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世界著名心理实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02950697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个世界著名心理实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个世界著名心理实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个世界著名心理实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20个世界著名心理实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个世界著名心理实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二十个出名心理学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Sanfordprson xprien)是19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有关人类对囚禁的反映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不久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线,通向危险和导致心理伤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最后,津巴多由于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结了整个实验。斯坦

2、福监狱实验常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 斯坦福大学(St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她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种“监狱”,她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名学生来参与实验。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一般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派,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某些基本规则。然

3、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如何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派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派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并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实验者只告诉她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严禁使用暴力)当回事。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同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她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她们的牢房里。 “罪犯”没用多长时间,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节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

4、。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对抗的企图之后, “罪犯”们的反映就更加悲观了。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常常对她们说的,她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变化现状。并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作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她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她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口,并且我始终在想, 我必须看住她们,以免她们做坏事。”另一位“看守”补充说, “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她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在我们的命令面前,她们相对而泣。她们没有把这些只是

5、当作一次实验,一切仿佛是真的,尽管她们还在竭力保持自己本来的身份,但我们总是向她们表白我们才是上司,这使她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这次模拟实验相称成功地证明了个体学习一种新角色是多么迅速。由于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体现出病态反映,在实验进行了6天之后,研究人员就不得不终结了实验。 但是剧集里的实验没有这样变态,只是一种小时的游戏 太平洋里有一种布拉特岛,在这个岛的水域中,有一种鱼,叫王鱼。王鱼分为两种,一种有鳞,一种没有鳞,有鳞没鳞,全是由自己来选择。 如果王鱼从小到大都没有鳞,就比较好活,毕生都较为安静。但有的王鱼会选择另一条道路,让自己慢慢有鳞。它有一种本领,能吸引某些较小的动物贴附在自己身

6、上。王鱼先给这些小动物一点自身的分泌物,当它们被吸引后,王鱼便把它们吸干,慢慢地吸取为自己身上的鳞片其实那不是鳞,只是一种附属物。当王鱼有了这种附属物后,会比没有鳞的王鱼至少大出四倍。可怜的是,有鳞的王鱼,生命进入到后半生时,由于身体机能退化,那些附属物会慢慢脱离,使王鱼重没有鳞,那是一件痛苦难堪的事情,由于无法再适应这个世界,体现得异常烦躁,每一天每一刻都在绝望中挣扎。 这时的王鱼,常会自残,往岩石上猛撞,那场景,真是惨不忍睹。越是身上附属物多的王鱼,后来就会越痛苦。到生命的最后,常常会浮上水面,跳上跳下,挣扎数日,而后死去。死时的王鱼,身上红肿,到处是腐烂,眼睛也被自己撞瞎。 王鱼的悲剧给

7、我们多种启示,有人说它启示我们不要为多种浮名俗利所累,有人说它启示我们不要过自己不需要的生活。 但我们在这里说的是,王鱼其实象征着生活中的某一类人,此类人由于环境予以的多种包装和名衔,真的觉得自己是如何如何了,一旦除掉那些耀眼的东西,就变得一文不名。 之因此浮现这种现象,并不是人们所说的什么劣根性的问题,在它的背后是着一种重要的心理学定律:那就是人们对自己的某种假设,不久会成为现实。这称为一种自我实现效应。 晋国有个名叫乐广的人,有一次,她邀请一位朋友到家里喝酒。当这个朋友举起酒杯却忽然看到酒杯里有条小蛇,可是已经晚了,她把它喝下去了。 回家后来这人就生起病来,她觉得是蛇作怪。乐广据说朋友病了

8、便前去看望。朋友于是就告诉她得病的因素。乐广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酒里怎么会有蛇呢?她把朋友安慰了一番后回到家里,忽然看到墙上挂着一张弓,她心里一亮,想到蛇一定是弓倒映在酒杯中的影子。 第二天,乐广又邀请那个朋友在原地饮酒,斟满了一杯酒,恭敬地请朋友喝。朋友一看连忙说:“杯里有蛇,我不喝!” 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让朋友仔细看,那位朋友顿时明白,没几天病就好了。 正是由于乐广的这位朋友一心把自己定位为一种吞下了一条蛇的病人,于是果然就实现了。 为了研究人及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限度,心理学家津巴多于172年设计了一种模拟监狱的实验,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底下室中,参与者是男性志

9、愿者。 她们中的一半随机指派为“看守”,另一半指派为“犯人”,实验者发给她们制服和哨子,并训练她们履行一套“监狱”的规则。剩余的另一半扮演“犯人”角色,她们穿上品质低劣的囚衣,并被关在牢房内。 所有的参与者涉及实验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全进入了实验。看守们开始变得十分粗鲁,布满敌意,她们还想出多种对付犯人的酷刑和体罚措施。犯人们垮了下来,要么变得无动于衷,要么开始了积极的对抗。 用津巴多的话来说,在那里“现实和错觉之间产生了混淆,角色扮演与自我认同也产生了混淆”。尽管实验原先设计要进行两周,但它不得不提前停止。“由于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胆战心惊。大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可以清晰地辨

