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闻心理学实验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202937999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19.0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趣闻心理学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趣闻心理学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趣闻心理学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源描述:

《趣闻心理学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趣闻心理学实验(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趣味心理学实验1、从众实验22、服从实验33、竞争实验54、罗森塔尔效应实验65、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论实验76、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实验87、社会助长现象实验98、“迟延满足”实验109、“感觉剥夺”实验1110、情绪实验1211、人为什么会感到快乐?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1312、为什么女孩子爱笑? 1513、印刻实验1614、视崖实验1715、霍桑实验1816、神奇的”莫扎特效应”2017、蔡格尼克效应2218、责任分散效应2319、习得性无助实验2420、证人的记忆2521、如何表扬孩子? 2622、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哪一个更客观? 2723、用绿墨水写红字2824、“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 2925、“见钱眼开” 3026、汽车相撞之后地上是否有碎玻璃? 3127、美国人真的没有种族歧视了吗? 3228、第一印象重要还是第二印象重要?3329、想自己曾经发生的错误还是想自己曾经获得的辉煌?哪个办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3430、中国人有两种不同的假设:351、从众实验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 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 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 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

3、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 比较线段。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第6人是真正的被 试。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的哪一条与标准 线段x等长。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助 手)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面对 这一实验情境,真被试在作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 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确信 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 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大约有四

4、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2、服从实验心理学家米尔格尔姆(S.Milgram,1963)所做的服从实验,是其一系列有影响 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研究。实验的被试是通过广告招聘来的40名职业不同的男性,每次实验付酬4.5美 元。实验主试告诉被试,实验是为了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实验时,两人 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老师,师生角色由抽签决定。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 的关联词让学生记忆,然后教师呈现某个词时,学生在四个备选中选择其中之一。 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施以电击

5、作为惩罚。电击强度从15伏到450伏, 分30个按钮,电钮下方对应标明“弱电击”、“中等电击”、“特强电击”、“剧烈 电击”、“极剧烈电击”、“危险电击”,最后两个用“XX”标记。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是真的被试,另一个是实验者的助手, 即假被试。抽签结果,真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试总是当学生。另外,这些电击 也是假的,但为了使作为“教师”的真被试深信不疑,实验前,首先让其接受一 次强度为45伏的真电击,作为惩罚学生的体验。结果“教师”感觉虽然45伏电 击微弱,但已感到难受。实验开始,“教师”和“学生”分在两个房间,被墙隔开,相互看不见,可 以用电讯传声的方式联系。然后在“学生”的胳

6、膊上绑上电极,这是为了在学生 发生错误选择时,可由教师施以电击惩罚。而且实验者把“学生”用带子捆在椅 上,向“教师”解释说是为防止他逃走。在实验开始时,“学生”故意出错,教 师给予电击,当学生多次出错,教师电击的电压升到75伏时,有人开始呻吟。 随着“学生”错误不断,“教师”电击的电压值不断升高,而“学生”则叫喊怒 骂,哀求讨饶,踢打墙壁,最后停止叫喊,似乎已昏厥,这些声音只是放录音而 已,而教师并不清楚。作为被试的“教师”不忍心继续做下去,问主试怎么办? 实验主试严厉督促“教师”坚持做下去,并表示一切后果由实验主试承担,与“教 师”无关。这时,充当“教师”的被试既要执行实验主试的惩罚命令,又

7、要承受 被惩罚者“学生”反抗的压力,内心冲突很厉害,出现了出汗、颤抖等现象,但 即使如此,仍有65%的被试服从了命令,直到给予答错的“学生”电击高达450 伏。另有35%的被试,作了种种反抗,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 理。实验结束后,实验主试公开了真实情况和实验目的,以消除被试“教师”的 紧张、焦虑和内疚。3、竞争实验心理学家多伊奇等人(Deutsch,1960)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该实验要求两 两成对,两人分别充当两家运输公司的经理,两人的任务都是使自己的车辆以最 快的速度从起点到达终点,如果速度越快,则赚钱越多,要求尽可能多赚钱。每 人都有两条路线可选,一条是个人专用线,另一

8、条是两人共同的近道线,但道近 路窄,一次只能通行一辆车,因此使用这条近而窄的道路只有一种办法:双方合 作交替使用。研究的设计明确告诉被试,即使交替使用单行线,也必须要有一点 等待时间,但走单行道远比启用个人专线经济、有效。实验最后以被试起点至终 点的运营速度记分,分数越高越好。实验的结果表明,双方都不愿意合作,狭路 相逢,僵持不下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在实验中也会偶有合作,但大多数都是竞 争的结果。当实验者要求被试阐明宁可投入竞争也不愿选择合作的理由时,大多 数被试表示自己希望战胜其他竞争者,他们并不重视自己在实验中的得分多少, 即使得分少也宁可去竞争,胜过他人,实现自我价值。这一实验证实了人们

