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02700789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5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材分析第一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材分析第一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材分析第一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教材分析第一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分析第一单元(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初步认识角,表内乘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认识几时几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二、教学目标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班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

2、名;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6、会读、写几十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

3、班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3、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4、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读、写几十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四、教材的编写特点:1、加、减法笔算重视算你算法教学,更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一是要要加强笔算算你算法的教学。一方面仍突出采用重点、分散难点

4、的编排思路设计例题,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算式突出笔算的要点。二是要重视“笔算计算法则”的概括与呈现。2、提供关于图形与几何的丰富素材和有效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3、表内乘法的教学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落实“双基”,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4、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教学思路和可操作的案例。5、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五、课时安排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5、3课时2、两位数减两位数 5课时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5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2课时第三单元、教的初步认识(4课时)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12课时)1、乘法的初步认识 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 8课时左右 5的乘法口诀 1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 3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 4课时左右3、整理和复习 1课时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2课时)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11课时) 7的乘法口诀 2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 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2课时左右量一量 比一比 1课时第七单元、认识时间(3课时)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2课时)九、总复习 第一单元 长

6、度单位集体备课教师:梁丹 樊果 向娟 郑承瑛 李雪莲教案编写教师:梁丹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包括1、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3、 认识米 厘米和米的关系 4、认识线段 画线段 5、解决问题 即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教材编排特点: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3、更加尊重知识形成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

7、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数)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建议:1、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3、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4、把握好“线段”教学的要求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

8、位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教学目标:1、 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想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想想用什么办法吗?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二、自主探索,交流新知。(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

9、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汇报。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1、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思考: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体会: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10、。3、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总结提升。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的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归纳强调: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P3,例2,练习一1、2、3。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

11、程:一、谈话引入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单位如果不统一,在生活中用来量物体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二、探索操作,研究新知。(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一起观察: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并说明。2、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并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3、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活动,同桌交流。5、巩固1厘米的表象。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6

12、、找找生活中大概1厘米的物体,并交流。(二)、用厘米量1、请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三、实践应用、巩固提升。1、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2、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四、总结提高。第三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内容:例4、例5 及练习一第3-5题。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通过观察、探究、讨论,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

13、100厘米。并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3、感知数学来源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通过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并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教学过程:一、准备导入。1、说说一厘米的长度,并试着用手指比划。2、请用手中的尺子帮我量一量黑板边的长度。并说说感受(很麻烦)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比如:、板书课题“米”二、操作探究,交流新知。(一)认识米。1、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2、活动体验。量量教室物体的长度,量学生的身高等等3、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交流回答(二)米与厘米的关系。1、猜猜

14、一米与一厘米的关系。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这么长呢?2、投影示米尺,一起来数一数。3、总结点出:1米=100厘米。(三)用米量。用米尺量量你身边的物体并汇报。三、实践应用。1、做一做2、4、5题。四、总结。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页例6、“做一做”教学目标:1、 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数和整米)2、 通过引导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 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教学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线段。板书:线段二、探究新

15、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 师:看老师变出一条线段。(师示范 :用两手拉直一条绳子)指出:我们两手之间的一段就可以看成线段。看看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汇报。 生:直的 师:引导得出:直直的、2个端点。(板书) 出示3条线段提问:这些是线段吗?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出示课件上选线段:判断下面那条是线段。(学生口答得出)2、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线段,比如建筑(课件示)、反正、直尺、等等都有,直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每条线段的端点都在两端。你能找到你身边的线段吗? 生:电视的边、3、连线段,数线段。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

16、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小组讨论汇报。4、量线段的长。测量线段的长度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一样,要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这几就是几厘米或者几米。三、实践应用。1、做一做1、2题。2、数学书练习一6、7题。四、总结。 我们这节课一起学习了什么?你都知道线段的那些知识呢?第五课时 画线段教学内容:画线段(教材第6页例7及“做一做”)教学目标:1、 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2、 通过引导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 在活动中仔细、准确的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教学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过程:一、导

17、入。谈话直接导入并板书课题。“画线段”二、探索新知。1、巩固量线段的长度。 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的线段。我们要画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先得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在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强调:对准刻度线0、看线段的另一端对准那一条刻度线,就是几。2、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观察,初步感知。教师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师师范。学生试着画。3、小结画线段的要点。第一步:尺子放平、端。从刻度0开始画到你想要画的长度。第二步:最后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三、实践应用。1、做一做第1题。学生画,并展示订正。2、做一做第2题。四、总结。第六课时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教学内容: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教材第7页例

18、8)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2、 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3、 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教学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1厘米的长度。2、直接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二、探究新知。1、说说这些物品(教师的长、课桌的长度、铅笔、小蚂蚁的图片),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测量他们饿长度使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学生说,并总结强调:测量短的的物体的长度用“米”测量

