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的意象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20324275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鹤的意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鹤的意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鹤的意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鹤的意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鹤的意象(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老式文化中“鹤”的意象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 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同游不同志,如此十馀年。 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牵。委质小池内,争食群鸡前。 一鹤东飞过沧海 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 鹤,属鸟之涉禽类,形似鹭,嘴长而坚直,色绿,头顶赤色,全身纯白,也有灰色苍色的。下颚、两翼末端或尾部多坚决色,足长,胫骨披鳞,色青绿。高三、四尺,形貌潇洒,繁殖于黑龙江等处,夏季北归,冬季南去,以小鱼、昆虫及谷类等为食。中国古代的人很早便注意对鹤的研究,特别是它的叫声,诗经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描绘。诸多详尽,也很有参价值。由于鹤形貌杰出,有高人隐士之风,被

2、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又因鹤舞姿态美妙,因此古时王公贵胄和文人雅士很爱养鹤以供玩赏。最早记载养鹤的事要属左传: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晋羊祜镇荆州时,尝取泽中野鹤,教之以舞,娱乐来宾。至如陆机为成都王司马颖所诛,临死时犹顾左右而叹曰:今日欲闻华亭鹤唳,不可复得。可见其爱鹤心切。至于文人雅士以鹤为题材的作品,如白居易池鹤、杜牧别鹤、苏轼鹤叹等,更多不胜数。鹤在中国文学里,是一种很常用的描写对象,有平实的白描,也有加以神化,以至用以象征辞别、情义、君子、大志、清高、隐逸、神仙、长寿等。 一、情义中国古籍文学里,常常用成鹤对幼仔的精心哺育,象征父母对子女的爱,为了维护子女,甘愿牺牲。 广五行记记载,隋

3、炀帝要组织仪仗队,于是下令征课各县羽毛,用来制造侍卫穿的氅衣。百姓为了应付课税,只得捕获禽鸟,拔取羽毛。在乌程,有鹤身于百尺高的树上,人们要把树砍下来,鹤怕幼子受到伤害,于是自动用咀衔下身上的羽毛,投在地上。鹤的浮现,有时是由于孝行所致。晋书吴隐之传记述吴隐之丧父时,痛哭流涕,路过的人也是感动得落下泪来。后来妈妈去世,隐之更是悲哀不已,合法号泣的时候,忽然有双鹤鸣叫,时人都觉得是孝行所感致,晋书陶侃传亦载有此类故事,并且还多了一种色彩。陶侃因妈妈病逝,辞官司守丧。一日,有两个客人来吊丧,没有哭便走了,陶侃觉得奇怪,于是跟在她们背面,只见那两个客人变为双鹤,冲天而去,后世因此称吊丧为鹤吊。从以上

4、两则记载,可鹤与孝行有密切的关系,鹤的浮现,正是孝行所致,这大概就是古之所谓孝感动天的一种文学体现吧。古代诗歌中,不乏有关鹤的爱情故事。汉代古歌辞中,有一首是以白鹤忠于爱情为题材的飞来白鹤,从西北来,十十五五,蜀列成行。妻卒被病,不能相随,五里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日摧颓。曹植也有一首同类题材的咏鹤诗。东晋王韶之神境记的记载,更富神奇色彩:传说一对夫妇隐居兰岩,一活就是是数百年,后来双双化身为鹤,不料其中一只为人所害,孤鹤长年哀鸣,长留不去。此外,渚宫故事记述南朝宋明帝修建竹林堂,新阳太守郑裒献雌鹤于堂,留雄鹤于府邸。雄鹤失侣,昼夜鸣叫,闻者为之泪下。雄鹤又常飞赴堂中,与雌鹤交颈共舞,宫人驱

