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20316120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1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 16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妈妈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黄河是国内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

2、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由于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据记录,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此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此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这条河道大概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

3、,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西汉中期后来,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始终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由于河决东流,可使她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导致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至东汉时期,69年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决口,通过筑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措施,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浮现了一种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此时的黄河,从

4、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东汉后来,黄河安流的局面仅维持到了唐代末年。宋初,由于黄河已经流行了800近年,王景治水后形成的河床淤高严重,水流不畅,黄河又进入了频繁决口泛滥的历史时期。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决澶州横垅埽,久不复塞,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横垅河。到了庆历八年(10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向北冲出一条新道,经河南省内黄县,河北省大名、南宫、青县,至今天津入海,名为“北流”。景祐五年(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向东决出一支,向东北经山东堂邑、夏津、平原、在冀、鲁间入海,名为“东流”。至此形成

5、了北流与东流并存的局面,时人并称其为“二股河”,导致了北宋时期黄河下游两股分流的自然现象。此后至北宋灭亡的8年间,北流单行9年,东流单行,二顾并流。此为历史上黄河第三次重大的改道。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时,宋王朝为了制止南下的金兵,东京留守杜充居然人为的决河,使大河“由泗入淮”,从此大河离开了老式的北流和东流,进入了南流为主的时期。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河入山东巨野、郓城之间提成两支,北由北清河至利津入海,南由南清河入淮入海。至此,“北绝流,全河皆入淮”,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近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蓝勇在中国历

6、史地理中总结了这个时期黄河河道的两个特点:一是河道“势益南行”,干流摆动逐渐趋向东南,决口地点逐渐向上西移:二是几股岔流同步汇入淮河入海。宋代黄河由淮河入海的河道形成后,黄河的决口泛滥并没有临时中断,反而大有向北移动威胁运道安全的趋势。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为了稳定入海的基本格局,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在右丞相脱脱的主持下,新任的工部尚书贾鲁开始大规模地治理黄河。在贾鲁治河之后,固定了一条由仪封的黄陵岗至归德哈只口,由徐州入泗水入淮河的黄河河道,这就是历史上出名的“贾鲁河”。此时的黄河的河道较为稳定,但

7、仍然时有决堤泛滥,期间曾经浮现过河道夺颍水人淮河的状况,这是历史时期决口泛滥达到最西边界的一次状况。明代前期,黄河泛滥决口之频繁,河道之紊乱,不下于宋、元两代。明成祖颁布治河的两个原则:一是维护漕运;二是保护皇陵,由此制定了竭力将黄河河道稳定在今山东省的金乡、鱼台一袋入运河的治河方针。根据这个方针,采用了在黄河北岸高筑堤防,迫使黄河向东南由淮入海的措施。弘治八年(19年),在白昂、刘大夏的主持下,筑断黄陵冈,以一淮受全河之水,并于北岸筑长堤。太行堤西起汲县东南,经滑县、长垣、东明、菏泽、单县,抵于城凡三百六十里;阳武堤由今河南省原阳经封丘、开封、兰考至山东曹县;荆隆口新堤起北岸祥符、于家店、历

8、铜瓦厢东桥,至仪封东北小宋集,凡160里。筑断黄陵冈和兴建太行堤的成果是“北流于是水绝,始以清口一线受万里长河之水。”因而将它视为黄河史上的第五次大改道。明代“束水攻沙”的方针的实行,导致了“流缓沙停,海口积淀,日渐淤高”的严重局面,因此清朝重要采用以疏为主的方针,将治河重点放在淮阴如下至河口段,加深河道,增长黄河的泄洪和输沙能力。除此以外,还对以往的河堤加高加厚,加固了河防。目的是为了要固定一条趋向东南由淮河入海的河道。当时主持治河工作的荆辅采用固堤与疏浚相结合的方针,这虽然维持了一条由淮入海的河道,但并没有遏制住河床的淤积和河身的抬高。加上当时河政松弛,河患与日俱增,嘉庆后来,又面临黄河重