19、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2、说一说:你们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关于在测量是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的知识?密切感受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和提升生活经验。3、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选用有用的条件分析。 强调:不同的物体一定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三、实践应用。1、“做一做”完成后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确定括号里的长度单位的。2、练习一第8题。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集体备课教师:梁 丹 樊 果 向 娟 郑成瑛 李雪莲教案编写人: 向 娟单元教学内容 :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单元教材分析: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

20、过学生熟练而喜爱的游戏等活动,首先给学生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以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同数相加的情况,引出乘法运算;二、进一步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联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的事例,激发学生操作、观察等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乘法的理解和认识。单元教学要求:1、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单元教学重、难点:1、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联系。2、正确读写乘法算式单元课时安排:(13课时左右

21、)第一课时 乘法的意义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二、认识乘法建立概念1、出示插图 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人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2222222222=2010个2相加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5、同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把很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简化,如在相同加数和这加数的个数间写上一

22、个符号“”,叫乘号。板书2222222222=210或102 读作:几乘几6、小组活动,集体评价乘法算式和乘号的写、读。三、尝试练习 :1、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或 3、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具体学了些什么?第二课时 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被乘数和乘数在乘法算式中的位置。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让学生用红花摆4个2,说出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二、新课1教学例2。教师摆出一幅有5个气球的图,说明这是1个5,再陆续摆出三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5?出四幅

23、气球图后,让学生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教师板书:555155315相同的加数是5,5就是因数。有3个5相加,或者说相同加数的个数是3,3也是因数,5乘3得15,15是积。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例1中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三、巩固练习做课本 “做一做”的练习。四、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第三课时 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2、会读写乘法算式。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教学过程:一、复习1、爬梯比赛:以组为单位,每人做一道,看哪一个组在规定时间内爬得高。33324455511

24、111222233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二、指导练习1、 一共有多少个圆圈? 乘法算式:( )( )或( )(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1)7777=( )( )(2)33333=( )( )(3)8888888=( )( )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3个9相加。 ( )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3。 ( )6和4相乘。 ( )三、课堂作业:随堂练习第四课时 练习课(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熟悉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因数和因数在乘法算式中的位置。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出示小黑板)1) 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4个2相加 5个4相加 2和7相乘2)3个9相加,和是(

25、 )。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 )。二、读一读。45 63 52 34 三、看图写算式算式是( )( ) 算式是( )( )读作( )乘( ) 读作( )乘( )四 指导完成书本711题第五课时5的乘法口诀教学目的:1、 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一5的乘法口诀。2、 会用口诀进行计算。3、 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1大家齐背14的乘法口诀。2师生对口令。教师说口诀的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 二三( ) 二二( ) 一三( ) 四四( ) 一四( )二四( ) 三四( ) 三三( )二、新课自主探究5的乘法口诀 今天我们学习

26、5的乘法口决,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 1、教师出示主题图并提问。你们看,小丽和她的伙伴有在摆小棒了,他们在拼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没摆一个要用5根小棒)2、指导学生操作,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来摆学具好吗?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做解答。大家看到这,我们用小棒摆出的两个,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请你来解决好吗?板书:5 + 5 10 25=10 52=104、教学口诀“二五一十”刚才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个5,而他们的结果有都是10所以就用一句口诀来表示。一起读口诀。那么15=5 51=5口诀怎样编?试一试 一五得五 教学其余口诀。5、引导学生记忆5的乘法口诀。三、巩固练习1、 根

27、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一五得五( ) ( ) ( ) ( )( ) ( ) ( ) ( )2、 在里填上正确的数。3333= 5555=63= 45=第六课时 5的乘法口诀练习教学目的:1、使学生熟悉5的乘法口诀,记住5的乘法口诀。2、学会用口诀进行计算。3、通过乘法口诀的学习,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1、写乘法算式 正 正 ( )( )=( )正 正 正 ( )( )=( )正 正 正 正 ( )( )=( )2、填口决。三五( )( ) ( )( )一十 四五( )( )五五( )( ) ( )( )二十五 二五( )( )3

28、、计算53= 51= 15= 55= 52= 45= 54= 25=4、看图写算式。 二、实践题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口诀写出算式。三五( ) 二五( ) 三、随堂练习第七课时:2、3、4的乘法口诀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重点、难点:1是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组织复习5的乘法口诀。、开火车,对口令 一五三五五五四五二五、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对口令活动。二、自主探究2、3、4、的乘法口诀1、教

29、学例2教师让学生先看课本插图:小聪和小娟他们种的向日葵已经发芽了这下可高兴了!多可爱的小苗啊!你发现每棵幼苗上面有几片小叶?2、教学例3出示例3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每行有多少棵向日葵?可以说成几个3?要求一共有多少棵幼苗,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呢?可以编制一句什么样的口诀?3、教学例4。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法跟3的乘法口诀类似。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得到相应的乘法算式和结果。三、巩固练习l做教科书做一做中的练习。第八课时:2、3、4的乘法口诀练习教学目的:1、使学生熟悉2、3、4乘法口诀,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

