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

上传人:20****08 文档编号:203293235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PPTX 页数:223 大小:2.3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3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3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3页
资源描述: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政治经济学课件(2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国际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导言第一节 国际政治经学的起源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三个本源学科的联系和碰撞中诞生的。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学术界脱颖而出。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分离:18、19世纪,政治经济研究是一体的。19世纪后半期,政治与经济研究渐行渐远,分离成两大门类。1890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正式放弃“政治”这个形容词。经济人的特征:1、完全自由自主,只根据个体利益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2、性质均一,因社会地位、文化环境、人类组织而产生的差异被认为是细枝末节,不会影响他们的行动方式;3、有这些自由且一致的活动者组成的经济结构同样是灵活的,只是按照个体选择的

2、结果被动的变化。新政治经济学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人文社会领域的学术潮流发生了逆转,由推崇专门化分散研究,变为追求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碰撞,以寻求新的学术突破点。经济学者承认,经济理论模型日益简洁和具有数学美感,但因为不考虑经济利益以外的政治、社会、心理因素,与实际的经济活动相去甚远。国际关系中的变革1、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功扩展;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3、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国际政治经济学诞生 上述三个事件存在相似之处,也就是各国领导人都是出于国内政治考虑做出经济决定,而这些决定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而且改变了国家关系和国际格局。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成为最早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著作

3、。第二节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民族国家与世界市场 民族国家与世界市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区别于政治学、经济学或是国际关系其他分支的一对核心概念。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在全球范围内探讨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关系的一门学问。基本组织形式 “国家和市场这两种对立的社会组织形式交织在一起,贯穿数百年来的历史。它们的互相作用日益增强,逐渐成为决定现代世界国际关系性质与动力的关键因素。”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的动力 民族国家、世界市场与现代国际体系同时产生并不是偶然巧合。可以说是科技突破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张,而市场发展所创造的财富推动了民族国家的竞争,国际体系则是政治经济竞争的结果。国家与市场的紧张关系“交织”

4、国家的政治决策、政治活动影响市场的运行,市场力量同样决定着国家的实力和地位。“对立”1、国家和市场遵循不同的组织原 则和运行逻辑;2、国家是利益集团妥协的产物,市场维护过程的公正;3、民族国家拥有固定领土,市场 追求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第三节 主流思想体系三种流派:自由主义现实主义激进主义自由主义 市场力量最强有力的支持者,承袭了经济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中的理想主义传统。对市场的三个假设:1、市场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可以自动校正波动、实现自我平衡;2、市场活动的参与者根本利益是协调一致;3、经济增长的自然规律是渐进、连续、线性的。自由主义认为改变世界面貌的主要力量包括:1、经济力量;2、技术力

5、量;3、组织力量。国家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对这三种力量推动的市场化进程的灵活反应。1、相互依存理论;现实主义与复合相互依赖条件下的政治过程现实主义条件下复合相互依赖条件下行为者目标军事安全是首要目标国家目标将因问题领域而异。跨政府政治使目标难以确定。跨国行为者将追求自己的目标。国家政策工具军事力量是最有效的,尽管经济及其他手段也可使用专门适用于问题领域的权力资源将是最有用的。操纵相互依赖、国际组织和跨国行为者将是主要手段。议题形成力量对比格局和安全威胁的潜在转变将决定高政治议题,并强烈影响其他议题。议题将受下列情况影响:问题领域中权力资源分配状况变化、跨国行为者重要性的变化、来自其他问题领域的联系

6、以及敏感性相互依赖增加导致的政治化。问题联系联系将缩小各问题领域结果之间的差异,加强国际等级制度。由于武力将失效,强国将更难以实行联系做法。弱国通过国际组织所实行的联系做法将瓦解而不是加强等级制度。国际组织作用其作用将是小的,受国家权力和军事力量的重要性的限制。国际组织将确定议题,促使联盟建立和作为弱国政治活动的场所。为某一问题选择组织论坛和争取支持票的能力,将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2、贸易和平与民主和平理论;现代经济发展在各国内部导致中产阶级的出现,而中产阶级是组成公民社会、支持宪政民主的核心力量,中产阶级的扩展最终将促使国家的政治制度民主化。历史经验表明,成熟的民主国家之间没发生过战争。3

7、、国际机制理论。国际机制虽然貌似脆弱,但却可以影响国家的行为模式。现实主义 承认市场的作用,承认经济力量的影响上升,但坚持认为国家是世界事务的主角,一体化经济或全球市场不过是国家竞争的新重点。承袭了经济学领域的重商主义、德国历史学派、战略贸易学说;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核心假设:相对获益的重要性超过绝对获益。“实力生来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一个国家实力的获得必然是另一个国家实力的损失。这一事实构成了实力增长不平衡的规律及其重要性的基础。”罗伯特吉尔平霸权稳定论 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仍然是冲突的,国家为争夺经济资源和财富的斗争同样激烈,仍然要求各国全力竞争。一个信奉自由主义原则的霸

8、权国的存在,是国际市场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激进主义 无论是在自由市场,还是在民族国家当中,都存在着导致自己灭亡的重大缺陷,只有向更完善的人类组织过渡才能建立公正、稳定的国际体系。依附论世界分为中心的欧美发达国家和外围地区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心国家剥夺外围国家的财富。外围国家无法积累财富,受制于发达国家在其国内制造的经济和社会矛盾,无法进步。市场越进步,不发达国家越难发展。世界体系世界体系分为中心国家、半边缘地区和边缘地区。中心国家对体系影响最大。半边缘地区的利益集团难以实现政治联合。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世界政府。第四节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框架 框架像语言一样,可能是障碍;但是相异的框架正像一种外

