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文章特点

上传人:daj****de2 文档编号:20330193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3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鲁迅先生的文章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鲁迅先生的文章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鲁迅先生的文章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鲁迅先生的文章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先生的文章特点(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 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又说:杂文必须 “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 给人愉快和休息”。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 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 受。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 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 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2、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 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下面,我们将着重分 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 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 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 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 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 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

3、矛盾。”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 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 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 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 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 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 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即使无人豢养,饿得 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 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

4、丧家 的”“资本家的走狗” 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发现梁实秋这条“文艺” 走狗,在论战中已经理屈词穷,只能借国民党的反动暴力,以济其“文艺批评” 之穷,所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又如, 有人曾比较“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和“此生或彼生”两个句子,证明文 言简明“省力”,优于白话。鲁迅即以同一例子反驳说:此生或彼生“至少还可 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 的别一世。”因此白话虽然用字较多,但意思准确,一看就清楚,“其省力为何 如?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它就是一种生活现象,为人们所耳闻 目见,但不为人们所重视。鲁

5、迅善于捕捉这种现象,加以点染、剖析,使它格外 鲜明,引人注意。比方,有这么一种人,天天口里说着白话,运用自如,并不觉 得鄙俗可笑,现在却以“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晒”为理由,来反对白话文。 这本来就是一种矛盾的现象,鲁迅把它写出来,加以描绘,提高,立刻显出这种 人的真面目:“现在的屠杀者”。因为他们不要现在,却抱住僵尸呻吟。有些人 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不置一词,却拼命在少年刊物上宣传岳飞、文天祥的故事。 鲁迅抓住这个矛盾,尖锐地指出,这两位对于少年未免迂远一点,因为大敌正当 头。“我疑心那些故事,原是为办给大人老爷们看的刊物而作的文字,不知怎么 一来,却错登在少年读物上面了”。并以“登错的文

6、章”作为题目,有力地讽 刺了这种现象。矛盾的社会现象,有时并不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是以分散的 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这就特别需要作家的集中和概括。鲁迅善 于发现这种现象,从它们的对照中来揭露社会生活的矛盾。在不知肉味和不知 水味里,他概括了两种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是统治者在宣扬孔教,演奏孔子听 了 “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意在粉饰升平;另一方面则是干旱成灾,乡民争汲 井水,有人竟遭殴毙。鲁迅抓住了这两种现象,对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闻韶, 是一个世界,口渴,是一个世界。食肉而不知味,是一个世界,口渴而争水,又 是一个世界。自然,这中间大有君子小人之分,但非小人,无以养君子,到 底还不

7、可任凭他们互相打死,渴死的。”这就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 有力地撕下了统治者粉饰升平的幕布。在前节提到的新秋杂识(二)里,鲁 迅也抓住了当时社会不救活人救鬼魂,不救国土救月亮的怪现象,深刻地揭露产 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是国民党反动派不准人民抗日救国。由于作者所抓取的是尖 锐对立的现象,在表现方法上又特别强调它的对立面,这就赋予它以十分鲜明、 强烈的逻辑力量,使读者感到由衷的信服。揭露事物矛盾,是逻辑思维的重要任务,也是有关杂文说服力的关键问题。 鲁迅在这方面的劳动是十分辛勤的,他揭露矛盾的方法多种多样,莫不随对象的 不同而变化。对于一些隐秘而复杂的矛盾,他有时并不急于作出结论,而是经过

8、 细致的思考、分析、描述来达到结论;有时则用层层深入地解剖事物真象的方法, 让读者从论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会到一个结论,而自己并不在字面上明白写 出。如论秦理斋夫人事一文,论述自杀者为什么自杀,就是后一种情况的例 子。鲁迅前期的杂文,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当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情况就 不同了。毛泽东同志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 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这是鲁迅后期杂文精髓之所在。比如,关于旧形 式的采用,这是一个曾经多次讨论过的问题,但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鲁迅是 主张采用,主张推陈出新的。他说:“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 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

9、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这“恰如吃用牛羊,弃去 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这反对了两种片面性,即全盘否定和全盘照搬,而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一一从新旧 形式的对立统一中,来科学地阐明问题。上面举过的“此生或彼生”等例子,同 样是辩证法的胜利,它有力地反驳了片面性的观点。鲁迅的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正像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他用那枝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去画出了黑暗势力 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画家。毛泽东同志在赞扬鲁迅杂文的战斗性的同时, 也精确地指出它的形象性的特点。尽管他写的是一时一地的事情,画的是一人一 物的面貌,但却

