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悬架系统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20253995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2.5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汽车设计悬架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汽车设计悬架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汽车设计悬架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汽车设计悬架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设计悬架系统(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 悬架的构造形式的选择第一节 悬架的构成和类型第二节 独立悬架构造形式分析第三节 前后悬架的选择第二章 悬架重要参数的选择第一节 悬架性能参数的选择第二节 悬架的自振频率第三节侧倾角刚度第四节 悬架的静动挠度的选择第三章 弹性元件的设计分析及计算 第一节 前悬架弹簧 第二节后悬架弹簧第四章 独立悬架导向机构的设计分析及计算 第一节 导向机构设计规定 第二节 麦弗逊独立悬架示意图 第三节 导向机构受力分析 第四节横臂轴线布置方式 第五节 导向机构的布置参数第五章 减震器的设计分析及计算 第一节第一章 悬架的构造形式的选择1.悬架的构成和类型1. 构成 (1)弹性元件具有传递垂直力和缓和

2、冲击的作用。常用的弹性元件有: 钢板弹簧、螺旋弹簧、扭杆弹簧、空气弹簧、油气弹簧、橡胶弹簧等。 (2)导向装置其作用是传递除弹性元件传递的垂直力以外的多种力和力矩。常用的导向装置有:斜置单臂式、单横臂式、双横臂式、双纵臂式、麦弗逊式等。 (3)减震器具有衰减振动的作用。常用的减震器有:简式减震器、充气式减震器、阻力可调式减震器等。 (4)缓冲块其作用是减轻车轴对车架的直接冲撞,避免弹性元件产生过大的变形。 (5)横向稳定器其作用是减少转弯行驶时车身的侧倾角和横向角振动。1.1.2 类型 悬架可分为非独立悬架和独立悬架。 ()非独立悬架 非独立悬架的特点是:左、右车轮用一根整体轴连接,再通过悬架

3、与车架连接。长处是:构造简朴、制造容易、维修以便、工作可靠。缺陷是:由于整车布置上的限制,钢板弹簧不也许有足够的长度(特别是前悬架),使之刚度较大,因此汽车平顺性较差。 簧下质量较大。 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左、右车轮互相影响,并使车轴和车身倾斜。 当两侧车轮不同步跳动,车轮会左、右摇晃,使前轮容易产生摆振。 前轮跳动时,悬架易与转向传动机构产生运动干涉。 汽车转弯行驶时,离心力也会产生不利的轴转向特性。 车轴上方规定有与弹簧行程相适应的空间。然而由于非独立悬架构造简朴、易于维护以及可以使用多种类型的弹性元件等长处,非独立悬架多用于载货汽车和大客车的前、后悬架。 (2)独立悬架 独立悬架的特点是

4、:左、右车轮通过各自的悬架与车架连接。长处是:簧下质量小。 悬架占用的空间小 弹性元件只承受垂直力,因此可以用刚度小的弹簧,使车身振动频率减少,改善了汽车行驶的平顺性。 由于采用了断开式车轴,因此能减少发动机的位置高度,使整车的质心高度下降,改善了汽车行驶的稳定性。 左、右车轮各自独立运动互不影响,可减少车身的倾斜和振动,同步在好的路面上能获得良好的地面附着能力。缺陷是:构造复杂、成本较高、维修困难然而由于独立悬架具有以上长处,因此现代轿车多采用独立悬架。12 独立悬架构造形式分析独立悬架又可以分为双横臂式、单横臂式、双纵臂式、单纵臂式、单斜臂式、麦弗逊式和扭转梁随动臂式等。对于不同形式的独立

5、悬架,不仅构造特点不同,并且许多基本特性也有较大区别。评价时常从如下几种方面进行:侧倾中心高度 车轮定位参数的变化 悬架倾角刚度横向刚度 不同形式悬架的特点 导向机构形式 特性双横臂式单横臂式单纵臂式单斜臂式麦弗逊式扭转梁随动臂式侧倾中心高度比较低比较高比较低居单横臂和单纵臂之间比较高比较高车轮相对车身跳动时车轮定位参数变化车轮外倾角与主销内倾角均有变化车轮外倾角与主销内倾角变化大主销内倾角变化大有变化变化小左右轮同步跳动时不变轮距变化小,故轮胎磨损速度慢变化大,故轮胎磨损速度快不变变化不大变化很小不变悬架侧倾角刚度较小,需要有横向稳定器较大,可不装横向稳定器较小,需要用横向稳定器居单横臂式和

6、单纵臂式之间较大,可不装横向稳定器横向刚度横向刚度大横向刚度小横向刚度较小横向刚度大占用的空间尺寸占用较多的空间占用较少的空间几乎不占用高度空间占用的空间小1. 前后悬架的选择目前汽车的前后悬架采用的方案有:前轮和后轮均采用非独立悬架;前轮采用独立悬架,后轮采用非独立悬架;前轮和后轮均采用独立悬架。由于麦弗逊独立悬架具有如下特性:车轮相对车身跳动时车轮定位参数变化小;轮距变化很小;悬架侧倾角刚度较大,可不装横向稳定器;横向刚度大;占用空间小。故本次设计前后轮均采用麦弗逊独立悬架。第二章悬架重要参数的选择2 悬架性能参数的选择悬架设计可大体分为构造型式及重要参数选择和具体设计两个阶段,有时还要反