9、国语,并不是绝对的障碍。突破语言障碍十分困难但非常值得去做,很可能通过开阔我们的知识视野,而给我们许多乐趣,目的是回报我们的努力,突破框架的障碍也恰恰如此。卡尔波普尔研究范式的突破托马斯库恩的范式定义:1、一组思想,确定研究的范畴;2、一种定义或假设,提出合乎逻辑的问题;3、一种普遍接受的惯例和观点,作为基本的出发点;4、一套筛选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标准;5、一套科学实证的规则和标准。范式的突破:1、研究范围:国际政治与经济,国际与国内;2、核心概念:民族国家,世界市场;3、研究切入点:合作与冲突;4:分析工具:理性选择。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宏观角度:假设国家行为不变,关注国际体系和制度层次,借鉴经

10、济学思路和方法,以提出理论假设见长。微观角度:借鉴社会学和比较政治的方法,注重实证分析和历史分析。微观角度介绍学术判断:国内政治决定国家的政策和行为,进而塑造了国际关系。国家作用:多元主义政策在各行为体的竞争和妥 协中产生。国家主义国家在大众利益和特殊利益、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力量之间发挥 关键的中介作用。微观与宏观的对应 宏观 微观自由主义学者 制度分析 多元分析现实主义学者 结构分析 国家中心双层博弈 或是动员国内支持并作为理由要求别国首先做出让步,或是以维持国际合作为理由压制国内反对意见。两个层次的考察对象其实一致,即利益、制度和信息交换。本书结构安排第一章 全面介绍第二章 国际贸易体系第

11、三章 国际货币体系第四章 国家间竞争第五章 国家间合作第六章 全球时代的经济与政治第二章 国际贸易体系第一节 比较优势国家间贸易 因为任何国家都无法自己生产所有物品,所以必须进行交换,互通有无。决定现代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不是生产能力问题,而是生产效率,是收益与成本的比较。绝对优势 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概念。基本假设是就某个具体产品而言,不同国家的生产效率不尽相同,于是产生交换的需要。贸易和交换的结果不仅对双方都有利,而且有利于增加世界总产出。假设案例国家美国 英国产品钢铁 小麦生产要素劳动力两国两国1个劳动者单位时间(个劳动者单位时间(1年)的产量年)的产量小麦(吨)钢铁(吨)英国100250

12、美国200150每国每国200名劳动者平均投入两项生产的总产量名劳动者平均投入两项生产的总产量英国10 00025 000美国20 00015 000世界总产量30 00040 000绝对优势生产没有国际贸易和分工情况下的产量小麦(吨)钢铁(吨)英国10 00025 000美国20 00015 000世界总产量30 00040 000绝对优势生产方式的产量英国050 000美国40 0000世界总产量40 00050 000供需交换模型小麦(吨)钢铁(吨)英国16 00030 000美国24 00020 000世界总产量40 00050 000第三章 国际货币体系第一节 货币与货币政策货币的主

13、要职能1、交换中介;2、独立价值尺度;3、财富存储功能。从金银到纸币金银货币的局限 劣币自然会淘汰良币 多种记账结算方式分别流通金银货币的影响 限制市场和经济活动规模纸币的效用纸币特点:携带方便、结算简单、流动快捷、支持新融资手段随时代发展发挥效用:银行借贷、投资研发、调配资源货币多样化货币乘数高能货币与M1之间的关系 Mh=CU+R CU流通货币,钞票和硬币 R=Dc+VC Dc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储备存款 VC商业银行自己保留库存现金 M1=CU+D CU流通货币 D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1与Mh的区别在于R与D M1 CU+D CU/D+1 Mh CU+R CU/D+R/D CU/D=Cd 持

14、有现钞或活期存款的偏好 R/D=Rd 储备占存款的比率 RdMh货币乘数效应 单位:百万美元轮数Mh=CU+RCUDRloanM1=CU+D12820.080.08.072.0100.0220.214.457.65.851.872.0314.510.441.44.137.751.8410.57.529.83.026.837.357.55.421.42.119.326.865.43.915.41.513.919.373.92.811.11.110.013.982.82.08.00.87.210.092.01.45.80.65.27.2101.41.04.20.43.65.2累计96.268.82

15、74.7343.5假设 Cd=25%Rd=10%条件下,中央银行控制高能货币的杠杆效果。高能货币流通对经济影响中央银行控制高能货币现钞存款增加减少增加放贷减少放贷银根松动刺激消费经济扩张银根紧缩限制消费经济收缩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控制高能货币数量和流通美联储资产负债表 单位:百万美元资产负债黄金储备11 058联邦储备兑换券 267 000外汇32 633金融机构存款38 658对金融机构贷款190美国财政部存款 8 960美国国库券252 103其他债务7 504其他资产31 589净值4 846总资产327 573总债务和净值327 573统计时间:1990年12月中央银

16、行干预金融市场途径1、公开市场操作和外汇操作;购买国库券,给付美元,增加流通;卖出国库券,收回美元,减少流通。2、决定法定储备金比例;法定储备率有越来越低的趋势,调整频率也在减少。3、操作再贴现率。持有商业票据的个人或公司用尚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换现金,银行扣去自兑换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之后,支付现金,称为贴现。扣除的部分利息称贴水,扣除利息比率称贴现率。商业银行持其所有票据提请中央银行要求兑换现金,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扣除贴水的比率,称为再贴现率。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会将中央银行制定的再贴现率作为市场贷款利率的下限。成本效益分析商业银行利率和贷存比例银行储备高比例低比例资金闲置丧失利润挤

17、兑风险成本提高向商业银行借贷成本:联邦基金利率向中央银行借贷成本:再贴 现率央行确定利率中央银行提高利率降低利率商业银行增加储备提高利率减少储备降低利率增加存款减少消费减少存款增加消费第二节 汇率与国际收支汇率汇率的两种计量方法:1、外国货币的本国价格;2、本国货币的外国价格。各国使用货币不一样,各种货币之间产生了相互交易的需要,所以出现以汇率表现形式的货币价格。决定汇率水平的因素1、各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体现各国国内经济基本面,也是影响汇率最根本的因素;2、贸易往来及弥补贸易差额的需要;3、独立的国际金融活动的趋势。汇率与国际贸易中美贸易 汇率:1:6.8 中方顺差:出口200亿美元商品,进

