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空间规划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0329526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3.9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防灾空间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防灾空间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防灾空间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防灾空间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灾空间规划(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五篇 规划设计内容规划感悟汶川地震512汶川大地震震动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发生在四川的里氏8级地震夷平了工厂、房屋、学校和医院,目前为止已造成近6万人罹难。由于仍有数以万计的人被埋在废墟中,预计死亡人数还会上升。这次汶川大地震对我国的影响不次于唐山大地震。时隔30余年,国人再次被地震的威力所震撼,现代建筑倒塌之多,死亡人数之多,都是让人们倍感震撼。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工作者,在为如此巨大的破坏和生命损失感到万分悲哀同时,我更多地在考虑一个问题,我们的城市是否安全?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灾害,我们准备好了吗?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城市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几率不断增加,而灾害

2、的破坏力、突发性、不可预见性越发的明显。要确保城市的公共安全不受威胁,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为最低,就要求我们未雨绸缪,从现在起就着手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防灾规划、防灾设施建设和物资储备等工作。这次政府组织编制哈尔滨市防灾疏散空间规划,显示了政府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感激。但作为这次招投标活动的参与者,我们也感到自身责任的重大。怀着对“5.12”地震死难者的无限同情,无论这次投标结果如何,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我们都会为规划的顺利编制尽心尽力,力争使哈尔滨市防灾疏散空间规划更具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不

3、受威胁!技术路线防灾疏散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灾害发生时确保居民生命安全的有力屏障。规划从构思开始就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充分借鉴成熟的科研成果与成功案例,全面与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对接,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发挥城市规划的优势,探索适合于哈尔滨的防灾疏散空间规划建设模式。在参考了国家“十五”专项攻关课题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哈尔滨的地方实际,以哈尔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2006)为指导,制定了以城市防灾疏散空间布局规划为基础,以防灾疏散通道规划等几个专项规划为拓展,以近期规划和项目库为补充的整体规划结构。充分考虑了创建“和谐社会”方面的要求,坚持以保障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

4、根本,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力求把防灾疏散空间规划作成有重点、有特色、可实施、操作性强的规划项目。防灾疏散空间规划结构框图第一章 绪论一、防灾疏散空间的概念、内涵及其构成1、概念及内涵(1)概念城市防灾疏散空间是指一切避难疏散必要的相关设施以及设施所占用的空间,指实现防护、躲避、救助和生活等工作需要的空间,应能保证防灾工作的实施,包括防灾基础设施建设、避难所的开设和管理、救援物资的配给、紧急输送和救护的实现等各项防御灾害等措施。也就是说,城市防灾疏散空间应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准备,是承担与发挥城市防灾减灾功能的空间。(2)内涵城市防灾疏散空间是一个空间体的概念,空间体

5、的形态特征及其包含的一切要素都是防灾空间研究的对象;防灾疏散空间是一个载体,承载了人类所有的防护救灾活动;具有防灾、救援、恢复重建等多重目标和功能;防灾疏散空间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是对空间资源及其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平衡。2、构成从内容上说,防灾疏散空间又可称为防灾开放空间,主要为城市的防灾提供一定的场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发生地震或火灾时安全的、作为避难地和避难通道的绿地、广场、道路等;结合城市广场、道路、绿地建设或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复合开发、利用、规划、设立人防工事或平战结合的公共空间。二、规划的目的与意义以城市防灾疏散空间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根本目的是塑造一个安全的城市环境和维持社

6、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空间对灾害的适应性,使城市面临灾害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张力,提高城市对灾害的承载能力。本规划具有以下意义:1、诱导城市有序发展,形成有利于城市防灾减灾的空间格局安全城市对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甚至防空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显然造成了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防灾疏散空间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将城市防灾研究建立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进行,避免城市无序盲目开发,不仅可以为城市提供生态型过度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消灭或削弱城市灾变致因,还可为城市留出备灾空间(如可供城市“呼吸”的绿地,吸纳洪水的滩涂等),提高城市对灾害的缓冲消纳能力。总之,构建城市防灾空间对于城市形成安全格局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7、。2、有机组织防灾疏散空间,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每种防灾功能单元根据其规模及配套设施状况都有一定的服务范围,如何使有限的防灾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防灾空间规划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均匀合理的布置防灾疏散空间,使其具备适宜的服务半径,避免出现救灾疏散“盲区”的现象。3、建立适于防灾疏散的城市单元结构布局,实现良好的系统防灾环境现行城市规划中对避难、消防、治安、物资、医疗以及环卫系统缺乏系统性的整合。通过制定系统性的防灾疏散空间规划,可以促进以上承载各项防救灾工作的空间资源的可达性及合理布局,提高其整体效能,使城市防灾疏散空间对防救灾作业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二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一、日本在防灾疏散空间的

8、研究与发展上,以日本最具有代表性。日本重视城市防灾空间的防灾作用由来已久,其契机就是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当时东京约70%的市民把公园等公共场所作为避难处。日本政府于1973年在城市绿地保全法里把建设城市公园置于防灾系统的地位,1986年制定了紧急建设防灾绿地计划提出要把城市建设成为具有避难地功能的场所。从1972年开始至今日本已实施6个建设城市公园计划,每个计划都有加强城市的防灾结构扩大城市公园和绿地面积把城市公园建设成为保护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避难地等内容。1993年日本修改城市公园法实施令,把公园提到紧急救灾对策所需要的设施的高度,第一次把发生灾害时作为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