7、复交叉进行。由于悬架的参数影响到许多整车特性,并且波及其她总成的布置,因而一般要与总布置共同协商拟定。2.2 悬架的自振频率悬架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保证汽车有良好的行驶平顺性。汽车行驶时振动越剧烈,则平顺性越差。由于个体对振动的反映千差万别,人们提出了多种各样的平顺性评价指标。n=2n-悬架的频率M-簧载质量-悬架的刚度悬架频率n随簧载质量的变化而变化,人体最舒服的频率范畴为6H,如果要将汽车行驶过程中的频率保持在11.6Hz内。根据ISO2人体承受全身振动的评价指南,轿车的自振频率范畴为07.6H,对于簧载质量大的车型取偏小的方向,(大体为1H或更低)本设计选的范畴是71.6Hz。取n=1.

8、2Hz;悬架n0.因此=1.悬架的刚度Ka=1.25+1352.6m前:a/a+b=.25/26=48后:/a=.3/2=02m=600.52856.7Kgm2=1650.8=933Kgm1=.7 50=817Kgm=7 =728.3Kg根据悬架刚度公式可得:=( / )-悬架的角速度K-悬架的刚度m-簧上质量即Km2.3侧倾角刚度 随着汽车车速的不断提高,所设计的悬架不仅应当保持良好的行驶稳定性,还应当保证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在悬架的性能参数中,此前后悬架的侧倾角刚度的分派以及侧倾中心高度值对操作稳定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选择悬架的重要参数时还要加以考虑。在汽车转弯时,为了使车身的侧倾角不超过规定

9、值(按规定总体设计规定,当侧向惯性力不超过车重的1/4时,车身的侧倾角不不小于度7度)。悬架应当有足够的侧倾角刚度。所谓的侧倾角刚度的侧倾力矩。侧倾角刚度局限性会使汽车转弯时由于侧倾角过大使乘客有不稳定的感觉。侧倾角过大,会有减轻驾驶员的路感,防害她对的的掌握车速。因此,对侧倾角刚度要选择合适。从汽车理论中知,为了保证良好的操作稳定性,但愿汽车有某些局限性的转向,而不但愿有过多的转向。而悬架的侧倾角刚度会影响到车轮的侧倾角,前后悬架的侧倾角刚度值的不同匹配就会变化前后轮的侧倾角的比值,从而变化转向特性。则前后悬架的单个弹簧的侧倾角刚度值为:n1=(*2)2 *ms1 /2=(12*.28)2

10、01.7/2=276N/n24(n*)2 ms1 /2(.3*6.8) 28.3/271N/2 悬架的静动挠度的选择 悬架的静挠度fc是汽车满载静止时悬架的载荷Fw与此时的悬架的刚度之比,即c=F/c。汽车前后悬架与其簧上质量构成的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是影响汽车的行驶平顺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因现代汽车的质量参数分派系数近似等于1,于是汽车前后轴上方车身两点的振动不存在联系。对于刚度为常数的悬架,静挠度f完全由所选择的自振频率所决定:f/(2n)2由上式可懂得,悬架的静挠度fc直接影响车身的偏振n。因此,欲保证汽车的良好的行驶平顺性,必须对的的选择悬架的静挠度。在选择前后悬架的静挠度时,应使之接近

11、,并但愿后悬架的静挠度c2比前悬架的静挠度fc1小些,这有助于避免车身产生较大的纵向角摆动。理论分析证明:若汽车以较高的车速行驶过单个路障,n/n21时的车身纵向角振动要比n1/n21时小故取值为 fc1g/(2)2=.8(2*1.2)2=1757173 c=g(2n2)2=98(2*1.3)21478818轿车的静挠度取值范畴如下:fc103mm,因此我的选择满足条件。悬架的动挠度fd是指悬架从满载静止平衡位置开始压缩到构造容许的最大变形时,车轮中心相对于车架的垂直位移。规定悬架有足够大挠度,以避免在坏路面上行驶时常常遇到缓冲块。对于轿车悬架的动挠度fd可按下列范畴选用:d(0507)fc

12、因此我的选用为:fd1=0.6*1=mmfd2=0.6*149=89mm动挠度与静挠度的总和为:fc1fd1=+04=27 c2 fd4989=238第三章 弹性元件的设计计算.前悬架弹簧(1)弹簧中经、钢丝直径、及构造形式 定弹簧中经Dm=m 钢丝直径d=10m 构造形式:端部并紧、不磨平、支撑圈为圈所选用的材料为硅锰弹簧钢,查机械设计手册得0MpaG=8Ga则=0.625=0625*160=1000Mpa()弹簧圈数 由前知1=0.17m 单侧螺旋弹簧所受轴向载荷P为 ms=4008cs1298 95 其中-前悬架单侧弹簧质量(4.8g) -前悬架减震器安装角(12) 螺旋弹簧在P下的变形