18、口680亿人民币商品 为兑换:100亿美元若坚持兑换 汇率变化:1:3.4 人民币升值50%,美元贬值50%。货币可否兑换标志:官方汇率与黑市汇率之间的差价,或称汇率差额。1998年12月部分国家汇率差额国家官方汇率黑市汇率汇率差额%意大利6.0596.181法国1305.81318.82韩国684.1752.510墨西哥22812623.1515以色列1.6851.98818巴西0.7651.20157波兰502.553201.24537苏联0.6067.24171095古巴0.82937.3464405说明:汇率均为本国货币对美元的直接标价。汇率差额为黑市汇率超出官方汇率的百分比。控制汇率

19、对出口影响美英计算机贸易汇率条件:1 =2汇率条件:1 =3汇率条件:1 =1美国国内价格500 美国国内价格500 美国国内价格500 出口价格250 出口价格166.7出口价格500英国国内价格250 英国国内价格250 英国国内价格250 进口价格250 进口价格166.7进口价格500英国市场份额美国50%英国市场份额美国增加英国市场份额美国减少英国50%英国减少英国增加控制汇率对进口影响本国货币贬值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国内对外国产品的需求减少,进口额下降;本国货币增值导致进口产品价格降低,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增加,进口额上升。控制汇率结论货币贬值可以增加贸易收入,改善贸易平衡;货币升值

20、可以减少贸易收入,恶化贸易平衡。汇率与资本流动资产是把购买力从现在转移到将来的手段。预期收益率会影响对资产的选择。各国利率对比和汇率变化决定国际金融资产流动方向。案例:10万英镑的投资选择美元利率为10%英镑利率为5%汇率不变1=2利率收益投资英镑收益率5%投资美元收益率10%汇率变化由1=2到1=2.5利率收益遭遇美元贬值22万/2.5=8.8万投资英镑收益率5%投资美元收益率-12%汇率变化由1=2到1=1.6利率收益恰逢美元升值22万/1.6=13.75万投资英镑收益率5%投资美元收益率37.5%结论投资者的选择和国际金融资产流动的方向由两个因素决定各国利率对比和汇率变化。对具体国家而言

21、,利率上升或者货币升值有利于吸引国际资金;利率下调或者货币贬值将导致资金外流。储备货币美元和英镑在外汇交易中被当作度量标准,因而拥有特殊地位,成为核心货币或称储备货币。各国政府为应对收支失衡状况,通常有意保持一笔官方储备,弥补差额,平衡短期变动起到稳定和缓冲作用。发行储备货币的好处1、可以获得额外铸币税;2、有能力建立和维持国际货币流动的基本规则;3、可以按自己意愿调整本国宏观经济结构,其他国家只能作出被动反应,实现部分调整意图。第三节 国际货币领域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金融决策的政治学讨论国际贸易问题 从市场到国家:从市场规则和运行情况出发,观察市场力量怎样塑造贸易结构,分析优势和缺陷,然后讨论国

22、家干预、政策调节是否可以弥补市场缺陷。讨论国际金融问题 从国家到市场:明确国家管理金融活动目标,进行政策选择,各国之间达成安排,分析市场反应。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目标1、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2、吸引更多的资本。货币贬值促进贸易货币升值吸引投资金融政策国家政策目标经济学家认为,在金融货币领域国家的核心目标应当是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也就是同时实现国民经济的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内部平衡:在价格稳定前提下,实现资源充分合理的配置。合理利用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等,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福利。外部平衡: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贸易和投资项目的长期平衡。国家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

23、策指中央银行通过管理货币流通、调整经济发展的活动,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外汇操作和操控利率等具体方式。财政政策主要是国家政府调节自己的收支水平的活动,包括其相关预算、税收、官方债务的决策。政策手段与经济平衡 E XX B A C D II 财政宽松度E汇率直接标价,E上升本国货币贬值,E下降本国货币升值;财政宽松度代表政府财政政策,宽松度高以为政府执行扩张财政,支出扩大或税收降低,宽松度低意味政府执行紧缩财政,削减开支或增加税收。II线反应内部平衡,以充分就业为主要衡量尺度,线上各点代表充分就业,经济内部均衡;上方意味过度就业,经济过热;下方意味就业不足,经济停滞。XX线反应外部平衡,以贸易平衡为

24、主要衡量尺度,线上各点意味进出口相等,贸易收支相抵;上方意味出口大于进口,经常项目顺差;下方意味进口大于出口,经常项目逆差。II线与XX线焦点意味同时达到内外平衡。被II线和XX线分割的四个区域,分别存在四种不同的经济失调。A区就业不足,经常项目盈余;B区就业过度,经常项目盈余;C区就业过度,经常项目赤字;D区就业不足,经常项目赤字。汇率与财政政策使用方式II线表示:内部均衡要求汇率与财政支出反向变化。假设实现国内均衡后,财政支出减少,致使国内需求减少,为维持需求、保护就业,应当使货币贬值,增加出口,弥补国内需求下降形成的缺口。即减少财政支出的同时应当提高汇率;增加财政支出时应当降低汇率。XX

25、线表示:外部均衡要求汇率与财政支出同向变化。假设实现经常项目均衡后,财政支出减少,导致本国需求下降,对外国产品需求同时下降,进口减少。为维持出口平衡,必须相应减少出口,需要货币升值。即,外部平衡要求减少财政支出的同时降低汇率;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提高汇率。汇率制度与国际体系国家选择:固定汇率或者是浮动汇率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选择的汇率制度构成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固定汇率制度1、单向钉住,某国单方面宣布与另一国家(或另一些国家)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并且承诺将它维持在这个水平。被钉国家不承担维持汇率的任务,选择单向钉住的国家必须自己应付所有波动。很多发展中国家选择这个制度。2、分别钉住,由若干国家分别钉