30、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复习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二三( ) 五五( ) 四五( ) 二四( )三三( ) 二二( ) 三四( ) 三五( )二五( ) 四四( ) 一一( ) 一四( )3、填一填53= 5=10 5=25 2=10 4=20 15= 5=15 5=20 =25 5=304、算一算1)两个因数都是5,它们的积是多少?2)摆一个需要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要多少呢?5、想一想。如果 表示5,那 么 表示( ),二、列式计算1、 2乘3得几? 2、 3个4是多少? 3、 5个3的积是多少?4、 两个

31、因数都是4,积是多少? 5、 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三、课堂随练 第九课时 乘加和乘减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教学难点: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1)引导

32、学生观察主题图。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这时小熊也来到了它的家玉米地里它来干什么呢?它搬走了一棵玉米,还剩几棵玉米呢?你会解决吗?4)引导学生列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那么如果把这两次的计算写成一个算式,你会写吗?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三、巩固练习指导完成做一做第十课时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目的:1、 学会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2、 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3、 通过解决问题,树立学生

33、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提高解题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小朋友,森林里的小动物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正准备盖房子呢。他们请来了力气最大的小象,帮他们运送木头,你们看他们来了!2、引导观察主题图,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从图上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合作解决问题,这位同学提出了“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这个问题大家能够试一试,并把你的想法在4 人小组内交流。4、汇报各组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222=6(根)32=6(根)23=6(根)5、教师小结,刚

34、才在解决“一共有多少根木料?”的问题时,有的同学是按以前学过的加法来解决的,还有的根据乘法的大意一,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解决,请大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便?三、巩固练习1、课本做一做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图中的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第十一课时 6的乘法口诀教学目的:1、 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 6的乘法口诀。2、 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3、 通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6 的乘法口诀。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教学过程:一、复习1大家齐背15的乘法口诀。二、新

35、课 今天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完成下表鱼(条)123456(个)2、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1)请你说说每一列是什么意思?分别表示有几个几?2)根据这个表你能够列出哪些乘法算式?教师随学生的汇报3、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把你编的乘法口诀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口诀“16=6 61=6 一六得六 26=12 6212 二六十二”36=18 63=18 三六十八 46=24 64=24 四六二十四 56=30 65=30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教师指着黑板上的乘法算式和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齐读一遍

36、。三、巩固练习l. 摆小棒。课本做一做要求学生口答,并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2做练习十三第l3题。第十二课时 6的乘法口诀练习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记住 6的乘法口诀。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3、经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6 的乘法口诀。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教学过程:一、复习6的乘法口诀同桌对口令。二、指导练习第十三课时 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2、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 复习有关用口诀解决问题的内容巩固学生对乘法

37、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 了16的乘法口诀二、整理复习单元相关的知识1、出示16的乘法口诀卡我们先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算式都用了哪些口诀?3、出示空白的乘法口诀表,老师把有关1的乘法口诀全部摆在第一列的位置。1) 组织小组进行汇报。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排列的结果?并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排列?2) 引导观察乘法口诀表的跑列规律。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看看他有怎样的排列规

38、律?3)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4)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背诵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4、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先独立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和理由。组织集体校正。三、学习效果测评1口算练习2补充练习想一想、算一算(1) 有16名学生,每条船限坐5人,3条船能坐下吗?(2) 公园的门票每张3元,小红 20元买5张够吗?第五单元:教学计划集体备课教师:梁 丹 樊 果 向 娟 郑成瑛 李雪莲教案编写人: 向 娟单元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

39、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单元教学要求:1、 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2、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3、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4、 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认识轴对称和镜面对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单元教学课时:大约3课时。第一课时 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

40、、 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 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 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4、 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1、 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1、教师:小朋

41、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2、学生观察交流3、 全班交流汇报。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4、 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1、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2、 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3、 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四、课堂总结今天这

42、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第二课时 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2、 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 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准备:图片、纸和剪刀等。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1、 师生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美丽的图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吧。2、 出示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二、小组合作,探究对称1、

43、引导观察图形2、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3、教学“对称”4、组织活动剪一剪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吗?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5、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6、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然后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7、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8、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轴。 学生找、说生活中的

44、对称现象。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1、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的做一做。2、 拓展性学习。(补充练习)四、课堂总结。第三课时 镜面对称教学目标:1、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2、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3、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1、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2、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镜面对称的性质。教学准备:有关镜面对称的主题图、镜子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小组合作,学习镜面对称1、 组织游戏活动照镜子。1)、讲明游戏的要求: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照镜子的学生做两个动作(身体向前靠、身体向

45、后移。)做完之后交换,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学生听清要求后分组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3)、小结4)、组织学生第二次游戏。要求:还是两个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照镜子的学生做两个动作(举起自己的左手与镜子里的你打个招呼;再举起你的右手给镜子里的你打个招呼。)做完之后交换,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学生听清要求后分组活动。5)、全班交流。(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6)、小结。2、 看镜子写时间教师出示P71思考题第二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钟面上的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三、拓展延伸,巩固练习1、 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第一题。2、 拓展性练习。四、课堂总结1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