13、为 f=fc/cos=.17/cs20177 螺旋弹簧的刚度C=P/f395/1772557/m 由C=P/fd4/8Dm3 得弹簧工作圈数 i=Gd4 /8mC=81010(00)/8(0/1000)2255 586 取i= 又弹簧总圈数与有效圈数i关系为n+ 则弹簧总圈数n8(3)弹簧完全并紧时的高度 弹簧总圈数n与有效圈数i以及弹簧完全并紧时的高度H间的关系如下: Hs.01(n-1)+2t=1010(8-)+676. 则Hs+ c+ f767+1736+033mm 则取弹簧的总高度H=300(4)应力校核 所选螺旋弹簧的剪应力为: =PC/d 又C=m/d=90/09 K=(4C-1)

14、/(4-4)+0.65/C(4101)/(0-)+0615101 则=8PCK/2=3925.163.4(10/00)2 87p=1000Mpa式中-曲度系数 -弹簧指数3.2 后悬架弹簧(1)弹簧中经、钢丝直径、及构造形式 定弹簧中经D=10m 钢丝直径d=11mm 构造形式:端部并紧、不磨平、支撑圈为1圈所选用的材料为硅锰弹簧钢,查机械设计手册得=60MpaG=80Gpa则=0.62.5*60=0M(2)弹簧圈数 由前知fc.147 单侧螺旋弹簧所受轴向载荷为 mos=64cs9. =3553N 其中m-前悬架单侧弹簧质量(364Kg) -前悬架减震器安装角(5) 螺旋弹簧在P下的变形f为

15、 =f/o=01/os5.148 螺旋弹簧的刚度C=/f=353/0.06/m 由C=P/f=d /8Dm3 得弹簧工作圈数 i= G48Dm3=101(1/00)4/8(0/)4006 67 取=7 又弹簧总圈数n与有效圈数关系为n=i2 则弹簧总圈数=9(3)弹簧完全并紧时的高度 弹簧总圈数与有效圈数i以及弹簧完全并紧时的高度Hs间的关系如下: Hs11d(-1)+2t11(9-1)+69488 则Hs+fc+ d=4.8+118+80=3323mm 则取弹簧的总高度33mm(4)应力校核 所选螺旋弹簧的剪应力为: =8PCK2 又D/d=100/11=909 K(4C-1)/(4C4)+

16、0.615C=(410-1)/(40-)0.61/01.1 则=8PC/d2=8551.11(1/10)2 65Mpa0.3;为避免悬架碰撞车架,取=0.S对于本设计选用的悬架,取前=3 后35.4减震器阻尼系数减震器阻尼系数=2。因悬架系统固有频率W=,因此理论上=MW。事实上应根据减震器的布置特点拟定减震器的阻尼系数。例如,当减震器如图安装时,减震器的阻尼系数为=(MW)cs2因此 前(MW)/co21 =(203811.2.14)/cs2 =3626.2(单边)后(2M2)/cos22=(2037282.3.1)/cs25=390(单边)在下摆臂长度不变的条件下,变化减震器下横臂的上固定

17、点位置或者减震器轴线与铅直线之间的夹角,会影响减震器的阻尼系数的变化。55 最大卸荷力为减小传到车身上的冲击力,当减震器活塞振动速度达到一定值时,减震器打开卸荷阀,此时的活塞速度称为卸荷速度。在减震器安装如图时,V=Awos 式中A-车身振幅,取4m -悬架系统的固有频率 Vx为卸荷速度,一般为0.5.3m/ V前= Awos10412co3mVx后= Acs2=0042.41.3cos0.27m/前、Vx后均符合规定如已知伸张时的阻尼系数,在伸张行程的最大卸荷力F0=s V则 F0前=s前x前=6260.0=18 0后=s后Vx后=900=165. 筒式减震器重要尺寸 5.61筒式减震器工作

18、直径 可根据最大卸荷力和缸内最大压力强度来近似的求工作缸的直径 D= 4F0p(1-2)式中-工作缸内最大容许压力,取34pa-连杆直径与缸筒直径之比,双筒式取=0.0050由C/T41-9汽车筒式减震器尺寸系列及技术条件可知:减震器的工作缸直径有0、0、(、)、50、因此筒式减震器工作直径D可取:D前= 4F0p(1-2)= 410883.143.5(1-0.322)=2mm取前=0mD后= 4F0p(1-2)= 410673.143.5(1-0.322) =29m取后=0mm5.2 油筒直径贮油筒直径=(1.351.50)D,壁厚取2mm,材料可取0钢前贮油筒直径前 =5 =1.5026=39 取前4mm后贮油筒直径c后 =135D =.35=7 取Dc后=m连杆直径选择:d前 =10m 后 =10mm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