26、住一种货币或金银等硬通货,这样自然会形成稳定的汇率体系,历史上的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都属于这一类。各国分别维护本国货币对黄金或美元的比价,相当于共同维护他们之间的固定汇率。3、合作钉住,若干国家经过协商,建立固定的兑换制度,不过不以第三方货币或硬通货为参照。各国分担稳定汇率的责任,称为合作钉住。比较典型的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曾经采用的货币体系。浮动汇率分为清洁浮动和肮脏浮动清洁浮动:中央银行完全不干预汇率,任凭市场力量决定本国货币的价格。肮脏浮动:有管理的浮动。理论上讲,政府可以通过参与外汇市场,而不是行政命令制定和维护多重汇率,所以它仍属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第四节 金本位体系金本位制度的理论

27、基础金本位体系是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出现的动力:1、确立各国认可的兑换制度;2、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体制建设进程1、外部条件变化,产生制度要求;2、出现有影响理论,对形势变化提出解释,鼓吹新制度;3、新思想通过政策争论乃至政治和社会冲突,改变国家关键政策;4、国家或主动引导或通过示范和竞争向其他国家推销普遍规则;5、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变化加速改造过程,最终产生新的国际体制。硬币物价流动机制苏格兰人大卫休谟18世界中期在金本位制度基础上提出:允许货币资本自由流动可以自然实现收支平衡。贸易失衡逆差顺差黄金流失黄金流入储备减少储备增加货币供应不足货币供应增加物价下降物价上涨贸易

28、平衡金本位体系建立英国第一个采用金本位制度的国家1816年颁布金本位法;1819年颁布恢复条令 规定维持英镑与黄金的固定汇率是中央银行的唯一任务。意义:1、取消对黄金进出口的管制,实现硬币物价流动机制理论,允许黄金自由流动;2、确定纸币发行与黄金挂钩,白银作为黄金的辅币使用。其他三种竞争制度1、浮动汇率制度:俄国、奥匈帝国,发行纸币不与任何贵金属挂钩;2、银本位制度:德国、印度、中国,发行银票;3、金银复本位制度:法国,纸币发行同时与金银挂钩。技术革命推进金本位制度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普遍铺设铁路;19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铺设路上和海底电缆;1852年,伦敦和巴黎首次直通电报;1866年,

29、横跨大西洋两岸的永久电缆铺设成功;1870年,连接印度和英国的电缆竣工。历史上,铁路和电报网第一次把各国的金融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方便跨国套利行为。非金本位汇率制度缺陷1、浮动制度。存在天然过度贬值倾向。实行浮动汇率的国家政府容易失去信用,遭遇投机活动冲击。2、银本位制度。不合适大规模贸易结算。3、金银复本位制度。金银供需不同步。19世纪70年代,主要经济大国都已经效仿英国采取金本位。金本位体系规则金本位体系要求:各国分别确定本国货币与黄金的比价,负责维护价格;必须允许黄金不受干预的进出口。即高能货币发行量与黄金储备直接挂钩,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各国政府政策符合硬币物价流通机制,实现货币体系和世界

30、经济体系的长期平衡。金本位制度下国家实现外部平衡步骤法国德国黄金顺差高能货币减少高能货币增加银根紧缩物价下降银根宽松物价上涨出口增加出口减少贸易平衡金本位制度下央行行动1、停止黄金出口违背制度;2、增发纸币平抑金价违背制度;3、吸引黄金回流提高利率,紧缩银根,改善贸易条件消除赤字,恢复收支平衡,黄金流动停止。金本位制度下政府实现内部调节面临限制1、难以有效稳定价格黄金供给数量变化;2、政府无法有效行使货币政策增加高能货币,引发兑换黄金购买外国资产,黄金外流导致高能货币减少,通货紧缩,利率上升,黄金停止外流。黄金储备减少的数量等于初期投入本国市场的现钞数额。金本位体系的不平衡 出现黄金外流的国家

31、一般积极上调利率,吸引黄金回流,而享有盈余的国家却经常不做反应,不积极抑制黄金流入。所以,总是赤字国在负起维护体系的责任,不存在完美的对称平衡。金本位制度瓦解(19181939)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了各国内外经济平衡,面临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金本位制度无力完成同时创造内外平衡的任务,各国毫无例外的以内部平衡为先。而保证内部平衡恰是金本位的弱点,所以放弃金本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第五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体系的设计与建立理论基础:凯恩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提出建立内部经济平衡的新理念。其条件是通过建立国际清算同盟稳定外部平衡。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会议,确

32、认美英制定的战后金融和贸易制度规则。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安排1、黄金不受供需影响,成为单纯国际结算工具,价格固定在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2、短期汇率浮动超过1%政府就有义务干预,防止竞争性贬值;3、长期汇率即时浮动允许达到10%,经IMF讨论协商还可获得10%的浮动幅度;4、允许各国控制短期流动资金,并可向IMF获得短期贷款(以IMF监督国内平衡为代价,最高限额为认购基金额的125%)以稳定汇率;5、世界银行负责引导长期投资,从根本上纠正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避免世界经济的波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作运行困境1、欧洲战前贸易和支付体系消失面临巨额贸易逆差;2、欧洲内部贸易联系难以恢复,亟需新的清偿

33、手段。马歇尔计划1、提供美元、商品和军事援助,帮着欧洲建立支付体系;2、允许19国货币对美元贬值近30%,帮助各国与国际社会重建内外部平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构特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典型的N-1体系。假设体系中有N个国家,第N个国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即美国)的货币被确定为储备货币,其他N-1个国家负责维护本国货币同N过货币(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即美元)的比值,则固定汇率已经形成。N国无需承担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义务,享有种种特权。普通国家政策 货币政策依然难以达到目的。扩大货币供给会减少美元储备。假设某国经济在点2实现平衡,后来经济变动,点1成为新的平衡。继续保持点2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意味经济失调