9、的公园称为防灾公园。1995年阪神大地震发生后,神户市1250处大大小小的公园在救灾方面显示了巨大作用,促使日本视公园为防灾救灾的根据地。二、美国美国在1989年的洛马大地震之后,伯克利建立了以社区为单元的安全策略,使城市在高风险的环境中得以可持续发展。数次遭遇龙卷风、洪水袭击的特尔萨市通过将洪泛区还原为湿地,吸引野生动物回栖,扩大城市游憩开放空间,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使灾害发生时人员能够得到妥善的疏散和安置,还减少了灾害带来的损失。三、台湾在台北市都市计划中,防灾道路系统得到极大的重视,它根据不同的防灾机制将道路分为:紧急通道指定路宽20米以上的道路为第一等级的紧急通道,灾

10、后,对道路上的人员及车辆实行管制,可延续通达全市各区域;输送、救援通道指路宽15米以上的道路,配合紧急道路架构完成的交通路网,主要为避难人员通往避难场所及车辆运输物资至各防灾据点的路径;消防通道指路宽8米以上的道路,为消防车辆投入灭火活动时的专用通道;紧急避难通道指8米以下的道路,在各个指定为避难场所、防灾据点的设施无法连接前3个层级的道路网时而布设的辅助性道路,该路径可以连接其他避难空间、据点或连通前三个层级的通道。第三章 城市灾害风险辨识与评价一、历史回顾从历史上看,哈尔滨市有史以来共发生重大灾害38起,其中以洪水灾害和火灾最多,具体灾害发生比例见下表:哈尔滨市重大灾害示意图二、风险辨识与

11、评价总结评价城市可能面临的各种灾害,需要城市人口大规模疏散转移的灾害可分为以下几类:1、自然灾害综合评价哈尔滨的灾害历史,结合目前哈尔滨的现实状况,经过灾害筛选,洪水成为对哈尔滨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有历史重现期短,破坏严重的特点。基本每3年就有一次洪水水位超过松花江警戒水位,对哈尔滨的危害也最严重。考虑到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洪水在哈尔滨未来发生的几率最大。地震在哈尔滨历史上发生的几率很小,仅有几次较大地震轻微波及哈尔滨,并未对城市造成严重破坏。但是对地震的防护不能轻心,有难预测、破坏力强、不易预防等特点,对城市的威胁尤其巨大。地震的威力和对人员的杀伤超过任何自然灾害,哈尔滨是国家地震重点监测地

12、区,将来发生地震的几率仍然存在。泥石流、滑坡、暴雨、冰雹、内涝、雷电、龙卷风、地面沉降等灾害在哈尔滨的发生几率较低,并且破坏力比洪水、地震等灾害小很多,范围也小,对人的生命安全威胁相对较轻。2、人为灾害除去自然灾害的威胁,火灾是哈尔滨威胁最大的人为灾害,每次火灾基本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当城市发生较大规模火灾的时候,也需要对灾区人口进行疏散。大规模火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矿企业管理不善、危险品爆炸燃烧等。同时,化学灾害、有毒物质泄露等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不断威胁城市的公共安全。3、战争战争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兵灾”或“兵祸”,它对城市的破坏力极大。目前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核战争”,而且

13、它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其次的威胁来自于空袭以及其核化生武器。目前战争的特点是精确打击,大规模杀伤居民和破坏城市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城市对战争的防御一刻都不能忽视,它所产生的后果是任何一种自然和人为灾害都不能相提并论的。从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哈尔滨卷入战争和局部冲突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一旦发生战争,对城市而言破坏是毁灭性的,这点所有人都十分清醒。现代战争的特点是高科技、高密度、精确打击、先发制人,战争手段包括空袭、经济制裁、核生化打击等,武器杀伤力不断升高。哈尔滨在这方面要有充分的准备。第四章 城市及疏散空间现状概况一、城区现状人口及密度根据2007年公安局统计年报,哈尔滨市城区常住户籍人

14、口为35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机械增长率为11.06,分别比1995年下降了1.58和增加了1.19。城区现状常住人口空间分布以南岗区最多,约占30%;道里区其次,占18.3%;人口分布最少的区为平房区,仅占城区总人口的4.4%;其次是呼兰区,约占6.6%。其他区的常住人口均在10%左右。现状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则以南岗和道里两区最高,每平方公里均超过12000人;其次是太平区,每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0000人;密度最低的是呼兰,仅为5387人/ km2。其余各区(道外、香坊、动力和平房)人口密度都在70009000人/ km2。通过以上资料不难看出,哈尔滨市区人口分布有着人口集中,且密度大

15、的特点。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心城潜在的地震以及其他灾种的破坏性要大大高于其他地区。因此,增加中心城避难场所用地工作的重要性要比其他区大得多。二、现状避难场所用地资源1、总用地规模及人均面积可利用作为避难疏散空间的用地主要指公园绿地、其他各种绿地、体育用地、学校操场用地等。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资料,中心城现有上述各类用地约10500公顷。(1) 公园及公共绿地(2) 体育场(3)地下空间哈尔滨市是国家确定的一类人防重点城市。(4)广场三、存在问题1、避难空间用地资源分布不均衡。从全市范围来看,一些地区能够作为避难疏散用地的公园绿地等很少,尤其是在二环以内的老城区。此外,一些旧城改造区,