10、别角色扮演还是真正的自我。” 这个颇受争议的模拟实验表白,一种简朴假设的角色可以不久进入个人的社会现实中,她们从中获得自我认同,无法从她们扮演的角色中清晰自己的真实身份。 心理学实验0:定位速效法 将一种班的学生提成三组,前去 0公里外的村庄。甲组学生不懂得村庄有多远,只让她们跟着导游走,刚走二三公里,就有学生叫苦,走了一半路学生开始抱怨,情绪低落并且开始散乱,以致溃不成军。乙组学生仅懂得距离目的地有1公里,半途没有路牌,她们只跟着向导走,走了多少,还剩多少一概不知。成果行走到不到一半就有人叫苦不迭,速度也越来越慢。丙组学生不仅懂得距离目的地有10公里,并且能不时看到路牌,上面写有里程,她们走

11、了多少还剩多少心中都很清晰。成果这一组学生一路上精神饱满,每当她们疲劳时,看看路牌,都为自己已走过的路程感到振奋,没人叫苦。实验的最后成果显而易见,丙组最快,乙组次之,甲组最慢。 心理学把这种按筹划工作、目的明确、效率增高的现象叫“定位速效法”。心理学实验03:蔡格尼克效应 心理学家蔡格尼克(Zigarni)曾做过的一种有趣实验:她规定某些参与实验的人去完毕2件指定的工作,其中半数工作最后容许其完毕,而另一半的工作则半途人为地加以制止,使其无法完毕。当这些人完毕实验任务后,规定她们对所做的工作进行回忆。实验成果发现参与实验的人对未完毕工作的回忆要优于对以完毕工作的回忆,前者的回忆量几乎是后者的

12、两倍。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蔡格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对于尚未解决完的事情,比已解决完毕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启示: 人类有追求完美的倾向,有时甚至是逼迫自己追求完美。这使得我们有时会无法容忍某些没有完毕的事情,以致于让那些没做完的事情给自己导致压力。但更现实的是,并非所有事情对我们或我们的工作都如此重要,事情也并非由于其未被做完而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时常停下来思考什么是我们需要花更多时间来完毕的事情很重要。心理学实验04 :反馈效应实验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种出名的反馈效应心理实验:她们把一种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予以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成果;第

13、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成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成果。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周。反馈方式变化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第二构成绩稳步上升。 这则实验阐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成果的及时理解,对学习积极性有强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增进作用也不同。及时懂得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习有重要的增进作用,并且及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好。心理学实验5:迟延满足实验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种典型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 实验人员给某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步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立即吃,只能吃一

14、颗;如果等分钟,则能吃两颗。有些孩子急不可待,立即把糖吃掉了。另某些孩子却能等待对她们来说是无尽期的2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她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她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这个实验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可以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这是一种很通俗的解释。 这个实验后来始终继续了下去,那些在她们几岁时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体现。 当这些孩子长

15、到上中学时,就会体现出某些明显的差别。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师的一次调查表白,那些在岁时能以坚忍换得第二颗软糖的孩子常成为适应性较强,冒险精神较强,比较受人喜欢,比较自信,比较独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经不起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也许成为孤僻、易受挫、固执的少年,她们往往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对这些孩子分两级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成果表白,那些在软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达10分。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后来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目前的体现,研究发现,那些可觉得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少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她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某些。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测中,发既有耐心

16、的孩子在事业上的体现也较为杰出。心理学实验0:恐惊是如何形成的 1,初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及其助手进行了心理学史上出名的一次实验。该实验揭示了在一种婴儿身上是如何形成对恐惊的条件反映的。 实验对象是一种叫阿尔伯特的小男孩,当她还只有9个月大的时候,研究者把一只白色的老鼠放在她身边,起初她一点都不胆怯;可是,当用一把锤子在她脑后敲响一根钢轨,发出一声巨响时,她猛地一打颤,躲闪着要离开,体现出胆怯的神态。给她两个月的时间使这次经历淡忘,然后,研究者又开始实验。当一只白鼠放在阿尔伯特的面前,她仿佛看到了一种特别新颖有趣的玩具,伸出手去抓它;就在孩子的手在遇到白鼠时,她的脑后又响起了钢轨敲响

17、的声音,她就猛地一跳,向前扑倒,把脸埋在床垫里面。第二次试的时候,阿尔伯特又想用手去抓,当她将近抓住的时候,钢轨又在身后响起。这时,阿尔伯特跳起来,向前扑倒,开始啜泣。 此后,又进行了几次这样的实验,把老鼠放在阿尔伯特身边,钢轨在她脑后震响,阿尔伯特对老鼠形成了完全的恐惊条件反映,华生后来在实验报告中写道: “老鼠一浮现,婴儿就开始哭。她几乎立即向左侧猛地一转身,倒塌在左侧,作四肢撑起身体迅速地爬动,在她达到实验台的边沿前,用了相称大的劲才抱住她。” 更进一步的实验显示,阿尔伯特对其他毛乎乎的东西也产生了恐惊:兔子、狗、皮大衣、绒毛玩具娃娃,尚有华生装圣诞老人戴的面罩。 停止一种多月后来,又对

18、阿尔伯特进行实验,正如研究者所预测的,她哭了起来,对老鼠和一切展目前她面前的毛乎乎的刺激都感到胆怯,这时候,并没有任何钢轨敲击的声音。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大限度上受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华生觉得,狗可以通过训练建立条件反射,人也有类似的状况。如果我们常常给人的某中行为施以正强化(奖励),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巩固下来;如果不给强化或给以负强化(惩罚),那么该行为就会削弱或不再浮现。因此,强化很重要。华生觉得,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加以强化,使刺激和反映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关系,那么就可以预测、控制和变化人的行为。 心理学实验7:感觉剥夺实