5、之,不肯拜别。南北朝时庚信也写过鹤赞诗,赞美了鹤对爱情的忠贞。 二、辞别在南北朝的诗文中,诗人常常以别鹤来比方夫妇离另的悲哀,其中大部分是写深闺女子对客居它方的爱人的怀念。 如汤惠休白歌、柳恽掏衣诗、吴均与柳恽相赠答诗、陆厥李夫人及贵人歌、虞羲自君之出矣、梁武帝燕歌行等。柳恽掏衣诗曰:鹤鸣劳永叹,采?伤时春。念君方远游,望妾埋执素。秋风吹绿潭,明月悬高树,佳人饰净容,据携从所务。此处,也有写男子怀念女子的,如江淹悼室人诗、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等。从以上提及的诗文中,可以找到用字极相似的诗句,如陆厥李夫人及贵人歌中有寡鹤羁雌句,梁武帝燕歌行中有沙汀夜鹤啸羁雌句,梁朝王筠春月也有独鹤惨羁雌句。孤鹤羁

6、雌在后来的诗文中也常常浮现,用以象征夫妇或恋人的分隔异地,遥相怀念。古人还用别鹤来比方朋友的辞别,如鲍照与荀中书别:劳舟厌长浪,疲饰倦行风。连翩感孤志,契阔伤贱躬.渐无黄鹤翅,安得久相从。顾遂宿知意,不使旧山空。以鹤比方感伤。除了离情别绪外,尚有用以体现游子思乡以及痛悔自已行为的等,如到溉秋腐咏琴诗:寄语调弦者,客子心易惊。离泣已将坠,无劳别鹤声。繁钦愁思赋:鸣鹤之哀音,知我行之多违。怅俯仰而自怜,志荒咽而摧威。聊弦歌以励志,逸奉职于闺闱。 三、神仙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有关鹤的出生也有种种神话传说,例如影生、声交而孕、胎生等,加上古代人相信鹤的形象于是被神化了。 因此,在古

7、代的文学作品中,鹤多被喻为仙禽,或是直接比方为神仙。在神仙的传说中,仙人驾驭的多是鹤。如列仙传中载有王子乔乘鹤的故事。述异传中的仙人是驾鹤之宾,可以跨鹤腾云,鹤于是成为仙人的骐骥,常常往来于仙凡之间。鹤与神仙既然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因此诗文中驾鹤的意象,也往往有神仙的寓意。例如南北朝诗歌中何召游仙诗、鲁范神仙篇、释慧净英才言聚赋得升天行诗等。除了驾鹤外,尚有控鹤、御鹤、驭鹤、拂鹤及乘鹤等语汇,并且在诗文中配上琼台、桂寝、金坛、瀛洲等与神仙或仙境有关的词语,更突出了鹤所具有的神仙意象。尚有传说修道的人可以化成鹤,或是仙鹤可以化成人的故事。葛洪的光朴子释滞:君子为鹤,小人成沙。神仙传中又载苏仙公成仙

8、化鹤的故事。其中陶潜搜神后记记载丁令威的成仙通过最为详尽: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绯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出名字耳。还夺薛用弱集异记记述徐佐卿化成鹤时,被箭所伤;吴淑江淮异人录载孙绍元死后变鹤的故事;王世贞列仙全传记赵惠守修道成仙,化为仙鹤而去。至于仙鹤化成人的故事,范晔后汉书郑弘传中记:射的山有白鹤替仙人取箭,但遗箭被樵夫弘拾得,后来白鹤化成人向弘讨还遗箭。古琴疏载:恒山有双白鹤,化成神女在台上载歌载舞,今遍山俱响。刘敬叔异苑记载:

9、晋情帝永嘉中,徐被一种由白鹤化成的女子困惑的事。刘义庆幽冥录也记晋元帝元兴时,苏琼由白鹤化人困惑一少年的通过。虽然这些能化成人的鹤不尽是神仙,但超越常人而类于神仙的意象则仍然可寻。可见,鹤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往往有着强烈的神仙意象。 四、君子由于鹤的形态是长颈、竦身、顶赤、身白,予以人一种清高的感觉,因此鹤很早就被人觉得是有德行的禽鸟。 诗经小雅就有鹤鸣诗: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爱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以鹤寓喻君子。周易系辞上也以鹤比作君子: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于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

