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管理知识重点总结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202902643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2.9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管理知识重点总结(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理论1. 按照一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一.临441二19.96),将工伤事故分为20.一类,分别 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 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爆.、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 毒和窒息及其他伤害等。2. 安全生产管理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强制原理。3. 按照系统的观点,管理系统具有6个特征,即集合性.、.湘美性、且的性、整体性、 层次性和适应性。4. 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动态相关性原则;整分合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 则。._.5. 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动力原则

2、;.能级原则;.激励原则_。对于管理系统,有3种动力,即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人的工作动力来源于内在动力、外部压力和工作吸.引力。6. 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偶然损失原则.;因果关系原则;3E原则;本质安全 化原则。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可归结为4个方面,技术原.因、教育原 因、身体和态度原因.以及管理原因。针对这4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3种防止对策,即工 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即所谓3E原则。7. 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安全第一原则.;监督原则。8. 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伍德,伍兹、.法默、查姆勃).;.海因里希.) 因果连锁理论(事故因果连锁过程

3、概括为5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一人的缺点,人的不安 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吉布森、哈登。哈登认为,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接 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系统安全理论。9. 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应从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入手。10. 安全生产工作格局: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 社会广泛支持11. 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体系: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12. 安全生产“五要素”是指安全文化._(_即安全意.识),安全法制,_安全责任,安全科 技和安全投入.。

4、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根本,安全文化的最基本内涵就是人的安全意识; 安.全法制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最有力武器;安全责任心.是安全生产的灵魂;安全科技是实现 安全生产的手段;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1. 安全规章制度建设的原则:主要负责人负责的原则;.安全第一的原则.系统. 性原则.;_._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2. 安全规章制度的制定一般包括起草,会签,审核,.签发、发布五个流程。3. 生产经营单位应每年对安全规章制度进行一次修订,并公布现行有效的安全规章制 度清单。对安全操作规程类安全规章制度,除每年进行一次修订外,3至5.年应组织进行一 次全面修订,并重新印刷

5、。4. 安全规章制度体系:按照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建立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一般由综合 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安金管理,环境安全管理四类组成;按照标准化体系 建立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一般把安全规章制度分为安全技术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和.安全工作标准;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一般分为手册、程度文件,. 作.业指.导书三大类。5. 综合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指标和总体原赃.安全生产 责任制度;安全管理定期例行工作制度;承包与发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措施. 和费用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危险物品使用.管理制度;.隐患排查和.治理. 制度.事故调

6、查报.告处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一.应急管理制度;皿安全奖惩制. 度。6. 人员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一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管 理制度.;_._安全工器且的使用.管理制度;.特种作业及特殊作业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规. 范;职业健康检查制度.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一.7. 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三同.时制度;定期巡视检查制度.定期维. 护检修制度;.定期检测、检验制度.安全操作规程.8. 环境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标志管理制.度.;._作业环境.管理制度;工业 卫生管理制度。._.9. 安全生产费用按照“企业提取、一.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进行管理

7、。10. 煤炭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按照矿井生产能力,将煤矿划分为大中型矿井(设计生 产能力在45万吨及以上.和小型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在30.万吨及以.下.).一两类。11. 原煤实际产量包括生产矿井产量和基建矿井产量,不包括洗煤和外购原煤。12. 大中型煤矿提取标准: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自燃发火严重和涌水量大的.矿井 吨煤不低于8.元,重点监控煤炭生产企业吨煤不低壬.15.云.一(氐瓦斯矿井吨煤不低壬.5一元; 露天矿吨煤不低壬3元.13. 小型煤矿提取标准: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自燃发火严重和涌水量大的矿 井吨煤不低于10.元;垣低瓦斯矿井.吨煤不低王.6一元.14. 烟花爆竹生产企业

8、安全费用以年度销售收入作为计提基数,按下列标准分月提取: 当年销售收入在一 200万元(含.2.00 一万元).以下的部分按一.3, 一5%提取.;.一当年销售收入超过 200.万元至.一500.万元_(含.一5一00 一万元).的部分按.3.%.提取;.一当年销售收入超过一 500 一万元至一1000 万.元一(含.1.000.万.元).的 部分按2.5%提取.当年M售收入超1000万元以上的部分按_2%. 提取._15. 危险性较小的非煤矿山,如地热、温泉、矿泉水、卤盐开采矿山和河道采砂、采金 船作业、小型砖瓦粘土矿等,不要求单独提取安全生产费用。16 .矿山企业,依据开采的原矿产量,按照

9、以下标准,分月提取:.石油,每吨原油.17. 无;天然气,每壬立方米原气.5.元;金属矿山中的露天矿山每吨4元,井下矿.山每 吨一8.元.核工业矿山,每吨一22.元;非金属矿中的露天矿山每吨(立方米).1.元,井下矿 山每吨(立方米)2.元;小型露天采石场,即生采剥总量.50.万吨以下,且最大开采高度不 超过一 50m,产品用于建筑.、.一铺路的山坡型露天采石场,每吨0._5 一元.以上原矿产量不含金属、非金属矿山尾矿库和废石场中用于综合利用的尾砂和低品位 矿石等。17. 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以当年主营业务收人为计提依据,采取超额 累退方法,按照以下标准,分月提取:房屋建筑工程和