19、验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一方面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持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浮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松散,思维迟钝;紧张、焦急、恐惊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表白: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本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也许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出名心理学实验08:米尔格拉姆

20、实验 实验者(E)(有时会是米尔格拉姆)命令“教师”(T)为“学生”()予以“电击”,作为“教师”的参与者被告知这样做真的会使“学生”遭受痛苦的电击,但事实上“学生”是实验的一名表演助手。参与者相信“学生”每次回答错误都真的会遭受电击,但事实上主线就没有电击。在与参与者隔离后来,助手会设立一套录音机,而该录音机则由“教师”的“电击产生器”所操控,会根据电击限度而播出不同预制录音。 米尔格拉姆实验(英语:ilrmexpeimn),又称权力服从研究(Odiene to AhorityStdy)是一种非常出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变

21、态心理学杂志(ournl Abnoral an oilPsholgy)里所刊登的BehavoaSudy of Obeienc 一文,稍后也在她于197年出版的Oeiece oAuthrty:An perimeView里所讨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回绝力量究竟有多少。 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党徒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米尔格拉姆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她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无也许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她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Miram,

22、 194) 米尔格拉姆在她的文章“服从的危险” (9年)里写道:“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她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状况时会采用如何的行动。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种一般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乐旨在另一种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种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虽然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状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她。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编辑 实验措施 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并寄出

23、许多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广告上阐明实验将进行约一小时,报酬是$0美元(大概为的$2美元)。参与者年龄从岁至50岁不等,涉及多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均有。 参与者被告知这是一项有关“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并被告知自身将扮演“教师”的角色,以教导隔壁房间的另一位参与者“学生”,然而学生事实上是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参与者将被告知,她被随机挑选为担任“教师”,并获得了一张“答案卷”。实验小组并向她阐明隔壁被挑选为“学生”的参与者也拿到了一张“题目卷”。但事实上两张纸都是“答案卷”,而所有真正

24、的参与者都是“教师”。“教师”和“学生”分处不同房间,她们不能看到对方,但能隔着墙壁以声音互相沟通。有一位参与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参与者患有心脏疾病。 “教师”被予以一具据称从5伏特起跳的电击控制器,控制器连结至一具发电机,并被告知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教师”所获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某些搭配好的单字,而“教师”的任务便是教导隔壁的“学生”。教师会逐个朗读这些单字配对给学生听,朗读完毕后教师会开始考试,每个单字配对会念出四个单字选项让学生作答,学生会按下按钮以指出对的答案。如果学生答对了,教师会继续测验其她单字。如果学生答错了,教师会对学生施以电击,每逢作答错误,电击的伏特数也会

25、随之提高。参与者将相信,学生每次作答错误会真的遭到电击,但事实上并没有电击产生。在隔壁房间里,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着发电机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着电击伏特数提高也会有更为惊人的尖叫声。当伏特数提高到一定限度后,假冒的学生会开始敲打墙壁,而在敲打墙壁多次后则会开始抱怨她患有心脏疾病。接下来当伏特数继续提高一定限度后,学生将会忽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她反映。电压 “学生”的反映 75 V 嘟囔120 V痛叫 150 V 说,她想退出实验 200V 大叫:“血管里的血都冻住了。” 300V回绝回答问题超过 330 V 静默 到这时许多参与者都体现出但

26、愿暂停实验以检查学生的状况。许多参与者在达到5伏特时暂停,并质疑这次实验的目的。某些人在获得了她们不必承当任何责任的保证后继续测验。某些人则在听到学生尖叫声时有点紧张地笑了出来。 若是参与者表达想要停止实验时,实验人员会依如下顺序这样子答复她: 请继续。 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 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 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 如果通过四次答复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但愿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高至最大的45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编辑 成果 米尔格拉姆为整个实验过程和其成果录制了纪录片,纪录片名便是服从,纪录片的正版拷贝目前已经很难找

27、到了。她接着与ry From制作了5部一系列受到这次实验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影片1。这些影片都可以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媒体中心找到。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曾对她的心理学家同事们做了预测实验成果的测验,她们全都觉得只有少数几种人10分之1甚至是只有1%,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 成果在米尔格拉姆的第一次实验中,百分之65(4人中超过7人)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大的5伏特惩罚尽管她们都体现出不太舒服;每个人都在伏特数达到某种限度时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某些人甚至说她们想退回实验的报酬。没有参与者在达到3伏特之前坚持停止。后来米尔格拉姆自己以及许多全世界的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或有所差别的实验,但都得到

28、了类似的成果。为了证明这项实验,也有许多更改了架构的实验产生。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州立分校(Univrsit of Marla altimre ont)的Ts Blas博士(也是米尔格拉姆的传记电醒全世界的人的作者)在反复进行了多次实验后得出了整合分析(Met-analyss)的成果,她发现无论实验的时间和地点,每次实验均有一定比率的参与者乐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约在6%至66%之间。 对于实验结束时的状况所知不多,根据菲利普津巴多(hilp Zmbardo)的回忆,当时那些没有达到最高伏特数的参与者却也都没有坚持这项实验自身应当结束,也没有至隔壁房间探视“学生”,离开时也都没有询问实验人员的批准

