)单位范围;(3)费用范围;(4)时间范围3、不能计入工资总额的项目:(案例)(1)根据雇员发布的有关规定颁发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合理化建议奖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的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2)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发的费用。(3)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4)支付给聘用的离退休人员和港澳台人员、外籍人员的劳动报酬和各项补贴。(5)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6)稿酬、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的支出。(7)出差伙食补助费、误餐补助、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等。(8)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的就业

49、人员所指出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9)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难度风险性补偿收入。(10)对持有本单位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和利息。(11)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等。(12)因使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劳动力派遣单位支付的手续费和管理费。(13)支付给家庭公认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14)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15)支付给职工的独生子女费。二、工资总额的构成:1、计时工资:是指按计时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2.计件工资:是指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3.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

50、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4.津贴和补贴:是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或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而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5.加班加点工资:是指对法定节假日和公休日工作的职工,以及在正常工作日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职工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家电工资。6.其他工资三、工资总额统计的新要求:国家统计部门对工资总额统计提出了如下几点新要求:1.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依据。2.月季年工资总额实发数计算要合理。3.工资构成项目应按照“如实反映、先进后分、先主后次、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填报。4.必要时可用“扣除发”来统计工资。四

51、、平均工资:平均工资(人均工资)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工资指标,也是最具分析价值的工资指标。平均工资=报告期职工工资总额/同期职工平均人数第四节 工资统计分析一.工资总额变动分析:1.工资总额变动幅度;2.工资总额变动因素分析。工资总额是由职工人数和职工工资水平两个因素决定的,分析工资总额的变动时可从这两方面寻求变动原因。工资总额与职工人数和职工工资水平的关系式如下:工资总额=职工平均工资职工的平均人数。三个指数:(1)工资总额的实际变动幅度:工资总额增减额=报告期工资总额-基期工资总额;工资总额增减率=(报告期工资总额-基期工资总额)/基期工资总额 100%;(2)职工人数

52、变动影响的工资总额变动幅度:职工人数变动影响的工资总额增减额=(报告期职工平均人数-基期职工平均人数)基期职工平均工资;职工人数变动影响的工资总额增减率=(职工人数影响的工资总额增减额/基期工资总额)100%。(3)工资水平变动影响的工资额变动幅度:工资水平变动影响的工资总额增减额=(报告期职工平均工资-基期职工平均工资)报告期职工平均人数;工资水平变动影响的工资总额增减率=(工资水平变动影响的工资总额增减额/基期工资总额)100%;把上述三组公式联系起来,则有:工资总额增减额=职工人数变动影响的工资总额增减额+工资水平变动影响的工资总额增减额;工资总额增减率=职工人数变动影响的工资总额增减率

53、+工资水平变动影响的工资总额增减率。例某企业的报告期和基期的职工人数和工资统计资料如下表所示: 某企业工资统计表项目基期报告期增减额指数(%)职工平均人数340320-2094.1职工平均工资78082040105.1工资总额(千元)265.2262.4-2.898.91. 工资总额实际变动幅度: 工资总额增减额=262.4-265.2=-2.8(千克) 工资总额增减率=-2.8/265.2=-1.1%2. 职工人数变动对工资总额的影响:影响的工资总额增减率=(320-340)780=-15.6(千元) 影响工资总额增减率=-15.6/265.2=-5.9%3. 工资水平变动对工资额影响: 影

54、响工资总额增减额=(820-780)320=-12.8(千元) 影响的工资总额增减率=12.8/265.2=4.8%4. 综合关系式: 指数:98.9%=105.1%94.1% 工资总额增减率:-2.8=-12.8+(-15.6) 工资总额增减率:-1.1%=4.8%+(-5.9%)分析:该企业报告期的工资总额比基期下降了1.1%,绝对额减少了2800元。计算结果表明,这一减少主要是由于职工人数减少(职工平均人数下降5.9%,减少了20人),使工资总额下降5.9%,绝对额减少15600元;而另一方面,由于同期职工工资水平上升(职工平均工资上升5.1%,增加了40元),而使工资总额上升4.8%,

55、绝对额增加12800元。综合来看,两个因素作用相反,影响相互抵消,导致了工资总额的上述实际变动。二、工资水平变动分析: 1、平均工资变动分析: 平均工资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最常用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平均工资变动额: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 平均工资指标=(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100% 平均工资增长率=(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100% =平均工资指数-1按所教年级月平均工资(元)教师人数(人)工资总额(元)分组X0X1F0F1X0f0X1f1X0f1一二年级800880102480002112019200三四年级100010402024200002496024

56、000五六年级120012203030360003660036000合计6078640008268079200计算可变构成指数(即平均工资指数)和总平均变动额: 可变构成指数=(x1f1/f1)/( x0f0/f0) =(82680/78)/(64000/60) =1060/1066.67=99.4%总平均工资变动额=(x1f1/f1)-( x0f0/f0) = 1060-1066.67=-6.67元2、实际工资变动分析:实际工资:指名义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它是名义货币工资与货币购买力的乘积。公式为:实际工资=名义货币工资货币购买力 反映职工实际工资水平变动作如下计算:报告期实际工资水平=报

57、告期职工平均工资/消费价格总指数100%实际工资变动额=报告期实际工资水平/基期职工平均工资100%实际工资指数=职工平均工资指数/消费价格总指数例:某市报告期全市职工平均年工资17600元,基期为16200元。同期该市的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8%,要分析该市职工工资水平的变动。计算:职工平均工资增加额=17600-16200=1400(元) 平均工资指数:(17600/16200)100%=108.6% 实际工资水平:17600/(103.8%)=16955.68(元) 实际工资增加额:16955.68-16200=755.68(元) 实际工资指数:16955.68/16200=104.66%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市职工工资水平增长较快,名义货币工资增长了8.64%,平均每个职工收入1400元,抵消该同期消费价格上涨的3.8%,实际工资水平仍增长了4.66%,每个职工平均实际增收755.68元。三、工资差别与工资关系分析:1、劳伦茨曲线是美国著名统计学家劳伦茨在1905年创立的反映工资收入差异状况的图示方法。2、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12年在劳茨曲线的基础上推算出来的。它的优点是将直观的形象转变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