10、矿山工程为一2_%.;.电力工程、水 利水电工程、.铁路工程为一.1. 一5_%;.市政公用工程、冶炼工程、机.电安装工程、化工石油工 程、.港口与航道工程.、一公路工程、通信工程为.1_%。._.18. 危险品生产企业,以本年度实际销售收入为计提依据,采取超额累退方法,按照以 下标准分月提取:全年实际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含)以下的,按照.4%.提取;一.全年实 际销售收入超过_1_000一万元至_1.亿元(含)_的部分,按照.2.%提取.全年.ffi售收xaa1一亿元至_10一.亿元.(含.的部分,一按照0,3%.提取;金年实际销售收入超过.1.。. 一亿元以上的部 分,按照0.2

11、%提取19. 道路交通运输企业,以营业收人为计提依据,按照以下标准分月提取:客运业务 按照.0.5%提取;普通货运业务按.照.1%提取.一危险品等特殊货运业务按照.1,3%提取。20. 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后,对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其专户 资金累计结余分别达到本企业年销售收入的2%和.5%.时,允许企业提出申请,报经当地县 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企业可以缓提或者少提安全生产费 用。21. 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原则:专户核算,.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使用,不足部分直 接列支。一22. 未按规定足额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

12、 的资金投入,致使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令限期改正,提供必需的资金, 并可以对生产经营单位处1万元以上业.万元以下罚款,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个 人经营的投资人处5壬元以上一 1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 业整顿。23. 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或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 业风险抵押金的存储标准:小型企业不低壬人民也.30.万元;中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一1QQ 万元;大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一 150万元;一.特大型企业不低壬人民币一.2.0.0.万元。累计达 到500.万元时不再存储。24. 煤矿企业的风险抵押金的存储按照煤矿企业

13、核定(设计)或者采矿许可证确定的生 产能力核定,其标准为:3万吨以下(盒3万吨).存储.60.万U.L0.0.万元;.3一万吨以上至一9 万吨(含9.一万吨.).存储.15.0.万=200.万元:9一万吨以上至15 一万吨(含套万吨.存储一250一万= 3.0.0.万元:-15一万吨以上,.一以.3.00.万元为基数,每增加.1.0.万吨增加50.万元。累计达到60.0 万元时不再存储。25.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核心是安全技术措施。26 .安全技术按照行业分可分为:矿山安全技术、.煤矿安全技术、石油化工安全技术、. 冶金安全技术、.建筑安全技术、水利水一电安全技术、一.旅漩安全技术等;按照危险

14、、有害 因素的类别可分为:防火防爆安全技术、锅炉与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起重与机械安全技术、 电气安全技术等;按照导致事故的原因可分为: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减少事故损 关的安全技术等。27. 常用的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有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故障 二安全设计、一.减少故障和失误。28. 常用的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有隔离(隔开、.封闭和缓冲)个体防护、.设置薄 弱.环节、_避难与.救援等。29. 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原则:必要性和可行性原皿;.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的. 原则.轻重缓急与统筹安排的原皿山_.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30.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项目范围,包括改

15、善劳动条件、.防止事故、.预防职业病、提高 职工安全素质等.技术措施。大体可分为以下4类:安全技术措施;卫生技术措施; 辅助措施.安.全宣传教育措施。31.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编制内容:措施应用的单位和工作场所;措施名称;措 施目的和内容;经费预算及来源;负责施工的单位或负责人;开工日期和竣工日期; 措施预期效果及检查方法。32.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编制方法:确定措施计划编制时间;布置措施计划编制工 作;确定措施计划项目和内容;编制措施计划;审批措施计划;下达措施计划。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一般由总工程师审批。33. 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教育时间:高危行业不得少于 48学时;

16、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其他单位不得少于32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 不得少于12学时。34. 离开特种作业岗位达6_个月以上的特种作业人员,应当重新进行实际操作考核,经 确认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者,每两年进行一次复审。连续 从事本工种10年以上的,经用人单位进行知识更新教育后,每4_年复审一次。复审的内容 包括:健康检查,违章记录,安全新知识和事故案例教育,本工种安全知识考试。35. 新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其中农民工每年必须接受再 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高危行业不得少于72学时,每年接受再培训的时间不得 少于20.学时。36. 从业

