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专题辅导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20330522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鲁迅专题辅导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鲁迅专题辅导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鲁迅专题辅导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鲁迅专题辅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专题辅导(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鲁迅专项辅导今天是我们这门课是“鲁迅研究四题”的辅导课。我们这门课有三个大重点,即鲁迅、沈从文、张爱玲,而鲁迅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因此,这个内容我们将用两节课的时间来进行。我们说鲁迅是我们这学期的“重中之重”,重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是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故事最重要的开拓者。自新青年9开辟“随感录”专栏后,鲁迅的杂文就显示出锋利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并且,从此之后,杂文就与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了。有人觉得,中国的现代杂文基本上是由“随感录作家群”和“语丝派”这两个前后承办的散文流派开辟的,而鲁迅既是“随感

2、录作家群”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也有人曾经将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即“闲话散文”和“独语散文”,而鲁迅在这两种散文创作中都获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在新文学初期,散文被公觉得最有成就的文体,而鲁迅正是这时期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而在新文学初期的故事创作中,鲁迅更是一枝独秀,不仅最早显示出新文学的“实绩”,并且在文体上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就的实验,成为了多种现代故事文体的先驱和楷模。也可以这样说,鲁迅故事标志着中国现代故事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现代故事的成熟。此外,自现代文学诞生的第一天起,在文坛上就论争不断,而几乎每次重要的论争几乎都与鲁迅有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掌握了鲁迅,

3、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半部现代文学史。二是从我们这门课的考试分量上看,有关鲁迅的内容意是在试题中占有突出的分量,从填空题、选择题到简答题和分析题,常常会占到一份试卷总分的一半上下。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要急于往前赶,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学习鲁迅都不为过。我们懂得,电大学习的特点就是以自学为主,学习鲁迅也同样,不能把但愿寄托在辅导上面,必须立足自学。其最简朴的措施就是反复地读作品读教材,在也许的基本上再去读有关的参照资料。因此,我们下面讲的内容仅仅是一种“提示”,人们可以通过与这个提示的对照和检查,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尚有所欠缺,需要补充和加强。一、学习常识提示这些常识都应当是“大专阶段”(或者

4、叫“大本的低年级阶段”)在文学史课程中学习过的,但是,当我们开始进入专项研究课程的学习时,仍然有必要重新学习,“温故”才干“知新”。对于其她非中文专业专业的同窗来说,则必须补上这一课。对此,任何同窗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有关鲁迅生平“鲁迅研究四题”是本学期的三个大重点之一,而这一讲的一种重要重点或者说是中心议题、中心内容,则是鲁迅“对老式的态度”。我们懂得,要理解一种人对老式的态度,则必须一方面理解一种人的思想历程,而要理解一种人的思想历程,最简朴、最迅速同步也是最有效措施,就是尽量全面细致地掌握这个人的人生道路。对于一种作家来说,这个人生道路重要就涉及“生平”和“创作简况”两个方面。(1)简历

5、。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长年55岁),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2)青年时代。188年(17岁)到南京求学期间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受达到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日本留学。19(1岁)到日本学医,想用新的医学来增进国人对“维新”的信奉。19,受到“幻灯片”事件的影响,其中,茁壮而麻木的“看客”给她留下了终身不灭的印象,遂“弃医从文”,立志变化人的精神,致力于批判国民性。在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新生杂志因经费等因素而失败后,一方面翻译外国故事,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故事集(1、),一方面简介西方的哲学、文学思想,著有文化偏至论

6、、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4)回国“幻灭”。9(28岁)回国,在浙江当中学教员,讲授化学、生物学等课程。1开始故事创作,最早的作品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言故事”怀旧。19应邀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后随部赴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袁世凯复辟后,陷入幻灭,沉没于古籍。(5)排遣寂寞。19,当风行一时的新青年大张旗鼓地发起“文学革命”时,鲁迅仍未能变化自己颓唐的心情,仍躲在会馆里抄古碑,以排遣自己内心的寂寞。正是在这种寂寞的心情中,应新文学朋友们的邀请,几乎是同步开始了白话故事、白话诗和白话散文的创作。她的第一篇故事狂人日记于19刊登时,她已经是将近“不惑