10、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子之因此动天地也,可不慎乎。鹤在树萌中鸣叫,小鹤也会随声呼和,喻指有道德学问的君子,虽深居简出,她的嘉言善行,也会传至千里之外,受人赞扬。因此,鹤鸣一词也常常在诗文中浮现。如汉虞?碑:惟此君子,除汉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汉后来,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如陆云鸣鹤诗序:鸣鹤,美君子也。此外,又有所谓鹤鸣之士,指那些修奂践言为当世所赞颂的人,后汉书杨赐传载:唯陛下慎典型之诫,图变复之道,斥远佞巧之臣,速征鹤鸣之士。葛洪的抱朴子中更有君子化成鹤的故事:君子为猿鹤。庚信哀江南赋中君

11、子化成猿鹤之名,就是用的这一典故。唐代天子求贤的诏书,也因以鹤与君子的联想,而称为鹤书或鹤板。此外,唐诗中更有鹤貌、鹤体来形容君子的高洁,如唐壶。吴中高士虽求死,不那稽山有谢敖。古谚云:鹤非染而自白,鸦非染而自黑。就是说人的正派与否,是由自身决定的,元代郑德辉王粲登楼四说:你可晓得那鹤非染而自白,鸦非染而自黑。既读孔孟之书,心达周公之礼。这里,鹤也比方为正君子。 五、大志鹤可以在广袤的空间飞翔,中国古代神仙故事中的鹤便可以在超越俗世的时间和空间往来,相鹤经说鹤飞则一举千里,这种特殊的飞翔能力,往往用来比方有大志。 在体现手法上,除了写鹤飞行的状态外,还多与小鸟作对比。例如阮籍咏怀其二十四:云间

12、有玄鹤,抗志扬哀声。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反之,鹤因受伤或羽翼未成等理由不能高飞就显得沮丧。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载:支(道林)公好鹤住剡东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公惜之,乃锻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其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总之,鹤飞则一举千里,便成为一种有远大志向的象征,再加上那些描鹤不与小鸟游,又不肯被畜养赏玩的诗文,更突出了鹤这一象征。 六、隐逸鹤喜欢栖息在涤尽繁器的郊野,如深谷、小渚等,因此有隐逸的象征。 司空曙选僧无言归山诗:袈裟出尘外,山每项几盘缘。人到白云树,鹤沈青草田。龛泉朝清?,松籁夜和禅。自昔闻多学,

13、逍遥注一篇。宋代隐士林逋梅妻鹤子的故事,最为人所知: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回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左右有客至?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必棹小舟而恨,盖尝以鹤飞为验也。在这段文字中,我们感受到安舒和逸的气韵,自始鹤就与逸士不可分隔,由隐士自会想起鹤来。 七、报恩中国文学里常有对鹤知恩图报的描述。 最早记载鹤报恩的,要算是西汉焦延寿易林中的白鹤衔珠。其后唐徐坚初学记卷十六引韩子说:师旷鼓琴,有玄鹤衔珠于中庭舞。可见中国文学里很早便把鹤与珠连在一起。东晋后来也有记载鹤以来得及报恩的诗文,晋干宝搜神记郑二十载:哙参,养母至孝。曾有玄鹤

14、,为戒人所射,穷而归参。参收养,疗治其疮。疮愈放之。后鹤夜到门外,参执烛视之,见鹤雌雄双至,各以明珠以报参焉。南朝梁兴嗣的白鹤羽扇赋开首即说:衔明珠以报德。 有时鹤会以其她方式报恩,如西汉路乔如鹤舞:赖君王之广爱,虽禽鸟兮报恩。方腾骧而鸣舞,凭朱槛而为欢。文中说鹤懂得自己备受宠爱,于是不久乐地在庞里鸣叫起舞。格致镜原记述李卫公因救仙鹤而得相位。甚至有以死相报的故鸣不食;卢勉饲之,乃就食甚驯。一创死,一哀鸣不食品店;卢勉饲之,乃就食。一旦,鸣绕卢侧。卢曰:尔欲去也,有天可飞,有林可栖,不尔羁也。鹤振翮云际,数四回翔,乃去。卢老病无子。后三年,归卧黄溥溪上,晚秋萧索,?杖林间,忽一鹤盘空,声鸣凄断