17、人员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应进行相应的车间(工段、区、 队)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37. 安全教育培训的主要方法:课堂讲授法、实操演练法、案例研.讨法、读书指导法、. 宣传娱乐法等。38. 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对下列情况实施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大中型或限 额以上的建设项目.。火灾危险性生产类别为甲类的建设项.目。一爆炸危险场所等级为特. 别危险场所和高度危险场所的建设项目。大量生产或使用.一I.级、1级危害程度的职业性 接触毒物的建设项目.。大量生产或使用.石棉粉料或含有_10.% 一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粉料.的建 设项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确认的其他危险、危害因素大的建

18、设项.且.。39. 安全生产检查通常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定期安全生产检查.;_.经常性安全生产. 检查;季节性及节假日一前安全生产检查;.专业.(项)一安全生产检查;综合性安全生产. 检查;不定期的职工代表巡视安全生产检查。40. 安全生产检查的方法:常规检查、安全检查表法($匾).、._仪器检查法。.41. 安全生产检查的工作程序:安全检查准备;实施安全检查(血谈、.查阅文件和 记录、现场检查、仪器测量).;._通过分析做出判断;及时做出决定进行处理;整改落 实。一.42. 劳动防护用品分类:.按.劳动防护用品防护性能分类: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头部护 具类、.呼吸护具类、服(面.护具类、.防

19、护服类.、_.J防护鞋类、防坠落护具类)、一般劳动防 护用.品.(工作服、手套况按劳动防护用品防护部位分类:头部防护用.品.、呼吸器官防护 用.品、眼面部防.护用.品、听觉器官防护用品、-手部防护用品.、.一足部防护用品、躯壬防护用. 品.、护肤用品。按劳动防护用品用途分类:d.以防止伤亡事故的用途可分为.:防坠落用. 品.、防冲击用.品.、._.防触电用品.、._.防机械外伤用品、一防酸碱用.品.、._耐油用品、防水用品.、._.防. 寒.用品;一.0.以预防职业病的用.途可分为:一.防尘用.品,防毒用品,防辐射性用.品,防高低温. 用.品,防噪声用.品、防辐射用.品等。43. 特种劳动防护

20、用品必须具有“三证”和“一标志”,即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 安全鉴定证和安全标志。44. 正确使用护品,职工应做到“三会”:会检查护品的可靠性,会正确使用护鼠,会正 确维护保养护品。_.45. 生产经营单位未按国家有关规定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 动防护用品,配发无安全标志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煤矿安 全监察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5.一万元以下的罚 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生产或者经营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 或者生产或经营假冒伪劣劳动防护用品和无安全标志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生产监督管

21、理部门或者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并处3_万元以.下的罚款。46.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目录共分为如下6大类21个小类:头部护具类:安全帽; 呼吸护具类:防尘口罩、过滤式防毒面具、自给式空气呼吸器、长管面具;眼(面)护具 类:焊接眼面防护具、防冲击眼护具;防护服类:阻燃防护服、防酸工作服、防静电工 作服;防护鞋类:保护足耻安全鞋、防静电鞋、导电鞋、防刺穿鞋、胶面防砸安全靴、 电绝缘鞋、耐酸碱皮鞋、耐酸碱胶靴、耐酸碱塑料模压靴;防坠落护具类:安全带、安 全网、密目式安全立网。47.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由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证书和特种劳动防护用 品安全标志标识两部分组成。特种劳

22、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标识由盾.牌图形和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的编号 组 成。48. 标识的编号采用3层数字和字母组合编号方法编制:第一层的两位数字代表获得标 识使用授权的年份;第二层的两位数字代表获得标识使用授权的生产企业所属的省级行政 地区的区划代码(进口产品,第二层的代码则以两们英文字母缩写表示该进口产品产地的 国家代码)第三层代码的前三位数字代表产品的名称代码,后三位数字代表获得标识使用 授权的顺序。第三章安全生产监督监察1.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体制是: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一.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相 结合、政府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的格局。2. 安全生产监督监察的基本特征:权威性;.

23、强制性;普遍约束性。3.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行为监察与. 技术监察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监察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 则。4. 作业场所的监督检查主要有两种:行为监察、技术监察.。5.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内容:安全管理和技术、机构和安全教育培训、.隐患治理、.伤. 亡事故.、职业危害、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行政许可。一6. 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特点:实行垂直管理;监察和管理分开;.分区监察如. 国家监察。.7. 煤矿安全监察方式:日.常监察;重点

24、监察;专项监察;定期监察。8. 我国对特种设备实行安全监察制度,它具有强制性、体系性及责任追究性的特点, 主要包括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体制、.行政许可、监督.检查.、一.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等内容。9.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建立了两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制度,即特种设备市场准 入制度和_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制度。10.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方式:行政许.可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事.故应对和调查处理。第四章安全评价1. 安全评价按照实施阶段不同分为三类,包括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 评价一。._2. 安全评价程序主要包括:准备阶段,.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淀.性定量评价,一 提出安

25、全对策措施,形成安全评价结论及建议,编制安全评价报告。(P73)3. 安全评价主要内容包括:高度概括评价结果.丛风险管理角度给出评价对象在评价 时与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符合性结论.给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以及采取安全对策措施后的安全状态等。4.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二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5. 、._.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_5_、_.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5.、._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6_、 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品._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_20二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