9、心理 上倾向竞争的论断。研究还表明个体之间的竞争与群体之间的竞争有很大区别。在群体竞争的条 件下,群体内成员的工作是相互支持的,共同活动的目的指向性很强,彼此交流 及时,相互理解和友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在个人竞争的条件下,多数人 只关心自己的工作,相互不够支持。4、罗森塔尔效应实验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Rosenthal&L.Jacoboson)等人做了 一个著名试验。他们在一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 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 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结果八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

10、 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 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 “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 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 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他借用希腊神话中主人公皮格马利翁 (Pygemoliou)的名字,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 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5、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论实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在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方面作出 了突出的贡献。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品德发展的研究

11、提 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 发展。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 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中来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以及由此产生的公 平观念发展的水平。下面就是皮亚杰在研究中所用的一个对偶故事。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

12、家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皮亚杰对每一个对偶故事都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 同?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皮亚杰发 现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 系,这种认识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得到发展的。皮亚杰概括出一条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之前, 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 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 道德。6

13、、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Newcomb,1961)曾在密执安大学作过一实验,实验对 象是十七名大学生。实验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四个月,交换条件是要求他们定 期接受谈话和测验。在被试进入宿舍前先测定她们关于政治、经济、审美、社会 福利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然后将那些态度、价值观和人 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房间里一起生活四个月,四个月后定 期测定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让他们相互评定室内人,喜欢谁不喜欢谁。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的邻近性决定人际之间的吸引,到了后 期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人,相互间

14、的吸引力越 强。心理学家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只要对方和自己的态度相似,哪怕在其它方 面有缺陷,同样也会对自己产生很大吸引力。7、社会助长现象实验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M.Triplett,1897)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 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25公里路 程。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表明,单独计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 (1英时=1.61公里);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而与其他骑车人同时 骑行,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里普利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 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现象。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

15、,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 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 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 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 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 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 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 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 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

16、控制能力是个 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 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 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9、“感觉剥夺”实验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 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 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 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 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

17、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表明: 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 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 发展。10、情绪实验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 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 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 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 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 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

18、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实验告诉我们:恐 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 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 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11、人为什么会感到快乐?为什么会感到痛苦?这是因为我们碰上了令人高兴的事或痛苦的事。我们千方百计做成了一件 事,这满足了我们获得成功的希望,于是我们就感到欢欣鼓舞;反之,如果我们 的努力受到挫折,我们就会不高兴,甚至感到痛苦。除了以上这个原因之外,心理学家还发现了一些别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 的发现就是,刺激脑的某些部位也能产生欢乐或痛苦的情

19、绪。原来,在我们的大 脑里有专门分管快乐和分管痛苦的情绪中枢。30多年前,有位叫奥尔兹的心理学家,用微电极技术研究老鼠的脑功能。 微电极是一种极小极小的电极,可以插入脑的各个部位,而不影响动物的健康和 各种功能。我们可以利用微电极向所插入的部位施加电流刺激,以观察动物有何 反应。奥尔兹在研究过程中偶然发现,如果在某个地点对老鼠的一个叫下丘脑的 部位附近进行电流刺激,那么这只老鼠以后就老爱往这个地方跑。这引起了奥尔 兹和他的同事们的兴趣。于是,他们精心设计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做了一个控制电流刺激的开关装置-横杆,可以由老鼠自已掌握。只要 老鼠一按这根横杆,埋藏在下丘脑附近的那个微电极就产生电流刺

20、激,持续时间 为0.5秒。实验开始了,奥尔兹等人看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情景:老鼠一旦学会 按压横杆来获得刺激后,就会以近乎疯狂的热情来刺激自己。每只老鼠都以极高 的频率按压横杆,平均频率为2000次/小时,有的竟高达5000次/小时,而且 要连续按压15-20小时,直至精疲力尽,呼呼睡去。但一醒来,就又去按压横 杆。奥尔兹等人为了进一步搞清老鼠对这种刺激的迷恋程度,特意在老鼠和横杆 之间摆上一个通有很强电流的架子。但老鼠竟不顾触电的痛苦。拼命穿过架子, 扑向那根能给它们以刺激的横杆。奥尔兹通过进一步实验还发现,把微电极插入脑部的另一个重要系统:边缘 系统,也能看到老鼠拚命按压横杆的情景。所以,许