7、之年”的中年人了。(6)彷徨之路。在925年前后的“女师大事件”和19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的震动与挫折。926年离开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北京,也再没有任过官职。先是去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专家,后到广州(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再到上海(同年9月),直至病逝。(7)文艺论争。自新文学诞生以来,新旧文学之间和新文学内部始终论争不断,而在鲁迅的有生之年,这些论争大都与鲁迅有关。例如,与郭沫若等展开的有关“革命文学”的论争,鲁迅称郭沫若为“才子+流氓”;与梁实秋展开的有关“人性论”的论争,鲁迅称梁实秋为“资本家的乏走狗”; 在有关“京派”与“海派”的论争,

8、鲁迅称“京派”近官,是官的帮闲,“海派”近商,是商的帮忙。2.有关鲁迅的作品鲁迅从19在日本期间刊登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笔耕毕生,留下大量著述,重要文学作品有3部故事集、。 (1)3部故事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 A.呐喊923年出版,共14篇。第一篇:狂人日记作于19,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故事。前三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也是她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故事。末一篇:社戏作于1922年。 彷徨26年出版,共11篇。第一篇:祝愿作于24年。末一篇:离婚作于92年,也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故事。其中,作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

9、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故事。.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篇: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种笔名。D.重要知识分子形象: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单者)、涓生、子君(伤逝)、陈士成(白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重要农民形象:阿Q(阿Q正传)、祥林嫂(祝愿)、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七斤(风波)、闰土(家乡)等。F“看 /被看”模式的重要作品:示众、药、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阿正传、祝愿、

10、长明灯、铸剑、理水、采薇等。(2)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A野草:散文诗集,共23篇。另有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共7篇)刊登于9,开“独语体”散文开河。B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共10篇,128年出版。196年最初在莽原周刊上刊登时题为旧事重提,创“闲话风”散文的老式。C.两地书书信集,1年出版,与许广平先生的通信。(3)16部杂文集。热风(25)、华盖集(12)、坟(927)、华盖集续编(97)、而已集(18)、三闲集(13)、二心集(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34)、准风月谈(93)、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且介亭杂文(193)、且介亭杂文二集(

11、137)、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集外集拾遗。这些杂文集的命名,有的具有持续性,如华盖集与其“续编”,且介亭杂文与其“二集”和“末编”, 集外集与其“拾遗”,尚有的具有对称性,如华盖集与而已集,三闲集与二心集,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理解了其命名特点,可以便于熟悉和掌握。二、学习重点难点提示如果说我们这门课波及的以作家为主的“研究专项”,在作家的常识部分不仅仅限于主教材中国现现代文学专项研究,还包具有在专科阶段学习的文学史内容,那么,在学习重点所波及的问题上,则大体局限于主教材之内。而把教材中波及的问题学会学透,我想也是一门课程最起码的规定。要解答的问题局限于教材之中,但我们的眼光却不能仅仅局

12、限于教材,除了阅读某些必要的参照资料外,阅读这些总是所波及的作品才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自己去阅读了原著,才干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什么叫“有感而发”,那就是“有感”才有也许“阐发”。1 小重点我们将“重点”分为大与小,仅仅是我们从主观上觉得的难易限度。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小重点”,就是我们觉得难度不大的重点,并非它就没有“大重点”重要。也许,可以这样说,所谓“小重点”只是重点,而也许不是难点;“大重点”则既是重点,也许又是难点。在这里,我特别要阐明的是,考试的试题肯定不会是思考题或练习题的简朴照搬,在试卷上,大小重点是没有区别的,也无法辨别的。(1)鲁迅、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老式文化的不同态