26、.、一触瓦一施溺、._灼烫、一.火灾.、.一高处坠落、.一.坍塌、.一冒顶片.帮、 透水.爆破.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一.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 伤害;按职业健康分类.7; 一生产性粉尘.毒物._噪声与振动.高温、.一低温.辐射(电离辐 射.韭电离辐射).其他危害。5.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直观经验分析方法(对照.经验法,类比方法).底统安 全分析方法(事住树.、事故树)。6. 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时,要全面、有序地进行,防止出现漏项,宜从匚址, 总平面布置、道路运输、建构筑物.生产工艺、物流、主要设备装置、作业环境、安全措. 施管理等几方面进行。识别的过

27、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安全分析的过程。7. 安全评价方法分类: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可分为.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安全检查 表、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因素图分析法、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 雷厄姆-金尼法或LEC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等)、._.定量安全评价方 法(概率风险评价法、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和危险指数评价法);按照安全评价.的逻 辑推理过程可分为归纳推理评价法和演绎推理评价法;按照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可分. 为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方法、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方法和事故后果安全评价方法。8.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以所评价的环境与某些作为参考环境的对比为基础,

28、将作 业条件.的危险性作为因变量(D),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 率(E)及危险严重程度。作为自变量,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式。9. 取得安全评价机构资质需经过初审、条件核查、许可审查、公示、许可决定等程序。 条件核查包括材料核查、现场核查、会审等三个阶段;条件核查实行专家组核查制度,材 料核查2人为1组;现场核查3-5人为1组,并设组长1人。第五章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1. 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重大危险源的辨识、重大危险源的. 评价、重大危险源的管理、一.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报.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工匚选址和土地. 使用规划、重大危险源的监察。.

29、一.2. 重大危险源的风险分析评价包括:辨识各类危险因素及其原因与机制;依次评. 价.已辨识的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评价危险事件的后果.;进行风险评价,即评价危险 事件发生概率和发生后果的联合作用;风险控制,.即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安全目标值进行 比较,检查风险值是否达到了可接受水平,否则需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险水平。3. 重大危险源的管理:通过技术措施(包括化学品的选择,设施的设计、建造、运转、 维修以及有计划的检查)和组织措施(包括对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提供保证其安全的设备, 工作人员水平、工作时间、职责的确定,以及对外部合同工和现场临时工的管理),对重大 危险源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4. 重大危

30、险源的辨识标准不适用于: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_但这些设施 和工厂.中处理韭放射性物质的部口除外;军事设施妃.采掘业;危险物质的运输q._.5. 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的类型:储罐区.(储罐).;._.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 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煤矿.俄工开采)金属韭金属地下矿山;尾矿库&._.6.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压力管道申报登记:长输管道: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气体, 且设计压力大于_1.6 .近a的管道;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液体介质,输送距离W200.一 .蛔.且管道公称直径300mm的管道。公用管道:中压和高压燃气管道,且公称直径之2QQ一哽 工业管道:输送毒性程度为极度

31、、高度危害气体、液化气体介质,且公称直径之_100财的 管道;输送极度、高度危害液体介质、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可燃气体,或甲类可燃液体 介质,且公称直径W100觐,设计压力之您琅的管道;输送其他可燃、有毒流体介质,且公 称直径之10一0皿,._.设计压力之.4玲.,_设计温度N.40QC.的管道。7.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锅炉申报登记:蒸汽锅炉:.额定蒸汽压力2,.5些眼.且额定 蒸发量W10_t/h。热水锅炉:额定出水温度.之12QC,.且额定功室21.4瓯。.一8. 属下列条件之一的压力容器申报登记: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一高度或中度危害的 三类压力容器。易燃介质,最高工.作压力一对.一.1.

32、MPa.,且PYW100MPa.土3一的压力容器.(群L9.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煤矿(井工开采)申报登记: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 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_煤层自然发火期寒一个月 的矿井.;_._煤层.冲击倾向为中.等及以上的矿井。10.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矿井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申报登记:瓦斯矿井_;.一.水文地质. 条件复杂的矿井.一有.自燃发火危险的矿井;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11.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尾矿库申报登记尾矿库:全库容.习_0一0一万.m3;.或者坝高.之3一0103 的尾矿库。12. 具有燃烧爆炸性质的危险物质可分为7大类:爆炸性物质;气体燃烧

33、性物质;液体 燃烧性物质;.固体燃烧性物质;.自燃物质;遇水易燃物质;.一氧化性物质;.一.(毒性物质)。13. 对于毒性物质,其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主要取决于下列4个参数:毒性.等级;. 物质的状态;.气味.一重度。.一.14. “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的影响因素确定为21项,分别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物料处理.物料储存.操作方式.粉尘生成;.一低温条件.一.高温条件_;.一.高压.条件;特殊的操. 作条件;腐蚀;泄漏;设备因素;密闭单元.工艺布置;明火;摩擦与冲击;_高温体.;电. 器火花.;一._静电;.毒物.出料及输送。最后一种工艺因素仅与含毒性物质有相关关系。15. 同一种工艺条件