21、多心理学家认为,在下丘脑 和边缘系统内存在着快乐中枢。老鼠之所以一个劲儿地按横杆,就是因为刺激这 个快乐中枢后,可以体验到欢快的情绪。后来,这个实验在医院脑外科病人那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医生征得病人 的同意之后,在动手术时顺便刺激了一下相应脑部位。他们发现,病人挺喜欢这 种刺激,如果把开关-横杆交给病人,他也很乐于去按压几下。这说明人脑中也 有快乐中枢。既然有快乐中枢,那么有没有痛苦中枢呢?心理学家把微电极插入其他一些 脑部位,同时把开关装置改装一下,使老鼠按压横杆时能截断电流刺激。实验时, 先对老鼠的这些脑部位进行电流刺激,老鼠会很不舒服,并学会按压横杆,截断 电流。这些部位可能就是老鼠的

22、痛苦中枢。人们推测在老鼠的下丘脑存在“快乐中枢“,用同样的方法也找到了 “痛苦中 枢“。这一实验结果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人们不仅要问:“人的下丘脑中有快 乐中枢和痛苦中枢吗“?60年代,美国医生扎克布森和汤尔可逊大胆地进行了尝试,用电极刺激病 人下丘脑的有关部位。人们惊讶地看到被刺激病人面带微笑,表示感觉良好。当 然此结果尚不能充分证明在人脑中存在“快乐中枢“,但这些发现促使人们对情绪 的脑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12、为什么女孩子爱笑?在社会的任何角落里,我们都可以见到女孩子的笑。有时是莞尔一笑,有时 是掩口而笑,有时竟接连不断地笑,甚至笑出了眼泪。令人奇怪的是往往不知她 们为了什么,竟会发出

23、莫名其妙或毫无意义的笑。女孩子爱笑有其复杂的生理原因。笑是感情的外部表现。人的情绪和感情的 发生与下丘脑和大脑边缘系统等处的网状结构有直接关系。下丘脑是植物神经的 皮层下中枢。1954年欧德和米尔纳首创埋藏电极法,进行“自我刺激”试验,发 现在下丘脑存在“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从激发情绪的刺激而来的感觉信息传 到下丘脑时,一方面再向上传到肌肉和腺体等“器官”而产生情绪反应。由于女性 荷尔蒙(激素)的存在,而使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的平衡与男性不同,从而造成 女性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反应与男性不同。女孩子爱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复杂的生理原因。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男 女社会心理的差异,出现了性格差异。

24、女性的性格以感情为主、被动为主、封闭 为主、融合为主、服从为主、依附为主、自卑为主、隐没自我为主,因而女性对 外界事物的反应就没有男性那么理智、主动、开放、对立、支配、独立、优越感 和自我突出。于是,笑就成了女性应答复杂社会因素的重要方法之一(另一个方 法是哭)。因为笑的含意是含混的,可以做多种理解。当然,我们说的是性格差 异的一般规律,生活中也不乏“女人似的男人”和“男人般的女子”。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 (K.Z.Lorenz)曾发现,小鸭子在出生后 不久所遇到的某一种剌激或对象(母 鸡、人或电动玩具),会印入到它的感觉 之中,使它对这种最先印入的剌激产生 偏好和追随反应。当它们以后再遇到

25、这个剌激或和这个剌激类似的对象或 剌激时,就会引起它的偏好或追随。但 是,如果小鸭子在孵出蛋壳后时间较久 才接触到外界的活动对象,它们就不会 出现上述的偏好或追随行为。这一现象被劳伦兹等称为印刻。劳伦兹在进行这项实验时,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 先看到母鸭子,而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劳伦兹在小鸭子 前面走着,身后跟随着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进一步 的研究发现,小鸡、小鸟等辨认自己母亲和同类,都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的,而且, 这一现象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有所发现。一般说来,小鸡、小鸭的母亲印刻 的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而小狗的母亲印刻关键期

26、发现在出生 后的37周。研究还发现,动物在关键期内,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妈妈发生母亲印刻 ,而且如果自己的妈妈在小动物出生后不久就离开的话,它们也可以对其他动物 发生母亲印刻。这就是为什么小鸭子追随劳伦兹的原因。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 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 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 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学来的,目前还没有定论。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 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

27、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 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 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 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 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 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从19271932年,他们以继电器装 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 明实验。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