29、。编辑 对实验的反映 实验自身受到了有关在科学实验上的伦理质疑,由于这项实验对参与者施加了极度强烈的情感压力(虽然这种压力可以说是由她们自身自由操作所导致的),尽管这项实验带来了对人类心理学研究的珍贵发现,许多目前的科学家会将此类实验视为是违背实验伦理的。 米尔格拉姆则辩护道,之后的调查发现当时的参与者中有4%称她们感觉“快乐”或“非常快乐”参与了这项实验,15%参与者选择中立态度(有92 的参与者做了事后的调查),之中许多人事后还向米尔格拉姆体现谢意。并且米尔格拉姆还不断接到这些前参与者想要再次协助她进行实验,甚至想加入她的研究团队。 六年后(也就是越战规模最大的时期),其中一种前参与者与米

30、尔格拉姆联系,表达为什么她们会感觉“快乐”参与了这项实验: “196年当我在进行实验时,虽然我相信我是在伤害某个人,但我完全不晓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当人们根据她们自己所信奉的事物并顺从的服从权力者行动时,很少人会意识到这点.请容许我这样觉得,我被权力机关征召入伍,而这将会让我做出某些连我自己都会胆怯的坏事. .如果我回绝服兵役的良心申请(Concinius Objto)不被权力机关所批准,我已经准备因此而去坐牢,这对我的良心而言是唯一的选择。我唯一的但愿,是我那些同样被征召的伙伴们也能如此发挥她们的良心.”但是,实验的经验并不是对每个参与者均有终身的变化。许多参与者都没有根据现代的实验原则被告

31、知细节,拜别时的面谈也显示许多参与者看起来仍没有理解到这项实验的真实状况。 实验所引起最重要的评论不在于实验措施的伦理争议,而在于实验所代表的意义。一位在96年的耶鲁大学参与者在ewish rrets杂志上写道,当她在担任“教师”的半途想要停止时,便是怀疑到“整个实验也许只是设计好,为了测试寻常美国民众会不会遵从命令违背道德良心犹如德国人在纳粹时期同样”而这便是实验的初衷之一。米尔格拉姆在她服从的危险一书中便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便是,我们在实验室里所制造的使人服从权力的环境,与我们所痛责的纳粹时代之间有怎么样的关联。” 0 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Hawtrne Effc,当被观测者懂得自己成为观

32、测对象,而变化行为倾向的效应。来自于12年至1932年埃尔顿梅奥在霍桑(Hawthorn)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学实验。 编辑实验内容研究是在19年至1933年进行的。FritzJ.Rotisberge 和William J.Dikon给出了大量实验细节,但是很少解释。927年哈佛商学院的心理学专家埃尔顿梅奥作了简短总结,涉及表述了不管照明条件等因素如何,只要予以工人积极关注和自我管理权都可以因发明了积极的群体氛围而提高产量。霍桑研究是一系列对工人在改善多种条件下(薪酬、照明条件、工间休息等)其生产效率变化状况的研究,但在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条件的改善并未对生产率上升产生明显效果,有些甚至回到初

33、始的状况。这个现象在单个工人以及群体测试中都存在。实验者设计的变量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明显的主导生产率变化的因素。由梅奥专家等作出的一种解释是:“六个个人构成了一支团队,这个团队在实验中诚心且自发的进行了合伙。”此即后来提出的“非正式群体”概念。 1955年 landbeger重新解释了实验成果并定名为“霍桑效应”。编辑实验结论 变化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 关怀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10 波波玩偶实验波波玩偶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于161年进行的有关袭击性暴力行为研究的一种重要实验。她在

34、96年和195年又对此专项继续进行进一步研究。波波玩偶是与小朋友体形接近的一种充气玩具。波波玩偶实验对于班杜拉研究观测学习、创立其社会学习理论起了核心作用。 在该实验中,班杜拉选用小朋友作为实验对象,由于一般小朋友很少有社会条件反射。班杜拉试图使小朋友分别受到成人楷模的袭击性行为与非袭击性行为的影响。然后将这些小朋友置于没有成人楷模的新环境中,以观测她们与否模仿了成人楷模的袭击性行为与非袭击性行为。 班杜拉为这个实验制定了4个假设: 目击袭击性成人楷模行为的被试,将试图模仿或实行类似的袭击性行为,虽然楷模不在现场。此外,她相信这些孩子的行为将会与那些目击非袭击性成人楷模行为的被试以及没有观测任

35、何楷模的孩子(控制组)大为不同。 楷模不在现场时,观测非袭击性成人楷模行为的被试所体现出来的袭击性行为,将不仅少于目击袭击性成人楷模行为的被试,并且少于没有观测任何楷模的孩子。小朋友将更乐于模仿同性楷模的行为,由于小朋友一般更为认同同性的成人与家长。由于袭击性行为更多地具有男性化的特性,男孩们将会更乐于展示袭击性行为,特别是观测富于袭击性的男性楷模的男孩。 在该实验中,班杜拉让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年龄介于3-岁之间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观看一位楷模殴打一种波波玩偶。控制组、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各涉及4名小朋友,分别观看袭击性行为,以及观看非袭击性行为。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再按性别再次分组。然

36、后再分别观看同性楷模和异性楷模。1 阿希实验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典型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近年前设计实行的。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变化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她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限度上受到她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她的被试,告诉她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状况的。当某个来参与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她发现已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她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她不懂得,其她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人们做一种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她拿出