34、,面临就业不足和经常项目赤字。若要调整到点1,必须同时调整货币和汇率政策,扩大财政开支并使货币贬值。由于汇率无法随意调整,减少或扩大财政支出只能达到点3或4,但却会分别造成更加严重的就业不足或外部失衡。布雷顿森林体系设计网开一面,允许出现基本不平衡的情况下调整汇率,比金本位更加灵活。E B XX 1 A C 3 2 4 II D美国政策 不仅可以使用财政政策,而且可以有效使用货币政策,实现调节经济的目标。例:例: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高能货币供给,导致美国利率下降,此时外币收益率相对提高,美国人用新得到的美元兑换外币,造成外币升值压力。此时,外国银行按游戏规则,必须维持货币汇率,抛售货币收

35、购美元作为储备,被迫增加高能货币供给。美国宽松银根政策导致其他国家跟进,等于进口了美国的货币政策。这很有可能不符合各国当时经济平衡的要求。即所谓第N国特权。特里芬困境 1959年美国耶鲁大学罗伯特特里芬教授在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推断: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代替黄金同各国货币挂钩,主要原因是黄金产量增加跟不上世界经济规模扩大的速度,不能为各国提供足够的储备。美元作为汇兑中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难题,而将美国货币当局陷入困境。如果坚持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等于让美元供应量与黄金产量挂钩,世界储备仍将不足。如果它满足世界经济需求,按经济发展供应美元,美元数量增长肯定超过黄金产量增长,实际比价将会降低,随

36、时可能发生挤兑风险。美国实际处于两难困境当中。评价 布雷顿森林体系保留了金本位制度稳定、自我调节的优点,并且通过新的设计为各国提供了使用财政政策的余地,解决了市场价格受黄金产量左右的问题。加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帮助,各国可以更有效地维持内外平衡。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根本的不平等,第N国的货币政策将影响其他国家的货币供应。而且储备不足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存在挤兑美元的危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设计双保险1、人们会放弃对黄金的非理性依赖;2、美国会长期保持技术领先,保持贸易顺差和资产项目逆差,以调整美元供应。现实困境1、普通民众对黄金的依赖并未消失;2、各国央行维护美元的承诺不稳固;3、

37、美国商品技术优势迅速丧失资金环流难以为继。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美国政策现实:20世纪60年代,美国同时采取越南战争和国内“伟大社会计划”。军方和社会福利开支大幅增加60年代末通货膨胀率接近6%。其他国家难以维持汇率,被迫进口美国的通胀,大为不满。办法:一方面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并配以严格的货币政策,制止国际收支失衡;一方面谋求美元对黄金比价降低,缓解挤兑压力。政策:1、1969年美国经济衰退,尼克松政府坚持扩张型财政政策,致使美元出现挤兑危机;2、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单方面宣布停止向外国央行兑付黄金,要求主要伙伴国家同意美元单独贬值。美元黄金比价下调之前,美国将向进口产品征收10%附加税

38、。第六节 目前的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的形成起因:1971年-1973年恢复固定汇率体系协调行动失败,使货币主义学派得到认可。规定:国家放弃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操作和控制法定准备金等干预市场的政策手段,公开承诺按照一定速度增加货币供应量。结论:中央银行保证不干预市场,国家政府失去货币政策工具,放任市场自行寻找内部经济的平衡点。货币主义具体的汇率政策主张1、各国政府只根据国内经济需要调节货币供应量;2、汇率完全交由国际金融市场、按照各国货币的供需水平决定;3、私人金融投机活动应被视为代表市场力量的稳定器,不受政府的控制和干预。浮动汇率的表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浮动汇率在经济衰退和混

39、乱中表现良好。1975年经济大国纷纷表示接受现实,放弃重建固定汇率,准备长期实行浮动汇率。1976年1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取消货币平价和中心汇率,允许成员国选择汇率制度,确认浮动汇率合法性。废除黄金官方价格,可按市场价格自由交易。布雷顿森林体系演变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固定汇率体系消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目标和功能发生变化。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维持短期汇率稳定的机构,演变为金融市场上的最后贷款者,从固定汇率的管理者变成了浮动汇率下的消防员。货币电子化与浮动制度的确立1968年,万事达卡行政总裁曾预言:目前的货币是记录在纸上的字母和数字,将来它会变成以电子和光子表现的数据,按照

40、光速在全球流动。货币电子化使金融市场吸引大量资金,并发展出花样繁多的交易手段,其规模和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各国政府难以控制如此庞大而变化的市场。金融市场最终决定了汇率体制的命运,恢复由各国政府控制的固定汇率体系在近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浮动汇率的内外平衡实践浮动汇率体系下,各国重新回到了完全平等的地位。货币政策得到解放,政府可以使用财政政策和汇率调整实现经济内外平衡。事实证明,各国政策设计往往相互干扰甚至冲突,结果出乎意料,国际经济不时出现严重失调。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金融关系回顾:第一阶段清洁浮动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各国精心设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想求得对自己最

41、有利的结果,但往往以失败告终。第二阶段大国协调时期。19851991年大国以广场协议、“贝克货币计划”、卢浮宫协议、电话协定等合作方式尝试协调各国宏观经济以稳定汇率。第三阶段战略汇率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达国家有意把汇率变化当作竞争工具,争夺世界经济当中的优势地位。总的来说,20世纪末的国际货币领域实行的是一种管理浮动体制,不时出现大国协调和普遍的灵活浮动并存。在这种体制下,最不幸的其实是经济政治实力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接连发生拉美债务危机、墨西哥比索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最不发达国家债务问题更是日益严重。浮动汇率利弊优点1、平等对称,没有国家享有特权;2、各国可以自主决策,选择

