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可视化”技术思考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20244164 上传时间:2021-02-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养成教育“可视化”技术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养成教育“可视化”技术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养成教育“可视化”技术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养成教育“可视化”技术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成教育“可视化”技术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养成教育“可视化”技术思考摘要“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养成教育管理,就是应用文字符号、图形符号、影视技术等,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德育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德育过程,通过德育评价提升工作效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用“可视化”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德育的热情,使其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关键词养成教育;可视化;德育 信息化时代,学校德育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化抽象说教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让师生在真真切切的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让校园文化因德育而更具魅力。自2018年起,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开展了“可视化技术在小学

2、生行为养成管理中的探索与研究”课题实验。实验过程中,我校课题组通过“可视化”技术,用照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呈现学生良好行为的榜样,将传统德育中的受教育主体学生转变为参与教育的主体。富有童趣的情景再现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既是德育过程的参与者,也是德育过程的受教育者。 一、何为德育,“可视化”让人明明白白 (一)德育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包括走好路的习惯、扫好地的习惯、做好操的习惯、上好课的习惯、读好书的习惯、写好字的习惯、玩好游戏的习惯、做好垃圾分类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文明休闲的习惯等。这些良好

3、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德育。实践表明,有效的学校德育管理是保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必要条件。行为养成管理是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等为出发点,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管理机制,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促使学生从基础小事抓起、从点滴做起,在坚守好习惯的过程中形成自动化的行为,从而内化为文明素养。当然,学生的行为养成管理不仅包括自我的德育感悟、行为控制、境界提升的管理,也包括外在力量的引领和约束管理。(二)“可视化”技术促进学校德育发展。“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学校德育过程,对于德育的形成、发展、积累以及德育文化的传承有重要作用。“可视化”一词源于英文的“visualizatio

4、n”,原意是“可看得见的、清楚的呈现”,也可以译成“图示化”,如计算机编程的可视化界面(VB、VC等)。“可视化”技术原指利用IT技术让管理者有效掌握学校信息,实现管理上的透明化与可视化,也就是将需管理的对象用一目了然的方式来体现。“可视化”是一目了然的方式(工具),通常是文字符号、图形符号、影视技术等。“可视化”技术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新方向,也是德育的一种新方法、新工具、新环境。 二、德育为何,“可视化”让人清清楚楚 (一)德育会说话,过程“可视化”。德育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为谁培养人”是德育工作首要回答的问题。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础。对学生进行行

5、为习惯养成教育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与其他教育工作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到主导作用。“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体现。如在“抓实环保工作,助推文明发展”主题活动中,我校开展了“文明小白鹭垃圾分类活动”。活动过程中我校借助“可视化”技术,通过课件、视频等形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知识教育。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形象直观的教育形式,加上各班级开展的垃圾分类实践及

6、“小手拉大手,大家一起走家庭垃圾分类活动”等活动,有效助推了垃圾分类活动的扎实开展。可视化德育在“垃圾分类”分类活动中展露风采,学校被街道评为“垃圾分类先进单位”,获“厦门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校”荣誉称号。“可视化”技术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为文明校园、文明社区建设谱写了新乐章。(二)德育会穿越,信息“数据化”。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校繁杂的工作只有与数据化接轨,才能体现时代的特色。借助“可视化”技术的图片、景象等模式,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可以简单明了、直观具体地展现出来,录制与保存、互联网传送等功能使其不受时空、地域的局限而随时随地进行回放,这使得德育过程更具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7、并于再现过程中实现新价值。实验过程中,我校运用信息平台分享德育方法,充分发挥学校微信公众号的作用,适时向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传递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一年多来,学校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如从细节处见“文明”毒瘾发作的吸毒者让我看着都害怕等教育信息百余条。“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学校德育工作,既进一步增进了社会各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了解,也有效提升了德育工作的社会辐射效益。(三)德育会积淀,经验“案例化”。德育是以智慧启迪智慧、思想引领思想的过程。可视化德育实验过程中,我校通过开展班主任工作例会活动,共同查找小学生行为养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交流班级工作得失,共商教育策略,以“微视频案例”的方式分享