28、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 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 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 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 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起初,他们按 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 大。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 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 幅度上升。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

29、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 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 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 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 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 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 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 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研究者没有考虑工人的阶级觉悟、工会的作 用以及其他厂外力量对职工态度的影响。16、神奇的”

30、莫扎特效应”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 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 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O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并使人 们日益认识到欣赏音乐等传统上被视为休闲的活动在脑的潜力开发中可能具 有一定的价值。音乐:神奇的力量科学家们发现,当人听到欧洲18世纪的巴洛克音乐时, 心跳、脑电波、脉搏等会逐渐与音乐的节奏同步,从而变得缓慢和协调;血压也 会相应地下降-这时,整个人会有一种轻松舒畅的感受。同时,实验证据也表明, 如果经常聆听巴洛

31、克音乐,还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一些心因 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言不由衷、失眠、糖尿病等,有非常好的预防和缓解的 作用。在戈登教授发现了 莫扎特效应以后,他们又对小学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 让一组小学生在进行钢琴训练后玩一个有关比例和分数的数学电子游戏;另一组 小学生则在英语训练后再玩游戏,结果发现,进行钢琴训练的小学生的游戏成绩 比进行英语训练的高出了 15%。如今,研究者们发现,音乐不仅对小学生分数、 百分比运算能力、空间-时间推理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而且对阅读理解、言语 记忆等心理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科学家认为,音乐欣赏包含了空间知觉和空间推理能力,这是数学能力 的重要

32、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能够强化人脑中潜在的神经结构,从而提高相应的数 学能力-就像肌肉训练能够强化人的运动能力一样。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音乐 可能更多地和我们的右脑活动相关,如果有意识地加强音乐训练,就相应地能够 促进右脑的活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音乐的魔力还不止于此。医生们常常发现,患有帕金森氏综合症的患者行动 和反应都很迟缓,但是在听音乐,甚至在头脑中想音乐时,也可能会奇迹般地恢 复一些功能恩赐当音乐一停止又会变得寸步难行。这说明,尽管莫扎特效应 等发现还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的确认,但音乐在脑功能促进方面的神奇力量已经 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失去了意愿和行动之间联系的病人而言,音乐有可能 使中

33、断的”链条”重新连接起来。蔡格尼克命被试去做20件指定的工作,半数工作允许完成,半数工作则 中途加以阻止,不予完成。被试共32人。实验结果发现未完成工作的回忆要优 于已完成的工作的回忆。如以RC代表已完成的工作的回忆要所得的件数,RU 代表未完成工作所得的件数,P为两种回忆件数的比例,即RU/RC,用以在数 量上表明哪一种工作易于回忆。若是P等于1,则两种工作的回忆量一样;若 是P大于1,则示完成的工作易于回忆;若是P小于1,则已完成的工作易于回 忆。实验的结果P从0.8至3.5不等,平均为1.9,即RU的回忆量差不多等于 RC的两倍。为什么未完成的回忆量优于已完成的工作?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由于

34、未完成 的工作引起情绪上的震动所致。但若把工作用三种方式处理:一种是允许完成, 一种是中途加以阻止不予完成。结果表明,中途阻止后再给予完成的工作的回忆 量却优于上述两者,这就不是中途阻止产生的情绪只能用心理的紧张系统是否得 到解除来加以说明。已完成工作所引起的心理紧张系统还没有得到解除,因而回 忆量较多。中途加以阻止的未完成的工作不仅易于回忆,并且在做了其他工作之 后,还有重图再做的趋势。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 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 人 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

35、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 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 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 38位 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 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 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 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 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

36、紧急情境时,如果只 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 果他见死不 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 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 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 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 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 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 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

37、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 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 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 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 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 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 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 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 要使我们自

38、己陷入绝望。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 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 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 感到惊讶。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 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 了比较。他们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第二天,让 被试回答一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 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

39、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 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和以前发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 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 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 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 有公认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 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例如, 从总体上讲,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

40、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 更好或更差。让两组水平相当的孩子同时做一道比较简单的数学题,让他们都获得正确的 答案。然后对一组孩子说:你真聪明。对另一组孩子说:你真努力。接着让两组的孩子同时做比较复杂的难度较高的数学题。结果,第一组曾经被夸奖“你真聪明”的孩子普遍成绩低下。第二组曾经被夸奖“你真努力”的孩子普遍成绩较高。22、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哪一个更客观?在捐款之前,做一个问卷调查,提出两个问题:问题之一:你会捐款吗? 60%的人回答,“我会捐款”。问题之二:你估计他人会捐款吗? 50%的人回答,“别人会捐款”。捐款之后,统计结果是:有50%的人捐款。让被试用绿墨水写红字,被试反应较