34、对于不同类别的危险物质所体现的危险程度是不相同的,因此必须 确定相关系数。相关系数Wij可以分为5级:A级:关系密切.,一.W三0._9;_._B.级:关系大,1JWij=0.7;C级;.关系.一般,一既._._.湖.一一5;口级:关系小,.WL.三Q.2;. 一.E.级:没有关系,.一址.一.一三Q16. 事故严重度评价6种伤害模型: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蒸汽云爆炸;沸腾液体扩展 为蒸气云爆炸.池火灾.固体和粉尘火灾;室内火灾17. 根据最大危险原则、.概室求和原则建立了物质子类别同事故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 每种事故形态用一种伤害模型来描述。18. 根据泄漏物状态(液化气、液化液、冷冻液化气、

35、冷冻液化液、液体)和储罐压力、 泄漏的方式(爆炸型的瞬时泄漏或持续10min以上的连续泄漏)建立了毒物扩散伤害模型: 源抬升模型,气体泄放速度模型,液体泄放速度模型,高斯烟羽模型,.烟团模型,.一.烟团积. 分.模型,一.闪蒸模型,绝热扩散模型和重气扩散模型毒物泄漏伤害严重程度与毒物泄漏量以及环境大气参数(温度、湿度、风向、风力、大 气稳定度等)都有密切关系。19. 危险性分级与危险控制程度分级:用A*=lg(B1*)作为危险源分级标准,式中B1*是 以10万元为缩尺单位的单元固有危险性的评分值。定义:一级重大危险源_A整.力足.二级 重大危源2.5.A*3.5.三级重大危险源.1,_一5.W

36、A*您.5.;._.四级重大危险源.A*1.,_5单元综合抵消因子的值愈小,说明单元现实危险性与单元固有危险性比值愈小,即单 元内危险性的受控程度愈高。一般说来,单元的危险性级别愈高,要求的受控级别也应愈 高。20. 用下列标准作为单元危险性控制程度的分级依据:A_.级EWQ.一0_01.B.一级Q.QQ.1熙芝2MQ_.Q.1.;_.C级.0.01Q.1。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二级危险源在A.级一以上;二级危险源在3.级以 上;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级.以上。21.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主要由区县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 信息网络建成之后,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37、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二.、二级危险源的情况 和监察信息,有重点地进行现场监察;国家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对各城市的一 级危险源的监察情况进行监督。22. 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各企业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分类申报信息、危险源分级 评价信息、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管理情况信息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部门对重大危险源的监察记录等信息。23. 城市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重大危险源信息(包括多 媒体及地理信息)的管理;重大危险源危险程度评估的计算机辅助分析;重大危险源事 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形象表述;为政府部门宏观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形象的 信息、依据和手段,

38、提高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促进重大事故隐患及重大危险源管 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第六章事故预警机制1. 预警系统主要由预警分析系统和.预控对策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预警分析系统主要 包括监测.系统、一.预警信息系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预测评价系统等组成。2. 事故预警的特征:快速性;_.准确性;公开性;完备性;连贯性。3. 构建事故预警需要遵循及时性、_全_面性、.高效性和引旻性的原则。4. 在构建预警管理体系时,需遵循信息论、控制论、.决策.论以及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 科学建立标准化的预警体系,保证预警的上下统一和协调。5. 一个完整的预警管理体系应由外部环境预警系统、.内部管理不良

39、的预警系统、预警 信息管理系统和.事故预警一系统构成。6. 外部环境预警系统主要由自然环境突变预.警、政策法规变化预警、.技术变化的预警 构成。7. 内部管理不良预警系统主要由质量管理预警、设备管理预警.、囚的行为活动管理预 警构成。8. 事故预警系统主要任务是当事故难以控制时,做出警告和对策措施建议,因此其业 务隶属预警管理信息系统。9. 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与.专家系统技术为一体的智能化系统,它以管理 信息系统为基础,完成信息收集、处理、辨识、存储和推断等任务。10. 建立预警系统需要遵循以准确、客观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 以.系统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为出发点,

40、兼顾硬件系统建设与软件系统结合的原则。11. 预警系统主要由预警分析系统和预控对策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预警分析系统主要 包括监测系统、一.预警信息系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预测评价系统等组成。12. 信息基础管理工作必须满足: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程序化13. 建立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一可操作化。14. 预警指标从技术层次可以分为潜在指标和显现指标两类。潜在指标主要用于对潜在 因素或征兆信息定量化;显现指标则主要用于显现因素或现状信息的定量化。15. 预警评价指标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灵敏性、科学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引导 性、.预见性。一.16. 人的安全