15、。卢爷祝曰:若非我陈州旧侣耶?果尔,即当下。鹤竟投入怀中,以牵衣,旋舞不释。卢抚之,泣曰:我老无嗣,形影相吊,幸尔留此,当如孤山?老,共此残年。遂引之归。卢殁,鹤亦不食死。灵鹤报恩的故事在中国文学里是屡见不鲜的。 八、长寿鹤被觉得是可存活千年的动物。 古人常以生命短暂的蜉蝣,与长寿的鹤作对比。淮南子说林训载: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暮死而尽其乐。由于龟是长寿的象征,因此古文中鹤时常与龟并称。如汉桓谭新论辩惑中说:龟称三千岁,鹤称千岁,谁当久与龟鹤同居,而知其岁耳,皆指龟鹤是长寿之物。 以鹤老喻长寿,在唐诗常常用到。唐柳公绰赠毛侧翁诗:桃源千里远,花洞四时春。中有含真客,长为不死人。松高枝叶茂

16、,鹤老羽毛新。莫遗同篱槿,朝荣暮化尘。又如司马退之洗心诗:山瘦松亦劲,鹤老飞更轻。逍遥此中客,翠发皆长生。 鹤被视为仙禽,且又象征着长寿,因此常用于颂寿之辞,如松鹤长寿、松鹤遐龄、鹤寿松龄、龟鹤延年等。 白鹤的羽毛,常用以比方人类的白发,因此鹤除了有长寿的意象外,也象征年老。鹤发鸡皮是形容年老、发白皮皱之意。南北朝庚信竹杖赋: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鹤鬓,鹤发是白发、白鬓的同义。古人常以感慨年华早逝,容颜衰老的哀伤。宋苏轼用过冬至与诸生馀酒:鹤鬓惊全白,犀围尚半红。愁颜解符老,寿耳口吴翁。此外,又有所谓鹤发翁,指白发老翁。唐陆龟自遣诗:数贝游丝堕碧空,千年长是若东风。争知天上无人住,亦有春愁

17、鹤发翁。 以上例子,无论鹤发鸡皮、鹤发、鹤鬓,抑或是鹤发翁,用在诗文中多具有贬的意义,至于鹤发童颜则是说头发虽因年寿至斑白,但容颜保养得较好,皮肤犹如孩童同样,此语用于赞美老而健康的人。如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四十:前汉有一人姓兰名期字子约,本贯?州曲阜县高平乡九原里人氏。历年二百,鹤发童颜,率其家百余口,精修孝行,以善化人,与物无忏。时人不敢呼其名,尽称为兰公。 年寿有时而尽,既然鹤有年老意象,因此鹤与亡故有密切的联系。神僧传有一种鹤吊故事,故后世称吊丧为鹤吊:(慧约)初卧疾,时见一老公执锡来。及仙化日,诸僧咸卜市之东岩帝,及改葬独龙,抑其前见之叟,则志公相迎者乎!又临终夜,所乘青牛忽鸣吼,泪下

18、交流。至葬日勒使牵从部伍发寺,至山唳不息。又建塔之始,白鹤一双绕坟鸣唳,声甚哀惋。在六朝墓志铭中,常以鹤象征死亡。南北朝庚信周车骑大将军赠小司空宇文显墓铭中有“门通吊鹤。功臣身殒,会图麟阁”的语句。死者的乘舆,叫做鹤驭,如宋沈括仙都山诗:苔封辇路上青山,鹤驭辽天不还。惟有银河秋月夜,鼎湖烟浪到人间。 提示:古时中国的读书人是常用鹤翔或鹤鸣来喻人生大志的,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鹤”,刘禹锡就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句子,体现诗人的广阔胸怀和积极向上的抱负。在作者幼小心灵中,能与冲天之鹤齐舞,成为“一鹤排云”飞翔蓝天是快意之事。因此文中“项为之强”不仅是专注的神态描写,并且是心向往