16、平房改建成了楼房,但是其绿地面积却增加不多,主要是应该规划安排的人均12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在改造时没有建设。这样灾害发生时,居民就很难找到能够安全疏散的避难场地。2、新建大型居住区的避难场所用地资源情况不容乐观。近期城市新建的大型居住区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建筑多、建筑密度大,但缺少公园绿地、运动场地,避难用地不够。居住区,尤其是大型居住区公园绿地等欠帐,实际也造成了避难场所用地不足,也应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大部分居住区的实际公共绿地面积很难达到2平方米/人。3、缺少相关的避难疏散应急预案。由于历史原因,绿地等可用作避难场所的用地分布不均匀,一些居住区多些,一些居住区少些。这种情况下,避难场所用地

17、相对多的居住区要接纳邻近用地少的居住区居民来避难。但目前来看,很多地区根本没有编制相应的疏散转移预案,这使灾时难民的安全、快速转移很难实现。第五章 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原则一、规划依据1、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总体规划提出:哈尔滨市是国家地震重点设防城市。要不断完善防震减灾和地质灾害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以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2、哈尔滨市公共安全规划(2006年2020年)公共安全规划提出:防灾疏散空间规划是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初步提出了城市防灾减灾空间体系的规划设想和实施项目。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减灾法规定:

18、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区、县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根据震害预测结果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会同发展计划、经济、规划、财政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防震减灾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本疏散空间规划是防震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4、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条例规定:地震应急工作实行政府领导、统一管理和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5、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备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二、指导思想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规划”的思想,采取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立足于抗防方针。使避难

19、疏散工作做到“提早准备、常备不懈、有备无患”,力求在震前做好各项减灾工作(措施),实现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维护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目标。三、规划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利益为准绳,充分考虑市民居住环境和建筑情况,以及附近可用作避难疏散场所用地的实际条件,努力为其创造必要的应急疏散场所。该原则符合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有关“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城市”的精神。2、就近布局的原则规划坚持就近原则,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建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疏散场所用地(公园绿地、小绿地等),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并努力使各区都能够达

20、到人均避难疏散场所面积标准。这样做,可以减少人员等损失。由于历史原因,哈尔滨市可用作应急避难场所用地的公园绿地、小公园、体育场等较少,因此更应坚持本原则。3、安全性原则规划避疏散难场所要充分考虑场地安全问题,这事关受灾市民的生命安全问题。避难场所要注意所选场地的地质情况,避让地质灾害地区,泄洪区等,还要注意将场地和疏散道路安排在建筑倒塌范围外,并且远离化学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4、可操作性原则要充分考虑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受灾人员应急疏散避难的需要,紧密结合城市可以利用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体育场、学校操场、各类广场和空地的现状,以及连接上述场所道路的现状,划定避难场所用地和与之配套的应急避

21、难通道,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易于设置、使用及管理。5、可通达性原则应急避难疏散通道的通达与否非常关键,这一点对于设置大型避难场所尤为重要。因此,本规划力求建设好与避难场所连接的疏散通道,使市民在发生地震等灾害时,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到达避难场所。要努力达到新总体规划提出的两个确保,即“确保疏散通道畅通”和“确保救灾道路畅通”的要求。6、“平 战(灾)结合”原则将所有已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体育场、学校操场等都建成为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一是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二是配备救灾所需设施(设备),在出现地震以及发生如火灾等其他类突发灾害时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二者兼顾,互不矛盾。

22、7、多险种综合利用原则应急避难场所应具有多功能利用的特点,即在突发包括地震在内的灾害,如火灾、水灾等时也可以作为避难场所进行应急避难。但多险种利用时,应考虑具体其灾害特点与避难需要的适用性,注意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环境、地质等情况。第六章 规划目标、范围与期限一、规划目标1、宏观目标结合哈尔滨的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抗灾工程系统,合理整合现有城市绿地、公园等开敞空间,提出灾民疏散路线与安置场地、医疗急救、消防路径、救灾队伍最佳集合地点、救援物资无阻通行路线能够具体措施,构建适于避灾、抗灾、救灾和防灾的城市防灾疏散空间单元结构布局,形成完备的防灾疏散空间体系。2、具体目标规划应确保当城市遭遇各种

23、重大灾害时,应达到按国家有关规范设计和施工的新建建筑工程基本不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破坏,要害系统和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不遭受严重破坏,重要建筑及大型公共设施和学校等人员密集建筑基本不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破坏,人员的疏散转移与防灾、救灾活动不受影响等目标。二、规划范围及期限1、规划范围本次城市防灾疏散空间规划所适用的范围为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区,即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所确定的规划界线。2、规划期限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8-2020年,其中近期规划期限为2008-2010年,远期规划界限为2011-2020年。第七章 防灾疏散空间规划一、防灾疏散空间布局规划以城市整体需求为立足点进行的

