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素材全册知识点汇总--人教版新课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0255312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素材全册知识点汇总--人教版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素材全册知识点汇总--人教版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素材全册知识点汇总--人教版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素材全册知识点汇总--人教版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素材全册知识点汇总--人教版新课标(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一、米和厘米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 )刻度画起,画到( )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 )刻度画起,画到( )厘米的地方。 ( )厘米 ( )厘米4、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线段的特点: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线段有两个端

2、点。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7、课桌宽60厘米 黑板长4米 教室长8米 跑道长400米 铅笔长20厘米 跳绳长2米 数学书长26厘米 灯管长50厘米 房间高3米 字典厚4厘米 大树高8米 旗杆高15米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

3、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3、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4、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先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一个问题,再把答案作为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2、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定顶点)后画边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3、认识锐角和钝角4、用三角尺可以画出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点对点,边对边,边重合,是直

4、角)4、三角尺上有3个角,其中最大的那1个是直角,其余2个都是锐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5、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用放大镜看一个角,这个角的大小不改变。】 直角 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6、用三角尺画直角的方法:三角尺的直角边,沿着一画是直角(一点、二线、三标记。)7、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把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8、所有的直角大小都一样。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

5、再左右对折可以得到直角。数学书的封面上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2个锐角和1个钝角。9、数角的个数时,可以先数单个的角,再数由两个单个的角组成的角,再数由三个单个的角组成的角,依次这样数下去,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个角。10、画直角、锐角和钝角。11、拼角:一直(角)一锐(角)拼钝角第四、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洁。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改写成乘法算式: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 如:5+5+5+5 表示:4个5相加得20,可以列成乘法算式计算: 54=20 或

6、45=205 4 = 20 读作:5乘4等于20 口诀:(四五二十)4 5 = 20 读作:4乘5等于20 口诀:(四五二十)乘数 乘数 = 积其中4和5都是乘数,积是20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减法: 被减数 减数 = 差减数 = 差 + 减数减数 = 被减数 差加法: 加数 + 加数 = 和和 加数 = 加数5、乘法: 乘数 乘数 = 积 6、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如:19=101 95=5057、 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7、。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一共有多少个?例:加法算式:3+3+3+3+2=14 乘加算式:34+2=14 乘减算式:351=1449=36 66=3626=12 34=1238=24 46=2429=18 36=1828=16 44=1618=8 24=819=9 33=916=6 23=614=4 22=48、 相同得数,不同口诀只能列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诀有9句: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9、几个几相加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5+5+5”写成乘法算式是

8、(35=15)或(53=15),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10、“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 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 求4和3相加是多少? 用加法(4+3=7)4个 求4个3相加是多少? (3+3+3+3=12或34=12或43=12)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 ? 用 几几 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 ? 用 几几。11、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 2个几相乘的积就是几乘几。 例如:2个6相乘的积就是66=36.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

9、同的。正方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看到的都是正方形。长方体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会是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圆柱从正面、侧面看,看到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从上面看是圆形。球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都是圆。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分针细长跑的快,时针粗短跑的慢。分针指12,就是几时整( :00)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圈是60分,也是1时。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60小格(一圈),所以 1时 = 60分。比大小:3时( )300分一刻钟是15分,半小时是30分,1小时是60分。时针从12走到1,走了(1)时,分针从12走到1,走了(5)分。时针

10、从12走到3,走了(3)时,分针从12走到3,走了(15)分。时针从 1 走到4,走了(3)时,分针从 1 走到4,走了(15)分。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12)时。分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60)分或(1)时。写时间:两种几时几分和电子表数字的形式来表示【补充】分针从1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到1,走了(60)分或( 1 )时。时间:时针走过数字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几时多少分。例:时针指在8和9之间,分针指着7,这个时刻是( 8 )时( 35 )分。8时少5分是(7:55) 7时过10分是(7:10)时间的顺序:1时,1时多,2时,2时多,3时,2时多,

11、4时,4时多,5时,5时多,6时,6时多,7时,7时多,8时,8时多,9时,9时多,10时,10时多,11时,11时多,12时,12时多。 画分针时针需要注意:分针时针用一长一短(长短区分要明显)的直线表示即可,不用加箭头;时针的位置,不是整时钟面,在时针指在相邻两个数的中间,当小于半时时,指针指向接近较小的数,当大于半时时,时针指向接近较大的数。以7:35为例,因为35分大于半时,所以时针指向更接近数字8,分针指向数字7.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排列问题(和顺序有关) 组合问题(和顺序无关)1、用1,2,3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 6 个

12、两位数。分别是12、13、21、23、31、32。2、用4,0,7组成两位数,个数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能组成 4 个两位数。分别是40、47、70、74。3、3个小朋友排队或者坐成一排,都是有6种坐法。(用1,2,3表示这3个人,可以写成123、132、213、231、312、321)4、3个人握手,每两个握一次,一共握3次。4个人就要握6次手。可以用连线法。5、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3种可能。也可以连线。分别是5+7=12、5+9=14、7+9=16。6、衣服和裤子的搭配问题也可以连线。附: 乘法口诀表一一得一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13、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

14、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

15、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

16、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20以内进位加法表9+2=118+3=117+4=116+5=119+3=128+4=127+5=126+6=129+4=138+5=137+6=139+5=148+6=147+7=149+6=158+7=159+7=168+8=169+8=179+9=1820以内退位减法表11-9=211-8=311-7=411-6=511-5=611-4=711-3=811-2=912-9=312-8=412-7=512-6=612-5=712-4=812-3=913-9=413-8=513-7=613-6=713-5=813-4=914-9=514-8=614-7=714-6=814-5=915-9=615-8=715-7=815-6=916-9=716-8=816-7=917-9=817-8=918-9=9每天读一页,牢记并理解本册知识点。熟背口诀和20以内进位加法表和退位减法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