37、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人们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别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对的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种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困惑了,她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种和其她人同样、但自己心里觉得不对的的答案呢? 成果固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限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成果看,平均有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状况下,人们判断错的也许性还不到1%。固然,尚有24的人始终没有从众,她们按照自己的对的判断来回答。一般觉得,女性的从众倾向

38、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成果来看,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设想一下,你在这个实验中会是什么样的体现呢? 1罗森塔尔实验丑小鸭实验也许是翻译不同。在心理学历史上,有关盼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的实验,最出名的当属罗森塔尔实验了。19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盼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她在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且对人们的其她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罗森塔尔的实验并不复杂:她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她没有看测验成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她们的教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也许比其她学生更有出息

39、。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浮现了,她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为什么呢?是教师的盼望起了核心作用。教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程,于是对她们寄予了更高的盼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她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她的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盼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她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所有的爱给她。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你对她人的盼望会间接地产生多么巨大的效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盼望别人,别人也许就会朝

40、着积极的方向改善;相反,我们对她人的偏见也能产生悲观的成果,特别对那些缺少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13 考尔伯格道德实验个性心理学的实验 个性心理学的研究盼望能揭示使每人不同于她人的那些特徵,并找出产生这些特徵的来源。她是怎么样的一种人?人们问的是那个人比较持久的某些品质,由这些品质可推断出她会有的某些行为。一种人的道德原则常常在她对事情的决定中起作用。而人们的道德原则又常常是那么不同。何为道德?心理学家说那就是人们用来辨别事情对错的见解和信奉。一种人的道德观念是由那个人生长在其中的社会文化所阐明的行为准则所决定,并把它内化了。道德观并不是一出生就有的。随着人的成长,由小朋友,青少年而至成年

41、,人的道德观也逐渐形成。那么这种道德观是如何形成的呢?社会文化怎么影响一种人的道德形成呢? 在道德形成的心理研究中最有名的是皮亚杰和考尔伯格了。考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工作。她在芝加哥大学所做的研究工作环绕着这样一种主题:一种小朋友是如何从无道德意识而变为有道德观的。她想证明的是,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在小朋友时代分阶段发展起来的,这与皮亚杰所说的人的智力是分阶段发展的同样。换句话说,一种小朋友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智力水平才有也许发展那一阶段的道德观。 考尔伯格是这样设计她的实验的。她有这样某些问题: 1) 乔的爸爸对她说她可以用她自己挣的五十元钱去夏令营,但后来她爸爸又改了主意,并要她把钱上交。乔告诉

42、她爸爸她只挣了十元并准备用那剩余的四十元去夏令营。在走之前,她把整件事告诉了她弟弟。这弟弟该不该把哥哥撒谎的事告诉她爸爸呢? )在欧洲的一种地方,有个妇女得了一种癌症并将近死了。医生说只有一种药也许会救她。那个镇上有个药剂师发明了这种药。虽然这种药很难造,那药剂师的要价比她实际化费的要高了许多。她买原料化了20元,她要价元才卖一小瓶制成的药。那丈夫到所有她结识的人那里去借钱,才刚借到了1000元。她告诉那药剂师她妻子要死了,请她卖便宜一点或后来再还。那药剂师说,我造出了这种药,就是指望它卖大价钱的。那丈夫走投无路,晚上撬门进去把那药偷了出来。问题:这丈夫该不该这样做呢? 考尔伯格找了72个分别

43、为十岁、十三岁、十六岁的男性少年小朋友,每个年龄组有一半来自中上层家庭,另一半来自中下层家庭。这些问题没有原则答案,只是看孩子们怎么回答。她们是这样回答这些问题的。 丹尼,十岁,回答问题1) -我想乔告发她哥哥是对的,否则她爸爸要气愤打她。但是不说也也许是对的,由于说了她哥哥要揍她。 唐,十三岁,回答问题2) -那的确是药剂师的不对。她那样做是不公平的,想要高价,看着别人死。那丈夫想要救她的妻子才那样做的,任何人都会这样做。我想法官不会把她关进监狱,法官会全面考虑,而看到那药剂师是要价太高了。安迪,十三岁,回答问题1) -如果我不说哥哥的事,我爸爸后来发现了,她就不会信任我了。但我说了,我哥哥

44、就不信任我了。但我情愿哥哥不信任我。 乔治,十六岁,回答问题2) -我不觉得那丈夫应当那样做,如果那药剂师有权定药价的话。我不能说那丈夫所做的是对的,尽管我想人人会为她妻子那样做。看来她情愿为救她妻子进监狱了。在我看来她这样做是有合法的理由,但在法律看来她是错的。我只能说这样多了。 考尔伯格根据被试的回答总结出道德观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一,前道德水平 阶段一:对错是根据行为产生的后果来决定的(受不受大人惩罚)。在这阶段小朋友还没有结识到其她人的利益,做好事重要是怕不这样会受惩罚。阶段二:对错根据与否满足自身快乐需要。孩子做好事只是为获得同样的回报,为了自身的需要。二,道德观与老式规定一致