19、之、一意追求的体现)“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1一千近年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为我们道出了文学创作的起点问题,也就是说文以情生,情因物感,即感物生情成文的这样一种基本创作规律。一花一木、一虫一禽都是诗文创作的自然触发物,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一篇咏物诗赋就这样诞生了。翻开国内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读到大量的咏物诗赋。花草鱼虫、风霜雨雪、山川夕阳这些自然之景之物很早就成为文人歌咏的对象和情感的寄托。在这些林林总总多种各样的物象中,就涉及蝉,这只小小的鸣虫老早就飞入文人雅士的艺术视野。她们闻其声、视其行、观其容、察其性,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咏蝉诗赋。

20、到了唐代那样一种诗的国度里,咏蝉诗的数量就更为空前,单以蝉为题的诗就达7多首,要记录含蝉意象的诗句便不计其数。更要指出的是,唐代诗人挣脱了过去见物不见人,见景不见情的单一物象描摹。并且在她们眼里,蝉已经不再是一只简简朴单的昆虫,而是具有深刻文化底蕴的一种意象。所谓的意象,用西方意象主义诗论者庞德的话来说:“一种意象就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种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情结)。”2这个定义涉及着意象构造内外两个层面,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或“情结”,外层则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者珠联璧合,犹如一张纸的两面,完美统一于一首诗。蝉在唐代诗句里,就是这样的意象。但是由于诗人的主观感情

21、同她的境遇息息有关,这就导致不同的诗作体现出不同的意象特性,有的象征高洁,有的代言悲秋,有的触发哀时伤逝,有的自喻迍邅命运。下面就蝉在唐诗中的不批准象特性进行简要分析论述。 一、高洁品质的象征者 把蝉作为高洁品质进行歌咏的老式要上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侯就浮现了大量咏蝉诗赋。曹植蝉赋里有这样的句子:“皎皎贞素,侔夷惠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觉得蝉的贞洁品质可以与伯夷、柳下惠相媲美,是帝王与臣子的楷模和典范。傅玄在蝉赋里说:“美兹蝉之纯洁兮,禀阴阳之微灵;含精粹之贞气兮,体自然之妙形。台群吟以近唱兮,似箫管之余音;清激畅于遐迩兮,时感君之丹心。”陆云更是称蝉有五德:“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

22、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具有“文、清、廉、俭、信”这五德,是“至德之虫”,表面上是说蝉,事实上是刻画了一种正人君子形象。可见蝉的高洁品质在魏晋时期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与魏晋时期咏蝉诗赋一味描摹物象、见物不见人相比,唐代诗人能自觉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物我互释。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一首清新淡雅的咏蝉诗:“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赋得弱柳鸣秋蝉)有了皇帝的带头,大臣们更是后来者有之,如李百药的咏蝉:“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从这一君一臣咏蝉诗句的字里行间,隐约能看出她们冰清玉洁的崇高品德,

23、看看她们所用的词汇,“玉阶柳”、“含翠鸣”、“清心”、“华冠”,这些纯正透明、高贵典雅的辞藻,明是在写蝉,事实上是标榜自己。在中国老式社会里,士人们受到“太上立德,另一方面立功,另一方面立言”的警策,可见她们的首要任务是树立崇高的品格和加强道德修养,更何况是一国之君和庙廊重臣。 同样是太宗的名臣,虞世南更有一首咏蝉名作: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咏蝉诗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蝉,句句又是在写人。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声音和习性,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核心是作者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故意味的具体特性,从中找出了艺