8、德育工作过程与经验。我校通过专题研讨达成了有效的“可视化”教育策略,实现了预期的德育工作效果。在德育工作交流研讨的基础上,仅2019年,我校就收集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及研究成效的凭证,并开展了可视化教育案例评选活动,收集了德育管理案例、课堂教育案例、行为偏差生教育案例等69篇,形成了可视化教育案例汇编。我校还多渠道开掘宣传平台,努力将“可视化”技术在小学生行为养成管理中的实践策略推广到各实验教师所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进一步开展实践验证,形成研究论文5篇,微视频案例15个。 三、如何德育,可视化让人井井有条 在“可视化技术在小学生行为养成管理中的探索与研究”课题实验过程中,我校充分利用“可视化”技术

9、管理构建了学校可视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情理教育”德育模式。“情理教育”德育模式旨在通过“确立目标情境感悟行为体验过程督导典型引领”五个教育环节,引领学生的德育认知沿着“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这一路径不断提升,从而实现从习惯的养成到品格铸就的华丽转变。(一)梳理教育内容,构建德育体系。我校将“可视化”德育融入日常德育实践中,梳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查找德育工作中可应用“可视化”技术的内容,构建了校园“可视化”德育体系。一是构建“三德”教育体系。围绕学校“尚德厚学”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三德”教育体系,即“待人之德、接物之德、处事之德”。二是开展“五尚”主题教育。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比活动

10、开展“五尚”教育,即“尚知、尚礼、尚行、尚志、尚新”,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五尚德育”品牌,全方位地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三是实施“一日”常规评价。将“五尚德育”主题活动进一步细化为学生一日常规,将传统静态、呆板的德育转化为“可视化”的德育方式。如学校组织拍摄了“学生一日常规”视频节目,让学生通过观看“学生一日常规”视频节目,进一步明确在校一日常规中“学校有什么要求,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要怎么做”,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与体验中将德育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实现了“可视化”过程“看似无教胜有教”的德育目标。(二)搭建展示平台,激励学生成长。为了让“尚德”滋润学生心田,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学校联系城中村学

11、生的德育现状,以“智慧教育”为抓手,力争通过校园德育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活热情,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生活志向,努力培养一批活泼、自信的少年儿童。学校搭建了学生展示平台,开展了“周一文化早餐”活动、“五尚少年评选表彰活动”、“尚德班级评选活动”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还开展了“吉尼斯挑战赛”“班班有歌声,飞扬中国梦”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无不给广大师生留下了美好的瞬间。校园文化活动的“可视化”为每一位学生留下了小学生活的美好回忆。(三)创新工作方式,拓展德育阵地。德育工作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焕发时代的生力。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适应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

12、校开发了“移动办公平台”,值日教师通过手机端、学生督导员通过平板电脑分别进行一日常规督导评价。德育室根据统计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重点,从而让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充分利用校门口LED大屏幕开展德育工作宣传活动,如“文明是最美的风景”“文明城市呼唤文明市民,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城市”。德育工作中我校还不断做亮展示舞台。学校二期工程有富有现代气息的剧场,学生在剧场开展活动时,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客户端向全体家长、社会进行现场直播,本项活动的开展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可视化技术在小学生行为养成管理中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我校德育工作指明了研究方向。今后,我校还将不断拓宽“可视化”技术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视野,更加深入地将“可视化”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进行研究,进一步开发这一工具的深层价值,在“可视化”技术作为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的同时,不断深化进德育工作的再思考,努力促进养成教育工作朝着“场景化、智能化、结构化、全程化、联动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永春刍议小学生养成教育“四结合”J上海教育科研,2009(2) 2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