45、水平 阶段三:遵循好男孩好女孩原则,使大人满意就是好的。这阶段小朋友开始结识到别人的利益需要,及自己在同别人关系中的作用。小朋友想要满足大人的盼望,并保持那种信任的关系。 阶段四:遵循外界权威的原则,如法律,命令等。把完毕规定的义务作为好的原则。这时人开始按社会的观点来判断,觉得好的行为就是遵守法律的行为。在这点上,考尔伯格觉得遵守社会顺序没错,但相信法律说的都对,就有疑问了。 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阶段五:开始把那些公众批准的法律和公约作为对与错的原则(尊重社会价值和公民权力),人的道德判断开始超越已有的社会规定,结识到有些法律比另某些好,有时合道德的并不合法,或合法的并不合道德。在这阶段,

46、被试觉得应为社会和谐而遵守该法律,但是会按规定程序谋求变化那些法律。她或她会感到道德和法律统一中的冲突。 阶段六:形成以普世公理为准则的自己的世界观,觉得有合用于全体人的道德原则,她或她的道德判断也应基于此。当一种特定的法律与其相左,她或她会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行动。考尔伯格觉得很少人能达到第六阶段。只有那些领袖才干做到,如甘地、马丁路德金。 实验成果表白,年龄越大,孩子的回答越向高档的阶段接近,尽管每个年龄中孩子成熟的限度不一。 对实验的讨论和批评考尔伯格觉得小朋友的道德观的形成是小朋友和她周边的文化、社会环境相作用的成果。小朋友并不只是被动的接受道德教育,而是会进行一番自己的构造。在道德观的

47、形成中只有通过较低档的阶段才干达到高档阶段,不能跳跃。有人提出考尔伯格的道德阶段恐怕只合用于西方社会。对此,有人特意调查了在27不种不同文化中生活的小朋友,并得到了相似的成果。又有人提出,考尔伯格的理论也许不合用于男女两性。她提出女性在作道德决定期较多考虑人际关系,对别人的责任,避免伤害别人,和人际交流的重要性。她觉得女性也许在考尔伯格的道德阶段表上在较低阶段上得分较多,而男性由于在道德判断上较注重正义一面而会在高档阶段得分较多,其实这两种态度并没有高下之分。但有学者发现男女在道德观上并没有很大区别。 考尔伯格实验的意义,正象她指出的,在于道德教育应根据小朋友道德发展的限度来进行。她有一次听到

48、教师对13岁的孩子们这样说:你们别作弊,由于你抄的那个人也许是错的,因此对你没好处。而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孩子都能对不要作弊作出较高档的思考。小朋友会回绝低于她们道德发展水平的教育但也不能吸取太高于她们限度的道德理念。 4 无助心态心理学实验这是另一种有关人格心理学的实验。 每个人都但愿她的所为能给她带来她所预想的成果。你的愿望指引你的行为向盼望的那方面进行,而尽量避免导致失败的行动。换句话说,你的行动是基于你行动的后果的。举个例子。你对你目前的工作不满意,并且谋求变化。你会联系同行,留意报纸上的召人广告,还也许晚上到夜校去学新技术。你做这一切都是由于你相信通过你的努力,最后会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49、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你和大多数人同样,觉得你是有能力控制你的事情的,至少在某一段时间内。这是由于你曾经运用过你的能力去控制事情,并且成功了。因此你相信你有能力达到你的目的。如果你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失去了信心,剩余的就是无助的心态和沮丧了。因此对于自己有无控制能力的观念对一种人的心理、生理健康至关重要。想一想为什么老年人常有忧郁症呢?当你想到你的行动再也不会对事物起作用,你就不会再去试图努力,并常会陷于忧郁中。出名的行为心理学家赛列格曼觉得,由于人对自己的控制能力的观念是由过去的经验产生的,因此如果一种人试图控制她生活的努力多次受到挫折,这个人也许会完全停止努力。而如果这种挫折常常发生,这个人也许会

50、得出所有事情都无法控制的结论,甚至当她有也许控制的时候也会这样想。这个人会把自己看作命运的人质而沮丧。赛列格曼把这种沮丧的起因叫作学来的无助心态(由此前的失败经验学来),并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做了一系列有关这方面的实验(175)。这些实验最初是用狗来做的,就象巴甫洛夫用狗做的有关条件反射的典型实验。实验是这样进行的。2只身高15至19英寸、体重2至29磅的混种狗,提成八只一组,共三组。第一组定为逃亡组,第二组是无法逃亡组,第三组是自由组。实验的目的是考验它们遇到危险时逃亡的能力。实验分两部分进行。狗在逃亡之前要进行学习。所谓逃亡,其实也很简朴。把狗放在一种分隔成两边的大箱子里,箱子两部分的底部都可

51、通电流。当狗受到电击时,它可以跳过隔板到箱子的另一边去避免电击。我们懂得狗和其她动物对这种反映是很敏捷的。并且,当狗感觉到一种表白电击要来的信号,如闪光或蜂鸣信号声时,它会在电击之前就跳过箱子那边去。可是赛列格曼的实验成果表白,在通过一番特殊学习后,这两组狗的逃亡能力有明显不同 (自由组不参与学习)。它们是这样学习的。赛列格曼给狗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颈套,在颈套的两边均有可以切断电击电流的控制板。当狗受到电击时,它只要移动头碰下控制板就能停止电击。逃亡组的八只狗都带有这种控制板的颈套。但是无法逃亡组的狗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它们的颈套上没有控制板,因此无论怎么挣扎,它们也不能逃脱电击。但是它们每个和逃