24、术上的契合点。垂绥,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类似于蝉的下巴上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可以流丽响亮。诗的后两句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可以“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句诗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当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干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自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合能得到的。事实上,咏蝉涉及着虞世南的为人为官之道。她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

25、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可以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奉献。为此,唐太宗称她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3二、悲秋思路的代言者礼记曰:“仲夏之月蝉始鸣,孟秋之月寒蝉鸣。”4可见,国内的先民们很早就结识到蝉是一种感节应候的小精灵。自然界春秋代序,气候的变化,诗人对此是更加敏感的,正如钟嵘在诗品序里说的“气之动物,物之动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5陆机的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宋玉的九辩里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可见,蝉噪秋至,秋来悲生,于是在古典诗文里,寒蝉就同落

26、叶、夕阳、风、霜等一起成为悲秋的意象原型。“所谓原型,就是指一种把一首诗与另一首诗联系起来因而协助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的象征。”弗莱的原型理论觉得,有些常用的自然景象,在文学作品中反复浮现,这不能被觉得是某种巧合,相反,这种反复显示了自然界的某种联系,而文学则是模仿这种联系。寒蝉就是这样一种象征悲秋的原型之一。晋宋山水诗人谢灵运就有:“悲风入闺霜依庭;秋蝉噪柳燕辞楹”的诗句。秋风入、寒霜降、秋蝉噪、燕辞楹,渲染出一幅悲凉的秋景,为下文的抒发哀怨之情作了思路铺垫。 先看许浑的蝉:“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和陆畅的闻早蝉:“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

27、枕上,梦里故园秋。”在这里,噪柳鸣槐、喋喋不休的急促的蝉声,更频添了客居她乡、仕途未达的羁旅之人怀念故园的愁绪。 唐永贞、元和年间的白居易和刘禹锡有以蝉为题的唱和之作,先看白居易的这首: 十载与君别,常感新蝉鸣。今年共君听,同在洛阳城。噪处知林静,闻时觉景清。凉风忽袅袅,秋思先秋生。残槿花边立,老槐阴下行。虽无索居恨,还动长年情。且喜未聋耳,年年闻此声。(开成二年夏闻新蝉赠梦得) 再看刘禹锡的回赠作: 碧树鸣蝉后,烟云改容光。瑟然引秋气,芳草日夜黄。夹道喧古槐,临池思垂杨。离人下忆泪,志士激刚肠。昔闻阻山川,今听同匡床。人情便所遇,音韵岂殊常。因之比笙竽,送我游醉乡。(酬乐天闻新蝉见赠)白居易

28、和刘禹锡都积极地投身于永贞革新等社会改革的运动中,但是,永贞革新只履行了半年即告失败,刘禹锡等这些改革者被贬为远州司马,从此开始了她们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白居易当年虽未被贬,但十年后的元和十年,被斥为宫官越职言事,被诬以“伤名教”的罪名贬为江州司马,过了五年的贬谪生涯,晚年在洛阳定居,过着饮酒弹琴、游山玩水、栖心释氏的生活,此间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上面这两首即是。秋来悲生,闻蝉忆昔,曾经“同是天涯沦落”的刘白二人对此心有灵犀,那就是“力挽狂澜而未逮,忠心报国而被贬,这已让她们心中布满愤懑,再加上漂泊之苦,故园之思,更让她们的心情异常沉重,这复杂悲凉的情绪都借秋蝉那声声哀鸣淋漓尽致地传达

29、了出来。”三、哀时伤逝的触发者 古人觉得蝉夏生秋死,庄子的逍遥游里就有“蟪蛄不知春秋”的说法,蝉也就成了生命短促的象征。老式社会里,一批批文人志士在功名未就、壮志未酬时往往会发出人生苦短、岁月易逝的感慨,曹操当年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诗句。朝露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看到朝露、闻见蝉声,不免使人有哀时伤逝之感。 看看下面这首:“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年。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雍裕之早蝉)听到蝉声,自感炎夏已去,从一声声的蝉叫中感觉到的应当是溽暑变得徐徐凉爽,可是从另一种角度讲,夏去秋来,时光飞逝,有梦未圆、有志未遂的文人志士便有光阴似箭、时不我待之慨叹,雍裕之的苦

