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主题意象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20243489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典诗词主题意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典诗词主题意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典诗词主题意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主题意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词主题意象(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探索古典诗词的渊源1. 什么是古典诗词,什么是意象?以及意象的起源和发展史: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已经有3000 多年了,所以说,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 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所以说,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诗 歌发展的历史。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 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 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词, 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

2、,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这也就是古 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意象的基本含义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意,是作者的心意体验、思想情感。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过内 心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形象,称为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 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我国古代诗人根据不同的生活感受和审美追求,构筑出不同的意象,真可谓丰富多彩气象万 千。.二.典型意象归类下面是我们研究的常见意象及分析。1、柳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 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 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 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描述的就是唐人灞陵上折柳送别 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一留一惜别一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 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 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所以,诗词中的“折柳”就有“惜别怀远”之意了。2、菊花菊与

4、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 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八它坚强、 清高。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 “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其凌寒的品格尤受到文人赞赏。屈原的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 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是他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菊花本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5、”正是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 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 的敬仰与赞颂。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 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 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 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6、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 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又要 兼济天下的品质,言浅而意深。4、月亮在古典诗歌里,“月亮”最突出的意象是思乡,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杜甫的“露 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可以看出望月与思乡怀人的联系。“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胜地不常,盛筵难再。这些感喟最易从月圆月缺中引发出来。张若虚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叹, 苏东坡有“明月几时有,把

7、酒问青天,引发出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叹。月亮在这里又体现 出阔大深长的历史意味。5、松“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其二):“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表 现了“霜凌劲节难摧抑,石缠危根任屈盘的铮铮铁骨。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 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 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杜寻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寄 寓了怀才不遇之慨。却又坚信必将乔干凌云直”。正是大贤虎变愚不识

8、,当年颇似寻常人。5、鸿雁雁,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 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 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 而又婉转。此外,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 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如

9、:“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听雨)“拣尽寒枝不肯粞,飘渺孤鸿影。”(苏轼)以上是我们对常见意象的分析,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 多非常复杂的情感,分析意象不能脱离全诗的意境,才能真正品味古典诗词的韵味。.三.通过意象鉴赏(虞美人)又到清秋作者:冯志亮 凌花剪暮藤枝老, 春去秋来扰。西园依旧尘倾盏,浊雾琴箫染。亦曾凝望被寒霜催落的片片花瓣把夕阳的余光剪断,树枝和青藤都已干枯,又是一个 秋天到了。我昔日的容颜就像秋雨一样越发萧条憔悴,又开始和从前一样叹息这阵阵凉风把 树上仅有的几片孤独的叶子也给吹落了。庭院还是当时你在的样子丝毫没有改变,只

10、是尘埃已经落满了酒杯,当年的琴和箫都已显 得陈旧。此时此刻你也和我一样在深夜凝视着凄凉不圆的月亮么?你可知道我每到此时都在 这里落下思念的泪水期盼你的归来么?月幽弯, 可晓伊人垂泪盼君还? 四.带有意象的诗文归纳: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劝

11、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

12、晖唐.孟郊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度大庾岭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 .五高考诗浓情如何化得开【1】、鉴赏策略复习时应该训练怎样将“意会”到的东西“言传”出来。应该梳理整合,归纳一些常见的 赏析角度,掌握一些常见的赏析术语,积一定的古诗词鉴赏常识和要领,将“意会”到的“浓 情” 一一化开。1、鉴赏诗歌形象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A、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意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 气风发等,可以是愉悦、欢快、激动、有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 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孤寂

13、凄凉、消极颓唐等,可以是沉痛、悲愤、哀伤、有惜别之情、依 恋之情等。诗歌的意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联系, 也就是跟情感载体物有关,中华民族的情感有约定俗成的承载物:杜鹃也即子规、鹧鸪都是 悲愁的意象,还有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要特别注意。B、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的一 种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风格常见的有:清新自然、静谧美好、恬淡闲适、华美壮阔、雄奇 悲壮、明快刚健、苍凉沉郁、幽静孤寂、清俊飘逸、缠绵凄

14、美等。C、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歌主题。诗歌形象中常常蕴涵着诗歌的主题,重要的主题有怀才不遇、寄情山水、惜春悲秋、忆 友怀旧、相知相思、离愁别恨、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等。评价主旨常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回味、言简意丰、言外之意、 含蓄慰藉等。【2】、鉴赏诗歌语言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它富有表现力。诗歌语言的鉴赏是以理解 为基础的,但不止于理解,要通过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式,领悟其中的妙处,理解作者 炼字、炼句的技巧。A、品味诗中的语言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兼顾到数词和副词。它们往往 就是诗中的“诗眼”。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暗示