41、可靠性指标,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技术因素。其中生理因素包括年 龄、疾病、身体缺陷、疲劳、感知器官等。心理因素包括性格、气质、情绪、情感、思想 等。技术因素包括经验、操作水平、紧急应变能力等。17. 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性指标:包括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包括作业环 境和内部社会环境,如作业场所的温度、湿度、采光、照明、噪声、振动等,企业内部的 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可以 包括自然灾害、季节因素、气候因素、时间因素、地理因素等;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法律环境、管理环境、家庭环境、社会风气等。18. 安全管理有效性

42、的指标:包括安全组织、安全法制.、._安全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教 直、安全资金。其中安全组织包括:安全计划、一.页针.目.标、.丘政管理。安全法制包括:安 全生产相关法规、规章制度、作业标准等。安全信息包括:指令信息.、一.动态信息.、反馈信. 息等。安全技术包括:管理方法、技术设备等。安全教育包括:职业培训、.安全知识宣传一 等。安全资金包括:资金数量、资金投向.、资金效益等。19. 机(物)安全可靠性指标:包括设备运.行丕良、.材料缺陷、危险物质、能量、安全装 置、.保护用品_、._.储存.与运输、.各种物理参数(温度、压力,浓度等).指标。20. 预警方法,根据对评价指标的内在特性和了

43、解程度,有指标预警、.因素预警、综合 预警三种形式,但在实际预警过程中往往出现第四种形式,即误警与漏警。21. 预测系统的功能是进行必要的未来预测,主要包括:对现有信息的趋势预测; 对相关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行预测;对征兆信息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一.对遇发事件的发. 生概室.、一.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作用高峰期以及预期影响进行预测。22. 预警信号一般采用国际通用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安全状况,按照事故的严重性和紧急 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安全、w级)、黄色(一般、m级)、橙色(严重、II级)、红色(特 别严重、i级)。23. 一般信号输出和预警级别表示方法有以下两种:时序,性的预警信号输出;安全

44、 风险预警信号输出。24. 预警系统通过预警分析和预控对策实现事故的预警和控制,预警分析完成监测.、.识 别、诊.断与评价功能,而预控对策完成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纠错和治错的功能。25. 监测过程的主要工作手段,是应用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实现监测过程的程序化、标. 准化和数据化。26. 预控对策一般包括组织准备、一日常监控和事故管理三个活动阶段。27. 组织准备有两个特定任务,一是确定预警系统的组织构成、职能分配及运一行方式 二是为事故状态时的管理提供组织训练与对策准备。28.组织准备体现在两个方面: 预警功能的组织管理体系:预警管理系统的组织构建是本着效能统一的原则进行的 系统组织重构,即

45、在原企业组织中设置新的预警管理部门,预警管理部门对其他部门具有 监督、控制和纠错的职能,这种职能又可以分为单指标监控、.综合监控和事故危机监控。 预警机构:预警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维护企业的预警管理系统。29.日常监控活动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旦常对策;二是事故危机模拟第七章事故应急救援1. 事故应急救援的特点:不确.定性、突发性、复杂一性和后果、.影响易猝变、.一激化、放 大的特点。.2.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从长远看, 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3. 要求立即进行的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4. 构建应急

46、救援体系,应贯彻顶层设计和系统论的思想,以事件为中心,以功能为基 础,分析和明确应急救援工作的各项需求,在应急能力评估和应急资源统筹安排的基础上, 科学地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应急救援体系,保障各级应急救援体系的统一和协调。5. 应急体系由组织体制、运作机制、_法制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4部分构成。6. 应急救援活动一般划分为应急准备、初级反应、扩大应急和应急恢复4个阶段;应 急运作机制主要由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和公众动员这4个基本机制组成。7. 统一指挥是应急活动的最基本原则。应急指挥一般可分为集中指挥与现场指挥,或 场外指挥与场内.指挥等。8. 扩大或提高应急级别的主要依据是事故灾难的危

47、害程度,影响范围和控制事态能力 影响范.围和控制.事态.能力.是“升级”的最基本条件。9. 属地为主强调“第一反应”的思想和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10. 公众动员机制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11.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应根据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一事态发展趋势和控制能力实 行分级响应机制。典型的响应级别通常可分为3级:一.级紧急情况、.二级紧急情况、三级 紧急情况。.12. 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应急响应程序按过程可分为接警.、._.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 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等几个过程。13. 应急恢复该阶段主要包括现场清理、人员清点和撤离、警戒解

48、除、._善后.处理和事故 调查等。14. 现场指挥系统模块化的结构由指挥、行动、策划、后勤以及资金./_行政5个核心应 急响应职能组成。15.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分为3个层次: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16. 应急预案的基本结构:由二.个基本预案加上应急功能设置、.特殊风险管理、_.标准操 作.程序和支持附件构成的。17. 支持附件主要包括应急救援的有关支持保障系统的描述及有关的附图表。18. 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的文件体系可包括预案.、._程序_、_.指.导书.、记录等,是一个4 级文件体系。19. 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按相应的过程可分为6个一级关键要素,包括:方针与原贝.;. 应急策划一