10、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是由于他“砭锢弊常取类型”,他所描绘的 形象,不仅生动、鲜明,而且概括性强。这是鲁迅杂文的另一特色。比起其他文学形式来,杂文的形象创造不是通过行动和对话来刻画完整的人 物性格,它“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它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利用 比喻、故事,也可以根据对象特点直接描绘。鲁迅在这方面的笔力,就像名画师 的速写,寥寥几笔,然而逼真,传神。他抓住对象特点描绘出来的形象,经常给 予读者以永不磨灭的印象。例如他根据帮闲文人的行径,维妙维肖地勾画了二丑 的嘴脸。这是一种扮演公子的拳师或清客的角色。“他有点上等人模样,倚 靠的是权门,凌蔑的是百姓,有谁被压迫了,他就来冷笑几声,畅

11、快一下,有谁 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不过他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 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 鲁迅还深刻地指出,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这是一种勾魂摄魄的艺术, 不仅鲜明、深刻,而且具有典型的意义。爬和撞描绘了这样的形象:人们在 拚命地往上爬,然而爬的人多,拥挤不堪,于是就“撞”一一投机冒险。撞好了, 自己就发财显贵。撞不好,至多不过摔在地上,仍旧可以爬。这样,爬了来撞, 撞不好再爬。鲁迅就是这样以活灵活现的形象,概括了当时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概括了某些人的全部人生哲学和经历。他描绘“西崽相”,是“倚徙华洋之间, 往来主奴之界”

12、,刻画生在阶级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是“用自己的手拔 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都是形象逼真,语言凝炼而幽默。鲁迅还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由于不是虚 假的杜撰,而是从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故事里渗透着个人深切的体验,所以莫 不栩栩如生,发人深思。立论里描写一个人家生了男孩,满月时请客,有 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做官的,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说要死的必然, 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这故事内容很简单,似乎是个 笑话,它是这么生动、有趣,但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要“既不谎人,也不 遭打”,该说些什么呢?这正是一个战斗的现实主义作家的隐痛,因为

13、在自欺欺 人的旧社会里,确实是难于说真话的。运用譬喻等手法,造成鲜明的形象,用形象来说明问题,这是杂文的评论性 所决定的。鲁迅的杂文有许多这类成功的范例。如对保存“国粹”的批判,他先 解释“国粹”,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但这未必就是好。接着就说:“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显出他特 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了,同别 人一样的好。”有拟之于虫兽的,如叭儿狗,“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 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 道似的脸来。”这个形象,由于它的高度概括性,已经走入生活,成为人们

14、喜欢采用的普通名词。此外如把脱离社会培养的天才,比作离开泥土的一碟子绿 豆芽,把封建社会比作僵尸等,都是富有表现力的确切的譬喻。这种形象化手法,被用来表现复杂而深刻的思想,特别能够显示它的强大 生命力,显示鲁迅的艺术创造性。在朋友里,作者为我们讲述这样两件事: 小朋友最喜欢看变戏法,待到自己学会时,便索然无味;类似的情况是看电影, 等到明白了影片的制造法,知道千丈悬崖者,其实离地不过几尺,从此便不以电 影为神奇,处处留心它的破绽,自己感到无聊,反而后悔去看说明隐秘的书。这 是十分平常、简单的事,作者让你思索它的含义,接着便把你引导去面向当时的 一个生活真理:“暴露者揭发种种隐秘,自以为有益于人

15、们,然而无聊的人,为 消遣无聊计,是甘于受欺,并且安于自欺的,否则就更无聊赖。”这样一个道理, 如果要用概念推理的办法来写,那真不知要说多少话,恐怕也难于说清楚,现在 从生活出发,只写了那么两件事,互相印证说明,读者便完全给说服了。类似的 例子还可以举出灯下漫笔。作者从钞票贬值折价换成现银,反而沾沾自喜的 心情,一下子联想到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从而反映 了有关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一个大主题。这种表现方法平易近人,它使一个抽象 深奥的思想,十分容易地为读者所接受。鲁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他的无论那一个形 象,总是十分切合事物的真象,一丝也不走样。贴