30、就来源于此。再看下面这两首闻蝉,杜牧的: 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时行仍仿佛,度日更分明。不敢频倾耳,唯忧白发生。 和吴融的: 夏在先催过,秋赊已被迎。自应人不会,莫道物无情。 木叶纵未落,鬓丝还易生。西风正相乱,休上夕阳城。白居易与刘禹锡的唱和之作尚有下面两首: 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白发生头速,青云入手迟。无过一杯酒,相劝数开眉。(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刘禹锡回赠作: 蝉韵极清切,始闻何处悲。人含不平意,景值欲秋时。 此岁方晼晚,谁家无别离。君言催我老,已是去年诗。(始闻蝉有怀白来宾去岁白有闻蝉见寄诗云只应催我兼遣报君知之句) 暑往寒来、岁

31、月轮回、物换星移本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然而面对抱负幻灭、功业难成的境遇,失意志士听到蝉噪声声,看到落叶萧索,夕阳西下,低沉与失落的感伤便油然而生,悲其所遇,无法快然自足,固然感慨老之将至,那正是想“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四、迍邅zhn zhn困顿失意命运的自喻者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说:“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意思是说,往往某些名诗佳作都是作者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人生遭际下创作出来的

32、。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发愤之所为作也。”我们从唐代几首咏蝉诗就能看出这一点,先看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遭人陷害,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在狱中所作。咏蝉从外形及周边的环境写起,紧紧环绕着蝉“羽弱”、“声微”的特点来写。而这两个特点,正好反映了诗人当时有志难申、求助无力的处境。诗中作者以蝉的清白高洁自喻,而风、露则是奸佞小人的象征。露水打湿了不以俗厚而自真的薄翼,风言杂语沉没了欲伸张正义的声音而传不出去。无处诉冤的诗人

33、只得以蝉自况,用比兴的手法寄托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正如她在诗序里说的那样:“仆失路艰虞,遭时微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馀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商隐的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是中唐后期牛李党争的牺牲品,毕生坎坷,长期为幕僚,这小小的官职犹如梗草浮沉于宦海,尽管满腹经纶、志存高远,但是卷入党争旋涡的她备受排挤,任凭声嘶力竭的哀鸣也无济于事,没人同情,潦倒终身。诗人正是以蝉自况,借蝉栖高枝、饮清露喻

34、己志高洁、行清廉,蝉的“徒劳费声”和“碧树无情”喻宦海险恶、世道无情,诗人官卑禄薄、梗泛飘泊、孤寂无援、悲愤无告的人生境遇在这一蝉一我、亦蝉亦我的短短4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贾岛有一首以病蝉自况的诗: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折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 毕生穷愁潦倒的贾岛,以病蝉自况,这是她才高命蹇的喟叹,病蝉的“折翼”、“酸吟”喻仕途的坎坷、生活的穷酸,尽管贫贱,仍能不以俗厚而自薄,不坠污浊而自清,然而就是这样她也生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由于有“黄雀”与“鸢鸟”这样的险恶势力。一种奔波辗转、潦倒淹蹇的穷酸书生相跃然纸上。综上所述,闻见蝉声是物色感于外,喜怒哀乐是情动于中,两相遇而发为歌咏。如风水相遭,自然成文;似泉石相舂,自然成响。诗人在这一蝉一我、亦蝉亦我的诗境中,达到了物我互释的完美融合。尽管蝉在唐诗里有着不同的意象特性,形态各异,但都神形兼备,诗人借助这些不同的意象,或体现崇高的情怀,或抒发满腔的悲愤,或感慨岁月流逝,或触发悲秋思路,无论是娱情还是抒愤,正是这只小小的鸣蝉,唱响着唐诗那意境深远的神韵。/张德兴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