42、自己喜欢的价格和就业目标,同时使用货币、财政、汇率手段稳定经济。3、市场力量可以自动达到国际稳定,而且调整迅速,不给投机商牟利时间。缺点1、自由浮动貌似平等,实际上是回到尔虞我诈的无规则状态。大国摆脱束缚为所欲为,而对中小国家不利。2、各国可以自主决定经济政策只是错觉。各国货币和财政选择肯定会相互影响,甚至要相互抵消或冲突。3、自由浮动可以促进金融秩序的长期稳定,却会加剧短期的波动。困境 浮动汇率下,国际经济确实出现剧烈动荡,但国际贸易和金融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各国确实推行过以邻为壑的竞争性策略,但也完成过几次成功的协调。总的说来,西方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但它们渡过了结

43、构性危机,顺利进入新的全球经济时代。矛盾的信号和不同的理解,使国际社会缺乏金融制度改革的共识。各国只有设法适应管理浮动的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第七节 浮动汇率的风险:拉美债务危机 1982年拉美各国债务总额达到3335亿美元,仅当年就需换本付息321亿美元,而当年拉美出口却下降7.1%。以普遍使用的债务指标衡量,拉美当时的债务情况已及其危险。其负债率达到331%,远高于200%的安全线;偿债率达到26%,明显超出国际公认的20%警戒线;拉美各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只能满足2.9个月的进口需要,低于保证3个月进口需要的安全线。危机根源1、20世纪70-8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

44、上汇率和利率的急剧变化。年份名义利率出口价格变动率实际利率19725.49.2-3.519739.333.0-17.5197411.257.5-29.419757.6-5.714.119766.18.1-1.819776.410.6-3.819788.3-3.712.5197912.021.0-7.4198014.221.2-5.8198116.5-2.819.9198213.3-11.227.519839.8-6.517.4198411.22.68.419858.60.69.319866.7-12.722.22、国际贸易形势发生了不利于拉美国家的变化。西方国家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初级产品价格一

45、路下跌。3、拉美各国经济发展战略明显失误。社会分配不公、农业发展滞后、国内积累率低,同时吸引外国资金掩盖经济结构问题谋求高增长;奉行“进口替代战略”,过度保护民族工业导致经济竞争力缺乏。4、拉美国家债务管理举措失当。无控制借入浮动利率商业贷款,高估初级产品价格走势,无视国际经济恶化趋势。危机处理方案第一阶段:拉美国家希望避免债务问题影响经济发展,争取边发展边偿债;债权国担心无法收回贷款陷入金融危机,要求债务国尽快还债,实行经济紧缩政策,不减免债务。第二阶段:拉美债务国表达对发达国家执行政策的强烈不满,寻求政治解决;西方经济状况有所好转,态度略有变化,但终因经济形势动荡和里根政府的拒绝而没有成为

46、现实。第三阶段:美国意识到拉美国家已尽最大努力,发展下去或许会影响美国经济长期发展。同意减免700亿美元债务本息,将债务债券化和债务资本化。第八节 浮动汇率的风险:东亚金融危机浮动汇率引发东亚金融危机1993年世界银行将东亚经济增长成为|“东亚奇迹”。1997年7月到1999年1月,东亚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从泰国开始,先后蔓延到马来西亚、中国香港、韩国、印度尼西亚、日本、俄罗斯、巴西。夹缝中的新兴经济体 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处境汇率频繁调整导致货币脆弱市场与国家关系失衡 如果市场开放不足,国家过于强大,市场力量弱小,该国无法分享国际资本流动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好处。相反,如果市场开放过快,资本力量远远

47、超过国家的控制能力,就有危机和动荡的可能。第九节 改革的努力:欧元诞生1999年1月,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等11个欧洲国家开始一场举世瞩目的大胆试验,用欧元取代各国原有货币,经济上要求消除参与国之间的结构和周期差异,形成单一市场;政治上,要求参与国政府放弃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上交跨国机构。从固定汇率到单一货币1957年罗马条约提出建设欧洲货币联盟。1970年维也纳报告,提出10年时间分三阶段建立货币联盟,实行永久固定汇率。1978年德法提出联合动议,主张建立欧洲货币体系。1991年,欧共首脑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条约,决定建立统一的经济和货币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欧元与最优货币区抵

48、抗浮动汇率风险,平衡美国和德国影响力。最优货币区的国家通过固定汇率可以实质性的提高货币效率,获得巨大收益。它们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越频繁,这些收益就越明显。一方面,欧盟经济一体化成效显著,已经具备最优货币区的许多优点。一方面,统一货币是固定汇率的极端情况,是最严格且不可逆转的汇率固定方式,它要求一体化程度自然非同一般,而以这个严格的标准衡量,欧盟还不完全是最优货币区。欧元区的前景1、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出现了不平衡。2、随着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进展,资源重新配置,生产分工调整,欧元区内部地区差别扩大。3、为了保证如期推出单一货币,欧元区国家同意货币政策的非政治化,同意在制定财政

49、预算时严格执行自我约束,同意推迟考虑建设社会联盟的问题。比较优势 李嘉图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比较优势概念,更透彻说明国际贸易的基本动力和原理。即便某个国家在所有生产部门中都居于绝对劣势,它也依然能够通过贸易获益。假设案例国家美国 英国产品钢铁 小麦生产要素劳动力两国两国1个劳动者单位时间(个劳动者单位时间(1年)的产量年)的产量小麦(吨)钢铁(吨)英国5001 000美国200100每国每国200名劳动者平均投入两项生产的总产量名劳动者平均投入两项生产的总产量英国50 000100 000美国20 00010 000世界总产量70 000110 000比较优势生产没有国际贸易和分工情况下的

