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20257415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7.2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有机合成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机合成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有机合成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有机合成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合成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有机合成中钯的催化交叉偶联反应20102401046吴健华 摘要: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给美国化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化学家根岸英 一和铃木章,以表彰其发现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更有效的连接碳原子以构建 复杂分子。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用于碳碳键形成的重要化学反应,因其反应 条件温和,化学选择性高,副产品少,在有机合成领域中应用广泛。本文综合概 述了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机理与发展,并对其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反应机理;碳碳键;有机合成;引言:碳是构成生命体的重要组成物质,而这些物质是以C-C单键或双键为基础, 形成各种形式的碳胳化合物,组成生命体的各个部分

2、。而经过多年来的探究与改 进,美国化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化学家根岸英一及铃木章在有机合成中取得 重大贡献与研究进展,发现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有效地连接碳原子,为构造更 复杂的分子提供反应方法。因此于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他们三位在有机 合成中杰出并取得重大贡献的有机化学家,以表彰他们在有机合成领域中所取得 的卓越成就。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作为五个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反应之一,其 重要性则不言而喻。前四个反应分别是Grignard反应(格氏反应,1912年), Diels-Alder反应(迪尔斯-阿尔德反应,1950年),Wittig反应(叶立德、维蒂斯反应, 1979年)和Olefinm

3、etathesis反应(烯烃的转位反应,2005年)。在钯催化的交叉偶联 反应中,反应步骤缩短,所需条件温和,副产品少,且可使大量的官能团在进程 中得以保留而不被破坏,是一种可靠、实用的工具,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学及制药 工业中,对有机合成具有长久和深远的影响力,得到合成化学者的普遍应用。一、钮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机理与发展1. 格氏试剂一一拉开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序幕有机合成化学所构造出来的物质大部分都是以碳胳为骨架所构建起来的,然 而碳原子本身十分稳定,在化学反应中并不活泼。因此化学家们希望通过各种化 学反应,来激活碳原子,使其更容易参与到反应中并与其它碳原子相连,构造更复杂的有机物。通过多年的尝

4、试与努力,Grignard (格林尼亚)发明了有机镁试 剂(即格氏试剂),并利用其活化了碳原子,成功将碳原子连接在一起。以下为 利用格氏试剂所进行的烷基化反应:R-Mg-X + R1-CH2-Xf R-CH2-R1 + X-Mg-X(X为卤素Cl、Br、I等)格氏试剂的发明,将有机合成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得合成烷烃、醇、 醛以及羧酸等有机物变得更加简单可行;同时,格氏试剂可用于将碳原子进行偶 合来增长碳链,为大分子的合成拉开了序幕。但是,格氏反应也存在着不少的缺 点:格氏试剂具有高度活泼性,会与几种不同的碳原子反应,反应无法控制,而 导致反应的选择性较差,产生过多不需要副产品。因此,如何将

5、活泼的碳原子按 指定的方向进行连接,成为了化学家们迫切需要攻克的课题,也为以后的钯催化 交叉偶联反应的发现拉开序幕。2. 赫克反应一一钮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基础1968年,Heck (赫克)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报道了以钯为催化剂,首 先与氯苯生成苯基氯化钯,后者再与乙烯发生加成反应,随后发生消除反应,最 终将苯环连接到乙烯分子上,从而得到目标产物苯乙烯,如下反应历程:PhPdCl 叶 HjC=CH2 + HPdCIP Pd p/ _ lt L随后经过进一步的优化研究,赫克对这个反应进行了修改,扩大了该反应在 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范围,成为 构建C-C单键最重要的反应之 一,并以他自己的名字赫克对

6、反应命名。赫克反应的反应机理如下(见右图):反应开始,活泼 的钯Pd(0)催化剂与卤代烃发 生被称为氧化一加成的反应,在这步反应中,生成了 R-Pd-X,钯的氧化态形式上从(0)转化为(II),也就意味 着生成了 Pd-C键;第二步,烯烃与钯配位,此时烯烃和R基团同时与钯连接, 这样就使它们能够相互发生反应;第三步,R基团迁移到烯烃的碳原子上,而钯 同时与烯烃的另一个碳原子相连,这一步称为迁移一插入,结果生成了 C-C键; 第四步,R替换了底物烯烃上的一个氢原子,即通过消除烯烃的阡H得到了一 个新的取代烯烃,同时还生成了 HPdX,它随即失去HX得到Pd(0),进入另一 次催化循环。赫克反应与

7、格氏反应相比,具有更好的化学选择性,减少反应的副产物,而 且赫克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反应条件温和,对于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过赫克反应的局限之处在于,它往往只能用于有机合成中碳碳单键的合成,在 合成一些更大的分子时会显示出其缺陷及产生较多的副产物。化学家们并不满足 于停留在当前的成果中,而是孜孜不倦地进一步改进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3. 根岸反应一一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改进1976年,日本化学家根岸英一对化学选择性更好的、用于钯催化交叉偶联反 应的有机金属化合物进行研究,结果他以有机锌化合物作为反应的亲核试剂,取 得突破性的进展:使用了有机锌化合物代替了在赫克反应中所用的烯烃分子后, 碳