24、防灾疏散空间规划其实尤其不妥之处,因为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呈现不均匀性,如人口密度不均、绿地分布不均等,而按城市总需求实施的城市防灾疏散空间要素的配置只能体现其总体的供应能力,不能体现防救灾工作对城市不同区域的兼顾,所以,还应从防灾疏散空间的布局着手探讨防灾疏散空间规划。1、防灾疏散空间单元的层级灾难发生时的避难时序为确保自身安全暂时避难大规模避难收容避难搬入紧急住宅。在灾害发生初期,当受到灾害波及时,本能的逃生要求会使受灾人员前往较熟悉的、距离较近的开放空地避难,如居住区周围离家数百米的道路、绿地、公园等;选择不会远离本身生活圈的避难地进行避难。所以防灾疏散空间规划应从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入手

25、,以社区单元为最基本层级的防灾疏散空间单元。2、各级防灾疏散空间单元规划(1)社区防灾疏散空间单元社区作为基本的社会构成单元,其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社区防灾疏散空间单元以学校、体育场、活动中心以及10000平方米以上到100000平方米以下的居住区公园为避难疏散场所,即该单元的核心;在单元核心的周围应设有可防止火灾蔓延的防火树林带;内部则应设有储备仓库:广播设备、通讯设施、具有一定抗震性能的水槽、发电设施及防治火势蔓延的洒水设施等。在灾害发生时,居民能在期间展开防救灾活动;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以其为据点进行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社区防灾疏散空间单元除了具有符合条件的避难场所之外,还

26、应具备基本的紧急医疗场所(医院、诊所、卫生站等)、治安机构(派出所等),而消防、物资等防灾资源则由区级防灾疏散空间单元提供支援。(2)区级防灾疏散空间单元当社区防灾疏散空间单元的核心也受到灾害影响时,避难人员应迁移至较大规模的避难场所(如大学、区域或社区公园等广域避难地),即区级防灾疏散空间单元的核心。该核心应为100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公园或区域公园。核心外部同样具有防止火灾 蔓延的防火林带;内部也应设有储备仓库、广播设施、通讯设施、具有一定抗震性能的水槽、发电设施及防止火势蔓延的洒水设施等。除此之外,还应具备直升机的停机坪,以供紧急运输之用。此外,该单元还应具备消防机构(消防分局)、治安

27、机构(警察分局)、医疗救护(区域医院或大学附属医院)、物资供应(批发仓库或物流中心)等防灾空间结构。(3)市级防灾疏散空间单元市级防灾疏散空间单元是大范围防灾疏散空间资源的整合。它以全市性的公园及体育场所为单元核心,拥有完整的防救灾路线、消防救灾(消防队)、治安(警察局)、医疗救护(区域医院)、物资供应(批发仓库、物流中心)等防灾空间的子系统;以市政府为中心展开广泛性的抗灾救援活动,一方面要与低层级的社区防灾疏散空间单元、区级防灾疏散空间单元保持联系,另一方面区域内能够接受外部所供应支援的救援物资,并负责情报的收集和发布。各级防灾疏散空间单元规划表防灾空间单元种类单元核心规划原则必要设施与设备

28、所需防救灾设施社区级防灾疏散空间单元面积介于10000平方米至100000平方米之间的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及邻里公园等步行距离不超过600米1、居民联络与集会的设施与场地2、居民对外联络的通信设备3、安全收容居民的场所4、提供水、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储备5、紧急医用器材、药品6、防火隔断带、防火洒水设备避难空间:小学、中学、邻里公园等消防救灾:由区级单元提供支援治安机构:派出所医疗机构:卫生所物资:由区级单元支援区级防灾疏散空间单元面积大于100000平方米的大学、社区公园、体育场等步行距离不超过2000米1、居民联络与集会的设施与场地2、居民对外联络的通信设备3、安全收容居民的场所4、提供水、

29、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储备5、紧急医用器材、药品6、消防器材、车辆7、防火隔断带、防火洒水设备8、直升机停机坪避难空间:大学、区域性公园消防救灾:消防支队治安机构:公安分局医疗机构:地区医院等物资:批发仓储、物流业等市级防灾疏散空间单元全市性公园、体育场以行政区划为范围1、居民对外联络的通信设备2、安全收容居民的场所3、提供水、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储备4、紧急医用器材、药品5、消防器材、车辆6、装运分配物资的广场7、防火隔断带、防火洒水设备8、直升机停机坪避难空间:全市性公园、体育场消防救灾:消防队治安机构:公安局医疗机构:急救中心、省、市级医院物资:批发仓储、物流业等二、应急避难场所规划1、应急避

30、难场所的涵义应急避难场所并无确切的定义,根据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资料的研究,提出应急避难场所的涵义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坦用地,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或地震后相关设施可以进行相应功能转变,储备应急物资,设置标识,能够接收受灾市民疏散避难,并确保避难市民安全,避免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和火灾等危害,以及方便政府开展救灾工作的场所,主要包括公园、绿地、体育场、操场、广场等室外开放空间。2、应急避难场所分类(1)紧急避难疏散场所面积在1公顷以上,在发生大地震、火灾时,主要作为附近居民紧急避难场所或到广大区域避难所去的避难中转地点。主要包括城市居住区附近的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街头绿地以及抗震能力强