16、切是形象化的生命,不贴切就 失去了形象存在的价值。而且他又善于就近取譬,使读者感到亲切。如所周知, 一切形象譬喻,都必须以浅近的、读者熟知的事物来喻深远的、读者不易了解的 东西。但是浅近而熟知的事物,如果处理不好,则容易成为陈词滥调,引不起读 者的兴趣。这就必须从新颖的角度去运用它,发现前人未曾发现的意境,使形象 别具新意,不落俗套。这才能使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平易而又新鲜,给读者 以无穷的回味。形象的力量,是诉之于情,从而喻之于理。所以有人认为:形 象是感情的发酵素。鲁迅善于把叙述和评论形象化,也善于寓感情于形象之中。 他的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总是含蓄于字里行间,借形象而扣打人们的心灵。

17、 浓厚的感情色彩,不仅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一部分抒情散文里,而且也表现在他的 许多偏重于叙述和评论的篇章中。总之,与形象而俱在,鲁迅的杂文表现了浓烈 的感情色彩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有一部分是抒情散文。在这些文章中,作者经常借形象以抒情, 鲜明的形象与真切的情思合而为一,强烈地吸引着读者,激动着读者。如夜颂 这样描写了黑夜和白天:“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复一切人,使他们温 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 的黑絮似的大块里。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 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这两幅形象,寄 托着作者深刻

18、的感触,他对比黑夜和白天,憎恶光天化日之下的“真的大黑暗”, 憎恶一切人造的面具和衣裳。在一些纪念文章里,作者也经常运用这种手法来表 达对于死者的感情,如忆刘半农君,写“五四”时期刘半农的战绩时,提到 当时有些人批评他“浅”,但作者却赞美这“浅”:“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 澄彻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 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最后又 说:“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 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在这里,形象的 描写,真挚的友情,严正的历史评判,取得了和

19、谐的统一,给予读者以回味无穷 的感受。鲁迅表达感情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限于形象和譬喻。他善于运用排比 等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以宣泄一种不可抑止的感情。记念刘和珍君描述刘 和珍等牺牲的事实之后,写道:“但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但接着 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 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 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种排比复沓的句式,有力地倾 吐了作者的翻江倒海的激情,强烈地激起了读者对于反动派的仇恨。在友邦惊 诧论等政治评论文章里,作者也经常运用这种手法来揭露反动派,表达鲜明的

20、阶级感情。鲁迅杂文的抒情,有时并不借助于比喻、排比等手法,他只是按照事物的真 象加以白描,在朴素无华的文辞中,寄托着一种真切的感情。如关于柔石的一段 描写:“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 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可是往往不如意,说起 来皱着眉头。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 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 的么?一一不至于此罢?”在这里,作者由衷的敬仰和怀念的感情,不 是跟柔石的纯洁、善良、勤劳的品质同时写出,一样地感动着我们么?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他

21、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 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 是常见的”,但却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讽刺作者的本领, 就是偏要提出这种“谁都不以为奇”的事,“而且加以精炼,甚至于夸张”。 比如,上面所举的爬和撞的形象,立论中的故事,都属于这一类,都具有明 显的讽刺性,包含着作者的善意和热情,让读者在不禁发笑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对于敌人,鲁迅也经常燃起讽刺的愤火,但为的是要把他们烧毁。比如“有名 无实”的反驳,从报上引述一位国民党排长的话,同现实生活相对照,进行无 情的鞭挞,几乎通篇全用反语写成,造成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鲁迅说:自己“好 用反语

22、,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好用反语,是鲁迅杂 文讽刺艺术的一大特点。在与论敌笔战中,尤其是这样。总之,鲁迅的杂文,形式丰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独创,给予读 者以隽永的艺术享受。这除了思想内容的先进、深刻,有助于他在艺术上的发现 以外,还因为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有一座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此外, 他在写作过程中的认真构思和锤炼,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就算三五百字的短 评,也不是摊开纸就动笔”。他曾这样说:“人家说这些短文就值得如许花边, 殊不知我这些文章虽然很短,是绞了许多脑汁,把它锻炼成极精锐的一击,又看 过了许多书,这些购置参考书的物力,和自己的精力加起来,是并不随便的。” 这种艰苦劳动、精益求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让我们认真地学习鲁迅 杂文的战斗性和艺术表现力,更好地发挥杂文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作用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