50、产量小麦(吨)钢铁(吨)英国50 000100 000美国20 00010 000世界总产量70 000110 000比较优势生产方式的产量(美国工人全部转向农业生产,英国农民20人转移到钢铁生产)英国40 000120 000美国40 0000世界总产量80 000120 000供需交换模型小麦(吨)钢铁(吨)英国52 000102 000美国28 00018 000世界总产量80 000120 000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

51、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机会成本概念进一步论证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机会成本较低。比较优势定义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第二节 现代国际贸易体系的起源(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现代国际贸易与早期国际贸易的区别 比较优势模型成立前提:1、极低的运输费用;2、可以迅速交流贸易信息。16世纪的跨国贸易无法满足这一前提。国际贸易含义改变 17世纪的工业革命和第一次技术革命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含义。1、工业化生产使奢侈品进入大众市场;2、蒸汽机在陆海运输中的应用;3、19世纪初期,欧美各国开始铺

52、设铁路。18401910年间的铁路里程(单位:万公里)184018701910欧洲0.266.5421.21北美洲0.285.5426.58拉丁美洲0.010.246.07亚洲-0.515.95非洲-0.112.30大洋洲-0.111.93世界0.5513.0564.04各国对国际贸易变革的反应希望控制贸易后果:1、支持国家富足,利润分配合理,社会安定繁荣,超越他国;2、反对财富流失,社会动荡,地位受损。现实:不均衡发展,贸易结果各异。贸易能力贸易态度英国占世界贸易额的1/5积极支持欧美国家有待发展犹豫、矛盾亚非国家坚持奢侈品贸易政策限制贸易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英国政府行动李嘉

53、图比较优势理论出现的背景 1、各国保护政策可能使贸易保护主义在欧洲和世界舞台占上风;2、粮价上涨,社会动荡。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意义 能够分析现代国际贸易规律,证明参与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总会对国家有利。英国政府相对获益政策 1、制定并实施“航运法”;2、颁布执行“谷物法”;3、限制机器出口,严禁熟练工人移居欧洲大陆。英国政府行动1、1846年废除“谷物法”;2、1849年废除“航海法”;3、降低关税,取消殖民地特惠税。英国与欧洲国家1860年英法达成“科布登-薛瓦利”条约,又称“英法商约”或“科布登条约”。英国首创关税“最惠国待遇”概念:(1)限制贸易歧视;(2)支持自由贸易。英国与亚非国家在非

54、洲和东南亚沿海建立一系列殖民地,以控制商路和东方市场。对印度和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国际贸易体系出现的回顾1、运输技术的革新降低贸易成本,使大规模、大众化的贸易成为可行;2、出现比较优势理论,打破重商主义桎梏,主张贸易自由;3、自由贸易主张在英国国内政治斗争中获胜,成为政府政策;4、英国软硬兼施,使其他国家接受或至少表面认同自由贸易原则。第三节 第一次相互依存时代(18731914)相互依存的扩展新独立国家:依靠国际贸易致富。阿根廷向欧洲大量出口羊毛、谷物和肉类产品,到19世纪末人均收入高于西班牙、意大利,与德国和荷兰处于同一水平。殖民帝国:种植跨区经济作物。橡胶从巴西移植到马来西亚,茶叶从

55、中国移植到斯里兰卡,可可被引入加纳。相互依存的深化1、各国相互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资本流动;2、西方各国都加入了工业化进程,并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生产分工;3、劳动力日益频繁的跨越国界。相互依存最突出的标志是各国的价格相互影响,同步波动,出现了相似的经济周期。相互依存的脆弱性相互依存体系的缺陷:1、政治基础相当薄弱;2、各国经济实力不均衡现象加剧;3、思想基础并不稳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国际上第一次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土崩瓦解。第四节 两次大战与贸易保护主义 1913-1938年间世界制造业生产分布时期时期美国美国德国德国英国英国法国法国苏联苏联日本日本其他其他世界世界191

56、335.814.314.17.04.41.223.2100.01926-192942.211.69.46.64.32.523.4100.01936-193832.210.79.24.518.53.521.4100.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1、战争的结果没有反映战前形成的经济力量对比;2、随着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的瓦解,在中东欧和中东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仅欧洲各国的边境就增加了1.2万公里;3、工业制成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4、20世纪初期的科技进步改变了初级产品的贸易地位。贸易保护政策1、主要战胜国坚持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2、三大帝国废墟上建立的新生国家也选择了画地为牢,而

57、非统一合作;3、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更是激烈,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手段保护自己的市场,同时鼓励出口,扩张在别国市场上的份额。第五节 第二次相互依存时代(19451989)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与影响1、就核心国家而言,二战的结果与战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基本相符;2、二战后出现了更多的新生民族国家,不过与一战后不同,它们是欧洲殖民帝国削弱的结果,而非帝国战败瓦解的产物;3、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贸易结构没有发生区域性变化。体制设计与建立设计1、美英在双边协调谈判基础上共同设计;2、坚持“多边和无歧视”原则;3、授权未来国际组织解释贸易规则并裁决争端。建立1、1947年10月,23个国家签署“关于关

58、税及世界贸易的总协定”,确认贸易规则和减税范围;2、1948年3月制定国际贸易组织宪章(哈瓦那宪章),确定贸易管理框架。体系的实践效果时间时间名称名称主题主题参与方总数参与方总数1947日内瓦回合关税减免231949安纳西回合关税减免131951托奎回合关税减免381956日内瓦回合关税减免261960-1961狄龙回合关税减免261964-1967肯尼迪回合减让关税及反倾销621973-1979东京回合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框架协议1021986-1993乌拉圭回合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123关贸总协定效果1、关税水平:从20世纪40年代的接近40%降到80年代的5%左右;2