31、的建筑构筑物,其主要功能是供附近的居民临时避难,在第一时间紧急疏散,也是居民在住宅附近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难疏散场所的过渡性场所。应确保场地标准不低于0.5平方米/人。2、固定避难疏散场所面积在10公顷上,人员容置较多的较大型公园、广场、操场、体育场、停车场、空地、绿化隔离带等。固定避难疏散场所其内灾时搭建临时建筑或帐篷,是为灾民提供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救援的重要场所,大多数是地震等灾害发生后用作短暂或中长期避难的场所。应确保场地标准不低于2平方米/人。3、中心避难疏散场所面积在50公顷以上的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的固定避难疏散场所。其内一般设抗灾防灾指挥机构、情报设施、抢险救灾部队营地、直升机坪

32、、医疗抢救中心和重伤员转运中心等。应确保场地标准不低于2平方米/人。避难场所需要的设施标准建设项目紧急避难疏散场所固定避难疏散场所中心避难疏散场所指挥中心规模600平方米左右,提供平时及紧急时使用,保证综合管理、防灾教育、储备等工作的进行。规模3000平方米左右,提供平时及紧急时使用,保证综合管理、防灾教育、储备等工作的进行。储水设施饮用水按3公升/人日3公升/人日消防用水简易储水设备,手动洒水设备储备量超过40立方米,附设出水口、水管、动力抽水机、自动洒水系统储备量超过40立方米,并可连续供水40分钟。附设出水口、水管、动力抽水机、自动洒水系统紧急设施紧急运送工具运输人员的车辆,担架临时厕所

33、按1.2公升/人日对应需求量,配备化粪池、下水道按1.2公升/人日对应需求量,配备化粪池、下水道临时帐篷配备配备配备寝具1套/人1套/人垃圾场200克/人日200克/人日储备设施食品400-900克/人日400-900克/人日药品2%受伤者标准贮备2%受伤者标准贮备2%受伤者标准贮备指示设施照明设施紧急发电设备、应急指示灯配置自动发电设备、夜间照明及应急指示灯配置自动发电设备、夜间照明及应急指示灯指示牌配置全区指示牌、指示标记配置全区指示牌、指示标记地标配置水塔、钟楼等通讯设施广播设施配备扩音器配备扩音器配备扩音器收发信设施配置无线设施配置无线设施配置无线设施收容设施尽量利用既有设施或来自临近

34、城市的援助消防设备配置灭火器灭火器械、工作用具和材料、搬运工具、无线电通讯装置灭火器械、工作用具和材料、搬运工具、无线电通讯装置3、应急避难场所规划(1)防灾公园目前我国对防灾公园尚无准确定义,日本对防灾公园的定义是“由于地震等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防灾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供避难者避难及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具体包括: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减轻或防止因爆炸而产生的损害,成为临时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发生大火时的暂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点等)及最终避难场所、避

35、难通道、急救场所、灾民临时生活的场所、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场等,中心防灾公园还可作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场地,平时则作为学习有关防灾知识的场所。依据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哈尔滨市生态园林城规划,结合哈尔滨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公园为防灾公园。(2)体育场馆体育场馆也可以成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确定以下场馆为避难疏散场所。(3)大专院校至2007年,哈尔滨高等教育用地总面积1654公顷,人均高等教育用地面积4.77平方米;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总占地面积182.7公顷。由于大学具有较大的用地面积和较低的建筑密度,并且配备大面积操场、体育场等设施,适合灾是安置疏散人口。 (4)

36、地下空间地下空间是一种封闭的建筑空间,具有较强的防护抗灾特性。地下空间对地面上难以抗御的灾害如战争空袭、地震、风暴、地面火灾、核事故等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可以提供灾害时的避护空间以及救灾安全通道。利用地下空间能耗低、易封闭和内部环境易控制等特点作为常规能源如液态煤气、石油及其制品的贮存库,以及粮食和食品冷藏库或紧急引用水仓库。规划确定以下地下空间为防灾疏散场地。 (5)其它防灾疏散场所除了以上几类避难疏散场所以外,哈尔滨市还有几千处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小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广场、停车场、空旷地等资源可作为避难疏散场所。可参照本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建设成为各级防灾疏散空间。在制定下层次的地区规划、

37、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应参照本规划的具体要求和建设标准,落实各层次的防灾疏散场所。4、救灾队伍最佳集合地点救灾队伍最佳集合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了救援力量集结速度,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和特定的情况下达到救援队伍的最快集合,地点应选择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安全系数高的开阔地区,并应与救援物资存放地点接近。为了有效协调全市的救援力量,可按照防灾疏散单元规划将救灾队伍结合地点分为3个等级,即市级、区级和社区级,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动员相应的久远力量。三、防灾疏散通道规划道路系统在整个灾害发生时是第一个直接面对灾害救援疏散的防灾空间系统,道路系统的功能发挥是否正常或者说其效率性与畅通程度