52、亡组的狗拴在一起,逃亡组的狗可以切断袭击它们的电流。这保证了这两只带有不同装置的狗在实验时接受的电流是同样频率同样强度的。通过几十次电击,逃亡组的狗不久学会了自救。4 小时之后,三组狗都被带到了大箱子旁。箱子两头都装有批示灯。当一头批示灯灭了时,10秒钟之后那一头就有电流通过,如果这只狗能在10秒之内跳到另一头去,它就不会受电击了。每只狗都给于十次机会。实验成果是这样计算的。1) 计算每只狗从批示灯灭掉到跳过另一头去之间的平均时间。2)计算每组狗里回绝逃亡的比例。成果如下:逃亡组和自由组比无法逃亡组用的时间明显短了许多(20 秒比0),虽然逃亡组和自由组之间的差别不明显。逃亡组回绝逃亡的比例是

53、零,自由组是百分之二十如下,而无法逃亡组则高达百分之七、八十。这成果阐明了什么?赛列格曼觉得,无法逃亡组的狗从它们此前的电击学习经验中得知它们的行动对结束电击是完全无效的,因此当它们在一种新的环境中有能力逃亡-有控制能力时,也放弃了这种努力。它们学会了不去协助自己的心态。它们既失去了逃脱的盼望,也就没有逃脱的行动了。过了七天,她们又对无法逃亡组中回绝逃亡的六只狗进行了实验,有五只狗还是回绝逃亡。后来又有其她心理学家用这个理论作了人类的实验。固然不是用电击。在一组婴儿的摇篮床上面吊有一种会旋转的玩具,她们的枕头上有一种装置,婴儿移动脑袋就能控制玩具转动的方向。而另一组婴儿则没有控制玩具的装置,这

54、玩具就没规则地乱转。过了两星期 (每天10分钟),这些有装置的婴儿就能很有技术地让玩具转动。而使人惊讶的是,当那组没有控制转动装置的婴儿过了一段时间也给她们学习控制玩具时,她们居然好长时间也学不会。看来她们此前的经验阻碍了她们在新的环境中的学习。 对实验的讨论和批评赛列格曼觉得人发生忧郁症的过程正象在实验中的狗所显示的那种无助现象同样。她们同样会变得被动、放弃一切,坐以待毙。进而产生失重,甚至回避人际交流。有这样某些事常常使她们觉得失去控制事物的能力,如亲人的死,失去工作,虐待的家长,或严重的疾病。赛列格曼按照她的理论写出了某些公认有效的忧郁症的来源和治疗措施,使人们对忧郁症有了进一步的结识。

55、人们还把她的理论运用到其她方面,如萧条期的失业对人心理的影响,如人对控制能力的见解会减轻或加重人的心理压力等。有人对住老人院的老年人做了调查,当老年人由于某种因素失去对她平常生活的控制后,得病和死亡机会都比那些自信有能力控制的高。另有人指出,在医院中,医生总是但愿病人能听话而放弃自己的努力,而这也许使病人产生学来的无助心态,而对后来的康复不利。 也许对这个实验最大的批评是有关如何看待实验动物了。尽管这种电击对动物只会带来疼痛而不会丧命,更尽管人们制定了许多保护实验动物的规则,也尽管这些心理、医学实验确是减轻了人类的痛苦而大大改善了人类生活,人们不禁要问自己,这与否就使运用这样的实验措施有了充足

56、的理由?5 你的记忆可靠吗?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思维过程,研究作用于思维过程的智力、思考和推理能力、以及我们如何储存和回忆经验中有代表性的信息。这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使得人类区别于其她任何动物。但是研究这种过程比研究可观测到的行为困难得多。 人的思维离不开记忆。当事物不再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它并不随之消失,而是能在人的记忆中保持一种相称的时期。在一定条件下,还能重现出来。例如我们此前看过一幅画,目前这幅画不在眼前,但我们能把它的内容大体想起来。记忆使人能积累经验,扩大经验。没有记忆,一切心理的发展,一切智慧活动都是不也许的。就算人的记忆发生了局部或一时的障碍,如脑外伤或精神疾患引起的对某一段时间或某

57、一类经验的遗忘,也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发生极大的困难。但是我们的记忆在多大限度上能反映过去的经验呢?换句话说,回忆可以精确到什么限度呢?这不单纯是个学术研究问题。我们懂得,在刑事案件中,证人即目击者的报告对案件有极大的影响。这是由于我们一般信赖人类记忆的可靠性,觉得人的回忆是发生的事件的再现。但是研究记忆的认知心理学家对此提出了疑问。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劳夫塔斯通过她的一系列实验 ( 1975)提出,人的记忆并不是单纯的过去经验的再现,而是通过了对过去经验的再造。她的实验对记忆理论的研究和刑事法律都产生了影响。 实验 () 150 个学生看了一段有关撞车事故的电影。撞车是由于肇祸司机冲过了停车标志

58、牌而与驶来的车辆相撞引起的。事故只持续了4秒钟,整段影片也不到一分钟。看完影片后,每个学生都要回答十个问题。150个学生提成两组。第一组的第一种问题是:肇事车冲过停车标志牌时时速有多快?第二组的第一种问题是:肇事车右转弯时时速有多快? 其他的都是某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最后一种问题两组人都要回答:你有无看到那里有个停车标志牌?成果第一组的4个人(53) 回答她们看到了标志牌。而第二组仅有26 人 ( 35%) 说她们看到了标志牌。实验 (2) 40 个被试看了另一段自编的影片。影片中显示了 个学生示威者进入一间教室。看完后回答的问题除了一种外,两组学生都相似。那个不同的问题是:12个示威者中领头的