49、(危险分析、资源分析以及法律法规);.一.应急准备(各应急组织及其职责权限 的明确、应急资源的准备、公众教育、应急人员培训、.预案演练和互助协.议的签署).;.一应 急响应.(_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 安,人群疏散与安置,一医疗与.卫生,一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_消_防和抢险,一泄漏物控制) 现场恢复.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20. 危险分析包括危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分析。21. 应急训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培.讥与训练、.专业训练、战术训练及其他训练等。22. 现场恢复也可称为紧急恢复,主要内容应包括:宣布应急结束的.程序.;_.撤离

50、和.交接 程序.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现场清理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检测.一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价等。23. 应急预案演练的类型包括:桌面演练一功能演练.全面演练。24. 应急演练的参与人员包括参演人员、控制.人员、_模拟人员、评价人员.和观摩人员25. 综合性应急演练的过程可划分为演练准.备、演练实施.和演练总结3个阶段。26. 按照对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将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为丕足 项、.整改项和改进项。第八章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1. 从业人员作业的劳动条件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_作业环境几个方面。2. 职业性危险因素分类:按其来源主要包括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 按

51、其性质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_生物因素)、与职业有关的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3. 由于预防工作的疏忽及技术局限性,使健康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职业性病损,包括工 伤、职业痕(包括职业中毒).及和工作有关的底病。4. 常见的职业中毒类型:金属及类金属中毒;有机.溶剂中毒;刺邀.性气体中.毒.;. 窒息性气体中毒八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_.高分壬化合物中一毒;农药中毒5. 职业中毒按发病过程可分为三种病型: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6. 作业场所存在的物理职业危害因素包括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噪声、 振动、电磁辐射等。7. 电磁辐射分为非电离辐射(射频辐射、红外

52、线、_紫外线、激光);电离辐射.异常气 象条件及有关职业病.。一8. 接触铍可引致铍肺;氟可致氟.骨症;氯乙烯可引起肢端骨症;焦油沥青可引起皮肤 黑变病;矽尘(二氧化硅粉尘)可致矽肺;煤矽尘(煤尘和SO粉尘),可致煤矽肺;粉尘,i 2可致全身中毒性、.局部刺激性、.变态反应性、致癌性、尘肺等;铅中毒者口内.有金属_味、. 流涎、恶心、.呕吐、腹胀、.阵发性腹绞痛一、便秘或腹泻,.严重者出现抽搐.、瘫痪、.一.昏迷、. 循环衰竭、中毒性肝病、中毒性肾病、贫血、中毒性脑病等;四乙基铅中毒可产生严重神 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全身皮疹,可有呼吸道刺激症状;铍化合物的皮肤损害主要表 现为皮炎、镀溃疡和

53、皮肤.肉芽肿;铬对皮肤损害较明显;磷早期中毒症状一般为神经系统 和消化系统症状等;苯中毒主要影响造血系.统及_中枢神经系统;甲苯与苯大体相同,但毒 性略轻些;汽油主要经呼吸道吸入,急性中毒时,轻者有头痛头星、无力,呈“汽油醉态” 高浓度吸人还可引起化学性肺炎、肺水肿,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等;四氯化碳可经呼吸 道、消化道及皮肤吸收,对人毒性极强,误服23ml,即可中毒,3050m1,可致死;吸 入较高浓度时,最先出现呼吸道症状,慢性中毒表现为进行性神经衰弱综合.征;甲醇可经 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吸收,毒性较强,误服510ml,可致中毒,15ml,可致失明,30ml, 可致死,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54、.心肝肾及导致胰腺炎;正己烷毒性较低,急性中毒主要表 现为黏膜刺激及中抠神.经的麻醉作用.,如头痛、头晕、一恶心、无力及肌颤等;氯气、光气、 氮氧化物及氨气等刺激性气体对眼、上呼吸道有明显的损害,轻者为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重者可产生喉头水肿、喉痉挛、中毒性肺炎、黏膜坏死、脱落,可导致肺水肿;硫化氢中 毒,呼吸道为主要侵入途径,中毒时,轻者出现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胸闷.、头痛头晕、 乏力、心悸、.呼吸困难、一.意识丧失.、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脑水肿、体克、.心.旺肾损害 接触高浓度的硫化氢可立即昏迷、死亡,称为“闪电型”死亡;三硝基甲苯、二硝基酚、 三硝苯胺等均可引起白内.障;苯的氨基化合物