38、都直接影响到避难与救灾的时效;而且道路系统与其他空间系统也息息相关,各空间系统的功能发挥如救援物资供应等均需借助道路系统的正常运作才能达成。因此,道路在整个防灾空间的规划作业上,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必须在各个防灾疏散空间单元首先架构完成。1、规划原则防灾疏散通道的基本原则是确保灾害发生后避难者的通行空间。与路线的状况相对应,应当考虑车辆堵塞、紧急车辆通行等。(1)畅通性原则设定防灾疏散通道的有效宽度时,应考虑建筑物倒塌陷落等造成的堵塞。道路的沿途,根据需要应为配置必要的设施,以确保消防用水和避难者的安全。但道路上的设施不能妨碍通行。(2)防火原则防灾疏散通道应当避开易燃建筑物和可能发生的火源

39、,多重要的防灾疏散通道要考虑防火措施。(3)可达性原则疏散通道、救援通道及消防通道等应当与城市道路网良好衔接,即使部分街道堵塞,也可以迂回到达目的地,不影响居民避难疏散与救援工作的开展。(4)防护性原则防火林带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火灾辐射热对避难疏散人员的伤害,可以防止、延缓火灾的蔓延、减轻建筑物等倒塌或落物造成的灾害,起到标界作用并对居民避难生活有辅助效果。2、防灾疏散通道规划(1)最小宽度规定道路在灾害中可能产生的塌陷、断裂、涌水等破坏现象一般都是局部的,不难在短时间内加以修复。对防灾疏散最不利的灾害就是地震、空袭或狂风等导致道路两侧建筑物倒塌造成堵塞,防止这种情况的唯一途径是道路的总宽度大于

40、两侧建筑物倒塌后瓦砾堆积的宽度,这个宽度一般相当于两侧建筑物总高度的一半,即应该满足:B=(H1+H2)/2+D其中:B道路总宽度H1道路一侧建筑物高度H2道路另一侧建筑物高度D倒塌范围以外的道路宽度,D6米有的国家规定D=15米,但无灾时道路过宽,一般来说,安全通道保留6米比较合适。也可采用增加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方法保证疏散通道的通畅性。(2)对外防灾疏散通道当城市发生重大灾害如高等级地震、大规模洪水、战争等,需要对城市中超过20%的人口进行异地转移时的疏散通道,具体包括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铁路通道:包括哈长线、滨绥线、滨洲线、滨北线、拉滨线五大铁路干线。哈尔滨铁路枢纽区内有哈尔滨

41、、哈东、哈西、哈南、滨江、香坊等16个车站。一方面应确保铁路交通线在灾时的通畅,另一方面应确保各铁站点自身的安全性及灾时与城市个区域之间连接通道的畅通性。公路通道:包括京哈高速公路、黑大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绥满高速公路以及多条省级公路。应确保灾害发生时有两条以上的公路保持通畅,并组建相应的应急运输系统、抢修系统等配套子系统,方便城市灾民大规模疏散和救援。航空通道:包括太平国际机场、王岗军用机场、双榆树军用机场以及直升机起降场地等。水运通道:包括松花江航线及三棵树、阿什河、哈尔滨航运站、太平庄、上战备路、下战备路和滨江油库等8个港区,确保航道的通畅性及船舶的紧急组织。(3)城市防灾疏散通道紧

42、急救援通道指定路宽为20米的城市主干道为第一层级的紧急通道,该通道应是延续的并通达到全市各区域。包括城市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及学府路、中山路、红旗大街、康安路、世纪大道等。灾害发生时,该级通道的畅通对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因此,在灾时应对经济通道的使用人员及车辆实行必要的交通管制。避难、输送通道以现有宽度15米以上的道路为救援、输送通道,配合紧急救援通道架构成为完整的道路网络。该等级的道路主要作为避难人员通往避难区及车辆运送物资到在防灾据点的路径。为保证城市居民避灾及城市自身救灾和对外联系等不发生冲突,避难通道应以城市次干道和支路为主,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道。消防通道为保证消防车辆及时投

43、入灭火活动,以区域内路宽8米以上的道路作为消防通道。除保持消防车辆行进通畅并且确保足够的消防机具操作空间之外,消防通道还应满足有效消防半径280米的要求,避免产生消防死角。辅助道路(备用道路)当无法通过通过以上道路进入指定的避难场所、防灾据点等设施时,区域内宽度8米以下的道路可结合实际情况作为辅助道路。各级防灾疏散通道标准紧急救援通道避难、输送通道消防通道辅助通道建设标准指定宽度20米以上15米以上8米以上8米以下有效宽度15米以上12米以上4米以上有效高度满足重机械车辆行驶所需的净高连结场所对外连通并通到全市个区域连结紧急救援通道及临时收容场所连结紧急救援通道和避难输送通道以及避难场所连结其

44、他防救灾路线及避难场所功能在灾害伊始及随后的混乱期用于避难;在灾难发生期间用于救援灾后帮助恢复重建。在灾害伊始及随后的混乱期用于避难;在灾难发生期间用于救援,灾后帮助恢复重建。在灾害伊始用于避难;在灾难发生期间用于救援,灾后帮助恢复重建。在灾害伊始及随后的混乱期用于避难。其他要求提高道路沿线建筑物及生命线系统耐震等级,设置标识系统及广播通讯设施。设置标识系统及广播、通讯系统满足消防半径280米,沿线设置消防栓及消防水池指示避难场所的方向和位置注意事项于灾害时实行交通管制排除道路围墙、违规停车等可能障碍排除围墙、建筑等可能造成的阻碍四、相关配套系统规划1、消防系统规划为确保城市灾时人员的安全及灾