59、那个与否是男的?另一种是: 个示威者中领头的那个与否是男的?一星期后,这些被试又被叫回来回答另一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那个问题是:你看见有几种示威者?成果第一组人回答的平均人数是8.8 个。 第二组人回答的平均人数是6.4 个。从这实验成果我们可以看到提问的措词变化了目击者对事件的记忆。 实验 (3) 那么误导的提问会不会使目击者再造她们的记忆,甚而加进本来主线没有的东西呢?请看这个实验成果。150 个学生看了一段车祸的录象后回答0个问题。一半学生的问题中有: 那辆白色的跑车在乡间公路上开的时速是多快?另一半学生要回答:那辆白色的跑车在乡间公路上,开过那个农仓时的时速是多少?一星期后她们一起回答

60、另 个问题。其中的一种是:你有无看见一种农仓? 说看见的学生在那一半回答过农仓问题的被试中占了17.3%, 而在另一半中只占2.7。事实是那里主线没有一种农仓。实验 () 在最后这个实验中, 劳夫塔斯想证明的是,当被试在回答误导的先入之见的问题时会使她对事件的记忆受到影响,而很也许把错误的信息再造进她的记忆中去。但是,如果只是间接提到一种不存在的事物,她的记忆会不会受到影响呢?实验过程如下。150 个学生提成三组:,B,C。 她们一起看了一段影片:一辆车碰撞了一种推着婴儿车的男人。看完后三组人拿到的问题各不相似。 组的问题中问到五样影片中主线不存在的事物。如,你在影片中看到一种农仓吗?B组类似

61、的问题是这样问的:你有无看到一辆旅行车停在农仓前?C组没有此类问题。一星期后她们再回答有关那些影片中不存在的事物的问题。成果是在预料之中:组的肯定回答最高,2.2; A组次之,156%;C 组仅8.4。这个实验成果对刑事调查有直接意义。劳夫塔斯指出,证人一般在整个刑事案件调查中会被讯问多次,她们也许在犯罪现场被警察讯问,又被案件的检查官讯问,最后在法庭作证时更被讯问。在这些各式各样的讯问时,很有也许会有误导的先入之见产生,尽管有时是无意的。象那家伙的枪看上去是什么样的?那辆预谋逃走的车原先停在哪里?类似这样的问话是很一般的。但事实证明这样的问话增长了使证人更肯定那人有把枪或有一辆预谋逃走的车的

62、机会,尽管事实上也许没有。因此劳夫塔斯觉得,与目击者本人、律师、法官和陪审团所想象的不同,目击者的回忆并不完全是当时事件的再现,而是很也许加进了其她因素。对实验的讨论和批评 劳夫塔斯的实验和理论引起了对目击者证词的进一步讨论。有人觉得有些律师在法庭上的复杂的提问影响了证人的精确性和自信。劳夫塔斯也常常被请到法庭向陪审团作证,提示她们在听取目击者证词时须多加小心。目前心理学界和法学界都结识到目击者的报告是会受到诸多影响的。另一方面,劳夫塔斯有关记忆的理论支持了对所谓被压抑的记忆的质疑,从而与佛罗伊德以来的老式心理背道而驰。 6 布雷迪的猴子*(一种出名的心理学实验) 这是一种出名的心理学实验。

63、两只活泼的猴子被分别缚在两张电椅上,电流是每0秒激发一次。被电击的滋味固然不好受,它们开始号叫挣扎。 然而,猴子不愧为灵长类动物,甲猴子不久发现,它的电椅有一种压杆,只要在电流袭来之前压一下压杆,就可免遭电击;而乙猴子却发现,它的电椅上没有压杆。于是,甲猴子就肩负起压杆的责任,她紧张的估算着电流袭来的时间成果是,要么两只猴子同步逃脱电击,要么它们一起受苦。是逃脱还是受苦,这完全取决于甲猴子,于是甲猴子就背负着超强的心理负荷和责任感,而乙猴子虽然很无奈,却无忧无虑最后,甲猴子得了胃溃疡,乙猴子却安然无恙。朋友,其实在竞争剧烈的当今社会,我们中的诸多人背负着超强的心理负荷和责任感,也有诸多人对现实

64、的残酷感到无奈。也许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无奈一点,少一点心理压力,少一点心灵负荷,不是吗?然而,我不禁想追问一句,那只乙猴子真的是安然无恙吗?它是绝对健康的吗?也许,无奈究竟会使它崩溃。 朋友,在现实社会中,你乐意扮演哪只猴子的角色呢? 7心理学实验:“对婚姻不忠定律” 02月14日 星期四 14:3 这个实验自身并不特别,但它得出的结论非常故意思:你会更加喜欢那些一开始对你评价差后来对你评价好的人。这种现象称之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而阿伦森则风趣地称之为“对婚姻不忠定律”;意指从陌生人处所获得的赞许往往比配偶的赞许更有吸引力。由于后者在日久天长的岁月中对自己的喜欢限度逐渐减少,而前者由淡漠忽然转向赞许,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因此说,人们的这一心理倾向中潜伏着对爱情不忠的也许性。-psyt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与林德请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