13、度。这是一种带有比较性的题目,但仅止于说出她们对老式文化的态度的不同之处。简朴地说,第一,鲁迅:重要是批判,甚至体现为一种“决绝”,一种“偏激”。要再进一步说,则是由关怀引起的思考,由思考引起的焦急,由焦急引起的否认。第二,胡适:重要也是批判,但态度比较温和,富有建设性。第三,周作人:也是带批判性的,但不久就有所变化。鲁迅的态度是必须要理解的,也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基本。而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重要目的,则在于但愿能在此基本上得以深化:我们应如何看待鲁迅的态度。()狂人日记是如何体现鲁迅对老式文化的态度的。我们已经懂得,文学革命开始时,鲁迅正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古碑,对老式文化有许多自己的心得,她这时

14、应新青年同仁之邀并答应写作故事,一方面具有应和“前驱”之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排遣自己心中的寂寞,而狂人日记就是鲁迅这时刊登的第一篇故事,因此,直接地体现了鲁迅积压了多时的对老式的愤闷,也最能体现她对老式文化的态度。最突出的体现就是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中国历史的本质:吃人,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明比方为“吃人的筵度”,而老式中国也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度的厨房”。能说出当时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话,这种人也只能是“狂人”。()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在故事创作中,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狂人的所见所闻其实都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但是,以批判国民性为重要创作目的的

15、作品,则当推她的这部代表作。有趣的是,狂人日记虽然如惊天霹雳,振聋发聩,人们还只是目瞪口呆,而阿Q正传虽然不急不躁,娓娓道来,并且布满喜剧色彩,但是,在报上刚开始连载不久,人们就开始惶惶不安,这种不安事实上始终延续到目前浮现的对鲁迅“丑化”中国的指责。因此,要理解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除了应懂得鲁迅在这部作品中是如何批判国民性的(如精神胜利法和“革命”抱负,以及总是摆“先前阔”和以丑为美的心理模式等),还应可以阐明鲁迅与否丑化了中国人。()鲁迅呐喊、彷徨的重要内容(三个方面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在教材第18页上,这样说道:呐喊、彷徨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规定,一是对封建

16、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发和批判,如两部可以作为“纲”来读的作品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二是有关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如药、风波、阿Q正传和示众。三是有关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如孔乙己、在酒楼上、肥皂和伤逝。这三个方面的归纳,既是呐喊、彷徨的重要内容,又是最能体现呐喊、彷徨思想价值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不规定人们背下这三点,而是规定人们能根据鲁迅作品中的具体内容,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5)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在这里,不直接说“理由和根据”,而要说“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只是强调一定要回到“历史现场”去看待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17、是她对老式文化的批判的一种重要内容,而对老式文化的批判是由于在“五四”时期老式文化正严重地牵绊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并且,鲁迅对老式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并不是她的个人行为,而是所有的“五四”启蒙主义者顺应时代规定的一致行为。在教材这一讲的前两个单元中,有不同角度的分析阐明。2大重点(1)指责鲁迅“全盘否认老式”的因素与误解。 近十近年来,之因此会浮现对鲁迅“全盘否认老式”的指责,其因素重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是由于“五四”时期的鲁迅对老式的确是采用全面而彻底的否认态度的,也就是说,的确是“全盘否认”的,因此我们说,这些指责从表面上不无根据;另一方面,这些指责者并没有历史地看待鲁迅,并没有理解鲁

18、迅在否认老式时的“语境”和真正用意,也没有真正结识鲁迅,只看到了鲁迅对老式进行的批判,而没看到鲁迅对老式的“价值重估”。而后一方面也正是产生误解的因素。(2)鲁迅对老式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 对于鲁迅所作的这些工作,可以重点掌握教材第7-页中所简介的内容,如果同窗们自己尚有新的补充固然更好。但是,在这里,我们提出这一学习要点的重要目的,还在于要人们注重并清晰地结识到,为什么说鲁迅对老式的确是“全盘否认”的,但又不应当简朴的断言鲁迅就是“全盘否认老式”的。(3)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不知人们注意到没有,教材中多次强调,“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读鲁迅最佳还是顾及一点历史,特别要理