45、害发生时避难场所的安全,完善城市防灾疏散空间系统,按照国家规范,2020年哈尔滨市需要标准建制消防站63个,除对现状15个升级外,还需新建48个标准建制的消防站;新建的消防站中7座为特勤消防站,30座为一级普通消防站,9座为二级普通消防站,1座空中救援消防站,1座水上消防站。2、医疗救护系统规划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从实际出发,多方面、多角度地研究应急医疗救护系统与日常防疫体系的相互关系,科学、合理、安全地布局医疗救护工程,正确处理好平时与疫时,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充分发挥防疫设施服务于群众医疗保健和灾时需要的作用。在灾害发生后,为最大限度挽救伤者的生命,紧急

46、医疗救护系统的救护行动应与4-6分钟的黄金急救时间内对伤者进行最佳处理。医疗救护设施是灾时指挥控制、救援的重要设施,必须加快建设。结合城市防灾疏散空间单元的划分,有效发挥各级医疗救护设施的作用,规划建立市、区、社区三级医疗救护设施体系。(1)市级急救中心规划为了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医疗救护、疫疾预防、控制的整体水平,规划在现有城市医疗救护体系的基础上,在先锋路以北、宏伟路以西的市结核病院中规划2公顷用地用于急救中心建设。(2)区级医疗救护中心规划为了加强区级医疗救护及防疫水平,建立布局合理的区级卫生防疫体系。对道里、香坊、道外三个区的医疗救护中心结合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进行重新选址建设

47、。拟结合道里区安阳地区、道外区太古地区、香坊果园地区旧区改造规划建设三个区级医疗救护中心的建设,在呼兰利民区、阿城中心区建设两处区级医疗救护中心。(3)社区医疗救护中心规划按照每35万人左右的居住区建设一所社区医疗救护中心的标准,结合城区扩张和居民小区新建,到2020年规划建设31所社区医疗救护中心。按照每0.71.5万人建一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规划全市将建成200个社区医疗救护站。3、治安防卫系统规划在灾害发生后,治安防卫系统除了担负起维护秩序的任务外,还要负责灾害救援、交通管制、灭害信息收集与发布等智能,协助灾害指挥中心作出正确决策并执行相关命令。为保证救灾或维护社会秩序的时效,治安队

48、伍一般于事故发生后5分钟内抵达现场。(1)市级治安防卫中心以市公安局、安全局、交警队、武警支队等机构为基础组建市级别治安防卫中心。必要时可请求驻军协助维持秩序。(2)区级治安防卫中心以区公安局、交警队等机构为基础组建区级别治安防卫中心。必要时可请求市级治安防卫中心协助维持秩序。(3)社区治安防卫中心以派出所、治安联防队等为基础组建社区治安防卫中心,第一时间维护辖区灾时的秩序,必要时可有上级治安防卫中心提供援助。4、物资供应、储备系统规划充足的物质储备可以有效降低灾时人员的伤亡,使救援力量快速投入救援与抢修工作中。规划应以哈尔滨市现有的仓储物流为基础,加强物资储备工作力度,严格按照各级避难疏散场

49、所及相关法规的要求储备物资,并确保物资的安全性与充足性。灾后充分稳定的物质供应不但有利于恢复重建工作,还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由于市场经济的运作,灾后的物资支援系统不能被城市规划所规范。可以参照日本的经验,与物资储运机构(仓储、物流)签定协议,规定灾害发生时,食物及生活用品禁止对外贩卖,优先出售给政府统一分配,不得随意哄抬物价。第八章 防灾疏散空间配套设施规划防灾疏散空间配套设施是避难空间正常运转的基础与保障。主要包括情报设施(广播设施、通信设施和标识等)、水设施(抗震注水槽、灾时用水井、散水设备以及水池、水流等)、能源和照明设施(各种备用电源与太阳能照明设备)、防灾树林等植被、灾时厕所、救灾

50、物资储备仓库以及公园内的道路与广场等。规划的防灾设施应当考虑抗震性能,美观与安全,有利于平台利用,方便残疾人与伤病员,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和电器设备用于手工启动,易于检修与管理等。一、规划原则1、“平灾结合”原则虽然是避难场地,但设施的存在不能给平时的用途造成阻碍,做到“平时是公园,灾时好避难”。2、关注弱势群体作为防灾设施,要求比普通情况下更加注意关注弱势群体,方便老人、幼儿、残疾人、妇女等使用。3、安全和耐震原则考虑设施灾时安全及对人造成的危害,加强抗震、抗水、抗风等设计,确保灾时设施正常运转。4、自动与手动相结合原则当城市能源、电力供应系统被破坏后,在缺少能量的前提下,防灾疏散设施应可以手

