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20329838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黄土高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黄土高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黄土高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黄土高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土高原(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涉及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平均海拔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年均降水量2007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浮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

2、和黄土高原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为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

3、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概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通过度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2粒左右,至少的则局限性粒,显示着万近年来,环境和植被浮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觉得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互相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迅速的“变脸”历通过草原、森林草原、

4、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边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芜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徐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

5、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矗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沿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步,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种黄土高原。基本概况 黄土高原(英文:Loeslate 亦作Huag-t Kaoun或HuantuGayu)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涉及太行山以

6、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0万平方公里,海拔100到。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0公尺之间,最厚达18公尺。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具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少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重要涉及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 黄河流过黄土高原方公里占

7、世界黄土分布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0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机械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余万吨。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获得重大成绩。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铝土矿等资源,是中

8、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来源 沟壑纵横是黄土高原的基本特性 有关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觉得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步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黄土高原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削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通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

9、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称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古气候的标志 黄土地层中反映古气候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积、河流相沉积、黄土的颜色变化、化学元素组分含量和孢粉组合等。 古土壤,它是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通过成壤作用形成的。因此古土壤的类型、成分构造等特性都带有形成时气候特性

10、留在土壤中的痕迹,这些痕迹直接记录了当时气候冷暖干湿等变化。湖相沉积,黄土中常夹有湖相地层,此类地层重要出目前早更新世初期和晚更新世的初期或晚期,。这些湖沼相沉积物中碳质成分含量很高,富含生物碳及孢粉,其所含铁元素多为还原状态,氧化限度很低,这些特性表白上述湖沼相堆积是在湿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河流相沉积物,重要为粗砂、砾卵石等,一般属于早更新世中后期及中更新世初期。在晚更新世时,某些盆地和山前地带的黄土中夹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层,这些粗岩相沉积物阐明当时黄土堆积时,曾经有过较大的丰水期,因而河流发育,水文活动积极,反映了当时湿润的气候条件。黄土形成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因而有不同的外观颜色。综合

11、黄土高原黄土剖面颜色在垂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大体可以分为4个重要颜色段:第一段,浅红黄色段;第二段,棕黄色段;第三段,灰黄色段;第四段,褐黄色段。黄土颜色自下而上由红黄棕黄灰黄褐黄的变化。黄土中化学元素组分的迁移是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所谓元素的迁移,是指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的转移和再分派,使化学元素重新分散或集中的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迁移的方式、强度和成果都不相似。元素迁移除 黄土高原元素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元素的组合及其构造等内因外,尚有外界的物理化学环境,如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环境等外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黄土史时期迁移最重要的外界因素,通过测定黄土层中元素迁移量的大小、形式及其组合

12、关系等,反演其迁移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条件,以达到理解古气候环境波动的目的。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和花粉分别是这两类植物的繁殖器官。孢子和花粉当它们在植物的孢子囊和花药中成熟后,借助风、水或动物等动力的作用飞离植物母体,大部分落在土壤中,通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孢子花粉也就变成了化石。孢粉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用特定的措施把不同地层中的孢粉化石分离提取出来并鉴定其类型及组合,以此恢复古植被类型、群落,生长的古地理景观和古气候条件。古环境的变迁新生代初期,全球性气候变暖,国内各地区涉及黄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层多呈红或浅红色,阐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早更新世初期,黄土高原内在某些第三纪末形成的

13、古侵蚀或断陷盆地边沿和盆地内,形成诸多河流及大小不同的湖泊,其中堆积了厚大的湖相沉积。在早更新世末期,由于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起来,雨量减少使这些湖泊逐渐萎缩,乃至干涸消失,并演化成河流。中更新世开始时,由于新构造运动对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变为温湿和干凉交替的波动。这一时期河流最为发育,河水流量也与气候变化相相应而呈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明显。到全新世,黄土高原则明显地被干旱少雨的气候所控制,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在整个第四纪时期内,黄土高原的古气候环境的重要变化时期是中更新世初期,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末期。

14、黄土高原环境的变迁,有其自然的因素,这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但也有人的因素,如黄土高原森林的砍伐,草地的破坏,土地运用不合理导致的土壤侵蚀,导致高原自然环境恶化。北风送土 有关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觉得黄土来自黄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步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削

15、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通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国内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称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边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

16、、尘土弥漫的景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芜地带。 黄土高原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徐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矗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

17、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沿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步,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种黄土高原。地貌类型 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出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黄土高原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本地称为“峁”。由“梁”和“峁”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00米左

18、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尚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集中且雨量大,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地。特别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基本分类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可分为如下几种部分: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种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陇东、陕北高原。 涉及六盘山以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