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202725381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1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办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办法。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办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课文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那么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拟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

2、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誉。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二、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

3、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生字。 肇(zho) 埋没(m) 彷徨(png hung)(2)理解词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到达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涵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粹,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2、速读课文,

4、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叙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全文分四局部:第一局部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局部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局部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局部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学习论证办法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

5、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方案,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不足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

6、“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下列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开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存一个疑心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方案、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聚焦论证办法,重点学习“摆事实“道理相

7、结合的说理办法。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办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学生讨论,明确:学生参见导练探究赏析1二、延伸拓展,开阔视野;联系实际,体验反思1、提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明确:学生参见导练探究赏析3历史与现实证明现代学术的根底就是实验,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示例:生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生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

8、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教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通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三、质疑问难,互动交流结合导练综合性学习1、每人提交一个问题,前后座四人一组共同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参与同学讨论。2、每组将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交付教师,教师汇总归纳为15个探究主题,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如有问题,可留待学生课余检索资料完成。例

9、如:(1)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别。(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在儒家思想中被埋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3)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拟。(4)请用事例来证明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3、教师作办法点拨:选择探究方向,确定主题,然后查询资料,并综合分析资料,初步得出结论,最后一起交流评价,并拟写研究小论文。4、由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组成探究学习小组,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写成研究小论文,一周后进行成果交流与评比。注意: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忌全面深入,谈及一面即可。四、课堂小结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沛,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五、布置作业以?怎样才能防止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板书设计:应致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有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格精 物致知。2-5物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论点 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1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