55、具有致癌作用,如联苯胺、4-氨基联苯可致 膀胱癌;微波作业对健康的影响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及心血. 管系统的变化;红外线引起职.业性白内障;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作用可引起皮炎.,表现为弥 漫性红斑,有时可出现小水泡和水肿,并有发痒、烧灼感;皮肤接触沥青后经紫外线照射, 能产生严重的光感性皮炎,.并.佳有头痛、.恶.心、体温升高等症状,长期受紫外线作用,可 发生湿疹、毛囊炎、皮肤萎缩、.色素沉着,长期受波长340280nm紫外线作用可发生皮肤 癌;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电光性眼炎;电离辐射引起的职业病 包括全身性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病;.一局部放射性

56、疾病.,一._如急、.慢性放射性皮炎及放. 射性白内障;.放射所致远期损伤,如放射所致白血病。异常气象条件引起的职业病有中暑、 减压病(急性减压病主要发生在潜水作业后)、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下的一种特发 性疾病)。9. 职业性致癌物可分为3类:确.认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一.10. 成年妇女禁忌参加连续负重,禁忌每次负重重量超过20kg,间断负重每次重量超过 25kg的作业。11. 职业病的发病过程取决于下列3个主要条件:有害因素本身的性质;有害因素 作用.壬人体的量;劳动者个体易感性。一(病因有特异性;病因太多可以检测.)。12. 职业危害评价包括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

57、及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评价,职 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基础。13. 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可分为时.间加一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 触容许浓度3类。14.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是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一慢性.中毒患病 状况、:慢性一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6项指标为基础的定级标准。15. 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的依据是生产性毒物危害程度级别、.实地记录的接触生 产性毒物的劳动.时间和工作地点、生之一性毒物浓度的超标倍数,通过计算有毒作业分级指 数,确定有毒作业分级级别。16. 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主要依据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

58、量、工人接触粉尘作业时间内 肺总通气量、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计算粉尘作业分级指数,以指数范围评定生产性粉 尘危害级别。17. 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的依据是湿球黑球温度.伽_成).结合评价指数和劳动者. 接触高.温作业的.时间两项指标。并用定向热辐射强度加以修正,对工作地点平均热辐射强 度等于或大于2kW/m的高温作业,相应提高一个等级,最高不超过IV级。18. 噪声危害程度的分级依据是实测噪声作业工作日内等效连续A.声级攻和接触噪声 作.业时.间对应的.接触限值.LS,综合计算噪声危害指数I,根据指数范围确定噪声作业危害 级别。19.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分为:建设项.且职业病危害.预

59、评价(预评.价)_和建设项.且职 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控制效果评价)。20.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程度,将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分为一般性.职业 病.危害项.目和严重职业病危害项且。21.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列为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其余为一般职业病危害项目:可能 产生放射性职业危害因素的;可能产生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危害程度 为“高度和极度危害”的化学物质(作为分级根据的6项指标:急性毒性、致密性、容许浓 度、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可能产生10%以上游离二 氧化硅的粉尘的;可能产生石棉纤维的;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危害范围 的。22. 职

60、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要求:用人单位的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 目,应当在竣工验收之日起30一日内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用人单位申报后,因采用的生产 技术、工艺、材料等变更导致所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改变的,应当在 变更后30.一日内.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内容;用人单位终止生产经营时,应当向原申报机关 办理申报注销手续。23.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内容: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 类、浓度或强度;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职业病危害防护设 施,应急救援设施。24.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程序:用人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 危害项

61、目;卫生行政部门受理申报,并根据需要进行现场核实;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 收到申报材料后5一个工作日之I内,出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25. 职业健康监护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26. 未按照规定及时、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的,由卫生行政 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27. 违反职业病报告规定的罚则: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 疑似职业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弄虚作假的,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 人员,可

62、以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卫生行政部门不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和职业 病危害事故的,由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虚报、瞒报的, 对单位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隆级、撤职或者开除的 行政处分。28. 急性职业病由最初接诊的任何医疗卫生机构在24.一小.时之内向患者单位所在地的卫 生监督机构发出职业病报告卡。29. 尘肺病患者死亡后,由死者所在单位填写尘肺病报告卡,在15.一日内报所在地的 卫生监督机构。30.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监督机构应于每季度后故.2.Q.日.内,将本地区上季度的职 业病季报表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次

63、年2.月底前,将本地区 上一年度的尘肺病年报表、生产环境有害物质浓度测定年报表和有害作业工人健 康检查年报表报该所。上述报表应同时抄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劳动厅(局)和总 工会。31.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应于每年3.月底和每季度后一3Q.日.内 分别将本办法中规定的年报和季报汇总分析,上报卫生部。32. 根据引发职业病的有害物质类别不同,分别编制尘肺病报告卡、农药中.毒报告 卡和.一职业病报告卡,按规定上报。第九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重点活动与职责以及绩效测量 的.方法。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P策划、实施、.评价、.一A.改进。3. 组织的内容包括机构与职责、培训及意识和能力、协商与交流、史件化、文件与资 料控制.以及记录和记录管理。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者代表在职业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