19、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苦心”。而这个用心和苦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者说是通过揭发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重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步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在教材第10页上,特别就故事示众对“看客”心态的揭示,来阐明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4)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这是一种十分巨大的可以做博士生论文的题目,我们不也许作全面的规定。但我们但愿人们能从两个方面作某些必要的理解。一是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而重点理解鲁迅作品中反复浮现的“看被看”模式的形成,可以从鲁迅在日本期间的

20、“弃医从文”变化开始梳理;二是在鲁迅的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过程中重要受到哪些外国作家和学者的影响,这在教材第12页中有某些简介。()鲁迅为中国文化转型和中国现代化所作的思考和某些重要观点,涉及“拿来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科学主义等。 提出这个问题,重要在于想让人们注意到,鲁迅对于中国文化转型的思考,虽然既主张对老式进行批判,又主张对外来文化的吸取,甚至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但是,鲁迅并没有丝毫的崇洋媚外思想,她的拿来主义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这个问题是一种重点,但由于人们都比较熟悉,还不是难点。难点在背面,即对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以及科学主义的态度。具体内容在教材第1-

21、16页已有简介,在这里,我只提示一点供人们参照,即鲁迅在青年时代一开始就是一位“科学救国论者”,到日本是去学医学的,而她“弃医从文”正是为了改造国民的精神。因此,她肯定不会过高地评价科学对于国民精神改造的价值。(6)鲁迅呐喊、彷徨的创作基调和文学史地位。 鲁迅的呐喊、彷徨的创作基调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忧愤深广”,这不是难点,而难点在于如何理解。例如,为什么既说鲁迅的故事体现了“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规定,又说鲁迅的故事并非直接配合五四运动?也许可以这第说,一方面,历来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五四运动和思想革命的旗手和前驱,而仅仅是一种文学家;另一方面,在这时期的新文学作家中,大多是风华正茂的青年,

22、而鲁迅已进入中年,她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对历史的深刻结识,都是其她作家无法相比的,因此,与这时期大多数作品“感伤”和“激进”的风格相比,鲁迅的作品就显得“深沉蕴藉”。而这深沉蕴藉中所透露出来的“苦的寂寞”,或者说内心的绝望和苍凉,则可以看作是所谓的“鲁迅氛围”。而最能代表鲁迅氛围的作品,鲁迅的弟弟周作人首推在酒楼上。鲁迅呐喊、彷徨的文学史地位,可以重要通过它既是现代故事的开始,又标志着现代故事的成熟,这一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罕见现象来作简要的阐明。可以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内容,即“体现的深切”,二是形式,即“格式的特别”。()鲁迅反老式的语境、目的、态度和方略。鲁迅反老式的目的、态度和方略在教材中均有

23、阐明,在这里,我们是将难点放在“语境”上的。在学习中,可以结合鲁迅对老式的态度,环绕着鲁迅的青年必读书来展开,要点是“回到历史现场”,特别是当时有人重新倡导“尊孔读经”的现实,并注意理解教材第4-6页的论述。(8)鲁迅故事对老式故事的革命性突破,在形式上从老式向现代的转型,以及在艺术格局和语言上的创新。教材中已作了四个方面的提示,即,第一,题材的变革。从老式故事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仙鬼怪,到鲁迅的一般人、平凡事。第二,独特的艺术想象和构思。不再是老式故事简朴的说教,而是从一般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到人性、人生等带哲理性、超越性的命题。第三,灵魂的揭示。老式故事大多比较讲究情节性和传奇性,不善于刻画人物心理,而鲁迅则在刻画国人的灵魂,深掘精神上和心理上和病苦方面有所突破。第四,要局和语言的创新。在格局上,基本上不再采用老式的格式,而热衷于多种体式的发明,根据每篇作品的不同内容,几乎一篇一种新形式,其构造方式和论述角度都与老式故事有了很大区别,更多地吸取了西方故事的长处,而在语言上也成功地完毕了中国现代故事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