41、慢。让被试用绿墨水写绿字,被试反映较快。相关的实验:让被试写三个2字,然后告诉研究者有几个2字。结果,被试反应较慢。让被试写三个3字,然后告诉研究者有几个3字。结果,被试反应较快。24、“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让被试观看一个录象片段:一红衣人在街上无缘无故地被他人踢了一脚。接 下来分别问两组被试两个不同的问题:问题之一,如果你是那个红衣人,你会如何反应?可选择的选项是:(1)非常愤怒,以牙还牙。(2)非常愤怒,无奈地走开;(3)不愤怒,走开。结果是:绝大部分被试选择了“非常愤怒,无奈地走开”。问题之二,你估计那个红衣人会如何反应?可选择的选项是:(1)非常愤怒,以牙还牙。(2)非常愤怒,无奈地

42、走开;(3)不愤怒,走开。结果是:绝大部分被试选择了“非常愤怒,以牙还牙”。25、“见钱眼开”让一组穷人的孩子画一枚硬币,穷人的孩子普遍把硬币画得比真实的硬币 大。让一组富人的孩子画一枚硬币,富人的孩子普遍把硬币画得比较接近真实硬 币的大小。26、汽车相撞之后地上是否有碎玻璃?让两组人看汽车相撞的两个画面,一组看到的画面上显示的句子是:“两辆 汽车严重相撞”,另一组看到的画面上的句子是“两辆汽车相互摩擦”。然后让他们分别回答同一个问题:汽车的速度有多快?回答的结果是:看到 “两辆汽车严重相撞”的那一组普遍认为速度很快。看到“两辆汽车相互摩擦” 的那一组普遍认为汽车速度没那么快。一个星期后,让他

43、们回忆汽车相撞之后,地上是否有碎玻璃。回答的结果是: 看到“两辆汽车严重相撞”的那一组普遍认为地上有碎玻璃。看到“两辆汽车相 互摩擦”的那一组普遍认为地上没有碎玻璃。当然,真实的画面上显示地上没有 碎玻璃。27、美国人真的没有种族歧视了吗?研究人员让被试对着画有各种图像的靶子射击。结果,当被试射击除狗之外的动物的画像时,毫无犹豫,当被试射击黑人的 画像时,稍有犹豫,当被试射击白人的画像时,犹豫的时间最长。遇到没有把握的选择题时,考生往往根据第一印象选择了一个答案,可是后 来回头检查试卷时,又感觉第一印象不对,经过推敲,放弃了第一印象,做了另 一个选择。考生究竟应该尊重第一印象,还是应该相信自己

44、的推理或推敲呢?这即便不 是所有教师遇到的难题,至少是高考前英语老师遇到的难题。根据经验,英语老师在高考前总会提醒学生:遇到没有把握的选择题时,最 好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可是,学生遇到没有把握的选择题时,真的应该根据第一印象做选择吗?有心理学研究者做过相关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根据自己的推敲做出 的选择的正确率远远高于根据第一印象做出的选择的正确率。29、想自己曾经发生的错误还是想自己曾经获得的辉煌?哪个办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一种假设:高考前,老师如果告诉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发生的错误,这样 可以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可以因此而提高考试成绩。也有另一种假设:高考前,老师如果告诉学

45、生,回想自己曾经获得的最辉煌 的事件,这样可以让自己更有信心,可以因此而提高考试成绩。究竟哪个假设是对的?有心理学研究者做过相关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 示:高考前,老师如果告诉学生,回想自己曾经获得的最辉煌的事件,这样可以 让自己更有信心,可以因此而提高考试成绩。30、中国人有两种不同的假设:假设1:人多力量大。假设2:人多力量小一一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 吃。究竟哪个假设是对的?有心理学研究者做过相关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 示:人多力量小。实验设计是:让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拔河。在把拔河者握住绳子的地方设置一个拉力检测 器。这时候,拔河者所拿出的力气最大。让两个人和另外两个人拔河。同样,在把拔河者握住绳子的地方设置一个拉 力检测器。这时候,拔河者所拿出的力气比第一次实验减少一些。让十个人和另外十个人拔河。同样,在把拔河者握住绳子的地方设置一个拉 力检测器。这时候,拔河者所拿出的力气比第一次实验更少一些。.en/s/blog_502e7a6d0100a2sb.html#articlecommentname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