15、性、跳跃性、多意性等,分析时应该加以注意。如: 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点评“碧草”“春色”“黄鹂”该是暗 示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点出了碧草无人欣赏,一个“空”字点出了黄鹂徒然歌唱, 两个字尽现凄凉孤寂之情,这两个字就是诗中的诗眼。B、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不同的诗人他们的语言风格不同,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 有助于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要积累些品味诗词语言风格常用的术语如:清新、质朴、平淡、 自然、明快、洗练、工丽、绮丽、隽永、委婉、含蓄、清幽、雄奇、奔放、沉郁等。C、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语言要结合诗歌的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来立体分析,综合地考虑,抓 住

16、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特殊的表达效果所营造出的一定的意境,从而理解诗歌语言所传达出 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精神世界。3、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考查艺术技巧常见的分析角度有: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特点、 意境风格流派等。A、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烘托渲染、以小见大、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想象联想、虚 实相生、明贬实褒、借古讽今、正侧面结合等。B、表达方式:常见的有记叙、议论、抒情,但重点掌握白描和抒情,区分直接抒情和 间接抒情,特别是托物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C、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语、双关、象征、 用典、比兴等。D、诗中的风格

17、流派:有的质朴平淡,有的典雅庄重,有的雄浑悲壮,比如李白的清俊 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刘禹锡的寄意遥深,陆游的激 昂悲壮,陶渊明的平和冲淡等等。4、牢记赏析诗歌要领A、充分运用已有的信息。标题、作者、注释都应该成为解题中不可忽视的信息,这些 信息都很重要,不是可有可无的,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利,有的还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 键。标题,一般能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揭示思想内容,甚至是哪类诗等; 作者,能向读者揭示诗歌的背景,作者的风格倾向等;注释,除了帮助理解内容外,还可能 暗含着答题的内容。B、要从诗体本身出发,就诗论诗。古代诗歌或叙事、或写景、或咏物

18、、或阐发道理,有时化用前人的诗句,有时选用具有 特定表意效果的意象,有时暗引典故等等只有从诗本身的事、景、物、典故等出发,就诗论 诗,不做无依据的联想,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C、迅速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的五步骤。第一研读标题。读标题常常能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第二分析意象。从意象去分析诗的情趣、基调以及社会意义等。第三品析意境。在读诗时充分调动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第四评析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有 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第五联系作者(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才能知人论 世。D、准确规范的解答。读懂诗歌内容是关

19、键,但规范表达也十分重要。要认真审题,有针对性地解答,是赏析 全篇还是某一个词句,是分析手法还是评价思想感情,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解答;答题要点要 齐全,阅卷一般是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用语要规范,力求表达流畅, 用语准确、规范。掌握诗歌鉴赏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技巧,写出 了(意象)(某某)特点,突出了(表现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特别提示:关注一般以借景或托物抒情而且淡化写作背景的绝句外,还要关注律诗和词 曲,特别要关注两首绝句或两首词的比较鉴赏。二、试题解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南柯子王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

20、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滕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年水足望年丰。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解析这是一首咏叹农民劳动生活的词作,第一道题是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以及揣摩 诗歌的情感。解答这个问题不仅要关注题干句,还要顾及全诗的内容和情感。六.考情总结口(1)从时代来看,唐宋为主,兼及其他。9套课标试卷共选用了 9首诗歌,其 中唐代作品3首,宋代作品4首,元代作品2首。从作者来看,重视非名家非名 作。(2)从体裁上看,律诗、七绝、小令为首选。9首诗歌中,诗作5首,其中七 绝1首,律诗4首;词4首,其中小令

21、3首。律诗、七绝和小令依然为首选体裁。(3)从题材上看,写景、抒怀、咏物、羁旅、边塞、哲理为选材重点。口(4)从题型上看,主观题、单篇鉴赏题为主流。9套课标试卷都采用主观题的 形式来考查。(5)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设计题目。“写什么”侧重于考 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 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以及意象和意境等。“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代 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技巧、修辞方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为 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口2.备考建议口(1)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否把握作者的思想感

22、情是判断考生是否读懂和理 解整首诗歌的重要考量标准。从古诗词的教学来看,“读懂”最直接的尺度就是看 考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因而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就成了命题者命题 时的常规思考,成为考查重点。(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几乎是每年每卷必考的考点,相信2011年 高考也不例外,因为“读懂”是要求,而理解和体会作者的艺术匠心则能区别出考 生的鉴赏能力。表现手法是一个内涵很宽泛的概念,从表达技巧上看,有象征、 对比、烘托、白描、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等;从修辞手法上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对比、借代 等;从描写角度上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景物的角度上看,有视觉、 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从抒情方式上看,有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借景抒 情等。(3)鉴赏诗歌的形象。一般而言,诗歌是通过形象来抒发感情的,因而把握了 形象往往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旨。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即诗歌 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二是景,即诗歌中描写的景色;三是物,即诗 歌中描写的物,如松、竹、梅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