9、大决口改道的危险。黄河第六次大改道发生在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黄河主流先流向西北,淹及封丘、祥符两县村庄。而后转折东北,淹及兰、仪、考城、长垣等县村庄。河水至长垣县兰通集,夺大清河至利津注入渤海,正河断流,结束了黄河趋向东南由淮河入海的历史。直至光绪元年(1875年)开始在沿河两岸修筑堤防,固定了河床。到光绪十年(184年)才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由大清河入海的新河道。自从咸丰五年新河道形成后,黄河决口泛滥就从未停止过。938年月,国民党政府悲观抗日。人为扒开花园口大堤,企图用洪水来制止日本侵略军的西进。这次决口,使黄河水漫东南,再度由颍河、淮河入海,历时9年,成灾严重,史所罕

10、见。到947年月,才堵口塞堤,河道才恢复如初,由东北入海。这是历史上黄河由于人为决口后所导致的最大灾害。历史时期的黄河下游河道频繁改道,其背后的因素是及其复杂的。从其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来说,黄河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特别是流经黄土高原时,由于黄土颗粒大、孔隙多、耐冲性差,因此黄河河水在中游地区携带了大量泥沙。但到了华北平原后,水流减缓,泥沙也就自然堆积起来,河床也就被抬高了,形成了悬河,这为黄河决口泛滥发明了条件。大河仅靠两岸堤防约束,一旦发生洪水,很容易就冲决堤防,泛滥成灾。这也是黄河下游频繁改道最重要的因素。从气候环境因素来说,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全年降雨量少,且%都集

11、中在夏、秋两个季节,多暴雨,洪峰流量大大高于年平均流量,因而一遇暴雨,往往都会导致下游漫堤或者决口,导致灾害。从人类活动因素来说,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特别是不节制的砍伐,导致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水土流失也因此越来越严重,黄河的水患也越来越剧烈。此外,战争的破坏也在一定限度上对黄河改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黄河中下游长期是国内政治和经济中心,而历史上大规模的战争也都是在这里进行的。由于战争的破坏或者因战争需要而人为的决口,导致了黄河频繁的改道。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1128年,宋决开黄河以制止金兵南下;122年,蒙古军攻金朝归德,人为在归德决河,导致了河水夺雎入泗而宋元此前,国内的

12、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都在黄河流域,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加固黄河大堤,避免黄河决堤。但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统治者为了保证政治中心的安全以及政治中心、经济重心之间的联系道路畅通,着重加强对黄河北岸大堤的防护,这种人为的举动对黄河的改道和流向也起了很大的影响。历史时期黄河长期的决口、泛滥和改道,导致下游地区河患次数增多,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所导致的灾祸也就非常惨重。常年持续的河患使得下游华北平原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黄河决口后,洪水恣意泛滥,大面积的草木、庄稼、动物等被沉没。洪水以及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破坏了下游地区的自然面貌,毁坏了植被,导致水系紊乱、河

13、湖淤积。这不仅削弱了蓄泄能力,还在平地上留下了大片沙地和洼地;恶化了气候环境,从而加重了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水、旱灾害进一步导致良田荒芜、土地沙化。黄河溃决之后,由于泥沙的沉积,使大量良田严重沙化,危害极大。除土地沙化外,土地碱化现象也十分严重。由于降雨或洪水灾害,地下水位升高,在蒸发作用下,盐分向土壤表层集结,水去盐留,往往浮现盐碱地。黄河决口后,黄河沿岸或其她低洼易涝地区,由于排水不畅浸泽日久。形成了大面积盐碱地。如蒲台蔡家寨碱地,就是由于黄河改道后河水浸湿及排水不良而形成的,其碱土层有时深达一尺有馀。盐碱地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碱层浅的土地通过挑沟、翻地等方式改良后.还可以种植豆、麦

14、之类的作物,碱性较大的地区只能生长芦苇等,再严重的地区只得完全废弃。黄河泛滥还对人口和经济导致了极大的影响,肆虐的洪水使得人口锐减,严重阻碍了黄河下游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水灾不仅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破坏社会生产力,并且吞没了农田民舍等生产生活资料,使老百姓不能恢复再生产。洪水所过之处,大量土地沙化荒芜,农民失去生产基本;灾后大量农村劳动力急剧流失,农业生产急剧退化。黄河,一条沉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但愿的岁月河。这条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妈妈河,已走过了千万年历史的变迁。历史,早已在它的河床古道上留下了无数的刻痕,它拥有着辉煌与苦难共存的过去。一次次的改道,是一次次的苦难灾害,也是一次次文明的孕育。不朽的黄河在我们身边流过,不朽的文明在我们脚下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