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解集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202804096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0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药理学名解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药理学名解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药理学名解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药理学名解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名解集(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药理学名解(此部分比较精简,如果时间不足或是复习后期可参考)1.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2.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3.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4. 离子障(ion trapping):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另一侧。5. 首关消除(first pass metabolism): 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

2、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6. 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7. 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8. 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9. 零级动力学消除(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量消

3、除,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10. 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Css):也称坪值。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 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 度。一般需经45个t1/2后达到稳态浓度。11. 半衰期(half life, t1/2):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 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12. 清除率(clerance, CL):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的总和,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

4、消除。13. 表观分布容积(apparr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时所需体液容积。14.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F):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时,能被机体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15.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两个药学等同的药品,若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别,则称为生物等效。16.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17.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

5、体反应的表现。18. 兴奋: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提高。19. 抑制: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降低。20. 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21.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不能根除病因。22. 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23. 副反应(副作用)(side reaction):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24.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是

6、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25.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26.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居U,又称回跃反应。27.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28.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

7、作用基本一致。29. 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30.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的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31. 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也称阈剂量。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32. 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 Emax):也称效能。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 为最大效应。33. 效价强度(potency):也称效价。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

8、(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34.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35.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死亡反应时的药物剂量。36.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TI=LD50/ ED50。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37. 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 a):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效能)。38. 激动药(

9、agonist):指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39. 拮抗药(antagonist):或称阻滞(断)药。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药物,这些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不能产生该受体兴奋的效应,却拮抗该受体激动药兴奋该受体的作 用。40. 拮抗参数(pA2):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并用时,若2倍浓度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激动药所引起的效应,此时,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为pA2。44.安慰剂(placebo): 一般指由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 外形药的制剂。安慰剂产生的效应称安慰剂效应。46, 急性耐受

10、性(acute tolerance/tachyphylaxis):有的药物(如:麻黄碱)仅在应用很少几个剂量后就可迅速产生耐受性的现象。47, 耐受性(tolerance):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程度较快速耐受性轻也较慢,不致反应消失,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48. 交叉耐受性(cross tolerance):是指对一种药物产生耐受性后,应用同一类药物(即使是第一次使用)时也会出现耐受性。49,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也称抗药性。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50. 习惯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精神依赖性):停药

11、后病人发生主观感觉不适,需要再次连续使用药物,停药不致对机体形成危害。51. 成瘾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生理依赖性):一些麻醉药品,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紊乱。52. 胞裂外排(exocytosis):当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时,产生除极化,引起钙离子内流,促使靠近突触前膜的一些囊泡的囊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形成裂孔,通过裂孔将囊泡内的递质 ATP和蛋白质等排出至突触间隙,这称为胞裂外排。53. 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等胆碱受体激动药可兴奋动眼神经,使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的这种作用称为调节痉挛。54. 调

12、节麻痹:阿托品能阻断M胆碱受体,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从而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只适合看远物,而不能将近物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 造成看近物模糊不清,此为调节麻痹。55. 内在拟交感活性(intrinsic sympathomimetic activity, ISA):有些p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P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P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称内在拟交感活性。56. 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adrenaline reversal):预先使用a受体阻断药取消了 Adr的毛细血管作用后,再用原来引起升压剂量的Adr,使兴奋p 2受体舒血管作用充分显露出来, 则使升压作用转

13、变成降压作用,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57. 反跳现象(rebound):长期应用p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时如突然停药,可引起原来的病情加重,其机制与受体上调有关。58. 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者先后应用两种以上麻醉药物或其他辅助药物以达到手术的要求的麻醉方法。59. 分离麻醉(dissociative anesthesia):是指氯胺酮能引起短暂的记忆缺失及满意的镇痛效应,但意识并未完全消失的一种麻醉现象。60. 麻醉前给药(premedication):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前应用的药物。61. 最小肺泡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在一个大气压下,能

14、使50%病人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全麻药的浓度。62. 开-关反应(on-off response):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而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表现为“开”时患者活动正常或几近正常,而“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帕金森症状。63. 人工冬眠:氯丙嗪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哌替啶、异丙嗪)合用,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耗氧均降低,增强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并可使植物神经传导阻滞及中枢神以系统反应性降低。这种状态,称为“冬眠”。64. 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5g/d)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的现象。65. 阿司匹林哮喘:某些哮喘患者在服用阿司

15、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66. 折返(reentry):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行通路折回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是引发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67. 金鸡纳反应(cinchonism):长期服用奎尼丁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腹泻.恶心.视力模糊等症状。68. 早后除极(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 EAD):是一种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后除极,常发生在2.3相复极中,APD过度延长时易发生。69. 迟后除极(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 DAD ):是细胞内钙超载时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或接近完全

16、复极是的一种短暂的震荡性除极。70. 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WPW syndrome):由于存在房室连接旁路,在心房、房室结和心室间形成折返所致。7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是由肾素.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构成的重要体液系统,在调节心血管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与高血压,心肌肥大、充血性心 衰等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72. 首剂现象:首次使用后血压显著下降的现象,一般服用数次后这种现象可消失,如哌唑嗪等。73. 充血性心衰(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又

17、称慢性心功能不全,指在有充分的静脉回流的前提下,使心脏排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器官代谢需要的一种病 理状态。74. 停药症状:长期用药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时有些病人出现一些原来疾病没有的症状,称为停药症状。75. 医源性肾上腺素皮质功能亢进症:长期应用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所致的肾上腺素皮质亢进症状,称为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76. 单纯性甲状腺肿:由于机体长期摄碘不足,甲状腺激素合成明显减少,使TSH释放增加,从而促使甲状腺组织代偿性增生肥大。77. 粘液性水肿: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蛋白质等物质代谢障碍,使组织液停滞于皮下,皮肤肿胀粗糙。78. 允

18、许作用: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79. 抗生素(antibiotics):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生素两类。80.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81. 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ion, MIC):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82. 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药物

19、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83. 交叉耐药性:细菌对某一药物产生耐药后,对其它药物也产生耐药的特性。84. 郝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应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或炭疽等感染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 跳加快等症状。85. 牵制机制(trapping mechanism): p 一内酰胺酶可与某些耐药的3 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而又牢固地结合,使药物停留在胞浆膜外间隙中,不能到达作用靶位发挥抗菌作用。 此非水解机制地耐药性称为牵制机制或陷阱机制。86. 初次接触效应(first exp

20、ose effect):细菌首次接触抗生素时能够被迅速杀死的现象。87. 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s):长期应用光谱抗生素时,口腔、咽喉部合胃肠道的敏感菌被药物抑制,不敏感菌趁机大量繁殖生长,由原来的劣势菌变为优势菌,造成新的感 染。88. 灰婴综合征(gray syndrome):早产儿和新生儿肝脏的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缺乏,肾脏排泄功能不完善,大剂量使用氯霉素可致早产儿和新生儿药物中毒,表现喂循环衰竭, 呼吸困难,进行性血压下降,腹胀,吐奶,皮肤苍白和发绀。89. “流感综合症”:大剂量间隔使用利福平可诱发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类似感冒 的症状。92. 生长比率:肿瘤增殖细胞群与全部肿瘤细胞群之比称为生长比率。93. 多药耐药性:有些肿瘤细胞对某些抗恶性肿瘤药物具天然耐药性,即有对药物一开始就不敏感的现象;亦有的肿瘤细胞对于原来敏感的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才产生不敏感现 象。这些耐药性中表现最突出、最常见的耐药性是多药耐药性。95.抗菌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 于MIC或消失后,细菌增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