59、、1950-1988年贸易只出现了三次下降1958、1975、1982;3、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每年都高于生产的增长速度;4、1953-1963年,初级产品贸易增长44%,制成品贸易增长83%;1963-1988年,世界生产增长150%,贸易增长275%。关贸总协定体制成功之处1、通过把各种议题放在一起讨论,各方都认为自己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比较优势);2、一揽子妥协方案体现了国际国内双层博弈的思路;3、多边协商使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有利的谈判地位;4、一揽子谈判为一些敏感课题提供了解决的机会(农产品补贴、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第二次相互依赖体系面临的挑战1、因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高速发展而出现的

60、新问题。如服务贸易、信息产业等部门和领域是否有必要和有可能贯彻自由贸易原则;2、20世纪后半期的国际政治格局与贸易体系并不相称,范围明显缩小;3、经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结果是出现了双重不平衡,即核心国家发展不平衡,核心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第六节 贸易理论的发展李嘉图模型解释力不足1、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只强调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能够通过自由贸易获益;2、假设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而忽略了其他资源要素对生产和贸易的作用;3、忽视了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同样是国际贸易的起因,因此很难解释为什么生产结构相似的国家之间同样存在大量的贸易往来。特定要素模型20世纪70年代由保罗萨缪尔森

61、和罗纳德琼斯提出:国家国家生产要素生产要素 产品产品特定要素特定要素 流动要素流动要素 备注备注本国外国劳动(L)资本(K)土地(T)工业制成品(M)粮食(F)资本(K)土地(T)劳动(L)实际经济活动中,特定要素和流动要素之间没有明显界限报酬递减规律 由于特定要素数量有限,拥有比较优势的生产部门不会无限制的增雇劳动者,当边际劳动产值等于应付报酬时,扩招自然停止。因为这个规律的存在,各国的劳动力不能完全转移到拥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一部分劳动力被迫固定在劣势部门,有可能成为自由贸易的受损者。国际贸易模式 PF/PM RSA RSworld RSB RDworld QF/QM 说明:PF/PM为粮食

62、相对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QF/QM为粮食相对于工业制成品的产量;RDworld代表相对需求曲线,按照假设,本国、外国和世界的需求完全相同;RSA为外国粮食相对供给曲线,RSB为本国粮食相对供给曲线;RSworld为世界粮食供给曲线。贸易和分工之后,新形成的世界粮食供给曲线应当在两国缘由的供给曲线之间。收益分配与贸易政策决定 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或称本国丰富要素的所有者)受益,与进口产品竞争的特定要素所有者受损,流动要素的所有者得失情况不确定。特定要素模型三个结论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2、新形成的供给曲线应当在两国原有供给曲线之间;3、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出口

63、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受益,与进口产品竞争的特定要素所有者受损,流动要素的所有者得失情况不确定。贸易竞争受损者的选择追求技术突破,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通过政治活动保护自己的利益,要求:1、限制贸易;2、补偿损失;3、政府帮助增加要素流动性。政府反应1、限制贸易最不合理,经常被接受;2、补偿损失次优选择,任务艰巨;3、增加要素流动性最好的办法,不受欢迎。赫克歇尔-奥林模型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尔和伯蒂尔奥林建立,经常被称为HO模型。假设:国家生产要素 产品生产差别生产特征棉布粮食本国外国劳动(L)土地(T)棉布(C)粮食(F)生产要素投入比例不同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要素比例与生产偏向性效应要素比例生

64、产特征:1、取消对要素流动性的人为划分;2、允许生产组织者自由组合生产要素。生产偏向效应 各国会倾向于生产要素供给相对充裕的产品,减少生产要素供给相对缺乏的产品罗勃津斯基效应。贸易模式与收益分配说明:PC/PF为棉布相对于粮食的价格,QC/QP为棉布相对于粮食的产量;RD为棉布的需求曲线,按照假设,本国、外国、世界的需求完全一致;RSA为贸易之前外国的棉布供给曲线,RSB为贸易之前本国的棉布供给曲线;RSworld为通过国际贸易形成的世界棉布供给曲线,它位于本国与外国的供给曲线之间。各国将出口资源充裕的产品,或称资源密集型产品。PC/PF RSA RSworld RSB RD QC/QP 贸易

65、导致收入分配变化 HO模型认为贸易对国家内部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充裕要素的所有者获益,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受损。要素价格相等化问题HO模型引起极大争议的结论:贸易会使两国要素和商品相对价格趋向一致,进而会导致各国要素价格趋同,直至完全相等。争论内容:1、要素价格趋同会降低欧美国家劳动者收入,需要保护本国市场;2、国际贸易实际上没有带来各国要素价格的相等化。里昂惕夫悖论 1962年美国进出口产品包含的要素前三行表明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后两行表明美国应当出口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悖论:美国是资本最充裕的国家,美国应出口高资本高技术产品,然而美国却在进口高资本劳动比产品。进口出口每百万

66、美元所含资本2 132 0001 876 000每百万美元所含劳动119131资本劳动比率17 916 14 321工人平均受教育年数9.910.1劳动力中工程师和科学家比重0.01890.0255赫克歇尔-奥林模型四个结论1、各国会倾向于生产要素供给相对充裕的产品,减少生产要素供给相对缺乏的产品;2、各国将出口资源充裕的产品;3、贸易导致收入分配变化;4、贸易会导致各国要素价格趋同,直至完全相等。规模经济效应集中讨论两个问题:1、为什么生产能力、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相似的国家之间会进行贸易?2、为什么某个国家的某一行业同时在进行进口和出口?基本假设与贸易模式与众不同的前提假设:收益或报酬递增。总劳动投入 产出平均产出 平均劳动投入1050.5215100.6671.520150.751.3325200.81.2530250.8331.235300.8571.1667案例:中美国没有贸易联系钢铁劳动力投入钢铁 小麦劳动力投入小麦中国 15101510美国 15101510总计 30203020规模生产效益钢铁劳动力投入钢铁 小麦劳动力投入小麦中国 302500美国 003025总计 3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