8、原子变得更加不活泼,但锌原子能促进碳原子与钯原子结合,进而碳原子间发 生偶联反应结合在一起。这种方法称之为根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RZnY + RX -叫 a R R,* MX (4)R,R+=芳基,乙烯址,换婕 三(甲基横酸盐该反应中具有催化活性的是零价态的金属锌,反应整体上经历了卤代烃对金 属的氧化加成、金属转移与还原消除三个步骤。首先卤代烃与Pd (0)氧化加成, 生成RPdX ;接着生成物与活化的有机锌试剂发生金属转移形成络合物RPdR; 最后发生还原消除反应产物R-R。这就是根岸反应的历程。后来,根岸反应的应用范围由芳基或烯基的卤代物扩展到快基、烯丙基、苄 基、快丙基等的卤代物,使其

9、应用更加广泛。而根岸反应由赫克反应改进而来, 其反应中所产生的副产物更少且条件温和,进一步推动了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发展。不过,在此反应中需要用到重金属锌,仍有待优化。4. 铃木反应一一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优化1979年,日本化学家铃木发现,快基漠或烯基漠化物可以在四三苯基膦钯 的催化和碱的促进下与烯基硼烷反应,以高产率生成构型保持的苯乙烯衍生物。 这类在零价钯配合物催化下,芳基或烯基硼烷、硼酸或硼酸酯与卤代芳烃或卤代 烯烃发生的交叉偶联反应称 为铃木反应。铃木反应与根岸反应相 似,均经历了三个过程:氧 化加成、芳基阴离子向金属 中心迁移及还原消除。卤代 芳烃首先与Pd (0)进行氧 化加成,

10、得到ArPdX中间体, 该中间体再与一分子碱作用 得到中间体ArPdOH-,另一 分子的碱与硼酸作用得到硼 酸盐,从而使得芳基具有更强的富电性,有利于芳基向ArPdOH中间体的金属原 子迁移,一般来说,只有Pd (II)才能发生金属中心迁移。金属中心迁移作用是 通过一个四员环过渡态进行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反应的添加剂可以通过 改变过渡态的结构加速金属中心迁移作用,例如碱可以加速Suzuki反应。在 ArPdOH和ArBOH的协同作用下,得到配合物中间体ArPdAr,该中间体经过 还原消除得到芳基偶联产物和零价钯,完成整个循环过程。具体的反应历程如上 图所示。通过铃木反应,进一步减少反应带

11、来的副产物;同时,反应条件更加温和, 甚至可在室温下进行,不易受到干扰;且反应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以保持醛、酮、 酯、羟基等官能团均反应而破坏;更多的是,有机硼酸及其衍生物对氧气和水不 敏感,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这些存在的优势,使得铃木反应更加广泛地应用于 实验室和工业合成天然产物、药物分子以及有机材料的合成中。二、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应用与发展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包括以上所介绍的赫克反应,岸根反应及铃木反应, 被广泛运用于合成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分子结构,还被应用于工业化 生产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和新药物。赫克反应已被运用于100多个天然产物和生物 活性物质的合成。此外,该反应还被应用于合

12、成甾体、潘木鳖碱和一些细胞毒素 (抗癌药物)等,其发展前景广阔。至今,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仍在发展的道路上。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催化剂 的不断改进。如今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催化剂在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由最 初的富电子的含膦(磷)配体,逐步发展到了卡宾配体、含氮配体以及其他含杂原 子配体等等。后来又发展了许多新型双膦配体以及联苯结构的二烷基单膦配体, 配体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催化效率。另一方面,近年来人们对环钯化合物也进行了 广泛的研究,其在偶联反应中也表现出良好的好的催化活性。钯催化交叉偶联反 应的相关研究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包括其赫克反应,岸根反应及铃木反应以及以 后将继续改进的许多反应极大地推动着

13、有机合成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 而利用这些反应,人类已经成功地生产大量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复杂分子, 合成许多药物、农药和高科技材料,天然物和生物活性物质等。总结语:美国化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化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所发现的钯 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在有机合成领域中取得重大的贡献与作用,促进了现代有机 合成化学的发展。且该反应促进着全球的科学研究、医药开发及生产、电子行业 等领域的高速发展。不过,我们也应看到这些反应中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在今 后的研究探索中,攻克所存在的难题,更进一步地改进、优化反应,应用于研究 及实际生产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参考文献:1匡华.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及其在

14、有机合成中的应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 报,2010,16(12):8-13.王乃兴.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工作介绍J.有 机化学,2011,31(8): 1319-13233 肖唐鑫,刘立,强琚莉,王乐勇.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2010年诺贝尔化学 奖简介J.自然杂志,2010,32(6):332-337.4 但世辉,陈莉莉.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发展历程简介J .化学教学,2012(1):76-785 何林,杜广芬,顾承志,代斌.浅议钯催化的偶联反应J.山东化工,2011,40(11)6 杨发丽,刘克文,杨光.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一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介绍J. 中国校外教育,2011(7):66-6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