51、动运行。5、美观与安全感原则抗灾设施应注重自身的美观与形象,在不影响设施功能的情况下应与周围景观、风貌相协调,并给人以美观、安全的感觉。二、主要设施规划1、避难场所的出入口出入口的设置,应主要考虑避难人口在多长时间近来避难,什么样的紧急车辆进出。车辆进出口应无台阶、车障和较大的陡坡。人员进出口应无过高的台阶和障碍物,至少有一个进出口可以进出残疾人的轮椅。进出口的宽度取决于进出的人流量和时间,车辆的宽度与车道数。场所内部干线道路的宽度,要考虑消防、急救车辆的出入;同时道路避开高低不平,避开坡度太大。2、避难广场、草坪在避难场所内应设置较大面积的广场、草坪等开阔平坦的空间,使其成为可以确保避难者安

52、全的场所、救援活动的场所、应急避难生活的场所。这些开阔空间的有效面积要根据避难对象的避难面积(1-2平方米,最好2平方米以上)来设定,同时也要考虑公园的规模。开阔空间在灾难发生时,将是避难场所最主要、最有效的避难空间,其面积的大小,应依据避难场所应提供的有效避难面积来确定。3、水体布置(1)天然水面避难疏散场地内的自然水面应进行严格保护与疏浚,并且应在周围设缓冲空间防止人为污染。这些天然水体平时是避难场所内的重要景观,灾时可为消防、避难者提供临时生活用水。(2)人工水面人工水面可以是根据环境要求进行设计的水面,在公园、广场、大型公共设施内应积极开辟人工水面,如面积较大的蓄水池、喷泉池、观鱼池等

53、,可与地下规划的应急给水池、储水池结合设置,保障灾期的应急供水。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作为灾害时的应急消防水源和生活水源,在周围要设置消防环形车道及取水点。(3)地下蓄水设备和备用水井在避难区域应设置耐震性储水设施或水井。饮用水的储水量按3升/人日,23日为标准储备。备用水井是在城市生命线系统受到破坏时提供生活用水。备用水井可分为深水井和浅水井,应按相关的法规设置,并应设置手压井。为保证水质,要装备灭菌消毒装置才能作为饮用水。(4)植被避难区域的防灾植被属于防火安全措施。防灾公园必须设置防火安全带。防火安全带是隔离公园与火源的中间地带,其可以是空地、河流、耐火建筑以及防火林带及其他绿化带等。

54、植被能起到天然防灾隔离作用,根据植被的不同防灾作用来规划其植被种类、位置和宽度。(5)照明设施一般来说,紧急情况下常会导致断电,如果灾害发生在夜间或无采光的区域,更易导致救援活动的混乱,因此照明设备是保证防灾设施发挥作用的基本保障。应急照明要保证最低的使用照明需要,可以通过蓄电池、太阳能、应急发电装置等来保障应急照明,当夜间避难时,人员避难都有向光性的要求,有效的引导照明可以指引安全的方向,防止救灾秩序的混乱。(6)临时厕所临时厕所指的是平时不用而在紧急救灾时才使用的厕所,它在灾害时重要性仅次于引水。灾时的厕所问题,虽然不象水、食品、救援物资等,但生理排泄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可能发生。处理不当容易

55、造成水污染并造成疫病传播。因此各类避难场所在规划建设是应按人口容量设置足够的临时厕所。(7)标示牌和指示图纸紧急避难场所是利用城市现有开放空间或设施,为了城市景观,有些设备还需要隐藏设计,如果不加标识普通居民根本无法识别,造成灾时不能迅速发挥作用。而一旦灾害发生,经常会导致秩序混乱,人群心理紧张,有了明显的标识体系,可以使市民更快地进入安全空间。在避难疏散场所附近的道路和内部的醒目处,设置各种类型的避难疏散标示牌,标明避难疏散场所的名称、具体位置和前进方向,也可以绘制避难疏散场所内部的指示图。第九章 规划实施措施1、建立各级防灾领导机构市政府设立应急委员会(包括灾方面),各区、街道也要建立相应

56、的机构,并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是保证专项规划实施的重要组织保证条件。2、编制与避难场所规划相协调的应急疏散预案有了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了相应的配套设施,若发生地震等灾害,安全疏散、有秩序地安排受灾居民就是大问题了。因此,各区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编制与避难场所规划相协调的应急疏散预案,这是保证规划纲要顺利实施的关键。3、加强综合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范意识要在全市范围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让普通市民知晓防灾减灾的内容,了解避难场所专项规划,清楚所在地区避难场所的位置,这样才能在发生灾害时有备无患,以平稳的心态应对突发事件,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水平。要结合“国际减灾日”

57、,即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进行全市范围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自救知识和技能。4、应急避难疏散空间规划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避难场所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的成功与否要靠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各基础设施部门,包括水电气生产企业、园林绿化、学校、通讯等单位要积极参与防灾减灾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大家都要有防灾,防大灾的准备,防患于未然。还要充分发挥街道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作用,依靠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使本专项规划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5、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避难场所配套设施市、区政府应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其“五年”和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财政预算和物资储备中,安排一定的抗灾救灾工作经费和物资,适当拨款进行已确定作为避难场所的公园等的配套设施建设,将避难场所所需设施(备)建设好,并使其在需要时能用好用。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地震等灾害应急救助技术和装备的开发研究和研制;要建立灾害紧急救援专业队伍,配备现代化的专业设备,并且注意平时训练,以做好充分准备,迎接突发地震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